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論文怎麼寫|鄉村產業論文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52W
1.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怎麼寫

自己去參考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別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作爲中央一號檔案正式公佈,“三農”問題再次成爲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農村經濟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農民增收、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也再次獲得新的機遇,但是農業扶持政策給農村帶來了什麼變化?農村經濟總體狀況如何?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那裏?需要怎樣的發展思路和觀念等?是需要我們深入調查研究和分析的。

鄉村產業論文怎麼寫 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論文怎麼寫

帶着這些疑問,筆者進行了一項農村經濟狀況調查,由於各地農業狀況千差萬別,調查只能從一個局部反映農村實際情況,由點及面,所以這次調查選擇了一個本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調查點---郟縣渣園鄉,希望這次調研能對了解農村經濟情況提供一定的參考,有助於本地區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渣園鄉的基本情況 渣園鄉位於郟縣城以西6公里,廣闊渠、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過,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44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47個自然村、8068戶、3.2萬口人,(數字統計至2005年6月底,以。

自己去參考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別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作爲中央一號檔案正式公佈,“三農”問題再次成爲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農村經濟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農民增收、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也再次獲得新的機遇,但是農業扶持政策給農村帶來了什麼變化?農村經濟總體狀況如何?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那裏?需要怎樣的發展思路和觀念等?是需要我們深入調查研究和分析的。 帶着這些疑問,筆者進行了一項農村經濟狀況調查,由於各地農業狀況千差萬別,調查只能從一個局部反映農村實際情況,由點及面,所以這次調查選擇了一個本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調查點---郟縣渣園鄉,希望這次調研能對了解農村經濟情況提供一定的參考,有助於本地區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渣園鄉的基本情況 渣園鄉位於郟縣城以西6公里,廣闊渠、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過,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44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47個自然村、8068戶、3.2萬口人,(數字統計至2005年6月底,以下同)人均耕地1.2畝,屬中等農業鄉鎮,支柱產業爲農業和畜牧業。 二、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繼續增加。

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糧食補貼資金的發放到位,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鄉夏糧總產量達到1.1萬噸,比上年增加7%,農業總產值實現4138萬元,同比增長10%,其中畜牧業持續發展,總產值1862萬元,同比增加12%,紅牛育肥基地建設初見成效,新發展紅牛養殖戶410戶,新增存欄800頭,使1200戶從“公司+基地+銀信+農戶”模式中受益。非公制經濟穩步發展,2005年上半年實現總產值42397.4萬元,同比增長118%。

(二)農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農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一是農業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面擴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精播面積繼續擴大;二是優質農產品比重上升,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基地、實施訂單農業,優質小麥推廣達到10000畝;菸葉面積達到4000畝,比去年增加15%;蔬菜、瓜類、油料等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普通糧食作物繼續萎縮;三是優質畜產品明顯增加,生豬、牛、羊存欄分別達到1.6萬頭、1.2萬頭、1.3萬頭,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5%、82%、80%,專業養殖場達到目的72家;四是林果業發展迅速,經濟林、用材林、生態林面積大幅度增加,共造林1200畝,新增林地300畝。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近年來,該鄉加快了沼氣養豬,鄉村道路,人畜飲水,節水灌溉和農田水平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新建沼氣池310座,新修鄉村道路7公里,新修水渠5千米,新打井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50畝,旱澇保收田320畝,解決3000多名羣衆飲水難問題,全鄉1.2萬羣衆從這幾項建設中受益。

(四)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結構趨於多元化。在對外推介力度不斷加強、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優惠政策不斷落實下,2004年建成招商引資項目12個,規模企業5家,農村個體私營企業戶由較大幅度提高,分別達到1200家和85家,實現利稅20萬元,吸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8000人。

(五)勞務輸出不斷擴大,勞務經濟成爲新的增長點。透過外出務工就業資訊發佈、農民工技能培訓和中介服務,引導農民工有序流轉,提高農民擇業能力水平。

2006年上半年外出務工4088人、創收2500萬元,僅此一項,全鄉人均收入增收700餘元。外出務工以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了農民外部增收空間,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達40%以上。

(六)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較好落實,農民負擔明顯減輕。2002年以來,該鄉圓。

