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普洱茶發展的四個歷史階段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18W

普洱茶發展的四個歷史階段

普洱茶的發展可以概括爲以下四個歷史階段:

1. 原始階段(公元前618年至公元960年):普洱茶起源於雲南地區的原始森林中,在這個時期普洱茶主要是生長在野生茶樹上,由當地居民採摘野生茶葉,製成茶飲。當時普洱茶的名稱爲“荼”、“邊茶”。

2. 轉型階段(公元960年至1912年):宋朝是普洱茶發展的轉型時期,當時“三飲”文化興盛,普洱茶開始生產出成熟茶以滿足不同的口味需求。明清時期,普洱茶開始出口到國外,被稱爲“滇紅茶”。

3. 歷史巔峯(1912年至1949年):這個時期普洱茶從地方茶品到名茶、獲得了“中國名茶”、“名茶之王”的美譽。普洱茶廠紛紛建立,開始統一品牌進行生產、經濟效益得到巨大的提升。

4. 現代階段(1949年至今):1949年以後,普洱茶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多元化、標準化、加工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普洱茶品種越來越多,普洱茶逐漸成爲中國傳統名茶之一。同時,普洱茶也在與川茶、紅茶等茶葉製品的競爭中不斷積極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任務呼喚着它繼續展開它永無止境的發展歷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第一階段(唐宋時期)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茶則處於散收、無採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談膠角列學設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卻因主要消費羣爲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隨着普洱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爲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第三階段(清末以來)即現代普洱茶階段。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產的社會格局。清末以來傳統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退出歷史舞臺,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茶區分解爲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標註;二是原普洱茶區的茶葉隨着加來自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爲新興茶區所取代。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普洱茶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大喬木,高達16米,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柔毛。那麼網友們知道普洱茶發展階段有哪些嗎?感興趣的網友們,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普洱茶

1、第一階段(唐宋時期)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茶則處於散收、無採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2、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卻因主要消費羣爲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隨着普洱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爲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3、第三階段(清末以來)即現代普洱茶階段。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產的社會格局。清末以來傳統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退出歷史舞臺,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茶區分解爲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標註;二是原普洱茶區的茶葉隨着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爲新興茶區所取代。

以上就是對於普洱茶發展階段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普洱茶有多久的發展歷史了

答:普洱茶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1、普洱茶簡介:

又名滇青茶,屬於黑茶類,因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爲原料,使用亞發酵青茶製法,從發酵不同分爲生茶和熟茶兩種,成品分爲散茶和緊壓茶兩類。

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

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沖泡五六次後仍有香味。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區。

該地具有終年雨水充足、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無污染等優勢。

2、普洱茶歷史發展: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

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

”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

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來往穿梭雲南與 *** 之間的馬幫如織。

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

以普洱府爲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着龐大的茶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

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

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屬思茅廳界內。

普洱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經過帆工精製後,運銷國內外,故稱普洱茶。

普洱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辦的。

由於中國近代戰亂頻繁,雲南茶葉全面萎縮,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產量降到了5萬擔,商品量僅2萬擔。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

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

2003年3月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公佈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2008年5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以總局2008年第60號公告批准普洱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地理標誌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也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於2008年8月5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批准發佈公告2008年第10號(總第123號)批准發佈,於2008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普洱茶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

普洱茶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

據說歷史很悠久了

栽種歷史

周朝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發展階段

普洱茶的歷史發展分成好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唐宋時期)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茶則處於散收、無採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卻因主要消費羣爲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隨着普洱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爲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第三階段(清末以來)即現代普洱茶階段。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產的社會格局。清末以來傳統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退出歷史舞臺,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茶區分解爲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標註;二是原普洱茶區的茶葉隨着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爲新興茶區所取代。

普洱茶歷史的劃分的三個時期

行業內人士把普洱茶近百年曆史大致分爲號級茶、印級茶和七子餅茶三個時期。

1、號級茶——是指從上世紀初起至1938年創立的“中國雲南茶業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止期間的私人茶莊製茶的產品。

主要茶品有:百年同慶號(有馬龍、雙獅)、貢品同慶號、福元昌號(有紫票、紅票、藍票)、宋騁號(有紅票、藍票)、孫羲順、貢品同興號(有厚紙、薄紙)、宋騁敬昌號、敬昌號、江城號、同昌號黃文興、同昌黃記(有紅票、藍票)、楊騁號、普慶號、車順號、鼎興號(有紅票、藍票)、易武興順祥號、易武永茂昌、福祿貢、思普貢茗、羣記圓茶、猛景號、新興號、雲南河內號等等。

