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道術語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4W

茶道術語

1. 茶道:指日本傳統的茶藝文化,包括茶道藝術、茶會禮儀等方面。

2. 茶室:茶道的場所,一般爲建在庭院或園林內的小房子,具有獨特的設計和裝飾。

3. 水指:茶道用來放置熱水的容器,一般爲銅製或陶製,體積較小。

4. 水鉢:用來接受熱水的器具,一般爲陶製或銅製,直徑較大。

5. 茶杓:用於取茶粉、攪拌和倒茶的工具,一般爲竹製,形狀呈半月形。

6. 茶碗:用來盛放茶湯的器具,一般爲陶製,形狀和大小有所不同。

7. 抹茶:一種精細研磨後的日本綠茶,用於做茶會中的抹茶。

8. 二杯目:茶道中的第二次品嚐,通常是更加強調茶香和口感的一次。

9. 釜爐:茶道中用來燒水的器具,一般爲鐵製或銅製,常見的類型有“龍口”、“松花口”等等。

10. 正座:茶道中的坐姿,要求腳部交叉,身體挺直,手勢要優雅、自然。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泡茶的專業術語,泡茶的專業術語

泡茶的專業術語,我整理,歡迎閱讀!

  在與友人品茶論茶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提到一些茶道中專業性的術語,比如高香、醇正、悶氣、等詞彙。如果不瞭解茶道的話,往往我們都只能一知半解,不能完全領悟到其中的意思,我介紹一下那些我們在喝茶過程中經常用到的茶道術語。

  一、幹茶色澤術語

  油潤:幹茶色澤鮮活,光澤好。

  枯暗:色澤枯燥,無光澤。

  調勻:葉色均勻一致。

  花雜:葉色不一,形狀不一。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二、湯色術語

  清澈:清淨、透明、光亮、無沉澱物

  鮮豔:鮮明豔麗,清澈明亮

  鮮明:新鮮明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深:茶湯顏色深

  淺:茶湯色淺似水

  明亮:茶湯清淨透明

  暗:不透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混濁: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

  沉澱物:茶湯中沉於碗底的物質

  三、香氣術語

  高香:茶香高而持久

  純正: 茶香不高不低,純淨正常

  平正: 較低,但無異雜氣

  低:低微,但無粗氣

  鈍濁: 滯鈍不爽

  悶氣: 沉悶不爽

  粗氣:粗老葉的氣息

  青臭氣: 帶有青草或青葉氣息

  高火: 微帶烤黃的鍋巴或焦糖香氣

  老火: 火氣程度重於高火

  陳氣: 茶葉陳化的氣息

  劣異氣:煙、焦、酸、餿、黴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產生的氣息,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氣

  四、滋味術語

  回甘:回味較佳,略有甜感

  濃厚:茶湯味厚, *** 性強

  醇厚:爽適甘厚,有 *** 性

  濃醇:濃爽適口。回味甘醇。 *** 性比濃厚弱而比醇厚強

  醇正:清爽正常,略帶甜

  醇和:醇而平和,帶甜。 *** 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強

  平和:茶味正常、 *** 性弱

  淡薄:入口稍有茶味,以後就淡而無味。同義詞 和淡;清淡;平淡

  澀:茶湯入口後,有麻嘴厚舌的感覺

  粗:粗糙滯鈍

  青澀:澀而帶有生青味

  苦:入口即有苦味,後味更苦

  熟味:茶湯入口不爽,帶有蒸熟或悶熟味

  高火味:高火氣的茶葉,在嘗味時也有火氣味

  老火味:近似帶焦的味感

  陳味: 陳變的滋味

  劣異味:煙、焦、酸、餿、黴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產生的味感。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味

  五、葉底術語

  細嫩:芽頭多。葉子細小嫩軟

  柔嫩:嫩而柔軟

  柔軟:手按如綿,按後伏貼盤底

  勻: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均勻一致

  雜: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不一

  嫩勻:芽葉勻齊一致,嫩而柔軟

  肥厚:芽頭肥壯,葉肉肥厚,葉脈不露

  開展:葉張展開,葉質柔軟。 同義詞舒展

  攤張:老葉攤開

  粗老:葉質粗梗,葉脈顯露

  皺縮:葉質老,葉面捲縮起皺紋

  瘦薄:芽頭瘦小,葉張單薄少肉

  薄硬:葉質老瘦薄較硬

  破碎:斷碎、破碎葉片多

  鮮亮:鮮豔明亮

  暗雜:葉色暗沉、老嫩不一

  硬雜:葉質粗老、堅硬、多梗、色澤駁雜

  焦斑:葉張邊緣、葉面或葉背有局部黑色或燒傷斑痕

品茶的術語有哪些,代表了什麼?

