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老北京茶文化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34W

老北京茶文化

老北京茶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的時候,茶不僅是飲品,還是文化載體。在北京,茶文化更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老北京,茶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會在茶樓、茶館、茶餐廳聚會,品嚐各種茶葉,用茶來解渴、消食、助眠,還能交流情感。茶與北京的文化遺產相結合,融合出不同的味道和特點,形成獨特的老北京茶文化。

老北京茶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單品純茶。在茶藝文化中,純茶是禮儀茶。純茶製作過程繁瑣,所選的茶葉有嚴格的標準,茶具講究,茶席中程式多樣。在喝茶前,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泡茶、飲茶、泡茶。單品純茶是老北京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精神和情感交流的方式,體現了人們對優美生活的嚮往。

老北京茶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多樣的茶食。作爲茶文化的重要表現,茶食和茶藝一起形成了多元化、高品質的餐飲文化。老北京茶文化中的茶食是精緻而品質優良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有着鮮明的地方特色。

總的來說,老北京茶文化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它不僅是品茶,更是品質生活的追求,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頗有講究的老北京茶文化

在北京文化中,京劇是國粹,茶文化亦是國粹。茶乃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我國又是茶的故鄉,那種類自然是繁多的。各地的茶文化都是大同小異的,喝茶要講究環境的清靜淡雅,可是北京卻是反其道而行,那是喧譁熱鬧的。那麼,一起來看看北京茶文化吧。

老北京茶莊裏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早晨,開門後的頭一件事,就是“喝樣子”,由店內老師傅與負責質量的師傅。庫房負責加工拼配的老師傅一起把進來的茶葉樣品統沏一遍,嘗一嘗哪家的質量好,香氣是否濃郁,看茶的鮮靈兒度,喝出來的口味是否純正?

老北京的茶館便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是清淨之地,甚至常常是喧譁且熱鬧的。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關:他們怕冷清,愛交流,尤喜扎堆兒聊天

京劇是國粹,茶文化同樣也是國粹。老北京的茶館,是一種市民氣息很濃的茶文化載體,這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區別。茶道,說起來太高深了,彷彿必得不食人間煙火、清心寡慾方能得其道。

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稱爲“品茶”,似乎着意於品嚐人生的滋味,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館便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是清淨之地,甚至常常是喧譁且熱鬧的。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關:他們怕冷清,愛交流,尤喜扎堆兒聊天(或叫侃大山),茶館便提供了這樣一塊談天說地、呼朋喚友的社交場所。

在清末民初,北京的茶館遍及街頭巷尾。而同時,在法國巴黎流行的則是咖啡館,藝術家們甚至在咖啡館裏舉辦畫展和沙龍。可見不管哪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休閒方式。

老舍是最關心茶館的,因爲茶館裏聚集的都是他感興趣的人-不僅對他們的話題感興趣,更對他們的命運感興趣。他寫過一部叫《茶館》的話劇,直到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還是人藝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據說演員都已換到第五撥了。

只是看《茶館》的人(包括演《茶館》的人),都未曾身臨其境過,也難以想像出茶館昔日的輝煌。他們對於《茶館》很熟悉(甚至背得出人物表),對於真正的茶館卻又很陌生。現代青年,似乎更偏愛去三里屯泡吧,更癡迷於歐風美雨。

清末的茶館種類頗多,其中最高檔的是清茶館,早晨供紈絝子弟遛鳥後休憩(棚頂有掛鳥籠的位置),中午供商販們談生意。此外,還有書茶館(有說評書、唱鼓詞的藝人演唱助興)、棋茶館(茶桌上畫有棋盤,供顧客對弈)、茶酒館(兼而售酒)等。總之,三教九流皆能尋找到符合自己趣味的樂園。

《“批判”北京人》一書分析:茶館在更深的意義上,已經從凡夫俗子、商賈富人的娛樂場所變成了處於困境、陷於迷惑的人的人生避難所。大多數人,從茶館中覺的是一種極實際而又精神性的享樂。

說它‘實際’是因爲不耽於幻想,將享樂落到了實處,這實處便是清茶與點心;而說它‘精神性’,是因爲不溺於現實,將享樂遠離大吃大喝,偏重於和諧寧靜,自在自得的氣度與風範。這裏麪包含着普通人在物質條件制約中的生活設計以至創造,是有限物質憑藉下的有限滿足。

它是以承認現實條件對於人的制約爲前提的對快感的尋求與獲得,是一種藝術的生活方式或休閒手段。在這種休閒方式中,北京人也爲他們個性的被壓抑、個體需求的被漠視,找到了有限的滿足。

老北京人藉助一杯清茶,憐惜着自己的影子。在茶館的熱鬧氣氛裏,他們忘卻了孤獨;在泡茶館的輕鬆感覺中,他們獲得了瞬間的自由。在這遠離瑣事與俗務的時刻,他們是屬於自己的,他們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