2、印級茶——從1938年中茶公司成立後,生產首批紅印圓茶爲開始,至1967年,在這期間生產的茶品爲印級茶。

以中茶公司成立爲起點標誌,從私人茶莊爲主導轉變成以國家 *** 工廠爲主導生產茶葉,是一個重大轉變,生產的規模和方式、產品的質量和包裝特點等都有與號級茶的時代不同,至1967年中茶牌圓茶改爲七子餅茶後纔有標誌着印級茶時代的結束。

主要茶品有紅印圓茶、綠印圓茶、無紙紅印、無紙綠印、大字綠印圓茶、小字綠印圓茶、黃印圓茶、圓茶鐵餅等,按資料介紹印級茶大多數茶品都是勐海茶廠製造的。

3、七子餅茶——二十世紀60年代中後期,中茶牌圓茶改名雲南七子餅茶爲開始,至本世紀初雲南各大國營茶廠轉制而告一段落。

主要茶品有昆明簡體字七子餅茶、下關中茶牌簡體字七子餅,上兩款是早期與印級茶交錯生產的,使用的是中茶牌商標。

上世紀80年代有:下關中茶牌繁體字七子餅(8653鐵餅)、黃印七子餅(認真配方黃印)、大藍印七子餅、水藍印七子餅、7542-73青餅、8582青餅、紅帶七子餅、7532雪印青餅、80年代7542和7582的厚紙和薄紙青餅、88青餅等等。

90年代後除了昆明、勐海、下關生產的傳統常規茶外,印刷包裝還有紅大益、紫大益牌子的七子餅。

另外,還有後建的大渡崗、黎明等大型茶廠出品和茶商到各大廠訂造的七子餅茶。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爲哈尼語,“普”爲寨,“洱”爲水灣,意爲“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 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爲步日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銀生茶是爲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時稱之爲普茶 ,明萬曆年才定名爲普洱茶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記載: “普洱所屬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 ”,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爲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爲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爲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擴展資料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準,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爲嚴謹的分級標準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雲南茶歷史

雲南茶葉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

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透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

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爲華夏中心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的記載。

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

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爲兒子夏啓奪權,啓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爲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

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爲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

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

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

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 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說: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製茶售茶爲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爲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乾,就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開啟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爲黴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鑑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製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爲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製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髮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爲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雲南名茶-雲南的普洱茶屬於什麼茶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其中包括歷史上經自然發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種加工方式),也包括現今人工發酵和自然發酵的普洱茶。普洱茶發酵有兩個途徑,一是自然陳化,成型時俗稱生茶生餅(或青茶青餅),自然陳熟後稱"原舊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爲加溼加溫渥堆,成型時俗稱熟茶熟餅。雲南大葉鍾茶屬性物質重,加工的曬青毛茶苦澀濃烈,發酵陳化後,其濃烈性味得以收斂,雜味散失。

普洱茶品性溫和,不像茶那麼清寒,也不像紅茶那麼濃烈,獨具陳香、醇厚、甘滑的風韻。 普洱茶雖發展演變於曬青茶,但曬青茶絕不等於普洱茶。

由於普洱茶的商品概念源於地名,產區和銷區常混淆普洱茶、曬青茶和滇青茶的界線。雲南省從1974年開始在昆明茶廠試驗人工發酵普洱茶,成品後只供出口,沒有內銷。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簡述一下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雲南省地方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首先,我們對爲這個定義而作出努力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似乎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身世複雜,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外表粗樸簡約而內質變化萬千,所以"什麼是普洱茶"這樣看上去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並不簡單。"地方標準"的定義就有這麼些問題:

1、不利於原產地保護。想,把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原料大車大車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來的不是普洱茶嗎?但是,聽說過茅臺酒在其他省開分廠嗎?況且,雲南大葉種完全可以引種到非洲美洲,你說人家生產的不是普洱茶?但是,爲何雲南宜良生產的寶洪茶,又是小葉種,加工工藝完全是龍井工藝,香氣指數還在綠茶中最高,爲何人家就不讓你叫龍井茶?

2、加工工藝問題:"後發酵加工成"這裏指的只是人工發酵,即先發酵再製成品形狀;實際上,發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餅熟茶兩類: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發酵技術是1973年纔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沒有普洱茶?