關於茶的味道描述有:濃強、鮮濃、甜濃、回甘、水味等,關於茶湯色的描述有黃綠、橙黃、深黃、紅豔等,關於茶的品質的描述有鎖喉等,還有關於茶香味的描述,掛杯、陳香等。這些術語在品茶的時候尤其用的多。

茶的味道濃強就表示這杯茶的味道濃厚,入口以後,茶的苦澀味能很快轉換爲甘甜味,具有收斂性,同時對口舌又有刺激感。鮮濃就是指茶的味道鮮香舒適。回甘就是指由苦到甜的一個過程,茶剛進入口中時是有點苦澀的,但慢慢地就會品嚐出甜味,這就是回甘。水味就是指茶的味道寡淡,這是由於茶葉製作過程中不夠乾燥,有點潮溼,含水量過高,所以泡茶的時候纔會有水味。茶湯的顏色就是對茶水顏色的描述,一般比較直白。黃綠就是綠中有點黃,橙黃就是黃中帶點紅,深黃就是很暗,除此以外還有青暗,紅豔等。

能夠擁有陳香的香氣,那都是老茶了。這種香氣就是指茶發酵過後散發出來的氣味,這種氣味能讓人感覺身心愉悅,舒適。但是除了老茶,一般的茶也有自己獨特的香氣,這種香氣同樣能給人帶來舒適的感覺。掛杯就是指茶的香氣在杯壁中停留的時間,時間越長,代表茶的品質越好。

關於品茶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術語。茶氣,茶氣指的是喝完茶後人體出現的反應,一般就是人體能感覺到溫暖、發熱,這樣的茶氣也通常出現在老茶中。還有鎖喉,鎖喉就是當茶入口以後喉嚨不舒適,感覺被東西堵住了一樣,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在製作過程中出現問題或者是茶葉的原料問題而導致的,所以鎖喉就是形容品質不佳的茶。

功夫茶術語都有哪些? 謝謝!急用,在線等!

這是十八道功夫茶道里的工序,具體如下面的介紹十八道工序詳解:

1• 焚香靜氣:焚品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

2• 葉嘉酬賓:出示所泡茶葉讓客人觀賞;

3•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爲上,用火煮沸;

4• 孟臣淋漓:即湯洗茶壺,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爲孟臣;

5•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6• 懸壺高衝:又稱高山流水,把盛開水的壺提高沖水,充分激盪茶葉,使茶葉翻動,清潔茶葉;

7• 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葉更清潔(不喝);

8• 重洗仙顏:用開水淋洗茶壺,即洗淨茶壺外表又提高壺溫;

9• 若琛出韻:即湯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長製茶杯而出名,後人把茶杯喻爲若琛甌;

10• 玉液回壺: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個茶壺使茶湯更爲均勻;

11• 遊山玩水:依次來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12• 關公巡城:沿着杯壁斟茶一圈;

13• 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少許時,則住各杯點斟茶水(又稱蜻蜓點水或觀音滴水);

14• 三龍護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比喻三龍,此時另一手可做護杯姿勢;

15• 喜聞幽香:即聞烏龍茶的香味;

16• 鑑賞三色:認真觀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種顏色,故稱三色;

17• 初品奇茗:觀看、聞香後開始品茶湯味道(三口爲一品);

18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茶農栽種,製作佳茗,恩典感謝茶藝小姐盡心熱情敬獻茶藝、茶禮。

烘茶衝點是什麼意思

烘茶衝點是茶道術語。

烘茶是用沸水澆淋茶壺。烘茶能使茶的陳味、黴味散盡,香氣上揚且有新鮮感。烘茶後把茶壺提起,用力搖動,使壺內的茶均勻升溫,然後放進壺盤中衝入開水。

高沖水是潮汕工夫茶的要訣之一,透過高沖水使茶葉在壺內旋轉,有利於滋味迅速溢出。

茶藝的專業名詞有哪些?

茶 米

��

��潮州人叫茶葉謂之“茶米”,“茶”與“米”本來是兩回車,如今卻把它聯在一起,是何緣故?這可就難倒了文字學專家了。

��

��有一說是:茶葉經過糕制之後,緊束如米粒狀(這是“鐵觀音”的特色),故有此稱,這種解釋是從形象上來說的,也還合理。

��

��另一種說法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與米不可分。茶之猶米,故日“茶米”。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勉強,可是卻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頗爲有趣。

��

��-------------------------------

��沖泡:工夫茶出名的最重要操作。有好茶、好水和珍貴茶具,如不喜沖泡,就會全功盡廢。潮汕人總結出一套“高衝低篩,刮沫、淋蓋、燙杯、洗杯、篩點。每一步都有講究。

��---------------------------------------

��潮汕工夫茶專用術語:

��治器: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

��納茶:烏龍入宮

��沖茶:高衝低篩,刮沫.淋罐

��燙杯:燒盅熱罐,洗杯(金雞)

��灑茶:高衝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只點三下又有稱爲鳳凰三點頭).講究:低、快、勻、盡

