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4.03K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答案是清朝。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答案是清朝。

六大茶類齊全於清朝,公元1725年青茶工藝的成熟,標誌着六大茶類的齊全。六大茶類基本形成於唐宋時期,中國六大茶類分別是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綠茶最早起源於巴地(今川北、陝南一帶),烏龍茶,亦稱青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中國唐朝至宋朝時期(7世紀至13世紀)。在這個時期,中國的茶文化開始形成,出現了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和紅茶六大茶類,並且逐漸被世人所接受和喜愛。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茶文化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獨特的茶藝和茶道文化,成爲了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六大茶類齊全的年代是()。

六大茶類齊全的年代是清代。

1,六大茶類基本形成於唐宋時期,中國六大茶類分別是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綠茶形成的時間最早,魏晉時便有曬青綠茶的出現,而白茶在唐代出現,黃茶在明代出現,黑茶在明代出現,紅茶也在明代出現。但這六大茶類齊全卻是在清朝,公元1725年,青茶工藝的成熟,標誌着六大茶類的齊全。

2,中國的茶葉種類很多,分類也自然很多,但被大家熟知和廣泛認同的就是按照茶的色澤與加工方法分類的六大茶類,這六大茶在發酵程度上也是有一些區別的,不過它們均在清代齊全。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 )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清代 。

資料擴展:

中國的茶葉種類很多,分類也自然很多,但被大家熟知和廣泛認同的就是按照茶的色澤與加工方法分類,即是六大茶類分類法: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茶類。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爲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

我國紅茶中主要有:祁門紅茶、政和工夫、閩紅工夫、坦洋工夫、滇紅工夫、九曲紅梅、寧紅工夫、宜紅工夫等等,以祁門紅茶最爲著名,爲我國第二大茶類。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其製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較多的儲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菸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

我國綠茶中主要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信陽毛尖、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等。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

A.明代

B.元代

C.清代

D.宋代

正確答案:C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清代。

中國的茶葉種類很多,分類也自然很多,但被大家熟知和廣泛認同的就是按照茶的色澤與加工方法分類,即是六大茶類分類法: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茶類。

白茶,本大茶類中製作工藝最簡單的一類。鮮葉經採摘之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晾曬或文火乾燥製成。且毫銀針、壽眉等屬天此類。

綠茶:六大茶類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類。自古爲世人所知的名茶,多數都是綠茶,比如龍井、毛峯、瓜片、碧螺春等。

青茶:青茶即烏龍茶。著名的安溪鐵觀音即是屬烏龍茶類。由於其工藝特點,烏龍茶葉底經常會出現“綠葉紅鑲邊”的情況。

黃茶:可能是六大茶類裏存在感最低的一類。其加工工藝類似於綠茶,只是多了一道”悶黃”的工藝。

紅茶:我國第二大茶類,聲名遠播海外。著名的正山小種、祁紅即是屬於此類,加工過程中需要發酵。

黑茶:近幾年異軍突起的茶葉新貴,以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爲代表。屬後發酵茶,通常以緊壓茶的形態出現,比如磚茶餅茶、金瓜等。

六大茶類齊全於哪個朝代

清朝。

中國六大茶類分別是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公元1725年青茶工藝的成熟,標誌着六大茶類的齊全。古代黃茶鮮葉也呈,最早出現於公元7世紀,現代黃茶是經過悶黃工序的處理,纔有黃茶的特徵,紅茶中正山小種是最早出現的紅茶,並於1662年開始逐漸傳播世界。

綠茶形成的時間最早,魏晉時便有曬青綠茶的出現,白茶唐代,黃茶明代,黑茶明代,紅茶明代。

六大茶道基本形成的時期

六大茶道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唐宋時期。

六大茶道:

一、「綠茶 不發酵 講究新鮮」

綠茶(Green Tea),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其製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較多的儲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菸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中國生產綠茶的範圍極爲廣泛,河南、貴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四川、陝西(陝南)、湖南、湖北、廣西、福建是我國的綠茶主產省份。

綠茶的特點是鮮葉採摘後高溫迅速滅掉其中酶類,抑制茶多酚氧化。所以綠茶具有“三綠”的特點:幹茶綠,茶湯綠,沖泡後的葉底也是綠色的。

喝綠茶講究的是新鮮,所以古人有“試新茶”的娛樂。一個冬天的漫長等待後,終於開春新茶上市,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氛。這也就是爲什麼越早上市的綠茶越貴的緣故。