4、如果承認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這一點我想誰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應該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綠茶(這一點似乎有道理),但是,這意味着,要麼是我們割斷了歷史,要麼是歷史犯了錯誤?只是有一點,如果普洱茶名來源於普洱地名(有好多說法另文討論),但是人工發酵技術是在昆明搞出來的,爲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餅、青磚不叫普洱茶的話,到市場上走走,您立刻會發現,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尊重現實;紅印黃印你說它是青茶綠茶,商家肯定會說你是茶盲——同時這又意味着,要麼是我們無視現實,要麼是現實錯了。

6、"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這樣的文字說的是質量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確確實實是普洱茶(儘管只是該定義說的熟茶),但質量較次的普洱茶,湯色完全可以紅濃,但卻並不一定明亮;"陳香"二字之外,我們看不出這和紅茶有多大區別。

7、不管自然還是人工,發酵過程並非一次性完成;從生產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費的最後一刻,發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陳越香"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沒有這一點,普洱茶沒有今天這個樣子,更不會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輝煌。

說了半天,這時會有人問:你說人家沒說清普洱茶,那你說說看。

——好,沒問題, 定義的目的是確定本質;雖然定義本身並沒有確定的定義。但是一個定義既要反映事物本質,又要堅持和邏輯和現實的統一;至少,要堅持三條原則:

1、歷史與現實統一原則:我們尊重客觀現實,又不割斷歷史;(這裏順便說說"傳統普洱茶與現代普洱茶"之分也不好。這種說法有意無意割斷了歷史,所謂傳統並非僅僅屬於歷史:如果民間作坊手工製茶是傳統,機器揉捻機器壓餅哪裏不現代了?

2、實用理性原則:要有利於原產地保護;

3、約定俗成原則:"名者實之賓也。"歷史和現實沒錯,青餅也是普洱茶沒錯。生普、熟普的說法大家都已經接受,是事實,只是普洱茶不同其他產品,每片普洱茶真正成品是直到被喝掉的那一刻。

所以,什麼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爲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

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千年茶農

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廣南縣誌》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僚、濮爲主的部落組成句町國。西漢時,漢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漢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領母波爲句町王。句町國盛產茶葉,至今濮人栽種留下的古茶樹仍生長在九龍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裏。史載漢晉時期,德宏、保山、臨滄、西雙版納、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晉元康末年(公元299年),臨滄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馬。隋唐時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蠻分佈在景東、保山、雲龍等地,麗江塔城、沿瀾滄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蠻(布朗族)遷至鎮康、順寧一帶。明初,布朗族成爲風慶縣的主體民族。清代,順寧、寶通(雲縣)、慶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漸南遷。

這些布朗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積的茶地,成爲雲南茶葉的主產區。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着原始農業時期某些耕作遺蹟。從布朗族生產方式可以推斷出布朗族先民種茶的方法。

11月至12月期間,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樹林作爲種植茶樹的場地。清理場地後,把伐倒的大樹解成建竹樓的木料運進村寨,樹枝作生活燃料。雨季來臨前的四五月間,放火燒地,然後把茶籽直接點種進舒鬆肥沃的土壤裏。幾年後,茶樹長大,森林也恢復了原貌,茶樹也成爲原始森林中的一員。

布朗族原始農耕種茶、種山谷的生產方式,一直沿襲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 *** 大力推廣科學種茶法。章朗村布朗族開墾臺地,採用選育良種、密植無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產臺地茶園3100畝。

千年製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着千年原始的製茶方法。布朗族傳統手工製茶方法有六種:

第一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炒,茶葉經過拌炒殺青後放在竹篾或者竹蓆上,用雙手揉捻成條,最後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曬乾即可飲用,人們稱之爲曬青毛茶。

第二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雙手拌炒,然後趁熱把茶葉塞入竹筒裏,一邊塞一邊用木棍舂緊。最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當竹筒的皮烤焦後,便可以破開竹筒取出茶葉,存放幾年後飲用。此茶湯色褐紅、香氣獨特,人們稱爲陳香竹筒茶。

第三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開水煮熟,把煮熟的茶葉放在陰暗處十餘天讓茶葉發酵,然後把茶葉裝入竹筒內並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裝有茶葉的竹筒埋在土中一個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稱爲“勉”,俗稱“酸茶”。酸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裏含。據說,嘴裏含一兩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時酸茶在生活中不僅是重要的禮品,也是重要的社會交往媒介。

第四種:醃茶葉。製做掩茶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採來的鮮茶葉先用水煮熟,然後將其放在竹筒里加適量水,最後用笆蕉葉封口,醃製十多天後便可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採來的鮮茶葉用甄子甄熟後曬乾,然後用冷米湯拌茶葉,最後把茶葉放進竹筒裏醃製十多天。醃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可以當作菜食用,也可以當作零嘴食用。

第五種:制青竹茶。青竹和茶葉同時準備好,首先將水放進青竹筒裏,然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同時把鮮茶葉用竹夾子夾着放在火塘上燒烤,當茶葉烤黃時便放進竹筒裏煮,水燒開則可飲用。

布朗族的六種方法制出的茶葉,風味獨具特色。食用的醃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還有醃菜的酸味。飲用的竹筒茶,湯色、香氣各異,獨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數千年的種茶、製茶歷史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布朗族茶習俗。

