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淮南子《入世與超脫》原文及鑑賞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原道訓〕 (大丈夫)以天爲蓋,則無不覆也;以地爲輿,則無不載也;四時爲馬,則無不使也;陰陽爲御,則無不備也。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①,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②何也?執道要之柄,而遊於無窮之地。

淮南子《入世與超脫》原文及鑑賞

所謂樂者,豈必處京臺、章華③,遊雲夢、沙丘④,耳聽《九韶》、《六瑩》⑤,口味煎熬芬芳,馳騁夷道,釣射鷫鷞之謂樂乎⑥?吾所謂樂者,人得其得者也。夫得其得者,不以奢爲樂,不以廉爲悲;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故子夏心戰而臞⑦,得道而肥。聖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故其爲歡不忻忻,其爲悲不惙惙⑧。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吾獨慷慨遺物而與道同出⑨!是故有以自得之也,喬木之下,空穴之中,足以適情;無以自得也,雖以天下爲家,萬民爲臣妾,不足以養生也。能至於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

〔俶真訓〕 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⑩。古之真人,立於天地之本,中至優遊,抱德煬和⑪,而萬物雜累焉⑫,孰肯解構人間之事⑬,以物煩其性命乎!夫道有經紀條貫⑭,得一之道,連千枝萬葉。是故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貧有以樂業,困有以處危。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據難履危,利害陳於前,然後知聖人之不失道也。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⑮,鏡太清者視大明⑯,立太平者處大堂⑰,能遊冥冥者與日月同光。是故以道爲竿,以德爲綸⑱,禮樂爲鉤,仁義爲餌,投之於江,浮之於海,萬物紛紛,孰非其有!夫挾依於跂躍之術⑲,提挈人間之際,撢掞挺挏世之風俗⑳,以摸蘇牽連物之微妙㉑,猶得肆其志,充其欲;何況懷瑰瑋之道㉒,忘肝膽,遺耳目,獨浮游無方之外,不與物相弊摋㉓,中徙倚㉔無形之域,而和以天地者乎!若然者,偃其聰明而抱其太素,以利害爲塵垢,以死生爲晝夜。是故目觀玉輅琬象之狀㉕,耳聽《白雪》清角之聲㉖,不能以亂其神;登千仞之溪,臨蝯眩之岸,不足以滑其和。譬若鐘山之玉㉗,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是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雖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㉘,無所概於志也!

〔覽冥訓〕 通於太和者,惛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㉙,而不知其所由至也。純溫以淪,鈍悶以終㉚,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

〔精神訓〕 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行不關之途㉛;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掛志,死不足以幽神㉜;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轉;禍福利害,千變萬紾㉝,孰足以患心!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蟬蛻蛇解㉞,遊於太清,輕舉獨住㉟,忽然入冥。鳳凰不能與之儷,而況斥鷃乎㊱?勢位爵祿何足以概志也㊲!

〔修務訓〕 夫孿子之相似者㊳,唯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類者,唯良工能識之;書傳之微者㊴,唯聖人能論之。今取新聖人書,名之孔、墨,則弟子句指而受者必衆矣㊵。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種;通士者,不必孔、墨之類。曉然意有所通於物,故作書以喻意,以爲知者也㊶。誠得清明之士,執玄鑑於心㊷,照物明白,不爲古今易意,攄書明指以示之,雖闔棺亦不恨矣㊸。

〔泰族訓〕 凡可度者,小也;可數者,少也。至大,非度之所能及也;至衆,非數之所能領也。故九州不可頃畝也,八極不可道里也㊹,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鬥斛也㊺。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故聖人懷天氣,抱天心,執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㊻,變習易俗,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己㊼,能以神化也。

