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鐵觀音王仕讓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63W

鐵觀音王仕讓

鐵觀音王仕讓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福建省安溪縣鐵觀音村的茶農。據傳,他在1725年採摘到一株特別的茶樹,並用其製作出了一種具有獨特口感和香氣的茶,這便是後來聞名世界的“鐵觀音”茶。

王仕讓親手製作的茶獲得了皇室的青睞,並傳播到全國各地。在他的影響下,鐵觀音茶也被賦予了一種儀式感和文化內涵,成爲了中國茶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如今,鐵觀音茶已經聞名世界,成爲了喜愛茶飲的人們的首選之一。王仕讓也因爲他對茶文化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爲“茶聖”,並在中國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鐵觀音煙什麼時候開始的?

1736年,八馬先祖王仕讓發現安溪好茶,呈乾隆皇帝,御賜“鐵觀音”,皇家貢茶由此誕生。

鐵觀音源起:

1736年,八馬先祖王仕讓發現安溪好茶,呈乾隆皇帝,御賜“鐵觀音”,皇家貢茶由此誕生。

鐵觀音傳承:

王氏家族三百年、十三代人事茶,一直恪守八馬鐵觀音24定律製茶,層層磨礪,練就鐵觀音的傳統經典;

2009年,八馬掌門人王文禮先生因對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的研究及傳承的貢獻,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國家非遺(鐵觀音製作技藝)傳承人”;

因爲專注,昔日的皇室貢茶蛻變成今日的八馬鐵觀音,尊貴猶勝當年。

鐵觀音傳奇:

如今,鐵觀音已是中國茶葉品類之翹楚,得益於安溪鐵觀音的品牌優勢,八馬在連鎖、出口、電商等均領先行業;

今天,八馬已成爲中國最大的鐵觀音生產商、銷售商。

鐵觀音的典故介紹

魏說:相傳福建安溪縣西坪鄉的上堯松林頭,有一個茶農叫魏蔭,家裏供奉這一尊觀音菩薩,每天早晚都要衝泡三杯清茶禮敬座前,十分誠心。有一天晚上,魏蔭夢見觀音金身出現在屋後的山崖上,他雙手合十向山崖跪拜,就在那崖石中間發現了一株奇異的茶樹。噴發出蘭花香味。魏蔭正想上前探個究竟,卻被狗吠聲驚醒了。第二天清早他就扛着鋤頭上山,果然在石崖縫中有一株破土而出的`茶樹,與夢中相似。他順手摘了幾十片茶葉回家烘製,沖泡之後有股奇香,喝了喉底回甘,精神大振。魏蔭如獲至寶,於是天天上山澆灌,精心培護,又將小茶樹移到家中,分種在幾口破鐵鍋裏。他適時採製,果然品質特好,用以招待客人,個個讚不絕口。一天,一位私塾老師問他這是何種名茶。魏蔭如實上告,並說茶樹是在山崖上發現的,那山崖威武像個羅漢,後又移植在鐵鍋裏,想給它取名“鐵羅漢”。私塾老師搖頭說:“有的羅漢猙獰嚇人,讓人聯想起來不好。既然是觀音託夢得來,不如稱‘鐵觀音’更雅。”魏蔭連聲叫好,於是“鐵觀音”就此傳開了。

王說:西坪堯陽有一位文士叫王仕讓,平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家鄉的書軒闢有一個花圃。有一天王仕讓回鄉度假,在一片荒園的層石間發現一株形態獨特的茶樹,香氣撲鼻,立即採掘移種在書軒苗圃裏,經過細心照顧,生長得枝葉繁茂。到了春天採摘之後,精心製作,果然形狀獨特,氣味芬芳。假滿到職,就送了一些給禮部侍郎方苞。方苞又將它進貢給乾隆皇帝。乾隆是個品茶行家,品嚐後稱讚爲“佳品”。立即召見王仕讓,詢問由來。王仕讓將經過稟述一番,並說尚未取名。乾隆掂量一下茶葉,覺得它貌似觀音重如鐵,產地在南巖,便賜名爲“南巖鐵觀音”。後來茶樹廣植安溪全縣,人們便稱它爲“安溪鐵觀音”了。

