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洞庭碧螺春歷史文化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63W

洞庭碧螺春歷史文化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西岸洞庭山區。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據史書記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寫詩道:“碧螺春茶,纖手能託清風媚。”

古人常說,洞庭碧螺春的茶葉要選取“一心二葉”即上方新芽的第一片小葉和第二片葉子。每年穀雨後採摘,不打擎、不揉捻、不揉壓,任由才採摘的嫩芽自然萎凋,然後曬乾製成。

洞庭碧螺春的茶湯清綠而鮮香,入口後甘醇悠長。其獨特的風味和品質備受茶客們的喜愛與推崇,遍佈全球許多茶文化與商業品牌的茶葉倉庫中,成爲了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象徵。

除此之外,洞庭碧螺春還有其他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明朝文學家唐寅在其作品《碧螺春》中讚譽其爲"上品",清代時期還有一些皇后妃子也喜歡飲用此茶。如今,以洞庭碧螺春爲代表的太湖西岸茶文化已經深入民心,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名茶洞庭碧螺爲何能夠享譽全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並且種類繁多,茶文化作爲其中的一種有着悠久的歷史。以茶爲主要寄託的文化不僅延伸出了相當多的文人文化,並且還傳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豐富發展了世界民族文化。在茶文化中,用什麼樣的茶烹製是最重要的一種,茶的種類不僅決定了烹茶的方法也決定了製茶人的文化品位,很多文人墨客尤其喜歡洞庭碧螺春,這也使得這種茶享譽全球,究其根本原因有三個。

起源非常悠久

洞庭碧螺春早在宋朝時期就有着非常響亮的名號了,蘇州洞庭湖因地理位置的原因非常適合盛產茶葉,碧螺春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大衆的視野當中。彼時的茶聖陸羽就在《茶經》中記載有關碧螺春的資料,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洞庭湖茶葉記載。到了宋朝,此地出產的茶葉成爲貢品,因其山下的寺廟名爲水月寺,所以在此地出產的茶葉也被稱爲水月茶,這是碧螺春的起源。

康熙皇帝賜名

到了清朝,碧螺春開始真正的聲名鵲起。康熙皇帝在南巡的時候到了蘇州,見到了蘇州巡撫呈上來的茶品,覺得此茶香氣撲鼻甚是喜歡,當問及此茶的名字的時候,巡撫回到此茶名爲“香煞人”。康熙覺得這個名字非常不符合此茶的意境,看到洞庭湖春色縹緲,遠山如黛,便賜名:碧螺春。經此之後碧螺春就成爲全國爭相獲得的東西。到了清末,碧螺春的地位逐漸超過了六安瓜片等茶葉,成爲達官貴人爭相購買的商品。

本身稀有難以獲得

洞庭碧螺春的產地幾乎是全國獨一份的,不僅洞庭湖東西二山環繞,並且江南地理環境溼潤。這就使得碧螺春的產地較爲封閉,不易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想要獲得一樣的茶葉就更難了。所以,全國就只有這一處地區纔可以產出碧螺春。這樣的情況就使得茶葉市場“有價無貨”,所以顯得格外珍貴,享譽全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有關碧螺春的歷史簡介,文化意義,對聯,詩詞,廣告

洞庭碧螺春 品香醉天下

吳中山水秀 賞景迷世界

洞庭碧螺春 品香醉嘉賓

吳中山水秀 賞景迷遊客

洞庭碧螺春 香醉天外仙

吳中山水秀 景迷八方客

碧螺春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爲“碧螺春”。碧螺春茶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向來被人們視作茶中精品,在國內外茶葉市場有着極高的聲譽,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日本等國家。蘇州吳中區東山、金庭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保護地域已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玉品牌等5個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榮獲江蘇省重點保護品牌和江蘇省名牌產品,古尚錦牌等14個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榮獲蘇州市名牌產品。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爲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爲: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峯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爲清宮的貢茶了。

採製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爲名貴。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進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爲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有誰知道碧螺春的典故?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 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爲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爲: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峯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爲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雅名的傳說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爲阿祥。阿祥爲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裏有一天,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爲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爲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爲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爲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擡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爲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爲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爲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裏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裏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裏憧憬着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衆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爲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爲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茶史追溯

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豔、香高、味醇"聞名中外。唐陸羽《茶經》"茶之出"中曾提到:"蘇州長州生洞庭山"。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爲'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說是清康熙帝因嫌"嚇煞人"不雅,改名爲"碧螺春",並列爲貢品。又據清未震鈞所著《茶說》載:"茶以碧蘿(螺)春爲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

碧螺春如今屬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54年,周總理曾攜帶2斤"東山西塢村碧螺春"茶葉赴日內瓦參加會議。

名茶鑑賞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清香淡雅、鮮醇甘厚、回味綿長,其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爲:"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賞碧螺春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品飲時,先取茶葉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許開水浸潤茶葉,待茶葉舒展開後,再將杯斟滿。一時間杯中猶如雪片紛飛,只見"白雲翻滾,雪花飛舞",觀之賞心悅目,聞之清香襲人,端在手中,頓感其貴如珍,宛如進階工藝品,令人愛不釋手。

茶聯,茶詩,茶詞爲證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帝了春長恨,二千年來茶更香。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

清·陳康祺

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自珍。

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

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

嚇煞人香原誇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碧 螺 春

清·樑同書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氣不關火焙足。

蛾眉十五采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

纖衫不惜春雨幹,滿盞真成乳花馥。

碧 螺 春

現代·田漢

更無天塹能防越,何處桃源可避秦?

