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瑪格麗特杜拉斯生平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33W

瑪格麗特杜拉斯生平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女作家、編劇和電影導演,她以小說《廊橋遺夢》、電影《追憶似水年華》、《情人》等著名作品而廣受好評。

杜拉斯出生于越南河內,她的父親是法國官員,母親是越南廣西人。杜拉斯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多是在法國和越南度過,二戰中她加入了抵抗運動,並在此期間與自己的丈夫離婚。戰後,杜拉斯開始寫作小說和劇本,1947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風流年代》。之後,她又發表了《廣平壩》、《酒味》、《海上日出》、《淒涼的情人》、《路易斯·馬爾》等多部作品,其中不少被改編成了電影。

杜拉斯的作品常常涉及到身份認同、人性的黑暗面、歷史重構等主題,寫作風格多以敘事簡潔而極具感染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作爲女性藝術家的存在,也對當時的文化界和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人物生平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羣》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更強調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1955-1965年是她創作上的高峯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1984年發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1914年,瑪格麗特·杜拉斯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後來越南的西貢/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波雷諾(柬埔寨)是當地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1921年她父親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

1930年左右,杜拉斯16歲那年遇見了一箇中國男人李雲泰 ,幫助她家渡過難關,也成爲她的第一個也是終身難忘的情人。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後才向世人吐露。[1]

18歲首次返回祖國--法國。在巴黎大學攻讀法律、數學、學,但卻立志要做小說家。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殖民地部當祕書。[2] 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羅克合作,在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法蘭西帝國》.在書業俱樂部工作,《塔納朗一家》遭到伽裏瑪出版社的拒絕;她第一個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去世;同迪奧尼斯·馬斯科洛相識。

1943年她參加莫爾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導的抵抗運動的活動。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Duras(杜拉斯)。她用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筆名發表《無恥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報》,刊登戰俘和被放逐者的情況材料,發表《平靜的生活》。

R·昂泰爾姆被捕並被放逐到布亨瓦爾德,然後放逐到達豪(參見《痛苦》)。她加入法國黨,任維斯孔蒂街黨支部,成立尋人處,出版了《自由人報》。

1945年R·昂泰爾姆回來。同R·昂泰爾姆一起成立萬國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爾姆離婚。[27]

1947年,她的兒子讓·馬斯科洛出生。[27]

1950年,發表小說《太平洋大堤》,該作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當法國掀起新浪潮後,法國文壇也隨而產生了新小說運動。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說《麾狄拉特幹達畢業》而被譽爲新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1955年,被開除出法國黨黨籍。她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進行阿爾及利亞戰爭,後又反對戴高樂政權。爲各種週刊和雜誌撰稿。[27]

1957年,同D·馬斯科洛分居。[27]

1959年名導演阿侖·雷乃請她爲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1959)撰寫電影劇本。這部作品在法國大受歡迎,創下很高的票房紀錄,而她的名字也傳遍世界。

1960年,當選爲美第奇獎評委,但於幾年後辭職。[27] 1961年她爲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長別離》,這個電影劇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學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果。

1968年,她參加五月風暴。在《綠眼睛》中可讀到關於大學生和作家行動委員會誕生的政論文,該文被委員會否定,委員會也在不久後解散。[27]

1974年,創作《印度之歌》,該作品於1975年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獲法國藝術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會獎。

1976年,《整天在樹木之中》獲讓·科克託獎。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院進行戒毒治療。1984年發表小說《情人》,該作獲龔古爾獎,[27] 並於1986年獲裏茨一巴黎一海明威獎,被譯成40多種文字。

1985年發表《痛苦》。書中記錄了她在'二戰'期間的個人經歷以及對戰爭問題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丈夫的歸來。[3]

1985年,發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報》上發表一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斯在"魏爾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場引起一部分讀者的敵對情緒和好幾位女權主義者的論戰。[27]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1年發表《中國北方的情人》。[27]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享年81歲,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瑪格麗特 杜拉斯 生平簡介 著作

杜拉斯 資料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臺港澳地區譯爲瑪格麗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學裏學過數學、法律和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殖民地部當祕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黨;1955年被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在她後來的作品中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爲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她不停的創作的正是這部小說。這個故事裏充滿着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杜拉斯很難描述,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首先我們應該相信她自己寫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儘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

爲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忘掉糾纏我們的煩惱。可是寫作既能掩蓋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試探,重複,在尋找恰當的詞語,“試着”寫作,就像“試着”去愛一樣,心裏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着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裏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裏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裏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髮》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裏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髮》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說說你最喜歡的法國作家,並介紹一下其生平

瑪格麗特·杜拉斯瑪格麗特·杜拉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法國一個堪稱當代法國文化驕傲的作家,一個引導世界文學時尚的作家,一個坦蕩走入通俗讀者羣體的嚴肅作家,一個與昆德拉、村上春樹和張愛玲並列小資讀者時尚標誌的女作家,一個富有傳奇人生經歷、驚世駭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斕愛情的藝術家。

