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葉市場風險分析及對策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36W

茶葉市場風險分析及對策

茶葉市場風險分析:

1. 市場競爭風險:茶葉市場競爭壓力較大,各個品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份額及銷售額逐漸下降。

2. 供應鏈風險:由於茶葉商品的複雜性、原材料的不穩定性和生產環節的多樣性,茶葉供應鏈容易因爲各種問題出現延遲、斷供等危機。

3. 價格波動風險:茶葉屬於季節性產品,價格會隨着季節變化而波動,而茶種特性的差異性也導致不同品種的價格波動幅度差異較大。

4. 資訊透明度風險:茶葉市場資訊透明度普遍低下,在品質、價格、規格等方面存在着各種不同的標準,導致消費者容易受到誤導。

對策:

1. 全面瞭解市場競爭:透過對市場進行深入的研究,瞭解主要競爭品牌和其策略,分析市場競爭力的優劣並制定相應的策略。

2. 風險管理:加強供應鏈管理,建立良好的供應網絡和備貨計劃,降低原材料價格波動,以應對供應鏈風險。

3. 控制價格波動:加強茶葉產品市場調查,瞭解產品價格和變化趨勢,適時調整價格以穩定市場。

4. 提高資訊透明度:公開茶葉產品的相關資訊,如品質、價格、原產地等,加強品牌形象的建設,提高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和信譽度。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行業面臨的威脅

茶產業發展面臨三大挑戰,轉化產能刻不容緩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數據顯示,我國茶葉種植面積已發展到近300萬公頃,佔世界茶園面積的65%左右。與此同時,茶葉產量也大幅度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茶葉總產量爲255萬噸,較上年增產6%,2018年茶園面積預計達到310萬公頃,茶葉總產量有望達到270萬噸。

然而,我國茶產業發展進行規模擴張同時,面臨三大主要問題。

一是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茶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農村勞動力已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階段,這一現實對茶產業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是質量安全與生態安全壓力增大。無論是內銷還是出口,消費者對茶葉中農藥殘留、重金屬、環境污染物幾乎是“零容忍”;

三是資源利用率不高與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新世紀以來,我國茶產業一方面透過擴大面積來增加產量,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葉未被利用而浪費在茶園,保守估算,全國每年至少有40%以上的鮮葉未能採收,資源浪費嚴重。

茶園 面積的過度擴張,茶產量大幅增加,但茶葉消費並未相應增加。據中國產業流通協會報道,2017年國內茶葉年消費量達190萬噸,增長4.4%。說明我國茶葉消費增長已低於產量增長,茶產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壓力,供過於求問題已顯現,如果市場開拓跟不上,將會出現嚴重的供求失衡,輕則影響整個茶產業的經濟效益,重則影響茶產業穩定發展。

對此,各級及廣大茶產業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未雨綢繆,研究對策,解決好茶產能過剩問題,確保我國茶產業健康發展。

一、堅持生態、有機是茶產業發展方向

生態有機是茶產業永恆的主題,科學越發展,國家對食品中農藥殘留(MRL)標準要求越嚴格,尤其對茶葉中的農藥殘留量標準要求更嚴。從出口看,進口國的安全限量標準越來越嚴,部分水溶性農藥超標和環境污染物超標已成爲近年我國茶葉出口受阻的首要原因。

隨着我國茶葉市場的競爭加劇,勢必會加速茶產業的重新洗牌。一些不按規範管理與加工的茶企將被淘汰,只有堅持生態、有機標準纔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加強茶園標準化和作業機械化、加工自動化應用研究。

集成各項先進技術,形成標準化茶葉生產技術模式,從而解決茶葉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短缺、作業強度大、生產成本高的問題,提高茶葉生產的整體質量和經濟效益。

三、加快茶產業多元化研究與應用,轉化過剩產能

茶產業集合了天然、養生、健康和文化的消費基因,只要我們把眼界放寬便可以發現更多市場“藍海”。

1、拓展茶葉新用途。這是當前茶葉界必須思考的迫切問題,研製以茶粉、茶葉提取物或茶葉副產物等爲原料的茶食品、茶飲料、茶添加劑、茶用品等多元化深加工產品。如速溶茶、果茶、奶茶、茶膏、茶麪膜、茶色素等。

2、開發功能茶。透過一定的科技創新,將中藥、其他食物與茶進行配伍融合,使茶葉具有保健養生功能,如利咽茶、養胃茶等。

3、大力發展茶旅文化。茶旅文化融合是茶產業鏈的重要通道。隨着時代的發展,茶旅文化已成爲茶產業競爭的重要元素,如果沒有茶文化的融入,茶葉也僅僅是單純的農產品,很難發展成現代產業。

目前已有很多茶企將親子、旅遊、體驗、教育、探險、禪修、休閒、度假、博物館、博覽園、婚慶等融入茶文化。

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中,用茶文化爲載體,透過茶藝教學與茶藝表演等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啓發與教育。

4、引入倉儲陳化理論。倉儲陳化是將成品黑茶、白茶或毛茶存放於標準倉庫,透過長時間陳放後,吐故納新,醇化沉澱,越陳越香,從而減少茶葉的苦澀味,使口感變得更柔和,而且,經過陳放後的茶葉成爲年份茶,升值空間更大。

5、全力打造茶葉公共品牌。在我國茶產業的發展歷程上,茶葉品牌多、亂、雜,“有好茶、無大品牌”,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沒有區域品牌的引領,是絕對難與大市場、大營銷對接的。

茶葉公共品牌是一個區域內茶葉的整體形象和特徵,主要是爲了讓消費者容易辨識、購買。它對內整合各種資源,促使茶企抱團協調,同時可以規範行業標準,管控茶葉源頭質量,保障茶葉品質;對外可以強化宣傳推廣力度。

產茶區的要引導茶企,朝着區域化、品牌方向發展,整合資源,共享品牌,唯有如此才能作大作強。

四、認真做好大衆茶,提高人均茶葉消費量

中國有句俗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喝茶已成爲是國人的生活習慣。然而我國茶葉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低於茶葉消費大國,據有關資料:中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僅1.248磅,只有土耳其的1/4,在世界排名第19位。

從茶葉消費結構上看,我國茶葉消費主要在國內市場。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費觀念在改變,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各類茶事活動也越來越多,廣大茶企要借鑑英國“立頓”茶,培養大衆消費市場。將茶變成一種生活的必需品,降低生產成本,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讓優質低價的大宗茶進入普通百姓消費市場,從而提高人均茶葉消費量。

五、建立危機意識,學會跨界思維。

如今社會已從互聯網時代,向大數據、雲計算髮展,企業的新陳代謝比以往哪個時代都來得更快,未來的行業競爭,是一場跨界競爭,跨業洗牌,跨界分金的競爭,各種新的業態將模空出世,隨時將你打入深淵,做外賣的打了方便麪,做手機的幹掉了做相機的。

作爲競爭激烈的茶企,應充分利用茶葉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優勢,開發出更便利、更關聯、更全面、更具有消費體驗的新商業模式。

茶葉的戰略風險有哪些?