另外,綠茶越嫩滋味也就越鮮爽,所以名優綠茶大多采用極嫩的原料製作。對於綠茶,外形比內質重要得多,所以選購綠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看茶葉的嫩度、整碎程度、緊實度以及色澤。

二、「白茶 不發酵 製作簡單」

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指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屬輕微發酵茶,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爲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陽、雲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雲南白茶工藝主要曬青,曬青茶的優勢在於口感保持茶葉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如果是蓋碗沖泡,坐杯(每次衝泡茶葉的浸泡時間)的時間長一些湯色會是淺或者杏。白茶幹茶看起來太綠或者太紅都是不對的,這些都說明了製作工藝上的缺陷。

三、「黃茶 輕發酵 “悶”黃」

黃茶是中國特產。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又分爲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如潙山毛尖、泉城紅、泉城綠、平陽黃湯等均屬黃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廣東大葉青則爲黃大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湖南嶽陽爲中國黃茶之鄉。

黃茶幹茶是的,茶湯是的,葉底也是的。不過現在大多黃茶的製作都轉化不足,看起來太像綠茶了。

四、「青茶 半發酵 特點折中」

青茶也叫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但是這個“半”是不怎麼準確的。因爲在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輕的包種茶快接近綠茶了,發酵程度最重的東方美人茶快接近紅茶了(這兩種極端的茶都是臺灣的)。烏龍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漢族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爲“美容茶”、“ 健美茶”。烏龍茶爲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烏龍茶產量最大的是福建,大衆熟知的鐵觀音和大紅袍都屬於烏龍茶。

烏龍茶的特點在於先促進茶多酚的氧化,然後突然終止氧化,因此烏龍茶兼具綠茶和紅茶的特點。沒有哪種茶比烏龍茶更講究沖泡技巧了,這也就是爲什麼烏龍茶又叫做功夫茶。

五、「紅茶 全發酵 茶湯紅亮」

紅茶,英文爲Black tea。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爲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我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爲著名,爲我國第二大茶類。

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爲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爲“烏茶”。紅茶因其幹茶沖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中國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 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雲仙紅茶等,尤以祁門紅茶最爲著名,

萎凋、揉捻、發酵都是爲了促進紅茶中的茶多酚氧化。茶多酚本身是一種無色的物質,其中的兒茶素在紅茶加工的過程中聚合形成了的茶黃素和紅色的茶紅素,因此紅茶的茶湯紅亮、葉底也是紅色的。只是紅茶在乾燥的過程中,由於水分的散失,茶葉表面的茶色素顏色加深因此紅茶的幹茶是黑色的。

六、「黑茶 後發酵 茶馬古道」

黑茶(dark tea),因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故得名。六大茶類之一,屬後發酵茶,主產區爲四川、雲南、湖北、湖南、陝西、安徽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爲安徽古黟黑茶(安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邊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陝西黑茶(茯茶)。

同樣是促進茶多酚氧化和內質轉變的茶,黑茶和紅茶的不同在於:紅茶的酶促反應動力來自茶葉自身的酶,而黑茶來自微生物產生的酶。所以黑茶稱之爲抑制茶葉自身酶活而促進微生物活動的後發酵茶。黑茶具有一定促進消化和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羣等作用。

早期黑茶大多銷往邊牧地區,作爲茶馬古道的重要物資。黑茶對於邊牧民族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也比較大。長期以來黑茶都使用較爲粗老的原料製作,並且飲用時經過熬煮而不是沖泡。不過現在也有使用採摘較嫩的原料製作的黑茶,如宮廷普洱等,適合沖泡飲用。

我國六大茶類分別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一、綠茶

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自茶葉正式作爲飲料後,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當時加工方法較爲簡單,通常是把野生茶樹上的芽葉採回後,稍微輕揉,曬乾後即爲飲用。

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綠茶製法開始。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爲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爲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

綠茶炒青製法的精細工藝是在明代形成的。關於炒青綠茶製作方法,雖有唐代“旋摘旋炒”的記載,但炒青綠茶的製法起源於12世紀末葉,在明代形成。利用乾熱來發揮茶葉的香味,從此綠茶品質有了更大提高。精細的炒青工藝在明代顧元慶《茶譜》、許次紓《茶疏》中都有評述。這種炒青加工工藝,一直沿襲至今。