人生經歷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1914年生於法國統治越南時代西貢市北郊的朱登地方。18歲首次返回祖國法國。在巴黎在大學攻讀法律、數學、學。但卻立志要做小說家。   1942年出版作《厚臉皮的人們》,接着又出版《靜靜的生活》、《太平洋的波堤》、《吉爾布達的水手》等小說。當法國掀起新潮熱潮後,法國文壇也隨而產生了新小說運動。他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說《麾狄拉特幹達畢業》而被譽爲新小說代表作家之一。曾獲文學獎。1959年名導演亞蘭勒納請她爲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撰寫電影劇本。這部作品在法國大受歡迎,創下很高的票房紀錄,而她的名字也傳遍世界。之後她編劇的另一部片又獲大獎,她的名氣更響了,她的小說紛紛被改爲電影。1966年她開始了導演生涯。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爲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爲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爲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對立和人的,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

作爲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衆,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裏,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箇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被譯成40多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爲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歡迎的法國當代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具有一個預言般的名字--《這是全部》。

杜拉斯是誰?有何作爲?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4.4~1996.3.3)

Marguerite Duras

生平概況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交趾支那(現爲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

1921年她父親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她母親在波雷諾(柬埔寨)買了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

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羅克合作,在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法蘭西帝國》.在書業俱樂部工作,《塔納朗一家》遭到伽裏瑪出版社的拒絕。 她第一個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去世。同迪奧尼斯•馬斯科洛相識。

1943年她用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筆名發表《無恥之徒》。參加莫爾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導的抵抗運動的活動。

1944年R.昂泰爾姆被捕並被放逐到布亨瓦爾德,然後放逐到達豪(參見《痛苦》)。她加入法國黨,任維斯孔蒂街黨支部,成立尋人處,出版《自由人報》,刊登戰俘和被放逐者的情況材料。發表《平靜的生活》。

1945年R.昂泰爾姆回來。同R.昂泰爾姆一起成立萬國出版社。

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爾姆離婚。

1947年她的兒子讓•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發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被開除出法國黨。

1957年同D.馬斯科洛分居。

1958年發表《琴聲如訴》。她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進行阿爾及利亞戰爭,後又反對戴高樂政權。爲各種週刊和雜誌撰稿。

1959年爲阿蘭•雷內寫《廣島之戀》電影劇本。

1960年當選爲美第奇獎評委,但於幾年後辭職。“如果存在一個否定的評委會,我就參加。”

1961年她爲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長別離》,這個電影劇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學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果。

1968年她參加了五月風暴的那些事件。在《綠眼睛》中可讀到關於大學生和作家行動委員會誕生的政論文,該文被委員會否定,委員會也在不久後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獲法國藝術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會獎。

1976年,《整天在樹木之中》獲讓•科克託獎。

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院進行戒毒治療。

1984年《情人》獲龔古爾獎。

1985年發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報》上發表一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斯在“魏爾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場引起一部分讀者的敵對情緒和好幾位女權主義者的論戰。

1986年《情人》獲裏茨——巴黎——海明威獎,是"當年用英語發表的最佳小說"。

1988年~1989年嚴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爾姆去世。

1991年發表《華北情人》。

1996年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

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

因爲電影而成就一個作家的事,總是屢見不鮮的。《情人》與杜拉斯就是這樣。杜拉斯從十幾歲開始寫作,但直到她70歲的時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電影后,她才廣爲人知。《情人》出版於一九八四年,當年就榮獲龔古爾文學獎,這使得杜拉斯成爲享有世界聲譽的法語作家。一九九一年,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成功地把這部名噪一時的自傳體小說搬上銀幕後,又使得杜拉斯成爲當今世界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這部電影,才使得中國讀者熟悉她。

杜拉斯在寫作《情人》時,已是七十高齡。她18歲離開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讀書。唸的是法學、數學與學,但她卻迷戀上了文學,並且走上終生從事職業寫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至少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 。小說以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箇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着這條敘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

《情人》的獨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語言,她的語言對歷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對回憶的積壓表現得富有張力、深邃、沉痛,從而使文章中充滿了悲絕的意味,讀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又回味無窮。杜拉斯是一位極端唯美的實驗型作家,平庸與通俗爲她所不屑,她是那種把風格與先鋒視爲至高目標的作家,也是那種善於製造警句的作家。對語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說具有極強的衝擊力與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場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場景: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發黃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輪渡上佇立着一個打扮不倫不類的少女,她頭戴一頂男帽,腳穿一雙廉價卻綴滿飾片的鞋子,一隻腳踏在舷欄上,眺望遠方。“他們一次次地相擁,除了,還是,什麼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伴隨着他們的;來來往往的人的影子,透過木格子的門和窗投進來……”大膽又不失含蓄的鏡頭處理;最後,那場不同尋常的唯美的離別;那首肖邦的圓舞曲,小姑娘終於輕輕滑落的淚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調的絕望。杜拉斯筆下的愛情是絕望的,靈魂是絕望的,肉體是絕望的……甚至連語言都是絕望的……在《情人》裏,湄公河上十六歲的白人小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面板男人的愛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還在於它的自傳性 ,真實的自傳性。作爲“情人”的杜拉斯,以一個白髮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髮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情人》中絕望無助的,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癡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

