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紅將伏甲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46W

紅將伏甲

紅:象徵着戰爭中的激情和勇氣。

將:指軍隊的領袖,代表着軍隊的指揮和統帥。

伏:指伏擊,暗中襲擊敵人。

甲:指鎧甲,是古代士兵抗擊敵人的重要裝備。

“紅將伏甲”這個成語意指將領威武勇猛,率領部隊穿着鎧甲,做出伏擊等奇兵戰術,打敗敵人,取得勝利。用來描述軍隊作戰中的英勇和巧妙的策略。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紅將伏甲是人嗎

是人。由人披着上古戰甲,共有五具甲,因身懷金剛體魄,加上有天象感悟,以紅甲披身,被稱爲符將紅甲,當初符將紅甲刺殺先皇失敗,落在韓貂寺手裏,慘遭剝皮去甲,沒想到韓貂寺又豢養了五個符將紅甲。

劇中趙楷隨身跟着的金木水火土五具符將紅甲,形似傀儡,戰鬥力超強,是趙楷的貼身護衛。當年那件紅甲來歷晦暗不明,只有一些小道消息說是龍虎山天師府裏的一套上古兵甲,龍虎山傳承了幾代,便有幾位天師在上邊畫了符,你想這得篆刻了多少道丹書墨籙?大抵是一件用以邪魔的道門仙兵,但後來不知怎麼回事竟流落到江湖上,先是上陰學宮天機樓得了去,做了諸般詭譎手腳,爲此龍虎山還跟上陰學宮幾乎掐架起來,重出江湖時便被紅甲人披在了身上,刀不入水火不侵。

伏將紅甲什麼境界

伏將紅甲是指玄境界。

伏將紅甲乃是以天外隕石鑄造,和李淳罡的木馬牛一樣的材質,強大無比,葉紅亭憑藉這套紅甲,他才能與劍神李淳罡、仙王繡等並列四大宗師,後來被人貓韓貂寺將符甲活剝了,製成了五件伏將紅甲,並送給了趙楷。

水甲被李淳罡一招一劍仙人跪給毀掉了,蘆葦蕩之戰他動用了剩餘的金木火土四符甲,寧峨眉破金甲、魏叔陽破木甲、青鳥破土甲,至於林探花(呂錢塘)破的就是火甲。

符將紅甲介紹

劍神李淳罡,酆都綠袍兒,仙王繡,符將紅甲葉紅亭。

符將紅甲人葉紅亭,本身只是金剛境,披上了那具黃紫氣運凝練的甲冑,生生不息地化天地氣機爲己用,與人對敵,往往是幾天幾夜硬生生將人耗得氣竭而死。可惜碰上了人貓兒韓生宣,臂纏紅蛇,抽絲剝繭,將其活生生地去甲剝了皮。

符將紅甲的武功是相當厲害的,當時和李淳罡,酆都綠袍,仙王繡並稱爲四大宗師。符將紅甲最奇特的就是他穿着的這一身甲冑,是被無數的氣運包裹着的,據說在對敵的時候能夠化生生不息的天地氣機化爲己用,活活的把對手拖到氣竭。

符將紅甲金甲 怎麼死

韓貂寺五具盔甲中,最厲害的當屬金甲。金甲死屍,生前是屈指可數的一品金剛境高手,被“人貓”韓貂寺活生生剝皮製作而成,牢固不可摧第一,戰力雄渾第一。徐鳳年第二次遊歷江湖,遇上的第一個對手,就是趙楷帶來的符將紅甲之水甲。老劍神李淳罡滴水成劍,一指破水甲,兩劍輕鬆將水甲斬殺。襄樊城外三十里的蘆葦蕩一戰,趙楷的符將紅甲之金、木、火、土四甲再次出手。符將紅甲木甲被九鬥米老道魏叔陽用桃木劍陣困住,使用桃木劍一劍接一劍洞穿甲冑,楊青風再一劍將其攔腰斬斷。呂錢塘被符將紅甲之火甲裏的屍體爆炸,震碎了五臟六腑而死。符將紅甲之土甲被青鳥一摧破。趙楷攜帶的金木水火土五具符將紅甲,只餘金甲。

《雪中悍刀行》中,最強的金甲被誰殺了呢?

