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鬥茶和點茶的區別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68W

鬥茶和點茶的區別

鬥茶和點茶的區別如下:

1. 鬥茶是指將茶葉先放入茶杯或茶壺中,再用熱水沖泡;而點茶則是指先用熱水沖泡一定量的茶葉,再將茶水倒入茶杯或茶壺中。

2. 鬥茶可以掌控茶葉的數量,根據個人口味和需求進行調整;而點茶則要依據茶具的大小來控制茶葉的量。

3. 鬥茶的茶味相對更加濃郁,具有鮮爽的口感;而點茶則更加清淡,更加適合長時間品飲。

4. 鬥茶需要較高的水溫和沖泡時間,以充分釋放茶葉的香氣和味道;而點茶則需要較低的水溫和較短的沖泡時間,以避免茶水過濃或過苦。

總之,鬥茶和點茶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適應場合,應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口味進行選擇。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百戲的製作流程茶百戲和點茶區別是什麼

茶百戲和點茶都是我國的兩種茶文化,都是有着很久的歷史,在宋代比較盛行,深受古代文人們的推崇。茶百戲和點茶是不一樣的,但是兩者會有關係,點茶是茶百戲的基礎,茶百戲是在點茶上的創意出新。

茶百戲和點茶區別是什麼

一、點茶1、發展

宋代爲頂峯,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後傳入日本,衍生爲日本的點茶道,是日本目前主要的茶道形式。

2、操作

溫盞,擊拂,將茶末倒茶盞中,加入熱水,以茶筅或茶匙在碗中攪拌,使得茶末和水相互混合成乳狀茶液。

二、茶百戲1、發展

茶百戲,又名水丹青、分茶,是在點茶的基礎上進行,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

茶百戲始見於唐代。宋代,由於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戲做到了極致。元代後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後至今未見分茶的詳細文獻記載。

武夷山茶學專業章志峯經系統研究於2009年恢復了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2、操作

鬥茶基於點茶法;使茶湯沫形成文字、圖畫。

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是再現古代點茶、鬥茶文化的實物寫照,現代茶百戲的研究復原經歷了曲折的歷程。

茶百戲和點茶的關係

茶百戲是以點茶爲基礎的。

點茶和茶百戲,是直接用水和茶末進行調和,盛行於宋朝。點茶是茶百戲的基礎,是製作茶飲的方式,茶百戲是在點茶同時進行的藝術創作。

自古以來採用的方法主要是點茶法,因此茶百戲首先要有點茶的基礎,茶湯中圖案的形成與點茶時茶湯的泡沫有密切的關係。

茶百戲是隨着點茶技藝的不斷提高而產生的,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不僅能使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還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案,更加提高了點茶的藝術性和娛樂性,茶百戲圖象的形成與點茶時茶湯的泡沫有密切的關係。

茶百戲有另一個名字叫水丹青,顧名思義在於可以在液體茶湯表面幻變形成各種圖案,是液體茶湯表現的國畫。

茶茶百戲的本質特徵是採用“幻變”的方法形成圖案,區別於一般繪畫採用不同顏色疊加的方法(如咖啡拉花、水粉畫、油畫、國畫等等),這是茶百戲作爲中國珍貴的非遺項目不同於一般藝術手段的文化“基因”。

百戲的原料只有茶和水形成的茶湯懸液,而且可以在同一茶湯中變幻多次,形成不同圖案的獨特藝術效果。

茶百戲的製作流程

首先,用溫火烘烤茶餅,再將被烘乾的茶餅錘碎,接着將其磨成細粉,並放在容器中進行篩取,將雜質過濾。

其次用茶瓶衝點茶粉,緊接着用茶筅(烹茶工具,由一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製作而成,用以調攪粉末茶)將茶粉調製其成膏狀,形成抹茶濃漿。之後再用茶筅擊拂,直到茶湯表面泛起豐富且細膩的泡沫。

最後再用工具蘸取之前調好的抹茶濃漿,在泡沫上作畫,這便算大功告成。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沏茶時每次茶葉用多少,並無統一的標準,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慣而定。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下面是我爲大家收集的古代沏茶方法—點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篇1

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爲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是唐朝和宋朝時期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點茶就是把茶瓶裏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爲度。接着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麪。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爲"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爲"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中國宋朝的點茶與點湯成爲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人筆記,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雲:“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爲:“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爲‘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

這也許是清朝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這種禮節在當時就已發展到虛僞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甕中閒評》卷六:‘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爲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爲“茶筅”。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篇2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衝。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焰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雲:“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於瓶而飲之。然後碾茶爲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衆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於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四泡茶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雲”文字,認爲泡茶法始於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雲”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註文,不足爲據。

煎茶法,點茶法,瀹茶法的異同?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裏所創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冷卻後碾羅成末,初沸調鹽,二沸投末,並加以環攪、三沸則止。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鬥茶是怎麼斗的?