2.老師讓寫一篇關於鄉村發展問題的論文,請問有可以用到的概念嗎

有的,“莊園集羣”,現代莊園,是以山水林田爲基底,以人文爲主體,以二三產融合爲經濟增長極,集生產,生活,生態爲一體複合產業綜合體,是鄉村未來發展的支柱產業。

莊園經濟是農業企業或是家庭農場主,透過購買土地所有權或租賃一定面積的土地,把土地相應地劃分爲若干等份,透過出售土地權益證或股份受益憑證向社會招商融資,並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一種土地資源開發運作方式。借用“莊園” 的原始概念,以文化爲核心,集農業生產、品質生活、自然生態於一身,融合休閒度假、科學教育、娛樂餐飲、商務會議、居住和交通等多種功能,以長遠的可持續性發展爲目的,將產業與生活,建設設計與環境營造融合於一體,滿足都市人迴歸自然、迴歸田園。

農莊包含建築區,遊憩地以及產業區三大部分,農業產業更是農莊的基礎,是農莊區別於其他園林景觀形式的關鍵。成熟的莊園集羣,將融合巨大的產業優勢,積極推動了鄉村新型產業鏈的構建,推動鄉村向現代化邁進,莊園集羣是中國鄉村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未來鄉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與原生動力。

這個概念是風土國際集團的轟偉老師提出來的。

3.請專業人士發一篇關於農村農業方面的論文

在加快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研究的整體框架中,對土地流轉及其方式的研究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因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和發達的農村土地市場有利於拓寬農村的投融資渠道從而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土地信託正是一種新的、有效的土地流轉方式,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此,國外學者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研究。下面擬對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以作爲我們的借鑑。

國外關於農村土地信託問題的研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土地信託的實現基礎 信託形式的運用需要以明晰的產權界定和權利的可轉讓性爲基礎,土地信託也不例外。

國外在研究土地信託問題時也離不開這樣的基礎。 首先,在土地產權界定方面,一開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以私有制爲前提,認爲只有完全的私有產權,才能促使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下的合理流轉;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實現土地信託。

在土地私有條件下,土地市場的建立受其他要素和商品市場變化的影響,農村非農勞動力市場的產生使得農業人力資本要素處於邊際生產狀態的農民放棄土地。當金融市場認可土地的擔保功能時,利用土地信託將成爲農業資金要素的重要來源。

但是,西方的土地產權理論演變,經歷了一個從重“所有”到重“利用”的轉變。這種趨勢具體表現爲:在經濟關係上,土地所有權表現爲“單純的土地所有權”;在立法上,改變了以往把土地歸屬放在首位的做法,開始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的開發;土地所有權開始逐步證券化[1]。

同時,土地利用要符合宏觀效率的思想逐步興起。一些學者積極倡導社會和團體主義的土地所有權理論,以取代土地所有權絕對性理論。

如德國耶林在《法律的目的論》中指出:所有權行使的目的,不應當僅僅爲“個人利益”,應同時爲“社會利益”。法國學者迪吉則主張“社會連帶說”,認爲“土地所有權並非爲土地所有人之利益而存在,僅爲增進人類之共同需要而賦予保有土地者之社會機能而己”。

隨着所謂的“現代土地問題”的產生,“個人和社會協調”的所有權思想開始出現,澳大利亞的麥克爾森(Miehaelson)指出:“所有權只是獨佔性的權利,而不是一個不受干涉的個人權利”。也有的學者把所有權概括爲“一種排他的權利而不作爲一種絕對的權利”。

西方學者還認爲:土地產權制度的基本作用就是透過激勵機制誘導農業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爲決策,並進一步影響農業經濟活動的績效。或者說,有什麼樣的土地產權制度,理性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爲反映。

諾斯指出:“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對於不穩定的產權,實施很差的法律,進入壁壘以及壟斷性限制,利潤最大化企業傾向於具有較短時間中較少的固定資本,並將傾向於較小的規模。最爲有利可圖的業務可能是在貿易再分配活動或黑市上。

這一組合很難導向生產性的效率”[2]。 可見,西方關於土地信託的研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的,這與中國土地所有權歸國家、農戶只有使用權的國情不同,但仍然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因爲土地使用權是土地產權的一部分,明確農戶對土地的使用權仍然可以建立所謂的“有保障的產權制度”,從而作爲土地流轉的基礎應用於土地信託。 其次,在土地的可轉讓性方面,國外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對轉型國家的調研。