雪中悍刀行中最強的金甲是被韓貂寺殺死,後來給了趙楷做護衛,又將一位天象高手的軀體塞進去了,後來趙楷自殺,金甲被徐鳳年帶走,徐鳳年讓人研究出金甲的技術,然後給徐龍象做了一套可以轉移氣運的符甲。

一、符將紅甲

符將紅甲是甲子前的四大宗師之一,不僅本身實力強悍,外面的盔甲也非常有技術含量,實力超羣。不過卻遇上了崛起的韓貂寺。韓貂寺是指玄境界,而他對指玄的理解非常深刻,僅次於鄧太阿,在雪中悍刀行中,實力和對境界的理解深度有關,而韓貂寺領悟的指玄祕法,最擅長擊殺天象高手,符將紅甲不敵韓貂寺,被韓貂寺剝去鎧甲殺死。

二、符將紅甲保護趙楷

符將紅甲雖然被韓貂寺擊殺,但是盔甲留了下來,韓貂寺實力超羣,打敗了很多高手,還將一位天象高手的軀體,塞到金甲中,然後用傀儡術控制符甲。符將紅甲有金木水火土5副,其中金甲最強,全被韓貂寺送給趙楷做護衛,其中的4套在刺殺徐鳳年的時候被擊破,身邊剩下了最強的金甲,金甲可以吊打其餘的4副。在趙楷準備前往西域時,徐鳳年趕來截殺趙楷,趙楷身邊的護衛力量全部都被徐鳳年擊破,趙楷此時無路可退,在被徐鳳年殺死和自殺之間,他選擇了自殺。

三、金甲的去處

趙楷死後,金甲也被徐鳳年帶走,徐鳳年之前就曾經研究過這5套鎧甲的禁制,這次拿到一副完整的,經過研究,給徐龍象造了一套合身的。目的不是爲了讓徐龍象更強,因爲徐龍象本身就具有金剛體魄,不需要這套鎧甲。這套符甲的目的是爲了轉移徐龍象的氣運,徐龍象天生金剛,這麼逆天的氣運不能夠進入天象,一旦進入天象就會遭到天譴。但是爲了徐鳳年,徐龍象冒險進階,而徐鳳年爲了保護徐龍象,利用符甲和韓貂寺的祕技,轉移了徐龍象的氣運, 替徐龍象承受天劫。

張光晟的邊境屠夫

安史之亂不但終結了唐王朝的盛世,也剝掉了“天可汗”的威風。爲了平叛,唐王朝不得不借助回紇的力量,雙方的關係隨之逆轉。早在寶應元年(762)就發生了“拜舞事件”:時爲天下兵馬元帥的皇太子、雍王李適(即後來的唐德宗)至陝州會見登裏可汗時,因爲禮儀問題發生衝突,李適儘管以“年少未諳事”避免了皮肉之苦,他的幾個隨員卻都被毒打,有的還。這次事件被唐朝稱爲“陝州之辱”。

平叛中回紇已是暴行累累(“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登裏可汗歸國,其部衆所過抄掠,廩給小不如意,輒殺人,無所忌憚。”),安史之亂過後,唐朝國力衰弱,內患尚難於應付,更無力經營四夷,回紇則氣焰高漲,不但多次入侵襲擾,就連寄居在長安的回紇人也是肆無忌憚,在此時的歷史記載中,幾乎每一年都可以找到回紇人的胡作非爲:

代宗大曆六年(771)“正月,回紇於鴻臚寺擅出坊市,掠人子女,所在官奪返,毆怒,以三百騎犯金光門、朱雀門。是日,皇城諸門盡閉,上使中使劉清潭宣慰,乃止。”

大曆七年(772)“七月,回紇出鴻臚寺,入坊市,逐長安令邵說於含光門之街,奪說所乘馬將去。說脫身避走,有司不能禁。”

大曆十年(775)“九月,戊申,回紇白晝刺市人腸出,有司執之,系萬年獄;其酋長赤心馳入縣獄,斫傷獄吏,劫囚而去。”

而唐王朝對此只能一味委屈容忍。甚至發生了回紇入寇太原,縱兵大掠的侵略戰爭後,“亦不問回紇入寇之故,待之如初”。後來,大曆十四年(779)“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商胡僞服而雜居者又倍之,縣官日給饔餼,殖資產,開第舍,市肆美利皆歸之,日縱暴橫,吏不敢問。”而皇帝的對策,也只是下詔要求“回紇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無得效華人”而已。

看着這些記載,真叫人感覺時空錯亂,弄不清到底是盛唐還是清末,由此也就不難理解《舊唐書》中回紇“的野蠻人”形象了:“人性兇忍,善騎射,貪婪尤甚,以寇抄爲生”,這個單方面評價當然未必完全公正,但無疑反映了中原人對回紇的普遍的厭惡和恐懼心理。