只願濤平風定日,扁舟重品碧螺春。

碧 螺 春

現代·周瘦鵑

及時品茗未爲奢,攜侶招邀共品茶。

都道獅峯無此味,舌端似放妙蓮花。

如夢令( 清·吳偉業)

鎮日鶯愁燕懶,遍地落紅誰管?

睡起熱沉香,小飲碧螺春碗。

簾卷,簾卷,一任柳絲風軟。

說明:吳偉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此詞的發現表明,早在康熙帝賜名(1699年)之前的幾十年前,碧螺春之名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只不過尚未聞名天下。

碧螺春在唐朝之後爲什麼會成爲名茶?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茶早已成爲古老的東方國度——中國的代名詞。中國深厚的茶文化也正猶如這個古老的民族一樣歷久彌新。在陳宗懋先生主編的《中國茶經》中,將茶分成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而我們今天的主角碧螺春就是綠茶的一種,更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一、初見碧螺春——人生若只如初見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我國碧螺春的主要產地位於江蘇太湖旁的洞庭山,地處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宜人空氣溼潤。爲碧螺春的生長提供必不可少的氣候因素。又由於當地的土壤呈微酸性極宜於茶樹的生長。

致使碧螺春茶身細長,仔細觀察茶葉上佈滿了茸毛,白毫隱翠。將碧螺春投入水中,茶葉當即就會沉到杯底。按功夫茶的方法沖泡之後,湯色清澈柔和、色澤明亮呈現出青,品之氣味清香、其味濃郁醇厚,細品還會有回甘,齒頰間餘香不絕。

二、再見碧螺春——與歷史的唯美邂逅

碧螺春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久負盛名,只不過那個時候碧螺春還沒有這個婉轉動聽的名字。碧螺春茶產自江蘇洞庭山,在當地關於碧螺春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碧螺春茶是一名叫碧螺的姑娘的元氣凝聚在嫩葉上形成的。而這個美麗且動人的傳說,是古代勞動者們對於茶葉的美好想象。

1、始於唐朝

宋史曾概括我國的飲茶之風:“始於唐,盛於宋”。然而碧螺春早在唐朝就已經成爲了貢品,可見碧螺春茶的成名之早,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着很大的聯繫。歷史上唐朝被認爲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經濟發展迅速,統治者重視茶業的發展,並且唐朝的統治者們大都崇尚佛教,而佛教又認爲茶可以使人靜氣凝神,所以當時的統治者主張飲茶,這爲碧螺春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條件。

其次在詩歌盛行的唐朝,文人墨客也早已用幽美的詩句表達對茶的讚美和飲茶時對於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正是這一時期,洞庭山茶被寫入了《茶經》,被擁有茶聖美名的詩人陸羽所推崇。這足以說明洞庭山的茶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佔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而當時的洞庭山茶基本上就是現在的碧螺春。

2、繁於宋朝

宋朝被認爲是中國飲茶的鼎盛時期,當時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飲茶的習慣,只不過茶的品質有很大的不同罷了。宋朝當時瓦肆的大量興起,爲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介質,烹煮茶的手法當時也出現了“鬥茶”和“分茶”,宋朝也成爲了茶葉飲用最爲活躍的一個時期。並且宋朝的茶業採取的是國營的方式,加強集權的同時也加速了茶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而碧螺春也乘着這一東風迅速發展,只不過當時的碧螺春還未有如此優雅的名字。

宋朝時期,在碧螺春的產地洞庭山下有一座名爲“水月禪院”的寺院,當時的茶葉還大多以茶餅爲主,從范成大所著的《吳郡志》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水月寺的茶宴已經很普遍,而他們所飲用的茶葉就是洞庭山的“水月茶”。

3、盛於明清

明朝時期不論是茶業的發展還是飲茶的習俗,都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體系,陳繼儒撰寫的《太平清話》中也再次強調了水月茶是貢茶。明代茶書上有“蘇州茶飲遍天下”之說,而當時的洞庭山雲霧茶,在唐宋入貢的基礎上仍然享有名茶的盛名。

直到清朝的康熙時期,碧螺春才正式擁有現在的這個名字。相傳康熙南巡,在遊歷太湖和洞庭山時品嚐了當時巡撫宋犖命人買來的“嚇煞人香”。康熙見茶葉條索纖細,彎曲的像一個海螺,沖泡後在水中上下翻飛,清香無比,便賜名“碧螺春”。

也正是這一時期,各種名茶都相繼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而被皇帝賜名,這足以見得碧螺春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名茶。而這絕非一日可成的,名茶之所以稱得上名茶,是經過數百年的沉澱與積蓄才成就自身的清香淡雅、清新脫俗。而又有多少人在這小小的一盞茶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奧妙呢!