以下是茶葉產業中可能存在的幾種戰略風險:

1. 品質不穩定:茶葉的品質會因爲氣候、季節等環境因素而有所變化,這會對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忠誠度造成衝擊。

2. 市場需求下降:如果消費者的偏好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導致他們對茶葉的需求量下降,這將對茶葉生產商和銷售商帶來影響。

3. 競爭激烈:茶葉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廣告宣傳等手段被濫用,企業面臨着生存壓力。

4. 法規調整:法規的變動對茶葉產業的生產、進出口、銷售等環節都有重要影響,企業需要根據相關及時進行戰略調整。

5. 自然災害:天災如地震、洪水等突發事件也可能給茶葉產業帶來重大影響,使得茶葉生產遭受重創。

投資茶葉的時候會碰到哪一些風險和問題?

任何金融投資都有風險,普洱茶不會因爲具有收藏價值而例外,普洱茶投資具有如下風險:

風險

普洱茶市場是脆弱的,一條新聞就可以將一款茶打入深淵。比如廠家補貨,莊家撤退等等。這些新聞一旦出現在市場當中,茶葉跌價的速度之快令人側目。以當年馬餅來說,大益宣佈補貨資訊之後,短短几周馬餅價格縮水一半。所以資訊不靈通不能夠玩普洱茶投資。

B貨風險

普洱茶投資往往以件爲單位。因爲要保持箱子的完整性,所以在交易的過程中能不拆箱檢查就不拆箱檢查。這了給了一些人動手腳的機會,一件茶換個2提出來,買幾件這樣的茶就要虧一件。在這個市場當中,只有自己才能爲自己的錢包負責,既然要靠它吃飯,每件茶都要很上心。

交易商跑路

箱子搬來搬去容易破,爲了減少搬運環節,很多人做茶都喜歡將茶葉寄存在一些交易商那裏。大家開個茶票,以茶票進行交易,簡單方便快捷,同時能夠有效避免換貨的貓膩。但是總會有一些交易商中途跑路,茶也跟着消失,等待投資者的就是血本無歸。想要玩轉普洱茶投資,選擇優秀的交易商很重要。

一夜暴富一夜赤貧,這就是普洱茶金融化的特點。

茶葉出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茶作爲一種天然的綠色保健飲料,居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之一。當前世界上有50餘個國家和地區種茶,飲茶風尚遍及全球。世界各國的茶樹種質資源、栽培技術、茶葉加工工藝和飲茶習慣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我國傳播去的。

茶葉出口有哪些流程和注意事項呢?下面我們來爲您解答。

一、茶葉小標籤

類別:植物源性食品

HS編碼:以0902開頭

二、中國產地

中國有多個茶葉產區,主要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廣東、海南、河南、陝西、山東、甘肅、臺灣、、上海、重慶。按照所處地理位置的生態條件和茶葉生產特點,可分爲四個茶產區,江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和江北茶區。我國名茶、優質茶大多產自北緯30°附近。

三、茶葉的分類

按製作工藝中茶葉發酵的不同程度分爲綠茶(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爲0)、黃茶(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爲10-20%)、白茶(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爲20-30%)、青茶(又稱烏龍茶,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爲30-60%)、紅茶(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爲80-90%)、黑茶(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爲100%)。

四、中國茶葉出口現狀

我國茶葉的對外貿易始自唐宋,經歷了1500多年的發展。作爲全球第二大茶葉出口國,摩洛哥爲主的非洲國家是我國茶葉出口的主要市場。我國也是全球產茶大國中唯一能夠量生產各種類茶的國家,其中綠茶在國際市場長期保持絕對優勢。2020年,我國茶葉出口量總計爲34.88萬噸,出口額累計爲20.38億美元。

五、出口前企業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根據《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海關總署對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備案管理,對出口食品原料種植、養殖場實施備案管理,對出口食品實施監督、抽檢,對進出口食品實施分類管理、對進出口食品生產經營者實施誠信管理。

(一)出口茶葉種植基地備案。

1.出口茶葉種植基地備案申請表;

2.安全用藥使用保證書;

3.出口茶葉加工企業生產、出口資格證明材料;

4.基地安全用藥管理制度、田間管理制度及溯源管理制度等相關材料;

5.基地土壤、灌溉水環境質量檢測報告。

*以上第1-2項材料上傳加蓋公章的掃描件,其他資料均可上傳電子文字。

廣州海關所屬清遠海關關員對出口茶葉種植基地

進行監督管理

(二)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

廣州海關所屬清遠海關關員仔細審覈出口茶廠

備案資料

六、出口茶葉技術指南

七、申報、查驗及合格評定

根據《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出口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保證其出口食品符合進口國家(地區)的標準或者合同要求。進口國家(地區)無相關標準且合同未有要求的,應當保證出口食品符合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出口茶葉的出口商或者其代理人應當按照規定,憑合同、、裝箱單、出廠合格證明、出口食品加工原料供貨證明檔案等必要的憑證和相關批准檔案向茶廠所在地海關申報。

海關根據輸入國家或地區進口茶葉檢驗檢疫規定和茶園、茶廠的備案情況,結合日常監督管理,實施檢驗檢疫措施。包括:

(一)覈查貨證是否相符;

(二)相關證書及包裝資訊是否符合輸入國或者地區的要求;

(三)結合查驗指令進行安全風險監測及監督抽檢工作;

