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由毛茶到精製茶的步驟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48W

由毛茶到精製茶的步驟

1. 採摘: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採摘茶葉,採摘時要求採摘的葉子應爲新長成的嫩葉。

2. 晾涼:採摘後的茶葉在陰涼的地方曬晾,去除葉面的露水。

3. 殺青:把晾涼的茶葉進行殺青,使茶葉停止酶活動,保持新鮮。殺青的方法有很多種,如烘焙、微波等。

4. 揉捻:在殺青的茶葉中進行揉捻,去除部分汁液,使茶葉形成條狀。

5. 發酵:揉捻後的茶葉進行發酵,使茶葉的物化性質得到改變。

6. 烘焙:把發酵後的茶葉進行烘焙,使茶葉進一步乾燥,同時形成特殊的香味和口感。

7. 精製:將烘焙好的茶葉進行篩選、挑揀、分級等精製處理,去除雜質、均勻大小、控制含水量和香味等特性。

8. 包裝:將精製處理好的茶葉進行定量地裝入袋子中,然後封閉,包裝完畢後便可投入市場銷售。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毛茶的加工方法

毛茶加工過程,就是篩、切、選、揀、炒的反覆操作的過程。各工序的先後安排,反覆次數的多少等,都須根據一定的原則進行。

1.先篩分後風選:風選主要是分出茶葉的輕重,區別品質的優次。只有在茶胚的長短、大小、粗細相同的情況下,才能最有效地分出輕重,分清品質優次。因此,在風選之前,必須先篩分。

2.先復火後切斷:一般篩面的頭子茶,都是長大、粗鬆的茶頭,首先經過復火,使頭子茶緊縮乾脆,便於切斷,提高工效。若頭子茶含水過多,不經復火,則難以切斷。

3.先復火後精選:茶胚身骨軟硬不同,不僅很難分出茶葉品質的好壞,且容易走料,減少經濟收入。所以必須在茶胚含水量一致的情況下,再經篩分、取料、風選、定級,才能達到精選茶胚、分清品質優次、取料定級的目的。

4.先篩分、風選,後揀剔:揀剔是毛茶加工過程中最費工的作業。爲了提高機器揀剔的效率,儘量減輕揀剔任務,達到純淨品質的目的,首先要經過篩分、風選,使茶胚基本上均勻一致,然後再經揀剔,就能充分發揮機器擄剔的效率,減少手工揀剔的工作量,達到揀剔質量的要求。

毛茶加工工藝程序,是從毛茶到精茶,經過各作業工用整個生產流水作業線的總稱。習慣上叫做篩分路線或篩分程序,也叫生產程序。目前有的茶廠採用先圓後抖的做法,也有采取先抖後圓的做法,工藝流程要比前者要簡化多了。

茶的生產過程

不同的茶生產過程是不同的:

茶樹的裁培

集約式的茶園耕種是先行育苗再行移植,育苗方法已從過去的播種法(有性繁殖)改爲扦插育苗法(無性繁殖),以維護品種的純正。茶樹成行種植,以利人工或機械耕種與採收。

茶苗種植三年以後方可採摘茶青,太早採收將影響以後的收成。茶樹枝芽被採摘後,會從側腋再行長出新芽,就是下次採摘的對象。爲使採摘面整齊,而且控制茶樹高度,每季採摘後會修剪採摘面。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採摘與修剪,枝芽長得愈來愈密,葉子長得愈來愈小,質量就下降,這時補救的辦法就是從根部離地不遠的地(如二十公分)給予砍除(即所謂之臺刈),使茶樹從基部重新長出新枝,這樣就有如新種的茶種一般,又可採收好長的一個週期。茶樹從種植到一年左右可達盛產期,待產量衰退後可用臺刈讓其恢復,幾次後茶樹若已老化,就得挖掉重新種植。

茶樹是長年深根作物,善加照顧是可以陪伴我們一輩子的。所謂善加照顧包括儘量不要使用化學肥料除草與農藥,也就是推行所謂的永續農法,這樣茶樹的有效壽命纔會增長,茶青質量纔會良好。

茶樹品種

茶樹有數百品種,臺灣常看到的也有三、四十種,理論上是各種品種都可製成各類茶,只要製造的方法不同即可。但什麼品種比較適宜製造成那一類茶是有經驗可供參考的。有些品種的特質非常明顯,我們就特別爲它製做成一種茶,而且就以茶樹品種的名稱作爲製成茶的商品名稱,如鐵觀音、水仙、佛手等。

茶樹品種有些是傳統性品種,有些是新近改良的品種,如在臺灣常聽到的青心烏龍、青心大冇、硬枝紅心、鐵觀音、水仙、佛手等,都是移植自的品種,阿薩姆則是移植自印度的品種。另外爲了增產、耐害、早採、質優等理由,也自行培育新品種,如金萱(或說臺茶十二號)、翠玉(或說臺茶十三號)等。這些新品種可以製成凍頂,也可以製成清茶,所以不能向茶行老闆說:「我要買金萱!」,除非他知道您喝那類茶,否則老闆還要問您:「您要是金萱制的凍頂還是清茶?」

有些茶樹品種的葉子特別大,大到像小嬰兒的手掌,我們就稱它爲大葉種,如阿薩姆。相對地,有些茶樹品種的葉子比較小,就稱爲小葉種。有些茶樹品種可以長得很高,屬喬木型。有些品種不會長得太高,屬灌木型。但一般我們看到的茶園,茶樹都只長到膝蓋的高度,那是我們故意將之修剪成的,因爲這樣的高度比較方便採收,如果不加以修剪,一般可以長成一樓的高度。

茶樹發源於中國的西南一帶,雲南至今尚有千年的老茶樹,喬木型的原始茶林分佈甚廣,但至今量產的茶園也都已經改成矮欉型。

茶樹產期的調節

在臺灣氣候環境下,茶葉生產期可分爲春茶、夏茶、六月白茶、秋茶、冬茶等五茶季。目前本省飲茶消費者普遍嗜好滋味甘醇且有香氣之包種茶,然而包種茶質量易受氣候、品種、土壤及肥培管理等環境因子所左右,其中尤以氣候環境因子影響最大。

