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工夫茶歌曲潮汕版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13W

工夫茶歌曲潮汕版

工夫茶,喝起來,滋味醇香,茶香滿口,香甜可口真是好。

潮汕人喜歡,一天就要喝上好幾杯,香氣撲鼻真是讓人陶醉。

精選茶葉,慢慢沖泡,一壺好茶,品味人生,幸福流淌在舌尖上。

工夫茶,品味人生,讓心境舒暢,享受生活的美好享受茶帶給我們的溫暖。

工夫茶,非常好,遠離繁忙喧囂,慢慢地品味,體會生命的美好。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一首關於潮汕工夫茶的歌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4MTgzNjY0.html 歌名叫 功夫茶

潮語歌曲都有哪些值得推薦?

潮語歌曲值得推薦的有:

《我的尤克里裏》、《初湯》、《潮汕姿娘2018》、《四中巷》、《梅林湖》、《鮀城印記》、《思念》、《潮汕人在廣州》、《一份情》、《需要勇氣》、《夢家園》。

《潮語歌曲排行榜》是汕頭電臺音樂廣播與汕頭市音樂家協會爲推動潮語歌曲創作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潮語原創歌曲排行榜。自去年舉辦以來,得到潮汕衆多音樂人的支援。

今年該排行榜熱度不減,主辦單位共收到打榜作品近300首,產生了38首候選金曲。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票選評委人數多達百人,由專家、媒體、音樂人、聽衆及社會團體五大評審團組成,在保證評選公平公正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潮語歌曲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

潮語歌曲從大概念上來說,從體裁可以分爲幾類,一個是歌謠體,就是對傳統歌謠進行聞字取腔式,譜上曲調,潮州語言的音樂性是非常強的,所以需要聞字取腔,比如(唱)這是陳莽原老師的一首很重要的作品,叫《月光歌》;還有一種是用戲曲和潮曲的基本音調然後填進歌詞的,稱之爲戲曲體,還有就是創作歌曲體。

“工夫茶”歌詞

劉罡 - 《工夫茶》工夫茶工夫茶工夫在茶更在工 更在工風爐仔大葵扇朱泥壺中蕩春風 蕩春風品罷歲月品人生泡盡春夏泡秋冬歡顏愁緒隨雲去一腔熱腸天地中

故鄉是潮汕歌詞 關於故鄉是潮汕歌詞

1、歌詞:

有一款厝 紅樑藍桷

有一羣人 力落拼搏

有一種話 世上最難

有一份情 囥在心中

潮汕個厝 紅樑藍桷

潮汕個人 力落拼搏

潮汕個話 世上最難

故鄉個情 囥在心中

故鄉是潮汕 將我飼大

還記得阿嬤教我唱歌

紅頭船載我飄泊在他鄉

離家千里我心內有無限牽掛

懷念那工夫茶 塗爐火碳

甲一撮厝邊頭尾閒聊阿怕

聽一聽大鑼鼓 唱五娘陳三

悠悠個鄉愁我心在潮汕

潮汕個厝 紅樑藍桷

潮汕個人 力落拼搏

潮汕個話 世上最難

故鄉個情 囥在心中

故鄉是潮汕 將我飼大

還記得阿嬤教我唱歌

紅頭船載我飄泊在他鄉

離家千里我心內有無限牽掛

懷念那工夫茶 塗爐火碳

甲一撮厝邊頭尾閒聊阿怕

聽一聽大鑼鼓 唱五娘陳三

悠悠個鄉愁我心在潮汕

故鄉是潮汕 將我飼大

還記得阿嬤教我唱歌

紅頭船載我飄泊在他鄉

離家千里我心內有無限牽掛

懷念那工夫茶 塗爐火碳

甲一撮厝邊頭尾閒聊阿怕

聽一聽大鑼鼓 唱五娘陳三

悠悠個鄉愁我心在潮汕

故鄉是潮汕 我根在潮汕

2、故鄉是潮汕是一首潮汕歌曲,在歌曲中把潮汕人對於潮汕的情深深的體會出來。

潮州工夫茶詩句

1.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1. 有關工夫茶的詩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這種流行於潮汕一帶的品茶風尚,以其雅潔的茶具、精美的沖泡技藝,帶 給人詩情畫意般的享受,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一些名人、學者紛紛賦詩寫歌,留 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和美好的回憶。

