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蒙頂山茶貢茶歷史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89W

蒙頂山茶貢茶歷史

蒙頂山茶和貢茶都有着豐富的歷史。

蒙頂山茶,是指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的蒙頂山上生長的茶。蒙頂山茶起源於唐代,當時這一帶地區已經開始有人種植茶樹了。宋代時期,蒙頂山茶開始被稱爲“大觀茶”,明代時期更成爲了宮廷貢品。清代時期,蒙頂山茶被選入了“四大名茶”,與龍井、碧螺春、鐵觀音並稱。

貢茶,顧名思義,是貢獻給皇帝的茶。自漢代以來,茶被視爲一種貴重的禮品,民間各種茶葉在達到一定程度時,都有向皇室進貢的傳統。唐代,爲了方便收取貢品,皇帝規定全國各地都要送去一種特定的茶葉,這就是當時的“貢茶”。明清兩代時期,貢茶制度更加完善,蒙頂山茶也因極高的質量而成爲了皇家貢品。

總的來說,蒙頂山茶和貢茶都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蒙頂山理真甘露聽說是中國歷史時間最久的上貢茶,那它的歷史淵源是什麼呢?

根據我自己查閱資料瞭解,在西漢甘露元年,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馴化七株野生茶樹,開啓了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歷史先河,後傳遍五湖四海,惠澤世人。蒙頂山因此被公認爲“世界茶文明發祥地、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化聖山”。白居易《琴茶》詩有“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讚譽,理真甘露以其悠久的歷史。∞並且蒙頂山理真甘露茶從唐天寶元年開始入貢,清代成爲皇室祭天祀祖專用茶,1169年連年入宮,歲歲進貢,在中國茶葉史上絕無僅有。

蒙頂山茶的由來

秦滅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於原始、簡單農耕生活狀態,生產落後,主要種植水稻、小麥、 玉米等農作物和馴養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

因此對茶葉的利用,時間上可能已經超過3000年,利用方式上應該比較原始。

最早食用鮮葉,之後是摘下葉片曬乾收藏、烹煮羹飲。

在秦滅蜀之前,茶葉的利用也僅限於巴蜀地區。

儘管不能證明茶樹的種植始於何時,但是,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 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

到目前爲止,能夠證明的最早開始人工茶樹種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頂山。

早在西漢時期,相傳當地人吳理真在蒙山上種植茶樹。

吳理真是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0年)人,由於在蒙山種植茶樹,帶動了當地茶葉生產的發展,據說至今蒙山頂上留下的七株茶樹是當年吳理真所種。

到了宋代,茶葉成爲與鹽、鐵一樣重要的生活物質和軍需物質,對宋代財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宋代《金石苑》記載: “甘露祖師由西漢出現,吳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嶺表來,住蒙山植茶七 株,以濟飢渴。

元代京師旱,敕漲秦二相,詔求雨濟時,師入定救旱,少頃,沛澤大通。”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於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於五峯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

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雲南記》說:“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

古詩云:“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採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衆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弔。

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隨着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

蒙頂茶之所以爲世獨珍,不僅因爲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別精良。

“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爲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

“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

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鍾、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

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爲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爲蜀之最”。

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 *** 。

“以是蒙山先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

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隨員。

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爲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說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

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製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制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

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

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量常在一百萬公斤左右。

名山茶葉成爲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並“立爲永法”。

名山茶葉成爲歷代王朝與藏族、回鶻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爲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等族人民增強、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除舊革新。

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製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

上世紀80年代,又創制春露、春眉等名茶。

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爲 國家、省優、部優產品,前3種名茶已作爲國家級禮茶。

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產量增長,質量提高,不僅爲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

香港《文匯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爲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爲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

茶中故舊“蒙頂茶”

蒙頂茶,產於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爲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說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

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讚語不絕。

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說:“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於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說,傳說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把病治好。

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說春分前後春雷初發時,採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

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峯築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裏,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採了蒙頂茶。

煎服後,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

於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

蒙頂山茶屬於什麼茶

蒙頂黃芽是黃茶,同時也是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蒙頂黃芽的歷史可以追塑到2000多年前,自唐朝開始,直到明朝、清朝,蒙頂黃芽都是作爲爲貢品,獻給皇室成員飲用的,所以說,蒙頂黃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貢茶之一。

蒙頂黃芽的產地是四川蒙頂山,因爲是黃茶,所以稱之爲蒙頂黃芽。四川蒙頂山的環境優美,既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更是中國名茶最早發祥地。製作蒙頂黃芽的茶葉需要在清明節前採摘,只取肥壯的單芽,所以每市斤幹茶需要4到5萬個芽頭纔可能製成。成品茶外形扁直,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嫩黃,芽毫顯露,是黃茶中的珍貴品種。