宋代茶葉由於品名衆多,所以鬥茶之風無論是在各個社會階層都十分普及。而且鬥茶不僅僅是茶葉生產製造者之間的鬥爭,賣茶葉的商家之間同樣會有,甚至是文人雅玩之間也常常茗茶,鬥茶,將這個作爲日常趣事兒之一。

其實在宋代,主要的飲茶方式就是點茶,點茶分爲兩種,一種是一般的末茶,包括江浙的草茶也可以磨成末,然後點茶飲用。而另一種就是鬥茶,所謂的鬥茶,就是在點茶的基礎上,加上競勝得的目的。

所以要想知道宋代人是怎麼鬥茶的,首先要了解宋代人是怎麼點茶的。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隨後將茶葉放入茶碗後注入少量開水,將其調成及其均勻的茶膏,然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擊拂,差不多到碗壁的十分之六處即可。主要看的是茶與水調和後的濃度輕,清,重,濁適中即可。

那鬥茶其實就是十分講究點茶技巧的,過程中茶湯的變化會影響勝負。在鬥茶的過程中,必須節制注湯,將茶末與茶湯調製成濃稠的乳膠狀態,再注湯到六分,以茶筅擊拂攪勻,產生湯花。評判的標準是“鬥色鬥浮”,既要看茶湯的顏色,以純白爲勝,青白,灰白,黃白依次爲次,又要看咬盞的茶沫消退的速度,茶沫先消退在深色盞壁上現出水痕者爲負。這個過程和輕重緩急,茶沫的細碎度,擊拂力量關係都很大。

宋代飲茶方式對茶具的影響是什麼?

宋代宋代是以點茶和鬥茶爲特色的品飲方式,宋代點茶和鬥茶的品飲方式相對應,在品飲中講求色、香、味、形俱全,飲茶需要一系列能充分發揮茶葉特質的器具,宋代的茶具也隨着發展而發展。每種茶都有自己相對應的茶具。那麼就讓中國的飲茶文化來揭曉宋代飲茶方式對茶具的影響吧。

宋代飲茶方式,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飲用煎茶爲主,但方法已較煎茶有所簡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麼強調,主張視茶而行。以後,用煎茶法飲茶逐漸爲宋人摒棄,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

宋代的點茶法較之唐代有所發展。宋代“點茶”法是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衝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後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別的竹絲子帚)去拂,調勻茶而後飲用。

宋代飲茶講究欣賞茶葉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湯中加入香料和調味品,是進入清飲方式的開端。

宋代爲評比茶的品質,興起“鬥茶”之風,當時在閩北一帶最爲盛行。宋代詩人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就生動描寫了當時鬥茶的盛況是“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同時,鬥茶也促進了飲茶方式的日益完善。爲達到鬥茶的最佳效果,宋代對茶具的選用更講究。唐人推崇越窯青瓷茶碗,而宋人崇尚黑釉建茶盞,如鬥茶盞(碗口內壁有水痕線)。由於黑釉建盞適宜鬥茶,因此受到鬥茶者的青睞。

宋代上層人士飲茶,對茶具的質量要求比唐代更高,宋人講究茶具的質地,製作要求更加精細。范仲淹詩云:“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陸游詩云:“銀瓶銅碾俱官樣,恨個纖纖爲捧甌。”說明當時地方官吏、文人學士使用的是金銀製的茶具。而民間百姓飲茶的茶具,就沒有那麼講究,只要做到“擇器”用茶就可以了。

宋代時用什麼方法喝茶

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點茶法。點茶法是在唐代痷茶法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根據宋代蔡襄的《茶錄》記載,宋代的點茶主要特點是:

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羅將茶末篩細,“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爲絕佳。”即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得很均勻,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製的茶筅(類似小竹刷子)反覆擊打,使之產生泡沫(稱爲湯花),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爲最佳狀態。點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不再將茶末放到鍋裏去煮,而是放在茶盞裏,用瓷瓶燒開水注入,再加以擊拂,產生泡沫後再飲用,也不添加食鹽,保持茶葉的真味。