因爲這些國家的土地產權不夠明晰,使用權的轉讓受到諸多限制,土地無法在市場機制下合理流轉,從而給完全市場機制下的土地信託形成障礙。這些研究對指導中國的農地制度改革很有啓發意義。

美國的羅伊·普羅斯特曼(1996)[3]透過實地調查,對中國的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做了認真研究,認爲土地使用權權屬不充分,權能不明確。土地使用權屬不充分,使土地使用權流轉無法在更大範圍內進行。

而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的轉移會使資源配置更有效,並刺激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投資,減少農戶的風險規避行爲。同時還提出:“一些地方採取行政手段推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總第146期)嶽意定,劉志仁等:國外農村土地信託:研究現狀及借鑑行規模經營,除了認識上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集體組織爲了便於控制農村土地,便於轉爲非農業用地。”

而俄羅斯討論了農業用地可轉讓性的幾個方面的問題和分歧:對潛在土地所有者的技術要求,對非居民土地所有權的限制,在信貸違約的情況下向抵押權人轉讓土地的限制,個人土地所有權的上限,土地股份及其轉讓的方式。該研究提出應在俄羅斯實行這樣的轉變:土地股份可透過購買或租賃的方式轉讓,而後者更爲適用。

一份土地股份就是一種選擇權,可以被出售、購買、繼承等。股份的所有者對分配土地有絕對權利。

這種機制使得法人實體希望獲得大面積的農業用地以累積所需數目的股份然後用於分配。研究還指出,租賃是農村地區的一種特別補充機制,所有者更偏好於租賃土地股份而非實物土地。

4.鄉村論文可以寫寫什麼方面的

、社會主義m新農村的深刻內2涵 “社會主義i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d制度下f,反8映一o定時期農村社會以5經濟發展爲1基礎,以5社會全面進步爲7標誌的社會狀態。

主要包括以0下v幾b個i方4面: 一m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z。這是建設社會主義m新農村的首要前提。

要透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2手7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m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4、道路整治、村屯8綠化1等內6容。 三v是擴大h公7益、促進和諧。

要辦3好義f務教育,使適齡兒k童都能入p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7共衛s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6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p就業,爲0農民進城提供方7便。 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

要加強精神文5明建設,倡導健康文5明的社會風1尚;要發展農村文1化1設施,豐o富農民精神文7化1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4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g鄉i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7個i方3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7尚。

這五r者缺一h不y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c“新農村”的範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3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5電、廣s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資訊文7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

尤k其是在環境衛s生的處理能力a上b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4素質,成爲5有理想、有文8化1、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5易俗,提倡科學、文5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h精神文0明建設。 黨的十l六1屆五f中5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p風6文4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j新農村的目標,全面體現了c新形勢下w農村經濟、政治、文4化8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實現這五c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6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十k一d五o”時期,農業要加大c科學技術的推廣p應用,實現增長0方5式的轉變。

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3,一q方5面協調糧食與h其他作物的比7例,力b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d方3面協調農業與p非農產業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z,一j家一p戶6的農民由於d生產生活分1散,資訊不x靈,在市場競爭中5處於w弱勢地位。

專n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4有很大m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0農 民的組織化0程度。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7目標 。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q方3百計0開m闢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u。 ——“鄉b風3文7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鄉n風7文1明本質上r是農村精神文7明建設問題,內2容包括文1化0、風1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5面。從5我們先情況來看,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4化2生活卻單調乏0味,同時一d些不t良文3化3有所擡頭。

農村文2化7建設與q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i適應,與p農民羣衆的精神文6化0需求還不l適應,主要問題是文0化8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3化2體制不m順、機制不k活。因此,如何使廣y大o農民過上k豐p富多彩的精神文1化3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8“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爲1農村地區c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 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n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不a要將新農村建設片3面理解爲5就是興建新村莊,只注重農村房子d是否整齊劃一h,道路是否寬闊等表面的東西。決不e能把社會主義n新農村建設搞成農村新一j輪的大l拆大e建,不l能片4面追求“村容整潔”,不z能單一d追求某一r方7面的增長2。

