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炒茶技術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4W

炒茶技術

1、清洗,將茶葉去掉雜草、老葉、茶梗等雜質後洗淨;

2、殺青,不停翻炒茶葉,5~8分鐘後揉捻;

3、做型,揉搓茶葉10分鐘;

4、做型,對鍋中茶葉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揉搓8~10分鐘;

5、出鍋,把茶葉均攤在竹匾上置於室內晾涼儲存。

1、清洗,將茶葉去掉雜草、老葉、茶梗等雜質後洗淨;

2、殺青,不停翻炒茶葉,5~8分鐘後揉捻;

3、做型,揉搓茶葉10分鐘;

4、做型,對鍋中茶葉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揉搓8~10分鐘;

5、出鍋,把茶葉均攤在竹匾上置於室內晾涼儲存。

炒茶是將新鮮的茶葉在高溫、乾燥條件下烘焙的過程。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炒茶的技術:

1. 熱茶葉。首先,將茶葉放到炒茶機上,加熱到適當的溫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爲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

2. 翻炒。然後,將茶葉翻動,以使其充分暴露在高溫下。這可以讓茶葉均勻地受熱,並避免烘焙不均勻。

3. 控制溫度。在炒茶的過程中,需要透過控制溫度來控制烘焙的程度。這樣可以確保茶葉的質量和風味。

4. 悶茶。在炒茶的最後幾分鐘,可以將茶葉悶一段時間,以讓茶葉吸收一些溼氣,使其口感更加柔滑。

5. 收尾。最後,將烘焙好的茶葉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晾涼,並根據需要進行包裝。

炒茶是一項精細的技術活,需要耐心和經驗。好的炒茶師可以根據不同種類的茶葉而變化炒制時間和溫度,帶出不同的香味和口感。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炒茶怎麼炒?

炒茶步驟

第一步:首先,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裏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乾淨。

第二步:採摘茶葉時最好選擇這種“一芯一葉”的,味道更好,更清香。

第三步:洗乾淨鍋,燒熱後,就可以把茶葉倒進去。大鍋受熱面積大,茶葉不會堆成一堆,另外,柴火竈好控制火候。

第四步:然後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動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葉會燒焦。十多分鐘之後,可以一邊翻炒,一邊用手揉搓 ,這樣可以使葉子的更好地捲縮。

第五步:再過四十分鐘左右,當茶葉炒至這個顏色時,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

擴展資料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爲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爲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爲宮廷進階飲料,普及民間作爲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蹟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

茶葉有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製可分爲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爲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參考資料

炒茶_百度百科

怎麼炒茶葉?

將茶葉攤開,讓裏面的水分蒸發掉;

2.晾一兩個小時後,放入鍋裏,開最小火,慢慢翻炒。

3..炒至 一個小時,不停翻炒,炒到發黑,略感鬆脆。攤開晾在紙盒上或者竹篩上放置一晚,第二天就很脆了;

拓展材料: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透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製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炒茶

自家怎麼炒茶?

主要材料:新鮮茶葉,柴火

所需工具:柴火竈

製作步驟:

1、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裏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乾淨。

2、採摘茶葉時最好選擇這種“一芯一葉”的,味道更好,更清香。

3、洗乾淨鍋,燒熱後,就可以把茶葉倒進去。大鍋受熱面積大,茶葉不會堆成一堆,另外,柴火竈好控制火候。

4、然後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動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葉會燒焦。用手炒更靈活,而且不能戴一次性手套,所以,在炒茶前一定要把手洗乾淨。

5、控制火候,就這樣不停地翻炒。注意不要燙傷手。十多分鐘之後,可以一邊翻炒,一邊用手揉搓 ,這樣可以使葉子的更好地捲縮。

6、一個小時左右炒至這個顏色時,就要加快翻炒的速度。再過四十分鐘左右,當茶葉炒至這個顏色時,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

7、出鍋時,用報紙墊着盛在容器裏。攤涼。第二天就可以泡着喝了。

小貼士:休息控制火候,別燙傷手。

擴展資料:

炒茶行業有這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

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

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

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

茶葉怎麼炒?