蒙頂黃芽不但對茶葉的要求很高,同時要求作工一定要精細。蒙頂黃芽製造過程非常複雜,包概殺青、初包、復炒、復包、三炒、堆積攤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而且蒙頂黃芽採用的是傳統炒悶結合的工藝,首先嫩芽殺青,然後用草紙包裹置竈邊上保溫變黃,讓茶青在溼熱的環境下自然發酵,然後做型,再包黃烘乾。

蒙頂黃芽沖泡出來的湯色黃亮透碧,入口滋味鮮醇回甘,甜香濃郁。而且茶性溫和,含有豐富的茶黃素、茶紅素,對腸胃不刺激,同時也不會影響睡眠,適合的人羣更廣。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出自什麼地方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一詠茶史上最著名的茶聯。這一茶聯據說最早來源於元代李德載的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學士更,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在這首小曲中,充滿了作者對品茗的推崇,而蒙頂茶與揚子江心水便是他心中的好茶、好水。

擴展資料:

“蜀土茶稱盛,蒙山味獨珍”,蒙頂茶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品種之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漢年間。

相傳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僧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吳理真,曾攜靈茗之種,栽於蒙山最高之頂。而且據說他栽種的這幾株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因此,也有“仙茶”的美譽。

或許是因爲這茶樹太仙太美了,於是民間關於吳理真與魚仙以蒙頂茶茶籽定情的傳說便一直流傳了下來。雖然不知道真假,但蒙頂茶的美名卻也因此一直流轉在我們的心間。

在古代的時候,蒙頂茶與佛教是有着極深的淵源的,比如說採茶這一過程,每年春天當茶樹發芽,當地的縣令便會選擇吉日沐齋焚香,並與特別挑選出來的12名僧人一起進入茶園,細心的選擇採摘茶葉,一般只摘取一葉,採足360葉後便交由茶僧去炒制。

另外在炒制的過程中,還要有僧人盤坐誦經,充滿了佛教的禪意與神祕。

參考資料:人民網-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蒙頂山茶的競爭力有哪些?有了解的嗎?

四川省榜上茗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位於世界茶文化發祥地——四川雅安蒙頂山,擁有雅安蒙頂山核心產茶區的蒙頂山茶資源。

蒙頂山茶的十大核心競爭力:

1、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祥地,製茶歷史兩千年,蒙頂山茶是世界茶祖吳理真在西漢年間開始種植,開創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2、蒙頂山茶是歷史上唯一從唐朝天寶元間上貢,歷經唐、宋、元、明、清歲歲上貢長達1169年唯一從未間斷的歷史貢茶。

3、蒙頂山茶是一款養胃的綠茶,在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頂山出者溫而主祛疾”。

4、歷代名人,竟相稱頌。

白居易在《琴茶》中寫到“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黎陽王在《蒙山白雲岩茶》中寫到“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孟郊在《乞茶》中寫到“蒙名五花盡,越甌茶葉空”;

劉禹錫在《試茶歌》中寫到“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葉勝醍醐”;

陸游在《秋晚雜興》中寫到“聊將橫浦紅絲磑,自作蒙山紫筍茶”;

陳絳在《辨物小志》中寫到“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等。

5、獨有的生態環境,造就獨特品質。地處“雨城”,“天漏之地”,年降水達1600毫米,雨量充沛;土壤多呈酸性、微酸性;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茶園面積穩定在35萬畝,產量高達5.2萬噸,綜合產值62億元。

6、蒙山茶傳統制作技藝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7、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茶所《中國茶葉》雜誌聯合宣佈“2020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蒙頂山茶”品牌價值達37.14億元,全國名列第七,持續保持四川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第一位同時,“蒙頂山茶”入選“最具品牌經營力品牌”。

8、蒙頂山所在地四川雅安又是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的發祥地,野生大熊貓現存量和分佈密度居世界之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9、蒙頂山也是世界茶馬古道川藏線的第一站,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茶馬文化”。

10、蒙頂山茶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品質卓越的“蒙頂山茶”,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在第九屆四川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向名山區授牌“蒙頂山茶·中國氣候好產品”,蒙頂山茶成爲四川第一個獲得“中國氣候好產品”認證的農產品。

百度img

普洱在古人眼中算是名茶嗎?古代的貢茶有哪些種類?

普洱在古人眼中算是名茶嗎?古代的貢茶有哪些種類?