日春茶葉老闆是哪裏人

日春茶葉老闆是安溪西坪鎮人。

日春股份公司發源於鐵觀音的故鄉——安溪西坪鎮,是一家集茶基地建設,茶葉、茶具、茶食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爲一體的大型專業化龍頭企業,它的源頭可至乾隆追溯年間(1736)王仕讓發現鐵觀音。

公司簡介

公司在“高端茶葉自主品牌供應商”戰略定位的指導下,持續完善茶葉供應鏈體系升級:首先(茶葉來源),原茶來源多元化。

在現有感德、祥華片區1萬多畝茶園的基礎上,公司還積極深化“自己生產+合作社(散戶合作、統一管理)+農民(使用我們的化肥及技術指導)+市場收購(透過我們的儀器檢測)”的發展模式,實現茶葉年產量約1000噸(200萬斤),日生產約5500斤。

同時帶動安溪1萬多戶茶農發展,爲每位農民年增創收入3000元以上;其次(加工),公司建有初制場五處,並在泉州臺商投資區建設佔地120餘畝的精製廠一處,其擁有辦公大樓、產品實驗室以及符合食品衛生安全管控標準的現代化生產車間等硬件設施。

再次(品管),公司擁有專業、先進的檢測實驗室,配設參觀通道,此外,透過與廠家共同承擔肥料責任、建立國家級茶葉質量檢測中心(第三方公正專職檢測機構),全方位把控產品品質。

鐵觀音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1736年,八馬先祖王仕讓發現安溪好茶,呈乾隆皇帝,御賜“鐵觀音”,皇家貢茶由此誕生。

鐵觀音源起:

1736年,八馬先祖王仕讓發現安溪好茶,呈乾隆皇帝,御賜“鐵觀音”,皇家貢茶由此誕生。

鐵觀音傳承:

王氏家族三百年、十三代人事茶,一直恪守八馬鐵觀音24定律製茶,層層磨礪,練就鐵觀音的傳統經典;

2009年,八馬掌門人王文禮先生因對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的研究及傳承的貢獻,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國家非遺(鐵觀音製作技藝)傳承人”;

因爲專注,昔日的皇室貢茶蛻變成今日的八馬鐵觀音,尊貴猶勝當年。

鐵觀音傳奇:

如今,鐵觀音已是中國茶葉品類之翹楚,得益於安溪鐵觀音的品牌優勢,八馬在連鎖、出口、電商等均領先行業;

今天,八馬已成爲中國最大的鐵觀音生產商、銷售商。

鐵觀音的簡單資料

鐵觀音茶,原產於福建省安溪縣,發現於1725—1735年,屬於烏龍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七泡餘香溪月露 滿心喜樂嶺雲濤 ”。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爲大家精心推薦的AAAA,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鐵觀音的資料介紹

  鐵觀音既是一種珍貴的天然茶飲,又有很好的美容保健功能。經科和實踐證明,鐵觀音含有較高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茶多酚和生物鹼,有多種營養和藥效成分,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不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飲,而且養生保健功能在茶葉中也屬佼佼者。於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其樹形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

  鐵觀音的創制歷史

  其創制年代,據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清上明製茶法》載:“青茶(即烏龍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創制發明了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後傳入臺灣省。”鐵觀音因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先後傳遍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等烏龍茶區。20世紀70年代,日本颳起“烏龍茶熱”,烏龍茶風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綠茶區紛紛引進烏龍茶製作技術,進行“綠改烏”(即綠茶改制烏龍茶)。目前我國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等四大產區,以福建產製歷史最長,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尤以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巖茶聞名於海內外。

鐵觀音的名稱由來

  一、“魏說”--觀音託夢[1]

  鐵觀音  相傳, 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鬆巖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着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順着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找到夢中的茶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茶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二、“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衆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還有一些 傳說 與以上兩種傳說類似。這些傳說的共同點是,茶樹都與觀音菩薩有關,故而茶名之中有“觀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鐵”字,又有兩種解釋:一是由於茶樹葉片在太陽下閃爍着“鐵色”之光,另一種說法是茶經過發酵後,“茶色如鐵”。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高山海拔1045米鐵觀音發源地----安溪縣藍田鄉,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爲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鐵觀音原產於福建安溪縣西坪。“內安溪”爲帶季風氣候,這裏的民諺說:“四季有花常見雨,嚴冬無雪有雷聲”,可謂得天獨厚,羣山環抱,土質大都是紅壤,呈弱酸性,非常適宜於茶的生長,又可謂得地之靈氣。安溪鐵觀音條索肥壯,捲曲緊結,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清香悠長,品之滋味濃郁,醇厚甘鮮,入口留餘香,回味甘甜帶蜜味,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安溪鐵觀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巒之氣,得煙霞之華,食之能治百病”。常飲鐵觀音茶,有益於祛病保健,養生長壽,猶如觀音菩薩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鐵觀音茶葉沖泡之後,量重如鐵,形如觀音,故名“鐵觀音”。

