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淮南子《公儀休嗜魚》原文及鑑賞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8.86K

〔道應訓〕 公儀休相魯①,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於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②;毋受魚而不免於相,則能長自給魚。”此明於爲人爲己者也。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③。”一曰:“知足不辱④。”

淮南子《公儀休嗜魚》原文及鑑賞

〔註釋〕 ① 公儀休: 魯國博士,曾任魯國國相。 ② 給: 供給。 ③ 語見《老子·七章》。 ④ 語見《老子·四十四章》。

【鑑賞】 知足的公儀休對別人敬獻的魚,一條不受,並說出了一段頗具人生哲理的話:“受魚而免於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於相,則能長自給魚”。意思是說: 如果收下了別人送的魚,就有可能被君王罷免相位,這樣反倒吃不到官府供應的魚;不接受別人獻的魚,也就保住了相位,反倒能長期吃到官府提供的魚。《淮南子》認爲這深得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精粹。

在老子看來,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爲它們的一切生存運作都不是爲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由此推衍到與天地同出一源的人身上,如人也能無私、處後居下、置身度外、先人後己,這樣別人就不容易加害於他,於是儘管“後其身,外其身”,但最終卻能佔先、身存、保命。所以老子認爲這種“無私”,反倒能“成其私”。

對於老子這種由“天道”借喻過來的“人道”,能深刻理解並能運用自如的要數戰國魯相公儀休。此外,三國時諸葛亮也深得此意。諸葛亮向劉禪表“無私”,要將成都桑枝八百、薄田數頃悉數上交,“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這種“無私”表白也同樣使人不好意思,所以這些“餘帛贏財”非但不會上交,還會博得“無私”美譽,並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的形象長存人之心目中。

因爲老子在此轉換手段、“辯證”方法,所以河上公題《老子·七章》爲“韜光”。然而洋人看此點,卻認爲是中國人的美德,如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思想史·道家與道家思想》中引到本章時說了這麼一大段話:“在中國,由謙讓和退讓而得來的不可思議的美德、社會聲望以及最後的‘面子’,已成爲這個文化中的統治因素。關於這一點,凡是在中國居住過,並親身經歷過和一羣人一起走過一個門道時的那種困難,或親眼見過學者們在一次宴會上是怎樣積極爭相推讓上座的人,都很瞭解。”顯然,李約瑟沒有看懂“這爭相推讓上座的人”,有不少是懷着老子這種“後其身而身先”的手段和目的的,而並非是“不可思議的美德”。在這裏,李約瑟起碼是看得淺了,或是“霧裏看花”。這也同樣說明不生活在中國這塊文化土壤上的人往往不能深得其中內涵,這猶如洋人學京戲,一招一式儘管相似,但其韻味卻被這相像的一招一式化解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