〔註釋〕 ① 支: 肢。 ② 紘: 用繩維繫。八紘: 八根繩子維繫着地。九野: 指天。形埒: 界域。 ③ 京臺、章華: 楚國的兩個大臺。 ④ 雲夢: 楚地的雲夢澤。沙丘: 苑名,爲商紂王所造。 ⑤ 九韶: 舜時的樂曲名。六瑩: 顓頊時的樂曲名。 ⑥ 鷫鷞: 水鳥名,其形似雁。 ⑦ 臞: 瘦。 ⑧ 惙: 憂愁。 ⑨ 慷慨: 胸襟開闊。 ⑩ “魚相忘”二句出自《莊子·大宗師》。 ⑪ 煬: 烤,炙。 ⑫ 雜累: 積累,積聚。 ⑬ 解構: 附會,造作,牽合。 ⑭ 經紀: 條理。 ⑮ 員: 圓。大員: 天。大方: 地。 ⑯ 太清: 天、自然,也指天道。 ⑰ 大堂: 明堂。 ⑱ 綸: 絲線。 ⑲ 俠依: 倚仗。跂躍: 踶跂,矜持造作的樣子。 ⑳ 撢掞挺挏:“撢掞疊韻,挺挏雙聲,皆爲連語,不得別義釋之”(何寧《淮南子集釋》)。 ㉑ 摸蘇: 通“摸索”。牽連: 聯繫、牽聯。 ㉒ 瑰瑋: 玉。引申爲珍貴。 ㉓ 弊摋: 雜糅。 ㉔ 徙倚: 憑依、依靠。 ㉕ 輅: 通“璐”,玉名。琬: 玉器。 ㉖ 《白雪》: 樂曲名。 ㉗ 鐘山: 北方產玉的地方。 ㉘ 骭: 小腿。 ㉙ 惽: 通“惛”、“昏”,迷迷糊糊。純醉: 大醉。中: 指大道太和。 ㉚ 淪: 隱沒。鈍悶: 無情矇混。終: 指始終與“道”同在。 ㉛ 關: 關隘。 ㉜ 幽: 拘困。幽神: 指爲某事某物傷神煩惱。 ㉝ 紾: 變化。 ㉞ 蟬蛻蛇解: 是說蟬脫殼、蛇蛻皮。 ㉟ 住: 王念孫認爲應是“往”。 ㊱ 斥鷃: 一種小鳥。 ㊲ 概志: 與上文“掛志”意思相同。 ㊳ 孿子: 雙胞胎。 ㊴ 微: 隱微不顯的,這裏指書傳典籍中含有的“微言大義”。 ㊵ 句指: 一曰“句指”爲畢恭畢敬的樣子。另,“疑指‘句讀’,由老師圈點斷句傳授”(許匡一語)。 ㊶ 喻: 明。 ㊷ 玄鑑: 這裏指一種高明的見解。原注爲“玄,水也。鑑,鏡也。皆以自見……” ㊸ 攄: 抒發、闡發。指: 通“旨”。闔棺: 喻死亡。 ㊹ 九州: 中國。頃畝: 指用頃畝作計量單位來計算。八極: 八方極遠處,指地的盡頭。道里: 指里程,是說以里程來計量。 ㊺ 太山: 泰山。丈尺: 指用丈尺來計量。鬥斛: 指用鬥斛來度量。十鬥爲一斛。 ㊻ 衍: 施行、延及、推廣。 ㊼ 性: 通“生”。

【鑑賞】 在一般人看來,入世與超脫似乎是兩種相反的處世態度,入世基於一種對於社會和人生的積極肯定,希望能夠在有限的人生中積極作爲;而超脫則基於一種對於現實世界的悲觀態度,希望離世而自求超離。學者一般又以儒家爲主張入世的典型代表,以道家爲主張超脫的典型代表。

然而,《論語·先進》曾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孔子與其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等人坐在一起,孔子詢問各位弟子的志向。子路首先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自己可以在三年之內使一個貧弱的千乘之國的人民人人有勇有謀。夫子微微一笑,又問冉有,冉有回答說,自己可以在三年之內使一個方圓五十到七十里的小國家人人富足,但還不能做到修明禮樂。孔子緊接着又問公西華,公西華回答說,自己不能說已經有這樣的本領了,但願意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即,做一個宗廟祭祀或諸侯會盟中的小司儀。孔子接着又問曾晳,曾晳當時正在彈瑟,他把瑟放下並站了起來答道,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同門不同。孔子回答說不要緊,只是說說而已。曾晳於是回答說: 陽春三月,春天的衣服都穿好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旁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走回來,這就是我的志向所在。孔子聽後長嘆一聲說: 我同意曾晳的主張啊!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位弟子的志向顯然都是入世的,但孔子卻不置可否;而曾晳的志向則有着強烈的道家色彩,但孔子卻深以爲然。這就說明,孔子入世的背後,其實亦有着超脫的一面。

