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銅壺滴漏的製作方法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W

銅壺滴漏的製作方法

銅壺滴漏通常由以下幾個步驟製作:

1. 選材:選擇高質量的純銅材料,因爲純銅不會生鏽,可以保證滴漏的質量和壽命。

2. 制模:根據銅壺的設計和尺寸,製作一個“母模”,用來複制滴漏的大小和形狀。這個模型通常是用木頭或者石膏製作的。

3. 製造滴漏:將母模放在銅板上,用工具按照模型的形狀剪下銅片。然後使用大錘和小刻刀將銅片打成形狀,加上幾個波浪形裝飾,以使水流更加均勻。

4. 焊接和塗漆:將銅片捲成筒形,用火焰焊接好,焊縫要保證牢固和密閉。然後用磨光機打磨銅壺,塗上不鏽鋼塗層和漆,使其閃閃發光。

5. 安裝滴管:安裝一個尺寸適合的滴管,固定在銅壺上,用以控制水流量和方向。

6. 成品:銅壺滴漏製作完成,可以用於泡茶、咖啡和其他熱飲料,具有美觀、實用和耐用等特點。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銅壺滴漏怎麼做

說來也巧了 這東西俺也做過

你沒什麼材料的話俺建議你用硬紙製作

不知道你是做模型 還是。。。。。

我覺得外形你肯定做的出來 也許就內部設計不好完成

主要注意各個壺都要開一個孔 流水或者流沙

最下面的壺裏面放刻度表  是用尺上12時辰的刻度

自下而上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時的

它們的長度你可以按比例 不怎麼要求的話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

元代銅壺如下

最上層日壺,高75.5釐米,外口徑74釐米,內口徑68.2釐米,底徑60釐米

第二層月壺,高58.5釐米,外口徑59.5釐米,內口徑54.5釐米,底徑53釐米

第三層星壺,高55.4釐米,外口徑51釐米,內口徑44釐米,底徑39釐米

底層受水壺,高75釐米,外口徑38.5釐米,內口徑32釐米,底徑31釐米

銅尺66.5cm    這樣就能換算比例了

希望你成功  我只能說   要是能幫你製作 我也很樂意的

銅漏壺的原理

銅漏壺的計時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

水從高度不等的幾個容器裏依次滴下來,最後滴到最底層的有浮標的容器裏,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最底層容器裏的水位來讀取時間。

這樣,無形的時間轉換成了有形的尺寸。銅壺漏滴中的最底層容器裏的水位,是由高處的水一滴一滴流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因此銅壺滴漏的計時原理實質上就是水滴總數的自動累計。

古代銅漏壺:

據史載,漏壺的製造,我國在世界上是頭一位。西方的水池鍾和漏壺的功用一樣,它是雅典法庭用來發言人的發言時間的。但它的製造比我國的漏壺晚得多。

早期的漏壺叫“沉箭壺”。它是這樣製作的:在壺底部鑽一個孔,壺的中間豎着一根標有刻度的箭桿。使用時,壺裏裝滿水。隨着壺裏的水慢慢地從小孔裏往下滴漏,壺裏的水平面也逐漸地下降,箭桿露出水面的部分則越來越長。

古人就用箭桿露出水面的長度來計算時間,水面上箭桿上的刻度就表示時間數字。但這種壺水位高時,壓力大,水漏得快,水位低時壓力小,水漏得很慢。漏速不均,記時也缺乏準確性。

於是古人又發明了“浮箭壺”。這浮箭壺是在不同高度上放置三個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爲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一來,對最下端的受水壺來說,其上方的一隻泄水壺因爲有同樣速率的來水補充,壺內液位基本保持恆定。

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勻。隨着接水壺內水平面的升高,箭桿便逐漸上升,人們看箭桿上的刻度,就能知道具體時間。

古代用水滴來計時的那個東西,叫什麼名字?

這個叫“銅壺滴漏”,能精確計算24小時,也就是12時辰的規律和變化,是古代中國人的創舉。此物件最早誕生於西周時期,當時青銅工藝很發達,但是黃銅也就是不生鏽的纔剛開始,興盛於西漢,從皇宮貴族向民間演變,但總的來說還是當時的奢侈品了。

古代用水計時的工具

古人發現,一定直徑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規律的,滴水的時間建個是一樣的,由此想出用流水來計時,並且發明了滴漏。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爲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古人是怎樣想到用流水來做成計時的工具的水鐘的製作必須解決什麼問題

應用也普遍,滴水的時間建個是一樣的,成爲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由此想出用流水來計時,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並且發明了滴漏。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古人發現,一定直徑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規律的

水鐘的工作原理

水鍾工作原理

要講“泄水型”、受水型 具有自動報時裝置的水鐘被認爲是韓國科學史上的一大成就。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量來測量時間。

水鐘有大、中、小三個容器。把水注入最上面的、也是最大的容器中,水就會自動往下流。當最下面的、最小的容器中的水位不斷升高並達到一定高度時,容器中的木條觸動方木,方木中的小金屬球就一路向下滾動,觸動與銅鑼、鼓和鐘相連的大球。因而,每20分鐘銅鑼響一次,每100分鐘鼓響一次,而每兩小時也就是一個時辰,鍾就響一次。在鐘響的同時,水鍾視窗也會顯現出代表十二個時辰的標誌形象。