1.普洱在古人眼中是名茶,普洱金瓜貢茶始於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挑選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製作團茶、散茶、茶膏向朝廷進貢。趙卿·薛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普洱茶葉做成丸子,有大、中、小三種。五斤一大團,如頭形茶,稱爲頭形茶,百姓年年不易得。”

2.古代的貢茶有蒙頂山茶,現位於四川雅安的蒙山,被譽爲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和聖山。西漢時,當地道士吳麗珍將野生茶樹品種馴化成可以人工種植的品種,被奉爲茶祖。蒙頂山茶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貢茶,深受學者、詩人、達官貴人的青睞。自唐玄宗統治以來,蒙頂山茶經歷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時1169年,故又稱“五朝貢茗”。蒙頂山茶屬於綠茶。目前,我們常見的有蒙頂石花和蒙頂幹露,而蒙頂黃芽屬於稀有黃茶。

3.宋代最著名的貢茶屬於龍鳳系列。宋太宗在興國年間開始製作龍鳳餅茶,福建宋真宗年間讓丁偉宋朝專門製作40個餅龍鳳餅茶。真宗很愛它,提拔它參政,使它成爲“晉公”。這種推廣方式激勵了很多人。丁偉宋以後,許多人依靠精美的貢茶來取悅聖地並獲得青睞。他們先後製造了小龍團茶、密雲龍等,價格優於黃金。獻媚之行雖然令人深惡痛絕,但確實使茶葉製作工藝精益求精,爲茶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當皇室追求高端精緻的茶葉時,宋代民間也緊隨其後,不僅飲茶,茶葉的檔次和品質也越來越高端,最終展開了茶文化的巔峯。

4.古代的貢茶有宜興陽羨茶,無錫古稱洋縣。唐代茶聖陸羽長期居住在洋縣,積累了“茶經”的原始資料,以研究茶葉的種植和製作技術。陸羽評價洋仙茶:確實“香,可爲上”。從此,洋縣茶名聲大噪,被列入貢茶名錄。

四川的蒙頂茶爲什麼被稱爲“仙茶?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蒙頂茶歷來有名。蒙頂是指蒙山之頂,蒙山位於成都平原的西部,地處雅安市。蒙山因終年煙雨濛濛,故有“漏天常匯雨,蒙頂半藏雲”之說,雨多、霧多、雲多是蒙山氣候三大特點,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蒙山種茶始於西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西漢甘露年間,普慧禪師吳理真親自種茶七株,因品質特異,被稱爲“仙茶”。雖時代變遷,象徵着這七株仙茶的茶樹仍保留在蒙頂山上,供遊人觀賞。自唐代開始,蒙頂茶就被定爲“貢茶”。唐代李肇《國史補》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小方、散茶,列爲第一。”石花、小方、散茶都是茶葉的種類。延續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間,蒙頂茶年年上貢,貢茶又分“正貢”與“陪茶”兩種。“正貢”由“皇茶園”中的七株仙茶所制,“陪茶”則是採自蒙山五峯的“凡種”所制。蒙頂茶由於製作考究,品質非同一般,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曾給予極高的評價。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他把蒙山茶和最有名的古曲牌“淥水”相提並贊,表達了他對蒙山茶的酷愛。唐代黎陽王《蒙山白雲岩茶詩》中對蒙山茶也有很高評價,詩云:“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可見蒙頂茶獨特的魅力。

歷史上的蒙頂茶有多種,現代恢復研製定型的蒙頂茶主要有“蒙頂石花”“蒙頂甘露”“蒙頂毛峯”等類別。蒙頂石花爲扁直形烘炒綠茶,清明前採摘幼嫩的單芽製成,扁直披毫,形如山石上的石花,味甘鮮嫩。蒙頂甘露爲捲曲形炒青綠茶,色綠潤,香氣高爽,味醇而甘,芽葉成朵。蒙頂茶很受消費者歡迎,香港《大公報》曾報道有說:“昔日皇帝茶,今日百姓家”。

沖泡蒙頂茶一般選用玻璃杯,水溫不宜過高,以85左右爲宜。

蒙頂山茶文化旅遊節當初是如何成立的?這一節日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蒙頂山是中國種茶葉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爲先查蒙山被譽爲仙茶故鄉。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這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對茶聯,代表着中國茶的最好品質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時代最好的東西總是進貢給皇室。作爲茶中珍品的蒙頂茶,從唐代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就開始了1000多年的貢茶史。唐代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爲蜀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當年蒙頂山進貢的兩種名茶萬春銀葉和玉葉長春就榜上有名。

清代《隴蜀餘聞》記載,每茶時葉生寺僧者抱有思往事及企業其葉之多少採制才得數錢許,名師供京師僅一錢有奇。蒙頂貢茶從唐至清1000多年裏,歲歲入宮,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這種專用茶採自茶祖吳理真種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時,蒙頂五峯被闢爲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欄圍起來闢爲皇茶園,至今留存。

安逸走四川,熊貓看雅安,喝茶到名山,雖然好茶葉的價格不是很便宜,但是可以讓我們體驗更多的茶的口感,每一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隨着蒙頂山茶文化的旅遊節開幕,着實讓我們體驗了茶文化的不同之處,我們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在欣賞茶文化的歷史之久,希望大家能夠很好的保護我們的環境在旅遊的同時,我們切記不可亂丟垃圾,因爲一旦我們將茶葉種植的環境破壞掉,我們可能再也不會喝到優質的茶葉。

請問貢茶的歷史沿革?

