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關於茶文化論文題目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9W

關於茶文化論文題目

1. 茶文化的歷史與發展

2. 茶文化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

3. 世界茶文化的異同比較研究

4. 從茶道茶藝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5. 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創新

6. 茶文化與健康生活的關係分析

7. 茶藝表演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8. 茶文化與文學藝術的交叉研究

9. 茶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價值

10. 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寫作越來越多。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論文1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關鍵詞:

  茶文化;傳統音樂;共通性;應用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更是成爲了社會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點綴。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來茶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們緩解工作壓力尋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是走向世界作爲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與傳統音樂

  1.1茶文化

  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茶在《詩經》裏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爲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爲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爲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誌着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着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模化批量化,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爲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現當代,茶行業作爲大家熟知的行業遍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爲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並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爲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着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於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爲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着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衆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啓後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爲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衆化。隨着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爲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爲茶的原產地,被認爲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後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着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後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爲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峯,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產生於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爲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着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資訊的載體

  茶文化,作爲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資訊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資訊,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爲人所知所稱讚。這種資訊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並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資訊的載體,傳遞着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儘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爲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着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現當代,茶也成爲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爲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範。古詩詞中,關於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衆瞭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資訊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資訊相一致時,聽衆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於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爲背景音樂有利於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爲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爲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茶音相溶

  從古代開始,就有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也談琵琶者在酒樓賣唱。現當代,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更是緊密。不管是茶樓、茶館還是茶社,傳統音樂隨處可見。琵琶二胡古箏各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品茶者在品嚐茶的同時,還能聆聽優美且旋律動聽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煩惱。由此可見,爲了讓茶藝活動表現得更加盡善盡美,讓品茶者更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情調,傳統音樂的加入變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義。

  4結語

  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悠遠的歷史和極其深刻的文化底蘊。茶文化與傳統音樂有着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兩者傳遞出來的資訊都能表達傳遞者的人生態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現代社會,透過傳統音樂在茶文化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瞭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在生活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結合應用對於城市白領的減壓和放鬆有着良好的效果,兩者的結合更加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我國的流傳和擴散,使人們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從而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娟.茶藝活動與傳統音樂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2):218-219.

  [2]劉娜.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5(6):195-197.

  [3]尹藝蓓.傳統音樂以阮爲例與茶文化在審美層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葉.2015(6):240-242.

  [4]莊嚴.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與應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2):193-194.

  茶文化論文2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爲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着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着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爲困擾衆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衆說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爲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着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爲“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着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纔有瞭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爲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爲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衝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透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爲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檯、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爲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複的問題,應該嚴格規範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佈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複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定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爲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區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爲例,泡茶席也稱之爲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衆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爲客人提供席地而坐、臥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牀、地臺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爲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摺疊功能的茶桌。爲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甕、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準備泡茶用水的設備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爲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薰點適當的香料等,爲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戶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衛生間、水池、服務檯、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複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爲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衛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爲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透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檯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儘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檯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檯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爲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爲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爲: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迴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佈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迴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鑑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蘊;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鑑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俱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俱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閒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俱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俱,茶室中的傢俱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几等,傢俱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俱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爲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俱的材料種類衆多,例如塑料傢俱、皮質傢俱、竹藤傢俱、鋼材傢俱、木質傢俱以及玻璃傢俱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俱、木質傢俱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脫、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臺空間是擡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悅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受,這種迴歸自然、恬靜、休閒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爲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爲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俱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篇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1

  茶服設計與茶文化研究

  摘要:飲茶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安神、靜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拋除一切雜念,與禪宗美學所表達的寧靜、自然和簡約的理念不謀而合。隨着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蓬勃發展,時代文化符號的再度興起和迴歸已經成爲一種趨勢,茶服飾文化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衍生並發展起來,同時,茶藝服飾已經成爲急需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問題。本文就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藝服飾的演變進行探討,以期爲現代茶服飾設計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提供借鑑。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爲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爲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透過茶服進行着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爲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透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迴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透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着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着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着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爲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爲一款新興的日常着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後,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爲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關係,他們認爲透過喝茶、品茶可以脫胎換骨,因此傳說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乾淨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淨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爲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鬆。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着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着親密的聯繫,伴隨着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後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淨。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爲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爲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樸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繡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爲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聖潔。柞蠶絲面料來製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樸,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製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蕩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藉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爲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於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徵,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爲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製作的材料爲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後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於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類型、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類型,這種審美特徵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鬆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徵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爲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看了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嚐的衝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徵,透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於人們在服裝穿着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鬆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製作亞麻布需要透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亞麻製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緻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透過染色之後,呈現出一種鮮豔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徵,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着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裏上利用亞麻樸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爲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襬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於其中,其整體佈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豔、類型多樣等特徵,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製作過程卻是很複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於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爲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徵,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爲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餘顏色爲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着主僕、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爲一談。但以老子爲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淨之美,將青色、、白色、皁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爲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爲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緻、簡樸特徵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淨、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類型的茶葉,在沖泡後,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緻的美感,爲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着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爲底蘊,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鍾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

  [4]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92-95.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

  當代中國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隨着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傳播。茶服成爲一個全新的茶元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呈現出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茶文化;茶服;文化傳播