茶葉生產期中,由於春、冬茶季氣溫低,日照強度弱,使茶葉中總多元酚類含量較低,所產製的包種茶質量佳,爲茶葉消費者所喜愛,常有供不應求之情形。秋茶質量雖遜於春、冬茶,但尚能爲消費者所接受;至於夏茶、六月白兩季茶,由於氣溫高、日照強、雨水多,總多元酚類含量亦高,所產製的包種茶帶有苦澀味,質量遠不如秋茶,故不爲消費者所喜愛,且茶葉售價偏低,往往造成茶葉滯銷,影響茶農收益。夏茶和六月白兩茶季不採收,留養枝條後再給予適當修剪,藉以促進秋冬茶季茶葉生長髮育良好,及提高製茶質量。春、冬茶兩季氣溫低,病蟲害少,茶園容易管理,可減少成本支出。另由於春、冬茶質量佳,茶葉售價高,茶農利潤所得亦多。

以下就種植後續工序分別介紹幾種主要茶種的加工過程

綠茶:

鮮葉>殺青>揉捻>乾燥>綠茶

殺青方式:1.加熱殺青

2.蒸氣殺青

乾燥方式:

1.炒幹(炒青):長炒青——長條形的炒青綠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圓炒青——外形呈圓形顆粒狀

特種炒青(細嫩炒青)

2.烘乾(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來熏製花茶

細嫩烘青

3.曬乾(曬青):加工成緊壓茶

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

發酵:

發酵是製造紅茶的關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黴』,這種黴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過殺青,所以黴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黴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份溶於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份不溶於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爲似桂圓湯。

薰焙:茶葉薄攤於竹篩中,地上堆鬆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乾,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纔是優質產品。(1875年後纔有此製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製法於綠茶之後,約1650年前後纔有。

青茶(烏龍茶):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乾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後纔有此種製法。

白茶:

鮮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白茶

採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儲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採摘一芽二葉,萎雕後直接烘乾,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採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製造時先經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製造時使葉緣微卷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黃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乾燥>黃茶

黑茶: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黑茶

黑茶由於原料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以上各種茶,因品質特徵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萬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品一般稱爲毛茶(或初製茶),將毛茶加工成爲精製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製茶,用香花熏製後得到的產品稱爲花茶。

毛茶經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爲緊壓茶。

花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後,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乾之後,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爲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普洱生茶製做工藝

普洱茶(生茶)加工

普洱茶(生茶)緊壓茶,也即歷史上傳統普洱茶。普洱茶(生茶)緊壓茶外形色澤墨綠,形狀端正勻稱、鬆緊適度、不起層脫面;灑麪茶應包心不外露;內質香氣清純、滋味濃厚、湯色明亮,葉底肥厚黃綠。

加工工藝:曬青毛茶精製—蒸壓成型—乾燥—包裝。

(一)曬青毛茶精製。曬青毛茶精製分爲篩制和拼配兩個工序。

篩制。曬青毛茶經過篩分、風選、揀剔、分級,達到曬青精製茶的要求。

拼配。根據擬生產的普洱茶(生茶)的品質要求進行合理拼配,以達到普洱茶(生茶)風味、口感的最佳組合。

(二)蒸壓成型。

將經過篩分、拼配的曬青茶進行蒸壓定型,壓制成不同規格的磚、餅、沱、柱、塊等不同形狀的緊壓茶。

蒸壓器具應保持清潔,布袋定期清潔殺菌。

蒸壓前應測定每批預製茶的含水量並計算測定稱茶量。

蒸壓成型可用機械壓制定型,也可人工壓制定型。

(三)乾燥。將蒸壓成型的普洱茶(生茶)進行乾燥,乾燥溫度≤60℃,至含水量≤13%。

(四)包裝。用包裝物將乾燥冷涼後的普洱茶(生茶)進行包裝,成爲成品茶。

綠茶加工過程一共分幾步?

綠茶的加工,簡單分爲殺青、揉捻和乾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於殺青。鮮葉透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徵。

綠茶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透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爲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着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綠茶炒青

平靜書齋

由於在乾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爲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

長炒青精製後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徵。如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香氣高鮮,滋味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明亮;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製後稱貢熙。外形顆粒近似珠茶,圓結勻整,不含碎茶,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產地和採製方法不同,又分爲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產於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歷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精製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扁炒青:因產地和製法不同,主要分爲龍井、旗、大方三種。

綠茶烘青

是用烘籠進行烘乾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製後大部分,作熏製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烘青名茶品質特優。以其外形亦可分爲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要主要產茶區都有生產;尖形、片形茶主要產於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馬邊雲霧茶、黃山毛峯、太平猴魁、汀溪蘭香、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渚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峯、金水翠峯、峽州碧峯、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峯: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

綠茶曬青

是用日光進行曬乾的。主要分佈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曬青綠茶以雲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爲"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綠茶蒸青

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爲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幹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徵,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於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產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於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於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乾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綠茶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透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着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

綠茶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乾燥方法,有烘乾、炒乾和曬乾三種形態。綠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捻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黑茶加工工藝流程

按照現行的《茶葉分類》國家標準來劃分,我國茶葉主要分爲七大茶類,即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青茶)、花茶(再加工茶)。其中,白茶、黃茶兩個類別在前文中已講過,本期重點梳理黑茶的基礎知識與相關要點。黑茶,在鮮葉選料、工藝流程和對其色澤、品質的要求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標準與風味,形成了同其它茶類不同,獨佔一個“黑”字的茶類。

黑茶在我國曆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歷史甚遠,可以追溯到唐朝後期。據唐德宗貞元年間(約公元785-804年)《封氏聞見錄》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然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一詞,是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御史陳講疏奏雲:“商茶低僞,悉徵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買。”(《甘肅通志》)

在中國的六大茶類中,黑茶屬後發酵茶,其發酵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普遍具有越陳越香的特質。又因其產區的不同和加工工藝的特殊性,黑茶又分爲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和滇桂黑茶等。本文因篇幅過長,分爲十個小節發佈,本小節主要講述黑茶的製作工藝和要點。

一、黑茶工藝

黑茶製作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壓制,主要以採用較爲粗老的原料作爲加工原料製成。

1、殺青

殺青是指把鮮葉投入適溫鍋中或殺青機中,依鮮葉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調節溫度進行悶炒或抖炒,待殺青適度即可出鍋(機)。其目的在於透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同時散除鮮葉青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殺青一般分爲鍋炒手工殺青和機械殺青(滾筒式殺青)。其中,鍋炒手工殺青又可分爲柴火殺青和通電控溫殺青兩種。依普洱茶的加工情況來看,大型加工茶廠多采用滾筒式機器殺青,少數民族茶農多采用傳統手工鍋炒殺青爲主;另外,臺地茶以機械殺青,古樹茶、特色茶以手工殺青爲主。