這種主客異位不但給唐王朝帶來了無窮煩惱,也在不知不覺地侵蝕着回紇民族原本剛健質樸的精神:“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衆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登裏可汗始自尊大,築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中國爲之虛耗,而虜俗亦壞。”被慣壞了回紇貴族越來越離不開大唐的奢侈品,也就對壓榨這個虛弱的帝國越來越興趣濃厚了。

及唐代宗崩,登裏可汗打算趁火打劫,頓莫賀達幹勸諫無效,乾脆舉兵擊殺登裏可汗,還一併殺掉唆使登裏南侵的九姓胡二千人,自立爲可汗,遣使入見,“願爲籓臣,垂髮不翦,以待冊命”。一場危機居然輕易化解,德宗皇帝大爲高興,命京兆少尹源休出使回紇,冊封頓莫賀爲武義成功可汗。然而,接下來發生的嚴重事件,使“化干戈爲玉帛”的希望,轉瞬成爲泡影。

頓莫賀達乾的叔父突董,此時正在長安。因“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紇之名,雜居京師,殖貨縱暴,與回紇共爲公私之患”,德宗即位後,頗思振作,命令突董帶着他手下的那些真假回紇歸國,實際上等於驅逐出境。突董倒也不敢抗命,帶着他那些嘍羅和多年來巧取豪奪的大批輜重啓程,可是驕橫跋扈仍然不改。到了振武,“留數月,厚求資給,日食肉千斤,他物稱是,縱樵牧者暴踐果稼,振武人苦之”。絲毫也沒有覺察唐人早已是怨恨滿腹,更不曾料到張光晟正在醞釀着一個宏大的“最終解決計劃”。

張光晟欲殺回紇的動機,說法不同,《資治通鑑》說是爲了“取其輜重”,而《舊唐書 張光晟傳》載:“回紇突董梅錄領衆並雜種胡等自京師還國,輿載金帛,相屬於道。光晟訝其裝橐頗多,潛令驛吏以長錐刺之,則皆輦歸所誘致京師婦人也。”認爲是由於突董等擄掠中原女子激起了張的憤慨,恐怕都失之片面。代宗曾對他委以抵禦“北蕃”的重任,而此時,回紇與“九姓胡”之間的矛盾又開始顯現,“九姓胡聞其種族爲新可汗所誅,多道亡,突董防之甚急。九姓胡不得亡,又不敢歸,乃密獻策於光晟,請殺回紇。”張光晟認爲找到了“所御之計”,也就是利用其矛盾一網打盡。於是祕密上奏:“回紇本種非多,所輔以強者,羣胡耳。今聞其自相魚肉,頓莫賀新立,移地健有孽子,及國相、梅錄各擁兵數千人相攻,國未定。彼無財則不能使其衆,陛下不乘此際除之,乃歸其人,與之財,正所謂藉寇兵齎盜糧者也。請殺之。”

儘管“三奏,上不許”,但顯然也沒有明確的反對態度,張光晟知道當朝天子與回紇早有積怨,認爲這是“默許”的表示,於是開始行動。這次大是如何實施的,記載也不一致,《舊唐書 張光晟傳》說是擺了“鴻門宴”:“遂給突董及所領徒悉令赴宴,酒酣,光晟伏甲盡拘而殺之,死者千餘人,唯留二胡歸國覆命。遂部其婦人,給糧還京,收其金帛,賞賚軍士。”而《資治通鑑》記載是故意激怒突董:“光晟乃使副將過其館門,故不爲禮;突董怒,執而鞭之數十。光晟勒兵掩擊,並羣胡盡殺之,聚爲京觀。獨留二胡,使歸國爲證,曰:‘回紇鞭辱大將,且謀襲據振武,故先事誅之。’”

從性質上說,這樣不折不扣的,從時機與策略選擇論,也並不明智——回紇高層已經傾向於與唐朝保持友好關係,回紇使臣的惡劣行爲本可以有理有節地處理,同時九姓胡與回紇已成水火,正可分化瓦解,這樣不分青紅皁白地一併殺戮,結果只能是把他們推向對立面。但是從效果上,這一事件極大地震懾了諸胡,使之在很長一段時間氣焰有所收斂。甚至到了幾十年之後,範希朝接任振武節度使,嚴厲打擊諸胡“刮城門”的掠奪行爲,“戎虜甚憚之”,居然還以爲是“張光晟更姓名而來”。