��灑茶既畢,乘熱而飲,林緣接脣,杯麪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

��

��此乃:一口爲喝 兩口飲 三口爲品,工夫茶之精華盡獻此中

��

��據說是“味雲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工夫茶之三昧於此盡得矣。

��另爲在外地衝泡綠茶也有:一杯水 二杯茶,三杯四杯是精華 的說法

��茶具

��工夫茶具大體相同,但精粗有別。常用器皿有:

��l、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紫砂泥制者爲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壺的深淺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例,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

��2、蓋甌。形如仰鍾,有上蓋、茶墊。蓋甌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衝罐。但因口闊,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權宜用之。

��3、茶杯。以薄、潔爲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爲楓溪產,質地極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以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

��7、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爲佳品。

��8、水鉢。多爲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

��9、紅泥火爐。紅泥火爐,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

��10、砂銚。俗名“茶鍋仔”,輕巧美觀。

��11、羽扇。用以煽爐。

��12、錫罐。名貴的茶葉應用錫罐貯藏。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

��13、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4、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掛杯”是什麼意思?

輕輕搖晃酒杯之後,酒液在杯壁上均勻的旋轉。停下以後,酒液會沿着杯壁以弧形或者條紋形沿着杯壁,流回到杯中,這種現象被稱爲“掛杯”。

茶道里什麼叫做韓信點兵?

把軍事術語套用到喝茶,大概也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

如「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這巡城和點兵就是軍事用語。巡城指軍事指揮官檢查城池防地的防禦工事、武裝設備和軍隊戰鬥力的工作。而點兵則是閱兵、點算兵員狀況和激勵士氣的工作。關公即關羽,韓信是能征慣戰的將軍,他們都會經常巡城和閱兵。

因此,把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移用到泡茶的程序上來,是很形象的。

韓信點兵又是一句歇後語:多多益善,這是史家形容韓信治軍之術的成語。

在沖泡工夫茶的時候,把四個茶杯緊靠在一起,用茶壺沿著四個小杯打轉地注入茶水,這個動作是巡迴的運動,目的是要把茶水的份量和香味均勻地分配給四隻杯子,以免厚此薄彼。

這動作就像關公巡城,處處具到一樣。韓信點兵是將最濃的茶汁平均分配,涓滴不遺,對茶汁的精華,當然多多益善了。

茶的英文術語

關於茶的英文術語,你知道幾個?

有人說茶是一種飲品,有人說茶是一種心情,有人說茶是一種生活。皇室貴族愛茶,文人墨客也愛茶,自古就有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其實,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無論琴棋書畫還是柴米油鹽,都離不開茶。有一杯茶,就有一分靜,在一個人的靜靜中品濃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茶道”的英語表達

Teaism is a term coined by Okakura Kakuzo in his The Book of Tea. It is a synthesis of Taoism, Zen, or Zennism as he called it, and the Chinese use of tea.

茶道(字面意思:茶主義)是道家思想、禪宗思想和茶文化三者的合一。

一般來說,“茶道”我們會翻譯成tea ceremony,或者the Way of tea。Teaism這個詞用了-ism的後綴,構詞法如同Taoism。

根據岡倉覺三的說法:

A subtle philosophy lay behind it all. Teaism was Taoism in disguise.

茶道的背後隱含着一種哲學思想。茶道其實就是道家思想的一種演化。

那麼,學習、表演茶道的人,就是teaist,teaist必須有一種teamind,能欣賞並感受茶道中的哲學和美感體驗。

後綴ism本身就是一個詞,表示“主義、論、說”,那麼可以用-ism構成的詞有:absolutism,絕對主義;absurdism,荒誕主義,中心思想就是人類所有尋求真理和意義的行動都是荒誕的、無效的——有句話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說的就是這個吧。

【關於茶的英文術語,你知道幾個?】

一、六大茶類術語:

綠茶 green tea 、紅茶 black tea、黑茶 dark tea、烏龍/青茶 oolong tea、黃茶 yellow tea、白茶 white tea

二、茶葉分類術語

(1)綠茶分類術語: Steamed green tea蒸青綠茶、Powered green tea 粉末綠茶、Silver needle green tea 銀針綠茶、Lightly rubbed green tea 原形綠茶、Curled green tea 鬆卷綠茶、Sword shaped green tea劍片綠茶、Twisted green tea 條形綠茶、Pearled green tea 圓珠綠茶

(2)普洱茶分類術語:Age-puer 陳放普洱、pile-fermented puer 渥堆普洱

(3)烏龍茶分類術語:White oolong 白茶烏龍、twisted oolong 條形烏龍、Pelleted oolong、球形烏龍 roasted oolong、熟火烏龍、White tipped oolong 白毫烏龍

(4)紅茶分類術語:Unshredded black tea 功夫紅茶、shredded black tea:碎形紅茶

(5)薰花茶分類術語:Scented green tea 薰花綠茶、scented puer tea 薰花普洱、Scented oolong tea 薰花烏龍 、scented black tea 薰花紅茶、Jasmine scented green tea 薰花茉莉