問題一:自家怎麼炒茶? 一個鍋就能炒。

我看了一下你的問題,你可能連炒茶到底是幹什麼還沒弄清楚,炒茶一般就是指殺青,你應該是做綠茶,綠茶攤放後就開始殺青,也就是炒茶。先控制溫度120-150度,具體自己把握,大概是手背放在鍋中心上方30cm感覺灼熱即可。燜拋結合,大約兩三分鐘,把青草氣去除,嫩綠色逐漸褪去,就差不多了。 根據你做的茶葉種類再決定揉捻乾燥方法,如果自己喝的話,殺青攤涼就能喝。

至於你說的發黑,我不太清楚是茶葉本身原因還是你殺青溫度過高或是炒鍋的問題。你借鑑我的方法試試如果還會發黑我們再探討。

問題二:怎樣炒製茶葉? 信陽毛尖工藝流程是鮮葉攤涼--殺青--揉捻--趕條--抓條--理條--甩條--烘乾--足幹。殺青揉捻分生熟兩個鍋進行,生鍋的溫度140-160度,熟鍋的溫度80-90度,生鍋用細軟竹把子殺青揉捻,熟鍋中採用揉,趕,滾,抓,理龔甩等方法,要把好抓條,理條甩條動作,待茶條緊直園時出鍋烘乾。

問題三:炒茶怎麼炒? 當地茶農概括爲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問題四:爲什麼茶葉要炒呢? 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透過人工的揉捻另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

問題五:爲什麼茶要炒,怎樣炒? 這種炒的工序叫做殺青 一是爲了殺死茶弗上的寄生細菌 二是採用中溫慢炒的方法可以保持茶葉原有的風味又可以使其乾燥

問題六:新採的茶葉怎麼炒??? 茶葉採回來。放在篩子發酵,隔天放進一個滾筒樣子的機器裏面炒。我空間有圖片。可以看下

問題七:炒茶的炒茶方法 當地茶農概括爲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問題八:茶葉一般都要炒熟嗎? 不是的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依焙火時間長短及焙火的輕重,又可分爲: 一、 輕焙火茶:亦可稱生茶。 二、 中焙火茶:亦可稱半生熟茶。 三、 重焙火茶:亦可稱熟茶。 茶葉一般以烘焙程度分----極輕火、輕火、中火、重火 極輕火烘焙----生茶:龍井、碧螺春、白毫烏龍(東方美人) 輕火烘焙----生茶:包種茶、高山烏龍、凍頂烏龍 中火烘焙----半生熟茶:烏龍茶、高山烏龍、水仙、佛手、鐵觀音 重火烘焙----熟茶:鐵觀音、水仙

問題九:如何炒茶 一個鍋就能炒。

我看了一下你的問題,你可能連炒茶到底是幹什麼還沒弄清楚,炒茶一般就是指殺青,你應該是做綠茶,綠茶攤放後就開始殺青,也就是炒茶。先控制溫度120-150度,具體自己把握,大概是手背放在鍋中心上方30cm感覺灼熱即可。燜拋結合,大約兩三分鐘,把青草氣去除,嫩綠色逐漸褪去,就差不多了。 根據你做的茶葉種類再決定揉捻乾燥方法,如果自己喝的話,殺青攤涼就能喝。

至於你說的發黑,我不太清楚是茶葉本身原因還是你殺青溫度過高或是炒鍋的問題。你借鑑我的方法試試如果還會發黑我們再探討。

問題十:自家怎麼炒茶? 一個鍋就能炒。

我看了一下你的問題,你可能連炒茶到底是幹什麼還沒弄清楚,炒茶一般就是指殺青,你應該是做綠茶,綠茶攤放後就開始殺青,也就是炒茶。先控制溫度120-150度,具體自己把握,大概是手背放在鍋中心上方30cm感覺灼熱即可。燜拋結合,大約兩三分鐘,把青草氣去除,嫩綠色逐漸褪去,就差不多了。 根據你做的茶葉種類再決定揉捻乾燥方法,如果自己喝的話,殺青攤涼就能喝。