  鐵觀音的名茶鑑賞

  鑑別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農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道行高者甚至能品斷此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來辨別茶葉優劣。

  外形:條索肥壯、圓整呈蜻蜓頭、沉重,枝心硬,枝頭皮整齊,葉大部分向葉背捲曲,色澤烏黑油潤,砂綠明顯(新工藝中,紅鑲邊大多已經去除)。

  內質:香氣濃郁持久,音韻明顯,帶有蘭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椰香等各種清香味;茶湯金黃、橙黃,滋味醇厚甘鮮,稍帶蜜味,鮮爽回甘。

  葉底:枝身圓,梗皮紅亮,葉柄寬肥厚(棕葉蒂),葉片肥厚軟亮,葉面呈波狀,稱“綢緞面”。

  最核心特徵:幹茶沉重,色墨綠;茶湯香韻明顯,極有層次和厚度;評葉底應肥厚軟亮。

  鑑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爲上,聲啞者爲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爲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啓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有“七泡有餘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爲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佔比重明顯大於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製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啓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鐵觀音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鐵觀音源自鬆巖魏蔭所創

  “鐵觀音“這個惟妙惟肖的芳名,是何時何地和在什麼情況下,誰給她定名?以往,曾有人認爲:鐵觀音源自鬆巖魏蔭所創。此說乃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一:魏蔭發現,加以培育研究,其時名爲“魏蔭種”。國家首屈的茶葉研究專家、中華全國供銷社杭州茶葉研究所所長駱少君女士認爲,產於安溪西坪鬆巖村的魏蔭鐵觀音茶是傳統的鐵觀音茶,鬆巖地域是鐵觀音最早的產地。福建省會農委副主任、省茶葉協會會長、進階農藝師馮庭儉先生認爲,《安溪縣誌》早有記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鬆巖村。在福建省茶葉部門工作了一輩子的福建省農業廳經作處老專家李冬水,五十年代曾在西坪任區長,經調查也證實鐵觀音是魏蔭首種。年逾八十的陳伴水先生也說:解放前後的教科書,也只說安溪鐵觀音茶爲安溪西坪鬆巖魏蔭所發現。

  其二:王氏成名。時堯陽人王仕讓任朝廷副貢奉召進京,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魏蔭種爲禮品饋贈方,而方轉進乾隆皇帝,乾帝飲之覺其味香色美,形沉似鐵,美如觀音,遂賜其名曰:鐵觀音。然近數十年來,在安溪西坪鎮鬆巖與堯陽兩村兩族產生了兩說的激烈爭論,一爲魏論,即魏蔭夢觀音託夢發現乃及成名;一爲王說,乃王仕讓發現以及進貢成名。兩說爭論不已,然追根溯源,《安溪縣誌》所載,安溪人流傳;專家證實,鬆巖村魏蔭發現是真,王仕讓轉進、乾隆賜名也是史實,故兩者功不可沒,若無魏蔭無以得其佳品,若無王仕讓無以獲其御賜美名,所以兩者俱是創始人,無可厚非。

  誤區二:鐵觀音越香越好

  初入門者在購買鐵觀音時往往被一些茶商銷售員灌輸一些錯誤的概念,其中銷售員多以香型迷惑消費者,讓消費者以爲香味高的就是好鐵觀音。[5]鐵觀音確實要講究香,但並非越香越好。香氣好的鐵觀音多是生長在高海拔的山區,那裏雲霧多,日光漫射,紫外線強,茶葉部積累較多芳香物質,茶葉厚柔軟,嫩性強。這些地方的鐵觀音一般能製作出優質的茶香,價錢也較貴。此外,好的茶香與其品種有關。

