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爲感怎麼寫爲感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02W
1. “爲感”與“爲盼”的區別

“爲感”與“爲盼”的區別是:

爲感怎麼寫爲感

1、“爲感”表示謝謝!多用於公文,即下級單位向上級單位作報告,請求幫助後的結束語。如:“望批准爲感”,就是希望得到批准,申請人將爲此而表示感謝。

2、“爲盼”則多帶有等候結果的意思,表示一種希冀,包含比較禮貌地、比較期待地、委婉的表示希望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要求。常用在應用文書寫作中,作結尾的習慣用語,表達書寫人對收件人的一種願望,是建立在一種尊重之上請求。結尾一般說希望對方、等待對方,可以表示爲:“望……爲盼!”比如:“支援爲盼 、接洽爲盼、望回爲盼、批准爲盼、協調爲盼”等。

2. 如何寫感悟作文

第十一、感悟(附一)

面對紛繁的生活,我們常常有許多感悟:當我們看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時,我們也許會感悟到人的朝氣蓬勃與旺盛的生命力;當我們看見葉子從樹上落下,我們也許會感悟到生命的短暫,應該珍惜時光發奮進取……

一、因景而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寫作中,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思想意志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我們在觀花時懷人,賞月時思鄉,看海時可以感受博大,觀雲時可以感受飄逸,一切皆由景而感。

有時,景也昭示着一種自然哲理。這時寫感,要對景進行聯想和想象,賦予具體的景象以抽象的哲理。我們看到黎明,感悟它衝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陽,我們同樣感悟它孕育希望的艱難。

二、因物而感

文學作品中的物,或牽繫着一個故事,或寄託着一段感情,或隱含着一個道理。在記物的時候,可借物言情,也可託物喻意,還可詠物明理。如一塊橡皮記錄着一段友誼,一聲問候承載着一份親情,一束玫瑰詮釋着一種愛意。

因物而感是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構思寫作模式,作者描述事物的目的,不是爲了表現這個事物,而是爲了引出一段感情,一種哲理。所以要在寫物之前,賦物以意;在寫物之時,爲感蓄勢;在寫物之後,自然出感。如寫蓮花,其實是爲了讚美高潔;寫翠竹,其實是爲了頌揚虛心;寫黃牛,其實是爲了昭示勤勞;寫蜜蜂,其實是爲了謳歌奉獻。

三、因人而感

即從人的外貌、語言、行爲、性格中尋找感點。可以邊敘邊感,在描寫中點綴自己的感受、感想。也可以敘後出感,在寫人之後,詳寫感點,借勢出理。我們可以因自己的衣食父母而感,感悟父愛的深沉母愛的偉大。我們可以因祖國的英雄兒女而感,感悟先烈的英勇後生的可畏。

四、因事而感

在記事之後,或就事論事抒發感想,或由事入理闡發感悟,是讓作文具有一種哲思之美的重要手段。嘗試爬山,可以感悟征服困難的滋味;體驗垂釣,可以感悟寧靜淡泊的境界。在由事寫感的時候,要對事件進行由表及裏的分析、挖掘,由一事提煉出一理,並且用精闢的語言予以點示。

五、因文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除了“讀後感”外,你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觀完某一展覽後還可以寫寫“觀後感”。在寫這一類感悟文章時,你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等弊病。

附一、感悟耐人尋味

一、感悟要有信度——真實

真實的感悟才能讓人產生共鳴,一旦有矯揉造作地痕跡,就收不到感人的效果。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要做到爲情造文,而不是爲文造情。

二、感悟要有坡度——自然

感悟不是對人或事物一見即發,而是有一個過程,必須存在關聯、過渡、蓄勢、鋪墊,否則會使人感到突兀,不易理解,更不會接受。

三、感悟要有深度——深刻

首先要對所描述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可以生髮開去的點,然後對材料進行提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展開想象和聯想,由此及彼地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蘊。

四、感悟要有濃度——感人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篇好文章,往往滲透着作者真摯而濃厚的感情。感情濃郁的感悟就會在讀者的心頭打下深深的烙印,感情淺淡的感悟就會像過眼雲煙不留任何痕跡。

感悟無處不在!只有透過感悟,我們才能發現世界的奇妙,生活的精彩!只有透過感悟,我們才能發現世界是多麼令人神往,生活是多麼美麗!

3. 怎樣寫觀後感作文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爲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爲“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爲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爲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啓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爲《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爲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爲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爲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爲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爲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爲“紅花少年”。認爲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4. 觀後感怎麼寫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重在“感”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

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爲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

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爲“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

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爲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

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爲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離不開“觀”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啓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

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

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爲《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爲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聯繫實際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爲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爲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

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爲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爲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爲“紅花少年”。

認爲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實例:從2008年至今,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品牌節目《開學第一課》已經陪伴全國中小學生走過了6個新學年,今年仍將在9月1日央視一套綜合頻道晚八點黃金時段與全國中小學生如約相見,2014年開學第一課:父母教會我2014年,在**號召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開學第一課》以“父母教會我”爲主題,旨在引導父母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孩子的好榜樣,幫助廣大青少年養成誠實守信、孝敬感恩、團結友善、文明禮貌的行爲習慣,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節目分爲“孝”、“禮”、“愛”三個篇章,以“強”作爲尾聲。

在嘉賓演講、人物故事、文藝表演和互動遊戲等環節選取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和明星嘉賓一起展示“家風”的力量;同時節目還引入了創新環節——“說文解字”,透過“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兩個卡通人物的對話來闡釋各篇章主題字的構成和含義,力求以生動、活潑、多元的方式寓教於樂,帶領廣大中小學生去發現並傳承父母身上的良好習慣和美好品質。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主講嘉賓有“童話。

5. 如何寫觀後感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

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爲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

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爲“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

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爲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

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爲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離開“觀”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書籍)後,大有啓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

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

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

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爲《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爲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爲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爲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爲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

還有個同學說,他爲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爲“紅花少年”。認爲老師、同學們偏心。

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6. 感想感悟怎麼寫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透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

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

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

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爲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

作爲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爲全文議論的中心。

補充: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點是“讀”。“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

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寫讀後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認真思考。讀後感的主體是“感”。

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纔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繫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點。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

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

Tags: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