在茶葉的初加工製作中,鮮葉殺青這道工序較爲關鍵。據有經驗茶葉加工製作師傅說,鮮葉的殺青需掌握“高溫殺青、先高後低,老葉嫩殺、嫩葉老殺,拋悶結合、多拋少悶”的原則則可。

2、揉捻

揉捻可分爲初揉和復揉。

初揉:通常,選用製作黑茶的原料較爲粗老。在初揉時,需掌握輕壓、短時、慢揉的原則,待黑茶嫩葉成條,粗老葉成皺疊時即可。

復揉:復揉這道工序是在渥堆後進行的,將渥堆適度的黑茶茶坯解塊後上機復揉。復揉的目的是因渥堆後的茶條有回鬆現象,需復揉進一步整飾茶條,從而改進外形提高茶葉品質。復揉的力度較初揉稍小,時間較初揉也更短。

其中,採用曬青毛茶加工而成的普洱茶,在復揉這道工序有別於其他茶類。曬青毛茶在加工過程中,細嫩葉子初揉採取一次揉捻;較老葉子或老嫩不均的葉子初揉應進行兩次揉捻。普洱熟茶在加工過程中,渥堆後不進行復揉,而直接進行乾燥處理。

3、渥堆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黑茶渥堆應有適宜的條件,需在背窗、潔淨、避免陽光直射的地面,將初揉後的茶坯,不經解塊立即堆積起來,後加蓋溼布、蓑衣等物,以保溫保溼。渥堆過程中通常要進行翻堆,以使渥堆均勻。待茶坯表面出現水珠,葉色由暗綠變爲黃褐,帶有酒糟氣或酸辣氣味,手伸入茶堆感覺發熱,茶團粘性變小,一打即散,即爲渥堆適度。其中,普洱生茶的加工不經渥堆處理,普洱熟茶需經渥堆處理。

4、乾燥

黑茶乾燥分爲自然晾置和烘焙。

自然晾置:此種乾燥方法較爲傳統。現今,湖南黑磚仍採用這種傳統工藝,茶葉踩壓成包壓制成形後,置於陰涼通風之處晾乾。

人工烘焙:是指由人工設定的特定環境(如溫度)下進行的乾燥方式。採用此類乾燥法制作而成的茶葉,其葉色油黑、松煙香等特點明顯。

就茶葉的乾燥而言,大多數以加工型爲主的茶企常採用人工烘焙的方式來乾燥茶葉。就茶葉品質考慮而言,不建議採用此法乾燥茶葉,經人工烘焙乾燥的茶葉大多數茶品不具備黑茶特有的品質屬性。

在黑茶的製作工藝中,從鮮葉到毛茶的加工過程稱爲初制工藝,從毛茶到成品茶的加工過程稱爲精製工藝,初制工藝的水平係數越高,精緻工藝難度係數就越低。衆多黑茶之所以精製工藝繁複,大多受原料和初制工藝,實屬先天不足後天彌補。但近些年名山頭古樹普洱曬青毛茶,鮮葉細嫩度近乎可媲美名優綠茶,爲黑茶中的特殊情況。

製茶的製造過程

鮮葉>殺青>揉捻>乾燥>綠茶

殺青方式:1.加熱殺青

2.蒸氣殺青

乾燥方式:

1.炒幹(炒青):長炒青——長條形的炒青綠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圓炒青——外形呈圓形顆粒狀

特種炒青(細嫩炒青)

2.烘乾(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來熏製花茶

細嫩烘青

3.曬乾(曬青):加工成緊壓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

發酵:

發酵是製造紅茶的關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酶』,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過殺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分不溶於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爲似桂圓湯。

薰焙:茶葉薄攤於竹篩中,地上堆鬆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乾,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纔是優質產品。(1875年後纔有此製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製法於綠茶之後,約1650年前後纔有。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乾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後纔有此種製法。 鮮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白茶

採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儲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採摘一芽二葉,萎雕後直接烘乾,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採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製造時先經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製造時使葉緣微卷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乾燥>黃茶

黃芽茶原料細嫩、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嶽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黑茶

黑茶由於原料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後,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乾之後,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爲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注:以上各種茶,因品質特徵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萬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品一般稱爲毛茶(或初製茶),將毛茶加工成爲精製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製茶,用香花熏製後得到的產品稱爲花茶。毛茶經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爲緊壓茶。

製茶的步驟

1、採摘

採摘是用食指與拇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不同,有的採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採茶機,可利用機械採茶,既省力且快速。

2、萎凋

採摘下來之茶青須於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青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併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而細胞中各化學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後攤平於笳藶上。

3、炒青

茶青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青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於揉捻。

4、揉捻

將炒青後之茶葉置入揉捻機內,使其滾動並形成捲曲狀,由於受到揉壓,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粘附於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

5、團揉

團揉是以布巾包裹茶葉使其成爲一圓球狀,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機來回搓壓,並不時將茶葉攤開打散以散熱,團揉過後的茶葉茶身將更爲緊結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6、渥堆

一般茶青製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乾燥,但「後發酵茶」在殺青、揉捻後有一堆放的過程稱爲「渥堆」,也就是將揉捻過的茶青堆積存放,由於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後會發熱,且引發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爲熱度與微生物關係,使茶青產生了另一種的發酵,茶質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

7、乾燥

乾燥是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揉捻後之茶葉,使其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運銷,通常爲了能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

8、緊壓

緊壓就是把製成的茶蒸軟後加壓成塊狀,這樣茶就被稱爲「緊壓茶」,除便於運輸、貯藏外,蒸、壓、放的過程中也會爲茶塑造出另一種老成、粗獷的風味。

蒸使茶再多熱受潮。

壓利用茶葉本身的膠質使葉子緊密連結在一起,穩定了往後陳放期間受潮、陳化的速度。

繼續緊壓前一些成分的降解與陳化,使茶質變得更醇厚。緊壓茶的陳放年份是決定市價很重要的因素,當然陳放的品質也很重要。

緊壓的形狀有圓餅狀、有方磚形、有碗狀、有球狀、有柱狀...等,緊結程度也所不同,有些緊壓茶只要用手一剝就可以剝開,有些緊壓茶就非得用工具不可。緊結的程度也會影響陳放的效果,緊結程度高者,陳放的效應慢,茶性顯得結實,緊結程度低者,陳放的效應快,茶性顯得豪放。