貢茶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壽終正寢,貢茶才隨之消亡。悠悠數千年,貢茶對整個茶葉生產的影響和茶葉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貢茶與其它貢品一樣,其實質是封建社會裏君主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繫象徵,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貢茶制度是中國封建禮教的象徵,是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貢茶是古代朝廷用茶,專供皇宮享用。據《中國茶葉通史》和《全國地方誌茶葉生產資料集》記載,古代寧波盛產貢茶,以慈溪縣區域爲主,其他省、府幾乎難與它匹敵。

貢茶是中國古代專門進貢皇室供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葉,貢茶制度

貢茶是歷代皇朝強加給茶農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鎖。貢茶初始,只是各產茶地的地方官吏徵收各種名特茶葉作爲土特產品進貢皇朝,屬土貢性質。自唐朝開始,貢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上貢外,還專門在重要的名茶產區設立貢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細求精製,督造各種貢茶。但無論是土貢,還是官營的貢焙,無疑都是對茶農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貢茶制度實質是一種變相的“稅制”,從茶業者深受其害,對茶葉生產的發展不利,這就是貢茶制度的消極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歷代皇朝對貢茶品質的苛求和求新的,迫使歷代貢茶不斷創新和發展,因而促進了製茶技術的改進與提高。隨着歷史的發展,貢茶的品目越來越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貢茶的發展爲中國名茶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事實正是如此,歷史上的很多貢茶品目,沿襲至今,仍然保留着它的名稱和傳統的品質風格,這也是歷代茶人對中國茶業的貢獻。

古代生產的貢茶,如同事物一分爲二,雖增加了茶農的負擔,但也促進了茶葉生產,提高了茶葉質量,篩選和擴大了寧波出產名優茶的產地。“四明八百里,物色甲東南”。從古代貢茶到傳承和弘揚茶文化,如今寧波名茶紛呈,著名品牌有瀑布仙茗、望海茶、東海龍舌、奉化曲毫等;在貢茶的產地車廄還有古址曦茗新秀。上世紀末,浙江省有位領導到那裏考察,發現四周山清水秀,沒有污染,是塊難得的天然淨土。當時,中國農科院研究出一套有機茶栽培技術,苦於找不到符合條件的有機茶種植基地。經這位省領導牽線搭橋,科研單位和當地山民一拍即合,經過數年艱苦創業,如今在茶園的大路邊豎着一塊巨大的指示牌:《餘姚市河姆渡有機茶示範基地》,並指明“1999年經中國

起源

秦滅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於原始、簡單農耕生活狀態,生產落後,主要種植水稻、小麥、 玉米等農作物和馴養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因此對茶葉的利用,時間上可能已經超過3000年,利用方式上應該比較原始。最早食用鮮葉,之後是摘下葉片曬乾收藏、烹煮羹飲。

在秦滅蜀之前,茶葉的利用也僅限於巴蜀地區。儘管不能證明茶樹的種植始於何時,但是,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 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到目前爲止,能夠證明的最早開始人工茶樹種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頂山。

貢茶起源於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了, 《華陽國志之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爲諸侯,作爲封候國向周王朝納貢的有“土植五穀……茶……”,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歷代相沿襲。

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貢茶與其它貢品一樣,其實質是封建社會裏君主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繫象徵,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貢茶的發生,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武王伐紂,巴蜀以茶等物品納貢。這種現象具有極爲明顯的色彩,納貢,即意味着君臣關係的確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貢品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謂“致邦國之用”。

隨着貢品需求量的增大,貢賦制度逐漸變得嚴密起來。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最後發展到設官分職進行管理。有所謂“九賦”、“大貢”。大貢即“祀貢、嬪貢、器貢、幣貢、材貢、貨貢、服貢、物貢”。茶葉就是“物貢”中的一類。

到了西漢時期,貢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烹荼盡具”之句,間接地反映了上層階層的飲茶情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檟笥”,反映了茶在貴族生活中的地位;後來,還有反映西漢皇室用茶的文學作品,如《飛燕外傳》所述:“鹹帝崩後,後夕寢中驚啼其次。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吾夢中見帝,帝賜吾坐,命進茶。左右奏帝雲,曏者侍帝不僅貢茶

,不合啜此茶”。三國時期,吳國末帝孫皓,每爲食宴“無不竟日,坐席否,率以七升爲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三升,初見禮異時,常爲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陳壽《三國志·吳志》)這些用茶無疑屬於貢品。後來,又有“晉溫嶠上表貢茶幹印,茗三百斤”(宋·寇宗《本草衍義》),“溫山出御荈”(劉宋·山謙之《吳興記》)的記載。

發展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唐時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指修身處世的行爲規範、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指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己成爲他們共識。茶性高潔情雅,是他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因而三教都愛、頌茶,“田閭之問,嗜好猶切”。