(四)出口茶葉經檢驗檢疫合格的,根據輸入國家或者地區要求,海關簽發相應的檢驗檢疫證書等有關單證,茶葉就可以走出國門了。

茶行業發展對策

一、茶產業概述及行業規模和格局

中國茶區遼闊,擁有近兩千個產茶縣,不同地域的中國茶人,運用各自的智慧和茶葉品種,生產出了外形千姿百態、香氣各具特色、滋味風格迥異的茶葉,其中有紅、綠、青、黃、白、黑六大茶類2000多種,構築了種植面積、產量和茶葉品類穩居世界首位的基礎,但是中國四萬多家茶企年產值合計不過300億,而一家西方品牌的茶葉年產值就達到230多億元,且目前中國茶企沒有在國內叫響的茶葉品牌,更談不上享譽世界的知名品牌,質量上乘的中國茶葉在走向國際市場時,因缺乏自己的品牌而在作爲廉價的原料在售賣。有名茶,無名牌,這是中國茶人心中的痛,究其原因,小弱散的經營格局,缺乏工業化生產的理念,沒有形成標準化的產品,沒有形成規模經營,行業產業化程度低,資源配置能力弱,面對國際化、資訊化的大市場,缺乏市場競爭力。

資訊化推動世界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世界不同區域的人們消費茶葉各不相同,推陳出新,滿足需求,經濟衛生、方便快捷的茶產品成爲現代生活的共性訴求,品牌興業、品牌立國是擺在中國現代茶人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萌芽階段的中國茶葉品牌建設,五千年茶文化支撐的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我們去適應、去改變、去追求、去發展。

二、產業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茶葉按照品類進行細分,衆多茶企生產產品單一,茶葉按照相同工藝進行加工,缺乏差異化產品,導致了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同時,茶產品的生產大都處於初加工階段,精深加工能力弱,茶企在這種格局下生存日趨艱難,透過規模化加工降低生產成本、整合各品種茶葉資源,實現茶葉企業集約化經營發展,提升茶葉的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已是大勢所趨。

九華山公司在茶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積極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在茶園種植管理上從粗放式向標準化轉變;在茶葉生產加工上從小作坊生產向規模化經營轉變;在銷售模式上從傳統經銷批發向線下實體店體驗、線上電商成交轉變。在產品經營上從單一的產品經營向品牌運營轉變;在內部管理上從制度爲本向人才爲本轉變。公司以爭創中國茶葉行業第一品牌爲目標,以經營全茶類爲方向,合理佈局原料市場,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品牌化運營,進行茶葉的精深加工。與此同時,公司進行治理結構和股權結構的改革,與資本市場進行對接,計劃透過三年的發展使企業成功上市,最終實現茶葉經營跨越式的發展。

三、茶產品價格走勢

近年來,大多數茶產品的走勢基本平穩,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物價水平的提高,茶葉價格指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10年綠茶全國平均零售價格爲156元/公斤,到2014年上升到176元/公斤,上升比例爲13%,我公司爲了吸引和開拓新的市場消費羣體,所產茶產品近五年沒有進行提價。

四、行業前景

茶行業目前處於轉型升級過程中,將向着標準化管理、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運營方向發展。生產和銷售方便快捷、經濟衛生的快銷品是茶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茶產業將逐步由原料茶直接銷售向在再加工茶方向發展,茶產品的精深加工和規模化生產是茶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五、行業進入壁壘和門檻

茶產業的初加工階段基本沒有什麼進入壁壘,造成了目前茶產業小、弱、散的生產和經營格局,分散的茶葉資源已不能適應大市場的需要。在現階段行業整合、規模經營和品牌化發展之後,茶行業的發展將進入快速提升階段,對資本、技術、管理、產品開發等要求的提升勢必會提升行業門檻。

六、行業

1、茶產業作爲農產品加工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優勢產業,茶產業的發展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透過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可以促進優質資源的綜合利用,變資源優勢爲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振興山區經濟;同時,加快了山區茶葉產業化的進程,促使了山區自給自足經濟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經濟轉化、傳統的粗放經營向高附加值高產穩產轉化,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都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2、茶產業是綠色產業,透過無污染種植和清潔化生產,茶產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關連,特別是生態茶園的建立對於水土保持、淨化空氣等都有重要作用。

3、近期出臺的《大別山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着力發展茶產業,重點發展無性系生態有機茶,打造茶產業集羣示範區”,九華山萬畝茶園是河南省“三品一標”示範基地,均爲無性系生態有機茶,固始縣做爲《大別山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中的之一,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七、公司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

1、九華山公司的發展壯大有穩定的基地做保證。公司自有茶園2.2萬畝,合作茶園近10萬畝,爲信陽地區自有茶園面積最大的生產企業。

2、九華山公司在大別山茶葉主產區建立了合理的產業佈局。公司以固始縣史河灣產業集聚區的茶產業精深加工廠爲中心,自東向西在信陽市溮河區、商城縣、固始縣、六安市金寨縣、霍山縣建立了自己的原料供應鏈,完成了茶葉精深加工原料的來源和佈局。特別是公司在六安市的金寨縣、霍山縣兩大茶葉原料主產區建立的茶葉初加工廠,均爲當地最大的初加工企業,設計生產能力爲日加工幹茶一萬斤。

3、九華山公司實現了規模化的生產經營。公司實行茶園統一種植管理、茶葉統一生產加工、茶產品統一包裝銷售,同時公司逐步建立了線下實體店產品體驗、線上訂單成交發貨,節省每一個環節的成本和費用,爲消費者提供質價相符的產品,最大化企業的經營效益。

4、九華山公司爲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茶產業發展爲中心,以合作社爲依託,以經濟爲紐帶,將茶區農戶就地轉化爲茶產業工人,對農村穩定、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當地重點扶持茶葉生產企業。

5、九華山公司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和生產結構,同時着力於新產品的研發。一方面,公司在傳統茶葉的基礎上,引進種植了無性系新品種、早品種,提升了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另一方面,公司對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引進國內先進的綠色環保、低能耗的機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在新產品研發生產上,公司研發並生產了毛尖茶、瓜片茶、黃芽茶、紅茶、白茶、花茶、烘青茶、炒青茶等系列產品。同時公司的袋泡茶、杯泡茶、養生茶產品也已研製成功,正處於設備升級和批量市場投放市場階段。公司自有研發團隊常年不間斷從事新產品的研發和現有產品的完善升級,後續新產品的推出有保證。

6、九華山品牌優勢明顯。“九華山”商標是在新商標法頒佈之前完成註冊的,爲國內唯一以名山大川註冊的商標,九華山中國馳名、世界馳名,現爲中國馳名商標。同時,公司已完成國際商標註冊,爲開拓國際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八、目標市場分析

我公司生產的各品類茶葉主要分爲高檔茶、中檔茶和大衆茶,其中:中高檔茶主要消費羣體是商務人士和都市白領階層,大衆茶的消費羣體最廣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公司生產的方便快捷、經濟衛生的茶葉快銷品是爲了適應現代社會快節奏的步伐和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新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九、行業增長

