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養生小知識 >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欄目: 養生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91W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復劑,也是獲得機體健康、延年益壽的要素。那麼,怎樣纔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良好發展,能在學習和社會活動過程中與人建立良好關係,能諒解他人,辨別是非,在遇到困擾時能克服困難。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方法

目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尚無統一公認的標準。綜合多數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觀點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碼應具有如下標準: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第2張

1. 身體健康,智力正常。身體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條件。

長沙卓航溫情提示:青少年爲什麼容易出現心理毛病? 1、 青少年對心理社會因素(心理打擊、挫折和重大的事故等)普遍缺乏免疫力。一旦面對,由於心理準備不足或應對能力缺乏,就會出現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很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第3張

2. 人格完整,意識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懷坦白,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熱愛生活,興趣廣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並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善於調節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齡特點。

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1、有正確的自我觀念,能瞭解自我,悅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不僅能現實的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而且還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性格中的優缺點,能做到客觀、恰當的自我評價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第4張

3. 樂於交流,善於結友。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善於結交知心朋友,與朋友能溝通心靈,友好相處,對矛盾和分歧,能正確對待,妥善處理,並有樂於助人的願望和行爲。

謝謝邀請,關於青少年健康成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從我擅長心理學方面解答,主要解釋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吧!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情緒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學習與生活問題等。 建議對策: 1.學會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己,學會做情緒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第5張

4. 情緒穩定,樂觀開朗。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溫度計;樂觀能使人心情開朗。保持相對的樂觀、穩定的情緒,就能在順境中積極向上、謙虛謹慎,在逆境中意志頑強並能戰勝困難。

心理健康小知識1、瞭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活在現實當中。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鬱、厭倦的情緒。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第6張

5. 有所追求,積極進取。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於面對現實,勇於承擔責任。

21世紀的競爭不僅是人才的競爭、知識的競爭,更是心理素質的競爭。當今所倡導的素質教育,要求的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健康的、高素質的人才,而人才素質一個相當重要的條件就是心理健康。因此,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 第7張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什麼

1、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青少年時期是自百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獨立感、自由感、自信心、自尊心;培養道德品格。

2: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度青少年認知旺盛。情感豐富且不穩定。

3、瞭解生理知識。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發育,開始問出現朦朧的性*及與此相聯繫的一系列內心體驗。出現對異性向往同時又表現對異*往既敏感,又答驚懼、既好奇,又羞怯,心理髮育與生理髮育不同步的心理特徵。同時,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心版理反抗期。反抗期的主要表現權:社會地位慾求不滿;觀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青春期煩躁。

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renyanliguo

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裕展希望小學 一、案例描述:楊某某,女,12歲。父親常年外出務工,家裏只有媽媽和弟弟。一次,我透過日記了解到:她在日記裏寫到在家裏要幹很多家務,媽媽、弟弟都欺負她,她感覺只有到學校才快樂,很不願意回家。在日記的結尾,她寫到: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媽媽?難道這也是愛嗎?我討厭我的媽媽。我看了日記後,心被震撼了,一時手足無措,六年級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異的想法和心理。二、問題分析:1、存在問題:A、該生膽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家長存在封閉思想。B、心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23763理積怨了許多仇恨,心靈得不到釋放,想法無處交流,快樂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2、原因分析:A、個人因素:透過觀察,我發現她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過重的心理負擔使她不能正確理解愛是什麼?難以體驗家庭的溫暖,從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就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小學生都有極強的慰藉心理,即小學生對父母形成的依戀感使她們易於向父母傾訴不安和煩惱,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但案例中的孩子卻缺少這份慰藉,從而產生交往障礙。B、家庭因素:由於中國傳統的男女觀念,部分家庭、家長存在重視男孩,忽視女孩的封閉思想,給予女孩關心少,重視少,甚至忽略其存在。這給女孩子心理造成陰影,好像我可有可無,從而否定懷疑自己,不安、煩惱、孤獨、離羣等情感障礙隨之而來。逐步形成自卑、壓抑心理。要是學習不好、表現差的孩