安祿山反唐,硝煙瀰漫,餓夫遍野,百姓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有識之士,把全國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繼六朝之後,繼續從廣度和深度開發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給衣食,供賦役,悉恃祁之茗”。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家庭手工製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商品化成爲農產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專業化,爲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上貢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農產品),誰非君臣”。同時在上古時代,農業是國家興哀決定性生產部門,但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勞力去從事生產,而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需要勞力,彼此互相爭套。封建統治階級爲了使勞力向農業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派生出貢茶、榷茶制度,成爲抑商的重要支柱。貢茶從李唐王朝開始形成制度,歷代相傳,延續幾百年之久。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朝廷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定額納貢。有常州陽羨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睦州鳩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饒州浮樑茶;溪州靈溪茶;嶽州邕州含膏;峽州碧澗茶;荊州團黃茶;雅州蒙頂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優茶。雅州蒙頂茶號稱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選擇茶樹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然品質優異,產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點產品,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即貢焙制),專業製作貢茶。

湖州長興顧渚山,與常山宜興唐貢山接壤,東臨太湖,西北依山,峯巒疊翠,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茶樹生態環境優越,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曆五年(770)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管理精細,製作精良的貢茶院,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國營茶葉加工廠。 貢茶院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是官工業的一個組成部份,除指派官吏負責管理外,當地州長官也有義不容辭督造之責。這種官工業,對鞏固封建經濟結構,維護封建制度是極其有利的。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貢茶院的勞力來源既不是官奴隸,也不是番戶,而是由控制的一部份茶葉專業戶,臨時以“和僱匠”方式人院造茶的。“僱者,日爲絹三尺”,依日納資作爲他們報酬。並有禁令防止官吏剋扣他們的工資,反映了唐人生產關係的某些變化,有積極的一面。但他們對有依附關係,甚至沒有人身自由,社會地位低下,是受壓迫和受剝削者。唐王朝不惜揮霍人民血汗,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每年春光明媚季節,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領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燦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葺一新,然後開山造茶。朝廷規定第一批貢茶要趕上清明祭祖大典,因此“陰嶺芽未吐,使者碟已頻”工人們“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艱辛疲睏不堪,而則“有酒亦有歌”,縱情歡樂。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親自督造貢茶,對茶葉採製有切膚之痛,斗膽題呈《茶山詩》給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罪惡行徑,又減少了貢茶歲額。杜牧《題宜興茶山》詩云:“山實東南秀,茶爲瑞草魁……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拂天聞笑話,特地見樓臺。”把當時宜興貢茶區的秀麗風光,繁榮景象描述得十分精到,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詩寫的歷史。張文規“牡丹花笑主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突出表述了貢茶在朝廷的顯赫地位。

唐代貢焙制把私有茶園變爲官茶園,茶農不能因種茶而謀生,反而帶來了重重災難,定額納貢制,猶如苛捐雜稅,加重了茶衣負擔,使他們生活日益貧困,兩者都是掠奪性的,是茶農雙肩一付沉重枷瑣,危害甚烈。貢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滿足朝庭窮奢極侈的需要,又能繞過商品流通渠道,縮小商業經營範圍,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扼殺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維護封建制度的根基。但貢茶是專供皇室朝庭飲用的,不惜耗用巨資,製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異,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貢茶的產製和運輸,對驛道交通建設,地區聯誼,民族團結也有促進作用。

宋代 入宋,貢茶沿襲唐制,但顧渚貢茶院漸趨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甌)境內風凰山“北苑龍焙”代之而大興,其規模也很壯觀,名聲顯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採造,大力民間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壓以銀模,飾以尤鳳花紋,彬彬如生,精湛絕倫。“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成品茶按質量好次分成十個等級,朝廷按職位高低分別享用。宋徽宗《大觀茶淪》雲:“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故近歲以來,採摘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把我國茶葉製造技術、品飲技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把茶葉飲用價值和工藝欣賞價值完善地結合起來了,由物質享受昇華爲精神享用。

宋代茶學專著,如《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茶錄》等等,多以建安貢茶爲主要內容,對推動茶葉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弘揚祖國光輝燦爛的茶文化都有積極意義。

元明時期 入元明,貢焙制有所削弱,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園,定額納貢制仍照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才略出衆。他善於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的治國策略。他常說:“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國家休慼系焉。”而且由於他親自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輾戰江南廣大茶區,對茶事有接觸,深知茶農疾苦,並表同情。南京稱帝后,看到進貢的是精工細琢的龍風團餅茶,令他感嘆不已!但他認爲這既勞民又耗國力,因之詔令罷造,“唯採芽以進”。這一舉措,實質上是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爲直接沖泡散條茶“一淪而啜”法,遂開我國千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但這不是說完全沒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特別是唐宋兩代,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又有了進一步增長,只是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不起決定性作用而已。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中國封建社會中,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從明代中葉已經稀疏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的幼芽,到清代中葉這種幼芽有了進一步發展。

清代,茶業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產茶著稱的區域和區域化市場,商業資本逐步轉化爲產業資本,如福建建甌茶廠不下千家,小者數十人,大者百餘人,以茶爲業者日衆,又如江西《鉛山縣誌》載:“河口鎮乾隆時期業茶工人二、三萬之衆,有茶行48家”。

