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何爲茶道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W

何爲茶道

何爲茶道:答案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何爲茶道:答案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現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茶道的代表人物有唐朝《茶經》的作者茶。

茶道是一種日本傳統的飲茶儀式,以茶席爲場所,在主持人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規矩和禮儀,以泡茶、品茶、賞花、賞戲等過程爲主要內容,以達到提高人們修養、素養、意境的目的。茶道注重平和、自然、簡樸的文化內涵,強調風雅、沉靜的精神氛圍。茶道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日本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是茶道求答案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閒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製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峯,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巖茶,爲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裏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爲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淨、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爲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爲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爲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係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裏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爲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爲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爲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繫的。因爲,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佈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係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透過宴慶,爲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繫,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裏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爲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爲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爲茶葉的利用,是由藥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爲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纔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爲數衆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爲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爲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裏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爲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爲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裏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透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範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爲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爲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羣衆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透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儲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爲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爲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爲:“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爲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爲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爲“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爲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衆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爲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爲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爲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爲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採: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爲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爲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醃:我國以茶爲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民族衆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係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爲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透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透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爲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遊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裏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峯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爲“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峯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爲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羣山,其中又以獅峯、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裏峯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鬱,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幹茶。 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是: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象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 、=、 西湖龍井茶 所屬菜系:地方特產 菜餚口味:鹹味 涉及食材:丸子,鹽,…… 產地:中國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羣山,其中又以獅峯、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裏峯巒起伏,溪流縱橫,林木蔥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構成了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小氣候”。 歷史:西湖產茶已有1200多年曆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峯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爲“貢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峯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 品種:西湖龍井茶的的採摘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 特點: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回答者:cym19950621]

茶道的具體內容?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爲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中華的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透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薰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爲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爲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爲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爲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爲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爲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爲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爲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作爲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爲,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透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爲“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爲着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爲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爲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透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透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透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的意思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 來說,可以稱作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 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的意思,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意思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透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 .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範。

  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景色宜人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爲嚴格細緻,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含,十一會心,十二賞鑑,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見,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佈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

  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範。

  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景色宜人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爲嚴格細緻,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含,十一會心,十二賞鑑,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見,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佈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

  中國茶道的精神

  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着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誌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爲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

  具體內容爲: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爲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

  敬——敬人愛民,助人爲樂,器淨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啓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誌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瞭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爲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樑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爲: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衆多場合,是因爲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於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臺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

 

茶道的含義是什麼?

茶道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擴展資料:

茶道的由來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

百度百科-茶文化

茶道與茶藝是什麼

茶道與茶藝是什麼

  導語:茶原爲中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爲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道、茶藝既是茶文化形態也是茶文化核心,把茶道、茶藝形成某種程式,作爲習茶之人的操作規程,具有便於學習和傳播的功能,如工夫茶、龍井茶禮、白族三道茶等,核心則在其中,就是它們所表達的內容、精神境界。

  1 茶 道

  何謂茶道?指飲茶的道理、方法及其應當遵循的規則。古代以茶招待賓客所形成的一套禮節或儀式,茶道是茶葉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次生文化現象。

  1 .1 茶道詞源

  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有一首雜言古體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雲“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秋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聞見記》雲“因鴻漸之論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茶。”

  封演是唐天寶至貞元年間的學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茶道名詞。

  在唐以前,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說,稱茗飲者“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喝茶就和煮菜喝湯一樣,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陸羽《茶經》面世以後,如封演《聞見記》所記,鴻漸爲《茶經》,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侶透過種茶、製茶而精於茶術,士大夫們則創造性的發揮,把茶的知識藝術化、理論化。當時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諸家精神,主張以茶修德。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茶經》開篇),貫穿了和諧、中庸、淡泊的思想內容,強調飲茶自修內省。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後茶道被傳承、傳播到國外,東渡日本後,在日本與日本文化結合後形成日本茶道。

  1 .2 茶道的概念

  許多學者研究茶道文化,潮州師範學院歷史系陳香白教授認爲,茶道乃以“品”爲主的飲茶藝術之結晶,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象徵友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茶道之形成於盛唐。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蔡榮章先生認爲,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文化專家丁文先生在《中國茶道》中概括: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根植於華夏文化,有着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係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爲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爲追求目標。