擴展資料:

各種茶的功效作用

1、鐵觀音: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降火,敵煙醒酒。

2、普洱茶:同時具有清熱、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氣、延年益壽等功效。又由於普洱茶經歷了生茶到熟茶的轉變過程,其生茶具有祛風解表、清頭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氣、利水通便等功效。

3、武夷巖茶:含有多種化學元素和咖啡鹼、茶多酚、脂多糖等.其藥理性能特別顯着.不但能醒心、明目、健神、消愁、止渴、殺菌、去垢、利尿、解暑、醒酒等,還有降壓、減肥、抗輻射、防癌、延緩衰老等延年益壽效。

4、龍井茶:可以淨化血管,預防中風和心臟病。

5、碧螺春:屬於綠茶具有抗衰老,抗菌,防癌降血脂,瘦身減脂,防齲齒,清口臭,防癌,美白及防紫外用。

6、黃山毛峯:對出盡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增加毛細血管單行,增強血液抗凝性都有一定好處:同事,黃山毛峯對防癌、抗癌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7、廬山雲霧茶:具有六大功效,即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抑制腫瘤細胞產生;養胃、護胃;健牙護齒;消炎、殺菌、治痢;抗衰老等這樣的一些功效。

8、六安瓜片:有利於預防和抑制癌症;有利於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治療;有利於減肥和清理腸道脂肪;有利於清熱除燥、排毒養顏。

9、君山銀針:具有一般茶類索有的保健功效:興奮解倦,益思少睡,消食祛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增加營養。還有殺菌、抗氧化、抗衰老、預防癌症的功效。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製茶

製茶的精製

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等製造工序(不發酵茶略前二項,後發酵茶在揉捻後增加渥堆)後製成茶稱爲「初製茶」,這樣的茶品質並不穩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則放一段時間後容易變質,這變質不是說喝了會壞肚子,而是其欣賞價值會降低。初製茶必須再經過精製的過程,茶纔算完全製成。 進階茶的精製:

這裏所謂的進階茶是指人工採摘,或雖機器採摘,但經人工撿過,這樣的茶製成後,除篩掉細末撿掉粗片,以及葉茶類的枝葉分離外,最重要的是放幾天以後的再幹,也就是前面曾說的覆火,芽茶類用低溫乾燥,葉茶類可用高溫乾燥,但也以90℃爲上限。

普及型茶葉的精製:

這類茶在當代幾乎都是機器採青,製造過程也大量仰賴自動化設備,初制完成後,必須經過篩分(篩分成粗、中、細不同的外形大小)、剪切(將太粗的葉片剪成所需的規格)、拔梗(挑掉茶枝)、整形(使外觀更加規格化)、風選(將細末粗片吹掉)、覆火(再一次乾燥)等過程。

後發酵茶的精製:

後發酵茶分成渥堆乾燥以後散形與再經緊壓的塊狀茶,這些茶的精製是指陳放。這些茶若只是粗製完成,其欣賞價值不高,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陳放,這裏所說的長時間的陳放是指五年、八年,二十、三十年,茶質才提升至另一境界。陳放要在乾燥陰涼無雜味的地方,不是使用抽真空冷凍的方法,而是自然地陳放在空氣中,需要包裝、防塵、防潮但透氣。增加溫度溼度可以增快陳放效果,但成品的品質低劣。 其它茶類也有陳放老茶的做法,那是在成品茶的處理方式,加工單元的說明。

加工

茶到了精製之後,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爲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加工可分成薰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

薰花

茶有個特性,就是很會吸收別的氣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會有油漆味。我們就利用它的這種特性,讓它吸收我們喜歡的花香,如我們將茉莉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將桂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花是要新鮮的花,因爲幹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鮮的花,茶葉不是會受潮嗎?所以在薰過花後還要再幹一次。那花幹要不要篩掉呢?依花幹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幹已無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篩掉,留一些在茶內只是點綴一下而已。桂花則不一樣,乾燥過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篩掉桂花乾的,而且沖泡時還要將桂花幹平均摻入一些。薰多久呢?八小時左右,這裏所說的薰只是將花與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並未加熱,但花與茶與拌在一起後會發熱,太熱時還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熱(謂之通花)。薰花又有人寫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薰花是可以多次進行的,因爲如果只是薰一次,香氣並未入裏,沖泡一次、二次後就沒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製一次,也就是在再幹後,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鮮的花朵,再重複製作一次,這樣製成的茶就稱爲雙薰花茶,如果還嫌不夠,還可以再重複熏製一次,那就是三薰花茶了。但大家得記住,我們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襯托茶味而已,所以製茶老會提醒我們:「七分茶,三分花」。

什麼茶配什麼花有沒有一定準則?沒有,但一般人會考慮相不相配的問題,如茉莉花與桂花,比較起來茉莉花較年輕,桂花較成熟,所以我們會用清茶或綠茶薰茉莉花,用凍頂或鐵觀音薰桂花。

焙火

如果我們想讓製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覺得比較溫暖一點,可拿來用火烘焙。焙火輕重也會造成不同的風味,焙火輕者喝來感覺比較生,焙火重者喝來感覺比較熟。我們從外觀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乾的顏色與沖泡後茶湯的顏色。在發酵時我們談到過: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有何差異呢?喝輕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對身體的效應有何不同呢?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比較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麼寒,但不致於產生熱的效果。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採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

包種茶的製造過程可分爲粗製及精製二部分,茶葉完成乾燥的步驟過程時稱爲茶葉之粗製,其製品稱爲粗製茶或毛茶,由粗製茶再經過篩分、揀剔、烘焙等步驟方可稱爲精製茶。

其中烘焙對部分發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葉的水分含量,以減緩茶葉品質變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調整茶葉的香氣滋味及茶湯水色,以補救粗製過程中的缺陷並將茶葉調製成迎合市場需求的品質。