三、滋味術語

回甘 sweet after taste——回味較佳,略有甜感。

醇厚 mellow and thick——爽適甘厚。

淡薄 plain and thin——入口稍有茶味,以後就淡而無味。同義詞:和淡;清淡;平淡。

澀 astringency——茶湯入口後,有麻嘴厚舌的感覺。

苦 bitter——入口即有苦味,後味更苦。

熟味 ripe taste——茶湯入口不爽,帶有蒸熟或悶熟味。

高火味 high-fire taste——高火氣的茶葉,在嘗味時也有火氣味。

老火味 over-fired taste——近似帶焦的味感。

陳味 stale taste——陳變的滋味。

四、常見茶名英譯:

鐵觀音 Tie GuanyinTie/Tat-Kuan-Yin Tea / Iron Buddism

龍井茶 Longjing tea/Lungching / Dragon Well Tea

君山銀針 Junshan Silver Needle Tea

碧螺春 Biluochun tea/ Pi Lou Chun

牡丹繡球 Peony Jasmine Tea

黃山毛峯 Huangshan Maofeng

巖茶 Rock tea

凍頂烏龍Dongding Oolong Tea

菊花茶 Chrysanthemum Tea

臺灣阿里山烏龍Taiwan Alishan Oolong Tea

大紅袍 Dahongpao Tea (Wuyi Mountain Rock Tea)

普洱 Pu'er Tea 陳年普洱 Aged Pu 'er Tea

祁門紅茶 Keemun Black Tea

茉莉花茶 Jasmine Tea

太平猴魁 Taiping Houkui Tea

大白毫 White Milli- Silver Needle Tea

信陽毛尖 Xinyang Maojian Tea (Green Tea)

高山毛尖:Alp Souchong / high Mountain Maojia

五、常見茶具英譯

tea pot 茶壺、tea pad 壺墊、tea plate、茶船

tea pitcher茶盅、lid saucer 蓋置、tea serving tray奉茶盤

tea cup 茶杯、cup saucer杯託、tea towel tray 茶巾盤

tea holder 茶荷、tea towel 茶巾、tea brush 茶拂

water kettle 水壺、tea basin 水盂、covered bowl 蓋碗

tea spoon 茶匙、tea canister 茶罐、tea bowl 茶碗

新手學泡茶的基本常識

1.新手學泡茶要注意哪些方面 泡茶的方法有哪些

有些新手學泡茶往往無法將茶之韻味完全沖泡出來,令茶的滋味有些單薄。因此,這些新手學泡茶都會有個疑問,那就是泡茶的方法到底有哪些,泡茶的步驟又是怎樣的。下面,就來看看不同的泡茶的方法。

1、毛茶法泡茶。

所謂毛茶法就是在茶之中加入乾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採果,別具佳趣。

2、點花茶法泡茶。

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多種花茶直接和末茶放到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3、煮茶法泡茶。

將茶直接放到釜中熟煮,這種泡茶的方法是在我國的唐代之前非常流行且普遍的。用這種方法煮茶,要先將茶餅給碾碎,然後開始煮水。將經過多方挑選的品質上架的水放入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爲細小茶花,餑爲大花,皆爲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讓茶和水能進一步地融合,波滾浪涌,稱爲三沸。此時將二沸的時候盛出來的沫餑澆到烹茶的水與茶上,這個就需要按照當時人數的多少來確定。茶湯煮好,就要均勻地斟茶,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4、點茶法泡茶。

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但茶末和水依然需要交融一體。水衝放茶碗中,需要用茶筅來拼命地用力打擊,這時水 *** 融,浙起沫餑。茶的優劣,以餑沫的出現快不快,水紋露出是慢還是快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較爲晚露而且不散的纔是最好的。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茶後,茶盞之中膠着不幹的就被稱爲“咬盞”。

5、大衆泡茶法。 這種方法從清代到現代都爲民間廣泛使用,自然爲人熟知。不過,中國各個地方的泡茶的方法都有所區別。由於現代茶類的品種很多,紅茶、綠茶、花茶,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

大衆泡茶法,也叫以釜煮茶湯,湯熟後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時沫餑要均。宋代用點茶法,可以一碗接着一碗慢慢地點;也可以用大湯鉢,大茶筅,一次點就,然後分茶,分茶準則同於唐代。明清以後,直接沖泡爲多,壺成爲泡茶的用具。自泡自吃的小壺雖然不大,但起碼能夠斟四、五碗的茶壺。所以,這種壺叫作“茶娘式”,而茶杯也因爲茶壺之名而稱爲“茶子”。

如果你也喜歡泡茶,倒是可以每一種泡茶的方法都嘗試一遍。

2.泡茶的步驟教學 新手如何快速學會泡茶

泡茶的正確步驟

1、溫具

正確的泡茶步驟圖解

用沸水衝淋所有茶具,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乾,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同時還起到清潔的作用。

