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心理學論文怎麼寫|心理學研究的論文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16W
1.心理學論文怎麼寫

論文格式

心理學研究的論文怎麼寫 心理學論文怎麼寫

1、開題報告:你寫此篇論文的原因,主要運用何種理論,要達到的目的

2、文獻綜述:所引用文獻及理論的論述

3、正文:

(1)、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爲宜。

(2)、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錶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資訊系統彙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爲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3)、正文內容:研究的目的意義、運用的理論及理論來源和評價、研究數據(問卷、量表)、對量表的說明、提出你的觀點及建議

4、參考文獻

2.心理論文怎麼寫

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係 摘要: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

它們共同組成廣義的心理素質的內在結構。各因素間相互聯繫,互爲基礎和條件。

心理素質居於人的整體素質 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心理素質作爲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以系統地培育學生心理素質爲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進入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領域。 那麼,到底什麼是心理素質,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各因素間有什麼聯繫,與其他素質是什麼關係,對我們有什麼啓示呢?這些既是教育理論研究必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心理教育實踐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理論上,它事關心理教育學這一亟待建立的新興學科的邏輯起點、研究內容及其歸宿。在實踐上,它決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

內容以及如何評估。 對於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內涵的系統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一般認識看,存在着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一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爲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一切因素統統歸之於心理素質這一概念的範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爲基礎,體現着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着一定的區別。

這一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

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爲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於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一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於系統、全面的心理教育。

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於心理教育的範疇,但不宜將其中某一子系統與整個系統相等同。

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一,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就難以發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其三是,視心理素質爲所有心理現象所具有的水平、層次和質量。

這一觀點無疑是符合心理科學的。但鑑於心理現象是十分複雜的系統,並且對心理現象的要素的理解、劃分尚未完全統一,客觀上各種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價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視其可能性和價值大小確定重點方面。

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也事關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因此,心理素質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學的基本要求,注意處理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關係,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同時還應兼顧社會對人的心理方面的現實要求。

基於此,筆者認爲: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爲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爲表現的社會適應與否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

性格品質是指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爲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如,對自己的態度是自信還是自卑,自愛還是自棄,進取還是退縮;對他人是寬容還是計較,溫和還是粗暴,合羣還是孤僻;對工作、學習是喜愛還是厭惡,勤奮還是懶惰,認真還是馬虎,負責還是塞責,踏實還是輕浮等;在情緒方面是樂觀還是悲觀,開朗還是抑鬱,穩定還是易波動,強烈還是寧靜;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標還是盲目,自覺還是衝動,自制還是放縱,勇敢還是怯懦,果斷還是寡斷,鎮定還是驚慌,堅強還是脆弱,有恆還是無恆,靈活還是死板;以及在認知方面的特徵和對待集體、社會的態度等等。

性格品質在人的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不同的性格品質對自身及社會的價值上存在質的差別,有優劣之分,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其他方面。例如,一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這一性格特徵直接制約着心理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動力的激發,影響心理健康及行爲表現。

因而它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內核。但同時,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訓練中,在心理動力的促動下,在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下,在行爲結果的反饋中逐步強化、積澱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在認知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在認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創造能力等。

心理適應能力包括許多方面,主要爲:適應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力,如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自我接納能力;適應自我發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啓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揚棄、自我表現的能力;適應他人所需的知覺他人、理解他人,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係的協調能力;適應社會所需的社會知覺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競爭及協作能力;適應生活與環境所需的自理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爲自控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當然是綜合素質作用的結果,但首先離不開優良的性格品質、強大的動力、健康的心態及良好的行爲習慣。

其強弱又反作用於心理素質的其。

3.求心理學小論文,1500字左右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爲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

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爲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爲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

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爲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

行爲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

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透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爲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爲先導。

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

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

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爲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

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

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

4.求有關心理學的論文一篇

美學家朱光潛說;“凡是美都必須經過心靈的創造。”

青少年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也必須經過青少年學生自我的“心靈創造”。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訓練,這是發展和完善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必要手段,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尤應採取的重要措施。

我國有關機構近年來所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發病率已經成爲當前危害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問題。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中約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礙性心理表現。

因此,應當普遍倡導和廣泛開展心理訓練,幫助青少年不斷完善自我內在機制,緩解心理衝突,消除心理疾患,增進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統的健康發展。 人的一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養性的要求,“透過自我衝突,達到自我完善可列爲人的一種慾望,即列爲在實際上是潛在的一種趨勢,人應該成爲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爲自我完善的人”。