2.對部分發酵茶類的包種茶及烏龍茶而言,烘焙是決定香氣與滋味的重要關鍵,正確的烘焙方法可顯著提高茶葉品質與價值,但烘焙也是最難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製茶的季節、產地、加工技術、新陳、條索、烘焙器具、熱源、溫度高低、時間長短等影響均甚劇。

敘述幾點烘焙茶葉的基本經驗法則。 溫度高低:

溫度高低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因子,當溫度升高時,茶葉中的水分逐漸蒸發出來,而後香氣伴隨着水分蒸發出來,大部分香氣成分中的芳香精油類沸點均在150

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溫度應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過110度爲宜。通常較粗老的茶葉需較高的烘焙溫度以藉焦糖產物掩蓋粗老茶葉的粗菁味;細嫩茶葉則溫度不可太高,而延長時間以使茶湯滋味轉甘醇而香味又能適當發揚爲原則。

再烘焙時間長短:

同樣溫度下較嫩的茶葉耐火力較弱,烘焙時間宜縮短,反之較粗老的茶葉耐火力較強,烘焙時間需較長;粗製茶發酵程度較充足者,耐火力較弱,時間要縮短,反之要延長;外形緊結的茶葉耐火程度高,需較長的再烘焙時間,反之則縮短時間。

茶葉含水量的差別:

茶葉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葉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葉,烘焙溫度要提高、時間要延長。同時烘焙的環境若較潮溼,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溫度或時間。

茶量多少的關係:

因茶並非良好的傳熱導體,因此含水量高、條形緊結的茶以薄攤爲宜,若攤放過厚,亦造成悶變。

補火:

補火是茶葉裝箱運輸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葉乾燥程度夠則不需要。補火使用的溫度通常不可太高,時間亦不可太久,以免影響原先製茶的香氣及滋味。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過90度,較次級的茶亦不可超過110度。

摻和:

摻和就是把喜歡而且可以摻的食物與紅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與紅茶摻在一起,如把洛神花茶,把薄荷切碎了清茶摻在一起,就成了薄荷茶。將食用香料摻入茶中的做法也稱爲摻和,如加入蘋果香料而成蘋果茶,加入檸檬香料而成檸檬茶。摻和茶必須把摻和的物品標示出來,若摻了增加茶葉甘度與香氣的物質而不標示,只說該茶又甘又香,那就違反了食品標示法。到目前爲止,各類茶的香氣尚無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製造,所以若是某種茶像極了茶種花或某種食品的香,那就要懷疑是否摻了人工香料。茶的甘也不會一喝就很凸顯,而是所謂的回甘,若是喝了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強烈,也應該懷疑是否摻入人工甘料。

陳放:

陳放就是把茶買回來放,放個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變得更加醇和。陳放一年者是屬於短期陳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與寒性,多利用於綠茶或不焙火的茶類,這類型的陳放要特別要求乾燥。陳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屬於中期陳放,目的是要改變茶葉的品質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礎上變得醇淨而少刺激,多利用於輕火以上的葉茶類。十年以上者是屬於長期的陳放,目的在改變茶葉的風格,使之產生老茶的另一股風味,多利用於輕火以上的葉茶類與後發酵茶。

陳放要在陰乾無雜味的地方,包裝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藏。溼度高的時候不要開封,不要常開封,受潮後要再幹,再幹的方法依茶的種類選擇低溫乾燥或高溫乾燥。茶的品質寧可高一些,因爲陳放的時間是高價的;一開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則以後變化的空間不大。

包裝:

把茶包裝成使用時需的大小與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標示,是利於茶葉品質與銷售的做法。

小茶包:

第一類的茶商品包裝成可以直接沖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濃度後把小茶包提出丟棄。這種包裝源起於碎形紅茶,因爲碎形茶纔可以上機器自動裝填自動包裝,由於這類包裝確實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擴展到花茶與烏龍茶類,但必須利用細碎的茶葉或特意將之剪切成角狀,這種作法很不利不發酵與部分發酵茶的品質,所以普及度不大。這幾年有了大轉機,只要茶葉揉成較緊結的球狀,而且枝葉都以分離,可以有機器自動裝填與包裝,產生所謂立體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這種包裝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發酵茶與不發酵茶的飲用。

小包裝:

第二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小包裝,將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裝於罐內或袋內。這類包裝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後再衝以氮氣,甚至於綠末茶還要求在攝氏0度以下儲存。這類包裝方式是針對短期飲用的情況,如果是可以陳放的茶葉,也就是陳放後品質不致劣變的茶葉,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裝,開封后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裝上提醒消費者使用後應防潮防異味防陽光即可。

大包裝:

第三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大包裝,將茶以三臺斤、五臺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裝的方式銷售。這類包裝是針對陳放的目的而來,所以茶葉必須處理到可以陳放的狀況,這時的棈制處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葉茶類枝葉分離。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緊密度適中,防潮但能透氣。

包裝上標示除商品標示法所要求的項目外,最好能將茶葉的狀況作一番敘述,包括茶名解說與茶性解說,茶名解說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稱,如龍井、清茶...等,茶性解說包括:發酵(如不發酵、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全發酵、後發酵)、揉捻(如輕揉捻、中揉捻、重揉捻、緊壓)、焙火(如不焙火、輕焙火、中焙火、重焙火)、注(如薰茉莉花、調蘋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紅茶的製茶步驟是怎樣的?

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爲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所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些紅茶的製作方法吧!

紅茶的製作過程

1、採摘

現採現制,以保持鮮葉的有效成分。

2、萎調

將採下的鮮葉曬在鮮簟上,在日光下涼曬至顏色暗綠色。

3、揉捻

將萎調後的生葉人工揉成條狀,適度揉出茶汁。

4、發酵

將揉捻葉置於木桶或竹簍中,加力壓緊,蓋溼布在日光下焐曬,並散發茶香,即成毛茶溼坯。發酵是紅茶製作的獨特階段,是決定祁紅茶品質的關鍵,發酵室溫控制在30度以下,經過發酵葉色轉紅,形成祁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