也許,那份傷痛,那份絕望的無助,那份無法理解只可體察的蒼茫。

作品目錄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琴聲如訴》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

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水和森林——廣場——音樂之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蘇珊娜·安德萊爾——樹上的歲月——是的,也許——莎伽王國——一個男人來看我》 1968年 伽利瑪

《毀滅吧,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吧,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裏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1977年 子夜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 1977年/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子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裏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裏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加莎》 1981年 子夜

《阿加莎或無限的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自《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叢林猛獸>,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詹姆斯·洛德和瑪格麗特·杜拉斯合作改編;<阿斯珀恩檔案>,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杜拉斯和羅伯特·安泰爾姆合作改編;<死亡的舞蹈>,根據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說改編,杜拉斯改編》

1984年/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裏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髮》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法語名MARGUERITE的含義

瑪格麗特(MARGUERITE) 花語:預言戀愛 種類:菊科 原產地:非洲西北部、加那利島 花色:白 「喜歡、不喜歡、喜歡、不喜歡.」。一面一片片摘下花瓣,一面緊張地期待結果出現,這就是花的戀愛占卜。 和雛菊一樣,是許多純真少女所喜愛的花。

有個名人也叫這個名字

瑪格麗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

女,生於1914年4月4日,越南,嘉定

逝世於1996年3月3日

(法國,巴黎)

星座: 白羊座

更多譯名:

瑪格麗特·杜拉

生平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十八歲時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學學士學位。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徒》(1943)開始她的文學生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代表作品有《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琴聲如訴》、《情人》、《痛苦》等。

參考資料:http://movie.msn.com.cn/person/895976/

世人只道她一生不羈,我卻獨愛伊風華絕代

初識杜拉斯,是年少時在一本期刊上讀到她與雅恩的情感軼事。都說“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雅恩不離不棄陪她至生命最後一刻,我確信這是個有魔力的女人。

後來,第一次閱讀她的小說《情人》。我的腦海中不禁烙下湄公河畔中國男子憂鬱難言的身影。

再後來,開始接觸慶山的早期作品,她每本書的作者簡介裏“喜歡”一欄皆寫有“杜拉斯”。同樣,在王小波的文字裏,杜拉斯和她的《情人》被推崇備至,王小波更盛讚其“風華絕代”。

然而,在平凡大衆的解讀裏,提得最多的卻莫過於杜拉斯那句:如果我不是個作家,我會是個妓女。

杜拉斯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女性?當我帶着好奇與疑惑走進她的生平故事,所有謎底一一揭曉。 她那與小說一般跌宕起伏的人生,驚世駭俗的戀情,特立獨行的個性,執著無悔的信仰,卓爾不羣的才華,皆讓我深深着迷、震撼。

-1-

1914年4月4日凌晨4點,杜拉斯出生在越南西貢附近的嘉定。她本名瑪格麗特•道納迪厄。父母皆是從法國遠赴印度支那尋夢的教師,分別擔任過師範學校和私人寄宿學校的校長,父親還曾升任教育。父母共同生養了三個孩子,杜拉斯是他們唯一的女兒。

在杜拉斯七歲那年,父親病逝。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母親是一位嚴厲、苛刻、辛勞又充滿悲劇色彩的婦人,她深深地影響着女兒杜拉斯,讓杜拉斯又愛又恨又懼。

杜拉斯有兩個親哥哥,大哥皮埃爾性格乖張暴戾卻深得母親歡心,是個遊手好閒的不良青年,二哥保爾年長杜拉斯三歲,性情溫和懦弱,被杜拉斯稱爲親愛的小哥哥。“小哥哥”在越南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而保爾也的確是杜拉斯一生中最親近且懷有特殊依戀的男子。

十五歲半那年,杜拉斯在從母親執教並暫住的沙瀝去到西貢學校的途中,於湄公河的輪渡上邂逅了此生給她帶來無數回憶及深遠影響的二十七歲中國男子李雲泰。後來,這段經歷被她寫進小說《情人》,榮獲1984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

在梁家輝與珍·瑪奇主演的電影《情人》裏,這初遇的鏡頭被演繹得深情而浪漫。事實上,這個中國男子成爲杜拉斯青春歲月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她的整個生命。