“茶請柬”(布朗語稱爲“恩膏勉”)是傳遞布朗族社會重大活動資訊的一種重要禮儀,凡是接到“茶請柬”的人,必須按時參加這項活動。例如,寺廟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布朗族家庭送小孩當和尚、升和尚、升佛爺,或娶媳婦、嫁姑娘。

請柬茶是用芭蕉葉包着一小包茶葉和兩支臘條,用竹篾捆成的資訊媒介載體。

無論走進那家的竹樓,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敬獻到客人的手中。這杯茶稱爲迎客茶。布朗族竹樓的火塘邊,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壺,當客人坐定後,茶水已經煮沸燒開,一個個用竹子製作的茶杯,盛滿茶水奉獻到每位客人手中。

有誰知道普洱茶的歷史多久了

雲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曆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貢茶開端。目前民間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宮留下的人頭貢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來源: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 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爲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爲“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 *** 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 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 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說,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爲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箐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 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爲 *** 、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裏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裏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準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

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爲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說,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說“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

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爲核心,以普洱爲中心的思茅地區,製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說,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說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

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爲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說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說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

下面的論述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製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

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 *** 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

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羣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爲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

可以肯定地說,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爲,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資訊,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

說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裏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裏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

而要說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說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爲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說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爲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

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陸羽《茶經》裏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係,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製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製茶工藝(蒸青製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說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爲“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

有誰知道普洱茶發展的歷史?

唐代之前

在商朝時期,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先祖就已經開始有製作茶葉的歷史了,周朝時期他們還將茶葉進獻給周武王,不過那時的茶葉並不是叫普洱茶這個名字。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征討孟獲的過程中,軍隊深入密林之中,由於不瞭解當地的環境,密林中瘴氣很重,加之士兵不習慣環境,很多都病了,當地的居民告訴諸葛亮喝普洱茶可以治癒,後來諸葛亮就讓大軍都喝茶,士兵的病情好了很多,後來成功降服了孟獲。

唐代至清代時期

到了唐代,茶馬貿易發展起來,普洱茶從普洱地區透過茶馬古道傳向內陸地區與世界的許多角落,促進了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交流。宋朝時期,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不過到了明朝後期普洱茶才真正的命名爲普洱茶。清朝末期由於戰爭等原因,加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茶葉的發展,普洱茶產量下降。

清朝之後

到了時期,由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緣故,雲南茶葉產量急劇下降,普洱茶也隨之降到了低谷。解放後,普洱茶的產量慢慢回升,到現在,普洱茶的發展邁進了新的篇章,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

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 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

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

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普洱磚茶歷史

1.普洱茶磚的磚茶的產生

茶磚出現於光緒年間,很多產茶地開始製作磚茶。由於從前茶農交給晉商的散裝品,體積大,重量輕,運輸不便,且需將茶葉裝入竹簍,踩壓結實後,再行載運,頗有耗損。爲了適應茶商的要求,而出現了磚茶生產。最早出現的茶磚,始自光緒初年,其壓制法極爲幼稚簡單,一般都是人工壓制。從光緒四年(1878)以後,晉商們在磚茶的製作中逐漸採用了水力壓機和蒸汽機加工磚茶。這種製造磚茶方法簡單有效便於操作。可以說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最早在我國出現,就是因爲茶葉貿易帶來的,作爲一段歷史的紀錄,茶磚真實的表現了清代我國對外貿易的歷史面貌,以及近代科技在我國的發展演變過程。

2.磚茶的歷史,涇陽茯茶的歷史

磚茶,又稱蒸壓茶(俗稱邊銷茶),顧名思義,就是外形相磚一樣的茶葉,它也是緊壓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以茶葉、茶莖,有時還配以茶末壓制成的塊狀茶。

產於中國陝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地區。是漢族人創造並在茶馬互市中交換給西北民族的一種商品。

爲西北乃至中亞、俄羅斯地區的人民所喜愛、成爲生活中的必需品。磚茶是用各種毛茶,曬青,經過篩、扇、切、磨等過程,成爲半成品;再經過高溫汽蒸壓成磚磚茶產於中國陝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地區。

是漢族人創造並在茶馬互市中交換給西北民族的一種商品。爲西北乃至中亞、俄羅斯地區的人民所喜愛、成爲生活中的必需品。

方磚型或其他類型的茶塊。磚茶是以優質黑毛茶或者曬青爲原料,經發酵和發花工藝產生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其湯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氣純正,獨具菌花香,長期飲用磚茶,能夠幫助消化,有效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

因而,在中國西北地區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磚茶與奶、肉並列,成爲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茯磚茶是陝西茶商發明的一種茶葉加工產品,已有600餘年的歷史。茯磚茶是中國商業文明萌芽階段重要的高價值產物,大規模手工茶產品,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貿易物資,也是西、北部邊疆軍政開支的財政支柱稅源商品。