5、烘乾

將溼坯用太陽曬,遇陰雨天用炭火烘焙,至五、六成幹,俗稱毛茶。

6、篩分

在大茶間、下身間、尾子間分3個地理進行,全過程要經過不同型號茶篩十餘種,分出各號頭茶。

7、揀剔

將篩分過的各號茶中的輕片、破片、、茶梗和雜物等手揀剔除。

8、包裝

所有的工序完成以後,外採用木箱,內用錫箔紙,進行包裝封存。

紅茶的採摘

1、細嫩採

細嫩采采摘標準採製的茶葉,主要用來製作進階名茶,鮮葉嫩度要求很高,通常是採摘茶芽和一芽一葉,以及一芽二葉初展的新梢。

2、適中採

適中采采摘標準採製的茶葉,主要用來製作大宗茶類,如工夫紅茶、紅碎茶等。要求鮮葉嫩度適中,一般以採一芽二葉爲主,兼採一芽三葉和幼嫩的對夾葉。

3、成熟採

成熟采采摘標準採割的茶葉,主要用來製作邊銷茶。原料採摘標準是等到新梢快頂芽停止生長,下部基本成熟時,採摘一芽四、五葉和對夾三、四葉。

4、特種採

特種采采摘標準採製的茶葉,主要用來製作一些傳統的特種茶。採摘標準是新梢長到頂芽停止生長,頂葉尚未“開面”時採摘三、四葉,俗稱開面採或三葉半採。

以上就是紅茶的製作方法,總的來說,紅茶對於製作的要求非常的講究,不管是在茶葉的採摘上面還是在茶葉的加工上面都有着嚴格的標準!當然,也因爲如此嚴格的要求,才造就紅茶優質的品質!

茶葉製作流程簡介?

茶葉製作的流程有哪些,茶葉的製作過程是如何。茶葉製作的主要步驟是什麼。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希望你們喜歡!

  1、採青

  茶只能採摘嫩葉,老葉無法用,這些細嫩的部分,採下來後稱爲茶青。***如果多采一片葉爲一芯一葉;多采兩片葉爲一芯兩葉。*** 芽茶類:以嫩芽做原料 茶性比較細緻

  葉茶類:以葉做原料 茶性比較粗獷

2、萎凋

  萎凋:茶青採下來後,首先要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這個過程稱爲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進行的爲室外萎凋;在室內進行的爲室內萎凋。 萎凋的過程:水份的消失必須透過葉脈有秩序的從葉子邊緣或氣孔蒸發出來。每部分的細胞都必須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髮酵作用 。

  失 水:葉子曬乾曬死 造成味薄

  積 水:沒有攪拌 造成苦澀萎凋就是靜置與浪青交替進行。

  靜 置:就是放置不動,讓水份補給到邊緣的地方,當然也讓已經可以發酵的部分慢慢發酵。

  浪 青:就是攪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後借葉子的互相摩摩

  擦,促進氧化。

  3、發酵

  發酵:指茶葉的面份與空氣起氧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發酵。 發酵使茶發生變化:

  香變:不怎麼發酵的,喝起來是股菜香;讓它輕輕發酵就會轉化成花香;發酵變重後會轉化成果香;如果讓它盡情的發酵就會變成糖香; 香氣是發芽、開花、結果的變化。

  色變:香氣的變化與顏色的轉變是同步進行的。菜香的階段是綠色;花香的階段是金;果香的階段是桔;糖香的階段是硃紅色。 味變:發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發酵越多,離自然越遠,加工的味道越重。

  4、殺青

  殺青:是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這個過程叫殺青。

  炒青:就是下鍋炒,也可是滾筒式,炒的茶比較香。市場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氣把茶青蒸熟,蒸的顏色比較翠綠,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來的細胞纖維。

  5、揉捻

  揉捻:殺青過後,要將茶葉像揉麪一樣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 揉破葉細胞,以利於沖泡。

  第二、 成形。

  第三、 塑造不同的特性。

  揉捻包括:手揉捻、機揉捻、布揉捻揉捻的次數越多,茶性就會變的越低沉。

  揉捻分:輕揉捻,輕揉捻製成的茶成條形狀;中揉捻,中揉捻製成的茶成半球狀;重揉捻,重揉捻製成的茶成全球狀。

  6、乾燥

  乾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這時要把水份蒸發掉,這個過程稱爲乾燥。

  乾燥分:火爐上烘乾、手搖式乾燥機、自走式乾燥機。

  7、初製茶

  初製茶:乾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一般稱爲初製茶。

  8、精製

  銷售之前,最好再經過一番精製,它包括:

  A、篩分:將茶篩分成粗細不同等位。

  B、剪下:需要較細的條形時,可用切碎機將它切碎。

  C、拔梗:將部分散離的茶質分離出來。

  D、覆火:乾燥不夠時,再幹燥一次,也稱補火。

  E、風選:將精製過的茶用風來吹,碎末和細片就會分離出來。 經過這些程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製茶。

  各種茶製作過程

  一、綠茶製作過程

  我國茶葉生產,以綠茶爲最早。自唐代我國便採用蒸汽殺青的方法制造團茶,到了宋代又進而改爲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國又發明了炒青製法,此後便逐漸淘汰了蒸青。我國目前所採用的綠茶加工過程是:鮮葉殺青、揉捻、乾燥。

  1、殺青:殺青是形成綠茶品質的關鍵性技術措施。其主要目的:一是徹底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二是散發青草氣,發展茶香;三是蒸發一部分水分,使之變爲柔軟,增強韌性,便於揉捻成形。鮮葉採來後,要放在地上攤涼2—3小時,然後進行殺青。殺青的原則一是“高溫殺青,先高後低”,使殺青鍋或滾筒的溫度達到180℃左右或者更高,以迅速破壞酶的活性,然後適當降低溫度,使芽尖和葉緣不至被炒焦,影響綠茶品質,達到殺勻殺透,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殺青的其二原則是要掌握“老葉輕殺,嫩葉老殺”。所謂老殺,就是失水適當多些;所謂嫩殺,就是失水適當少些。因爲嫩葉中酶的催化作用較強,含水量較高,所以要老殺,如果嫩殺,則酶的活化未被徹底破壞,以產生紅梗紅葉;殺青葉含水量過高,在揉捻時液汁易流失,加壓時易成糊狀,芽葉易斷碎。低階粗老葉則相反,應殺得嫩,粗老葉含水量少,纖維素含量較高,葉質粗硬,如殺青葉含水量少,揉捻時難以成形,加壓時也易斷碎。殺青葉適度的標誌是:葉色由鮮綠轉爲暗綠,無紅梗紅葉,手捏葉軟,略微粘手,嫩莖梗折不斷,緊捏葉子成團,稍有彈性,青草氣消失,茶香顯露。

