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怎麼寫張遷碑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4W
1. 怎樣臨寫張遷碑

如何臨寫張遷碑(轉帖)作者:郵海鴻影 其一、《張遷碑》氣象高古,開張疏宕,線條平實質樸,力量感較強;所以在用筆時一定要注意其力量感;闊筆鋪毫而行,不要裹鋒不前,要使其筆鋒外拓,線條紮實。運筆積點成線,步步爲營,不要平拖無力。筆法上可摻用一些篆法,切忌夾雜楷法,這是臨習《張遷碑》時的大忌。起筆和收筆時要注意其似方還圓的趣味。在臨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起筆和收筆可以估計爲方筆,因《張遷碑》中方筆較圓筆多,所以不宜多用圓筆來書寫。爲此,在毛筆的選擇上,我們可多采用一些短鋒或中鋒的羊毫筆來寫,這樣就更易達到效果。用羊毫筆的另一個優點是蓄墨與流墨也較爲適中,可使線條更增厚重。另外,在書寫時,應注意字徑不易太小,一般以10釐米見方爲宜,或者更大。做爲學習氣勢而言,“大處落墨”固然是指抓重心,“要筆不繁”,但略反其意,用大字臨摹小字,亦能收到倍增氣勢的效果。 其二、漢碑的形式特徵雖然不象唐楷那麼嚴謹,但也有嚴格的法度要求,《張遷碑》雖屬風格型的漢碑,但同樣也屬技法型的漢碑。因此,我們在臨習的過程中,初期階段,一定要忠實於原作的筆法和結構,做到一絲不苟,做到如米芾所說的;“不枯溼、不肥變態”。這樣,就需要自己反覆臨寫,並經常與原作進行比較,找出不足之處,如此才能獲得它所包含的更多的藝術內涵。如臨寫“諱”、“陳”、“君”字,要看到“豎劃”穿過“橫畫”時的節奏,要儘量克服一勒到底的機械用筆。這就是所謂“積點成畫”。在線條凝鍊的基礎上,我們便應當注意細部的觀察,即在筆劃的起、收、轉、折。《張遷碑》雖然用方筆爲全碑的基調,但在具體落實到每條筆劃上時,則有所不同;從筆鋒人紙的瞬間來說,有虛有實。從切鋒作一方筆狀時,從那一方向切入,其角度都需要考慮,不可盲目地將《張遷碑》中具有變化的方筆都寫成一種模式。這樣,在執筆上一定要正,不可歪斜。因爲筆桿正直,也是保持“八面出鋒”的先決條件。如在臨寫“君”、“出”等字的“橫劃”和“豎劃”中,便應看到切鋒入紙作一方筆狀,其用筆的角度皆不同。設或筆毫不正,即使你已看出其各種變化,也是臨摹不出來的。

怎麼寫張遷碑

經過這樣從觀察到調正筆勢的嚴格訓練後,便可以在保持原帖的基礎上,適當做一些“意臨”練習,即改變其原形的誇張訓練,但不要離原貼風貌太遠,要從“意”的角度來表現原作,重在個人主觀意念與碑的客觀實際相吻合。這個階段我們當然可以比較自由隨意些,但在臨習時要注意筆勢放開,不要拘泥小節,更不要隨意塗抹,注意自己臨習的方向。如可改變線條原有的基調,變寬厚爲細挺;或在保持線條基調的前提下,誇張其結構的特點,使之變得更加強烈;或保持原作的氣息,改變其用筆、結構的特點等等。這一階段的目的在於檢驗前一階段臨習的實際效果如何,以便提高理解和創造能力。

2. 怎樣臨寫《張遷碑》

以前,我總迷戀於行草的自由揮灑、適於抒情寫意,且每每自得其趣,頗有躊躇滿志之感;然而,現在偶爾靜下來,翻翻原來的東西又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什麼呢?古味。

既然看出了自己的不足,就當想辦法彌補。於是,我想到了寫隸篆:先寫一段時間的隸書,繼而追摹篆書,大約可以奏效。

我從書櫃中抱出一堆漢碑,開始東挑西揀——這已是我的習慣,選帖時一定得琢磨哪些東西纔是對胃口的。《曹全碑》太過嫵媚,《韓仁銘》失之開張,而《乙瑛碑》大多結體嫌俗……最後,我敲定了《張遷碑》。

因爲,它自然、古拙、倔強等多方面的美,一下子牢牢抓住了我的感覺。 蔣驥《續書法論》中有這樣一段話: “學書莫難於臨古,當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樂,並詳考其作書之時與地,一一會於心中,然後臨摹,既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則不足以論書。”

這是在強調臨書前的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我雖不曾做得如其所言那般細緻入微,但在認真瀏覽、熟悉全碑的同時,我還是儘量找出一些對《張遷碑》的研究文字,仔細閱讀,以期加深我對此碑的理解和認識。

而且,我還試着爲碑文標點,大致通曉其意(我體會出,此舉看似於臨帖無益,實則有不少幫助)。 然後,我開始觀察和分析它的單字結構及用筆特徵。

其結構,除了籠統的“蠶不二設,燕不雙飛”、“隸欲精而密”等描述外,尚有另外一些特徵。先從整體着眼,它的結構屬方正謹嚴稚拙一類,體勢略扁,字字重心平穩,自然不拘,恰似山野村民,淳樸無飾。