茯磚茶是陝西茶商對中國茶業、商業文明的重大貢獻,茯磚茶造就了秦商、西商的商業基礎。湖北赤壁市羊樓洞古鎮是中國磚茶的故鄉,茶馬古道的源頭,赤壁市羊樓洞產茶始於唐朝,盛於明清,磚茶生產歷史悠久。

羊樓洞古鎮雷氏家族世代經營磚茶,羊樓洞商人雷中萬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開辦“羊樓洞茶莊”,後又將“羊樓洞茶莊”更名爲“洞莊茶號”。茶號設在羊樓古鎮廟場街中段最繁華處,廠房設在觀音泉下60米處,以羊樓洞茶爲原料,引觀音泉水製作。

因觀音菩薩座駕爲蓮花,故所產磚茶“以蓮花爲案,以洞莊二字爲識”,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有"磚茶之源,百年洞莊''之說。古詩:羊樓古巷青石幽,洞莊百年木樓秋,千載修得茶香繞,觀音泉韻洗風流。

便是描寫的羊樓洞著名的觀音泉與洞莊磚茶史。2 製作方法 編輯磚茶主要是用黑茶作原料經過高溫高壓蒸壓而成的,如雲南產的緊茶、小方磚茶;四川產的康磚茶;湖北產的青磚茶(又名洞茶),湖南產的黑磚茶、茯磚茶、花磚茶等等。

也有用紅茶爲原料做成的紅磚茶,俗稱米磚茶。生磚茶必須貯存在清潔、防潮、無異味的庫房中。

貯存環境一定要避免陽光照射。不要和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對於儲存很多年的生磚茶,如果不立即品飲,應該保留其外紙及竹殼,以護其氣味。[1]所有的磚茶都是蒸壓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

如黑磚、花磚、茯磚、青磚、米磚茶是用機壓成型;康磚茶則是用棍錘築造成型。在磚茶的壓制技術中,汽蒸漚堆是芙磚壓制中特有工序,同時它還有一個特殊的過程,即讓黃黴菌在其上面生長,俗稱“發金花”。

茯磚茶以有較多的金的黴花爲上品,黴花越多質量越好。3 相關故事 編輯磚茶內地不多見,主要是供給邊疆民族飲用。

《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記載。由於他們肉、奶食品吃得較多,因此“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磚茶成爲他們生活中的必須品便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磚茶起源於唐代太和年間,是我國內蒙古、新疆、 *** 、寧夏、甘肅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爲日本、俄羅斯、英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所喜愛。由於邊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較多,蔬菜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膩,又可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磚茶已成爲他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數百年來,磚茶以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與奶、肉並列,成爲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爲“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祕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因此,歷年來我國生產的磚茶以邊銷爲主。

自1992年開始,國家建立了國家儲備制度,規定了邊銷茶原料儲備品種及邊銷茶成品儲備品種。規定邊銷茶原料儲備由產區定點生產企業代儲,邊銷茶成品儲備由銷區供銷社主營公司代儲,儲備所需資金由代儲單位向當地開戶銀行申請貸款解決。

爲有計劃地組織邊銷茶生產,國家建立邊銷茶生產基地,落實定點企業組織生產。以保證邊銷茶的數量和質量。

根據市場行情,國家適時調整邊銷茶原材料和成品的價格,規定邊銷茶的指導價格。市場開放以來,國家雖然逐步放開對邊銷茶的特殊管理,但邊銷茶銷售價格20多年來變化不大,加工、包裝後基本上是保本銷售。

從2004年以後,磚茶的經銷逐漸放開,除了供銷社以外,廠家也開始在當地進行直接銷售。但是,國家和各地 *** 對於磚茶的“照顧”一直沒有改變。

比如內蒙古 *** 對於負責磚茶經營的內蒙古供銷社每年在倉儲、進貨等方面給予融資方面的扶持,以此來保證全區的磚茶供應4 食材介紹 編輯我國有六大基本茶類,花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則是在六大茶類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而來的。花磚、茯磚、黑磚、青磚等磚。

3.普洱茶和磚茶有區別嗎

磚茶是加工工藝的一種,普洱茶是茶葉的一個品種。

磚茶又稱蒸壓茶(俗稱邊銷茶),顧名思義,就是外形相磚一樣的茶葉,它也是緊壓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以茶葉、茶莖,有時還配以茶末壓制成的塊狀茶。磚茶根據原料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爲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米磚茶、青磚茶、磚茶等幾類

所有的磚茶都是蒸壓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磚、花磚、茯磚、青磚、米磚茶是用機壓成型,磚茶則是用棍錘築造成型。