同樣,我們在道家創始人老子那裏也能深深地體會到他的入世情懷。比如老子多次闡述到“聖人之治”:“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老子·三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老子·四十九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六十章》)。老子也曾激烈抨擊社會治理的種種弊病:“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老子·五十三章》)他還曾批判統治者道:“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老子·七十五章》)其實,當老子說“無爲而無不爲”時,我們就應該看到,老子是同時關注“無爲”與“無不爲”兩個方面的,我們不能只片面地侷限於“無爲”(超脫),而忽略“無不爲”(入世)。

之所以在闡析《淮南子》有關“入世與超脫”的思想之前,先對孔子與老子的相關思想作一釐清,是因爲《淮南子》作爲西漢時期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會通了先秦儒道兩家,只有對先秦儒道兩家的思想特質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淮南子》中的相關思想。

如前所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其實都同時包涵有入世與超脫之兩面,而這看似矛盾的兩面如何能夠融通在一起,孔子和老子並未給出一個清晰的答案。但是,致力於會通儒道兩家的《淮南子》卻清晰地闡明瞭這一點,認爲入世與超脫的結合點在於儒道兩家共同推崇的一個理念——道。正如《原道訓》所說:“(大丈夫)以天爲蓋,則無不覆也;以地爲輿,則無不載也;四時爲馬,則無不使也;陰陽爲御,則無不備也。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何也?執道要之柄,而遊於無窮之地。”只要人能夠通達於宇宙萬物、社會人生之當行之道,與天地萬物爲一體,則自然會有一種無所不包的高妙智慧與德性。這種與天地萬物爲一體的德性與莊子的“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莊子·天下》)的超脫精神是相似的,因而可以說是超脫的;同時,這種與天地萬物爲一體的情懷與儒家心懷家國天下,“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拳拳之心亦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說是入世的。

在《俶真訓》中,作者對得道之真人的描述是:“以道爲竿,以德爲綸,禮樂爲鉤,仁義爲餌,投之於江,浮之於海,萬物紛紛,孰非其有!”老子的道德與孔子的仁義禮樂在這裏都成爲真人處世的憑藉,正是由此,真人既能夠“提挈人間之際”,又能夠“浮游無方之外”,入世而又脫於俗。

之所以能夠入世而又脫於俗,一個關節點在於,真人能夠克除私智私慾;其實,正是由於克除了私智私慾,真人才能夠做到與天地萬物爲一體。克除了私智私慾之後,聖人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便只有一個“樂”字,但這種“樂”並非處京臺章華、遊雲夢沙丘、品美味佳餚意義上的樂,而是“不以奢爲樂,不以廉爲悲”意義上的心境平和之“至樂”。所謂“不以奢爲樂,不以廉爲悲”也即後世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利慾的得失而喜樂,於是,心境便趨於寧靜而至於一種“和樂”的狀態,這種和樂也即得道之後的至樂。正如《原道訓》所說:“聖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故其爲歡不忻忻,其爲悲不惙惙。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吾獨慷慨遺物而與道同出!”

正是因爲能夠做到克除私智私慾,從而保持一種和樂的心境,真人才能夠在入世的同時卻又自由地遨遊於其中。這種“遊”即是《原道訓》所說的“遊於無窮之地”之“遊”,亦是《俶真訓》所說的“中至優遊”之“遊”,也是《覽冥訓》所說的“通於太和者,惛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的“遊”,亦是《精神訓》所說的“抱素守精,蟬蛻蛇解,遊於太清,輕舉獨住,忽然入冥”的“遊”。這個“遊”字可謂恰到好處地表達了真人的生命情態——既入於世而又不爲世所拘、所累。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中隱》之詩表達一種與此類似的生命理想:“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社會的各個階層無不被捲入喧囂的朝市,發展經濟成爲時代的主題,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成爲人們奮鬥的目標,即使在閒暇之餘,人們也大都傾向於透過娛樂文化、快餐文化達到消遣的目的,人們幾乎很少再有機會體味真人的那種和樂心境了。於是,入世但卻無法超拔,焦慮與壓抑成爲一般人的主要生命情態。也許心理諮詢與治療能夠暫時緩解人們的焦慮與壓抑,但是,只要我們社會的主導因素還是物慾,只要我們對於孔子、老子、《淮南子》所指點的大道仍然無動於衷,焦慮和壓抑就不可能得以根除。爲了使自己的生命情態更爲美好與優雅,暫時停下追求物慾的腳步,靜靜聆聽來自遠古的聲音,也許,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