  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發展,並由此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廣。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底蘊,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後,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和創新。隨着世界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茶文化成爲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1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即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優秀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與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產生了密切的關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內涵。儒家有內省、和親的思想理念;佛家清淨、禪機;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豐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體現,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茶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寄託,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豐盈了人的內心,也昇華了人的品質。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了茶豐富的思想內涵,並將茶與情感、禮儀聯繫在一起。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人人愛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對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癡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與其它藝術不斷融合,體現了更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並滲透到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價值體系中。茶文化的終極價值體現在人們能夠在平等、自強、自主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中國價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動態審美特徵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對於精神領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飲茶是當前城市人羣最喜愛的一種休閒方式,能夠給忙碌的人們提供一種放鬆身心的機會。在茶藝和茶道過程中,服飾與茶需要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體現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茶服是在行茶時所穿的服裝,早在漢代,就有關於茶服的記載。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裝和服飾。從茶服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在一些茶藝表演中也採用了專門的服裝,茶服的式樣也在不斷增多,但是主要特點是以仿古爲主。這種古裝茶服從設計到服飾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時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能夠體現茶文化內涵,具備茶藝表演功能的服裝。隨着對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將茶服與時代發展相融合,集合古典與時尚元素,將生態理念滲透入茶服設計中,透過各種時裝秀展示中國茶服風采,體現茶服的審美特色。茶服的動態審美是指茶服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神態。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不僅可以透過茶藝、飲茶等方式呈現,同時也可以透過服裝表演等方式呈現,茶服可以作爲一個全新的動態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其豐富的審美特徵。在現代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着流失,歷史的迴歸成爲人們推崇的時尚潮流。茶服作爲人們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僅代表着中國傳統茶文化,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蘊含的茶文化內涵,才能對茶服做出準確的定位,使其成爲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2.1音樂審美

  在茶服的呈現過程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使觀衆形成聽覺與視覺的統一,獲得審美的享受。音樂具有流動性和節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時,音樂能夠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使觀衆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音樂的配合下,人們能夠從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動性的美感。音樂能夠給予人們茶服創作的靈感,並透過音樂展現設計師的構思與效果。對於欣賞者來說,既能夠看到茶服的色彩、圖案和樣式,滿足視覺享受,同時也能夠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音樂與茶服的融合,能夠利用音樂提升茶服的表現力,引導和啓發觀衆的聯想。其次,利用音樂與茶服的結合,能夠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內涵,用音樂這種無形的藝術提升觀衆的審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現更具節奏感和鮮活性。同時在欣賞茶服時體會到傳統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優美意境。

  2.2服裝審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茶服作爲服裝的一類,也被設計師賦予了生態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種行茶服裝,更具備了環保安全的優點,穿着之人能夠從中感受舒適放鬆的心情,尋求迴歸自然的精神體驗。傳統茶服具備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特點,從布料、圖案到樣式,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可以說,傳統茶服體現的更多是古代服裝的特點,而茶文化氣息卻不夠濃厚。隨着茶文化的不斷髮展演變,茶服也出現了不斷的創新,茶文化內涵的滲透,使茶服的設計與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緊密。生態理念的滲透爲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設計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設計師注入生態理念,與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關係。茶是一種自然之物,隨着歷史的發展變遷,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尚元素,與時代潮流逐漸融合。茶服作爲茶文化的代表,被賦予了優雅純粹的特點,同時具備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氣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現代時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與民族傳統服飾相結合的服裝,在茶藝表演中,茶服的運用十分廣泛。茶藝表演者的服飾對於表演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濃厚的茶文化底蘊,其次,茶服與茶藝及環境相融合,需要設計師的專業設計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視覺藝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優秀的茶服不僅美觀典雅,而且能夠與茶藝融爲一體,體現出深遠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獲得身心的愉悅,並且從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藝術魅力。

  2.3表演審美

  除了茶藝表演外,服裝表演也使茶服呈現出另一種美的方式。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服裝表演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儘管基本形式仍然是傳統模式,但是卻在表演中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優雅的茶服配以美麗的模特,在各種音樂燈光背景下進行展示,使商品與藝術品得到完美的結合,不僅營造出濃濃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爲觀衆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模特賦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態充分體現了茶服的性格特點。模特是流動的,音樂與燈光是流暢的,一切藝術元素都在茶服中變換交融,使茶服這一服飾傳遞出豐富的情感,不僅滿足了服務表演藝術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展現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飲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休閒方式,已經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許多城市,都有飲茶的風俗習慣,例如杭州有全民飲茶日的法定節日。全民飲茶日有着廣泛的影響力,不僅國內的多個城市積極響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向當地民衆贈送中國茶,使中國茶文化得到積極的推廣和傳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現了生態茶服展示,也成爲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這場時裝秀主打生態理念,雖然沒有精美的舞臺效果和走秀場,模特也並非專業出身,但正是這種自然而充滿青春活力的表演,體現出茶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將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無遺。模特與觀衆近距離接觸,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更直觀的藝術美感。各種優雅美觀的茶服表演爲觀衆帶來了愉悅的視覺享受。許多來自國外的模特也給茶服增添了異域風情。在此次全民飲茶日活動中,茶服表演成爲當天的亮點。尤其是活動在結束後,還向全國各地的茶館及茶企業及個人徵集各種特色茶服,並進行評選活動。此次活動也吸引了許多茶服設計者以及從事茶藝表演的參與。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這些茶服作品,不僅體現了茶的靜謐和優雅,以及茶自然質樸的特質,同時也結合了服飾的創意靈感,表達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茶人思想,體現了茶、自然與服飾的精妙統一。

  4結束語

  茶服作爲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茶藝表演中的重要組成元素。隨着茶服的發展變遷,茶服也被設計師賦予了更豐富的理念,生態茶服是茶服的創新元素,已經成爲當前時尚服飾的代表,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此後,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團體和個人參與到茶服的設計與應用中來,爲茶服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吸引着人們的眼球。以茶文化爲主題的各種茶服設計也做出了越來越大膽的嘗試,不僅引領了服裝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創新性和時代性,同時也有力地倡導了中國飲茶之風。在古典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中,充分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時代特色,在與世界時尚接軌的同時也重新開啓了中國茶文化的創新篇章,使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有力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繼東,胡正榮.超越與迴歸:談國際傳播的價值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5-7.