二、黃茶

現行黃茶的全套生產工藝,約於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

關於黃茶起源,據史料推測,它在公元七世紀就已有生產了。但當時黃茶不同於現在我們說的黃茶,它是由一種自然發黃的黃芽茶樹品種的芽葉製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爲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而現在所說的黃茶類,是指經過改進,在綠茶製作程序中加入“悶黃”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在綠茶炒青製造實踐中,鮮葉殺青後若不及時揉捻,或揉捻後不及時烘乾或炒幹,堆積過久,都會變黃;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過長,也都會發黃。所以在炒制綠茶的實踐中,就會有意或許無意地發明出了黃茶類茶。這一全套生產工藝,是在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的。如黃茶類中產量最高的條形黃茶之一黃大茶,即創制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年曆史。

三、黑茶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製造的,比黃茶爲遲。

“黑茶”兩字在宋神宗熙寧年代(公元1068-1077年)就出現了,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僞,徵悉黑茶……官茶易馬,商茶給賣。”《明會典》亦有載:“穆宗朱載垕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勿分黑黃正附,一例蒸曬……運至漢中府辨驗真假黑黃斤篦。”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在所說“黑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公元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乾製成曬乾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複雜,當於黃茶之後。

四、紅茶

“紅茶”一名,始見於明代劉基所撰《多能鄙事》一書(15-16世紀間),陳椽《茶業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魯茲神甫於1556年到達中國,1560年左右回國後著書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紅色。”呈紅色即指紅茶湯。可見1560年以前,就有紅茶了。1607年荷蘭東印度海船首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故可結:福建武夷山首創小種紅茶,時間是在16世紀末與17世紀初之間。

首先創制的是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工夫紅茶是在小種紅茶基礎上演變而來,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載有小種和工夫的茶名。小種紅茶是鮮葉加工複雜,毛茶加工簡單;工夫紅茶則相反,簡化鮮葉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紅茶。

五、白茶

“白茶”一詞,有多重含義。現在我們所說白茶一般是指微發酵茶,以“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爲加工工藝,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約起源於明代中期,清嘉慶年間(1792-1821年)開始其工藝不斷髮展,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據宋子安在公元1064年前後所著的《東溪試茶錄》中記述,白茶宋代已有,但是當時白茶是指由一種叫白茶茶樹品種製成的白茶,其製法與綠茶製法大體相同,並蒸壓成團茶。直到明代,以“日曬”爲主的白茶製作方法開始出現。明代田藝蘅所著《煮泉小品》(公元1554年)中有載:“芽茶以火作者爲次,生曬者爲上,亦近自然……”這就類似於現代白茶的加工工藝中“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

據《福建地方誌》和茶葉專家張天福《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白茶早先由福鼎創制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爲原料,製成銀針,但芽頭瘦小白毫不顯。約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選育出大白茶茶樹良種後,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白毫銀針。白牡丹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制於建陽水吉,後傳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開始創制白牡丹。

而陳椽在《茶業通史》根據相關史料認爲,白茶是在19世紀50--60年代創制的。

六、青茶

青茶種類很多,製法繁簡差異很大,故關於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程啓坤等(2004年)認爲,武夷茶的加工工藝,在《王草堂茶說》中有詳細的記載:“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武夷炒焙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此著作成書於清代前期(注:確切年代不可考,一般認爲是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因此武夷茶這種獨特工藝的形成,在此時間之前。茶學專家陳椽有考,安溪青茶是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創制的,烏龍青茶是在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開始生產的。

青茶製法是從綠茶結合紅茶發展而來,先日光萎凋而後炒青、揉捻及烘乾。當時工夫紅茶品質下降,綠茶遭到印度紅茶衝擊,銷路都不好,影響人民的生活,這就推動了製茶技術的革新,青茶隨之出現。

誰能列舉出來幾大茶類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後次序?

衆所周知,我國是個茶葉大國,茶葉是華夏民族日常生活中第一部分。無論是茶葉的製作還是茶文化,在世界上是歷史最爲悠久的。我國的茶葉按照茶性的分類可以分爲六大類,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紅茶等,喝了這麼久茶,你知道哪種茶類是最早出現的呢?

綠茶的起源——3000年左右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

蒸青綠茶工藝脫胎於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爲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爲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元代王禎《農書》第一次提到蒸青之後趁熱揉之,現代意義的蒸青綠茶工藝趨於成熟。

黃茶的起源——1400年左右

黃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觀察方法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徵,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爲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

在歷史上,未產生系統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和在衆多消費者中,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

如上面所說的因鮮葉具嫩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爲綠茶類。還有采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湯,很易誤認爲是黃茶。

黑茶的起源——1300年曆史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製造的,比黃茶爲遲。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在所說“黑茶”(青磚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乾製成曬乾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複雜,當於黃茶之後。

紅茶的起源——400多年曆史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爲“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美國韋氏大辭典,“祁門紅茶”記錄着祁門紅茶的原產地——中國安徽省祁門縣。