  從整體表現來說,以鐵觀音茶等品種茶樹爲原材,用鐵觀音茶特定製法制成的鐵觀音茶具有濃郁的蘭花香,滋味有特殊的甘露味,即俗稱的“觀音韻”。其所特有的花香、果香,並非茉莉、玉蘭的鮮花窯制而成,而是由鐵觀音的茶樹品種、氣候、季節及獨特工藝引發出來的天然香味。

  誤區三:鐵觀音購買的產區分別

  現在的鐵觀音已經有很多地方生產,但是在質量方面,還是在鐵觀音發源地---安溪所 種植 加工生產出來的質量最好,那麼我們怎麼來購買正宗的安溪鐵觀音呢?在產地附近的話,我們可以直接到安溪買鐵觀音,不在產地的話,可以直接找“茗人堂生態茶莊”這個在鐵觀音原產地---安溪的茶家,這樣我們也就能淘到真正的高品位的鐵觀音了!

誰是鐵觀音真正的創始人?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着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採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一、“魏說”--觀音託夢

相傳, 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鬆巖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兒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着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順着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問,找到夢中的條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二、“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衆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還有一些傳說與以上兩種傳說類似。這些傳說的共同點是,茶樹都與觀音菩薩有關,故而茶名之中有“觀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鐵”字,又有兩種解釋:一是由於茶樹葉片在太陽下閃爍着“鐵色”之光,另一種說法是茶經過發酵後,“茶色如鐵”。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爲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鐵觀音原產於福建安溪縣西坪。“內安溪”爲帶季風氣候,這裏的民諺說:“四季有花常見雨,嚴冬無雪有雷聲”,可謂得天獨厚,羣山環抱,土質大都是紅壤,呈弱酸性,非常適宜於茶的生長,又可謂得地之靈氣。安溪鐵觀音條索肥壯,捲曲緊結,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清香悠長,品之滋味濃郁,醇厚甘鮮,入口留餘香,回味甘甜帶蜜味,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安溪鐵觀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巒之氣,得煙霞之華,食之能治百病”。常飲鐵觀音茶,有益於祛病保健,養生長壽,猶如觀音菩薩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鐵觀音茶葉沖泡之後,量重如鐵,形如觀音,故名"鐵觀音"。

鐵觀音源自鬆巖魏蔭所創 “鐵觀音“這個惟妙惟肖的芳名,是何時何地和在什麼情況下,誰給她定名?以往,曾有人認爲:鐵觀音源自鬆巖魏蔭所創。此說乃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一:魏蔭發現,加以培育研究,其時名爲“魏蔭種”。國家首屈的茶葉研究專家、中華全國供銷社杭州茶葉研究所所長駱少君女士認爲,產於安溪西坪鬆巖村的魏蔭鐵觀音茶是傳統的鐵觀音茶,鬆巖地域是鐵觀音最早的產地。福建省常委會農委副主任、省茶葉協會會長、進階農藝師馮庭儉先生認爲,《安溪縣誌》早有記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鬆巖村。在福建省茶葉部門工作了一輩子的福建省農業廳經作處老專家李冬水,五十年代曾在西坪任區長,經調查也證實鐵觀音是魏蔭首種。年逾八十的陳伴水先生也說:解放前後的教科書,也只說安溪鐵觀音茶爲安溪西坪鬆巖魏蔭所發現。

王氏成名。時堯陽人王仕讓任朝廷副貢奉召進京,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魏蔭種爲禮品饋贈方,而方轉進乾隆皇帝,乾帝飲之覺其味香色美,形沉似鐵,美如觀音,遂賜其名曰:鐵觀音。然近數十年來,在安溪西坪鎮鬆巖與堯陽兩村兩族產生了兩說的激烈爭論,一爲魏論,即魏蔭夢觀音託夢發現乃及成名;一爲王說,乃王仕讓發現以及進貢成名。兩說爭論不已,然追根溯源,《安溪縣誌》所載,安溪人流傳;專家證實,鬆巖村魏蔭發現是真,王仕讓轉進、乾隆賜名也是史實,故兩者功不可沒,若無魏蔭無以得其佳品,若無王仕讓無以獲其御賜美名,所以兩者俱是創始人,無可厚非。由於傳統鐵觀音和目前市面上比較鮮綠的鐵觀音有所區別,其主要是爲了迎合現在市場消費者的視覺和味覺,對傳統鐵觀音製作工藝進行相應的改進(或改變);且業界對後者的定位和定性還未達成一個共識,故此文對有別於傳統做工的觀音暫稱爲“現代鐵觀音”。