1、茶葉爲文明健康飲品,一葉之軀,富含500多種元素,承載人類保健的良方,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保健飲品,迄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素有飲茶的習慣,茶行業的發展永無止境。

2、茶葉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國運盛則茶業興,國運衰則茶業亡。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東方古老的茶葉傳奇依然在輪迴上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弱到強,新一代國家領導集體構築偉大的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國運興衰緊密相連的茶葉復興,夢在其中,這是海內外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和諧中國的重要載體,一部中國茶業發展史就是中國社會曲折的發展史,我們當代茶人責無旁貸的承擔起復興之責。

3、中國茶葉的發展正在由傳統的原料茶銷售向精深加工茶轉變,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將推動茶行業的變革,茶產業的發展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將大有作爲。

十、企業的產供銷

1、九華山公司自有茶園2.2萬畝,合作茶園近10萬畝,同時利用資本直接植入全國各大原茶產區,成立茶葉合作社,建立茶葉加工廠,從而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建立了良性的產業鏈,從源頭上保證了九華山茶葉的產量和質量。

2、公司引進了國內先進的茶葉生產設備,實現了從茶葉鮮葉到幹茶生產全流程的自動化和清潔化生產,同時公司擁有專業的製茶團隊,並建立了的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審標準,從生產過程保證了茶產品的質量安全。

3、在茶產品銷售上,過去茶企擅長和採取的是傳統的銷售模式,九華山公司在實體店加盟和產品經銷批發方面的投入較大,業績也很可觀。隨着互聯網的興起,九華山公司在銷售模式上進行了轉變。2010年下半年,公司核心管理層會同銷售部有關人員商討並制定了茶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戰略;2011年3月份九華山公司在安徽省合肥市江南茗茶城設立了電子商務部,開始了運營茶葉電子商務。2013年5月份公司組建了合肥電子商務公司,九華山公司電子商務發展再次提速。經過五年的發展,目前九華山公司組建了一支專業化的電子商務運營團隊,初步形成了從原材料收購、茶葉生產加工儲存、網上電子訂單、物流運輸一體化的電子商務應用體系,九華山公司將繼續推動銷售模式向“線下實體店體驗、線上下單成交”進行轉變,最終實現企業的輕資產化和效益倍增的雙贏局面。

茶葉市場分析

茶葉銷售總量平穩增長

近年來,中國茶產業主動融入與服務構建新經濟格局,透過持續創新保持了穩定發展,在傳統產品與業態持續發力的同時,新茶飲、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風味茶等新賽道崛起,線上線下消費繁榮,茶葉總產量、總產值,內銷量、內銷額,出口量、出口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2014年以來,我國茶葉消費呈現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21年,全國茶葉消費量爲230.19萬噸,較2014年的150.25萬噸增長近80萬噸。

銷售額持續走高

銷售額方面,隨着我國茶葉市場的持續火爆,全國茶葉銷售總額持續增長,到2021年,全國茶葉銷售額達到3120億元,同比增長7.99%,銷售額再創新高。

茶葉銷售總額持續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需求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茶葉價格的持續走高,2014年以來,茶葉銷售均價總體呈現震盪上行的發展態勢,到2021年,我國茶葉銷售均價135.5元/千克,價格僅次於2018年的139.3元/千克。

綠茶消費佔比過半

從各類茶葉消費情況來看,目前綠茶是我國茶葉市場主要消費品種。2021年,中國傳統茶類中,六大茶類的消費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長。其中,綠茶130.92萬噸,佔總銷量的56.87%;紅茶33.88萬噸,佔總銷量的14.72%;黑茶34.41萬噸,佔總銷量的14.95%;其他品種茶葉銷量佔比均不足10%。

具體到綠茶方面,近年來,我國綠茶消費量呈現平穩上行走勢。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綠茶消費量爲120.59萬噸,到2021年,我國綠茶消費量提升至130.92萬噸,同比增長2.35%。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茶葉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高分求《浙江省茶葉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論文一篇,3000~4000字!