像中國現代文學家老舍在1962年來到廣東汕頭, 品嚐了工夫茶之後,便吟出“品罷工夫茶几盞,只羨人間不羨仙”的詩句;現代著名 女學者冼玉清教授也對工夫茶發出"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的讚美。 茶竈 陳恭尹(清) 白竈青鐺子,潮州來者精。

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 就隙邀風勢,添泉戰水聲。

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 舟茗 陳王猷(清) 窮已如黃九,猶將茗碗行。

燃爐風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來無色,江濤近一聲。

旗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陳檗仁(清) 宜興時家壺,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種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與魚眼,火候細推求。

焴盞暖復潔,一注云花浮。清香撲鼻觀,未飲 先點頭。

詠工夫茶 陳坤(清) 何人曾識趙州來,品到《茶經》有別裁。 不詠盧仝詩七碗,金莖邑露祗聞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嘴(鳳凰水仙),來試湖山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張華雲(當代)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爲作伐。

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 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

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

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

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 圍細末,首衝去浮沫。

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 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

一衝號爲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爲肉,芬芳留齒頰。

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 清宿食。

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 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

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〇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2. 求關於潮汕功夫茶的論文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爲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爲了解渴而是爲了消遣、享受和作爲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爲上,江水爲中,井水爲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爲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爲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汕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爲巖茶,水邊者爲洲茶。

巖茶爲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爲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爲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爲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爲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

3.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爲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爲了解渴而是爲了消遣、享受和作爲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

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緻。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

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爲上,江水爲中,井水爲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爲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

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爲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

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

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汕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爲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爲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

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爲精緻。

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爲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

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

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爲清絕。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爲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並不只流行於潮州。

《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並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後,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爲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

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施鴻保《閩雜記》也說: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 關於《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

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謂的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

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

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衝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爲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陽市社渚阿林 - 溧陽文學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說是茶濃情更濃。

5. 潮汕功夫茶來源和典故

樓主你好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爲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爲了解渴而是爲了消遣、享受和作爲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爲上,江水爲中,井水爲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爲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爲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州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爲巖茶,水邊者爲洲茶。

巖茶爲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爲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爲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爲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爲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

6. 請問潮汕工夫茶的衝法有那些俗語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對茶具、茶葉、衝法都極爲講究,要求十分嚴格,有一套精緻的程序,因而有學者稱“潮洲工夫茶”爲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選茶

衝制工夫茶應選用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爲佳。

選水

水質對茶味有很大的影響,以山水爲上,江水爲中,井水爲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江水應取於遠離居民區者。井水應從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從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絞只炭,其優點是木脂盡脫.煙臭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上品的橄欖核炭,是以橄欖核入窯窒燒,所成之炭用於燒水,焰火呈藍色跳躍,火勻而不緊不慢。現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氣之類簡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檔的茶座纔會用“活火”燒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體相同,但精粗有別。常用器皿有:

l、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紫砂泥制者爲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壺的深淺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例,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

2、蓋甌。形如仰鍾,有上蓋、茶墊。蓋甌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衝罐。但因口闊,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權宜用之。

3、茶杯。以薄、潔爲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爲楓溪產,質地極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以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

7、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爲佳品。

8、水鉢。多爲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

9、紅泥火爐。紅泥火爐,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

10、砂銚。俗名“茶鍋仔”,輕巧美觀。

11、羽扇。用以煽爐。

12、錫罐。名貴的茶葉應用錫罐貯藏。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

13、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4、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序如下:

1、治器。泥爐起火,砂跳掏水,煽爐,信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候其火碩(老),一面開啟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 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稱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爲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洗茶”,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應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以去其散墜餘沫並使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人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這時是灑茶的適當時候。因爲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未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品茶

灑茶後應乘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脣,杯麪迎鼻,一啜而盡,三嗅杯底。

比較有名的潮汕歌曲是?