  2、揉捻;揉捻的目的是爲了縮小體積,爲炒幹成形打好基礎,同時適當破壞葉組織,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揉捻一般分熱揉和冷揉,所謂熱揉,就是殺青葉不經堆放趁熱揉捻;所謂冷揉,就是殺青葉出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攤放,使葉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揉捻。較老葉纖維素含量高,揉捻時不易成條,易採用熱揉;高階嫩葉揉捻容易成條,爲保持良好的色澤和香氣,採用冷揉。目前除製作龍井、碧螺春等手工名茶外,絕大部分茶葉都採取揉捻機來進行揉捻。即把殺青好的鮮葉裝入揉桶,蓋上揉捻機蓋,加一定的壓力進行揉捻。加壓的原則是“輕、重、輕”。即先要輕壓,然後逐步加重,再慢慢減輕,最後部加壓再揉5分鐘左右。揉捻葉細胞破壞率一般爲45—55%,茶汁粘附於葉面,手摸有潤滑粘手的感覺。

  3、 乾燥:乾燥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烘乾機或烘籠烘乾,有的用鍋炒幹,有的用滾桶炒幹,但不論何種方法,目的都是:一、葉子在殺青的基礎上繼續使內含物發生變化,提高內在品質;二、在揉捻的基礎上整理條索,改進外形;三、排出過多

  水分,防止黴變,便於貯藏。最後經乾燥後的茶葉,都必須達到安全的保管條件,即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葉能成碎末。

  二、紅茶的製作過程

  紅茶的基本製造過程是: 鮮葉***1***萎凋***2***揉捻***3***發酵***4***乾燥 。紅茶對鮮葉的要求:除小種紅茶要求鮮葉有一定成熟度外,功夫紅茶和紅碎茶都要有較高的嫩度,一般是以1芽2、3葉爲標準。採摘季節也有關,一般夏茶採製紅茶較好,這是因爲夏茶多酚類化合物含量較高,適制紅茶。

  1、 萎凋:萎凋目的就是要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葉片變軟,青草氣消失,並散發出香氣。鮮葉採摘後,要均勻的攤放在萎凋槽上或萎凋機中萎凋。萎凋槽一般長10米、寬1·5米,盛葉框邊高20cm。攤放葉的厚度一般在18—20cm,下面鼓風機氣流溫度在35℃左右,萎凋時間4—5小時適度。常溫下自然萎凋時間以8—10小時爲宜。萎凋適度的茶葉萎縮變軟,手捏葉片有柔軟感,無摩擦響聲,緊握葉子成團,鬆手時葉子鬆散緩慢,葉色轉爲暗綠,表面光澤消失,鮮葉的青草氣減退,透出萎凋葉特有的愉快的清香。

  2、 揉捻:揉捻目的一是使葉細胞透過揉捻後破壞,茶汁外溢,加速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爲形成紅茶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二是使葉片揉捲成緊直條索,縮小體積,塑造美觀的外形;三是茶汁溢聚於葉條表面,沖泡時易溶於水,形成外形光澤,增加茶湯濃度。紅茶的揉捻機一般都比較大,多使用50cm 以上甚至90cm的揉捻桶。其揉捻的適合度,以細胞破壞率90%以上,條索緊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於葉表面,用手緊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

  3、 發酵:發酵是功夫紅茶形成品質的關鍵過程。所謂紅茶發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爲主體的一系列化學變化的過程。發酵室氣溫一般在24—25℃,相對溼度95%,攤葉厚度一般在8—12cm爲宜。發酵適度的茶葉青草氣消失,出現一種新鮮的、清新的花果香,葉色紅變,春茶黃紅色、夏茶紅,嫩葉色澤紅勻,老葉因變化困難常紅裏泛青。

  4、乾燥:發酵好的茶葉必須立即送入烘乾機烘乾,以制止茶葉繼續發酵。烘乾一般分兩次,第一次稱毛火,溫度110℃—120℃,使茶葉含水量在20—25%,第二次稱足火,溫度85℃—95℃,茶葉成品含水量爲6%。

  三、青茶的製作過程

  烏龍茶的製造工藝,要經過:採青、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制烏龍茶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製,高山茶分春秋兩季。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爲春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爲夏茶;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爲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爲秋茶。製茶品質以春茶爲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公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爲最優。

  1、採青***採摘***:晴天的正午10:00至下午15:00時採摘的鮮葉質量最好,採集時不能在下雨天及陰天中採摘,否則將很難行成甘醇的之味及香氣;而且茶葉的鮮嫩度要適中,一般選三葉一芽,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纔會少,製作出來纔會形成高檔氣質。採青很辛苦,採青的最佳時間也正是太陽正烈的時候且全靠手工一葉葉的採摘,因此需要很多人手,烏龍茶採摘講究一芽兩葉或一芽三葉開採,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了枝梗粗壯不利於粗製,太短了葉片太嫩做不成茶。

  2、曬青:茶青採下來後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避免陽光爆曬,當茶青積累到一定量***一般夠做十來斤毛茶***就運回家裏置於空調房內。等到夕陽西下時,在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曬

  青。曬青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攤在水篩上架在架子進行;有的是直接攤鋪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鋪上竹篩進行。主要還是根據當時的氣溫來。曬青的目的是先利用地熱、柔和的夕陽和晚風使箐葉蒸發部分水分,爲搖青作準備。此時的關鍵是葉片上的泥土味、雜味等要去盡又不能曬死。

  3、晾青:茶青經過曬青後,將茶青置於竹篩上,放入空調房靜置,茶青經過曬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空調房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當茶青晾青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竹篩中的茶青倒入竹製搖青機中準備搖青,在搖青的過程中,透過“聞青葉香氣,看青葉顏色變化”來決定搖青的次數和輕重。一般要重複2到3次的搖青,每次搖青間隔個把小時。具體的要看茶青的質量和當天天氣。這一環節在反覆的搖青和靜置中決定了茶葉的質量,爲製茶中最關鍵的部分。將搖青過的青葉移入青間,放在水篩架上靜置。這時在搖青時青葉散發的水分透過靜置,又會從葉梗、葉脈往葉面補充散發,到完成最後一次搖青已是夜深人靜,這時要將茶青靜置到第二天使其發酵。