如起首之“君”、“遷”、“公”、“留”、“人”、“也”等字,皆質樸可愛,安若泰山。 再從局部觀察。

留心一下此碑中的“口”字形結構,多爲上寬下窄,似花盆狀,呈上託之態;各字中的橫畫,有數橫連屬直而平行者,有偶爾中部稍向上挺或中部略向下曲者,無不隨字勢而定,處理得恰到好處。以上列舉的情形,例子較多,幾乎觸目皆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碑中尚有不少假借字與別體字。藉助自己的文字功底及其他關於此碑的研究資料以弄清這些細節,對於自己臨帖,特別是釋通文意,不無裨益,如“張是輔漢”中“是”假作“氏”,“禽狩”中“狩”假作“獸”等;“社稷”中“稷”的別體等等,餘不一一列出。

還有將結構稍加變形者,奇趣頓生,妙不可言。如“常”、“從”、“系”、“虛”等。

更有衆多將筆畫略爲增損者,造型奇崛,意態橫生,如“龍”、“嗇”、“震”、“藝”、“數”、“舊”等,一般都變有所據,美不勝收。 在用筆方面,常識性的“蠶頭燕尾”等自不待言。

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多用方筆,起收用方筆者比比皆是。應該動腦筋的是,用鋼筆去臨寫,怎樣表現方筆呢?我的體會是:起筆時,若是豎畫,則以筆尖凌空正下;若是橫畫,則先稍作下行之勢,隨即右行。

收筆時,待筆尖正行於筆畫末梢時凌空收勢即可。 然其筆畫轉折處,又多用圓筆,如“披”、“詩”“對”等等。

圓筆用鋼筆去表現時,則要求筆尖執行時用力均勻,速度稍慢,呈弧形前進,切忌中途頓挫。 因爲其用筆從整體而言是屬筆力內斂型的,故其橫、捺畫出波時,幅度皆不大,好象爲一種內聚之力所牽制。

撇畫,一般隸書中收筆時都開拓縱筆,極意誇張出波,然此碑中撇畫,運筆卻大多迂緩內收,僅以形曲略示撇意而已。此二類者,例子都較明顯,故不欲列舉。

碑中尚有一些錯處,明顯的如將“暨”誤刻(抑或是誤書)爲“既且”二字,“政”誤爲“畋”等,亦當弄清。 在整幅臨寫時,既要注意單字的大小俯仰,又要刻意領悟內在的那種生生不息的連貫氣脈,力求做到有筆有意,形神兼備。

儘管我們一直強調藝術的創造性,但是,即使是臨寫他人的東西,只要善於融入自身的藝術精神及思想感情,我認爲,同樣可以創作出動人的作品。 一管陋見,願朋友們能得到些許有益的啓示。

3. 隸書學習,怎樣寫好《張遷碑》

在深入學習《張遷碑》之前,務必先了解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張遷碑》所屬的書史地位。

我們足見《張遷碑》在書史中的重要地位及超強的藝術影響力。其次.是要善於讀碑和臨碑。

梢於讀碑有時勝於反覆幕寫,這樣,更易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張遷碑》的總體風格古拙凝重,其用筆多方、筆勢斬截,結字內效、巧中有拙,因字立形、敢於取險,並多變化。

章法參差錯落,一任自然,若繁星在天,一派天機。所以我們在讀碑時要有目的的對砷中的用筆、結字、章法認真揣摩,細細品味其神采,力爭化碑中之形爲胸中之意。

同時,還要勤於臨碑。臨碑的要求是:透過對臨和背臨的方法,不僅達到形似而且要達到神似。

即在用筆、結體、風格、氣勢等方面都要求與原碑相似,同時還要學其膽識,敢於打破規律,表現個性,敢於遺貌取神,把每一筆、每一宇、每一幅都寫得錚錚作響,如深穆凝爪的青銅器一般。來源書法 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再次,就是要講求筆法,注重用筆的變化。書法,主要就是筆法。

筆法,簡言之,就是筆毛在點畫中執行的方法。運筆包括起伏、中側、方圓、藏露、輕重、疾澀等變化。

故康有爲種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而《張遷碑》的妙處,更在於運筆的變化多端,本書詳列了《張遷碑》八個獲本筆畫近百種造型變化,也未必詳盡。所以我們要真正寫好《張遷碑》務必講求運筆方法,使筆畫線條宮於變化。

比如中錚行筆問題。這是書家們歷來術行的筆法準則,只有筆錚,卜正,寫出的點畫才能圓滿勁健。

因此寫《張遷碑》要以中鋒爲主,但也要結合使用側鋒。因爲中鋒、側鋒是相互依賴而又並存的兩種摧木筆法。

無“側”也就無所謂“中”。結合使用側鋒可以使筆法更富於變化。

又如川筆的方圓輕重變化。方筆方v莊重,剛健雄渾,倘純用方筆,則又撇得呆板拘謹,缺乏神采;閱筆圓轉遒勁、活潑秀麗,似如果單尹”,則易流於輕浮、單薄。

《張遷碑》川筆就是以方爲主.但經過長年風化,這些刀痕變得模糊,使人感覺方而不利,火氣個無。因此,我們在臨寫《張遷碑》時不要囿於一法,要堅持方圓並施的用筆方法。

此外,我們在臨寫時還要注意其藏錚、露錚、輕提爪按、疾行澀進等川筆的變化,既要忠於原碑,又不拘於一法.要敢於突破、敢於創新。

4. 書法用張遷碑如何創作

書法學習都是想通的,學習隸書與學習其他字型方法是相同的,不外乎多看,多寫,多練,多反思。

【怎樣練好書法】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

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

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

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爲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着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着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

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爲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

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範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

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

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準,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

臨摹後要反覆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

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覆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

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

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爲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樑鵠的書法,便把樑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

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臥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閱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

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

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透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鍊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

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閱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

Tags:張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