鬥茶與分茶

宋代飲茶時仍用茶餅,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葉,稱爲點茶。點茶時,將已經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後衝入沸水,略加攪拌後即行飲用。正是在點茶方式的基礎上,宋人創造出了一種被稱爲“鬥茶”的飲茶娛樂方式。

  “鬥茶”也稱“茗戰”,就是比賽茶葉與點茶技藝的高下。鬥茶之風始於五代,宋代時極爲流行,從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無不熱衷此道。鬥茶前先要將茶末碾碎過篩,茶末越細越好,這樣入水後才能漂浮起來,也容易產生湯花並聚集起來,從而“盡茶之色”。

  鬥茶的過程分爲四步,首先是熁(xié)盞,即預熱杯盞。北宋蔡襄(1012—1067)曾說:“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第二步爲調膏,即往盞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調和成濃稠膏狀。第三步爲點茶,也是鬥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即往盞中注入沸水。注水時,要求水自壺嘴中涌出呈柱狀,注時連續,一收即止。最後一步爲擊拂,就是用一種類似小掃帚狀的茶筅(xiǎn)攪動茶湯,使之泛起湯花。

  鬥茶的輸贏主要是看茶麪湯花的色澤、均勻度以及茶盞與茶湯相接處的水痕。湯花均勻、色澤鮮白爲上品。湯花長時間緊貼盞壁而不退散,是爲上好,稱爲“咬盞”,而湯花散逸較快,則稱“雲腳渙亂”。

  除鬥茶外,宋代還流行一種名爲“分茶”的茶藝。分茶前,先將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養湯花,然後注入茶盞,輕輕攪拌以欣賞茶湯表面變幻莫測的各種湯花。南宋陸游(1125—1210)詩句“矮紙斜行閒作草,睛窗細乳戲分茶”中就提到了分茶這種宋代流行的茶藝。

  無論鬥茶,還是分茶,實際都是從飲茶中衍生出的各種文人娛樂。雖然它們極盡精巧,畢竟遠離了飲茶本身的初衷,因此,鬥茶、分茶之風元代時就已逐漸衰退,明代時,由於廢團改散而最終消失。

中國茶文化鼎盛時期的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喝茶?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爲時尚。那麼當時的文人雅士如何飲茶呢?

宋代飲茶之法以點茶爲主。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爲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範的程序。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後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衝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爲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衝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爲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南宋羅大經在《茶瓶湯侯》中詳細記載了煮水的要領:“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侯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他認爲:水初沸時,如砌蟲聲卿卿萬蟬鳴;忽有千車?載而至,則是二沸;聽得松風並澗水,即爲三沸,此時,便應及時提起湯瓶,將開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盞中,隨即用茶筅擊打茶湯,直至水與茶充分交融,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爲止。羅大經還認爲: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宜老,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

“鬥茶”是宋代茶事活動主要內容之一。當時流行於上流社會、文人雅士之中的鬥茶形式,主要是猜測茶葉的產地、辨別茶葉的採摘時間、說出當下喝的是春茶還是秋茶,以及辨明點茶之水的來源和品質,流行於民間的主要鬥茶形式,是以評出點茶技術和茶品的優劣爲主,鬥茶又稱“茗戰”,這種鬥茶形式促進了當時茶葉品質和點湯技藝的提高。

?1?

宋代如何點茶

宋代點茶法是兩宋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歐標抹茶研究院帶你瞭解宋代點茶四大步驟。

1.備水

歐標抹茶研究院推薦使用天然礦泉水或純淨水。

2.碾茶

先用純棉紙包茶,壓碎茶葉,然後入茶碾,迅速碾茶。

3.點茶

宋代鬥茶就是比試誰的茶湯湯花──沫餑在盞面上的時間保持更久,稱爲咬盞,宋代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4.分茶

點茶完後,要將茶湯分盛入盞,供人飲用,一勺一盞,分茶時行茶藝禮儀,更顯雅趣。

點茶茶藝從元朝起逐漸衰落,最後於明代消失。

宋代點茶文化是什麼?

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裏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爲度。

宋代點茶文化的影響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爲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爲主。

點茶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國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已傳播到日本、韓國、朝鮮,它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產生較大的影響。它的重現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多重價值和意義,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禮,透過後人對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書畫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製出宋代團餅茶,複製出宋代點茶茶器、宋人服飾和茶禮,推進了中華茶文化完整儲存的進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點茶

Tags: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