至於你說的發黑,我不太清楚是茶葉本身原因還是你殺青溫度過高或是炒鍋的問題。你借鑑我的方法試試如果還會發黑我們再探討。

炒茶有什麼講究 炒茶的方法講解

1、炒茶講究火候。首先要有高超的炒制技術。經驗豐富的炒茶師,知道如何控制火候、時間,知道如何掌握炒制的手法與力度。炒茶能手製作出來的茶,無論外形、滋味,還是香氣,均能充分發揮出原料的優點

2、其次還要講究正確的沖泡方法。有了好茶,再用正確的沖泡方法,恰當地掌握好水溫、沖泡時間和投茶量,才能將茶本來的香氣、滋味發揮到淋漓盡致,也能巧妙地將茶的缺點避開。

茶葉爲什麼要炒

問題一:爲什麼茶葉要炒呢? 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透過人工的揉捻另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

問題二:爲什麼茶葉要炒幹,而不是曬乾 綠茶

鮮葉>殺青>揉捻>乾燥>綠茶

殺青方式:1.加熱殺青

2.蒸氣殺青

乾燥方式:

1.炒幹(炒青):長炒青――長條形的炒青綠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圓炒青――外形呈圓形顆粒狀

特種炒青(細嫩炒青)

2.烘乾(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來熏製花茶

細嫩烘青

3.曬乾(曬青):加工成緊壓茶

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

發酵:

發酵是製造紅茶的關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酶』,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過殺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分不溶於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爲似桂圓湯。

薰焙:茶葉薄攤於竹篩中,地上堆鬆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乾,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纔是優質產品。(1875年後纔有此製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製法於綠茶之後,約1650年前後纔有。

問題三:爲什麼茶要炒,怎樣炒? 這種炒的工序叫做殺青 一是爲了殺死茶弗上的寄生細菌 二是採用中溫慢炒的方法可以保持茶葉原有的風味又可以使其乾燥

問題四:何爲“炒茶”,中國人爲什麼喜歡“炒茶”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透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製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中國人貪念茶葉的香氣與滋味,“蒸青”即以熱氣煮蒸方式將鮮茶所含各種香與味的成分保留下來,以供享受;魯成銀說:“炒青”技術的價值在於,高溫急炒,一則將那些低沸點的芳香物,比如青草氣(日本茶裏淡淡的“海苔味”即此種物質)給揮發掉了;同時,炒的過程本身,又重新進行了物質轉化與聚集--香氣與滋味,由此更上臺階。科學測定,茶葉鮮葉所含香氣成分種類不多,約50種;而經過製茶程序之後,綠茶香氣成分可達110種--綠茶工藝,其實主要也就是各種手法的“炒”而已;而紅茶則可達325種。茶葉香氣成分的這種躍進,其核心性技術的突破,在現代的科學家如魯成銀看來,關鍵當然是“炒青”。

爲什麼中國出現了具有性價值的“炒青”技術,而日本一直固守“蒸青”技術直到現在?魯成銀說他相信,這種變化背後一定是中國人感覺系統的變遷--而這種變化的動力何在,魯說他其實沒有答案。不過,動力雖無可找尋,但從結果上看,“炒青”出現,開啟的是中國人尋找茶葉多元感覺的空間,唐宋貢茶所“規定”的香氣與滋味規格,不復約束。中國人的茶感受系統,自此不僅別開新面,也漸次升級--開始進入到發現並認識各處茶種特殊性,並尋找與之匹配的製茶工藝階段。飲者與茶種,經制茶程序,開始尋找互動關係。