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

白茶的起源——1800年左右

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白茶是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

史載,東漢時期,一個叫尹珍的青年懷揣家鄉生長自制的“荼”, 拜謁著名儒學大師許慎,遭門丁刁難,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許慎整個府邸充溢着濃郁的茗香。

許慎踱步而出溯源,隨即便邀尹珍入書房,將其“荼”沖泡相觀,但見其外形優美,白色葉底如銀針墜壺,湯色碧綠明亮,品之頓覺味鮮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發其在《說文解字》中對 “荼”的註解,用“檟、茗、蔎” 譯註“荼”字的色、香、味。

青茶(烏龍茶)的起源——1000多年曆史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爲“美容茶”、“ 健美茶”。

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爲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製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產茶。

茶的種類和歷史

一、綠茶

綠茶是六大茶系中最早出現的茶類。

到了明朝,研究綠茶製法者越來越多,有很多新的發明,如由烘青到曬青和炒青。隨着製茶工藝的發展,慢慢有了黃茶、紅茶、白茶、黑茶、烏龍等茶。

茶初摘時,須揀除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也。”現時大多數特級綠茶,炒制工藝還是這樣。

綠茶:葉綠湯清、清香、醇美鮮爽纔是它的本質,它是六大茶系之首,另發酵,茶多酚最多,性寒,微苦、回甘、清熱潤燥。提神醒腦抗氧化,不適合腸胃較弱的人羣,

二、黃茶

黃茶如從品種說起,遠在七世紀就有了,炒制過程中悶黃的程序。

《明·會典》說:“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這是記載四川曬青綠茶做色蒸壓,做色重的變褐黑色,輕的變黃茶。

人們發覺製茶殺青後或揉捻後,不及時乾燥或乾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人們產生新的認識,再去實踐這種茶工藝,就創造了黃茶。例如,黃芽茶是殺青後悶黃的;黃湯是揉捻後悶堆二三小時;黃大茶是初幹後堆放20多天變黃的。

黃茶是中國獨有的茶類,湯色杏黃清澈,輕微發酵,口感清爽香醇,富含咖啡因子,提神醒腦消食化滯。

三、黑茶

起源於十一世紀前後。

西南邊區人民以茶經商,走進了銷茶製茶的道路。西部和北部牧區環境,當地人喜愛飲用邊銷茶,邊銷茶成爲西北邊區最重要商品,也成爲了他們的口糧茶。

黑茶的特點是:紅、濃、陳、醇,屬於後發酵茶類。該茶微生物發酵,香氣獨特,口感醇厚,改善腸道環境,調節脂肪代謝。

四、白茶

福鼎的白毫銀針,起源於公元1796年。

白牡丹是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制於建陽、水吉,後傳入政和、福鼎。白茶主要產茶區,還有汀溪、愛民、南客、太元、潘村鄉等地,

白茶是茶中珍品,屬於輕度發酵茶。茶性清涼,滋味清淡、回甘、富含茶多糖,適合降血糖的人羣。

五、紅茶

紅茶的鼻祖是正山小種,起源於16世紀,是指福建與江西交界的桐木關生產的小種。

紅茶茶性溫和,無刺激,口感甜醇,調節腸胃功能,適合腸胃不好的人羣,女士更爲適合。

六、烏龍茶

烏龍茶起源於雍正年間,發源地福建安溪。

太平天國時期閩南近海居民,內遷到沙縣集居;有的過海到了臺灣省。該茶從沙縣往北傳播到崇安,武夷山種茶製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

烏龍茶屬於青茶,具有紅、綠茶的優點。在製作綠茶、黑茶、紅茶的基礎上,才發明烏龍茶製法。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適合三高人羣。

茶有不同顏色,也有不同內涵。綠茶,讓你彷彿來到茫茫草原;紅茶,感覺人生最美莫過落霞滿天;白茶,皚皚雪野寫滿晶瑩生命;黃茶,黃河黃土孕育了我的靈魂;黑茶,夜越黑離晨曦才越近;(烏龍茶)青茶,一片青草一樹青葉中有我的青春。

茶有季節。茶裏,泡着一個夏,臥着一個秋,藏着一個冬,孕育着一個春。天天喝茶,品盡四季;一生喝茶,品盡人生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追尋中國茶文化的源頭,首先要廓清中國茶葉的源起。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後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爲遠古的時期。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啓蒙和萌芽階段。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說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爲“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說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爲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爲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爲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爲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爲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爲豐富。概括地說,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爲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爲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範疇的內容。

Tags:六大 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