李雲泰是一個富商子弟,祖輩是中國北方撫順人,父親很有錢,家在沙瀝,在河岸上有一幢豪宅。他在巴黎求學,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在那個年代,白人女孩不可以下嫁黃種人,中國人的習俗又講究門當戶對,最終,李雲泰聽從父命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杜拉斯十九歲那年離開越南迴到法國讀書,從此再未踏上那片土地。

1971年,李雲泰和妻子來巴黎時,曾打電話給杜拉斯。小說《情人》如此描述:

1990年,杜拉斯從朋友處得知李雲泰已於幾年前去世,聞訊後,她老淚縱橫。

與李雲泰的相遇,讓杜拉斯萌動少女的愛戀,亦燃起杜拉斯寫作的熱情。在她七十歲那年,她和她的《情人》風靡全世界。

而在越南十九年的生活經歷,更成爲杜拉斯一生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被法國殖民統治的交趾支那,那遼遠的湄公河,那片費盡母親大半生心血換來卻亳無用處的海邊土地,那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初戀,都深深烙印在杜拉斯的回憶裏,陪伴和影響了她整整一生。

-2-

回到法國。1935年,杜拉斯進入巴黎法學院學習。

大學期間,她學習成績優異,爲今後的人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能量。此間,她結識了回法蘭西后的第一任戀人讓•拉格羅萊。

這個氣度不凡的小夥子給杜拉斯帶來了莫大影響。且不論他給杜拉斯的文學藝術世界開啓了一扇大門,他讓杜拉斯接觸到美國文學,爲她最初的兩部小說《厚顏無恥的人》、《平靜的生活》奠定某種基調,他還讓杜拉斯發現並瘋狂迷戀上了戲劇,後來她不僅實現了作家夢,而且成爲了風格獨特的編劇、導演。最重要的是在1936年,拉格羅萊將杜拉斯引薦給自己最好的兩位朋友,其中一位叫羅伯特•安泰爾姆,後來,這位博學多才、智慧優雅的男子成爲了杜拉斯的丈夫。這段持續8年的婚姻,是杜拉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

大學畢業後,杜拉斯進入法國殖民部工作,受聘於國際資訊資料處。1939年,她與羅伯特結婚,兩人搬進聖伯努瓦街五號。巧合的是,他們的住處亦是當年薩特與波伏瓦活動的區域,而杜拉斯去世後,她的墓地也與薩特、波伏瓦的長眠之穴毗鄰。雖然,杜拉斯生前與波伏瓦相處並不友好。

1942年對於杜拉斯而言似乎是鳳凰涅槃的一年,在這年,杜拉斯的第一個孩子剛產下便夭折,她深愛的小哥哥保爾在越南病故。也是在這一年,她正式將自己的名字改爲瑪格麗特•杜拉斯。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國,原本只有杜拉而沒有杜拉斯這個姓氏的,杜拉斯是位於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是瑪格麗特父親的家鄉。她的第一部小說《厚顏無恥的人》就是以杜拉斯鎮爲背景寫的,她也是第一次以“杜拉斯”這個地名作爲自己的姓氏出版了這本書。 許多年後,杜拉斯成爲享譽全球的一個名號。而世間亦只此一個杜拉斯。

-3-

如果你認爲杜拉斯僅僅是個沉迷男歡女愛作風大膽的女作家,那你對她的瞭解定是不夠深入。杜拉斯和她的丈夫羅伯特一樣,是一名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還曾是一名法國黨員。她在1957年拍攝的《廣島之戀》體現了她的反戰情結。她的小說《痛苦》則真實再現了二戰期間自己和身邊人不屈不撓、堅持鬥爭的經歷。

杜拉斯的第一處居所——聖伯努瓦街五號,在和平年代是法國知識精英們高談闊論的精神家園,戰時,則成爲抵抗組織成員躲避追捕的藏身之處。“二戰”勝利前後,這裏是黨員聚會的場所。

杜拉斯於1944年加入法共。“ 她是一名狂熱的、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的黨員”,併爲這份信仰奮鬥、實踐了六年。 她穿上所謂的“黨員”,在巴黎走街串巷,去敲別人家的門,甚至走進咖啡館兜售她的信仰。她加入黨的“七二二小組”,並一次不落地參加小組所有會議。她認真負責地在自己街區賣《人道報》,還記下售出的份數……戰時她曾加入法國抵抗組織,被後來成爲法國總統當時同爲戰友的密特朗稱讚爲出色的聯絡員,她主要負責傳送信件,併爲全國戰浮及被放逐者運動的報紙工作。

這是一段爲自由而戰的歲月,亦是一段燃燒的歲月。

在此期間,杜拉斯丈夫羅伯特及其姐姐在抵抗運動中被捕入獄。爲試圖打探二位親人的消息,杜拉斯不惜鋌而走險,主動接近親德法殲查爾斯•戴瓦爾,以致於給世人留下一段彼此有私情的傳說。