老北京的茶文化

老北京茶文化

茶道在中國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向來以“品茶”和“飲茶”分爲不同的“茶道”。陸羽作《茶經》, 即談的是品茶。換句話說,即是欣賞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壞(日本人最重此點),以爲消遣時光的風雅之舉。善於品茶,要講究五個方面:第一須備有許多茶壺茶杯。壺如酒壺,杯如酒杯,只求嘗試其味,藉以觀賞環境物事的,如清風、明月、鬆吟、竹韻、梅開、雪霽……並不在求解渴,所以茶具宜小。第二須講蓄水。什麼是惠山泉水,哪個是揚子江心水,還有初次雪水,梅花上雪水,三伏雨水……何種須現汲現飲,何種須蓄之隔年,何種須埋藏地下,何種必須搖動,何種切忌搖動,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須講茶葉。何謂 “旗”,何謂“”,何種須“明前”,何種須“雨前”,何地產名茶,都蓄之在心,藏之在篋,遇有哪種環境,應以哪種水烹哪種茶,都是一毫不爽的。至於所謂 “紅綠花茶”,“西湖龍井”之類,只是平庸的俗品,尤以“茉莉雙窨”,是被品茶者嗤之以鼻的。第四須講烹茶煮水的工夫。何種火候一絲不許稍差。大致是:“ 一煮如蟹眼”,指其水面生泡而言,“二煮如松濤”,指其水沸之聲而言。水不及沸不能飲,太沸失其水味、敗其茶香,亦不能飲。至於哪種水用哪種柴來燒,也是有相當研究的。第五須講品茶的功夫。茶初品嚐,即知其爲某種茶葉,再則閉目仔細品嚐,即知其水質高下,且以名茶賞名景,然後茶道尚矣!

至於飲茶者流,乃吾輩忙人解渴之謂也。尤以北方君子,茶具不厭其大,壺盛十鬥,碗可盛飯,煮水必令大沸,提壺澆地聽其聲有“噗”音,方認爲是開水。茶葉則求其有色、味苦,稍進焉者,不過求其有鮮茉莉花而已。如在夏日能飲龍井,已爲大佳,謂之:“能敗火”。更有以龍井茶加茉莉花者,以“龍睛魚”之名加之,謂之“花紅龍井”,是真天下之大噱頭也。至於沏茶功夫,以極沸之水烹茶猶恐不及,必高舉水壺直注茶葉,謂不如是則茶葉不開。既而斟入碗中,視其色淡如也,又必傾入壺中,謂之“砸一砸”。更有專飲“高碎”、“高末”者流,即喝不起茶葉,喝生碎茶葉和茶葉末。有的人還有一種論調,吃不必適口而必充腸之食,必需要釅茶,將“高碎”置於壺,蔗糖置於碗,循序飲之,謂之“能消食”。

還有一種介於品茶與飲茶之間的,若說是品茶,又蠢然無高雅思想,黯然無欣賞情緒。若說是欽茶,而其大前提並不爲解渴,而且對於茶葉的佳劣,辨別得非常清楚,認識得非常明確,尤其是價錢更瞭如指掌,這就是茶葉鋪的掌櫃或大夥計。

每逢茶莊有新的茶樣到來,必於櫃檯上羅列許多飯碗,碗中放茶葉貨樣少許,每碗旁並放與碗中相同的茶樣於紙上,以資對照與識別。然後向碗中注沸水,俟茶葉泡開,茶色泡透,凡本櫃自認爲能辨別佳劣的人物,都負手踱至櫃前,俯身就碗,仔細品嚐。舌吸脣擊,嘖嘖有聲。其譜兒大者又多吸而唾於地上,謂之 “嘗貨樣”。大鋪嘗貨樣多在後櫃,小鋪多在前櫃,實在是有意在顧主面前炫耀一番。

茶葉莊

北京茶行,十之九皆爲安徽人,所謂“茶葉某家”的便是,有名者爲:吳家、汪家、方家、羅家、胡家、程家凡姓,而安徽人中尤以歙縣爲主,所以北京的歙縣義地便由茶葉吳家負責典守。外省外縣人極難經營茶行,即使有人開茶店,亦須請皖歙人幫忙,如慶隆茶莊就是由皖人相助而由河北安次縣人開的。近年更有山西人在京經營茶店的,以前是海味店代營茶葉,後又改爲茶店代營海味,一切採辦、嘗樣、主持全是山西人。因安徽爲產茶名區,歙縣附近尤盛,所以歙人多業茶。北京的大茶店在茶山附近設“坐莊”採辦新茶,也有包一角茶山的。小一點的茶店在天津坐莊,更小一點的便向津方茶行批購。天津是北方几省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到茶山坐莊的人一定要懂得各色茶葉的好壞,價值的漲落,在京銷售情形,以定採辦數目。更需與茶山廝熟,道途通曉,週轉資金靈活。每年要往來京皖或京津,所以皖歙人業此最宜。