浙江茶葉出口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浙江大學茶學系 湯一 劉祖生 杭州310029)摘 要 浙江茶葉出口發展迅速,優勢明顯,在全國茶葉出口和全省茶業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從產品結構、出口、市場分佈、經營機制等方面分析浙江茶葉出口之特點及發展態勢,並就如何應對綠色壁壘等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改善出口,貿易條件,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路。關 鍵 詞 浙江;茶葉出口;綠色壁壘;貿易條件;產品結構中圖分類號 S5571.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577一8921(2003)03-155一04 一、當前浙江茶葉出口的主要特點1.1浙江茶葉出口量在全國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浙江現與摩洛哥、俄羅斯、塞內加爾、日本、歐盟等約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茶葉貿易關係·主要出口珠茶、眉茶、蒸青茶等。2002年全省共出口茶葉12.11萬噸,佔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48.0 4% ;出口創匯總額14275.7 萬美元,佔全國茶葉出口總值的43.13 寫.其中,綠茶出口創匯12952.8 萬美元,佔全國綠茶出口總值的64. 12%。近年來,浙江茶葉出口量值佔全國茶葉出口之比重如表1. 由表 1可 知,浙江茶葉出口增長速度很快,1996年至2002年七年間,無論是出口量還是出口創匯額均翻一番以上,茶葉出口創匯佔全國份額呈穩步提高之勢,由1996年時的21. 91%增加到2002年的43.13 %。由此可見,浙江省在全國茶葉出口中的領先優勢,近幾年得到了進一步擴大。 1.2作爲浙江傳統的大宗出口商品,茶葉的比較優勢明顯。由於浙江省農村生產要素結構表現爲人力資源豐裕,而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因此,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種植業或養殖業,應該優先發展,而大量消耗土地資源的廣種薄收的農作物應受到一定川。茶園大都闢在山坡上,對耕地佔用少;茶葉採摘、加工等環節需投量人力資源。這說明,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符合浙江省的比較利益。目前,茶葉產值佔全省農業產值的1.72 寫,對全省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茶葉在浙江省出口農副產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杭州海關統計,1998年茶葉出口創匯8743萬美元,在全省農副產品出口比重的排序中列第三位,僅次於水海產品和蔬菜,目前這三種產品仍然分列前三位。1.3 市場化的出口經營機制逐步形成,出口經營方式靈活多樣。1979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浙江成爲單列口岸以來,茶葉出口自主權不斷擴大。1993年後外貿改革,出口放權,大大調動了茶葉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我省從事茶葉出口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不斷增加,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目前省內擁有茶葉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已有浙江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糧油進出口公司、浙江中大集團公司、浙江華髮出口茶廠等二卜家左右。此 外 ,浙 江出口茶的經營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如茶廠自營出口、代理制、補償貿易等近年來,浙江茶葉不斷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如烏茲別克斯坦等低檔綠茶市場、日本蒸青茶市場等,使浙江茶葉出口量節節攀升,不斷創出歷史新高。1.4綠茶所佔的出口比重越來越高.出口茶的產品結構有所改善。綠茶是我國產量最高、出口量最人的茶葉產品。與全國其它產茶省相比,浙江所產綠茶不但產量高,而且品種齊全優勢尤爲明顯,當前國際市場上一半左右的綠茶來自於浙江省的出口。由表藝可知,1996年以來,浙江省出口茶之茶類結構特徵十分明顯,目前綠茶出口比重佔90%左右,共次是花茶,約佔6%,而紅茶和其它茶類出I=I量很小。由於 當前 綠茶出口的比重已很高,不同茶類之間的結構調整已缺乏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浙江省積極開發新的綠茶品種,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8。年代末期在浙江省率先起步的蒸青茶,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珠茶、眉茶等傳統綠茶產品在西北非市場供過於求所帶來的市場壓力此外,出口企業還不斷調整優化綠茶不同花色品種之間的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出口的整體效益。l. 5 出口的交易渠道有所拓寬,但主銷市場依然集中在西北非。浙江茶葉出口市場較爲集中,以綠茶爲例,西北非佔50%以上,其次是亞洲和歐洲,2000年對歐盟之出口尚佔900左右之份額,由於受綠色壁壘的影響,2002年這一比重已大大降低。以進口國別而論,當前浙江綠茶最大的上銷市場在摩洛哥,佔出口總額的31.47 ,其次是日本,佔13.8 9寫1.6 由出口茶生產基地逐漸發展成爲加工拼配基地和出口集散地。近年來,隨着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名優茶在浙江茶業經濟中有着越來越突出的地位名優茶的大量採製,導致供應出口的毛茶原料受到一定影響,難以滿足出口不斷增長的需要在此情況下,浙江省積極調整經營思路,拓寬毛茶進貨渠道。據調查,目前,從福建、江西、貴州等地調人高檔毛茶的數量不斷增加。這些地區,由於前期名茶加工數量較少,故毛茶嫩度與內質均較本地茶好。毛茶供銷渠道的調整,促進了浙江與全國其它茶區的專業化分工和優勢互補,浙江省作爲我國出口綠茶加工、拼配和貿易中心的地位正逐步得到確立。二、 面臨的挑戰2. 1 綠色壁壘對浙江茶葉出口的影響。歐盟從2000年7月1日起實施了新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I)標準以來.“綠色壁壘至,已成了我國茶葉出口的最大障礙,我國對歐盟的茶葉出口呈逐年下降趨勢川。由於浙江以銷綠茶爲主,對歐盟出口之比}p相對較小,與經營紅茶爲主的廣東、廣西等口岸相比,情況要好一些,但綠色壁壘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2002年1月~10月,浙江省對歐盟出口僅有0. 22萬噸,400萬美元,分別比F年同期下降40. 9%和33. 5腸。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它一些發達國家亦以食品安全爲由,仿效歐盟提高茶葉農殘的控制標準日本就透過對進口綠茶實施新的農藥殘留檢查措施等手段進口。受此影響,蒸青茶出口出現很大困難['). 2002年,浙江對日本出口綠茶(主要是蒸青茶)僅7886. 2噸,比上年減少24.83%.2.2 出口經營秩序涅亂,貿易條件惡化。當前最爲引人關注的是出日經營機制的不健全所帶來的惡性競爭,低價競銷問題。90年代以前,茶葉出11由國家壟斷或統一聯合經營,各口岸一致對外,使綠茶的國際價格基本爲我所控制,其利潤率較高。外貿實行改革後,我國茶葉出口由壟斷性經營轉爲開放性經營,雖然這樣有利於調動各方面出日茶葉的積極性,但出口配套管理機制相對滯後,低價競銷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出口經營秩序的混亂。同時,由於國際茶葉市場總體供過於求,進口商便可透過多點訂貨殺價,從中漁利。貿易條件的惡化還表現在出口茶葉市場地位的降低。以前,我國綠茶的“天壇牌”等品牌,在西J匕非市場曾是家喻戶曉,而目前除了“駱駝牌”等極少數幾個,省內茶葉出口企業普遍缺乏自己的品牌,即使小包裝出口,也大多采用進口商的定牌包裝,出口價格中的品牌附加值幾乎喪失殆盡。2.3 茶價連年下降,效益明顯減少。近三年來,我省出口茶平均價持續下滑(圖1),出口效益明顯滑坡,省內茶葉出口企業中,有些已處在保本經營甚至虧損經營狀態。無庸諱言,除了經營機制上存在的問題,質量下滑是造成茶價下跌之重要因素。由於對出口茶的感官質量缺乏統一的實物標準樣之約束,文字標準往往流於形式,使各出口企業在產品牌號、等級設定上擁有較大“自主權”,質檢部門很難按統一尺度對出口茶質量嚴格把關,水貨衝擊的現象也就難以從根本上加以杜絕。而且,價格的一降再降,往往迫使出口企業透過減少生產上的投人來降低成本,從而造成低質低價之惡性循環。此種狀況,與當前茶業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要求有着較大反差。三、幾點思考3. 1 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出口茶類產品的結構問題。與其它農業部門一樣,茶葉屬於弱質行業,這是由產品的特性所決定的。農產品普遍具有的易腐性和易損性使得其生產經營活動帶有極強時效性,生產者很難透過“待價而沽”而得到利益上的保護,一旦市場供過於求,就容易導致恐慌性的虧本甩賣,市場風險較大。出 口茶 與 內銷茶相比,這種弱質性的特點更爲明顯。因出口茶大多生產過程複雜,生產週期長,出口企業難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隨時調節產量和花色等級構成。此外,隨着國內茶葉需求趨於高檔化,傳統的大路貨產品早已失去國內市場,出口茶廠是專門爲出口而生產的,一旦形成庫存積壓,就難以透過“出口轉內銷”加以消化。我國出口茶花色品種多,雖然這有利於提高出口的總體規模,但對貿易條件的改善,未必有利。以浙江出口的綠茶爲例,珠茶、蒸青茶等花色品種,在初制環節就已定型,不能改制,其出口市場又有很大侷限性,珠茶銷日本不對路,而蒸青茶也進不了西北非市場。因此,就某一種特定的出口品種而言,其主銷市場較爲狹窄,市場適應性不強,一旦市場需求不足,惡性競爭、削價競銷的現象就較難避免。由此可見 ,進一步調整優化出口茶類產品的結構是改善出口茶貿易條件之重要途徑。較爲可行的措施有:其一,擴大名優茶出口,促進茶葉外銷和內銷市場之接軌;其二,提高傳統茶葉產品的加工深度,開發更多的象茶多酚、速溶茶之類的能廣泛地適應世界各地消費偏好的產品,透過傳統茶與新一代茶製品的多元化組合,提高產品結構的彈性,使茶葉出口具有更多的按國際市場需求靈活之餘地。當然 ,改 善貿易條件也可以從制度創新的角度,按國外農業支援體系中的通行做法,建立出口茶風險擔保制度。一旦因不可控因素導致市場價大幅下跌,行業協會或其它相關組織對因庫存積壓遭受損失的茶葉出口企業給予一定的補償,以防範恐慌性殺跌現象,穩定市場秩序。3.2 關於完善茶葉出口部門的產業組織結構問題我國茶葉經營分散,企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後,浙江省也不例外。當前茶葉出口企業一頭連着國際市場,一頭連着提供加工原料的爲數衆多的家庭生產主體,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並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一,按目前茶葉生產鏈源頭環節之小農經營方式,茶鮮葉中的“農殘”含量很難有效監控。一旦因衛生質量不合格遭到退貨,難以追究“污染責任”,出口公司承擔全部由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這在無形中大大提高了出口成本;其二,出口公司削價競銷之同時,爲了降低成本,只得對茶葉加工廠壓價,而加工廠又對茶農壓價。作爲小生產主體,茶農既無獲得價格保護的權利,同時也無需承擔出口茶農殘超標的責任,這種責、權、利關係嚴重扭曲的市場關係,必然降低生產經營效率。由此可 見 ,提高茶葉基層生產主體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推動茶葉產業化進程,其意義十分深遠。浙江省的茶葉產業化試點對於跨越“綠色壁壘”已經初顯成效,省內最大的茶葉出口企業— 浙江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透過“公司十基地+農戶”的經營運作模式,實現從鮮葉到成品茶的全程質量監控,在2002年上半年全省對歐盟出口大幅滑坡的情況下,該公司向歐盟出口綠茶1166噸,僅比上年同期減少3.2%.3.3 關於進一步完善出口茶葉交易制度問題出口茶的貿易條件之惡化,與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的不盡合理有着一定關係。目前 ,肯 尼亞、斯里蘭卡等以拍賣方式出口的紅碎茶生產國,在出口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出口價總體保持堅挺,且明顯高於我國。這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交易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與我國茶葉出口長期以來一直採用的單純合同訂購方式相比,拍賣交易有其固有的優點。其一,作爲公平交易的平臺,拍賣市場沒有進人壁壘,國外中小客商都可參與交易。對出口企業而言,因交易渠道被一些國外大公司壟斷所造成的價格上任人擺佈的現象,就可得到較好的避免;其二,拍賣市場資訊公開,具有價格導向功能,可較好地防範因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殺價”行爲;其三,拍賣市場的起拍價這一操作工具,能爲出口產品提供最低的價格保護。上述幾點,幾乎都觸及到當前我國茶葉出口經營機制之癥結。由此 可 見 ,建立合同訂購和拍賣相結合的“雙軌制”出易制度,這是改善我國出口茶貿易條件的一條非常值得探索的途徑。浙江省作爲全國茶葉出口的龍頭,有必要也有條件開展茶葉拍賣市場的試點工作。只有大膽嘗試,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才能不斷完善茶葉出易制度,並在全國作出示範。參考文獻1 衛龍寶.中國加人WTO對浙江農業發展的影響與對策.浙江省茶葉 學會第九次代表大會論文集,2001:54^5 72 陳宗愁等.加人WTO對中國茶業的影響與對策,茶葉科學,20 02 ,2 2(1):1 63 屠水根.淺談餘杭燕青茶出口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茶葉加工,20 02 . 4:18^ 20