2、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葉,往泡茶的壺(杯)裏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茶葉的數量隨不同茶葉而不同的,還有隨個人喜好而放。

3、沖泡

置茶後,將開水衝入壺中,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爲宜,沖泡時間一般爲5分鐘左右,沖泡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

4、倒茶

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

5、奉茶

奉茶時,需要用茶盤託着送給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請客人品茶。

6、品茶

茶泡好之後不可急於飲用,而是應該先觀色察形,接着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

3.學習茶知識

茶道入門-泡茶篇 蔡榮章

中華書局 (2007-03出版)

《茶道養生》

作者:林治

出版社:北京世圖

《瑞草之國——中華茶文化隨筆》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

《茶文化學》

《中華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故事》

《中國茶文化經典》

《浙江茶文化史話》

《中華茶文化叢書 (1-10卷) 》

《茶文化錄》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清茶文化》

《茶文化與科學飲茶》

《話說茶文化 (1-5) VCD》

《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

4.關於茶葉的知識

朋友,正好借你的提問普及了一下我的對茶葉有關的知識,一起學習一下。

(一)新茶與陳茶 是相比較而言的,在習慣上,將當年春季從茶樹上採摘的頭幾批鮮葉,經加工而成的茶葉,稱爲新茶。茶葉收購部門的“搶新”,茶葉銷售部門的“新茶上市”,茶葉消費者的“嘗新”,指的都是每年最早採製加工而成的幾批茶葉。

但也有將當年採製加工而成的茶葉,稱爲新茶;而將上年甚至更長時間採製加工而成的茶葉,即使保管嚴妥,茶性良好, 也統稱爲陳茶。 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既有多數茶葉品種新茶比陳茶好,但也有陳茶不亞於新茶,甚至反比新茶好的。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 茶樹由於在年生長髮育週期內受氣溫、雨量、日照等季節氣候的影響,以及茶樹自身營養條件的差異,使得加工而成的各季茶葉自然品質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這是人們對季節茶自然品質的概括。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長江中下游茶葉主產區,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劃分,一般是從季節變化結合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性進行的,通常,春茶是指當年5月底之前採製的茶葉;夏茶是指6月初至7月初來制而成的茶葉;7月中以後採製的當年茶葉,就算秋茶了。 由於茶季不同,採製而成的茶葉,其外形和內質有很明顯的差異。

(三)真茶與假茶 真茶與假茶,既有形態特徵上的區別,又有生化特性上的差異。據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樹如瓜蘆,葉如栝子,花如白薔薇, 實如 櫚,莖如丁香,根如胡桃”。

茶葉則由茶樹幼嫩芽葉經採摘、加工而成,有其獨特的功用,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所稱;“凡違茶,味苦甘,微寒無毒,去痰熱,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氣,清神少睡。”決定茶葉功用的是其內含的生化成分,這是近代藉助化學方法逐漸提示的。

假茶,乃是形似茶樹芽葉的其它植物的嫩葉,如柳樹葉、冬青樹葉、女貞樹葉、槭樹葉等,做成類似茶葉的樣子,再冒充真茶出售,它有害人民身體健康。 (四)高山茶與平地茶 明代陳襄古詩曰;“霧芽吸盡香龍脂”,是說高山茶的香氣特別好。

朱德在品飲廬山雲霧茶後也曾題詩曰:“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都是指高山茶的滋味特別醇厚。

古往今來,我國的歷代貢茶,傳統名茶,直至當代新創制的名茶、優質茶等等.大多出自 高山。 更有許多名茶,乾脆以高山雲霧命名,如浙江華頂雲霧、江西廬山雲霧、江蘇花果山雲霧、湖北熊洞雲霧、湖南南嶽雲霧等等。

茶的沖泡關係到:一、泡茶用水;二、器皿;三、泡茶三要素。 喝茶人人都?Òس迮蕕煤煤齲枰凍迮荽笥醒剩柿康牟枰叮纈盟煌蚣際醪灰唬莩隼吹牟杼?脅煌男ЧRم鶯靡緩杌蛞槐瑁ؽ簿渴滌眯浴⒖蒲約耙帳跣浴? (1)所謂”實用性”;就是依實際需求而言﹐可以是沖泡一杯”大碗茶”也可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

(2)科學性;就是瞭解各類茶葉的特性,以科學沖泡方式,使茶葉的品質能充分的表現出來。 (3)藝術性;選擇合適的器皿以及優美的沖泡程序。

一、泡茶用水 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之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選擇。

(1)水要甘而潔; (2)活而清鮮 古書{茶錄}中記載”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 (3)儲水要得法;容器要潔淨,忌?裱艄狻? 現代科技發達,衛生飲用水質標準也科學化 (1)感官指標:色度不能超過15度、渾濁度不能超過5度,不得有異味、異色及肉眼可見物。 (2)化學指標:正常PH值爲6。