對於茶葉而言,科學的分析仍然最具解釋力。明朝之後,“炒青”技術的廣泛使用,魯成銀描述說它後來逐漸形成兩個縱深發展的路向:一是由綠茶而黃茶與黑茶,其間的關鍵,是黃茶經過殺青(炒青即爲殺青的一種)之後,經過一個“悶黃”過程,將茶葉輕微發酵,然後乾燥;黑茶則將“悶黃”變爲程度更重的“渥堆”發酵,香氣與滋味又有一變。二是由綠茶而發展出白茶、青茶(烏龍茶)與紅茶,這其間的技術關鍵是“萎凋”--古人將其描述的十分詩意:三分紅七分綠。茶的鮮葉經過一個自然的水分蒸發過程,即萎凋,這同樣是一個發酵過程。這道工藝加重一些,如“搖青”,則將製成烏龍茶;程度更深,用力揉捻,促使茶細胞破碎,即成紅茶。魯成銀用茶葉科學概念描述:綠茶黃茶黑茶一路,是溼熱氧化;而綠茶白茶烏龍與紅茶一路,則爲酶促氧化。

問題五:茶葉一般都要炒熟嗎? 不是的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依焙火時間長短及焙火的輕重,又可分爲: 一、 輕焙火茶:亦可稱生茶。 二、 中焙火茶:亦可稱半生熟茶。 三、 重焙火茶:亦可稱熟茶。 茶葉一般以烘焙程度分----極輕火、輕火、中火、重火 極輕火烘焙----生茶:龍井、碧螺春、白毫烏龍(東方美人) 輕火烘焙----生茶:包種茶、高山烏龍、凍頂烏龍 中火烘焙----半生熟茶:烏龍茶、高山烏龍、水仙、佛手、鐵觀音 重火烘焙----熟茶:鐵觀音、水仙

問題六:怎麼炒茶葉? 製茶進階技術人員正爲精選出來的上好茶葉進行“殺青”,這是決定茶葉質量好壞的關鍵程序,要求對火候和時間控制得恰到好處。

“手提竹籃上茶山,十指尖尖採茶忙,顧不得與郎補衣衫。”時下正是各地茶場最忙碌的時候。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因手工炒茶產量太低,加上今年QS認證制度對製茶殺青、烘乾等工序下了硬性指標,機械製茶已逐漸代替人工。一方面,真正上好的茶只能是手工炒出來的;一方面,茶廠趨利必須批量生產應對市場需求。 當手工炒茶遭遇批量產尷尬,這門老手藝是否註定成爲觀賞性技藝?

從採茶到製茶一點不能馬虎

採茶講究手巧、手快,因此要求採茶者最好是年輕女孩。特別是上等茶,對時間要求極緊,芽頭長出來,外面剛剛冒出一片嫩葉,芽與葉分離的短時間內就必須飛快地掐下來,否則會影響茶葉形態與營養。清明前後是採茶的關鍵期,否則嫩芽一天一天往外爆,不採易老。

第二步就是萎調。在竹篾筐中把茶葉薄薄一層攤開,葉上不能疊葉,在陰涼通風的房間放上8至10小時後即可。“殺青”是整個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農家炒茶用的是柴火燒鍋,如今一律改良成了不鏽鋼電炒鍋,因爲“茶葉極易吸異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葉的都是沒有異味的竹篾筐。”電炒鍋的溫度達到160攝氏度左右時,茶葉即可均勻灑入。翻鍋講究對火候的把握和力度、手位的恰到好處,炒上等好茶時,得是20年以上炒茶經驗的男技師。王仲清是金井茶廠有26年“炒齡”的老師傅了,只見他在抖、推、甩變換手勢間,嫩綠的青葉在鍋底發出輕微的聲,5分鐘後,清醇的茶香開始瀰漫。

再把茶放入竹篾筐中一個芽一個芽次第攤開,至全部冷卻後,分揀出不好的芽葉,再重放入鍋中,開始“做型”。既要搓成捲曲型,又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揉爛,“就像手裏有個嫩毛毛樣,要格外小心。”王仲清這樣比喻。最後一道工序是“提毫”,茶葉在八成乾的時候輔以輕揉,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則茶葉僅爲墨綠色,全無靈動之氣。