潮汕情那一夜的月亮紅頭船工夫茶苦戀漫畫女孩孔雀河萌動的夢人間的愛韓江花月夜一壺好茶一壺月平安鎖同細會唱歌忘記

潮汕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揚名滿天下……聽到這首歌,是不是想喝一杯功夫茶了,想知道功夫茶是怎麼回事?聽我道來。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爲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爲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衝功夫茶的方法也是極爲講究的,分爲八步:第一步先洗杯,名白鶴沐浴。第二步舀茶,又叫觀音入宮。第水入壺,叫高山流水。第四步刮沫又稱春風拂面。第五步倒茶,叫韓信點兵。第六部要把剩下的茶一點一點地倒叫韓信點兵。接下來就是喝茶了,不過喝茶前要先看一看,聞一聞叫賞色聞香。最後纔可以喝了,叫品嚐甘露。那喝下去,甘甘的,舒服極了。

哪裏有潮汕人,哪裏就有功夫茶……正如歌中所唱,只要有潮汕人就有功夫茶喝了,因爲這是潮汕人的驕傲。

潮汕的工夫茶的歷來?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汕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爲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爲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爲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一、茶葉、鳳凰單叢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了。《詩經》中已提到採茶。兩漢之後,飲茶風大盛,但還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陸羽著《茶經》,集中了喝茶的理論,開一代喝茶之風,自己也成爲茶神。《潮嘉風月記》中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爲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爲清絕。”可見,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經同現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投閩茶於壺內衝之”,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其實,潮州的鳳凰山也產名茶,稱爲“鳳凰單叢”,可惜文中一字未提。據《潮州府志》載:“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近饒平之百花山、鳳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詔山,故稱待詔茶,品亦不惡。大埔則大麻、陰那等山皆產茶,亦尚可飲。其餘土茶皆苦而不香。”由此可見,鳳凰茶至遲在清代已開始在潮州種植了。

在潮汕所產的茶葉中,鳳凰茶素以其氣味清香、耐衝耐泡,並獨具各種自然花香味而聞名於世。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鳳凰山位於潮州東北面,地處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之結合部,屬北迴歸線近側。這裏常年雲霧繚繞,羣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有十多個,其中有粵東第一高峯鳳凰烏髻和第二高峯烏崬頂,而名茶多產於高峯雲霧之上。其次,鳳凰茶有一種獨具一格的製作方法。該處製茶,分“萎凋━━發酵━━殺青━━揉捻━━烘焙”五個程序進行,每道程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鳳凰茶的品種、香型頗多,品質亦因季節而異,其中以“鳳凰單叢”爲最佳品。“鳳凰單叢”指那些經過多年品試、被鑑定爲有各種不同自然花香的優質茶樹,在製作過程分別進行單株採摘、單株初制、單株烘乾的特級名茶。它的製作特別講究,一定要在春季晴朗而涼爽的日子裏於午後1━4時這段時間採摘,且採摘後一定要分株堆放在陰涼處,然後才初制加工。如果在雨天、晨霧或午蔭的天氣採摘,就製作不出單叢茶的香韻來。在鳳凰單叢中,尤以鳳凰山烏崬頂單叢茶的品質最優,向來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之稱。沖泡時在幾步之外便能聞其香味,飲之回味無窮。

二、茶 具

飲茶之風,全國皆有,何以潮汕工夫茶能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工夫”二字。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衝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計十來種:

茶壺,潮州方言叫做“衝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爲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壺的色澤也很多,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爲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爲大就不“工夫”了。此外,還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平線上,這是品評茶壺好壞的最重要標準。檢驗辦法是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爲珍貴。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以浸衝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杯、茶盤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但不管什麼式樣,重要的是寬、平、淺、白。盤面寬,以便客人多時,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平,不會使茶杯不穩搖晃;邊淺色白,是爲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各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爲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的作用是爲了保護茶壺,它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是爲了保證不生異味。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

水瓶與水鉢是用來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屬上乘之品。水鉢用來貯水以備烹茶之用,大小約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兩條金魚在鉢底,當人們舀水時,攪動了水,這金魚好像也隨着遊動似的,十分有趣。但是這東西現在已經少見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牀上,蓋上硃紅的木蓋,舀水時才鄭重其事地揭蓋舀水。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十分好看,形式各異。特點都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爲“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悅耳的聲響。