茶葉的種類

北京人常喝的茶葉可分爲六大類:

(一)茉莉香茶 包括所有經過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細目不下二三十種,以“蒙山雲霧”、“蒙山仙品”爲最佳,以次有“黃山鳳眉”、“黃山仙霧”、“雙窨梅蕊”、“雙窖茗芽”、“老竹大方”、“鐵葉大方”等,此類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貢品,由兩淮鹽運使呈進,以黃山所產爲主。至於此類四個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對顧客的介紹,實際內行另有簡名。即購者也只說要多少錢一斤的龍井或香片,沒有呼名的。

(二)珠蘭清茶 茶經窖制則失茶味,但不經窨制又只覺苦澀,而珠蘭茶可緩其衝。此類茶葉另銷一部分嗜愛者,並非普通人的喜好。珠蘭茶在茶店呼爲 “蘭窖”,有“蘭窖巖頂”、“蘭窨娥眉”、“蘭窖寶珠”等,有一二十種名稱。京人通稱爲“蓮蕊”,寫於茶館茶牌上的,只是珠蘭茶中的一種名稱。珠蘭茶顏色清淡而非龍井,亦非素茶,非靜心人不能辨其妙點。

(三)武夷紅茶 紅茶爲熟茶的一種,冬天飲之能祛寒暖腹。此種茶向爲舊京人所不喜歡,一般家庭中極爲少見。自歐風東漸,跳舞廳、咖啡館裏都有了紅茶,西餐館用紅茶代替咖啡,有時還加牛奶、砂糖,於是紅茶大走“紅運”,茶食店中有了紅茶,新家庭中也預備下紅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問津的。紅茶以 “鐵觀音”、“上下巖茶”爲最佳,以次有“龍鬚”、“白毫”、“紅壽”、“九曲君眉”、“桂花紅眉”、“大紅袍”、“紅雨淋”,名色佳雋,更有做成茶團或茶束成對計價的,如“水鮮龍團”、“武夷龍鬚”等。

(四)龍井綠茶 茶店以“紅綠花茶”四字爲號召,紅即紅茶,綠則指龍井及六安素茶。

龍井茶自以西湖龍井所產得名,但龍井地大不過一頃,能有多少茶樹?即西湖近處亦不見得能喝着真龍井,何況遠隔數千裏,幾元錢就能買一斤呢!茶店將龍井叫做“龍茶”,倒實際一些。按等級分,最好的是“超等龍茶”,其次纔是“西湖龍井”、“明前貢龍”、“春分貢龍”等。綠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針”、“六安梅片”、“六安針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廣了”。

(五)各種花茶 茶店中花茶以菊花爲正宗,有“貢菊”、“”、“白菊”等,統名之爲茶菊,和藥店所售有粗細之別。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價值高昂,多有不預備的。花茶還有“枸櫞茶”、“野薔薇茶”、“桑頂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貢尖”等類。至於窖茶中的茉莉花、珠蘭花,也叫花茶。近年蘇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漸傳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 昔盛今衰的普洱茶產自雲南的普洱,種類也不少,以“蠻鬆芽茶”爲最佳,次爲“蠻鬆普洱”。它的裝制與一般茶葉不同,裝成茶餅的名 “七星餅”,裝成茶磚的名“普洱茶磚”,裝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裝成茶團的,分大小兩種,大的重百兩,名“百兩普洱團”,小的可以零星稱用,名“普洱星團”。喝普洱茶必須熬煎,有時還要加薑片,爲邊塞旅行的必備之品。

茶葉在產地採摘以後即經人工擇制。紅茶更須經過炒、曬、蒸等手續,茶的寒性全被滌淨。其他窨茶綠茶則稍經加工即直運各地,所謂雙窨是到銷地以後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數量要與茶成比例,過多過少皆不可。窖焙有一定時間,大約爲一對時(二十四小時),至時開封。不及時味不佳,稍過時味亦變臭,即香極生臭之理。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對於水雖不講究,而實亦顧及此點。早年北京沒洋井及自來水(北京第一個洋井,說者雖皆以耳聞目見爲說,實仍以十二條西口劉家洋井爲最早最佳,主人劉五,山東人,能畫馬,而隱於商販),普通井水,雖不是土井,是磚井,仍以苦水爲最多,那時八旗軍家,四季發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飯,應以使苦水爲香越,所以苦水也爲人所重視。做菜做湯,有時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滌器澆花,則以二性子水爲主,至於烹茶,才用甜水。夠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貧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爲苦水,水苦澀有鹼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較苦水稍佳,介於甜苦之間,井數較苦水井爲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緣故,實也因地當適有佳泉。筆者曾飲“上龍”井水,上龍爲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冽過之,可見爲地有佳泉之故。