碧螺春茶經歷了唐朝的鼎盛、宋朝的繁榮到最後明清的衰落,它猶如一位歷史的見證者,同樣也是歷史的參與者。時代在更迭,名字在變化,但是洞庭山茶始終默默的積蓄自己。名茶從來不是一日便可成就的,同樣真正的名茶也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一如碧螺春一樣,從無人知曉到家喻戶曉,這一路走來一走便是1000年,而它依舊是那個太湖旁洞庭山茶。當然碧螺春能成爲名茶與統治者重視茶文化以及文人的推崇有着很大的聯繫,但是終究其自身的品質纔是最重要的。

碧螺春之所以能成爲名茶,除了重要的歷史因素外,其自身的品質也是使碧螺春成爲名茶的重要內因。由於碧螺春與桃、杏、李等果樹間作,所以碧螺春有着獨一無二的茶香果味,沖泡以後茶香撲鼻,味道清香濃郁。

再看它纖細的腰身和宛如翡翠般的隱翠,怎能不讓人爲之動情。碧螺春一般在每年春分時節開始採摘,穀雨時節結束。試想在江南略有寒冷的陰雨中,碧螺春纖細的身軀羸弱的站在那裏,欣賞着江南煙雨的秀美,宛如《石頭記》中的黛玉一般,多愁善感並且陰柔唯美。再看她沖泡時的徐徐舒展,上下翻飛,不正像一位女子在翩翩起舞。這樣的顏值、這樣的柔美,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愛之情。

初飲碧螺春,我們可以感受到茶味的醇香與厚重之感,這是一種帶有衝擊感的茶香,立馬讓你感受到碧螺春茶的醇厚之味,細品之後還會有回甘。自古以來中國人飲茶很看重茶葉的回甘,回甘效應與茶也的質量有着很大的聯繫,回甘效果越明顯說明茶的質量越好。

在茶文化中也認爲:人生如茶,會苦盡甘來。細細想來人生不就猶如飲茶一般嗎,總要經歷些苦澀的時光,不斷地增長人生的閱歷,最後方能苦盡甘來看到別樣的風景。而碧螺春就是因其出色的回甘效果和其濃郁的茶香讓人飲之不忘,成爲公認的名茶。

人生如茶,希望每一位靜心品茶之人都能從小小的一盞茶中體會到人生的廣闊。

《碧螺春》的全部資料

碧螺春是漢族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爲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爲“功夫茶”、“新血茶”。進階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的名茶。

中文學名碧螺春

別 稱碧蘿春,佛動心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

綱雙子葉植物

亞 綱原始花被

目山茶

科山茶

分佈區域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

英 語Biluochun Tea

類 別綠茶

起源於隋唐時期

目錄

1歷史沿革

2產地分佈

3製做工藝

▪ 採摘

▪ 殺青

▪ 揉捻

▪ 搓團顯毫

▪ 烘乾

▪ 炒制特點

4品級分類

5等級標準

6品茗指南

▪ 鑑別方法

▪ 外形特點

▪ 內在特點

▪ 沖泡方法

▪ 飲用方法

▪ 貯藏要求

7價值功能

8茶文化

1歷史沿革

編輯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峯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爲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爲年年進貢的貢茶。

碧螺飛翠太湖美 新雨吟香雲水閒

碧螺飛翠太湖美 新雨吟香雲水閒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爲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爲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爲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峯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爲清宮的貢茶了。[1]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監管的各個領域。[2]

2產地分佈

編輯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西山鎮(今金庭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在秉場、石公堂裏、東村、衙甪里、東河、縹緲村一帶,其餘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佈。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主要分佈在山區的莫釐、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1]

3製做工藝

編輯

採摘

碧螺春茶樹與枇杷樹,桃樹之類果樹間種

碧螺春茶樹與枇杷樹,桃樹之類果樹間種

碧螺春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爲名貴。通常採芽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爲“雀舌”,炒制500克進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爲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爲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

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

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爲40分鐘左右。

炒制特點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爲: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3]

4品級分類

編輯

碧螺春茶葉

碧螺春茶葉

洞庭碧螺春的國家標準碧螺春茶分爲五級:分別爲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上等的碧螺春銀白隱翠,條索細長,捲曲成螺,身披白毫,沖泡後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回甘持久。僞劣的碧螺春則顏色發黑,披綠毫,暗淡無光,沖泡後無香味,湯色黃暗如同隔夜陳茶。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爲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爲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春茶分級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爲:“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5等級標準

編輯

國家標準對洞庭碧螺春茶按產品質量分爲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五個等級,其中特一級、特二級最爲名貴。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後採摘,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碧螺春茶品質最爲上乘。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 一般過了4月20日的茶葉,當地人就不叫碧螺春了,而叫炒青。