出口農產品以茶爲大宗。清代前期,雖然採取歷代產茶州定額納貢制,但到中葉由於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中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增長,貢茶制度則隨之逐漸消亡。

特點

歷史悠久 志載,寧波貢茶從元(1271———1368)初開始,到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爲止,歷時長達300餘年。數量衆多。“每歲額貢茶芽二百六十斤。”據清人《棘林雜俎》記載,出產名茶的江西九江府貢茶歲額也不過120斤,而寧波府的慈溪縣竟超過九江一倍多;若以縣論,浙江茶葉產地桐廬、建德,每縣貢茶不過5斤,而分水縣僅爲1斤。

製作講究在製茶局負責監製貢茶的,爲當地知縣。每年清明前一天,知縣從縣城來到車廄嶴,至穀雨才能回衙門。所採全爲茶芽,採摘的人多爲豆蔻年華的處子。

質量優異

貢茶原產地在車廄嶴及其附近,車廄爲越王勾踐停車秣馬之地,地處四明山北麓、河姆渡南翼,那裏羣山疊翠,山泉汩汩,氣候溼潤,形成獨特的產茶小氣候。時至當今,西起陸埠,經車廄、大隱,直至烏巖瞭舍,仍有名茶迭出。

主要貢獻

貢茶除了貢物制度的強制性斂取之外,還有一種地方上的主動推薦貢獻現象。這種現象也是使貢茶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原因。

“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僧有獻佳

貢茶

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爲芳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後因之,徵獻浸廣,遂爲任土之貢,與常賦邦侔矣”。“兩浙茶產雖佳,宋祚以來未經進御。李溥爲江淮發運使,章憲垂廉時,溥因奏事,盛稱浙茶之美,雲:自來進御,惟建州茶餅,浙茶未嘗修貢,本司以羨餘錢買到數千斤,乞進入內”。

這三條資料中,前兩條表明了唐宋時期的貢焙制度的確立與這種由下薦上的進貢形式直接相關,也表明了一時一地的物產,可以透過上貢的形式,達到名揚四海的目的。

雲貴總督鄂爾泰進貢的普洱貢茶,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在港臺茶界,被稱之爲“普洱茶太上皇”。普洱貢茶的真品僅有兩沱,分別儲存於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行世的所謂貢茶,皆是後來某些茶廠的跟風之作,不足以信。

普洱貢茶,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案。當時,雲南總督鄂爾泰在普洱府寧洱縣(今寧洱鎮)建立了貢茶廠,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以製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雲:“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 制貢茶的茶葉,據傳均由未婚少女採摘,且都是一級的芽茶。採下的芽茶一般先都放之於少女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裏。這種芽茶,經長期存放,會轉變成金。

1963年北京故宮處理清宮貢茶,總計有兩噸多,是普洱茶。據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祕書長、進階經濟師王鬱風先生《普洱茶與清皇朝》一文載:“本世紀60年代初,北京故宮茶庫裏還存放着清宮沒有吃完用完的貢茶數噸,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兒茶、茶膏。

1963年故宮處理清宮貢茶2噸多。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北京茶廠見到這些陳年貢茶實物,普洱團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小的如網球、乒乓球狀,茶色褐黑,不黴不壞,儲存完好。茶團表面有擰緊布紋的印痕,可見當時製茶是用布包着揉緊、乾燥成型的。我曾選了一個大的普洱團茶用磅秤稱了一下,重量爲5.5市斤,當是清代5斤重的團茶……60年代初,茶葉減產,內銷市場供應不足,這批故宮普洱團茶,打碎篩細,拼入散茶賣掉了。我於1992年11月13日在全國政協禮堂偶遇故宮老專家單士元先生,曾問故宮貢茶事,據告普洱團茶、茶膏等仍留有樣品。”據稱,這些普洱貢茶,曾有專家取了一些試泡,評語是:“湯有色,但茶葉陳化、淡薄”。印證鄧時海先生之說:“大多數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認無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極品。”[3]

曾被列入貢茶的當今名茶

當今的中國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許多曾被歷代皇室列入貢茶,計有(不完全):

浙江:西湖龍井、四明十二雷、淳安鳩坑茶、顧渚紫筍、天目山清頂、雁蕩毛峯、金華舉巖、日鑄雪芽;

安徽:六安瓜片、黃山雲霧、敬亭綠雪、涌溪火青、霍山黃芽、嶽西翠蘭

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綠、武夷大紅袍、安溪虎嶽鐵觀音、武夷肉桂、延祥茶;

湖南:君山毛尖、毗廬洞雲霧茶、官莊毛尖、南嶽雲霧、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四川:蒙頂黃芽、巴嶽綠茶;

貴州:貴定雲霧茶、都勻毛尖、湄江翠片、朵貝貢茶、趙司貢茶、梵淨翠峯、石阡苔茶、都濡茶、月兔茶等50多種;