例如,怎樣提高學習效率,怎樣使自己有開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樣使自己出類拔萃、怎樣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誤區”,怎樣才能使自己多些歡快幸福,少些煩惱憂愁,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時時面臨而又必須經常解決的問題。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處於選擇和抉擇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斷解決面臨的“心理糾葛”,瞭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與訓練的方法及策略。

透過持之以恆地開展心理訓練,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自己的自發性行爲加以限制和調控,主動熱情地開展有意義和有益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意義和有害的行爲,長此以往,就能使他們的心理素質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起來。 心理訓練主要是透過接受師長指導和透過心理狀態與行爲方式的自我調控進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養方面的訓練,透過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解決自己在認識、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問題。

具體地講,對現代青少年進行心理訓練主要是爲了解決:l心理成長問題 透過有目的的全面訓練,掌握正確的日常行爲策略,以促進自身人格系統全面、健康地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促使其沿着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健康成長。2心理缺陷問題 個體已知自己在情緒反應和人格系統方面存有某些缺陷,並且對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已有比較迫切的要求,從而有意識地採用某些相應的正確行爲策略和矯正方式,以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觀念、情緒和行爲。

3心理障礙問題 個體整個人格系統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動側面發生危機,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爲,無法與外界開展正常的接觸、交流,甚至有心理變態傾向。針對這種情況,透過接受專家的指導性訓練或逐步開展自我訓練,逐步糾正其心理狀況與外部人際及社會環境關係的不恰當的觀念和行爲反應方式,透過調整其心理結構和心理狀態,達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對外界的和諧適應。

4挖掘心理潛力問題 潛能是人類最大的寶藏。然而,由於情境上的限制以及個體長期以來缺乏潛能意識,未予充分挖掘。

人的一生訓練越多,自我活動越活躍,則所接受的刺激越豐富;自身能量釋放得越充分,則本體訓練的強度就越充分,潛能被開發的也就越多。因此,經常進行心理訓練, 是有效地自我開發潛能的重要手段。

就學校教育而言,怎樣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呢?一般來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學生一分爲二地看待自己。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找準了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就能選擇突破口,推動自身整體心理功能趨向最優化的目標;找準了弱點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進的主要內在障礙,從攻克“自我”着手,重點進行訓練和“再造”,以完善和發展自己。這裏重要的就是要善於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訓練的“起點”。

其次,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努力自我創造“氛圍圈”。心理訓練要高度重視環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與人際關係,最大可能地發揮外界對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響力,藉助客觀力量以推動自身心理狀態、心理素養的發展與提高。

爲此,心理訓練者必須注重從人際關係與環境氛圍方面創造有利條件,爲進行有效的心理訓練提供良好背景條件。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氛圍中生活,而不同的環境氛圍對人的精神、心理與情緒所產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爲了使自己始終保持振奮的精神、寧靜的心理與飽滿的情緒,每個人都應自覺地、主動地去努力創造一種美好的環境氛圍,這也是自我心理訓練、自我心理調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強學生優良素質的自我建構意識,激勵學生自我完善。

心理訓練需要具備強烈的自我建施意識。只有具備了自我建構良好素質的要求和願望,並主動尋找自身心理素養中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這些弱點,教師的教育與指導才能卓有成效。

因此,要使學生懂得優良的心理素質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從而增強積極開展心理訓練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心理訓練的過程是個體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資訊交換的過程,這種交換過程越充分,越主動,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越完善。

四,進行心理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種。

5.心理學論文格式是什麼

心理學標論文格式:

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2、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儘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資訊,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300字左右爲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註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註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註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爲: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爲: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複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擴展資料:

論文寫作技巧:

技巧—:依據學術方向進行選題。論文寫作的價值,關鍵在於能夠解決特定行業的特定問題,特別是在學術方面的論文更是如此。因此,論文選擇和提煉標題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據學術價值進行選擇提煉。

技巧二:依據興趣愛好進行選題。論文選擇和提煉標題的技巧之二,就是從作者的愛好和興趣出發,只有選題符合作者興趣和愛好,作者平日所積累的資料才能得以發揮效用,語言應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據掌握的文獻資料進行選題。文獻資料是支撐、充實論文的基礎,同時更能體現論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觀點,因而,作者從現有文獻資料出發,進行選題和提煉標題,即成爲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從小從專進行選題。所謂從小從專,即是指論文撰稿者在進行選擇和提煉標題時,要從專業出發,從小處入手進行突破,切忌全而不專,大而空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文格式

Tags:心理學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