後來,巴黎解放,羅伯特從獄中歸來,杜拉斯卻最終選擇了夫妻倆共同的朋友、戰友馬斯科羅。在與馬斯科羅的婚外戀中,杜拉斯孕育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烏塔。羅伯特友好退出,並從此與杜拉斯保持了大半輩子亦兄亦友的真摯情誼。

在失去婚姻三年後,杜拉斯於1950年被開除黨籍。據傳記作家勞拉在法共檔案館看到的資料顯示,杜拉斯及其同伴被驅逐出黨,原因是有人揭發他們對黨內的某些同志(筆者猜測是斯大林)不夠尊重,並且進行了過度的諷刺。

雖說主義理想已然破滅,可杜拉斯卻從未放棄過對主義的信仰,直到她生命盡頭,她都認爲自己是一名黨員。

-4-

失去了婚姻,離開了黨組織,杜拉斯的創作及生活熱情卻並未減退。

1958年,44歲的杜拉斯來到巴黎近郊美麗的小城鎮諾弗勒,一座古老的房屋在此等候了她200年。杜拉斯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的版稅買下了這座莊園,並稱其爲“城堡”。在諾弗勒城堡,從牆面粉刷的顏色,到各個房間傢俱的配置,都由她親自挑選。2002年,當一位臺灣女作家慕名前往此地瞻仰,她說:我在這所房子裏發現了。

是的,正是在諾弗勒城堡,杜拉斯完成了她的“沉淪三部曲”:《勞兒的劫持》、《副領事》和《愛》,還有與之相對應的《恆河女子》、《印度之歌》和《在荒蕪的加爾各答她名叫威尼斯》。有評論家認爲這幾本奇特的小說是她文學創作的顛峯。

杜拉斯說:“在我之前,住在這所房子裏的人沒有一個寫過書……從來沒有。”從1950年開始,杜拉斯拿起手中的筆,幾乎是以一年一本的速度,不停地寫作。的確, 杜拉斯不單會寫書拍電影彈鋼琴,她在料理家務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她擅長烹飪和縫製衣服,且有着不同於常人的特點:她能用頭一天剩下的殘渣剩飯燴制一鍋美味的雜燴湯;能用舊衣服或者邊角廢料縫製出一件合體的新衣裳。這或許與她貧困的童年生活有關,她從小便養成了勤儉的習慣。在她家裏,決不會發生缺吃少穿的事兒,她廚房的牆上釘着一張生活必備品清單,像雜貨鋪一樣一應俱全。 她喜歡把家裏打理得妥妥帖帖,花草照料得穩穩當當,就連被她插在各種瓶子裏的乾花都有一種頹廢的物哀之美。

杜拉斯還有着自己獨特的品味。 大約從七十年代起,她給自己設計了一套一成不變的服裝:一條筒裙,羊毛套衫加上一件無袖坎肩,腳上是一雙高跟短靴,再加上那副黑色的寬邊眼鏡,幾十年如一日,既克服了她身材矮小的缺陷,在當時來說又很時髦。 一家服裝店老闆還爲此特意設計這樣的套裝,一時間,杜拉斯竟引領了時裝新潮流。

在諾弗勒城堡,杜拉斯送走了文學界的朋友,又迎來了電影界的名家。大家爲電影而來,更爲杜拉斯而來。有段時間,想擠進這個圈子而不計報酬的人很多很多。

杜拉斯一生拍過近二十部電影,且每部電影的腳本都由她自己撰寫,同時,作爲一名職業作家拍攝如此多電影,這些大概都是絕無僅有的。

-5-

特魯維爾,是芒什海峽邊上一個美麗的小鎮,從巴黎乘火車至此,大約兩個半小時。距海邊不遠處,有一棟雄偉的建築,人稱黑巖樓,是個著名的賓館。在黑巖樓臨海的“111”號房間,普魯斯特曾寫出傳世名著《追憶似水年華》。

1963年,杜拉斯買下了黑巖樓後面臨街的一個小套間。她在這裏找到了靈魂的棲息地,也等來了一場舉世矚目、蕩氣迴腸的愛情。

1975年,61歲的杜拉斯來到法國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卡昂參加電影研討會,彼時,在前來見面的公衆中,有位在馬萊伯中學法國高等師範學校預科班學哲學的23歲大學生,他名叫雅恩。這名年輕靦腆的男生在三年前偶然讀到杜拉斯的《塔吉尼亞的小馬》,從此瘋狂迷戀上杜拉斯的文字。 “她已經跟我在一起,但她本人還不知道。” ——雅恩道出了所有腦殘粉對偶像的崇拜。在那次座談會結束後,雅恩鼓足勇氣要到了偶像的地址,因爲他想給她寫信。而這次邂逅,竟拉開了二人愛情的序幕。