手工炒極品毛尖每年僅500克

儘管茶的手工藝耐人品味,記者採訪中卻得知,如今大多廢止了手工炒制。“我們每天要做幾噸茶葉,手工炒哪裏做得出來喲!”由於要批量生產應對市場需求,尤其是在生產旺季供不應求,很多茶葉都是由機器烘炒而來。“我們真正用手工炒的只有極品毛尖,每年也就500克吧,多半是用來參加全國性賽事的。”據悉,此種極品毛尖售價高達1.2萬元/500克,而在去年的一個拍賣會上,金井茶廠的手工炒極品毛尖,更拍出6.38萬元/500克的高價。

在機械化、產業化時代,手工操作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空間?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制茶手藝更像一個“末落貴族”,而這種充滿文化底蘊的手藝傳承,又必定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在蘇州等一些產茶地,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採取措施,透過制定在炒茶環節上推行師傅帶徒弟的工藝傳承等制度,讓“炒茶王”們的手藝、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代代流傳。

問題七:茶葉用炒,還是用烤,還是用…… 你說的是製作工藝,綠茶炒的多;烏龍茶,武夷巖茶、可以說烤,專業上交碳焙

問題八:爲什麼我們自己炒的茶葉尖是卷的? 炒茶時茶葉中的水分被蒸發,水分流失,茶葉自然捲曲。下面介紹一下炒茶的具體要素: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

當地茶農概括爲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問題九:新採的茶葉怎麼炒??? 茶葉採回來。放在篩子發酵,隔天放進一個滾筒樣子的機器裏面炒。我空間有圖片。可以看下

問題十:爲什麼茶葉要炒幹,而不是曬乾。 茶葉在炒的過程中水分蒸發的比較快頂容易保持茶的本身的品質,同時在炒的過程中可以去除一些生的泥土氣息,香氣更濃.葉綠素也不容易被破壞.

如何泡炒茶

茶鄉看茶農炒制綠茶

經過辛苦的茶田精挑細選的採茶之後,接下來就是炒製茶葉的過程。炒茶師傅坐着四腳的靠椅小板凳,手裏拿着一把大刷子,另一隻手拿着一塊砂布在擦着面前的那口鐵鍋,這口鐵鍋看起來比較特別,鍋子放在一個圓形的大木盆了,木盆邊緣有兩個電源的開關,通電後,鍋子內的溫度開始慢慢升高,達到一定溫度後就可以開始炒茶了。

炒青綠茶的幾種方式

這裏他們的炒茶方式主要是炒青綠茶。炒青綠茶因乾燥方式採用炒幹而得名。可分爲長炒青、圓炒青和扁炒青。長炒青形似眉毛,又稱爲眉茶,特點是條索緊結,色澤綠潤,香高持久,滋味濃郁,湯色、葉底黃亮。圓炒青外形如顆粒,又稱爲珠茶,外形圓緊如珠、香高味濃、耐泡等品質特點。扁炒青又稱爲扁形茶,成品扁平光滑、香鮮味醇,如西湖龍井。

我國目前所採用的綠茶加工過程是:鮮葉 ① 殺青 ② 揉捻 ③ 乾燥

首先把採集來的茶葉用電子秤稱一定的斤兩,斤兩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過多鍋子大小不合適,過少出茶品質有影響。稱好斤兩的茶放在竹筐裏,師傅會把一些採摘時的雜質和看着不好的葉子先挑揀出去。經過初步的挑揀之後,鍋子預熱也差不多了,然後放入鍋子中。

放在鍋子裏的茶葉經過第一次的高溫加熱,師傅帶着手套不停的翻動着,還時不時的用手感觸下鍋子的溫度,這一步叫做初步殺青,殺青有幾個原則分別是:

1:“高溫殺青,先高後低”,

2:“老葉輕殺,嫩葉老殺”,

殺青葉適度的標誌是:葉色由鮮綠轉爲暗綠,無紅梗紅葉,手捏葉軟,略微粘手,嫩莖梗折不斷,緊捏葉子成團,稍有彈性,青草氣消失,茶香顯露。

看着師傅的專業手法,不禁覺得炒茶也是件很不容易的技術活,泡茶講究的門道很多,炒茶也一樣講究的很多手法,老道的炒茶師傅可以很迅速準確的保證質量的炒茶,而且味道也好。