5~8。5,總硬度不能高於25度。

(3)氟化物不能超過1。0毫克/升,氰化物不能超過0。

05毫克/升。 (4)細菌總數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過3個。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 其來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泡茶用水的選擇 陸羽曾在>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 一般說來,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較清淨的,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經途徑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鹽量與硬度等均有很大差異,所以並不是所有泉水都是優質的。

中國號稱五大名泉;鎮江中冷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 選擇泡茶用水,必須瞭解水的硬度和茶湯品質的關係。

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軟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爲硬水;不容或只含少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爲軟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氫鈣或碳酸氫鎂引起,稱爲暫時硬水。

暫時硬水經過煮沸,所含碳酸氫鹽,就分解成不容性碳酸鹽,這樣硬水變成軟水。平時用鋁壺燒水,壺底之白色沉澱物,就是碳酸鹽。

(A)水的硬度?跋燜腜H值(酸礆度),而PH值又影響茶湯色澤。當PH大於5時,茶湯色澤加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就?遠躉鶚А? (B)水的硬度?跋觳枰隊行С煞蕕娜芙舛取H硭瀉淥苤噬儼枰隊行С煞蕕娜芙舛雀擼什櫛杜ǎ歡菜薪隙嗔康母啤⒚糾胱櫻枰隊行С煞蕕娜芙舛鵲停什櫛兜H縊刑胱雍扛擼杼?涑珊諍稚Õ饈遣枰抖嚳永轡鎦視胩饔玫慕峁K耘薟櫨盟勻硭⒃菔庇菜ؼ選?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屬暫時硬水,部份地下水。

5.如何學習茶葉的知識

一、學什麼?

首先明確要學什麼——是“茶與生活”、茶文化、“茶與健康”、還是茶科學?以下我隨意列一下

1.茶與生活

茶有哪些種類,如何區分?我寫過一個回答:茶葉有多少種?在飲茶的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 朱全武的回答

各類裏的名茶和各自的特點,如何辨別好壞?

基本的泡茶方法有哪些?泡茶的水溫、時間、器具等有什麼影響?

如何品茶?

如何儲藏保鮮?

送茶禮如何選茶?送茶的依據,比如送長輩,送同事應該送什麼茶?

2.茶文化

名族風情與飲茶文化?

茶藝與茶道;

唐宋元明清的飲茶風氣;

中國、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的茶道有什麼淵源,有何異同?

涉茶藝術品、手工品等

3.茶與健康

什麼茶對應的有什麼養身效果,該如何飲用?

怎麼喝美容?

茶有哪些功效?其成分是什麼?如何起作用的?

每個季節適合喝什麼茶,怎麼喝更健康?

4.茶科學

茶的栽培、採摘;

茶園的土壤和環境對茶的品質有何影響?

茶的加工過程;

有哪些加工工藝,每道工序都起什麼作用?

二、如何學?

知識

你可以在知乎檢視或者買相應的書籍來看,或者到大學去上課;總之,現在茶知識的獲取是便利的,但不夠系統和高效,我跟幾個小夥伴正在開發相應的課程,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70'●)

技能--實踐+陪伴的氛圍

更多時候,學茶需要的是實踐——“老師”帶着你實踐賞玩(比如茶的鑑別、泡茶品茶等),夥伴一起探討交流、陪伴,一起品茶談心訪茶園尋好茶……

嗯,這個我們也在準備。

希望我們既能給廣大愛茶人提供學習茶知識的平臺,又能建立一個彼此探討交流的平臺,匯聚廣大茶人。

6.瞭解茶葉基本知識

編者序 茶香滿溢的生活 特此鳴謝 本書內容導航 導讀篇 第一章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 一、中國茶葉源流 二、中國人飲茶的歷史 三、茶的外傳與茶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 認識中國茶 一、認識茶樹 二、茶葉的分類 三、茶葉的形狀 四、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演變 五、中國現代茶區分類 第三章 茶道文化 一、茶道是什麼 二、各族茶俗文化 第四章 新手學泡茶 第四章 一、怎樣才能沏一杯好茶 二、茶葉品評專業術語 第五章 茶葉的儲藏與飲用 一、茶葉儲藏的“五忌” 二、茶葉的最佳儲藏方法 三、茶葉的成分 四、科學飲茶與禁忌 第六章 茶葉的購買與茶具 第六章 一、如何購買茶 二、茶莊老字號 三、中華茶具,歷久彌新 四、四大茶具泡茶方法 茶葉篇 第七章 清新醇和:綠茶篇 第八章 綠裝素裹:白茶篇 第九章 金鑲玉美:黃茶篇 第十章 濃郁悠長:青茶篇 第十一章 醇厚雋永:紅茶篇 第十二章 悠悠古道:黑茶篇 第十三章 巧奪天工:造型花茶 附錄一 中國茶葉基本茶類 附錄二 中國茶葉區域分佈圖。