鐵觀音TeiGuanYin原產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說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安溪縣誌》有“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 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鬱嵯峨,甚陰常溼生叢茶。居人清明採嫩葉,爲價甚*保萬家……”之句。隨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爲最優。

來歷:

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鬆巖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裏,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製,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爲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讚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託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巖(今西坪鄉南巖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爲“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爲“鐵觀音”。

烏龍茶——傷感的鐵觀音

我叫鐵觀音,來自福建安溪。是華南茶區裏面四大烏龍茶之一,想當年我也是赫赫有名的,現在就來跟你們說說我的那些事!

先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我的家在安溪縣感德鎮,從福建泉州出發上高速,到安溪縣感德鎮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一路開車會感覺山越來越多,越接近感德,海拔就越來越高,下感德高速,映入眼簾的是「中國茶葉第一鎮——感德」的標誌。從地理角度上,我們是在戴雲山的東南坡,地勢從西北綿延到東南,(西北部主要以山地、丘陵爲主,東南部地勢則較平坦。)而我出生的地方,就是在西北的山區裏,人們管那裏(漳平、永春、華安交界的西半部)叫內安溪,西北以外到東南(與同安、南安接壤的東半部,叫做外安溪)稱爲外安溪。

都說高山雲霧出好茶,我生長的地方山巒陡峭,風景秀麗,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獨特的生態環境,因此才生得我如此優秀。外安溪就比較差了,到了外安溪地勢就漸漸平緩,多低山丘陵,土層較薄,晝夜溫差小,光照時間長,這就不是生長好茶的地方了,因此同是安溪茶,其中的區別就可見一斑啦。

關於我的名字,坊間有兩個故事,我也搞不清底到哪個纔是正史,就都講出來給大家聽聽看,願意相信哪個,那便是哪個了!

清朝年間,相傳,是在1720 年前後,安溪堯陽鬆巖村有一位叫魏陰的老茶農,他很信奉觀世音菩薩,幾十年來每天早晚都會在觀音佛前奉上一杯茶,從未間斷。一天晚上,魏蔭在睡夢中遇到了觀音菩薩,菩薩指引他來到一條小溪旁,他在一處石縫中發現了一株神奇的茶樹,這顆茶樹樹枝粗壯,茶葉茂盛,並且散發出陣陣誘人的芳香,跟自己種過的茶樹天壤之別,他一陣欣喜若狂,在夢中拜謝了觀音菩薩,並且守護着這顆樹,直至天明。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迫不及待地順着昨夜夢境中的道路尋找,果然找到了夢中的茶樹。茶葉葉肉肥厚,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茶樹挖回種在家中培育。因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製作出的茶葉質感厚重,因此就取名鐵觀音。觀音託夢的故事也流傳了下來,也爲我增添了一份神聖的色彩,這個就是我名字由來的第一個傳說。

還有一個說法就比較務實一點,說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名叫王仕讓的書生。家住閩南安溪西坪南山,明天讀書理想着能高中,閒暇之餘他會到野外散散心,有一天,王仕讓來到一處岩石旁,發現了一棵茶樹。那茶樹約有半人多高,芽葉肥厚發紫,葉緣橢圓,葉面平坦展開,與其他茶樹很不一樣。王仕讓頗費了一番工夫,小心翼翼地把這棵茶樹連根帶土移植到了自己屋前的茶圃中,精心照料。很快,茶樹在新環境中枝繁葉茂。

第二年春天,到了茶葉開園季節,王仕讓採下了這棵茶樹上的嫩芽,一芽兩葉,單獨搖青炒制,泡飲之後,茶香四溢,滋味甘醇,沁人肺腑,喝過的都連連稱讚。後來他高中進士,認識了禮部侍郎方苞,就把茶葉送給了他。方苞一嘗,大爲讚歎。方苞知道乾隆愛茶,於是很快又將這罐進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只輕啜了幾口,就感覺脣齒留香、神清氣爽、通體舒暢,於是龍心大悅,問了這是什麼茶,卻沒人知道茶名,乾隆見此茶色澤烏潤呈鐵色,外形猶如觀音,放在手心,似有鐵的重感,遂賜名「鐵觀音」。有了皇家加持鐵觀音的美名不脛而走,這一點倒和我的姐姐巖茶大紅袍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我的故事就說到這裏啦,其實故事裏的鐵觀音都是發酵度較高,又經過炭焙,溫和不傷胃的茶。由於工藝複雜,當時的出產量並不高,做出來的都是品質上乘,被視爲烏龍茶(青茶)中的極品。