求一篇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演講稿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藍月134660qld

心理健康是美麗人生的需要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心理健康是美麗人生的需要首先要與大家探討的是,什麼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有兩個和諧:第一個是自身和諧,生理健康加心理健康。第二個是自身與外界的和諧: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以,完美的健康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大量事實證明,心理健康不僅有利於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良好學習成績的取得,而且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3623736還能使青少年正確地面臨困難和挫折,對各種社會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心理研究也證實,當一個人情緒好的時候,往往會精神振奮、幹勁加倍,思維敏捷,效率提高;反之,則會無精打采,思路堵塞,效率下降。那麼,我們青少年朋友如何擁有一顆健康的心態,做到身心健康呢?第一,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志存高遠。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他們能透過自己與先進人物及周圍人物的對比來認識自己、解剖自己;他們不但能瞭解自己的優點、缺點、興趣、愛好,還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與性格,並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因而他們具有較高的成功率。他們既不好高騖遠,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自輕自賤、憂鬱頹廢,現實生活中他們既自尊自愛,又尊重他人。網絡生活中他們能控制有度,誠信爲人。他們目標遠大,志向高遠,不會因爲遇到一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全面發展教育的實施在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全面發展教育中,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30333031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個獨立的組成部份,但在人的綜合素質中,心理素質佔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幾個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繫,並有機地融於各育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係最爲密切。當我們強調思想道德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靈魂”時,學校德育顯然處於極爲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脫離德育而獨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從內部施行的旨在形*格特徵的活動。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加強德育工作,但是學生的某些認識或行爲習慣不僅僅表現爲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在多數情況下還反映出心理方面的問題,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強調外部的社會化的要求而不對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心理輔導促進其自我發展形*格特徵的話,往往收效甚微。比如從宏觀上說,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實施這些教育,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將這社會化的要求內化爲學生的素質,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從學生心理實際出發進行引導。因爲對學生來說,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如何正確對待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是形成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的基礎,同時也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不愛自己的母親能愛國嗎?唯我獨尊、以我爲中心,還談什麼集體主義!所以,對學生的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指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我們再看一些具體的學生行爲偏差問題,如對小學生之間的打架現象,在德育工作中通常是運用批評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論事,事過境遷也許再犯,這就增加了教育的複雜性和艱鉅性,如果我們能對此攻擊性行爲的成因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懂得在應激狀態下如何自我調適,效果可能會更好。又如對“說謊”這種不良品行,除了教育學生要誠實外,也要從心理輔導的角度去進行引導。舉例來說,“狼來了”的故事是以後果來說明說謊的危害性,但如果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明白,當自己在“寂寞”的時候、在沒有同伴和自己一起玩的時候,不能因閒不住而無事生非,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調適(如從事一些積極的活動等),那就可以避免因說謊而產生消極後果;在教育實踐中有時我們還會碰到學生爲包庇同伴的不良行爲而說謊的現象,對此也不能就事論事,應從如何交友、如何正確對待“義氣”方面着手引導。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青少年生理髮育的提前,以及文化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早戀時有出現,對此不要過早下品行不端的結論,而應該對他(她)們加強青春期教育,除了傳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識外,特別要幫助他們掌握青春期心理髮展方面的知識以及如何結交異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當然同時也要進行理想教育。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兩者是融爲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將德育的社會化要求內化爲個體內在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時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保證德育工作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與智育關係也同樣密切。智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學素質的基本途徑。學習的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教師的教,關鍵要看學生的學。就學生個體而言,學習能否獲得成功,取決於其心理素質如何。作爲學習目標的目標系統、以智力活動直接參與的操作系統以及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動力(維持)系統的協同執行,是學習執行的基本機制,三者缺一不可,而這三者正是學習心理的構成。如果說目標系統的確定有鮮明的社會化要求外,操作系統與動力(維持)系統卻正是個體學習能否獲得成功的內因,誰也不能替代。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學習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社會化要求上,只能使學生達到“要我學”的水平,這種水平對學生主體性與學習潛能的發揮作用甚微,但如果將之提升至“我要學”的水平,這種內因或內驅力將會對學習產生極大的動力作用。學生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實際上具體反映在情感與意志的心理品質上,如“爲振興中華而學習”的遠大的理想;愛科學、愛學習、追求真理的強烈的求知*;濃厚的學習興趣;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頑強毅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這些心理品質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和維持學習有效進行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智力系統的操作,因而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方面的品質及其它方面的能力等則至關重要。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是智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實際上就是智育過程中對學生認知心理機能的調節與潛能的開發。