不過,現在的人對工夫茶具已經沒有那麼考究了。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質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

三、沖泡程式

工夫茶之衝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六個動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銚中的水颼颼作響一陣子之後,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然後,開始納茶:開啟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將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因爲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壺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需適量,每泡茶大約以茶壺爲準,放有七成茶葉就足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且好茶葉多是嫩芽卷,如果用開水泡過之後舒展開來,就變得很大,連水也衝不進去。但太少則泡不出味道來。

《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爲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爲二沸。騰波鼓浪,是爲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沸;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爲二沸,正好之候也。”這個時候,正好提銚沖茶。揭開茶壺蓋,將滾湯沿壺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否則謂之衝破“茶膽”,使茶味苦澀。衝時提壺要高。謂“高衝低釃”。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而茶素中的單寧則來不及揮發,這茶就沒什麼苦澀了。沖水一定要滿,使茶葉浮起,然後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迫使茶香迅速揮發;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乾,即是茶熱;三是衝去壺外茶沫。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熱,不要讓熱騰騰的茶衝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響香味。

釃茶有四字訣:低、快、勻、盡。釃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尊敬;“快”,是爲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這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不可釃了一杯才釃另一杯,只有這樣,才能使幾杯茶的顏色均勻,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尊重;“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因爲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纔不會苦澀。

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盤中有三個盅,那麼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如果不分青紅皁白,在兩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盅,不但會被認爲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你喝了一盅之後,一般還要讓在座的人每人喝過一盅,才喝第二輪。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潮汕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品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會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都十分喜歡喝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作爲待客之道,並約定俗成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禮儀習俗。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一詞,在潮州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二字在潮語中爲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說話。若是飲茶間又來了新客人。主人必須換新茶,以表歡迎。重新沏一壺新茶,先用開水燙洗茶具,頭遍衝出來的茶水不喝,用來燙杯,一輪關公巡城,繞着茶杯360度的手法沖茶,這樣衝出來的每一杯茶會色澤均勻;朝信點兵,最後的點滴茶水落入茶杯之中。待客時茶杯不可裝太滿,八分滿即可,因爲茶杯溫度較高,免致客人燙手。沏出來的第一杯香茗會雙手奉到客人面前,並說一句“吃茶”。 奉茶的先後順序也有講究,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先客後主,沏茶者往往都是最後一個喝茶。

   常見的配套是一個陶瓷茶盤、三個小茶杯,一個小茶壺。隨着時代的發展,現階段的喝茶已經簡化了不少。愛茶如癡的潮汕人爲了滿足喝茶的愛好,沒有喝茶的條件也要創造出喝茶的條件。比如旅行裝茶具、快客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由此可見潮州人對茶的情有獨鍾。

  工夫茶,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街頭巷尾更是可見到功夫茶的身影,家家戶戶俱備一套茶具。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資訊,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近代詩人張華雲曾爲工夫茶著詩一首,《潮汕工夫茶歌》:“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其中就描述到了對工夫茶文化的見解。

     空閒時,總會泡上一杯功夫茶,時而專注於杯水茶之間協奏出來的樂曲,時而若有所思,泡杯功夫茶總是能讓人從中思考,心沉靜下來。又或是與三五知已,喝茶聊天,歡聲笑語……

    一份思鄉,一種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有些東西已經烙在心裏,拿不走,揮不去。點點滴滴,盡顯功夫。濃濃滋味,最解鄉愁。

潮汕 工夫茶的全部資料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汕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爲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爲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爲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一、茶葉、鳳凰單叢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了。《詩經》中已提到採茶。兩漢之後,飲茶風大盛,但還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陸羽著《茶經》,集中了喝茶的理論,開一代喝茶之風,自己也成爲茶神。《潮嘉風月記》中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爲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爲清絕。”可見,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經同現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投閩茶於壺內衝之”,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其實,潮州的鳳凰山也產名茶,稱爲“鳳凰單叢”,可惜文中一字未提。據《潮州府志》載:“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近饒平之百花山、鳳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詔山,故稱待詔茶,品亦不惡。大埔則大麻、陰那等山皆產茶,亦尚可飲。其餘土茶皆苦而不香。”由此可見,鳳凰茶至遲在清代已開始在潮州種植了。