不b能把社會主義v新農村建設與s城鎮建設混同起來。農村有農村的特點,有的地方3按小i城鎮的要求搞農村建設,最後搞得不v城不k鄉z,反5而不e利於q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

因此,社會主義h新農村建設必須着力f解決制約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一v定要把握好五h個l“堅持”原則:一g是堅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二h是堅持政府引8導,農民主體;三u是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四是堅持循序漸進,務求實效;五u是堅持節餘資源,持續發展。 二n、建設社會主義r新農村的重要意義r 改革開t放以2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k巨8大a變化7,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k穩步提高,農村黨的建設、精神文0明建設取得長0足進步。

但是,與p全面建成小c康社會的目標相比8,仍1然有較大l差距。大d力r開l展社會主義x新農村建設,是做好“三x農”工g作的新平臺,解決“三i農”問題的新途徑,促進農村經濟更大a更快更好發展的新載體。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v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p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農村是全面建設小a康社會的主要區k域。

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沒有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x康,就沒有全國人a民的小e。

5.怎麼樣寫“如何建設新農村”論文

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藝術 一、新農村建設中搞好環境藝術設計的 重要性 第一,好的環境是人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什麼是農村環境藝術? 農村環境藝術就是 由村鎮的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綠化、開放性空間 等物質實體構成的空間整體視覺形象,多指農村 環境景觀。農村環境藝術和城市環境藝術是不同 地域、不同規模但是同一性質的問題。

村鎮和城 市這兩個詞雖然不是一個意思,但都是人類生活 聚居的場所,都是人工條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條 件的一種環境。人們這種改造自己生存環境的活 動,改造得好可以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改造得不好 就會產生“視覺垃圾”。

農村環境藝術與村鎮規劃有重要的區別,並 不是做好了村鎮規劃就可以代替好的農村環境藝 術,從而產生優美的村鎮景觀。從城市設計的角 度看,農村環境是四維的研究和解決建築形式、色 彩、質地等的美學問題。

在這方面很多無可爭議 的實例,如:雲南的麗江古城,之所以成爲人們爭 相一睹的旅遊熱點,就是因爲它完整儲存着宋末 元初納西族民居建築風貌,古樸典雅的民居建築 羣,依山傍水,參差錯落,五花石街巷曲折幽深,四 通八達,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巧奪天工的人的 智慧於一體,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三萬居 民世居古城,創造和保留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形成獨具魅力的“東方威尼斯”。又如,蘇州水鄉的周 莊、浙江烏鎮等都是因爲景觀特色才成爲舉世矚 目的旅遊勝地的。

第二,好的農村環境景觀是一個地區文明水 平的直接體現。村鎮景觀在更廣闊的空間裏對城 市產生着直接影響。

因此,村鎮景觀在某種意義 上是體現一個地區審美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優美的環境也是良好人居環境的必要 條件。

以往,農村是由普通民居和一些公共建築 生成的村鎮,就是爲人的聚居和活動的場所,其建 築形式首先受經濟承載力的影響,其次考慮使用 功能的需要,最後才考慮審美的需要。如今,農民 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審美觀念逐漸加強,但是 由於審美能力和品位問題而花錢營造了“不如 意”。

特別應當說明的是,並不一定美的建築就 一定比不美的建築費錢,粉牆黛瓦可能比瓷磚和 琉璃瓦更便宜,但在一定的環境中給人的感覺可 能更舒服些。 二、新農村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環境藝術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 要分層次、分類型、分階段逐步實施,並在實施過 程中警惕一些問題的產生。

第一,“形象工程”帶來的“短視意識下的美 化運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果不加以正 確認識,則很可能被部分急於追求“政績”的幹部簡單理解爲“寬馬路,大洋房”,而給五千年的中 國農村大地的生態和鄉土遺產景觀帶來不可逆轉 的“損害”。

這樣“改造”的後果,不僅達不到預期 的效果和目的,還會使農村集體以及個人背上沉 重的包袱,弱化“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等目標,影 響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第二,“發展經濟”前提下的“國土安全格局 的破壞”。

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是“和諧社會”的 根基,這種和諧關係體現在健康安全的生態過程、秀美樸實的自然環境、人對土地的精神寄託和歸 屬感。一方充滿詩意和精神靈秀的土地是民間信 仰和民族認同的基礎。