  [2]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40-45.

  [3]李曉巖.時裝表演的節奏韻律美—————動與靜[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18-19.

  [4]朱寧,王彥.展示的藝術————談服裝展示的多元化藝術表現[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69-171.

  [5]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160.

  [6]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158.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5篇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含了物質文化層面,而且還蘊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一起來看看。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1

  茶文化構建休閒旅遊的實證研究

  摘要: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產茶聖地,其歷史悠久、風景獨特。以地方茶爲中心進行深度休閒旅遊項目開發,不僅是地方地區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爲中國茶文化旅遊的開發增添異彩。本文透過介紹地方茶文化資源的特色與優勢,分析地方茶文化休閒旅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茶文化旅遊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有效管理路徑。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2

  茶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

  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核心和精粹,是體育運動最進階的產物。同樣體育精神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在體育運動中產生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指導着體育運動愛好者如何更好的從事體育運動,更是給每個有思想的人以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啓迪。中國在漫長的體育運動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精神,這與長期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形成的茶文化有一些相通之處。本文主要探討茶文化與中國體育精神的互通融合。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3

  茶文化中企業制度建設研究

  摘要:

  中國是全世界公認的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國茶文化中提取出來的茶道精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運用這些理論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能更清晰的發現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4

  高職教學過程中茶文化分析

  摘要:

  我國高職教學事業自建國以來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趨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學走過了輝煌的歷程,是國家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一部分。文章從茶文化視角闡述了高職教學的內涵、主要內容及實踐形式等方面,對開放式高職教學進行評析,探索高職教學過程中教育的內容與不足,最後得出相關結論與啓示。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5

  茶文化與音樂共通性研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跪求 中國古代茶文化 論文 20分懸賞!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爲載體,並透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爲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爲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爲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爲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竈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爲普及民間的大衆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爲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爲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啓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着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開啟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爲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爲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爲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爲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衆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較晚時採摘的茶葉,泛指茶葉,又指用茶葉泡製、烹製或煎制的飲料。 宋人蘇東坡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將好茶比作美女:“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日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樹古已有之。茶樹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雲南,一說是在西南橫斷山脈以東的雲貴高原地區。是誰發現茶的呢?傳說上古的神農氏炎帝“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說,“黃帝食百草,得茶解毒。”《爾雅.釋木》中記載:“檟,苦荼。”晉人郭璞注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爲荼,晚取爲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確地描述了茶樹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藥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後才作飲品。炎帝、黃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藥用。秦漢時期《神農食經》中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魏華陀《食論》說:“茗久食益思意。”漢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詩疏》雲:“椒樹、茱萸,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爲食。”現在的醃漬茶、打擺茶、油茶、烤茶、罐雲茶等,均沿用古習。 茶作爲飲品不過二千餘年,西漢巴蜀有飲茶時尚,有專用茶具,還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漢人王褒在《僮約》一文中記載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盡具,武陽(今四川彭山縣)買茶”,可見當時飲茶已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並且茶葉已成爲商品,形成了武陽這樣的茶葉集散地。 南朝齊國人王肅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漿(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鯽魚羹,渴則飲茶。有一次他拜見北魏高帝拓跋珪,卻開始食羊肉、酪漿。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羊肉與魚羹比怎樣?茶汁與酪漿比又怎樣?”王肅回答:“羊是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莒小國。惟茶不中,與酪爲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明天我們爲你設邾莒之會,亦有酪漿和茶。”後來人們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種名茶,產於安徽安慶縣天柱峯。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縣)知州,李德裕對他說:“你到了舒州,天柱峯的茶葉請你寄三數角(角是貯茶器)給我。”那人一到舒州,便連忙託人帶了幾十斤天柱峯的茶葉給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還給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罷去舒州知州,臨行前,他精心挑選了幾角天柱峯的茶葉送給李德裕。李德裕高興地收下了,對朋友說:“這茶可解酒****。”說完,他叫僕人煮了一壺茶,然後把茶倒進盛着肉的銀盒子中,蓋上蓋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與朋友一起開啟盒子,肉已經化成水了。衆人都服其廣識。 唐人喜歡把茶葉加工成餅,用黑茶葉包裹,中間打一個洞,用繩子串起來,便於攜帶,這稱爲串茶。 南唐京都開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稱“董北苑”,善製茶,人以爲貴,稱此茶爲北苑茶。其後福建建州(今建甌市)鳳凰山所產之茶,亦稱北苑茶。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始制龍鳳模,以此造團茶,稱爲“龍鳳團”,專供宮廷飲用,以別於士民所飲的茶。 宋仁宗趙楨慶曆年間,福建轉運使蔡襄又製出小團茶,用作貢品。小團茶極爲貴重,宮人往往在茶餅上鏤上金子,二十餘餅重一斤,值白銀二�。但這種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四人分一餅。 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慕名來到中國,在不下100座寺廟中學習中國茶文化。後來榮西和尚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榮西和尚被日本人封爲“茶祖”。多數國家“茶”字的發音都是從漢語“茶”的字音變化而成的。英文tea從廈門話茶字音te轉變而成,而英文俚語茶就是cha,這與茶的符中文讀音更接近;俄文則是我國北方話茶葉的譯音;日文的“茶”字讀“恰”,完全是照漢字讀音。