說了這麼多,你們知道我長啥樣嗎?跟普洱不一樣,我的茶葉屬於中葉種茶,我對於我的長相還是挺滿意的,我的身體是橢圓形的,長得比較肥厚,到葉尖處下垂略略歪曲,邊緣呈疏而鈍的鋸齒狀,略向背面反捲,葉面呈波浪狀隆起,具有明顯的肋骨形。嫩梢肥壯,略帶紫紅。泡完後的葉底,特徵也很明顯,肥厚軟亮,如絲綢緞面,少量葉尖略向左歪。整體來看我的葉子長得像桃子,所以也有人叫我「紅心皺面歪尾桃」、「歪尾桃」、「紅心觀音」或「紅芽歪尾桃」。這個就是我正宗的樣子哦!

長在安溪環境得天獨厚,本身也相當有內涵,本來應該是順風順水的我,最近幾年卻有衰退的跡象,說來也是一陣心酸啊。記憶中剛開始人們對我的評價大多有這麼一句“幽幽蘭香,餘香繞齒襲人清。”也記不清有多少年輕人愛茶是因爲先愛上我,被我吸引後踏上飲茶之旅的。

這樣的一份情誼卻因爲這幾年茶商的逐利迎合大衆對於高香的追求,漸漸摒棄傳統的做法,而採用輕發酵、輕焙火。導致現在市面上看到的鐵觀音大多以外觀綠、茶湯綠、葉底綠爲特徵了,這像極了綠茶,讓本是以烏龍茶做法聞名的我情何以堪,綠茶化了的我,在品飲時,投茶量比綠茶大,茶湯比綠茶濃,丟掉了我引以爲榮的觀音韻,幽幽蘭香,剩下的滿嘴苦澀,傷及胃腸。面對其它烏龍茶品種的名聲鵲起,我卻只能暗自神傷,何其悲哉。

遙想當年的我何其風光,有詩爲證「鐵色皺皮帶志霜,含英咀美入詩腸。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觀先聞聖妙香。」有此評價也絕非浪得虛名。

因爲從採摘到成茶過程都是極其講究的。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兩至三葉,最標準的是一枝三葉型,並做到不折斷葉片,不碰碎葉尖,不帶餘葉和老梗。高品質的我顆粒緊結重實、擲地有聲,香氣清雅悠長,內質豐厚。

春天時候我的狀態是最好的,取 4~10 年樹齡的老叢春茶葉,從下午 4~5 點、陽光轉弱時開始曬青,曬至鮮葉柔軟,光澤消失,略有清香。當春茶的茶青減重率約爲 7%~10% 時,移入室內晾青、攤放。晾青時,葉內的水分重新分佈,待曬青葉「還陽」後,即可進入搖青階段。老叢茶樹摘下來的我,葉厚脆韌,不易發酵,做青時必須重搖。搖青一般在下午的 6 點前後開始,持續到次日上午的 8 點左右歷時 13~16 個小時。正常搖青 4 次即可,第一次搖青,2~3 分鐘;第二次搖青,5~6 分鐘,中間各靜置 2~3 個小時。第三次搖青,是品質形成的關鍵環節,需搖青至茶青還陽硬挺、青氣濃烈,方爲適度。然後,再間隔 4~5 個小時,待青氣退盡,花香初顯,葉內水分明顯減少,葉緣轉黃紅後,可進行第四次搖青。第四次搖青,可靈活掌握,搖青後,需要厚攤,促使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待花香濃郁,紅邊顯現,葉緣被卷,待葉色黃綠時,即可轉入固定做青品質的炒青階段。