7.瞭解茶葉基本知識

編者序 茶香滿溢的生活

特此鳴謝

本書內容導航

導讀篇

第一章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

一、中國茶葉源流

二、中國人飲茶的歷史

三、茶的外傳與茶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 認識中國茶

一、認識茶樹

二、茶葉的分類

三、茶葉的形狀

四、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演變

五、中國現代茶區分類

第三章 茶道文化

一、茶道是什麼

二、各族茶俗文化

第四章 新手學泡茶 第四章

一、怎樣才能沏一杯好茶

二、茶葉品評專業術語

第五章 茶葉的儲藏與飲用

一、茶葉儲藏的“五忌”

二、茶葉的最佳儲藏方法

三、茶葉的成分

四、科學飲茶與禁忌

第六章 茶葉的購買與茶具 第六章

一、如何購買茶

二、茶莊老字號

三、中華茶具,歷久彌新

四、四大茶具泡茶方法

茶葉篇

第七章 清新醇和:綠茶篇

第八章 綠裝素裹:白茶篇

第九章 金鑲玉美:黃茶篇

第十章 濃郁悠長:青茶篇

第十一章 醇厚雋永:紅茶篇

第十二章 悠悠古道:黑茶篇

第十三章 巧奪天工:造型花茶

附錄一 中國茶葉基本茶類

附錄二 中國茶葉區域分佈圖.

8.但不知從何學起

《茶之書》 【作 者】:(日)岡倉覺三英著;許淑真譯註 【出版項】:茶學文學出版社 / 74年[1985] 《茶道》 【作者】 周文棠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茶道養生》 作者:林治 出版社:北京世圖 普洱茶道 焦家良 中國社會科學 (2007-02出版) 茶道養生 林治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6-07出版) 茶道入門-泡茶篇 蔡榮章 中華書局 (2007-03出版) 茶道入門——泡茶篇 蔡榮章 中華書局 (2007-03出版) 茶道入門三篇--製茶識茶泡茶 蔡榮章 中華書局 (2006-09出版) 品味生活叢書-茶道 牛國棟 青島 (2007-04出版) 茶道入門三篇——製茶、識茶、泡茶 蔡榮章 中華書局 (2006-09出版) 滿意回答別忘了好評哦·~~O(∩_∩)O謝謝啦。

茶道茶藝內涵

茶道茶藝內涵

  導語: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麪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纔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釋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爲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見,早在我國唐代就已經飲茶有“道”了。

  飲茶而言道、有道並因茶入道,這當然要歸功於茶聖陸羽了。陸羽在《茶經》這部曠世鉅著裏,首次把飲茶從生活領域提升到精神品飲和藝術創造的高度,不但使飲茶程式化,更使飲茶藝術化了。他細分十事,詳加評說,使茶道初具規模。飲茶至宋代已蔚爲大觀,出現了許多熱衷於品茗藝術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黃儒、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等。甚至連一些帝王貴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爲茶道推波助瀾。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就曾親自碾茶、煎茶,並寫有一部茶學專著《大觀茶論》。他們或以語言文字入茶,或以藝術修養入茶,或以佛法禪機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國品茗藝術真正從日常煎點提升到精神品飲的境界上來,茶道過程中那種雅潔、清靜、空靈、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爲中國茶道的最終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茶道曆元而降至明清時,已漸呈衰落之勢,如山澗寒泉,給人以冷寂感。明清時的茶道往往流傳於文人雅士間,成爲中國文化的一股清流。近年來,隨着民衆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茶道又漸呈發展趨勢。我個人以爲,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澱,融匯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華,成爲東方文化藝術殿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透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證範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如同參禪一樣,研究公案、閱讀禪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禪,其實和悟道沒有多大關係。

  古往今來,談茶論道的人很多,從唐陸羽、皎然、封演、盧仝、陸龜蒙、皮日休到宋蔡襄、蘇軾、黃庭堅、趙佶及明清時的朱權、許次紓、張岱、張源、陸樹聲、羅稟、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養,不斷充實和豐富着茶道內容。

  而禪門歷代的高僧大德們和茶道的淵源就更深了。

  禪宗形成於我國隋唐時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相標榜,雖然奉菩提達摩爲中土初祖,且直指靈山會上佛陀拈花、付法摩訶迦葉之事,但禪宗實在是佛教和儒家、道家相融合的帶有強烈的漢文化趣味的產物,因而爲歷代文人雅士所欣賞、推崇,成爲漢傳佛教的主流。至晚唐時,全國約八成以上寺院皆爲禪寺,出現了無寺不禪、無僧不禪的鼎盛局面。由於坐禪易致昏沉,所以“皆許其飲茶”,以至於“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禪門茶風興盛一時。 我國茶文化誕生於兩漢之際,興盛於唐宋之間,衰落於明清之後,其興衰期恰好與禪宗發展不謀而合,所以禪門與茶結緣,實在是諸緣合和的必然結果。1987年4月,陝西法門寺出土了舉世矚目的唐宮茶具系列,唐僖宗依照唐密曼荼羅壇場儀式,將茶器和佛骨舍利祕藏在法門寺地宮裏,這大概是佛教與茶結緣的最有力的證據吧。