特一級: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批毫,銀綠隱翠,色澤鮮潤,香氣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鮮爽,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多芽,在鮮葉挑揀上從碧螺春茶一芽一葉(俗稱一棋一xxx芽似xxx葉如旗)炒制,改爲單芽。

特二級: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勻多芽.特二級茶是碧螺春中的上品。

一級:條索尚纖細,捲曲成螺,白毫批覆,勻整,嫩爽清香,滋味鮮醇爽口,湯色綠而明亮、,葉底細嫩,綠,明亮.是挑揀一芽一 葉而炒制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二級: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

: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是辦公室及居家日常用茶的首選。

特級:炒青價格低,產期大約四月既雨前茶,此茶口味較早春的茶葉稍濃,耐泡。

一級炒青茶:外形尚成螺,色澤深綠。尚整,稍有青殼碎片,滋味尚純正,湯色黃綠,葉底尚嫩欠勻,稍有青張,綠稍深。[4]

6品茗指南

編輯

鑑別方法

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自然,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鮮豔,發綠、有明顯着色感。

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湯色看上去比較清澈柔和、青黃明亮,加色素茶湯的看上去顏色比較鮮豔,明顯發綠。[5]

龍井和碧螺春的區別

碧螺春爲洞庭山產,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由於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龍井出自西湖,龍井是中國杭州四大名茶之一,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的特點。

外形特點

條索纖細、捲曲、呈螺形,茸毛遍佈全身,色澤銀綠隱翠,毫風畢露,茶芽幼嫩、完整,無葉柄、無“褲子腳”、無黃葉和老片。

內在特點

有特殊濃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開後滋味鮮醇、回味甘厚,湯色嫩綠整齊,幼芽初展,芽大葉小。在鑑別真僞時,可用真品進行對照,凡不具備上述特點者即可卻認爲僞冒品。

沖泡方法

碧螺春的泡法根據不同的茶質,有不同的泡法:

一、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1、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

2、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葉評審中,以 5 分鐘爲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爲 45——55℃ 若高於 60℃ 則燙嘴也燙鼻;低於 40℃ 香氣較低沉,味較澀。這個時間不易掌握。如用玻璃杯,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適合即飲;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

3、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如若茶葉瘦弱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量。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5]

二、條索鬆展的茶

1、燙杯後,取茶入杯。此時較高的杯溫已隱隱烘出茶香。

碧螺春

碧螺春

2、衝入適溫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蓋茶葉)。這種茶本身比較舒展,無需使用水的衝力,反而易燙傷嫩葉。採取的辦法是如用玻璃杯,則沿杯邊注水,蓋碗則將蓋子反過來貼在茶杯的一邊,將水注入蓋子,使其沿杯邊而下。然後悄悄搖晃茶杯,使茶葉充分浸潤。

3、稍停約兩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再衝水至滿。沖水方法如前。此時 茶葉或徘徊飄舞,或遊移於沉浮之間,別具茶趣。[6]

飲用方法

1.請選擇安靜優雅,空氣清新的環境。

2.請選用無異味潔淨的茶杯茶具。

3.請選用優質礦泉水。

4.先注水後放茶葉,且嚴格確認在放入茶葉時注入杯中的開水已冷卻至攝氏70度以下。

貯藏要求

碧螺春貯藏條件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溼貯藏。隨着科學的發展,往年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5]

7價值功能

編輯

碧螺春是綠茶代表產品之一,根據中國中醫學及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爲: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茶苦能瀉下、祛燥溼、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鹼、黃烷醇、茶多酚等。

碧螺春相冊

碧螺春相冊(20張)

碧螺春功效 茶葉成分對人體的生理、藥理功效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八大保健作用: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7]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面板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碧螺春

碧螺春

6.減肥作用: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 種較爲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能力。

8.抑制癌細胞作用:據報道,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癌作用。作用較強的有牡荊鹼、桑色素和兒茶素。[8]

9.緩解腳氣作用:

每晚睡前,取花椒10克、碧螺春10克、陳醋50毫升,加水2500毫升煮開,放溫後浸泡雙腳,每次浸泡半小時,然後用乾淨毛巾擦乾雙腳。堅持每晚泡腳1次,一般1周後腳氣便會減輕。[7]

8茶文化

編輯

茶道

碧螺春茶茶藝(上投法)

器皿選擇

玻璃杯四隻,電隨手泡一套,木茶盤一個,茶荷一個,茶道具—套,茶池一個,茶巾—條,香爐一個,香一支。

基本程序

1.點香——焚香通靈

2.滌器——仙子沐浴

3.涼水——玉壺含煙

4.賞茶——碧螺亮相

5.注水——雨漲秋池

6.投茶——飛雪沉江

7.觀色——春染碧水

8.聞香——綠雲飄香

9.品茶——初嘗玉液

10.再品——再啜瓊漿

11.三品——三品醒醐

12.回味——神遊三山

解說詞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萬里醉。”煙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吳越,太湖洞庭山所產的碧螺春集吳越山水的靈氣和精華於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的貢茶。新中國成立之後,被評爲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並欣賞碧螺春茶茶藝。這套茶藝共十二道程序。