茶文化元素應用畢業論文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對於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衆多文化領域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個性。

  茶文化元素應用畢業論文範文篇一

  《 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

  摘要: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且廣泛運用於現代平面設計中。

  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平面設計的形式,還賦予了現代平面設計特殊的人文價值和時代意義。

  本文從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出發,對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希望在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同時,推動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和改革。

  關鍵詞:茶文化元素;現代平面設計;應用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具有色彩各異的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存在,也是彰顯本民族特性的重要標誌。

  中國傳統茶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元素,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其形式發生了紛繁複雜的變化,但基本內涵和基本精神仍舊保持不變。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對於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

  現代平面設計注重對空間和佈局的把握,十分符合傳統茶文化的要求和特徵。

  現代平面設計主要受到中國經濟文化環境和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影響,傳統茶文化元素的理念逐漸滲透到平面設計領域,且產生了重大影響。

  1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種類豐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內涵。

  文化元素的演變和發展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是一定社會環境和生產力作用的結果,承載了一定時期的社會變遷和人文風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記。

  而提到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元素,其更多地展示了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內容,彰顯了一種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和生活方式。

  應用於當代平面設計中,我們更多地去考慮其在現代平面設計造型、設計理念及審美水平上的體現和使用。

  目前,根據有關專家及學者的界定,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紫砂壺、竹子、青磚、古木、根雕等。

  紫砂壺以其優美的雕刻藝術而聞名,同時將詩詞、書畫、文學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紫砂壺上的題詞不僅深刻再現了古代某一時期的人文歷史風貌,也包含了社會倫理及社會階級關係方面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鑑賞性,彰顯了濃厚的文化情懷。

  而竹子則是現代平面設計中常用的意象之一,竹子不僅具有婀娜多姿的外形,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深受人們和設計師的喜愛,竹子包含高雅、瀟灑等含義,常用來表現居住者高雅的情懷和高遠的人生追求。

  竹子運用到現代平面設計中主要是透過將其內在意境引申到設計理念中實現的,從而營造高潔、致遠的藝術氛圍和文化精神,恰好與人們所追求的居住環境相吻合,滿足了人們對於平面設計的要求和期望。

  此外,青磚、古木及根雕作爲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現形式,也蘊含着十分濃厚的文化意義和實用價值。

  青磚象徵着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和簡潔的生活方式,與現代平面設計中“線條簡約”這一理念相吻合,古木則多具有懷舊氣息,古木這一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增強了平面設計作品的復古性,滿足了某一特定羣體對於平面設計的要求,增加了平面設計的歷史氣息和人文價值。

  根雕作爲一種十分精美的藝術品,其具有鮮明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意義,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不僅僅大大增強了平面設計的細膩和人文性,還增強了平面設計的可欣賞性和審美價值。

  2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2.1從材質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規劃設計環境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應用,而對於環境的規劃和營造,材質是首先需要考慮的方面[1]。

  樹根與藤椅、石茶磨樁及紫砂壺則是構造設計環境經常使用的文化元素。

  中國傳統建築作品中常用的材質是體現建築和設計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具有天然、樸素、自然的特點,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平面設計的原本面貌和精神實質,爲平面設計作品增加了較高的人文性特徵。

  在平面設計中,關於中式設計風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中式風格的建築多采用木材作爲主要設計材質,如紅木、檀木等;第二,中式風格建築講究以精美的紋路和細膩的色澤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給予觀賞者以舒適、自然的審美享受,如木窗、中式傢俱;第三,中式建築追求和諧的整體規劃和佈局理念,強調凸顯中正合一的佈局特點。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設計手法的多樣化,現代平面設計多使用智能化技術和電子技術創造虛擬的場景和氛圍,大大降低了現代設計的人文氣息和適用性,而將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應用到現代平面設計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不足,給現代平面設計增加了人文性和生命氣息,這也是現代平面設計所追求的人文關懷精神。

  而歐式設計則多使用大理石、花崗石等進行材質安排,不僅注重帶給人完美的藝術享受,還追求獨一無二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精神,歐式平面設計講究空間的開闊,而空間的開闊則主要透過特殊的材質來體現。

  2.2從擺設佈局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茶文化元素對現代平面設計擺設佈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要求現代平面設計擺設佈局應該從大局出發,體現設計的整體意識和設計的和諧精神,強調在設計師統一的指揮和規劃下,實現設計佈局與擺設的協調,注重對平面設計佈局的優化[2]。

  首先,現代平面設計佈局要注重休閒文化元素的融入。

  例如,在平面設計中加入簡約大方的裝飾畫和其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裝飾物,不僅僅體現了平面設計強大的裝飾功能,給人以美的藝術感受和體驗,還凸顯現代平面設計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

  其次,現代平面設計要按照不同區域功能區的劃分來展開,同時結合一定地區實際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進行設計資源的合理利用。

  現代平面設計在對大致的設計思路進行規劃後,要注意突出現代平面設計的重點,即在景觀設定和植物配置方面體現平面設計特色,注重對文化元素的使用和整合。

  現代平面設計講究對文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即透過各種途徑優化設計思維,使得茶文化元素的使用達到和諧統一的局面。

  強調元素與元素之間相互配合,互爲補充,如在平面設計中使用竹子這一意象,在對竹子的分佈進行確定後,還要使用其他裝飾物和竹子進行搭配,優化擺設的整體佈局,設計師在平面設計中對紫砂壺、屏風、竹子、帷幔等的結合使用,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審美價值,也推動了現代平面設計朝着人文性和時代性方面發展。

  2.3從空間層次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茶文化元素對現代平面設計空間層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要求空間層次應該充分利用空間資源,並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合理的構想,展現歷史和自然的人文風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3]。