中國國土下述兩個特點使 維護和諧社會基礎的任務艱鉅異常:第一,本來脆 弱的土地生態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巨量的人口, 有限的資源,特別是土地和水、林地資源,幾千年 不斷的開墾,使中國土地生態異常脆弱,自然災害 頻繁。

歷史上,因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的情形往 往是社會不安定因素,而城鎮化對土地的侵佔又 將使這種人地關係矛盾更加突出。第二,五千年 的土地充滿了精神含義,是草根信仰的載體。

古 老的土地上,由於世代人的棲居、耕作,留存了豐 富的鄉土遺產景觀,一條小溪、一座故園家山、一 片聖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 寄託和認同。這些鄉土的民間的遺產景觀,與他 們的祖先和先賢的靈魂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草 根信仰的基礎。

然而,在過去城鎮化和鄉村建設 的過程中,由於認識問題的膚淺和缺乏科學發展 觀的指導,鄉土生態和文化景觀遭到破壞,脆弱的 中國大地生態景觀和不可或缺的鄉土遺產景觀歷 經磨難。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洋文化”肆虐及對歷 史遺留文化精華的否定,令人心痛。

當今,全球化 的浪潮席捲世界各地,全球化已是人類進程中不 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已 無法把自己封閉起來,與世隔絕。

那樣,不僅不能 發展,甚至不能生存。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發展是 一個不斷擴大文化交流的過程。

當代的每一個國 家和民族,都納入了世界範圍的多元、多向文化交 流之中,拒絕交流是不可能的。但文化交流過程 中所產生的文化接觸、文化衝突、文化移植、文化 融合等問題,應引起在新農村景觀建設中足夠的 重視。

在這個全球化的大市場中,“文化國界”愈 發顯得重要,因此,建立在東西方文化對比、交流 大環境下的新農村的鄉村景觀建設,相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應更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更 加強調由文化的差異爲地區所帶來的價值和吸引 力。這就需要在繼承自身鄉村文化遺產的前提 下,能夠很好。

6.求關於鄉村田園風情的論文

鄉村旅遊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歐洲,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很大的發展。

在我國鄉村旅遊的迅速發展是在21世紀人們的旅遊消費觀念發生很大變化時纔出現的。近年來,鄉村旅遊作爲一種既古老而又新穎的旅遊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鄉村旅遊是以農村、農業、農民爲資源而開發的一種新型的旅遊產品,是以農村獨特的生產形態、居住環境、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爲對象的一種旅遊形態。在鄉村旅遊產品的開發和營銷中,體驗營銷不可缺少。

體驗營銷是一種新型的營銷模式,是體驗經濟的一個最爲典型的表現階段。1998年美國戰略地平線LLP公司的兩位創始人提出體驗營銷是指:從消費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等五個方面重新定義、設計營銷理念。

並且認爲消費者消費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消費者在消費前、消費中、消費後的體驗是研究消費者行爲與企業品牌經營的關鍵。體驗營銷目前不僅應用到生產、流通企業,還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服務性企業中。

對於鄉村旅遊這種旅遊產品而言,其本身也屬於服務經濟所提供的產品,隨着消費觀念的變化,人們對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提供“服務”就逐漸演變爲提供“體驗”,這樣體驗營銷就在服務業中應運而生。本文主要分析在鄉村旅遊中如何應用體驗營銷。

一、樹立體驗營銷觀念 隨着我國休閒經濟和休閒產業的快速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面臨廣闊的市場前景。如何在這良好的發展勢頭下取得比較好的競爭優勢,這是鄉村旅遊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如何吸引消費者、如何創造並引導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還有那些需求未被滿足等,這同時也是鄉村旅遊產品要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供鄉村旅遊服務的企業應從營銷模式的角度來考慮解決方法。

長期以來,旅遊產品提供給消費者的只僅僅是交通工具、景點、文化方面的變化,消費者只是被動的接受旅遊服務,而且對旅遊產品的信任度也逐漸降低,因此就出現了“看景不如聽景好”的俗語。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呢?因爲消費者在享受旅遊服務的時候只是走馬觀花,實質性的體驗活動很少,因此感觸不深。