雅恩堅持給杜拉斯寫了五年信,卻未得到隻言片語的回覆。但他的真誠打動了杜拉斯,在第六年,她給他寄新書,寫回信。1980年7月,雅恩來到杜拉斯居住的特魯維爾黑巖樓,從此陪她走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六年。

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裏,雅恩一直以“您”相稱,可見他對杜拉斯的敬愛。而在杜拉斯最後的時光裏,雅恩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雅恩基本上不出門,如果出門他會帶上手機,每隔十五分鐘給家裏的打一次電話。雅恩的活動範圍不會超過聖伯努瓦街區。這是一般的情人、丈夫或者兒子都做不到的。而看過雅恩的書便知道,他給杜拉斯洗澡、餵飯的情景真讓人動容至極。

1996年3月3日上午八時,杜拉斯在聖伯努瓦街的牀上去世。臨終前,她用盡氣力說:“ 雅恩,永別了。我走了。擁抱你。”

他們的故事,被法國大導演何塞.達揚搬上銀幕,拍成電影《這份愛情》,成爲世間永遠的傳奇。

2014年,在杜拉斯誕辰100週年之際,雅恩於巴黎寓所神祕去世。

從此,世間再無杜拉斯。

她帶着她的才華與愛恨永遠地離去。紅塵裏徒留念念不忘的回想……

五個版本的“情人”:折射杜拉斯的心路歷程

跳出“呈現傳主生平”寫作桎梏的這本《瑪格麗塔·杜拉斯:寫作的暗房》(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年6月版),是從就讀碩士研究生起就開始關注杜拉斯的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黃葒的新作。在她自己撰寫的後記中有這樣一段話: “國內外關於杜拉斯的傳記,就我知道的,光法國就已經出了十幾種,國內已經翻譯引進的也有不下六種……”

這也不足爲怪,自從小說《情人》出版特別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全球熱映以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知名度遍及海角天涯,人人爭說杜拉斯,也在意料之中。只是, 被寫作者如此深扒,屬於杜拉斯的傳奇應該已經稀薄了吧?“我能有什麼新的材料、新的角度、新的發現?”讀罷此書, 我們知道那是黃葒的自謙。

書中第一章第三節《情人》,黃葒開宗明義地寫道: “杜拉斯用五個文字,《戰爭筆記和其他文字》《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伊甸園影院》《情人》《中國北方的情人》——爲讀者打造了五個版本的“情人”。問題來了,又不是沒有題材可寫,杜拉斯爲什麼要寫五遍“情人”的故事? 在杜拉斯的文字天地裏沉潛了那麼多年的黃葒,果然深諳其中的道道。

在杜拉斯去世十週年之際,法國出版了根據她生前捐獻的手稿和筆記本整理而成的《戰爭筆記和其他文字》。 在這本書中,被杜拉斯喚作雷奧的那個男人, 就是“情人”的1.0版本: “有進階轎車、手上戴着碩大的鑽石戒指、穿柞絲綢西裝、會說法語、從巴黎來、彬彬有禮”,此時未被杜拉斯明確國籍的雷奧像後來數個版本中的他一樣,迷戀上了“個子矮小、身材扁平、臉上還有雀斑,身後拖着兩條沉甸甸辮子的白人女孩”,而白人女孩呢?“與其說白人女孩爲雷奧傾倒,不如說是受到了他的豪車和豪車背後巨大的家族財富的”。

在筆記本內容的基礎上創作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出版於1950年。在這個2.0版的“情人”故事裏,男人已更名爲若,白人小女孩則有了名字蘇珊。 被蘇珊家人稱作“猴兒”和“癩”的若先生,依舊是蘇珊和她家人的錢袋子,蘇珊樂享若先生送給她的禮物,但當若先生的嘴脣吻她時,她“彷彿捱了一記耳光似的”。

1979年《伊甸園影院》的問世,標誌着3.0版“情人”誕生。 依舊是那個若先生,依舊是那身打扮的若先生,依舊是對白人女孩一片癡情的若先生,但經過作者29年的發酵,蘇珊對這份情感的反饋,有了改觀,她對他的親吻少了幾分嫌惡 ,“情人的雛形已經完成”,黃葒說。

情人的形象豐滿起來,要等到5年以後。1984年《情人》出版,如我們所知,以第一人稱講述的4.0版“情人”故事,已完全蛻變爲一個懵懂悽美的愛情故事。

隨着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情人》風靡世界,隨着小說《情人》榮獲龔古爾獎,那個寫在筆記本里的情人故事已經“功成名就”,可以從杜拉斯的記憶中消褪了吧?但記憶的擁有者杜拉斯卻覺得,《情人》還沒有爲筆記本里的“情人”故事畫好句號。 1991年,《中國北方的情人》問世。5.0版的“情人”故事裏,白人女孩的情人,非但傾倒了白人女孩,還因談吐風趣、知識淵博,迷倒了母親、鎮住了大哥——從1.0版到5.0版,“情人”的衣着打扮、行爲舉止沒有變化,可由杜拉斯投射給他的價值判斷,卻一版一版地更新着。