古代的計時器“水鍾”( 在中國叫作“刻漏”,也叫“漏壺” )。據古代鍥形文字記載和從埃及古墓出土的實物可以看到,巴比倫和埃及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便已有很長的水鍾使用歷史了。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亞歷山大里亞城的斯提西比烏斯(Ctesibius)首先在受水壺中使用了浮子(phellossive tympanum)。按迪爾斯(Diels)本世紀初復原的樣品,注入的水是由圓錐形的浮子節制的。而這種節制方式即已含有負反饋的思想 (儘管當時並不明確)。[1]中國有着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們對水鍾十分得重視,並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據<<周禮>>記載,約在公元前 500年,中國的軍隊中即已用漏壺作爲計時的裝置。約在公元120年,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78-139,東漢)又提出了用補償壺解決隨水頭降低計時不準確問題的巧妙方法。在他的“漏水轉渾天儀”中,不僅有浮子,漏箭,還有虹吸管和至少一個補償壺。最有名的中國水鍾“銅壺滴漏”由銅匠杜子盛和洗執行建造於公元1316年(元代延佑三年),並一直連續使用到1900年。現儲存在廣州市博物館中,但仍能使用。[2][3]北宋時期,蘇頌等於1086年-1090年在開封建成“水運儀象臺”。儀象臺上的渾儀附有窺管,能夠相當準確地跟蹤天體的執行,“使它自動地保持在窺管的視場中”。這種儀象臺的動力裝置中就利用了“從定水位漏壺中流出的水,並由擒縱器(天關、天鎖)加以控制”。蘇頌把時鐘機械和觀測用渾儀結合起來,這比西方羅伯特.胡克早六個世紀。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臺、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着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爲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爲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爲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誌着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峯,被譽爲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鐘。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爲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鐘錶史上最爲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鐘錶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臺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鐘》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鐘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鐘是1320~1350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爲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樑,樑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樑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樑的下面有一中樑,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着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執行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圭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刻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運儀象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明殿燈漏

古人計時有巧招,晚上計時的工具和方法有哪三種?

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臺、大明燈漏。

計時的方法分爲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

1、刻漏又稱漏刻、漏壺。

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爲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3、水運渾天儀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執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週,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複雜了。

4、水運儀象臺

是一套比較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爲間歇旋轉運動。

5、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透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擴展資料:

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冬天還有“參落正南”——半夜之說(參指三星)。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準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古代計時器

銅壺滴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通高264.4釐米

此件滴漏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由廣州人冼執行、杜子盛等鑄造於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也有一種說法稱爲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和受水壺。日壺壺壁鑄有圓形太陽圖,月壺壺壁鑄有月形圖,星壺壺壁鑄有北斗七星圖,受水壺壺壁鑄有八卦圖。使用時四壺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爲日壺,最下爲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自下而上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壺身刻有關於製作年份和人員的文字。

古代的人們確定時間的方法有哪些?

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迴歸年長度。此外,透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爲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檢視全部2個回答

大專怎麼升本-已累計報名10萬+學生

大專怎麼升本?學歷低?基礎差?不怕,正規名校文憑輕鬆拿,千餘熱門專業等您選。成功拿證學生達10萬+,詳情請點擊諮詢

新疆海童教育諮詢有..廣告 

專接本報考條件-正規學歷,自考報名時間已公佈

專接本報考條件,96個熱門專業,自考·成考·遠程·函授·報名/考試/證書/。教務老師全程管理,上班輕鬆考文憑。

昆明青年外語專修學院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古代人是用什麼來確定時間的?

瀏覽22672020-03-17

三、1、古代,人們都有哪些計時的方法?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着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鍾計量時間。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透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溼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裏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4 瀏覽299

在古代人們到底是如何區分時辰的,用的都有什麼方法?

古代人區分時辰主要是用太陽的升落來進行劃分的,劃分的儀器叫座日晷,劃分爲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一共是,直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時辰。這是中古代人們用的比較常見的,而且比較準的一種計時方法。 12個時辰中,又分四個刻時,一個刻時大概就是15分鐘。這是白天計算時間的一種方法。到了晚上沒有太陽,水滴也是有計算時間的方法。比如說水滴計時法,計算時間用的儀器是水漏,透過水滴落的時間來計算,過了多長時間。嗯,我們在一些,小說和古代文獻中也有,一柱香,一盞茶,這也是用來計算時間的一種方法。 在古代也設有鐘樓,透過敲鐘來告訴人們,是幾時幾刻。古代計算時間的方法沒有那麼精確,但是也是有自己的一套體系,比如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孔子游歷各國教學的時候,就是太陽升起教學黃昏雞鳴,教學結束。 在孔雀東南飛裏也有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人們早上出事和晚上休息都是有關佛這方面來確定時間和規定。告訴人們的方法就是透過鐘樓打中的方式,上的時候也會有打更人。我們在好多小說裏也聽說過。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留下了不同的發明和製造了爲了適應當代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所需要的計時儀器。他們都是我國古代偉大智慧的結晶。

瀏覽642019-07-16

古代的人是用哪三種方法看時間?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迴歸年長度。此外,透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爲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爲一更,亥時作爲二更,子時作爲三,丑時爲四,寅時爲五更。 把一夜分爲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爲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裏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爲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 0

12 瀏覽1135

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算時間的?

根據水滴的規律而製造的計時裝置,也就被命名爲“滴漏”.這也是最早的計時器.   在公元前1400年,出現的漏壺(沙漏或者滴漏)是第一個擺脫天文現象的計時儀器.它根據流沙從一個容器滴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古代人設計的“五輪沙漏”透過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鬥裏,以此來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的依次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來顯示時刻,這種古老的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鐘的結構完全相同。 日晷~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着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着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5 瀏覽43642016-03-31

評論兩句15

下一條回答

被贊4次

精彩推薦

2020專升本_報考流程_專升本報考詳情

2020專升本,名校直招專升本報名點,穩定透過率,1.5年拿...

ynchengkao.cn廣告 

專升本_報名網 成考2020報名入口

雲南專升本-年承認學歷改革通知,名校成考新增減科目在線...

yskao.net廣告 

Tags:銅壺 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