張光晟的自然激起了回紇的強烈反應,“請得專殺者以復仇”。爲了維護好不容易纔改善的兩國關係,德宗一方面遣使爲“誤殺”道歉並作出賠償,一方面調任張光晟右金吾將軍。回紇猶怨懟不已,於是又降光晟爲睦王傅,尋改太僕卿。應該說,皇帝對張光晟的處理還是很迴護的,但是在張光晟看來,自己謀國盡忠,卻落得個失權貶職,心中很是忿懣。

從此張光晟留在京城,做個有職無權的閒官,“負才怏怏不得志”。直到幾年以後,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變將他推入了深淵。

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詞類活用並說明其意義

晉靈公賜給趙盾酒喝,預先埋伏好身穿鎧甲的武士,準備攻殺趙盾

飲:賜給...喝, 動詞使動用法

卿的卿字歷史

看電視、看電影,聽戲,有皇帝出場的時候總要說幾句“愛卿平身”“衆卿家……”之類的話,大家也聽得耳熟。今天,我們就講講“卿”的話題。

我們先來看看“卿”字的構造。《說文解字》說:“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從,皀聲。”皀,音bī,就是“簋”,即古代盛實物的一種容器,圓口,一般是用青銅或陶製稱成的,然又以青銅器爲主。而卿,音qīng,從甲骨文和金文上看,就是兩個面對面跪坐着的人。“卯”和“皀”和在一起呢,就是兩個人圍着簋在吃飯。這是“卿”的本義,即饗食之意,《說文》解釋爲“章”,不正確。 前幾次,我們講到丞相的“相”,本義是看,後來變成幫助瞽看東西的人,又變成在舉行禮儀時幫助主祭者的人,最後變成一種進階官職。而“卿”的演變,與“相”有相通之處。“卿”本義是饗食。大家知道,簋這種青銅器是貴族專用的,能圍在簋邊上吃飯的,那也得至少是個貴族。後來“卿”就漸漸變成“陪着國君吃飯的人”。 能陪國君吃飯,在古代那可是一項很特殊很尊崇的待遇。就是現在,能陪國家領導人吃飯,那也是一件值得顯擺的事兒!《論語·鄉黨》中說:“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國君賞賜的食物尚且如此,何況是陪着一起吃飯呢?我們再看看《左傳·宣公二年》中的一則資料: 秋九月,晉候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我們着重看“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這一句,趙盾這個晉國的正卿,類似於日本的首相,陪國君宴,喝酒都不能超過三杯,更何況吃飯呢?卿裏面的“皀”,也就是“簋”,一般是盛黍、稷這類的主食的,相當於今天的主食米飯。《儀禮·公食禮》就有“宰夫設黍稷六簋”這樣的記載。由是可見,卿這種“陪國君吃飯的人”是有很高身份的。 後來,卿也和“相”一樣,變成了一種進階官職的名稱。《禮記·王制》曰:“諸侯之上大夫卿。”《注》道:“上大夫曰卿。”《禮記·王制》又有: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 在周代的時候,卿已經是一種進階職務了。藺相如在“完璧歸趙”立了一功,所以“趙王……拜相如爲上大夫”;後來藺相如又在“澠池會”上立了大功,所以《史記》中記載道:“以相如功大,拜爲上卿。”上卿的職位比上大夫還要厲害。 在春秋戰國之後,尤其是在秦漢時期,“卿”一直是種相當貴重的職稱,比如我們常說的“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漢時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爲九卿,都是僅次於三公的中二千石,他們類似於我們如今行政機關的,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

但是中國有一個傳統,或者說是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把一些尊貴的稱謂下移,也就是說,以前是比較高貴的稱謂,漸漸成爲民間普羅大衆之間的稱呼。典型的例子如“相公”,那是唐朝人稱呼宰相的專有名詞,明清之後成爲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再如“官人”,唐朝用以稱呼當官的人,宋以後變成對有一定地位的男子的敬稱,到明清則成爲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再例如“員外”,魏晉之始是“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一類“定員外增置”的簡稱,是一種官職,在元明清以後成了稱呼地主和富翁的名詞。“卿”也是一個例子。

作爲秦漢時期進階職位的“卿”,在魏晉時有了新的用法。那時候,晚輩稱呼長輩、位卑者稱呼位尊者用“公”;同輩之間、或同等職位之間互稱爲“君”;而比較熟悉或親暱的朋友、以及上級稱呼下級則使用“卿”。這是一種典型的下移。《南史·陸慧曉傳》有一段話:

慧曉歷輔五政,立身清肅,僚佐以下造詣,必起送之。或謂慧曉曰:“長史貴重,不宜妄自謙屈。”答曰:“我性惡人無禮,不容不以禮處人。”未嘗卿士大夫,或問其故,慧曉曰:“貴人不可卿,而賤者乃可卿,人生何容立輕重於懷抱。”終身常呼人位。