1.焚香通靈

中國茶人認爲“茶須靜品,香能通靈。”在品茶之前,首先點燃這支香,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以便以空明虛靜之心,去體悟這碧螺春中所蘊含的大自然的資訊。

2.仙子沐浴

今天我們選用玻璃杯來泡茶。晶瑩剔透的杯子好比是冰清玉潔的仙子,“仙子沐浴”即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我對各位的崇敬之心。

3.玉壺含煙

沖泡碧螺春只能用80℃左右的開水,在燙洗了茶杯之後,我們不用蓋上壺蓋,而是敞着壺,讓壺中的開水隨着水汽的蒸發而自然降溫。請看這壺口蒸汽氤氳,所以這道程序稱之爲“玉壺含煙”。

4.碧螺亮相

“碧螺亮相”即請大家傳着鑑賞幹茶。碧螺春有“四絕”——“形美、色豔、香濃、味醇”,賞茶是欣賞它的第一絕:“形美”。生產一斤特級碧螺春約需採摘七萬個嫩芽,你看它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多像民間故事中嬌巧可愛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

5.雨漲秋池

唐代李商隱的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個很美的意境,“雨漲秋池”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滿,留下三分裝情。

6.飛雪沉江

即用茶導將茶荷裏的碧螺春依次撥到已衝了水的玻璃杯中去。滿身披毫、銀白隱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紛紛揚揚飄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後即向下沉,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翻飛,煞是好看。

7.春染碧水

碧螺春沉入水中後,杯中的熱水溶解了茶裏的營養物質,逐漸變爲綠色,整個茶杯好像盛滿了春天的氣息。

8.綠雲飄香

碧綠的茶芽,碧綠的茶水,在杯中如綠雲翻滾,氤氳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襲人。這道程序是聞香。

9.初嘗玉液

晶飲碧螺春應趁熱連續細品。頭一口如嘗玄玉之膏,雲華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湯味鮮雅。

10.再啜瓊漿

這是品第二口茶。二啜感到茶湯更綠、茶香更濃、滋味更醇,並開始感到了舌本回甘,滿口生津。

11.三品醍醐

醍醐直釋是奶酪。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來形容最玄妙的“法味”。品第三口茶時,我們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氣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機,在品人生的百味。

12.神遊三山

古人講茶要靜品、茶要慢品、茶要細品,唐代詩人盧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後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茶歌》,他說:“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品了三口茶之後,請各位嘉賓繼續慢慢地自斟細品,靜心去體會七碗茶之後:“清風生兩腋,飄然幾欲仙。神遊三山去,何似在人間”的絕妙感受。[9]

碧螺春的資料

碧螺春

碧螺春雅名之由來

凡是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十分讚賞它的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但鮮爲人知的是其名之來歷,還有兩個逸聞趣事呢。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彥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峯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爲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爲阿祥。阿祥爲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裏有一天,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爲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爲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爲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爲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擡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爲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爲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爲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裏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裏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裏憧憬着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衆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爲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爲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產於江蘇省洞庭縣東西山,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除兼具龍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優於龍井,對上呼吸道傳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爲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爲: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爲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爲名貴。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進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爲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爲: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爲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爲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爲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爲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爲:“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進階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進階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溼貯藏。隨着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的由來以及盛產地