經過第一步的殺青之後,就可以進行第二步驟的揉捻,揉捻的目的是爲了縮小體積,爲炒幹成形打好基礎,同時適當破壞葉組織,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

揉捻一般分熱揉和冷揉,所謂熱揉,就是殺青葉不經堆放趁熱揉捻;所謂冷揉,就是殺青葉出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攤放,使葉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揉捻。較老葉纖維素含量高,揉捻時不易成條,易採用熱揉;進階嫩葉揉捻容易成條,爲保持良好的色澤和香氣,採用冷揉。而我這次看到的揉捻就是冷揉。

對於揉捻,現在製茶除了龍井,碧螺春等手工名茶之外,基本都是用機器揉捻。

經過殺青,揉捻之後,就是最後一步乾燥,三個步驟之後結束,綠茶的炒制就結束了。等晾乾差不多之後可以裝包沖泡了。

炒青綠茶有以下幾種茶品,可以多多瞭解一下: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峯、韶山韶峯、安化松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信陽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雲霧、午子仙毫等等。

潘家灣土家族鄉的茶田面積很廣,茶葉產量很大,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富鋅茶。

炒茶技術源於什麼時候

炒茶源於明代。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質香氣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對於前人的製作和飲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純真,他們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即茶之一節,唐宋間研膏、蠟面、京鋌、龍團,或至把握纖微,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雜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損本真。故桑、《茶經》第可想其風致,奉爲開山,其舂、碾、羅、則諸法,殊不足仿。"批評到"茶聖"陸羽的頭上,話已經說得夠尖銳了。那麼,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損本真"呢?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

炒茶都是技術人員嗎爲什麼

是。曬茶、炒茶均是技術活,尤其是炒茶,需要專業人員及專業設備提供技術,所以炒茶都是技術人員,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

杭州市西湖區西湖龍井茶炒茶王大賽進行中,你對炒茶瞭解多少?

3月25日,由杭州市西湖區主辦,西湖區農業農村局、西湖區總工會、西湖區委宣傳部、西湖區文廣旅體局承辦的“2021年西湖區西湖龍井茶炒茶王大賽”於杭州市西湖區龍塢茶鎮舉行, 來自西湖區轉塘、留下、雙浦三個產茶鎮(街)的36名選手現場展開西湖龍井茶純手工炒制技藝比拼。炒茶必須要掌握好技術,必須要了解其工序,才能炒出合格的茶,我們來了解炒茶的主要工序。

進階龍井茶的色澤綠翠,綠中透黃,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釘”,湯色碧綠明亮,香如蘭,滋味甘醇鮮爽。 龍井茶全憑一雙手在一口光滑的特製鐵鍋中,運用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十大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時根據鮮葉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斷變化手形法,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練技藝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

進階龍井茶的炒制分青鍋、回潮和輝鍋三道工序。

青鍋,即殺青和初步造型的過程,當鍋溫達80-100度時,塗抹少許油脂使鍋內更光滑,每鍋鮮葉約125克。開始以抓、抖手勢爲主,散發一定的水分後,逐漸改用搭、壓、抖甩等手法進行初步造型,壓力由輕而重,達到理直成條、壓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時即起鍋,歷時12-15分鐘。

回潮,即起鍋後進行薄攤回潮,攤涼後經篩分,篩底篩麪茶分別進行輝鍋。攤涼回潮時間一般爲40-60分鐘。

輝鍋的目的是進一步整形和炒幹,通常四鍋青鍋葉合爲一鍋輝,葉量約250克。鍋溫60-70度,需炒制20-25分鐘,鍋溫掌握低、高、低過程。手勢壓力逐步加重,主要採用抓、扣、磨、壓、推等手法。

Tags: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