“貴人不可卿,而賤者乃可卿”,就是說對於比自己尊貴的人不能用“卿”這個稱謂,只有對於比自己低下的纔可稱呼爲“卿”。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說句題外話,《紅樓夢》中的“秦可卿”的“可卿”並不是一個好名字,因爲就寓“賤者乃可卿”的典故,暗含秦可卿是個“賤者”。

關於“卿”這種用法的稱謂在魏晉時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都記載在《世說新語》中,比如:

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爲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王衍與庾敳沒什麼交情,庾敳職務也沒有王衍那麼顯赫,所以稱庾敳稱王衍爲“卿”,王衍有些不大樂意。再看另一則: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爲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因爲卿有一種尊者對卑者的意味在裏面,而在夫妻關係裏面,丈夫對妻子纔是尊者對卑者,所以妻子反過來對丈夫用“卿”的稱呼,就有“於禮爲不敬”的說法。但是王戎的太太取的是“卿”中親暱的意思,所以“卿卿”,也就是“用卿的稱呼來稱呼卿”。我們如今還說的“卿卿我我”就是從這個故事裏面來的。“卿卿”一詞也成爲夫妻之間的愛稱。如清末民初時候烈士林覺民《與妻書》的第一句就是“意映卿卿如晤”。

到了唐朝,“卿”的用法有有了新的變化:之間互稱爲“卿”,有點兒類似於今天黨內互稱“同志”。這裏面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這則故事在《舊唐書·宋璟傳》、《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日知錄》卷二十六都有記載,而以《舊唐書》描寫最爲詳贍:

璟嘗侍宴朝堂,時易之兄弟皆爲列卿,位三品,璟本階六品,在下。易之素畏璟,妄悅其意,虛位揖璟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璟曰:“才劣品卑,張卿以爲第一人,何也?”當時朝列,皆以二張內寵,不名官,呼易之爲五郎,昌宗爲六郎。天官侍郎鄭善果謂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爲卿?”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爲卿;若以親故,當爲張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鄭善果一何懦哉!”

“以官言之,正當爲卿”,證明了唐代之間互稱爲“卿”的習俗。

隨着時間的遷移,在唐代以後卿的用法,特別是在範圍內,又有新的變化:“卿”成爲皇帝、國君對臣下的專有稱呼。這個稱呼,一方面取魏晉時期“卿”裏上級對下級、尊者對卑者的意味,以及一種親切的感覺;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唐朝“卿”廣泛用於官場、宮廷之間的用途。因爲這個原因,我們在看古代影視戲劇中就時不時的停到了“愛卿”與“卿家”等詞的用法了。

古代擲杯爲號真的靠譜嗎?古代到底是怎樣埋伏刀斧手的?

擲杯爲號我們在很多古代小說或者影視劇中都見過,不過作爲一個信號來說,擲杯爲號真的靠譜麼?實際上比我們看到的還要殘酷的多,一般這種號角的背後都藏着幾百名刀斧手,一旦接到信號那就直接殺出來了。當然這種手段會感覺比較奸詐,但也是帝王之術的一種,畢竟權威高的人會防範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這次就爲大家講講歷史上真實的擲杯爲號到底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你是一員無敵上將,喜笑顏開去赴宴,但不知道有幾百刀斧手暗藏在賬後,磨刀霍霍,酒宴中招待你的人突然臉色一變,酒杯一摔,一票刀斧手涌出,亂刀將目瞪口呆的你砍成肉醬……

這是三國演義中常見的一幕。低配是五十刀斧手,高配是五百刀斧手。成功的有十常侍殺何進、李傕殺樊稠、公孫康殺二袁,功敗垂成的有甘露寺殺劉備、卞喜殺關羽等等。

三國演義是小說,那麼,古代真有擲杯爲號,涌出五百刀斧手的事嗎?