  現代平面設計的空間結構主要是針對特定區域而言的,區域文化特色決定了空間結構的深度和廣度,而傳統茶文化則將傳統茶文化元素進行整合,透過設計師的構思和處理,抽象爲一系列的設計理念,將文化元素應用到平面設計的具體環節之中,使得有限的環境空間,體現無限的藝術魅力和茶文化氛圍。

  此外,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空間層次中的應用要求平面設計注重設計景觀與空間的協調,空間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的空間領域佈置一定的景觀,也是提升平面設計審美價值的要求。

  現代平面設計大致包括空間環境設計、裝修設計和裝飾陳設設計等三個互爲又相互制約的部分,而對這三個部分的空間結構規劃過程則是對設計資源的整合和處理過程,要求三個部分的空間結構不對其他部分造成不良影響,三個部分的空間分配要做到科學、合理,從而彰顯了傳統茶文化元素中和諧統一的思想內涵。

  例如,可以使用屏風進行分隔,以此營造特定的意境,設定虛擬的空間場景,使得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間層次中感受到無限的空間感。

  2.4從氛圍、意境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我論文的題目是《論中國茶人的精神》。誰給提供點資料啊?或者提點一下從什麼入手。謝謝!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茶人對世界茶文化的重大貢獻。中國茶人精神,無時無刻地透露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平精神,天人合一精神,樂生精神,不阿的人格精神,東方獨特的審美精神,都是中國茶人特有的,是中國式的真善美精神,也是一部世界文明史和人類文化發展史的深刻的組成部分。

和平,是中國茶人精神的內在覈心;平和,是中國茶人表現和平精神的外在方式。兩者脣齒相依,缺一不可。這同茶本身所具備的中庸、中和、親和的品質密不可分。從文化繼承而言,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和” 則來自中國的儒家精神,是以禮、義、仁、忠、孝等爲核心,而這些核心都離不開“和”。

天人合一精神,來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茶人心裏,茶是萬物之一,人也是萬物之一,人茶平等都是自然造成的,以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爲茶人的最高境界。

中國茶人的樂生精神,是熟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由此產生養生觀,茶人的生活,充滿了審美的情趣和感官的愉悅。

從古至今,中國茶人堅持着的人格精神。這樣一個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些仍舊是人生第一要義的問題,你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存在,使茶文化精神深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深處。

江西茶文化論文爲什麼選擇茶業爲選題

1、發展茶產業,有利於促進和繁榮農村經濟。

2、發展茶產業,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由於茶產業經營多元化及茶葉消費的增長,如數量不斷增多的茶葉零售門店、大批茶藝館的開辦、茶市場貿易、茶文化旅遊等,吸引了大量的就業人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就業壓力,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幫助。

3、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茶文化中融匯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變爲民族的禮俗,體現了民族傳統禮儀、道德、情操等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內涵,具有以追求茶的質樸、自然、清廉、平和、浩然的和諧。

圍繞茶文化或酒文化寫一篇500-2000字的論文。 題目:與茶文化或酒文化相關的內容,題目自定。(

中國茶文化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爲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爲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爲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爲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竈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爲普及民間的大衆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爲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爲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啓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着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開啟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爲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爲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爲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爲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衆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關於中國茶文化的論文啊??急求啊!!100多人寫,,去望上抄很容易重掉~~~可憐啊~~

試論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在《茶經》問世1228年時,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將在《茶經》的誕生地舉辦第十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首屆陸羽茶文化節,這一舉措必將極大地推動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這一千二百多年中,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層出不窮,茶文化的內涵­得到深入的闡發,茶與文化的結合已從詩書畫印擴展到小說、詩歌、音樂、舞蹈,幾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領域,品茶休閒已經從宮廷、豪門走向市民社會,成爲社會時尚。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筆者認爲,研究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應該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本文試從三個方面表述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認識。

一、傳承科學精神,打造現代茶產業的競爭優勢

用心研讀《茶經》和歷代茶書,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茶經》還是各個朝代的茶書,總是從當時的實際出發,研究種茶、採茶、製茶、飲茶的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從各方面闡述如何提高茶的品性以適應當時飲茶者的需要。

陸羽透過自己的調查和實踐,總結出好茶生在“陽崖陰嶺”這種最適合於茶樹生長的生態環境,並指出“爛石”是最好的立地條件;採茶的時間是按照不同地區的氣候,與不同茶樹的生長規律來規定的,關鍵是看茶芽的生長情況,以“紫者上”、“筍者上”、“葉捲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晴採之”。透過採、蒸、搗、拍、焙、穿、封七個環節,製成當時流行的餅茶。

宋代貢茶的主要產區轉向建安,蔡襄《茶錄》就着重論述建茶的甄別和飲用方法;而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則進一步闡明北苑茶的生態環境和茶質優劣的關係;尤其是趙佶的《大觀茶論》,對白茶的獨特性能作了生態的描述,對培育茶的良種有重要啓示作用。到明代,改餅茶爲散茶,於是有許次紓的《茶疏》,詳述羅岕茶的勝人之處,採摘製造之法和烹點飲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對羅岕茶作深入考察研究,作出更確切的論述。到清代,隨着龍井茶的崛起,於是有程淯的《龍井訪茶記》,對龍井茶的特色、立地條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體的論述。

我們從《茶經》和歷代茶書中應該傳承什麼呢?筆者認爲,最重要的是傳承這些著作中所創導的科學精神。我們應該適應新的需求,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開發新的、品質更優異的茶葉品種和茶的製成品,來提高茶產業的競爭力。