這一方面是因爲旅遊產品本身的侷限性問題,如旅遊產品是受保護的文物、名勝古蹟等;另一方面是旅遊服務者的營銷理念問題,單純強調數量而忽視質量。在鄉村旅遊這個旅遊產品中,產品本身所受的侷限性不多,影響消費者需求和旅遊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經營者的營銷理念。

因此,在鄉村旅遊服務的提供過程中,應強調消費者的體驗活動,以體驗來衡量服務的質量優劣,提高消費者的感觸度。這就要求鄉村旅遊的提供者樹立體驗營銷觀念,給消費者提供一個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消費者有一種身在其中並難以忘懷的體驗。

二、發掘特色體驗產品,創造需求,創造市場 消費者要選擇一種產品時,主要強調這種產品能給自己帶來的效用的大小。因此,在選擇鄉村旅遊時,消費者會考慮的是鄉村的休閒的氛圍、純樸的民風、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居住環境。

但是消費者並不一定十分了解各地鄉村旅遊的真實情況。所以,鄉村旅遊產品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避免和一般旅遊產品雷同。

具體而言,鄉村旅遊中應強調特色體驗活動,根據當地的特色環境和人文條件創造出特色體驗產品,創造出適合消費者的特色需求。如在蔬菜生產區可提供蔬菜的種植和採摘活動、在水果生產地可提供果園內採摘銷售活動、在山區可提供登山活動等。

這一些活動都可以以鄉村旅遊產品中的一個產品類別出現,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可提供有區別的產品,在條件允許下可以提供“全面客戶體驗”,讓每一個消費者度能有親身體驗的機會,如手工磨面、手工造紙、手工染坊等。這樣,消費者在選擇旅遊產品時會更多地考慮到鄉村旅遊體驗的特色,考慮到特色體驗給自己帶來的可感知的價值。

同時這種體驗也會隨着消費者的購後行爲而給經營者帶來良好的口碑效應,使鄉村旅遊的市場逐漸擴大。轉。

7.我與鄉村振興論文1000字

據報道,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千百年來,鄉村文化凝聚着鄉土之美、人文之美,鄉村振興同時還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千百年來,鄉村文化凝聚着鄉土之美、人文之美。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表示,目前我國鄉土性特徵已經發生變化,鄉村社會的實體結構及鄉土文化呈現新趨勢,構成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後鄉土性特徵。 鄉村文化振興,要體現濃郁的當代特色,伴隨着城市化快速推進和城市文明的擴張,傳統鄉村文化被忽視、被破壞、被取代的情況比較嚴重,一些地方傳統生活形態、社會關係日趨淡薄,鄉村文化日漸荒蕪。

同時,厚葬薄養、鋪張攀比、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風氣蔓延。農村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要在紅白喜事、結婚彩禮這些“關鍵小事”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止不良習氣蔓延。

鄉村文化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8.我與鄉村振興論文1000字

近年來,農村發展問題受到黨和政府的日益重視,從過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現在的實現城鄉一體化,不同時期,國家對農業農村的發展都會做出相應的部署。

而在如今,十九大報告中,針對農村的發展,又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就成爲新時期指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鄉村戰略的實施對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至關重要。

這將成爲解決好“三農”、激活農村活力、彌合城鄉差距的重要武器。從我國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固有軌跡來看,農村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處在邊緣地帶,停滯不前。

隨着城鎮化的發展、現代化的推進,不少鄉村,尤其是邊遠偏僻的鄉村,逐漸沒落、慢慢消亡。以至於每次談及農村問題時,農村人口流失、農村空心化、留守問題等,不可避免。

特別是當前我國在開啓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農村所面臨問題必須解決。所以必須要實現農村振興,讓農村重新煥發出應有的活力。

如果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活力繁榮,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更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十九大報告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二十個字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你可以去豆丁上看看,這只是一部分。

9.關於海南農業發展的論文怎樣寫啊

必須徹底打破就農業抓農業的傳統思維模式,立足產業整體開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完整的高效農業產業體系,推動海南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透過農業標準化、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整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1.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沒有農業標準化,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

推進農業標準化,要突出抓好四項工作:一是制定和完善農業生產、加工、包裝、貯運等環節的系列標準,並與國際標準接軌,這是突破國內外“技術壁壘”的迫切要求。二是鼓勵、支援和引導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龍頭企業率先推行標準化生產。