此外,心理素質如何對於人們從事體育活動、藝術活動、生產勞動的關係也很密切。在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並且還有助於勞動觀點和勞動習慣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其它幾方面素質的水平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對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並達成教育目標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心理健康知識

編輯本段[英文]

mental health

編輯本段[名詞解釋]

個體能夠適應和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爲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編輯本段[簡介]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爲:"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爲:"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爲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爲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爲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爲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爲協調、人間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爲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爲一種心理障礙和*行爲。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爲,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係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誌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爲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爲;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爲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係

不少人認爲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鍊,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着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爲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進階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範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236393830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複雜的人際關係爲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裏,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人是自然萬物的靈長,是自然的傑作。人有極高的潛能。我們人人都具有像體育運動員鄧亞萍、郎平那樣的靈敏準確的感覺與反應,那樣的承受能力;像小品喜劇演員趙本山、洛桑那樣的充滿着極大的活力與幽默;像電視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大專辯論會上優秀的辯手那樣流暢的語言能力;像思想家孔子、科學家愛因斯坦那樣的思辨能力;像文學家郭沫若那樣的想象能力;像能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數的人那樣的記憶能力;像戀愛中的少男少女那樣的精神渙發、樂觀;像健康教練馬華那樣的健美;像登上珠穆朗瑪峯的運動員那樣的毅力;像百歲長壽老人那樣健康,無病;像生活中的李蘭文那樣服裝整潔。像慈父、慈母對待子女那樣是建設性的、是善的;

人本來可以是無壓抑的人,是不受其內在的壓抑驅使而自我決定其行動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並且喝的有滋有味。他並不是必須經常喝酒,不喝酒就難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難受的人;

人本來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應付自如的人。他沒有猶豫,馬上可以決斷。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隻手也可以戰勝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學就能一心一意地複習,考上大學,並且能考上一個名牌大學……。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爲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衝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此定義爲: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爲: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義表述外,人們還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解釋。較爲普遍的觀點認爲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無心理疾病;二是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設性發展完善個人生活。基於以上觀點,我們認爲,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

二、什麼是心理健康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爲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更爲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衝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社會的諸多心理衝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着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着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爲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爲父母、爲師長者要切實瞭解我們的孩 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一) 什麼是心理健康

1930年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完全 從事於慈善的、科學的、文藝的、教育的活動。尤其關心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進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療和預防,以期增進全人類的幸福。 "這一宗旨爲世界各國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樣重要的位置,使心理衛生工作的目標從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療效果,擴大到強調精 神疾患的預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個方面。這樣,保持心理健康就成爲人們生活的一種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爲:"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 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 標準,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瞭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爲。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的學者王登峯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瞭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 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爲他人所理解。爲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爲一體,樂羣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 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資訊,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爲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佔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範允許 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爲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爲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爲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爲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爲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爲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準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於臨牀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1 憂鬱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 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 陝隘 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 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4 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着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 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爲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 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爲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爲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擡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 在中國,目前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據調查, 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羣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吳瑞華研究員認爲,缺乏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諮詢與壓力管理專家郝濱老師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當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擾,準備選擇一位心理諮詢師走入諮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經驗,閱歷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中有着衆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爲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諮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冊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美國心理學家朗敦(Perry Landon)認爲,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爲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insights)療法,旨在透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爲矯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爲方式。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爲補充的。

心理健康的判別標準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爲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自己認爲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透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目前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爲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爲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爲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爲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爲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透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社會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爲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爲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爲。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爲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爲此人有心理異常。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9669.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