一本傳記,有必要啓用通常進行作品分析時才使用的作品比對法嗎?黃葒告訴我們,情人版本更新的背後,是杜拉斯的心路歷程,更對應了世界格局的變遷。1950年,當杜拉斯寫作《抵擋太平洋的堤壩》時,國際形勢根本由不得杜拉斯坦誠地呈現她眼裏特別是她心裏情人的模樣,且這種心理壓力一直持續到她寫作《伊甸園影院》時。創作《情人》的杜拉斯,用黃葒說:“已經老了,記憶也在有意無意地遺忘和復現的反覆作用下發生了變化。而且醜聞對她也已經無所謂了”,此言極是,只是,還應該添加一句,就是1984年的中國,已經開始以一種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之林,這讓杜拉斯不再忌憚向讀者公佈情人的真實面貌以及自己對情人的真實感受。到了出版《中國北方的情人》的1991年,“當中國崛起站在世界舞臺上的時候,情人也終於找回了遲遲到來的自信和愛情”,女作家終於有勇氣坦蕩地表述自己與情人的愛情故事。

不屑於去糾纏那些流於表面的杜拉斯傳奇的黃葒,整本傳記都在引導讀者潛入到杜拉斯的文字裏理解杜拉斯,於是,這一本杜拉斯傳,就秀出於林了。

杜拉斯有孩子嗎?看了她的生平介紹,好像沒有看出這個線索,請高手回答,謝謝!

有,她活了82歲,25歲與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27歲第一個孩子夭亡,28歲認識了迪奧尼·馬斯科洛一見鍾情,32歲與昂泰爾姆離婚,33歲兒子讓·馬斯科洛出生。追問也就是說她就一個兒子是嗎?

追答應該是

誰能告訴我法國著名文學家的名字'生平'及其著作。!

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爲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維克多·雨果

(1802—1885)19世紀法國偉大的小說家、著名詩人。生於軍官家庭。一生著有大量詩歌、小說、戲劇和文學理論作品。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他的作品以精細的手法,廣闊的生活畫面和豐富的內容,對制度和反動教會的罪惡,進行了憤怒揭發和有力控訴,對下層貧民悲慘遭遇寄於同情。深刻反映19世紀法國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會現實。他的作品對後世作家發生了巨大影響。

羅曼羅蘭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爲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2)、《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爾基稱爲“長篇敘事詩”。被譽爲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並且爲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這部鉅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爲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鬥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着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爲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他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瑪格麗特杜拉斯

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杜拉斯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創作的一部小說。這個故事充滿着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描述杜拉斯很難: 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她自己寫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儘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試着”寫作,就像“試着”去愛一樣,心裏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着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象徵地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杜拉斯情人經典名句

  瑪格麗特·杜拉斯,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著名作家、劇作家、電影編導。 下面是關於 杜拉斯情人經典名句,歡迎閱讀參考!

  杜拉斯情人經典名句 1

  1、多少春秋風雨改,多少崎嶇不變愛,多少唏噓的你在人海。

  2、恨之所在,是沉默據以開始的門檻。

  3、淚水既安慰了過去,也安慰了未來。

  4、愛,之於我,不是一飯一蔬;不是肌膚之親;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是一種不死不老的。

  5、當你不能控制別人,就要控制你自己,賽車和做人一樣,有時要停,有時要衝。

  6、當初,您很美,但如今,我更愛您飽經風霜的容顏。

  7、與你年輕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顏。

  8、我愛你如今凋殘的容貌勝過你昔日的紅顏。

  9、如果愛,請深愛,愛到不能再愛的那一天。

  10、人們身上似乎都沾染了某種古怪的特徵,我們也是那樣,我母親身上那種疏懶遲鈍,在我們身上也出現了。在這個地方,人們什麼都不知道,只是張望着森林,空空等待,哭泣。

  11、他對她說,和過去一樣,他依然愛她,至死不渝。

  12、嚮往生活的幸福儘管那麼強烈,也不可能完全分散她的這種絕望。

  13、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14、今天這份悲哀,我認爲它是與生俱來來,我幾乎可以把我的名字轉給它,因爲它和我那麼相像,那麼難解難分。

  15、對於罪人的定義,我想律法給的還是太過簡單,如果一個人傷害了他人,打亂了他人的生活,而這些人甚至是他最親的人,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罪人了,我想是這樣的。

  16、那時候你還年輕,人人都說你美麗。

  17、許多年過去了,我結婚、生育、離婚並開始寫作,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並給我打了電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還愛着我,他不停止對我的愛,他將愛我,一直到死……