磚茶[brick tea] 中國以茶葉、茶莖,有時還配以茶末壓制成的塊狀茶。蒸壓茶是用各種毛茶經過篩、扇、切、磨等過程,成爲半成品;再經過高溫汽蒸壓成磚型或其他類型的茶塊。

磚茶是以優質黑毛茶爲原料,經發酵和發花工藝產生冠突麴黴,其湯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氣純正,獨具菌花香,長期飲用磚茶,能夠幫助消化,有效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因而,在中國西北地區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數百年來,磚茶以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與奶、肉並列,成爲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爲“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祕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

4.茯茶的歷史

唐代以後,茶葉由官方統制,貯存一地邊地府庫,交換馬匹,此爲“官茶”;而茶商由產地販運交售給茶馬司的茶葉,須向戶部納稅請領執照,稱爲“請引”。每“引”規定可販茶100斤,納稅200錢;不及“引”者,謂之“畸零”,另行發給“由貼”。無“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爲"私茶"。當時朝廷爲鼓勵茶商販運茶葉,每次將運到茶馬司交割後,都獎給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爲酬勞,由他們自己出售或換馬。因此種酬勞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發的,稱作“附茶”。以後用諧音“茯”代替“附”,便出現了“茯茶”。

在明清時期六百餘年間先後生產的“馬合盛”、“天泰全”、“泰合誠”、“人民”牌茯磚茶深受西部地區廣大消費者青睞。建國後由於集中公私合營生產規模擴大,最後集中於咸陽,使咸陽成爲了中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地。一直到1958年,緣於“在陝西加工茯磚茶,存在原料二次運輸,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則”, *** 下令將公私合營後組建的大型茶葉加工企業—陝西咸陽人民茯茶廠關閉[1]。1953年3月,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湖南安化磚茶廠試製茯磚成功。1959年湖南白沙溪茶廠(前身即安化磚茶廠)改用機器壓製,開始大量生產茯磚。1970年按 *** 統一安排,“茯磚”改由湖南益陽茶廠生產。

黑茶是六大基本茶類之一,屬於後發酵茶,能夠隨時間的推移慢慢的陳化、香醇,有助消化減肥和補充各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黑茶總是和邊銷茶這個名稱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爲黑茶多數銷往西北、西南市場,其飲用人羣主要是食用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和缺少蔬菜、水果等高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邊疆少數民族。在黑茶類中,茯茶、藏茶、普洱等都一直主銷邊疆地區,所以也被稱爲邊銷茶,但邊銷特徵最明顯的要數茯茶,它被成爲“絲綢之路上的神祕之茶”,在內地鮮爲人知。

茯茶作爲黑茶中的貴子,最與衆不同的就在於其中具有的“金花”成分。所謂“金花”,就是在原料的加工中透過發花這麼一道特殊的程序,專門在黑茶的磚塊中培養一種叫做“冠突散囊菌”的冠突麴黴物質,俗稱爲金花。金花幹嗅便具有一種黃花的淡淡的清香味道,而將帶有金花這種特殊菌類的茯茶泡飲時,那種花香變融入茶湯之中,化作茶的滋味而更加醇厚微澀,清純不粗、口感強勁。當然,金花還可以有效地促進調節新陳代謝,起到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因其藥效有如土茯苓,加上茯茶的口感特別,並以“茯”字命名,因此有人誤以爲茯茶中有茯苓的成分,但實則是金花的菌花香和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5.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pǔ ěr chá)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

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爲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普洱茶具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葉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種茶葉,茶多酚經研究具有養顏、增加面板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線,是面板的有效保護劑。茶多酚因含大量親水性基團,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持面板的水份含量。

茶多酚還可以使面板增白,消除面板色斑。 普洱產地 普洱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次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

生於海拔1200~1400米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佈。

稀有種。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佈。

其中雲南有樹齡達1800多年的“茶樹王”,爲目前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爲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海南隨着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採野茶葉的人衆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歷史淵源 茶馬古道 明清時期以普洱爲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 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 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 *** 和歐洲等地。 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

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老撾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在,雲南省內還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

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

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雲南普洱茶的感。

6.茶磚都是普洱嗎

本來不想說了,但是看到回答這些問題的人,大多都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1、上網查一下,雲南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西雙版納普洱茶研究所成立於什麼日期,就知道這款磚最大的年齡範圍了。

2、可以準確地回答你,別說30年,就是10年前,也沒有用“古樹茶”來製作磚茶的。那時候都是使用雲南大面積種植的良種茶作爲普洱茶的原料,而古樹這個概念,是近2、3年才被炒作的熱起來的。

3、普洱茶越老越珍貴,是有一個範圍的,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是放老了才值錢,要看後期的轉化和儲存是否良好。

4、包裝做舊是近年很流行的手法,陳舊破損的包裝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5、茶說到底還是要喝的,只有喝下去才能體現價值,茶不是古董,放着不喝的話,那就只是一堆樹葉子。