有沒有關於茶葉的市場分析

茶葉市場調查分析

一、 摘要

中國是茶葉有發源地,茶區分佈廣、資源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在國內,茶類消費者爲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輕人佔據的比例也逐漸加大,說明茶在年輕人的消費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茶葉出口主要有六大國際市場,分別是摩洛哥、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中東地區。由於國際市場質量門檻越來越高等原因,中國茶葉市場發展受到了阻礙,但從總體來看,我國茶葉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總體向上的趨勢從未改變。相信隨着我國茶葉種植、生產水平的迅速提高,產品安全體系日趨完善,我國茶葉的優勢會越來越顯現,世界各國對我茶葉的消費會逐步增加。

二、 調查背景

商品經濟的日益的發展,我國的外貿份額越來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傳統的商品茶葉市場也相當的活躍。

三、 茶葉市場概述

1、 茶葉分類

我國茶葉基本可以分爲兩類,一種是基本茶類,一種是加工茶類。其中基本茶類又可分爲六類:綠茶、青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加工茶類可分爲花茶、果茶、緊壓茶、保健茶等。

2、 市場特點

① 茶葉種類多樣:中國是茶葉有發源地,茶區分佈廣、資源

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現有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茶類之分;具體到某種茶葉又有細分,如紅茶有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綠茶有烘青、炒青、蒸青等;就質量特徵而言,同類茶葉也有名優茶、大宗茶的區別。並且,各地的區域環境、氣候、茶樹品種、栽培方式、製茶工藝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如工夫紅茶的滇紅與祁紅的質量差別、閩南烏龍茶與臺灣烏龍茶的質量差異等。

② 茶葉價格波動大:由於我國茶葉種類、質量的差異性,茶

葉質量缺乏國家標準來統一規範,高品茶的質量級別較爲混亂,售價較爲模糊。面向渠道經銷商的出廠價、批發價尚能保持相對穩定,而面對消費者的零售價,往往隨意訂價、茶價畸高或是價質不符,消費者無從判斷商品茶的真正價值及真實價位。

春茶上市季節,茶葉價格“炒上天”,茶葉市場亂想該如何整治?