江西:寧紅、婺源綠茶、廬山雲霧茶(古時名爲聞林茶);

江蘇:碧螺春、花果山雲霧茶、宜興陽羨茶;

陝西:紫陽毛尖;

河南:信陽毛尖;

雲南:普洱茶;

臺灣省:文山包種茶。

蒙頂甘露的蒙山茶的傳說

蒙頂茶是中國名茶中的一顆燦爛明珠,“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等名句,都是稱頌蒙頂茶的,可見蒙山茶在人們心目中聲譽之高。

蒙頂茶,產於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省。四川名山勝地頗多,素有“劍閣天下險,蛾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蒙山位於邛竦山脈中段,成都平原之西,地跨名山、雅安兩縣,山頂有五頂,又稱五峯,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和甘露等峯,狀如蓮花。山上古木參天,寺院林立,其山勢之巍峨,峯巒之挺秀,雲霧之瀰漫,景觀之奇特,堪與峨眉、青城媲美,確有“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衆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之感。蒙山現已發展成爲四川省的重點產茶區。

據史料記載,蒙山產茶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在西漢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禪師,在上清峯上栽種了七棵茶樹。這七棵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年長日久,春生秋枯,歲歲採茶,年年發芽,雖產量極微,但採用者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人稱“仙茶”。關於七棵“仙茶”在漢碑和明清兩代的石碑以及《名山縣誌》中均有記述。但這七棵茶樹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傳播四方?衆說紛紜。有的認爲從雲貴高原引入,有的認爲從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認爲從峨眉山採集的茶種培植而來,至於這七棵仙茶如何發展和傳播的,更有不少神話般的記述和傳說。

據說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藥無效,忽有一老翁來訪,謂“春分時節採得蒙山玉葉,用山泉煎服,可治宿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採製仙茶,服後果然病情漸愈,久服更覺神清體健,精力更旺,於是就在蒙山頂上築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漢專門培育和採製茶葉。老漢早年亡妻,只有一個女兒,兩人相依爲命,因女兒出落得和“玉葉”那樣受人喜愛,因而取名玉葉。玉葉長得秀眉大眼,聰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末許親。一天老漢要玉葉下山購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幾個惡少,攔住去路,百般調戲污辱,玉葉急中生智,放開嗓子大喊救命。悲悽的喊聲驚動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長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實。聽到喊救聲,急忙奔去,但見惡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一個少女,氣憤極了,順手拾起一棍木棍,大喝一聲,直衝過去,那些紈絝子弟哪是王虎的對手,有的被打得抱頭討饒,有的邊罵邊溜,玉葉得救了。她看了看虎子說:“感謝壯士救命之恩!”說罷跪在地上連連叩了三個響頭。這可把虎子急壞了,忙扶起姑娘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快別這樣。時間不早,姑娘快趕路去吧!”玉葉再次道謝拜別了虎子,轉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遠又依依不捨地回過頭來看看虎子,誰知虎子也正在望着她,四目相視,情意綿綿,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間徘徊。玉葉也喜歡有事沒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這位青年。當她探聽到這位青年是住在山腳下的孝子時,思念之情更加殷切。再說王虎家貧如洗,靠砍柴爲生,家有老母,雙眼紅腫,視力很差,連做些針線活也不能夠,全靠兒子養活她。王虎不僅對娘孝順,對鄰里溫和,就是對一般小動物也很愛護,所以人們都稱他爲孝子。一天,王虎聽說蒙山頂上的“玉葉”可治眼疾,就決心上山採集。他安排好了母親生活,對娘說:“娘,我要上山去採藥,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靜候佳音吧!”說罷帶上乾糧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峯,他翻過一個山峯又一個山峯,累了就在大樹下躺一下,渴了就喝點山泉水。一天他正在泉邊喝水,想想走了那麼多路還找不到,“玉葉”究竟長在哪裏,心甚煩惱,忽聽一陣悠揚的歌聲由遠而近傳來,覺得奇怪,就爬到樹上向四面瞭望,只見一個少女正唱着歌向這邊走來,看樣子似乎面熟。再一看,好像是過去搭救的那位姑娘,於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喂,您是住在山裏的人嗎?”姑娘聽到有人問話,就朝這邊跑來。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觸了電似的,不覺心慌意亂,臉上發燒。他迅速地從樹上跳下來,姑娘一見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還沒有請教您尊姓大名哩?”接着又問虎子家住哪裏,家裏還有什麼人,爲什麼到山頂來等等。虎子如實相告,姑娘聽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對羅!我叫玉葉姑娘,玉葉就是我管的,我還會看病哩。您回去吧,過幾天我親自來給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不幾日,玉葉果然帶了包珍藏的“玉葉仙茶”來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媽的眼睛,用茶湯洗了洗,並囑大媽天天煎服,服後茶渣搗爛敷於眼皮上。說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媽的眼睛紅腫消了,視力也增強了。大媽很感激玉葉,同時也非常喜歡玉葉。不久玉葉和虎子有情人終成眷屬。玉葉爲了給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腳下襬了個攤子,同時採集些茶籽播於周圍,擴大仙茶的種植面積。從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還童功效的消息不脛而走,遠近聞名,人們稱它爲“聖揚花”、“吉祥蕊”。