在潮汕所產的茶葉中,鳳凰茶素以其氣味清香、耐衝耐泡,並獨具各種自然花香味而聞名於世。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鳳凰山位於潮州東北面,地處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之結合部,屬北迴歸線近側。這裏常年雲霧繚繞,羣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有十多個,其中有粵東第一高峯鳳凰烏髻和第二高峯烏崬頂,而名茶多產於高峯雲霧之上。其次,鳳凰茶有一種獨具一格的製作方法。該處製茶,分“萎凋━━發酵━━殺青━━揉捻━━烘焙”五個程序進行,每道程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鳳凰茶的品種、香型頗多,品質亦因季節而異,其中以“鳳凰單叢”爲最佳品。“鳳凰單叢”指那些經過多年品試、被鑑定爲有各種不同自然花香的優質茶樹,在製作過程分別進行單株採摘、單株初制、單株烘乾的特級名茶。它的製作特別講究,一定要在春季晴朗而涼爽的日子裏於午後1━4時這段時間採摘,且採摘後一定要分株堆放在陰涼處,然後才初制加工。如果在雨天、晨霧或午蔭的天氣採摘,就製作不出單叢茶的香韻來。在鳳凰單叢中,尤以鳳凰山烏崬頂單叢茶的品質最優,向來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之稱。沖泡時在幾步之外便能聞其香味,飲之回味無窮。

二、茶 具

飲茶之風,全國皆有,何以潮汕工夫茶能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工夫”二字。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衝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計十來種:

茶壺,潮州方言叫做“衝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爲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壺的色澤也很多,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爲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爲大就不“工夫”了。此外,還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平線上,這是品評茶壺好壞的最重要標準。檢驗辦法是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爲珍貴。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以浸衝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杯、茶盤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但不管什麼式樣,重要的是寬、平、淺、白。盤面寬,以便客人多時,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平,不會使茶杯不穩搖晃;邊淺色白,是爲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各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爲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的作用是爲了保護茶壺,它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是爲了保證不生異味。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

水瓶與水鉢是用來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屬上乘之品。水鉢用來貯水以備烹茶之用,大小約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兩條金魚在鉢底,當人們舀水時,攪動了水,這金魚好像也隨着遊動似的,十分有趣。但是這東西現在已經少見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牀上,蓋上硃紅的木蓋,舀水時才鄭重其事地揭蓋舀水。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十分好看,形式各異。特點都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爲“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悅耳的聲響。

不過,現在的人對工夫茶具已經沒有那麼考究了。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質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

三、沖泡程式

工夫茶之衝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六個動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銚中的水颼颼作響一陣子之後,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然後,開始納茶:開啟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將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因爲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壺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需適量,每泡茶大約以茶壺爲準,放有七成茶葉就足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且好茶葉多是嫩芽卷,如果用開水泡過之後舒展開來,就變得很大,連水也衝不進去。但太少則泡不出味道來。

《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爲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爲二沸。騰波鼓浪,是爲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沸;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爲二沸,正好之候也。”這個時候,正好提銚沖茶。揭開茶壺蓋,將滾湯沿壺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否則謂之衝破“茶膽”,使茶味苦澀。衝時提壺要高。謂“高衝低釃”。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而茶素中的單寧則來不及揮發,這茶就沒什麼苦澀了。沖水一定要滿,使茶葉浮起,然後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迫使茶香迅速揮發;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乾,即是茶熱;三是衝去壺外茶沫。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熱,不要讓熱騰騰的茶衝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響香味。

釃茶有四字訣:低、快、勻、盡。釃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尊敬;“快”,是爲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這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不可釃了一杯才釃另一杯,只有這樣,才能使幾杯茶的顏色均勻,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尊重;“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因爲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纔不會苦澀。

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盤中有三個盅,那麼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如果不分青紅皁白,在兩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盅,不但會被認爲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你喝了一盅之後,一般還要讓在座的人每人喝過一盅,才喝第二輪。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