鄒記普洱的普洱茶的發展史

據云南地質史研究:大約在1.8億年前,中生代侏羅紀雲南就已是露出海面的陸地,濱臨暖海,地貌起伏不大,當時還處於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階段,被子植物尚未出現。到1億年前的中生代後期至7千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許多被子植物開始在這裏發生、滋長、演化,出現了花果,許多山茶科近緣植物也都在這裏繁生,爲茶樹物種的孕育形成創造了條件。

茶樹在3~7千萬年前誕生於雲南三江地帶,隨喜馬拉雅山運動的進程,生態環境變化,而進行傳播,和多樣化過程。1千萬年前出現開遠古猿,170萬年前出現元謀猿人,30萬年前出現新人,1.5~2萬年前進入神農時期,在神農時期以前的賓川羊樹村文化遺址中,就發現茶果,那時,也可能是人茶相遇相識的早期。神農時期是採集農業時期,後期是農耕時代的開始,幫崴古茶樹證明,雲南的古人是茶樹的馴化人和最早的栽培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雲南的古人,正是這個神農。

東晉.常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着乎《尚書》……其地東至魚腹,西至帛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率南方八個小國伐紂王,八國之中就有濮、矛、均爲雲南民族,元江就是濮水,是雲南人的先民濮族的中心區,矛族居住於今日之雲南牟定,經歷史考證,濮人是雲南最早的種茶民族。獻給周武王的茶,很有可能是雲南茶。《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平夷縣,郡治 津,安樂水,山出茶蜜(平夷爲今之富源縣)。

晉.傅巽《七海》載:“蒲桃、宛李、齊柿、燕慄、垣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這裏列舉的是一系列中外名優土產,南中即雲南,茶子不是茶樹種子,而是園形或塊狀的緊茶。中國秦始皇規定,嬪妃的頭飾物後加子,後來女兒,名家學者,人造物、自然物的單體,都加子,茶子是指人造的園形或塊狀茶葉,南中的茶與大宛國的花紅,山東柿子,河北板栗,三峽紅桔,印度冰糖等中外名產列在一起,說明雲南茶在三國時期已很有名。

三國魏.吳普《本草.菜部》記載“苦菜,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山陵道旁,三月三日採幹。”益州是漢代雲南昆明一帶的地方,說明在漢代,雲南是茶的主要產地。雲南茶葉的商業栽培,據種種傳說和推測,應是漢末孔明定南中之後,茶農尊孔明爲茶祖,都說茶是孔明教種的。相傳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即進入了滇南,到了勐海南糯山(也有傳說是到了六大茶山之一的攸樂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義手杖插於山上,遂變爲茶樹,長出葉子,士兵摘葉煮水,飲之病癒,以後南糯山(攸樂山)就叫孔明山。

唐.樊卓《蠻書》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是雲南產茶見諸於史籍的最可靠的早期記載。銀生城爲現今雲南西南部景洪、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地區。

宋代,普洱茶已成爲全國名茶。南宋.李石《續傳物志》亦有“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敘述。

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說:“‘金齒百夷(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茶葉成爲最重要的商品。

明.謝肇制《滇略.卷三》載“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之成團。”這是“普茶”一名首次見諸文字。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推斷,“普洱古屬銀生城,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茶馬互市,有云南茶參加。從唐開始,直到明清。

雲南茶葉到了清代達到了第一個鼎盛時期,阮福《普洱茶記》讚歎“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普洱茶成爲皇室貴族的新寵,收藏品飲普洱茶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徵。《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產而資利賴者也,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利,可謂大錢糧矣,從而成爲雲南的一大經濟支柱,產量達8萬擔。雍正7年(1729),在攸樂山設同知,統兵500,徵收茶稅,乾隆元年,改設思茅同知,普洱茶運銷全國,清把普洱茶列爲貢茶,年貢6.6萬斤,由思茅廳採辦。貢茶分爲八個品種,指定上貢曼鬆茶。每年有數以千計的藏商來思普販茶,印度、緬甸、錫蘭、柬埔寨、安南外商往來茶區盛極一時。順治18年,藏胞派鄧幾墨勒根賚方物求於北勝(永勝)州,互市茶馬,10月開市,每年貿易茶5萬擔,普洱茶成了內地與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體,併成爲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鴉片戰後,中國被列強侵佔瓜分,國勢衰微,印錫茶葉興起,佔領國際市場,國內,苛捐雜稅盤剝,有“普洱產茶頗爲民害”之說,茶農棄茶,另謀生計,清末普洱茶降爲5萬擔,1938年降爲3萬擔。