一千二百多年前,湖州長興的顧渚紫筍是唐代最好的貢茶。由於歷史原因,到上個世紀中葉,紫筍茶已經不那麼出名了。湖州長興的茶葉科研人員從研究《茶經》入手,在唐代貢茶的原亍雖舊矯髟孿懇淮≡襠肪澈土⒌靨跫最佳的茶山,採摘最富有營養成分的茶芽,按現代製茶方法,炒製出“芽葉微紫、芽形似筍、茶湯清澈、茶性溫和”的紫筍茶。一舉奪得全國名茶的稱號,這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的成功範例。

安吉縣透過茶樹良種普查,在大溪橫坑塢發現一株宋·趙佶在《大觀茶論》中闡述過的“與常茶不同”的白茶,用無性繁殖的方法,開發出氨基酸含量高於普通綠茶二至三倍的現代白茶,市場價格高於綠茶數倍,幾年時間,就使白茶種植面積擴大到四萬多畝,成爲安吉茶農種茶致富的“搖錢樹”。事實上,從不發酵的綠茶到半發酵的烏龍茶,到全發酵的紅茶和後發酵的確普洱茶,也是茶葉加工方法創新。如果我們還能用現代的科學方法,開發出適應消費者新需求的茶製品,就能進一步提高湖州茶產業的競爭力。筆者認爲,這是在現代條件下,傳承歷代茶人所堅持的科學精神,努力創新的正確方向。

二、豐富文化內涵,拓展茶和茶文化的產業鏈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發展史,還能觀察到中國歷史上不論是儒家、釋家、道家和民間人士都非常重視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視茶與文化的結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從茶性平和、高潔,引伸出茶導和、和爲貴的哲學命題,把飲茶和修身養性結合起來;釋家提出茶禪一味,把飲茶與修禪悟道融爲一體;道家重視茶的怡情養性功能,認爲飲茶能輕身換骨,進而追求精神的永恆。民間人士則以茶爲禮,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會習俗。

從上述理念引伸開去,茶與文化的結合就有了多種形式和載體。

在《茶經》這部茶葉專著中,就載有著名詩人有關茶的詩句。如西晉·左思《嬌女詩》中:“心爲茶 劇,吹噓對鼎釒歷”的詩句。張孟陽《登成都樓》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詩句。據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調查,自晉及清,我國詠及茶事的廣義茶詩大約有一萬七、八千道。著名詩人幾乎都有詠茶的詩。其中最爲世人傳誦的則是唐·袁高的《茶山詩》,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盧仝的《走筆謝孟諫寄新茶》(即通稱爲《盧仝茶歌》)和唐·皮日休的《茶中雜詠》,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中十詠》等。

有名的茶書(法)、茶畫淙幻揮脅枋敲炊啵渲寫蘭炎髟厝朧凡嵴咭膊簧佟Lㄍ宀樅瞬倘僬孿壬諧鮎泄夭璧氖櫸ㄗ髕罰陀薪ね豸酥摹獨紀ぜ頡罰啤せ乘氐摹犢 帖》,宋·蘇軾的《啜茶帖》《一夜帖》,蔡襄的《精茶帖》;明·唐寅的《夜坐》,文彭的《盧仝飲茶歌》長卷;清·丁敬的《論茶六絕句》等三十四種。描寫茶事的名畫,則有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宋·劉松年《鬥茶圖》和《茗圓賭市圖》,元·趙原《陸羽烹茶圖》,明·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唐寅《品茶圖》,清·金農《玉川先生煎茶圖》,近代則有傅抱石的《蕉陰煮茶圖》等。

在篆刻藝術作品中,清·黃易與趙之琛都刻過“茶熟香溫且自看”的閒章,童大年有“天地一壺間”的閒章。

茶具中的藝術作品更多。從唐代起各地名窯就燒製出著名的陶瓷茶具。如越窯在唐代燒製出“青瓷荷葉盞、託”和“祕色瓷茶盂”,從紫砂茶具問世後,明代制壺大師供春、時大彬、惠孟臣和清代的陳鳴遠、楊彭年、邵大亨都曾製作出傳世的紫砂茶壺。尤其是楊彭年與書畫家陳鴻壽合作,刻製出融詩文書畫與紫砂藝術爲一體的《曼生壺》,使茶文化有了新的載體。

歷代茶人,尤其是精通文化藝術者,把他們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與茶相關的文化藝術作品之中,使這些作品鮮活起來、厚重起來,成爲人們爭相收藏的珍品,甚至成爲國寶。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就是茶與文化結合的奇妙之處。茶不與文化結合,就是普通的農產品,一旦與文化結合起來,就成爲有生命、有靈魂的東西。它的價值就成倍成幾十倍地提高了。

在當代社會中,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茶與文化的結合,也必然有新的延伸,新的形態,新的載體。它可以和現代藝術結合起來,用於茶藝演示;可以和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結合起來,在茶館、劇場、和盛大的茶會上演出;也可以製成光盤、拍成電影和電視劇供人欣賞,成爲新的文藝作品,成爲現代人生活的新內容。

2004年在四川雅安舉行的茶文化一會一節中,以四川傳統茶藝——龍行十八式爲基礎,擴展爲一百零八人組成的威武雄壯的茶藝表演,配以幾百人的大合唱,贏得了參加開幕式的國內外茶人長時間的鼓掌喝彩。以歌頌首創人工植茶的吳理真爲主題,演出的歌舞劇,把茶人的崇高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也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據中華合作時報《茶週刊》報道,以安溪茶鄉爲背景的電視連續劇《鐵觀音傳奇》拍攝完成,開創了茶與文化結合的新形式,使茶文化有了新的傳播手段。