碧蘿春:茶名。產於蘇州之洞庭山碧蘿峯石壁。初未見異。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採。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者爭呼爲嚇殺人香。嚇殺人 ” 乃吳之方言也。遂以爲名。自後採茶。悉置懷間。而朱正元家所制獨精。價值尤貴。己卯。聖祖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蘿春。 版《吳縣誌》 飲饌之屬章節中,專門對茶有一段評述。其中關於碧螺春之評說幾乎與太湖備考相仿,對西山之茶的評說也比較客。東山碧螺春沒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陸兩位詩人就有對西山茶的讚美詩,尤其是被列入貢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從文章中細品,很顯然,西山水月茶與東山碧螺春的製作方法是兩碼事,當時就沒有混爲一談,或者說是製作相仿之類的言論。 《吳縣誌》中關於茶的介紹是 茶出吳縣西山以穀雨前採焙極細者爲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 ( 謄 ) 入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載圖經續記近時東山有一種名碧螺春最佳俗稱嚇殺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僞又虎丘金粟山房舊產茶葉微帶黑不甚蒼翠點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爲白雲茶。 《洞庭東山物產考》 作於九年 ( 1920 由朱獻淮編纂。曾訪遍東山農戶,田野調查考察了十五個年頭,這是太湖流域第一部專業志,該書卷二灌木部 “茶” 目中對碧螺春茶作了如下記述:洞庭山之茶最著名爲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芽葉如桅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實如批把核而小三四粒一毬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取從一不二之義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採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溼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又分嫩尖一葉二葉或嫩芽尖連一葉爲一旗一隨揀隨做做法用淨鍋人葉約四五兩先用文火次微旺兩手入鍋急急抄轉以半熟爲度過熟則焦而香散不足則香氣未透抄起人瓷盆中從旁以扇搧之否則色黃香減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無之碧螺春較龍井等爲香然味薄(淪)之不過三次飲之有清涼醒酒解睡之功種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冬老子和溼土藏之來春二月取種樹下或背陰處澆以米泔蠶沙或小便稀糞等和水微微潤之不可太溼根太溼必爛。 《莫釐遊志》 該志由許明煦編纂,三十五 ( 1946 版,文中在談碧螺峯時提及碧螺春,其全文如下: 碧螺峯:自靈源寺後登山,古木參天,大可合抱,訪李根源十八年爲寺僧宏度題 “ 碧螺春曉 ” 於危崖。 碧螺峯盛產碧螺春茶,茶以湯色清澈鮮綠,味道雋永芳香,著稱於世。關於碧螺春之得名,相傳清康熙初年,碧螺峯上長有野茶數株,山人摘作飲料,竟然色味均佳,並有異香,稱爲 “ 嚇殺人香 ” 聖祖南巡至東山,江蘇巡撫宋(蘋)將“ 嚇殺人香 ”進,上嫌其俗,賜名 “ 碧螺春 ” 寺僧輒以藏茗饗客,以靈源泉泡碧螺春,其味雋永,可謂雙絕,遊人得飽口福,爲一大快事。 《辭海》 1979 年版縮印本,有東西洞庭山和碧螺春的條目載記。原文如下: 1 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的條目 ( 辭海 928 頁 ) 洞庭東山 一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古稱青母山。江蘇省吳縣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島,元、明後始與陸地相連成半島。主峯莫釐峯,海拔 293 米。與洞庭西山同爲著名果園區,產枇杷、楊梅和 “ 碧螺春 ” 茶葉。名勝有九龍山等。 洞庭西山 一稱西洞庭山,俗稱西山,古稱包山。江蘇省吳縣西南。爲太湖中最大島嶼,主峯縹緲峯,海拔 336 米。爲太湖名勝。產批把、楊梅、紅橘、茶葉等。 2 碧螺春的條目 ( 辭海 1645 頁 ) 碧螺春 也叫 “ 碧蘿春 ” 成品綠茶之一。原產江蘇洞庭山碧蘿峯。葉片經加工後成螺狀捲曲,茸毛顯露,色澤青翠、光潤,具清香。茶湯清澈鮮綠。 《萬事由來手冊》 萬事由來手冊》由江蘇少兒出版社出版, 1987 年版,該手冊按屬性編排了十六個大類,爲讀者查找某個事物的由來提供方便,編者儘量做到擇優不重複,反覆校對和審覈之後定稿,其中 648-649 頁,記述了碧螺春的由來。 碧螺春 揚名中外的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鮮的美稱。嫩指芽葉嫩,鮮指色、香、味俱佳。 據《太湖備考》記載,相傳古時有個人叫朱正元,東山碧螺峯的石璧裏採了幾株野茶,發現香氣驚人,就取名叫 “ 嚇殺人 ” 民間傳說,有一年碧螺峯的野茶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裏,不料茶葉沾上了熱氣,透出陣陣清香,採茶姑娘驚呼道:嚇殺人香!這嚇殺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濃郁得使人驚奇。於是衆口爭傳,嚇殺人香 ” 便成了茶名。清朝野史大觀 · 清宮遺聞》中有一段關於 “ 嚇殺人 ” 改名 “ 碧螺春 ” 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人香。康熙己卯車駕幸太湖 ( 康熙皇帝到達太湖 ) 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 ( 大臣宋葷買了這種嚇殺人香的野茶進獻給康熙皇帝 ) 聖祖以其名不雅 ( 康熙皇帝認爲它名稱不雅緻 ) 題之曰:碧蘿春 ( 改名爲碧螺春 ) 自是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過後,還有一詩讚雲: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忬(手俞)揚到上京。嚇殺人香原誇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現在人們對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釋,說碧是狀其顏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狀捲曲如螺螄;春是因採摘在早春;所以合稱爲碧螺春。 《中國名茶志》 中國名茶志》於 2000 年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該志共收集全國名茶 1017 品目,其中立條目專題介紹的 309 個品目,分省而述。