  18、當你正在經歷一生中最年輕、最受讚美的年華時,這段時光的突然推進有時會使你感到吃驚。

  19、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和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倍受摧殘的容顏。

  20、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

  杜拉斯情人經典名句 2

  一、生平和創作

  瑪格麗特·杜拉斯,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著名作家,劇作家,電影編導,1914年生於法屬印度支 那嘉定市,即後來越南西貢,現在的胡志明市,父母爲教師,有兩個哥哥,16歲遇到一箇中國情人,幫她的家裏渡過難關,18歲返回祖國,在巴黎大學攻讀法律,數學,學,1935到1941年在法國殖民地部當祕書,筆根不輟,1996年去世。

  從1943年以杜拉斯爲筆名發表《無恥之徒》開始,到最後一部作品《這是全部》,在長達半個多世紀裏,共發表三十多部小說,參與制作的戲劇和電影有20多部,在她衆多著名的'小說中,以發表於1985年的《情人》最爲著名,這部小說獲得了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爲她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二、具有異域情調的中國情人形象分析

  1.文化“混血兒”

  他的身上,有古老中國的烙印,長相俊美,金燦燦的面板,沒有肌肉,少髭鬚,渾身乏力,自卑,膽怯,頹廢,懶散,柔弱,優雅,深情,愛哭,身上有菸草和香料的味道,臣服於父親和父親的財產。

  同時,又具有具有法國紳士文化的色彩,如:留學法國,會說法語,言談舉止優雅,穿西裝,坐穆新汽車,有穿着的專職司機,家裏有很大的房子。

  如果說,他長相俊美,優雅,身上有一些法國文化色彩,有錢,滿足了一個貧窮的法國少女對情人的想象,那麼他身上的深深的中國烙印,他的黃面板,他的膽怯和陰柔,代表了法國及其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的想象,而他的財富和他身上的文化混血現象代表了海外投機和海外殖民的西方國家對東方國家的集體想象。

  2.被壓抑者

  在戀愛關係中,小姑娘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掌控着主動權,第一次見面,他膽怯,自卑,小心翼翼的和小姑娘搭話,小姑娘出於好奇,以一種施捨者的態度跟他交流,在兩性關係中,小姑娘主動將自己獻給了他,最後也是小姑娘主動離開了他,所以在整個戀愛關係中,他始終被小姑娘居高臨下的姿態壓抑着,所以他沉默,他愛哭;

  在與我家的交往中,我的家人並沒有因爲他有錢而高看他一眼,相反,極度鄙視他,同樣,也是以一種施捨者的態度,賞賜或者恩賜給他一個請他們家吃飯的機會,在飯桌上,他試着和我家人說點什麼,卻無人理睬,所以他沉默,在舞會上,他被我的兩哥哥侮辱,他也是沉默的,這是我家人對他的壓抑;

  在家庭關係中,他恪守宗法觀念,完全聽命於父親,寄生在父親的鉅額財產中,謙卑柔順,毫無反抗之力和反抗之心,他被他的父親所壓抑;

  在文化上,他雖然留學法國,會說法語,但他的身上,依然流淌着古老中國文化的血液,與這個古老的國度一樣,慵懶,無力,死板,毫無生機可言,他依然是一個被中國傳統文化規訓和壓抑的巨嬰;

  3.絕望的等待和被等待者

  《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以一個永遠等待者的形象出現,而且這種等待從一開始就是無果的,絕望的,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在膽怯和自卑中跟我打招呼,當我回應他的時候,他顯得很吃驚,說想不到我會和他說話,由此可見,他打招呼,但並沒有指望小姑娘會迴應他,他等待着,一個等不到的結果;

  出人意料地是,小姑娘迴應了他,在接下來的交往中,小姑娘的開放,野性讓他始料未及,也措手不及,他對此驚慌,也對此驚喜,他等待着小姑娘說愛,他覺得他們之間應該是愛情,但小姑娘卻要求他象對待別的性 夥伴一樣對待她,因此,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

  在和小姑娘的家人的交往中,他試探着跟他們說話,等待着他們的迴應和接納,但他們只顧埋頭吃飯,完全忽視了他的存在,他沉默了,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

  小姑娘離開了,對小姑娘來說,他們的愛情也結束了,但是對於杜拉斯來說,他們的愛情還在繼續,或者剛剛開始,她需要用他絕望的,無果的等待來構建她的愛情,對杜拉斯來說:等待——愛情——現實——離開——繼續等待,經歷了這五個階段,纔算是完整的愛情,從一開始的等待,到最後繼續等待,再到很多年後相見,他們的愛情纔算真正的完成,因此,他是一個等待者,那是他的深情,而對她來說,深情固然有,但深情背後,她需要他的等待,來構建她的愛情,所以他又是一個被等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