先說下刀斧手。

正史中的刀斧手並非劊子手、暗殺兵,而是正規兵種。唐朝時候就有“刀斧兵馬使”這個官兵,統領所部刀斧手。在北宋,刀斧手作爲野戰兵種第一次歷史舞臺大放異彩,宋朝騎兵弱步兵強,和遊牧民族抗衡全仗弓弩和刀斧手。岳飛的軍隊中就有一支手持麻扎刀和長柄巨斧的士兵,上砍人胸,下砍馬足,殺得金兵聞風喪膽。

不過,演義小說中的刀斧手,應該是衛兵、力士,武藝不需要出衆,下手一定要狠。猝不及防中,刀斧在短兵近戰中威力巨大,哪怕被暗殺者是沙場無敵的大將,在一羣如狼似虎的刀斧手面前也是白給。

再說下擲杯爲號的古人暗殺事件。

中國人搞酒宴暗殺是有悠久歷史的,有個詞就叫做“伏甲設饌”,就是在酒宴中埋伏甲兵,突然涌出砍人。春秋戰國時期的類似事件多如牛毛,比如晉靈公“伏甲設饌”趙盾,楚靈王“伏甲而饗”蔡靈侯,衛鞅設饌暗殺公子印。

到了兩漢,范增設鴻門宴險殺劉邦,呂后殺韓信靠的是埋伏的刀斧手,王允暗殺董卓也是暗伏甲士配合呂布動手。

唐朝武功顯赫,把伏甲殺人的規模進一步發揚光大,如中唐張光晟擺“鴻門宴”,一次就殺光回紇千餘人,只留兩人歸國覆命。唐將曹華埋伏甲士千人於帳幕,殺了叛亂的鄆州兵一千二百人,血流成渠。

近代最有名的“伏甲設饌”事件,是李鴻章的蘇州殺降。李鴻章授意,程學啓定計,酒過三巡,伏甲突然動手,將郜永寬等八個太平軍降將全部殺死。氣得“常勝軍”首領戈登大罵李鴻章背信棄義,帶洋隊要和李鴻章單挑。

歷史上的五百刀斧手暗殺事件,遠比演義中更加波詭雲譎,血腥殘酷。

那正是:“帳下暗設五百兵,密領殺令刀斧明。觥籌交錯酒酣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卿”這個字念什麼

[qīng]   

(漢語漢字)

1. 古代進階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 古代對人敬稱,如稱荀子爲“荀卿”。 3. 自中國唐代開始,君主稱臣民。 4. 古代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 5. 古代夫妻互稱: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間非常親暱)。 6. 姓。7.朋友之間亦能稱 “卿”。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卯艮漢字部件分解:卯艮

筆順讀寫:撇折撇折橫橫折捺折豎

詳細字義

1.會意。甲骨文字形,像二人向食之形。《說文》:

“從卯,皁( bī)聲。”“卯,事之制也。”本義:饗食。

2.古時進階長官或爵位的稱謂。漢以前有六卿,漢設九卿,北魏在正卿下還有少卿。以後歷代相沿,清末始廢卿,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也。——東漢·許慎《說文》

諸侯之上大夫卿。——《禮記·王制》。注:“上大夫曰卿。”

卿大夫豹飾。——《管子·揆度》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禮記·王制》

有卿之名。——《國語·晉語》

五大夫三卿。

以相如功大,拜爲上卿。——《史記》

薦笏言於卿士。——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袁可立)登朝十有二年,剔歷卿寺,節撫登萊。——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王公卿相。——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有卿士。——清· 周容《芋老人傳》

3.又如:卿相(指行政機構的長官);卿貳(侍郎的別稱;次於九卿的少卿。清代一般爲三品到五品的虛銜)

晉爾卿佐,爲我典型。——明 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4.古代用爲第二人稱,表尊敬或愛意。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資治通鑑》

卿今當塗。——《資治通鑑·漢紀 》

豈欲卿治經。

卿言多務。

卿今者不略。

5.古代君對臣的稱謂如:愛卿。

6.古代朋友、夫婦間的愛稱。

卿子冠軍 。——《漢書·高帝紀》。集註:“卿子,時人相褒尊之辭。”

衛人謂之慶卿。——《史記·刺客傳》。索隱:“時人尊重之號。”

我自不驅卿,迫有阿母。——《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7.將領。秦以前天子、諸侯之將帥皆以卿爲之。[general]