江蘇名茶 ” 分述部分第一節就是碧螺春,並從自然環境,茶樹品種,歷史沿革,採製技術和名茶文化五個方面對碧螺春作了記述,並說明了產地和名稱的由來,現就有關條目,全文轉錄如下: 清朝貢茶 清聖祖玄燁在康熙三十八年 ( 1699 年 ) 第三次南巡到太湖時,巡撫宋(葷)從當地茶師朱正元處購得 “ 嚇殺人香 ” 精品茶進貢,康熙以其名不雅,遂賜茶名日:碧螺春 ” 從此,碧螺春珍品貢茶每歲必採辦進貢朝廷。 錄自《中國名茶志 · 江蘇名茶卷》 8 頁 ) 清朝名茶 清朝名茶從明朝沿襲下來的有武夷巖茶、黃山毛峯、徽州松蘿、西湖龍井、普洱茶等。新創制的名稱,分佈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烏龍茶 ( 青茶 ) 六大茶類中。清朝名茶共計 40 餘品目。 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太湖洞庭東山,屬炒青細嫩綠茶。其外形細嫩捲曲,似螺形,色澤綠褐,蒙披白毫,花香味,湯色青翠澄澈,葉底細嫩微白,味極幽香。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和俞樾《茶香室三抄》記述,碧螺春 ” 茶是清聖祖康熙皇帝於 1699 年遊太湖時題名的 錄自《中國名茶志 · 江蘇名茶卷》 13 頁 ) 歷史沿革 吳縣洞庭山是國著名的古老茶區,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楊華撰《膳夫經手錄》 856 年 )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爲茗粥。可見其時吳已有茶,爲生煮羹飲。陸羽《茶經》中把洞庭山列爲我國重要茶葉產地之一,八之出中有 “ 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與金州、薪州、梁州同 ” 此時的茶葉已經加工爲蒸青團茶。 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 987 年前後 ) 江南東道蘇州長洲縣洞庭山。 ...... 山出美茶,歲爲入貢。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 1084 年 ) 洞庭山出美茶,舊入爲貢。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爲名也,頗爲吳人所貴。水月茶,又稱小青茶,三吳雜誌》 1488-1505 年 ) 中記;古蹟,墨佐君壇。洞庭實錄》雲,縹緲峯北一里,水月寺相近。 ...... 上有池,可半畝 ...... 百步許,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諺雲:墨君壇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稱縹緲峯西北擴裏塢,曰水月寺。 ...... 產茶入貢,謂之水月茶。可見宋代洞庭山出產水月茶,品質比唐代陸羽寫《茶經》時明顯提高,已成爲人貢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葉產品較多。二酉委譚》明代王世懋, 16 世紀 ) 記“ 時西山雲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幾與虎丘捋。 ...... 汲新水烹嘗之, ...... 兩腑風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風》清代王維德, 1912 年 ) 土產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細茶,出東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價倍於松蘿。龍沙紀略》清代方開濟, 1720 年前後 ) 中記有 “ 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枝葉粗雜,函重兩許,值錢七八文,八百函爲一箱,蒙古專用,和易,與布平行。這一時期洞庭山的茶葉種類有西山雲霧,包山剔目,東山片茶,也有專銷蒙古的粗雜茶。除後者外,品質都較優,可與同時期的虎丘茶 ” 松蘿 ” 媲美,而且在採摘時間、原料外觀和內質等方面的要求開始趨向碧螺春。 據現有史料,最早記載名茶碧螺春的隨見錄》原書散失,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據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 1734 年 ) 引“ 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爲 ‘ 嚇殺人 ’ 產碧螺峯者尤佳,名碧螺春。 "1747 年《蘇州府志》載 : 茶出吳縣西山,以穀雨前爲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嘗人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號水月茶,載《續圖經記》近時佳者名碧螺春,貴人爭購之。吳語》清代戴延年, 1771 年 ) 亦有記:碧螺春產洞庭西山,以穀雨前爲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近易茲名,色玉香蘭,人爭購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據上述史料,碧螺春茶應成名於 1734 年前,且東山、西山均產。究竟其形成於何時何地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柳南續筆》清代王應奎 1757 年 ) 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採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忽發異香採茶者爭呼 ‘ 嚇殺人香 ’ 嚇香人香 ’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正元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康熙己卯,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日 ‘ 碧螺春 ’ 自是地方大吏,歲必採辦,而售者往往以僞亂真。正元段,製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 ( 囊 ) 時矣。宋(葷)於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 ( 即 1692 一 1705 年 ) 任江蘇巡撫,達 13 年之久。治所在蘇州。進獻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應產於東山,得名於康熙己卯年 ( 1699 年 )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西山生產碧螺春大約 1734 年在 1747 年之間。 明清洞庭山諸多茶葉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質列爲貢品,名聞天下。一斑錄雜述》清代光祖, 1839 年 ) ...... 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叢抄》 1883 年 ) 稱“ 按今杭州之龍井茶,蘇州洞庭山之,皆名聞天下 ...... 其他可以檢視:<碧螺春>網站 http://www.52tahiti.com/