以後獻媚者採製奉獻官府,地方官府又視作進階寶物,進貢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爲“貢茶”沿襲至清,年年歲歲採製貢茶,極爲神祕。每逢初春發芽,縣官即擇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並各寺院和尚,敲鑼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燒香禮拜之後,開始採摘茶芽,規定先採三百六十葉,交製茶僧負責炒制。炒制時寺僧要一邊盤坐誦經,一邊在釜中翻炒,然後用炭火焙乾,貯入兩個銀盒中,快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凡上清峯茶樹上採摘的仙茶,稱“正貢”,其他山峯上採下的芽葉統稱“凡種”。仙茶採後即採“凡種”嫩芽,製成二十斤,裝十八錫罐,陪貢入京,稱爲“陪茶”專供帝王享受。據《名山縣誌》載:蒙山貢茶園,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細,各司其職,負責到底。山上還專門築有“石屋”,供採製貢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貢茶石院”的遺蹟。一千多年來,蒙山名茶一直成爲帝王將相的專利品,廣大勞動人民有采制之義務,而無享受之權利。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蒙山建立了國營茶場,墾複和發展了幾千畝茶園,先後生產了甘露、石花、黃芽、米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人們稱讚蒙山茶是:萬紫千紅花色新,春報精品味獨珍。銀毫金光冠全球,葉凝瓊香勝仙茗。 唐·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銷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宋 文彥博

蒙頂露芽春味美,湖頭月館夜吟清。

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 文彥博

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

公家藥籠雖多品,略採甘滋助道腴。 宋陳舜俞

蜀土茶稱盛,蒙山味獨珍。靈根託高頂,勝地發先春。

幾樹初驚暖,羣籃競摘新。蒼條尋暗粒,紫萼落輕鱗。 【蒙頂甘露功效一】:有助於延緩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據有關部門研究證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對人肌體有害的過量自由基的效能相當於9 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於其它同類物質。茶多酚有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據日本奧田拓勇試驗結果,證實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維生素E強18倍。

【蒙頂甘露功效二】:有助於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對人體脂肪代謝有着重要作用。人體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內壁脂肪沉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後形成動脈粥樣化斑塊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兒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產物茶黃素等,有助於使這種斑狀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強的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變清,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蒙頂甘露功效三】:有助於預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斷亞銨等多種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並具有直接殺傷癌細胞和提高肌體免疫能力的功效。據有關資料顯示,蒙頂甘露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兒茶素類化合物),對胃癌、腸癌等多種癌症的預防和輔助治療,均有裨益。

【蒙頂甘露功效四】: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輻射傷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據有關醫療部門臨牀試驗證實,對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用蒙頂甘露 提取物進行治療,有效率可達90%以上;對血細胞減少症,蒙頂甘露提取物治療的有效率達81.7%;對因放射輻射而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症治療效果更好。

【蒙頂甘露功效五】:有助於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對病原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消炎止瀉有明顯效果。我國有不少醫療單位應用蒙頂甘露製劑治療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癒率達90%左右。

【蒙頂甘露功效六】:有助於美容護膚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面板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面板的損傷等功效。

【蒙頂甘露功效七】:有助於醒腦提神

蒙頂甘露中的咖啡鹼能促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蒙頂甘露功效八】:有助於利尿解乏

蒙頂甘露中的咖啡鹼可刺激腎臟,促使尿液迅速排出體外,提高腎臟的濾出率,減少有害物質在腎臟中滯留時間。咖啡鹼還可排除尿液中的過量乳酸,有助於使人體儘快消除疲勞。

【蒙頂甘露功效九】:有助於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遺》中對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記載。我國邊疆少數民族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因爲蒙頂甘露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當今時尚 語言說,就是有助於“減肥”。這是由於蒙頂甘露中的咖啡鹼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幫助消化,增強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謂“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這裏。

【蒙頂甘露功效十】:有助於護齒明目

蒙頂甘露中含氟量較高,每100克幹茶中含氟量爲10毫克——15毫克,且80%爲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飲蒙頂甘露10克,則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 1.5毫克,而且蒙頂甘露是鹼性飲料,可抑制人體鈣質的減少,這對預防齲齒、護齒、堅齒,都是有益的。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小學生中進行“飲後茶療漱口”試 驗,齲齒率可降低80%。另據有關醫療單位調查,在白內障患者中有飲茶習慣的佔28.6%;無飲茶習慣的則佔71.4%。這是因爲蒙頂甘露中的維生素C等 成份,能降低眼睛晶體混濁度,經常飲茶,對減少眼疾、護眼明目均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