春茶上市,價格“炒上天”

根據新聞媒體的報道,眼下正是春茶上市時節,茶葉再次上演瘋狂爆炒的戲碼。各種茶葉不僅質量難辨、價格混亂,動輒標價數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很多茶葉營銷甚至已經超越生活飲用品範疇,或欺詐消費者,或潛藏風險,或變身金融產品製造圈錢。

茶葉市場該如何整治

突出聯動整治

市場監管局和農業農村局要加強對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監管,對重點茶企、茶商進行逐家覈查,堅決整治“天價茶”銷售行爲;工信商務局要加強茶葉流通環節的監管,防範糾正茶企、茶商利用茶葉惡意炒作等違法行爲;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要在職責範圍內開展監督,及時向紀檢監察機關移送涉及購買、違規收送“天價茶”等名貴特產、特殊資源等問題線索。

突出宣傳引導

宣傳部門要主動作爲,透過廣播電視、微信微博及時報道我市加強茶葉市場整治的各項措施,強化“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理念,引導正確認知、理性消費。要加強監督,集中曝光一批反面典型案例,爲整治“天價茶”營造良好的氛圍。

突出行業自律

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引導茶企依法規範生產經營,自覺抵制“天價茶”炒作營銷,做生態茶、健康茶,賣平價茶、誠信茶,讓老百姓喝得起、喝得安全、喝得放心。

突出品牌帶動

結合“建字號”品牌創建,持續推進茶產業攻堅行動,大力推廣減肥降藥、建設生態茶園,建立健全“從茶園到茶杯”可追溯的綠色生產質量管控體系,推動茶產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突出紀律保障

紀檢監察機關要把整治工作納入紀律監督、監察監督、巡查監督、派駐監督的重點內容,嚴肅查處“天價茶”亂象及背後的“四風”和問題,推動黨員幹部從嚴自律、各方監管責任落地落實。

規範的茶葉市場的標註

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看,從茶葉產地方到行業協會,應該共同攜手建立更加透明規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讓茶葉從生產到終端的銷售,能夠有比較規範的行業標準。

結語

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任何人都應該充分認識到“炒茶”的危害性,應本着長遠眼光,堅持對工藝和標準指導,以“接地氣”的品質與價格贏得市場。質優價實,讓普通老百姓消費得起,或纔是茶葉產業長遠健康發展的良方。

茶葉企業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茶葉企業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我爲大家收集的茶葉企業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本文介紹了中國茶品牌營銷現狀,分析了造成當前中國茶品牌營銷問題的根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如下:轉變觀念,聯合發展;提高產品品質;加大對品牌的投入;營造企業文化。

  關鍵詞:中國茶葉企業;品牌營銷;問題與對策

  “品牌”一詞是個舶來語,最早源自北歐的挪威,但當時這個單詞的本義爲“灼燒”,是一個廣泛應用於從古到今畜牧業的傳統行業手法———將灼燒至足夠燙的金屬符號烙印在牲畜的面板上,以此確認此牲畜爲xx人所有。這其實是一種劃分所有物的通行作法,因此當社會發展到了手工業的階段時,在手工作坊裏生產出的產品上也會出現類似的符號或文字,例如中國古代的制瓷匠人往往在瓷器的底部刻上諸如“江西景德鎮”或“xx制”的紋樣。PhilipKotler(美國營銷學家)對“品牌”的定義爲“所謂品牌,就是一個稱謂、名字、符號、設計等,抑或是以上的集合。”製作品牌的目的在於使自己生產的產品能夠區別於其他的同質競爭者。

  1中國茶品牌營銷現狀

  1.1品牌雖多,卻不夠大

  中國作爲茶的原始產地不僅擁有世界上已知的幾乎所有的茶葉品種,而且茶葉年產量近世界四分之一,更是有着“十大名茶”的優勢,茶葉種類囊括了白茶、綠茶、花茶、紅茶、青茶、黃茶、黑茶等全部類型。但是,中國年出口茶葉卻常年維持在世界約10%左右,甚至落後於非洲的肯尼亞和東南亞的斯里蘭卡。不僅如此,中國茶在世界茶產品市場的銷售價位也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極不匹配,中國茶在國際市場的均價僅爲肯尼亞茶產品均價的一半,是印度與斯里蘭卡茶產品均價的三分之二。在中國國內的茶產品品牌多如牛毛,僅在“龍井”一個品牌下就衍生出“西湖龍井”、“獅峯龍井“、“杭州龍井”等若干分支,目前中國國內茶產品品牌數量已經突破一千,完全算得上“繁花似錦”。可就在這樣“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茶品牌陣列中,卻難以異軍突起足夠數量能襯托中國強勁經濟實力的國際品牌來。比如一提到紅茶的品牌,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消費者頭腦中總是率先浮現出“立頓”的品牌,可這個品牌卻是由國內根本不自產茶葉的英國創立,不能不說是對中國這個茶的“老祖宗”的一大諷刺。

  1.2品牌營銷措施不力

  國內茶產品品牌在推廣營銷時明顯缺乏高屋建瓴的戰略統籌眼光,各家茶企對自家茶葉品牌的推廣策略幾乎無一例外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然而如此衆多同質化的品牌營銷手段中卻又難得見到能夠與其他同類產品有明顯差別的品牌內涵,消費者面對大量似是而非的茶產品品牌時猶如霧裏看花,只恨不能“借一雙慧眼”來把這些堆砌的茶品牌看個真切、明白。久而久之,在無法清晰地劃分出各個品牌的本質分界線後,國內消費者只能棄品牌而轉向實物,曾有研究人員統計,當前國內茶產品消費者選擇某一類型或品牌茶葉的途徑中近四成是透過親友的介紹,其餘渠道則是商場促銷或各類廣告等不一而足,茶企全面和系統的品牌營銷則被排在靠後的位置。