碧螺春屬於什麼茶類?碧螺春的名字從何得來?

引言:有一些茶葉的名字是比較好聽的,就比如說碧螺春,讓人感覺到這個茶葉就是滿滿的文人氣息。那麼碧螺春到底是屬於什麼茶類呢?碧螺春的名字從何得來呢?

碧螺春是綠茶

碧螺春是屬於綠茶中的一種,形狀是轉曲狀的,而且顏色是綠色的。碧螺春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典故。相傳在康熙年間,在康熙下江南的時候,就會看到有一種茶葉捲曲的形狀像螺母一樣,而且顏色碧綠,泡出來的茶湯清冽,顏色也很好看,於是就把這個茶的名字改爲了碧螺春。所以說纔有這樣的一個文藝氣息滿滿的名字,碧螺春是屬於綠茶中的一種,而且碧螺春的產地也在江浙地區。碧螺春的茶葉長度是比較長的,但是在炒制的過程中和其他茶葉形狀固定的情況一樣的是碧螺春的茶葉葉子會自動的捲曲,在沖泡的時候纔會舒展開。

碧螺春的沖泡方式

碧螺春 的沖泡是需要溫度比較低的,建議在90度的開水沖泡不能溫度過高了,在沖泡的過程中剛開始的味道是比較淡的,之後茶湯是好一些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碧螺春的茶葉葉片是比較大的,完全舒展開之後會影響整個茶壺的觀感。所以建議分爲茶壺和茶杯,這樣的話就能夠享受到好喝的茶水,而且也不會受到茶葉的影響。另外在沖泡的過程中水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議選擇水質好一點的,這樣的話就能夠讓茶的清香更容易出來。

總結

茶文化在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而且我國也是茶葉的主要產地,不同的茶葉的特色還是不一樣的。所以說自己在買茶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觀察茶葉的品質,從而能夠購買到好茶,而且也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舒暢。

碧螺春的內容簡介

碧螺春是我國的歷史名茶之一。近年來介紹名茶的書籍很多,真正把歷史名茶的歷史寫清楚的並不多。《碧螺春》是一個典範,唐鎖海先生把碧螺春產地蘇州的產茶歷史,以及”碧螺春”茶名的由來,引經據典,交代得清清楚楚。使我們這些搞自然科學出身的條人能直接獲得真知。朱自振先生的“前言”,事實上是這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先生是我國當今最權威的茶史專家,他在前言中闡述的有關堅持實事求是的歷史觀點,我完全贊同。實事求是的歷史觀和科學觀向來是我們研究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原則。朱自振先生把蘇州的產茶歷史寫得清清楚楚,這對認識碧螺春茶的來龍去脈有很大幫助。

碧螺春茶是我國的歷史名茶。在當代,它與西湖龍井、黃山毛峯、祁門紅茶、大紅袍、鐵觀音等齊名。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唱名茶的人多了,名茶的需求量擴大了,因此假冒產品也隨之出現。在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的今天,大凡名優產品都會遇到如此尷尬的局面。龍井茶如此,碧螺春也是如此。出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目的,把不少名茶的產地大大擴大了,與此同時也就擴大了質量的差距。同樣叫“龍井茶”、“碧螺春”質量差別很大,價格也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搞好各種名茶原產地域產品的保護,申請原產地產品的“證明商標”,看來是非常重要的事。要使消費者知道,“龍井茶”仍然是杭州龍井村獅峯山的品質最好;“碧螺春”仍然是蘇州洞庭山的品質最好。

《碧螺春》雖是一本小冊子,但知識系統而全面,史料翔實而可靠,技術具體而實用,是既有史學、人文的知識,也有自然、科技的內容,它的出版發行,將對弘揚中華茶文化發揮積極的作用。

碧螺春茶的特點

碧螺春茶的特點就是色澤翠綠明亮,條索緊結、白毫披身、捲曲成螺、葉底肥嫩,入泡後香氣悠長,滋味鮮醇回甘,飲入後讓人意猶未盡,脣齒之間仍有餘香。

碧螺春是十大名茶之一,屬於不發酵茶類,在唐代時期就被列爲貢品,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素以“形美、色綠、香高、味醇”而聞名於天下,主要是經過殺青、揉捻、搓團、炒青等工序製成。

碧螺春茶葉比較細嫩,耐泡性不強,主要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一帶,所以也叫洞庭碧螺春,經過沖泡後的湯色清澈明亮,香味濃郁持久,可謂是茶中極品,一直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碧螺春的品牌:

1、碧螺牌碧螺春。

碧螺牌始創於1953年,爲中華老字號之一。其廠址位於碧螺春國家原產地保護區的蘇州市洞庭東山半島,廠名爲蘇州市東山茶廠,與碧螺春茶葉歷史淵源雄厚,比較值得信賴。

2、吳儂牌碧螺春。

吳儂牌創於碧螺春國家原產地保護區蘇州洞庭東山,名氣雖然沒有前面兩者那麼大,但也不小。吳儂牌碧螺春爲中國南北極考察特供產品,同時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

3、三萬昌牌碧螺春。

三萬昌品牌始創於1855年,意喻爲“綿綿不絕,繁榮昌盛”,是中華百年老字號之一,“三萬昌”這個百年茶樓的品牌也成爲了蘇州人高檔碧螺春的代表,其廠址位於碧螺春國家原產地保護區的蘇州吳中區,即洞庭西山島。三萬昌正宗的高檔碧螺春茶葉不錯,但價格相對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