鐵觀音的揉烘,實際上包含了「三揉三烘」六道工序,依靠包揉,使茶坯條索緊結,彎曲成螺,直到塑製成型。然後透過文火慢烘,提高茶香的清純度,把毛茶的含水率降低到 6% 左右。經過挑揀,去梗精製後的成品茶,顆粒緊結沉重,青蒂、綠腹、蜻蜓頭,色澤鮮潤,油亮砂綠,葉表泛白霜,湯色金黃,滋味醇厚甘鮮,香氣蘭香帶蜜韻,耐泡且回甘好。這個纔是我正確的開啟方式,而清香型的做法工藝就簡單了許多,做出來的茶也風靡一時,像綠茶但是卻不長久,儲存還需放冰箱,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說了!只盼人們重新重視生態茶園,多累計老樅茶樹,恢復傳統工藝,讓我重新變得像烏龍茶。

拋開傷感的淚水,現在來就來說說怎麼樣泡我吧,跟傳統烏龍茶一樣,採用蓋碗泡法,投茶法:下投法,茶水比:1 20,泡茶時間:一泡 1~2 分鐘沖泡水溫:90 ~95 ,

Step1 備器:準備好一套白瓷蓋碗茶具,同時選上等鐵觀音備用。

Step 2 賞茶:雙手拿茶荷,邀客欣賞鐵觀音幹茶的色澤和外形。

Step 3 溫碗:將隨手泡的水注入蓋碗中溫碗,少量熱水即可。

Step 4 溫盅:將溫碗用水倒入茶盅內溫盅。

Step 5 溫聞香杯:將溫盅用水從左到右倒入聞香杯中溫杯。

Step 6 溫品茗杯:將溫聞香杯用水倒入相應的品茗杯中溫杯。

Step 7 棄水:將溫杯用水棄入水盂或茶盤,可以藉助茶夾。

Step 8 投茶:將茶荷中茶葉緩緩撥入蓋碗。(Tips 將幹茶從茶荷中撥入蓋碗,也是有講究的。用茶匙分「裏、外、中」三下將幹茶盡數撥入蓋碗中,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Step 9 注水:向蓋碗中注入 90 ~95 熱水。

Step 10 溫潤泡:約 5~10 秒後,將溫潤泡茶水倒入茶盅。

然後就可以盡情享用了哈,我就是這樣泡到手的,是不是想馬上尋到上好的鐵觀音,來一泡呢?

鐵觀音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鬆巖村有個老茶農,名叫魏蔭,他勤於種茶,善做烏龍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有一天晚上,魏蔭睡熟了,矇矓中夢見自己扛着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

第二天早晨,魏蔭順着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找到夢中的茶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茶樹挖回種在家中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於是取名爲“鐵觀音”。

乾隆年間,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士讓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1736年的春天,他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

有一天,王士讓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衆不同,就把它移植在了南軒的茶圃裏,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

王士讓奉召入京時,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聞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於是賜名“鐵觀音”。

鬆巖村魏蔭發現是真,王仕讓轉進、乾隆賜名也是史實,故兩人對“鐵觀音”均功不可沒。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茶,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鐵觀音”茶樹天性嬌弱,產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好栽”的說法,“鐵觀音”茶從而也更加名貴。

鐵觀音茶葉名字由來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駟馬山東邊聖泉巖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並傳授鄉民,鄉民稱茶爲聖樹。元豐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請來普足大師祈雨果驗,鄉親留普足大師於清水巖,他建寺修路恩澤於鄉民。他聽說聖茶的藥效,不遠百里到聖泉巖向鄉民請教種茶和做茶,並移栽聖樹。

一天,普足大師(清水祖師)沐浴梵香後前往聖樹準備採茶,發現有美麗的鳳凰正品茗紅芽,不久又有山羌(俗稱小黃鹿)來吃茶葉,他眼見此情景,非常感嘆:“天地造物,果真聖樹”。清水祖師回寺做茶,用聖泉泡茶,他思忖:神鳥、神獸、僧人共享聖茶,天聖也。此後,天聖茶成爲他爲鄉民治病之聖方。

清水祖師也將自己種茶及作茶的方式傳給鄉民。南巖山麓,一位退隱打獵將軍 “烏龍”,因他上山採茶追獵無意發明搖青工藝及發酵工藝,做出的天聖茶香氣更足,味更甘醇。鄉親向他學習,以後,用此工藝做的茶大家都叫烏龍茶。

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在南巖山麓發現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讓奉召赴京師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攜茶相贈。方苞品後,自感爲茶中珍品,遂轉獻乾隆,乾隆召見王士讓詢茶來處,王細說茶之來源,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爲“鐵觀音”。

擴展資料

鐵觀音茶葉營養成分:19世紀初,茶葉的成分逐漸明確。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鑑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450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40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

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鐵觀音

鐵觀音有王說和魏說兩個傳說,哪個是真,區別在哪裏?