三是按照“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操作規程、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產品標識”的要求,建設一批標準化生產示範區,發揮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四是加大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力度,加強農業標準化技術培訓,指導分散經營的農戶逐步走上標準化生產的軌道。

2.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是實現三次產業聯動,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要結合我省實際,進一步研究扶持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倡導龍頭企業透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保護價收購、按農戶出售產品數量返還利潤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關係。

探索農民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資金等要素入股,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與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3.推進農業工業化。

發展無污染的農村新型工業,有利於拉動農村內需,帶動農村現代服務業,推動農村城鎮化,促進產業化發展和城鄉建設的良性互動。要積極引導外資企業和大中型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創辦一批工農一體化的龍頭企業,使其成爲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勁力量。

大力發展工廠化設施農業,用工業裝備武裝農業,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要拉長農副產品加工業這條“短腿”,搞好農副產品加工業規劃佈局,建立優勢農副產品加工專業區,引導加工企業合理聚集,避免遍地開花。

鼓勵和引導現有加工企業擴大規模,加強技術改造,走質量興企的道路。 4.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農村集鎮建設要堅持市場運作,以中心鎮和中心村建設爲重點,基礎先行,加強交通、通電、通訊、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以政府投資爲導向、業主投資爲主體的多元化、市場化的投資機制。要把中心鎮建設與農村市場、工業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區域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大力培育集鎮特色產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

要加快農村從業人員的專業分工,引導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進入城鎮成爲城鎮居民。一部分農民經營農業資本和農業企業,逐步成爲農場主;一部分農民進城務工,成爲產業工人。

大力培育農村勞務市場,加強農民勞務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加強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爲農民工進城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 現階段農業結構調整要以“特色+規模+優勢”爲取向,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農村產業結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和農村區域經濟結構,加速由單純的外延擴張向質量效益型農業轉變,由單一的生產型爲主向精深加工增值型爲主轉變,由內向型向“以外促內”轉變,由傳統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經濟轉變。要着力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處理好數量和質量的關係,既要重視優勢農產品量的擴張,更要重視農產品質的提高,實現數量、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是處理好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的關係,既要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更要發展壯大優勢產業。三是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係,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着力培育以下三個經濟增長點: 1.大力發展畜牧業,使養殖業的產值比重超過種植業。要以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建設爲契機,按照“打基礎上規模、打品牌上質量、抓加工上效益”的思路,把畜牧業發展成爲一個大產業。

2.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發展高效種植業。適當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做大做強香蕉產業,做優做特冬季瓜菜,因地制宜發展花卉、熱帶水果、熱帶作物、經濟林等高效種植業,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產出效益。

糧油蔗等傳統產業要優化品種結構,改善品質,提高單產,努力降低生產成本。 3.大力發展優質種子種苗產業。

種子種苗是最具活力的增產增效因素。要充分利用我省的自然條件,把節地型、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種子產業作爲高效農業的新興產業來發展,把海南建成全國的種業基地。

着力建設一批水稻、畜禽、瓜果菜、花卉、林木、名特優水產等良種良苗基地,搞好南繁育種基地和瓊臺優質種苗合作示範場建設。引進、選育、推廣高產、優質、高抗性農作物良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化、優質化。

三、建立和完善農業支撐體系,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1.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關鍵是實行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控。

產前要加強產地環境質量檢測,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檢測和認證;產中要抓。

10.論文《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遊發展》該怎麼寫

作爲鄉村旅遊設計與鄉村度假開發的專業機構,山合水易已形成新農村旅遊、新農村民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十七屆三中全會後鄉村旅遊發展、休閒漁業旅遊、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經驗研究、古村古鎮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個專項研究報告,並已經結合2010年**關於加快推進旅遊業發展若干意見的最新精神,爲北京、貴州、雲南、廣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個鄉村旅遊項目提供了諮詢與規劃設計指導工作。

發展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和手段 大部分偏僻的農村從自然和區位的角度也無法走工業化致富的路子。走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生產的發展不失爲一個很好的設想,但依然有許多制約因素。

歸納起來主要是農村的生產資料使用權分散,現代生產技術技能掌握程度低,農村農民發展經濟存在融資難,農民無法完成原始積累。事實上,許多農村地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無論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有多快,對該類地區無實質性影響。