  5、殺青***炒青***:到了第二天茶農就要不時透過對茶青的看、聞、摸、試,來決定是否要炒青。這一環節將最終決定烏龍茶的質量,也決定毛茶價格。有經驗的茶農都能把握時機制作出優質烏龍茶。由於殺青後葉子上會產生一定的紅邊此時還要將紅邊去除否者會影響茶葉質量。

  6、包揉成型: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俗稱茶巾***,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製作外形和顏色。

  7 、揉捻: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使茶葉成型 。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裏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裏,當然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

  8、打散:把打包好的茶球打散,以便重複進行包揉和揉捻。

  9、焙火: 將茶揉捻到有一定溼潤並有一定色澤後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後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至於爐中焙烤。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這些過程重複得多了將使茶葉顆粒暗淡無光色澤不活,重複次數少了又會使顆粒蓬鬆顏色發白。應適可爲此直到外形滿意爲止。

  10、烤焙:當茶葉最終成型就要放要進行烤焙將茶葉中的水分烘乾。這將影響到茶葉的儲存時間保證在茶葉的儲存和轉運中不變味。一般要進行一個小時。

  四、白茶的製作工藝

  白茶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貢眉、壽眉,不同的白茶品種加工工藝各不相同。採用單芽爲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稱之爲銀針白毫;採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福安大白茶等茶樹品種的一芽一二葉,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稱之爲白

  牡丹或新白茶;採用菜茶的一芽一二葉,加工而成的爲貢眉;採用抽針後的鮮葉製成的白茶稱壽眉。但是從製作工藝步驟來說,卻有着細微的差別,白毫銀針製作工序爲:茶芽、萎凋、烘焙、篩揀、復火、裝箱;白牡丹、貢眉工藝爲:鮮葉、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或篩揀***、復火、裝箱。 其中的關鍵在於萎凋,萎凋分爲室內自然萎凋、複式萎凋和加溫萎凋。根據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採取室內萎凋或複式萎凋爲佳。白茶的製作流程主要包括四步:

  1.採摘:白茶根據氣溫採摘玉白色一芽一葉初展鮮葉,做到早採、嫩採、勤採、淨採。芽葉成朵,大小均勻,留柄要短。輕採輕放。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2.萎凋:採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攤青後,根據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靈活選用室內自然萎凋、複式萎凋或加溫萎凋。當茶葉達七、八成干時,室內自然萎凋和複式萎凋都需進行並篩。

  3.烘乾:初烘:烘乾機溫度100-120℃,時間:10分鐘;攤涼:15分鐘。復烘:溫度80-90℃;低溫長烘70℃左右。

  4.儲存:茶葉幹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內,放入冰庫,溫度1-5℃。冰庫取出的茶葉三小時後開啓,進行包裝。白茶主產地在福建省,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合茶樹的生長,後來的採摘以及製作工藝更加考究,傳統採摘方法有"十不採"的約束,所以每個細節都決定了茶葉的質量。

  五、黃茶獨特的“悶黃”製作方法

  黃茶是我國特產,屬於六大茶之一,因黃湯黃葉而得名,其製法採用獨特的“悶黃”製作工藝,利用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其後多酚物質的氧化作用則是由於溼熱作用引起,併產生一些有色物質。製作步驟:殺青、悶黃、乾燥、揉捻。

  1、殺青:黃茶透過殺青,以破壞酶的活性,蒸發一部分水分,散發青草氣,對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悶黃:悶黃是黃茶類製造工藝的特點,是形成黃湯的關鍵工序。從殺青到黃茶乾燥結束,都可以爲茶葉的黃變創造適當的溼熱工藝條件,但作爲一個製茶工序,有的茶在殺青後悶黃,有的則在毛火後悶黃,有的悶炒交替進行。針對不同茶葉品質,方法不一,但殊途同歸,都是爲了形成良好的黃湯品質特徵。

  3、乾燥:黃茶的乾燥一般分幾次進行,溫度也比其它茶類偏低。

  4、揉捻:黃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透過揉捻形成其緊結彎曲的外形,並對內質改善也有所影響。

  六、黑茶的製作方法

  1.殺青:由於黑茶原料比較粗老,爲了避免水分不足殺不勻透,一般除雨水葉、露水葉和幼嫩芽葉外,都要按10∶1的比例灑水***即10千克鮮葉 1千克清水***。灑水要均勻,以便於殺青能殺勻殺透。

  2.初揉: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輕壓、短時、慢揉的原則。初揉中揉捻機轉速以40

  轉/分左右,揉捻時間15分鐘左右爲好。待嫩葉成條,粗老葉成皺疊時即可。

  3.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渥堆應有適宜的條件,渥堆要在背窗、潔淨的地面,避免陽光直射,室溫在25℃以上,相對溼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後的茶坯,不經解決立即堆積起來,堆高約1米左右,上面加蓋溼布、蓑衣等物,以保溫保溼。渥堆過程中要進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勻。堆積24小時左右時,茶坯表面出現水珠,葉色由暗綠變爲黃褐,帶有酒糟氣或酸辣氣味,手伸入茶堆感覺發熱,茶團粘性變小,一打即散,即爲渥堆適度。

  4.復揉:將渥堆適度的茶坯解決後,上機復揉,壓力較初揉稍小,時間一般6~8分鐘。下機解塊,及時乾燥。

  5.烘焙: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後一道工序。透過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質即油黑色和松煙香味。乾燥方法採取鬆柴旺火烘焙,不忌菸味,分層累加溼坯和長時間的一次乾燥,與其它茶類不同。 黑茶乾燥在七星竈上進行。在竈口處的地面燃燒鬆柴,鬆柴採取橫架方式,並保持火力均勻,借風力使火溫均勻地透入七星孔內,要火溫均勻地擴散到竈面焙簾上。當焙簾上溫度達到70℃以上時,開始撒上第一層茶坯,厚度約2~3釐米,待第一層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時,再撒第二層,撒葉厚度稍薄,這樣一層一層地加到5~7層,總的厚度不超過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達七八成干時,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製鐵叉,將已乾的底層翻到上面來,將尚未乾的上層翻至下面去。繼續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層茶葉乾燥到適度,即行下焙。乾燥判斷標準:茶梗易折斷,手捏葉可成粉末,幹茶色澤油黑,松煙香氣撲鼻時,即爲適度。幹毛茶下焙後,置於曬簟上攤晾至與室溫相同後,及時裝袋入庫。

Tags:精製 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