烏龍茶中的精品“鐵觀音”發祥地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這是世人公認,從無爭議。但是關於鐵觀音的母本原株卻有堯陽村的“王說”和鬆巖村的“魏說”兩種說法,二者各說鐵觀音源自於此,此時早已難辨。安溪栽培烏龍茶已經有千年歷史,“鐵觀音”從古至今較爲一致的說法有三百多年,源自一株(也有說是兩株)茶樹苗。但是,這株母本茶樹在哪裏?一說在堯陽村,一說在鬆巖村。兩個村各自認定“鐵觀音”最早源出的所在,均位於山澗巖縫之中,高聳突兀之處,那確實是能生產出好茶的地方。就算是御道這樣在安溪經營生產鐵觀音多年的茶葉公司也很難斷定哪個是真,那個是假。兩個村現在對這兩個地方十分看重,進行精心整治,興建紀念碑、亭,吸引遊客,以示榮耀。但是,碑亭標誌的茶樹雖然也有相當年歲,粗壯的莖幹外皮皺裂流露出飽經風霜,可惜已不是母本原株。

堅持“鐵觀音”源產在堯陽村的,主要依據這樣一個故事:1736年,也就是清乾隆元年,堯陽南陽有位讀書人王仕讓,勤奮好學。一日,在書軒旁偶然發現一株生態奇異的茶樹,愛不釋手,遂移植在書軒圃內,精心培育,適時採摘精製。果然,製成的茶品非同一般,色香味俱佳。次年,王仕讓進京,特意帶上這一茗茶敬送禮部侍郎方苞。方苞轉獻內廷,乾隆皇帝飲品之後大加讚賞,“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於是賜名爲“鐵觀音”。有說乾隆皇帝不僅賜名,還爲之親筆題詞。堯陽村族姓謂王,又因王仕讓的緣故,這一“鐵觀音”來源的說法,被稱爲“王說”。

堅持“鐵觀音”源產在鬆巖村的,主要依據另一則故事:1725年,也就是清雍正三年,鬆巖村松林頭茶農魏蔭,篤信觀音菩薩,每日晨昏都要以清茶三杯敬奉。數十年如一日,其虔誠之心感動了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忽有一夜,觀音菩薩賜夢,讓他在蒙間見到一株蔥鬱溫潤的茶樹。第二天清晨,魏蔭遵循夢中指引,終於在打石坑石崖峭壁上找到一株異於他種的茶樹。魏蔭如獲至寶,把它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裏,用心護育,親自培土、蒔草、澆水,採擷製作的茶葉,果然是上品。“奇爲觀音所賜,又茶緊結沉實似鐵,故名曰‘鐵觀音’。”鬆巖村族姓謂魏,又因茶農魏蔭培育製作,這一“鐵觀音”來源的說法,被稱爲“魏說”。

兩則故事說來生動有趣。從這兩則故事可以看出,“鐵觀音”來源於西坪無疑,但是具體母本原株在哪裏,怎樣得名的,雙方各執一詞,堅持己見。特別是因何叫“鐵觀音”,一“仕”一“農”,大相徑庭。御道茶業從故事本身分析,“魏說”過於虛幻,撲朔迷離,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實難令人信以爲真。“王說”也有諸多不一致的地方,茶樹的發現,有說是王仕讓在書軒旁發現的,有說是王仕讓偕友遊南山發現的;“鐵觀音”的命名,有說是方苞,有說是乾隆皇帝。王仕讓一位鄉村仕人,與大名鼎鼎的大學士方苞有何交情,乾隆皇帝是否喝過“鐵觀音”,是否題過詞,都無從考證。看來,故事純屬一種民間傳說,是堯陽王族與鬆巖魏族商品營銷的謀略。這種謀略頗似現代社會市場競爭中,推介品牌所採取的手段。

Tags:王仕 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