雲南省思茅市是普洱茶的原兀衲晁腦戮儺辛聳⒋蟮鈉斬杞冢⒔濟┦懈奈斬校庖彩嗆胙鋝櫛幕男戮俅搿

湖州是茶人們公認的茶文化發祥地,2008年將在湖州舉辦的一會一節,應該在茶與文化的結合上有新的拓展。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正在組織茶文化工作者編輯湖州茶文化叢書,既有闡述晉唐以來湖州茶與茶文化的發展歷程的《湖州茶史》,又有《湖州茶詩》、《湖州擦茶文》、《湖州茶俗》、《湖州茶業》。由謝文柏主編的《顧渚山志》也將在2008年一會一節中公開發行。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還有一個演出《茶戀》的計劃,把茶聖陸羽的故事搬上舞臺,貢獻給國內外茶人與越劇愛好者。

三、堅持服務方向,造福種茶人和飲茶人

在選寫此文的過程中,筆者還反覆思考:《茶經》和歷代茶書作者爲什麼以畢生的主要精力選寫茶書?經過仔細閱讀《茶經》,有一些啓迪。

陸羽在《茶經》中,從一開始就告訴人們,茶是什麼,怎麼種茶,茶有什麼功效,爲什麼不能粗製濫造。在羅列採茶、造茶工具之後,又進一步說明怎樣採茶,製茶,怎樣鑑別茶葉的優劣,接着他又用很大的篇幅列舉了二十五種藝茶者必須具備的器具,然後再講怎樣煮茶,怎樣飲茶,要注意什麼問題。非常明白,《茶經》是爲種茶人、藝茶人寫的,是爲他們服務的。但是爲什麼《茶經》中又類局列舉歷史上四十八件茶事典故,又十分詳細地論述全國出產茶的地方呢?筆者認爲:這是讓讀者擴展視野,知道飲茶的歷史久遠、產茶的地域十分廣闊,飲茶有利健康,同時倡導精行儉德精神。這也是爲種茶、藝茶、飲茶人服務的。所以宋以後七篇《茶經》序皆褒揚陸羽是“有利功於茶者”,“有益於人者”,“羽之功不在於稷下”。這就是《茶經》“膾炙千古”的內在原因。

《茶經》以後的茶書作者都以《茶經》的宗旨爲圭臬,不斷的充實內容,把不同的歷史時期、種茶、採茶、製茶、飲茶、藏茶的經驗吸納到出茶書之中,把不同地區出產茶葉的優劣介紹給種茶人和飲茶人。

如果沒有茶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在我國廣大的產茶地區竟有如此衆多的茶樹品種,如此衆多的製茶方法,出產出如此衆多能適合各種需求的茶和茶飲料。各地茶農生產的茶葉也就不可能遠銷到如此廣泛的地區,獲得如此衆多的收入。同樣,如果沒有茶文化工作者的介紹,我們也不可能知道,在全國各地有如此衆多的名茶產地,也不可能知道這些名茶產地有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此引人入勝的山水風光,如此深厚的文化沉積。這些地方也就不可能成爲以茶文化爲主要內容的旅遊勝地。

現在,我們要認真考慮的是: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人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活品位不斷提高的現代社會中,當代的茶文化工作者應該如何堅持正確的服務方向,爲種茶人和飲茶人服務呢?

筆者認爲,有幾件事是應該努力去做的。

(一)倡導茶爲國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茶導和”的社會功能。茶是現代社會三大飲料之一,更適合中國人的品飲習慣,而且有利於營造平和的社會氛圍。茶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在社會各界中普及茶文化,可以在學校中傳授茶藝,可以在市民中舉辦茶文化講座,可以在傳媒中介紹茶文化知識——特別是飲茶有利健康的知識,可以開辦茶職業學校,培養專職的茶藝師。

(二)在城市中,把茶館業打造成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提高人們生活情趣、促進社會和諧的現代服務業。茶館也可以同文化產業結合起來,使愛茶人不僅能夠在茶館中品嚐到不同風味的茗飲,而且在飲茶的過程中,能欣賞高品位的書畫帳酰鎏芴找鼻椴俚囊衾盅葑啵鼓芸吹接械胤教厴奈囊昭莩觥

(三)在名茶產地建設茶文化村。杭州梅家塢已成爲世界聞名的茶文化村。在梅家塢不但出產龍井茶,而且有十分清幽的生態環境。來自世界各地的愛茶人,不僅可以在梅家塢買到龍井茶,而且可以在那裏飲茶、休閒。全國各地出產名茶、有條件建成茶文化村的地方不可勝數,但往往沒有便捷的對外交通,沒有整潔的村莊環境。文化內涵沒有充分挖掘,知名度也沒有那麼高。這正是茶文化工作者可以與當地共同努力的地方。

(四)保護茶文化遺址,打造一批茶文化旅遊區。《茶經》問世一千二百多年來,凡是名茶產地,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沉積,留下了十分珍貴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當代茶人的責任是取得的支援,保護好這些遺產,努力恢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文化建築,使之成爲人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湖州是茶聖陸羽的第二故鄉,是《茶經》的誕生地,市屬長興縣顧渚山又是唐代貢茶的原產地。早在唐代中期就建有專門製造貢茶的機構——貢茶院。在市、縣的重視下,唐代貢茶院的保護性重建工程已啓動,能在2008年一會一節以前完成二期工程。顧渚山周圍的唐代古茶山,至今儲存良好,顧渚山下的金沙泉還在不斷涌流。市縣已決定把顧渚山建設成以茶文化爲主題的旅遊度假區。