  2造成當前中國茶品牌營銷問題的根源

  2.1茶產品自身品質問題

  營造一個知名品牌的前提條件是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比如“可口可樂”,儘管現在幾乎人人都將其劃爲非健康飲品的行列,但不可否認的是,可口可樂憑藉其神祕配方和始終如一的質量監控體系從其誕生之初至今仍然保持了相同的品質與口感,成爲國際飲品市場上截止目前仍然很難被撼動的知名飲料品牌。而茶葉作爲農產品的特性卻決定了品質難有保障的缺陷,從客觀條件上講,不同地區氣溫、降水、日照、土壤營養成份、酸鹼比例、病蟲害類型以及茶樹品種的本質差異等都決定了茶作爲農產品而很難維持一個相對恆定的品質標準;從主觀條件上講,我國幾千年來種茶、製茶的傳統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茶產品生產製作的小規模、小作坊、不定的標準等模式,也讓國內茶生產者多數維持在家庭式、小集體式。如此主客觀條件的侷限決定了我國茶產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着種種影響質量與品質的不當環節,也就使我國的茶與世界先進的茶生產標準化要求之間產生了難以逾越的鴻溝,影響了國內茶產品知名大品牌的構建。

  2.2生產經營者的問題

  從前面提到的“龍井”一個品牌下出現若干分支品牌的問題不難看出,國內茶企在品牌營銷時也時常陷入與其他行業品牌建造類似的怪圈———“內鬥”嚴重之中。中國同類產品企業之間相互競爭十分激烈,只想着如何將對手置於死地,很難考慮與競爭對手聯盟合作將品牌做大做強。也有茶企投資品牌意識不足,認爲國內的茶消費市場已經是個足夠大的市場,自己企業的茶產品能夠佔據其中小小一點份額已經足夠生存。於是“小富即安”,隨即不思進取,滿足於在一小片區域中穩定少量的消費羣體,缺乏創立一個世界性大品牌向國際市場開拓進軍的.野心和勇氣。另一方面,產品品牌的建立、發展、聞名的過程是一個投入多、風險大的現實問題,當前中國不少茶企自身規模、資金、人、財、物等遠遠達不到維持一個國際知名品牌需要具備的雄厚實力,因而也有不少茶企處於“有心無力”的困境中無法開展確有成效的品牌營銷戰略。

  2.3茶葉消費者的問題

  國內茶產品品牌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和當前我國多數消費者的茶產品消費體驗停留在初級階段猶如一片樹葉的兩面。消費者對自己國家流傳幾千年的傳統飲料已經處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界”裏,由於太過習慣和熟識而很難跳出思維慣性、對茶產品形成品牌意識。絕大多數習慣於飲茶的國內消費者日常購買茶產品基本上都維持着“去一個去慣了的地方,買自己喝慣了的茶”的循環中。對年長的消費者而言,幾十年喝茶的經驗很難改變,年輕的消費者則往往受到家中長輩的影響而延續老一輩人購茶、選茶的習慣,因此茶產品的品牌營銷在一個消費慣性過於強大的市場中也常常陷入步履維艱的境地。

  3解決問題的對策

  3.1轉變觀念,聯合發展

  營銷品牌的前提首先應當是茶產品生產經營者能夠從意識深處認同品牌價值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尤其是創立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對於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國內茶企應當勇於突破現狀,主動打破因循守舊、隨遇而安的消極經營思想。市場化經濟歡迎的是國際競爭、是開拓進取,而不是知足常樂、見好就收。國內茶企在品牌營銷中應當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走一條“無內耗、同發展”的大品牌營銷道路。

  3.2提高產品品質

  品質是品牌安身立命的根,營銷品牌的出發點仍然是質量,當前國內茶產品品質難以適應國際標準的缺陷也是大品牌營銷困難的侷限之一。分散式、小集體式生產經營和相對落後、陳舊的生產工藝、設施設備都使我國茶產品品質與國外規模化、集團化大企業生產茶產品質量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就拿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印尼爲例,印尼國內年產茶1500噸的茶企用工數量僅僅26人,而我國同類型茶企用工數量是印尼的三倍。這說明了一個相當現實的問題———用工數量少意味着機械化、程序化的普及,意味着標準化、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應用,也就意味着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提高茶產品品質是國內茶企應當時刻牢記的生產經營根本理念,加快茶葉生產的現代化、標準化是營銷品牌的前提與先決條件。

  3.3加大對品牌的投入

  “放長線、釣大魚”既是俗語,也是營銷品牌必須經歷的過程。從品牌創立到消費者形成牢固記憶之間有着一條漫長而艱鉅的道路,茶企需要爲之有足夠的投入和耐心的經營。急功近利對於一個國際知名品牌的產生與維護並不適用,縱觀當今國際各大品牌商品走過的成長道路無一不是經歷了“積少成多、水滴石穿”的過程,持之以恆的投入和經營猶如“春生”與“夏長”,只有經過了耕耘,才能獲得“秋收”與“冬藏”。對於茶葉生產企業,尤其是衆多民營企業來說,“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在現代市場經濟營銷中已經過時了,再好的“酒”也需要大張旗鼓地宣傳才能讓別人知道。正所謂“有舍纔有得”,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缺少投入就無法營銷出具有足夠影響力的大品牌、好品牌。茶企在不斷提高品牌意識和產品品質的同時更要有一雙敏銳的市場的眼,隨時觀察市場出現的機遇與縫隙,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宣傳、推廣自己的品牌,創新營銷渠道與手段,不斷強化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透過對消費者持續的強化刺激加深其對企業品牌的消費記憶,而當品牌記憶在消費者羣體中相對固化之日,也就是一個知名品牌從此爲世人矚目之時。

  3.4營造企業文化

  表面上看“文化”這種理念似乎與崇尚實際的生產經營風馬牛不相及,但沒有“文化”的企業即使能有一時的繁榮,卻終會因爲內核的鬆散而窮途末路,相反,有“文化”的企業是有向心力的企業,哪怕前進路途中遭遇挫折,也會因爲有這樣內在的“力”而使企業獲得重新聚集和振作的機會,比如“蘋果”的創新,“大衆”的嚴謹等。文化是能夠持續滋養企業這棵“大樹”的土壤,文化作爲精神層面的養料對人的創造力、能動力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人則是現代企業最具活力的資本。優秀的企業文化在凝聚人心的同時也如同燈塔照亮品牌前進的方向,使企業“內力”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讓品牌得以茁壯成長,實現企業與品牌的同生共長。

  4結束語

  中國茶企的品牌營銷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與國際同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這是多年傳統式生產經營慣性的影響。在商品消費已經轉入“品牌”這一範疇的時候,加強品牌營銷並不只會單純地對茶葉銷售起到促進作用,而是對茶企未來可持續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這應當引起國內各茶葉生產經營者高度的重視。

  作者:蔣思

  單位:濰坊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龔永新.弘揚茶文化,推動茶文化產業建設[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4):97-99

  [2]范增平.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J].農業考古,2006(2):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