  2 茶 藝

  2 .1 茶藝詞源

  據報道,臺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爲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爲推動茶文化的發展,並注入人文精神爲主旨,經過反覆思考討論,爲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爲此創立了“茶藝”這個新名詞,同年臺灣成立了茶藝協會(1976-1977 年),當時在臺灣出現了“文化尋根”現象。

  臺灣於1976 年出現了管壽齡的第一所茶藝館。此後,中國功夫茶館等陸續出現,至90 年臺灣已有1000 多家。中國茶館歷史悠久,但以茶藝館命名的品茶場所,福建博物館茶藝館是當時第一家。目前僅福州市的茶藝館、茶藝居就有數百家。

  2 .2 茶藝的概念

  茶藝是一種形式和精神相互統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評、鑑賞藝術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環境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學意境。它往往偏重於生活藝術上的享用,除講究茶葉沖泡方法禮節與用具外,更重視不同茶葉的'色、香、味的品嚐,以及在飲茶過程中修身養性,注重茶在人際間的關係。人們常說的“喝茶”是將茶作爲解渴飲料時稱之。“品茗”細品茶味,將茶作爲生活藝術享用時稱之,與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觀茶論》:“啜英咀華”“爭鑑裁之別”,帶有品茶之意義。而“茶藝”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

  2 .3 茶藝的基本類型與特色

  中國飲茶歷史悠久,從古至今中國人品茶有其獨到之處,不僅利用了茶的自然屬性,而且認識了茶的精神屬性,飲茶文化源遠流長,傳統茶藝類型多樣,以其主導階層和藝術性質來分有文人茶、禪師茶、富貴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類型,各類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茶葉品飲的方法很多,以茶類可分爲綠茶品飲、紅茶品飲、烏龍茶品飲、花茶品飲、緊壓茶品飲等。以添加佐料於否可分爲清飲和調飲,清飲可品飲茶葉的真香真味,調飲因民族、地域、風習而異,且意義不同。現代茶藝在生活中有兩種主要表現形式,一種爲休閒型茶藝,另一種爲表演型茶藝,在社會活動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閒型茶藝隨處可見,透過茶藝活動過程,調節精神狀態,傳遞友情。表演型茶藝是對歷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禮、茶藝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煉,溶進現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其類型大體可分爲民族型、地方型、宮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兒型、科普型。它們都有各自的品飲技藝和文化意蘊,在茶藝過程中流動着美的旋律。在品飲技藝上以烏龍茶品飲技藝尤爲精湛。茶藝是飲茶風習和品茶技藝的藝術結晶,具有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茶的品味清芳,茶藝的流韻典雅。

;

何爲茶道

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本人喜歡功夫茶,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爲講究。

1.置茶器也就是俗稱的“茶道六君子”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鬥):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幹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鑑別。

③ 杯託: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茶道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於幹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淨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茶道的含義是什麼?

茶道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擴展資料:

茶道的由來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

百度百科-茶文化

“茶道”是什麼?

什麼是茶藝,茶道,茶文化呢???

茶道文化是怎樣的文化?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爲載體,並透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 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三不點”爲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爲一不;景色不好,爲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爲一不,共爲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做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 、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

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道的基本知識

  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下面是我爲你整理的茶道的基本知識,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爲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爲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爲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着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着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爲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爲“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茶道的內涵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爲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透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透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透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佛教與茶的關係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並向高雅境界以至發展到創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東晉後期,佛教領袖慧遠竭力把儒家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溝通起來,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報應教義的。並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調合中國傳統思想而創立的,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合佛身“四德”(常、樂、我、淨)。以“五常”(仁、義,禮、智、信)調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安言)力圖兩者相融臺,調臺儒家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宋元明清時代,更加註意調合中國傳統思想。北宋天台宗學者智園,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家不寧,身不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儒釋共爲表裏的主張,因而發展成爲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

  佛教對茶道的滲透,史料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丹丘和東晉名憎慧遠嗜茶的記載。可見“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但形成氣候筆者認爲始啓中唐。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濃烈,僧侶敬神、坐禪、唸經、會友終日高不開茶。禪茶道體現了良然、樸素、養性、修心、見性的氣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禮儀祕藏在法門寺地宮金銀系列茶具從設計、塑造和擺設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後室)更令人信眼地認識到“茶禪一味”的真諦。禪宗茶道到宋代發展到鼎盛時期,移值到日、韓等國,現在已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爲"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爲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爲修身靜慮之侶。爲了滿足 僧衆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爲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佛門的茶是活動爲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爲《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透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透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Tags:何爲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