人們可以期待,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大好形勢下,在全國各地一定能建起一大批茶文化旅遊度假區,在茶文化發展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以茶文化爲題寫一篇1200左右的論文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着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纔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蘊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爲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爲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二、茶以載道------茶道與中華傳統文化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爲“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瘻,療飢,益氣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闢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昇華,與“文以載道”同,“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爲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的好處歸納爲”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爲“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爲媒,透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讓情感得到宣泄和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透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爲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爲食而食,爲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透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着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中國茶道就是透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凡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因而茶事活動是綜合、協調“茶、水、器、火、境”各項要素的複雜過程;再者,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儒家思想是中國茶道思想的主體,是提攜諸家思想的綱領。儒家的思想要求我們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這正是茶的本性,儒家把“中庸”和“仁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促進和諧,增強友誼。在儒家眼裏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爲“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爲“奉茶爲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爲”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爲“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作爲佛教中國化、簡易化、世俗化的禪宗也創造了飲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謂“茶禪一味”也就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於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透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同茶結合起來。茶文化實際上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侶們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饋人,以茶宴代酒宴;於是,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尤其是佛教節日,或重要的法會都舉行較大型的茶宴。唐時有的寺院還可以爲仕宦各界迎親送友設定佛門禮儀的茶宴。宋代在敕建的寺院,遇到朝廷賜欽袈、錫仗、法器時都舉行隆重慶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禮以示慶賀。日本茶道即是以禪宗義理爲靈魂,倡導“和、清、靜、寂”的茶道精神。 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在他的“三飲詩”裏將禪學、詩學、儒家思想三位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既爲除昏沉睡意,更爲得天地空靈之清爽。“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輕塵”,自己心神清靜便是通佛之心了,飲茶爲“清我神”,與坐禪的意念是相通的,達到“迷即佛衆生.悟即衆心佛”的境界。“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實現了“靜心”、“自悟”的禪宗主旨。皎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進了“清靜”思想,希望透過飲茶把自已與山水、大自然、宇宙融爲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說,飲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佛理與茶理便有共同之處。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養自己超脫的品質,道家在茶中尋求一種空靈虛無的意境。三家在求“靜”、求豁達、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尋找到一致。 三 茶道之現代意義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適應。因此,現代社會弘揚茶道有着積極、深遠的意義。 三千年道統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現代在西方理性主義的衝擊下,亦曾被徹底否決。但當今隨着社會的發展,矛盾衝突的日益加劇,天地人道和諧共處的問題已成爲擺在人類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機遇與危機都是前所未見的,人類生存狀態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使人類擁有徵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積累了超過以往世紀總和的物質財富,展現出十分誘人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異化程度有增無減,現代文明創造的物質力量已達到可於瞬間毀滅人類的水平,這是“外在危機”;同時.現代文明形成的種種異己力量也在摧毀人的心靈,導致人的異化,“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礙人的成長”,這是“內在危機”。於是,追求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三者協調共進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爲世人的共識。人類的使命並不只是謀求在物質上掌握世界,從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意義上說,物質增長不是進步的目的,而只是未來進步的一個前提條件,透過這一手段的運用,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 茶道所蘊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和諧”,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協調發展,即指從那種根深蒂固的動物性的、重佔有的、片面的生存觀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義與生命質量,強調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約束及調節機制與效應的屬人的生存觀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步調一致,做到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相結合,發展經濟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使我們的子孫後代能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有的理性主義者認爲,茶道以直覺體悟爲認知手段,不合於邏輯推理,是非理性的東西,因而應當擯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今世界的重大理論課題之一,就是在人與社會發展中如何合理地協調理性與非理性的關係。關於中西傳統文化表現的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論很多誤解亦很多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學術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表現出祟尚理性主義同時貶低甚至否定非理性主義的理論傾斜。彷彿只有理性主義纔是真、善、美的創造者,而非理性主義則只能產生假、醜、惡。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無論對於個體人的思維,還是作爲人類的思維,其具體過程,儘管有以理性或以非理性爲主導的傾向,但在思維的全過程和思維的本性上,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事實上,對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把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簡單地歸之於非理性主義,是荒唐的。我們知道,西方的理性主義傳統,並沒有使西方的中世紀發出光彩,而中國的非理性主義傳統,卻使中國在中世紀創造出當時舉世無雙的燦爛文化。就是說,從學理上看,理性與非理性並沒有哪個高哪個低的價值區分。對於人和社會的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西方,從近代到現代由於理性主義被強調得過了頭,出現理性異化,如科學主義與技術主義使科學技術反過來統治人,壓抑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又有意志主義、存在主義等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至今方興末艾。這也有力地證明理性與非理性是不可替代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同爲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相輔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奮、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秉賦,也需平和、寂靜、清悠、素儉、精進的陰柔之素質,陰陽共濟,剛韌並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養成。酒性爲陽,飲酒助豪情,茶性爲陰,品茶添清雅。一俠一隱,一個熱烈,一個冷靜,故茶對人性的完善,有獨特價值。 人們在功利生活中,難免產生浮躁、庸惰、焦慮、內心衝突等消極心理,心靈復歸清靜、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國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躍遷,又值經濟轉軌,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奏的緊張和人際疏離已有深刻體驗,故人性復歸的衝動尤顯迫切。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此種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爲人生旅途的“綠色棲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下面還有一篇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爲“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瘻,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闢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爲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爲”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爲“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爲媒,透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泄和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透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爲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爲食而食,爲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爲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閒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爲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透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爲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透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着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我好不容易纔打完這麼多的字,希望對你有幫助。多給我點分哦。o(∩_∩)o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