卿無共御,立軍尉以攝之。——《左傳》

8.通“慶”。祥瑞,福澤。

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尚書大傳·虞夏傳》

9.姓。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字部》:卿

《唐韻》:去京切

《集韻》、《韻會》、《正韻》:丘京切,音輕。

《說文》:章也。從皀聲。

《徐曰》:章善明理也。又向也。言爲人所歸向也。

《禮·王制》:大國三卿,小國二卿。

《儀禮疏》:諸侯兼官,但有三卿:司徒兼冢宰、司馬兼春官、司空兼秋官。

《玉篇》:漢置正卿九:太常、光祿、太僕、衞尉、延尉、鴻臚、宗正、司農、少府。

《晉書·百官志》:古者,天子諸侯皆名執政大臣曰正卿,自周後始有三公九卿之號。

《韻會》:秦漢以來,君呼臣以卿。

《正韻》:君呼臣爲卿,蓋期之以卿也。

《韻會》:凡敵體相呼亦爲卿,蓋貴之也。隋唐以來,儕輩下已,則稱卿,故宋璟卿呼張易之。

《前漢·項籍傳》:號爲卿子冠軍。

《注》文穎曰:卿子,時人相褒尊之稱,猶言公子也。又姓。

《風俗通》:虞卿之後。

英文翻譯

1. honey; darling; dear

2. a high official rank

常用詞組

1.卿卿 qīngqīng

[(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later generally used as an affectionate form of address) you] “卿卿”爲夫妻間的愛稱。後來泛用爲對人親暱的稱呼(有時含譏諷意)。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紅樓夢》

意映卿卿如晤。——清· 林覺民《與妻書》

2.卿卿我我 qīngqīng-wǒwǒ

[be very much in love] 形容夫妻或男女間相親相愛。

3.愛卿

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卿字歷史

看電視、看電影,聽戲,有皇帝出場的時候總要說幾句“愛卿平身”“衆卿家……”之類的話,大家也聽得耳熟。今天,我們就講講“卿”的話題。

我們先來看看“卿”字的構造。《說文解字》說:“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從,皀聲。”皀,音bī,就是“簋”,即古代盛實物的一種容器,圓口,一般是用青銅或陶製稱成的,然又以青銅器爲主。而卿,音qīng,從甲骨文和金文上看,就是兩個面對面跪坐着的人。“卯”和“皀”和在一起呢,就是兩個人圍着簋在吃飯。這是“卿”的本義,即饗食之意,《說文》解釋爲“章”,不正確。 前幾次,我們講到丞相的“相”,本義是看,後來變成幫助瞽看東西的人,又變成在舉行禮儀時幫助主祭者的人,最後變成一種進階官職。而“卿”的演變,與“相”有相通之處。“卿”本義是饗食。大家知道,簋這種青銅器是貴族專用的,能圍在簋邊上吃飯的,那也得至少是個貴族。後來“卿”就漸漸變成“陪着國君吃飯的人”。 能陪國君吃飯,在古代那可是一項很特殊很尊崇的待遇。就是現在,能陪國家領導人吃飯,那也是一件值得顯擺的事兒!《論語·鄉黨》中說:“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國君賞賜的食物尚且如此,何況是陪着一起吃飯呢?我們再看看《左傳·宣公二年》中的一則資料: 秋九月,晉候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我們着重看“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這一句,趙盾這個晉國的正卿,類似於日本的首相,陪國君宴,喝酒都不能超過三杯,更何況吃飯呢?卿裏面的“皀”,也就是“簋”,一般是盛黍、稷這類的主食的,相當於今天的主食米飯。《儀禮·公食禮》就有“宰夫設黍稷六簋”這樣的記載。由是可見,卿這種“陪國君吃飯的人”是有很高身份的。 後來,卿也和“相”一樣,變成了一種進階官職的名稱。《禮記·王制》曰:“諸侯之上大夫卿。”《注》道:“上大夫曰卿。”《禮記·王制》又有: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 在周代的時候,卿已經是一種進階職務了。藺相如在“完璧歸趙”立了一功,所以“趙王……拜相如爲上大夫”;後來藺相如又在“澠池會”上立了大功,所以《史記》中記載道:“以相如功大,拜爲上卿。”上卿的職位比上大夫還要厲害。 在春秋戰國之後,尤其是在秦漢時期,“卿”一直是種相當貴重的職稱,比如我們常說的“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漢時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爲九卿,都是僅次於三公的中二千石,他們類似於我們如今行政機關的,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

但是中國有一個傳統,或者說是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把一些尊貴的稱謂下移,也就是說,以前是比較高貴的稱謂,漸漸成爲民間普羅大衆之間的稱呼。典型的例子如“相公”,那是唐朝人稱呼宰相的專有名詞,明清之後成爲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再如“官人”,唐朝用以稱呼當官的人,宋以後變成對有一定地位的男子的敬稱,到明清則成爲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再例如“員外”,魏晉之始是“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一類“定員外增置”的簡稱,是一種官職,在元明清以後成了稱呼地主和富翁的名詞。“卿”也是一個例子。

作爲秦漢時期進階職位的“卿”,在魏晉時有了新的用法。那時候,晚輩稱呼長輩、位卑者稱呼位尊者用“公”;同輩之間、或同等職位之間互稱爲“君”;而比較熟悉或親暱的朋友、以及上級稱呼下級則使用“卿”。這是一種典型的下移。《南史·陸慧曉傳》有一段話:

慧曉歷輔五政,立身清肅,僚佐以下造詣,必起送之。或謂慧曉曰:“長史貴重,不宜妄自謙屈。”答曰:“我性惡人無禮,不容不以禮處人。”未嘗卿士大夫,或問其故,慧曉曰:“貴人不可卿,而賤者乃可卿,人生何容立輕重於懷抱。”終身常呼人位。

“貴人不可卿,而賤者乃可卿”,就是說對於比自己尊貴的人不能用“卿”這個稱謂,只有對於比自己低下的纔可稱呼爲“卿”。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說句題外話,《紅樓夢》中的“秦可卿”的“可卿”並不是一個好名字,因爲就寓“賤者乃可卿”的典故,暗含秦可卿是個“賤者”。

關於“卿”這種用法的稱謂在魏晉時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都記載在《世說新語》中,比如:

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爲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王衍與庾敳沒什麼交情,庾敳職務也沒有王衍那麼顯赫,所以稱庾敳稱王衍爲“卿”,王衍有些不大樂意。再看另一則: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爲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因爲卿有一種尊者對卑者的意味在裏面,而在夫妻關係裏面,丈夫對妻子纔是尊者對卑者,所以妻子反過來對丈夫用“卿”的稱呼,就有“於禮爲不敬”的說法。但是王戎的太太取的是“卿”中親暱的意思,所以“卿卿”,也就是“用卿的稱呼來稱呼卿”。我們如今還說的“卿卿我我”就是從這個故事裏面來的。“卿卿”一詞也成爲夫妻之間的愛稱。如清末民初時候烈士林覺民《與妻書》的第一句就是“意映卿卿如晤”。

到了唐朝,“卿”的用法有有了新的變化:之間互稱爲“卿”,有點兒類似於今天黨內互稱“同志”。這裏面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這則故事在《舊唐書·宋璟傳》、《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日知錄》卷二十六都有記載,而以《舊唐書》描寫最爲詳贍:

璟嘗侍宴朝堂,時易之兄弟皆爲列卿,位三品,璟本階六品,在下。易之素畏璟,妄悅其意,虛位揖璟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璟曰:“才劣品卑,張卿以爲第一人,何也?”當時朝列,皆以二張內寵,不名官,呼易之爲五郎,昌宗爲六郎。天官侍郎鄭善果謂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爲卿?”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爲卿;若以親故,當爲張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鄭善果一何懦哉!”

“以官言之,正當爲卿”,證明了唐代之間互稱爲“卿”的習俗。

隨着時間的遷移,在唐代以後卿的用法,特別是在範圍內,又有新的變化:“卿”成爲皇帝、國君對臣下的專有稱呼。這個稱呼,一方面取魏晉時期“卿”裏上級對下級、尊者對卑者的意味,以及一種親切的感覺;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唐朝“卿”廣泛用於官場、宮廷之間的用途。因爲這個原因,我們在看古代影視戲劇中就時不時的停到了“愛卿”與“卿家”等詞的用法了。

卿姓受姓記

十五代孫祖一謹述

《風俗通·卿姓》虞卿之後,謹按今所傳風俗通義,有虞卿一篇。《無子孫改姓明文考》。

《欽點四庫全書·目錄·子部·雜家類·風俗通義·十卷·附錄一》卷注:其姓氏一篇,自宋已佚然。散見於永樂大典中,今裒爲一篇附於宋。然則四庫書內之《風俗通義》當自有卿姓,改姓明文然則卒,不可得見矣。

《史記》並《風俗通虞·卿傳》:一見趙成王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再見拜爲上卿,故號爲虞卿。按此則子孫殆以官爲氏,舊謂以名爲姓者或誤也。

上卿官名。春秋,宗周與諸侯國都有卿,爲進階長官,分上、中、下級。戰國時作爲爵位的稱謂。 相當於宰相..的位置,並且皇帝十分看好他。 《呂氏春秋.下賢》:“[魏文侯]見翟黃,踞於堂而與之言。翟黃不說。文侯曰:‘段幹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女欲官則相位,欲祿則上卿,既受吾實,又責吾禮,無乃難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爲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古文翻譯秋三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提彌明死之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秋九月,晉靈公賜給趙盾酒喝,預先埋伏好身穿鎧甲的武士,準備攻殺趙盾.趙盾的車右提彌明發現了情況,快步走上堂去,說:“臣子侍奉國君飲酒,超過了三杯,不合乎禮儀.”接着扶趙盾下堂

是這句麼?

Tags:伏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