清末,順寧府太守琦嶙在鳳山倡導種茶,初年景谷鄉紳紀襄延在景谷倡導種茶,雲南產茶地區有很大擴展,昆明、滇東北,茶葉均有發展,1937年全省茶葉總產量達19.6萬擔,創舊中國歷史最高紀錄,出口9224公擔。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及蔣介石發動內戰,戰亂頻仍,民不聊生,雲南茶葉全面萎縮,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產量降到了5萬擔,商品量僅2萬擔。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產茶18萬擔,但是發展的好勢頭被大躍進打亂了,因追求高指標,瞎指揮,強採重摘,茶樹大受摧殘,到開始的1966年,雲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期間,茶葉發展緩慢,結束的1976年,面積到了127萬畝,而產量僅有32萬擔。

改革開放後的1990年,茶園面積達240萬畝,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烘青綠茶、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普洱茶也迎來了又一個輝煌時期。 普洱茶被國家質檢總局於2008年5月13日以總局2008年第60號公告批准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地理標誌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也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於2008年8月5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批准發佈公告2008年第10號(總第123號)批准發佈,於2008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普洱茶都的發展歷程

思茅市是世界上最早種茶的地方,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佤族、布朗族的先民——古代濮人,將野生茶樹栽培馴化進行種植、加工、飲用,被稱爲“世界茶文化的搖籃”。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西南8個小國其中有濮國)支援……,“丹漆茶蜜,皆納貢之”的記載。納貢的茶葉便是這裏的濮人運去的。

在瀾滄縣芒景發現的濮人後裔布朗族種茶“功德碑”記載,萬畝古茶園的種植始於傣歷57年(695)距今1309年,出土的茶山布朗族建寨奠基碑記載傣歷37年(675)建寨,距今1329年。說明當時布朗族已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這便是普洱茶的前身。

唐代樊綽在《蠻書》中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的記載。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亦有“茶出銀生諸山”的記載。銀生城在景東縣,銀生諸山指的就是無量山、哀牢山及其瀾滄江中下游的餘脈。不僅包括清代《普洱府志》提到的六大茶山,還包括普洱的困盧茶山、景東的福德茶山、鎮沅的馬鄧茶山、景谷的秧塔茶山、苦竹山茶山、瀾滄的景邁、芒景茶山、邦奈茶山、勐海的南糯山茶山。景谷秧塔茶山的大白茶別具一格,北宋徽宗皇帝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白茶自爲一種,與常茶不同”。

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78),在普洱設治爲普日思麼甸司,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將治地改爲普耳,萬曆年間改稱普洱。從此,在這裏生產、加工、集散的茶葉統稱爲普洱茶。明代謝肇制著《滇略》中就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之說。清代《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貨志)記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可以說當時普洱茶的種植、加工已有一定的規模,作爲商品遠銷青海、,出口印度、尼泊爾。清順治十八年(1661),僅從普洱運銷的茶葉就有3萬馱。雍正七年(1729),清設立普洱府後,普洱作爲經濟文化的中心日趨繁榮,向四面八方幅射出五條茶馬驛道,當地產的茶葉和從各茶山馱來的茶葉都要在這裏加工包裝後運銷各地。朝廷還把普洱茶列爲貢茶,由地方押運到京城供皇室享用。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

雍正十三年(1735)清在思茅設思茅廳,將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改爲思茅同知,思茅又成爲普洱與景邁、芒景茶山和西雙版納各茶山之間的中轉站,因“普茶”遠銷而繁榮起來。乾隆九年(1744),雲南布政司撥出千餘兩白銀給思茅廳專門採辦貢茶。從道光至光緒初年(1821—1867),思茅城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外地商旅紛紛落戶思茅,建立同鄉會館和茶號,專營茶葉的茶莊有二十二家。據史料記載,“年有千餘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馱運茶者絡繹於途。每年銷售茶葉達5000多擔。”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後,法國和英國先後在這裏設領事館,將思茅開爲通商口岸,建立海關。3年(1914),普洱道署由普洱遷駐思茅。普洱茶成爲大宗出口的商品,沿着從這裏爲起點的茶馬驛道,暢銷五洲,名揚四海,思茅又被稱爲普洱茶都。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普洱茶的振興和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時代,走上了依靠科技進步,實行集約經營,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相結合的道路。茶園面積和產量由1949年的3.1萬畝,350噸,發展到現在的54萬畝,1.8萬噸。茶葉的加工工藝有了新的突破,由過去的傳統普洱茶,發展爲普洱茶(後發酵)、名優綠茶、紅茶三大系列產品,有114個名優茶入載《中國名茶大觀》。從1993年以來,先後舉辦了六屆“中國普洱茶葉節”、舉辦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國雲南第二屆茶葉交易會”、“中國民族茶藝表演大賽。”經國內外專家論證,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於2003年6月命名思茅爲“中國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