  盛唐時期人稱趙州古佛的趙州從諗禪師不僅自己喜歡吃茶,還經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學僧,禪語法言流佈天下叢林。南宋時浙江餘姚徑山寺裏茶道盛行,有一套嚴格的茶道程式,據說日本茶道最初就是從這裏流傳過去的。宋代高僧圓悟克勤大師更是深得茶中三昧,據說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流傳東瀛。這些古代高僧大德們飲茶的真正目的當然是爲了參禪證道。佛教認爲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成爲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這些古代的高僧大德們最早將禪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靈的精神貫注於茶道中,並對中國茶道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的影響和作用。

  鄰國日本的情況則值得我們關注。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遣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植於禪寺旁,並著《吃茶養生記》一書,流傳禪林。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禪僧們開始將飲茶和參禪結合了起來。珠光禪師是後大德寺宗純一休禪師的法傳弟子,他在寺院旁結草菴,並制定茶規,成爲日本茶道的創始人。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並最終提出“佛法存於茶湯”的見地。日本茶道巨匠千利休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爲習佛修行之行爲。”可謂道出了茶道的祕密。千利休將珠光禪師的數寄屋茶道進行改良後大力推廣,倡導“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最終創立了千家流茶道,成爲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當今世界文化產生着深刻影響。

  所以提倡茶文化,提倡茶道精神一定要將禪的精神融入到茶事過程中去,茶禪一味,禪茶互參,沒有對禪的理解和感悟,沒有對茶道精神的追求,沒有對茶事過程的實踐,沒有對茶器的愛惜呵護,沒有對茶湯的真切體會,是很難將兩者相融合的,也就談不上茶道乃至茶道精神了。所以我個人以爲,提倡中國茶道,除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精神外,一定要將禪“平等”“空靈”的精神融入進去,始終將“雅潔、清靜、平和、空靈、率真”的中國茶道精神貫徹在茶道實踐中,如此,方有茶道可言。

  談茶論道離不開茶藝。茶藝可以簡單的理解爲茶葉沖泡技藝,雖然只是“技藝”,但也是實踐茶道精神的基礎,因爲“藝可載道”。離開茶藝而奢談茶道精神容易流入空泛;而沒有茶道精神的茶事實踐活動又容易落入平庸。因此,如何將兩者很好的結合至關重要。

  陳文華先生在《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問題》一文中指出: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爲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一的認識……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注意操行具有儉樸美德之人,陸羽已經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見,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可以將劉貞亮提出的茶德視爲對詩人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詮釋和充實。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當然,它還不如後代如日本茶道那麼明確具體。

  先生所言極是,應該將茶道精神始終關注在茶藝實踐過程中。

  說到茶道精神,不能不再說一說陸羽《茶徑》。有些學者以爲,陸羽《茶經》只重“術”(即煎茶之方法)而不重“道”(即飲茶的精神追求),這是很不客觀的。我個人以爲,陸羽《茶經》始終是圍繞着“道”來談“術”的,是一部論“道”之作。“道”在哪裏?“道”在其中。《論語.八佾第三》: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夫子的回答真是太妙了,這“問”的過程就是“禮”呀。那麼,陸羽在《茶經》裏是否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話頭呢?對此,國內外許多學者從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及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詩文中早有“茶道”一詞來進行討論說明。其實“道”是無處不在的,“道”在哪裏?“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到茶事上,“道”就在茶莒、茶釜、茶碗、茶橐中,所謂“一旗一,一飲一啄莫不是道”正是這個道理。所以,陸羽《茶經》裏的“道”已具體物化到諸如茶莒、茶釜、茶碗、茶橐、散茶、粗茶、餅茶中,已物化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民衆“不可須臾離”的茶之“道”。而且我個人還以爲:陸羽《茶經》裏不但有茶道,也有煎茶技藝,也有茶文化,也有茶人,也有茶器,也有茶具等,只要我們細心體味,一切無不具備,《茶經》之所以成爲茶學著作的一座豐碑,也正因如此。

  正因爲陸羽《茶經》是一部論道之作,因此也遭到了後世某些學者的詬病,並對陸羽將茶著作置於六經之列頗多微辭,在這些人眼裏,存在於尋常百姓“開門七件事”之一的“茶”中的“道”,是不能以“茶道”稱謂的,充其量只能叫做“茶藝”。如明·李維楨《茶經·序》:“而以擬‘經’之故爲世詬病,鴻漸品茶小技,輿六經相提而論,人安得無異議!”茶聖如陸羽者遭遇尚且如此,後世茶人所面臨的種種尷尬也就在所難免了。

  還是引用陳文華先生《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問題》的原文作爲本文的結束: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我們應該根據茶道精神來從事茶文化活動。一切有悖於茶道精神的行爲,都要加以糾正、克服,使中國茶文化事業永遠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

Tags:茶道 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