政府在現階段也無能爲力實施人口的戰略轉移,農民從整體上分析大都缺乏轉移的經濟能力和技能。 大部分的農村地區就城市化而言應實行錯位發展。

城鄉之間有一個“圍城現象”,城裏人想出去,因爲有了經濟基礎,城裏人空餘時間要返樸歸真,要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回味田園風光;而鄉下人則希望進城,城裏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城裏有豐富多彩燈紅酒綠的生活。這麼一個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互換,爲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的農村提供了極大的商機,就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城裏人到鄉下消費,爲鄉下人帶去滾滾財源。這兩年一些所謂“農家樂”項目被制止,實質上並非發展“農家樂”旅遊政策有誤,而是投資者的誤讀。

一是改變了土地的使用性質,二是手續不齊備,三是背離了“農家樂”的本義。 關於鄉村旅遊應該如何發展,山合水易的專家們給出了幾個觀點: 一、發展鄉村旅遊的意義 發展鄉村旅遊應注意自然生態。

地方特色文化衆多、民族民俗風情濃郁、優質農副產品、淡水產品衆多的實際。 發展鄉村旅遊對解決“三農”問題,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改善農村落後面貌都十分有利。

無論從經濟社會和文化層面。 大多數農民依舊無法擺脫對土地和農業的依存。

農業由於其天然的弱質性(抗風險能力低,農產品收益不高),農民由於生產資料不足(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有效金融支援,人多地少),現行的農村生產模式無法參與市場競爭。 鄉村旅遊的發展和成功。

一定會拉動農村按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自然生態,管理民主”的方向發展,推進農村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全面協調發展。換一句話說,鄉村遊項目如果沒有這些前提,註定也不會成功。

另外,從整體而言,我市大部分農村地區和農民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依然會處於“溫飽有餘,富裕不足”的狀態。大量的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雖然帶回可觀的收入,但造成了農村的空心化。

青年一代不會也不屑於農耕技術,這個文化不高、城市謀生技能不足的羣體,受城市文化浸染較深,但又不能在真正融入城市,不願意生活在物質文化匱乏的農村,變成了城鄉之間的遊離人,失去了對家鄉的熱忱,農村也失去了發展的活力。大力發展好鄉村旅遊,可以給這一羣體提供很好的創業空間,還可以爲農村的中壯年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離土不離鄉,增加農民收入。

從深層次意義上看,鄉村旅遊可以使原本封閉的農村提高聲望,增加原住民的社會交往,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喚起農民建設家鄉的勁頭、愛護家鄉、保護環境的熱情和責任,並可招引人才和資本流入,使農村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人文資源乃至生產資源得到充分整合,產生綜合經濟效益,提高勞動和產品的附加值。 鄉村旅遊是我市主線旅遊產品很好的補綴,也是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鄉土人情、特色美食展現的有效載體,十分符合周邊城市人口的週末休閒需求,透過消費,讓城市的財富流向農村,形成城市反哺農村的一種很好的財富再分配機制。

二、鄉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思想 鄉村旅遊的發展,要以政府主導+公司帶動+集體、農戶參與的模式進行,鄉村旅遊的發展要注重以原住民爲主體,形成三方共贏的格局。 政府的職責是政策引導,主要基礎設施(交通、電力供應)的建設、適度的財政激勵機制、融資配套、有力的監管和完善的服務體系的建立。

要對鄉村旅遊進行全面的規劃,按自然風光、人文特色、物產特色、客源預測分類佈局,規模發展。要提供鄉村旅遊項目的建設風格、風景設計、民俗節目藝術等的指導,使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景觀得到最好的演繹效果。

政府最爲重要和關鍵的作用是要對發展鄉村旅遊進行全面有力的監管和服務,要提供包括法律師、政策、稅務、項目管理、價格標準、定價原則、融資計劃、補貼申領到公共安全,水資源管理、餐飲衛生、食品安全、鄉村公共保潔、投訴等方面的諮詢和協調。 公司的作用主要是在鄉村旅遊規模發展的區域打造起核心作用的主線旅遊項目,起到聚集功能和資源市場化配置優化功能,以及產業的行業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