早年挑水的山東人,聚處爲“井窩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發財,人家向備兩缸,一貯苦水,一貯二性子,中等人家,則另備一小壇,以貯甜水,大家則屏棄苦水不要。挑水的有專挑某種水的,有兼挑兩三種水的,其專挑甜水的,則爲水夫中翹楚。以前宮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黃龍包袱水車伕交友,或許以金錢,以期得偶然盜用少許御水,但仍須在預定地點相候,有時且要迎出城老遠的去。有的和玉泉山當差人員相識,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車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處,每日可賣水費五十三兩整寶一個。那時北京有一俗諺是:“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北城,蓋指安定門外而言。安定門外甜水甚多,當是地脈所關,以“上龍”“下龍”二處爲最佳。二井相離,不足二百步,上龍在北,下龍在南,現在下龍已然填堙,屋宇無存,上龍仍由毛三兄支援開茶肆。安定門外下關北口外,地當小關之內,有甘水橋甜水井一處,此井由元明以來即有名,甘水橋尚是元代舊名,以明代爲最熱鬧,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戲雜陳,幾成鬧市(明代派文人所遊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門外白石橋一處了)。到清代雖沒有以前的繁華,賣甜水是仍舊的,直至洋井盛行,此處立刻冰消了。安定門外角樓北土城邊還有一處“滿井”,水齊井口,俯身可飲,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當熱鬧,在清代卻寂寞無聞,也沒人在此取水。此井現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潤,清幽異常。前幾年曾和門人王永海三數人前往,自攜試驗化學用的汽油爐及茶具酒果,在此踏過青,難得並無主人相問,極有清趣的趣味。

茶 具

北京人雖不講究泡茶的水,也相當能分別水的佳劣的。北京人是喝茶,而不是品茶,所以茶具不能十分太小、太講究,但也有以喝茶爲目標,而在小茶具、細瓷器上注意的。北京喝茶,茶壺也以小爲目標,但既爲喝茶,自以能蓄茶爲主,所以能有暖套爲佳。暖套例爲藤編其外,內襯氈絮,以紅喀喇爲裏,居家行旅,無不相宜,只茶館中不預備此物。茶壺通以瓷質,老家庭也有用銅壺的,而皆說錫茶壺貯茶不敗味。商店中也有小號生鐵壺沏茶的,即馳名四遠的“山西黑小子 ”,形作荸薺扁形,實爲煮水之用。有一般似乎講究的,以用宜興紫砂壺爲貴,宜興壺固佳,但難得精緻小品,且多僞制,泥味歷久不退。也有用銀壺的,此風近年始盛。晚清興一種磁鐵壺及一種茶壺蓋碗兩用的茶具,實皆宜於靠茶,講究者不用。前清茶具,有所謂“折盅蓋碗”者,蓋碗爲一蓋一底,蓋小於底,在其中泡茶,量小適於細飲。且用蓋碗,稍顯外行,則不但斟不出茶來,反要灑落身上,有時還要摔掉。必須以大指中指卡住兩面碗邊,食指圈回,頂住碗蓋,蓋前方稍下沉,即能一絲不灑的斟出茶來。折盅爲令茶速涼,乃待客及對付婦孺之需,是僕婢的專差。一般不肖子弟,在蓋碗中也要出花樣,外繪花卉山水人物、名人手筆,內繪避火圖兩幅,六碗爲一桌,裝一錦匣。以六碗內圖相同的爲下品,六碗備異共十二式的爲中品,十二碗二十四式的爲上中品,二十四碗四十八式爲上上品。有一暴發戶財主,也要玩玩名瓷,便買了一套上上品四十八式的,後其家敗落,此物獨得善價,此公也不爲無見了。

關於茶碗,普通都是瓷碗,而舊稱爲茶盅的緣故,一則物小,二則完全沒把似酒盅,其岔沿豆綠色、茶葉末色、芝麻色的,人則稱爲茶碗。近年託茶碗的有茶碟,早年則有“茶托”、“茶船”,全爲錫質,也有銅質。其圓形有一放碗足小圈的,或荷葉邊的,名爲茶托;其爲元寶形、兩頭高高翹起的,名爲茶船。

北京泡茶,通稱爲沏茶,以先放茶葉後注水爲沏,先注水後放茶葉爲泡,北京則無論用茶壺或蓋碗,皆用沏的方式。其專愛喝釅茶的,先將沏成的茶,喝過幾遍,然後傾入砂壺中,上火熬煮,則茶的苦味盡出,謂之“熬茶”。熬茶適用於山茶,所用砂壺,價值最廉,通稱爲“砂包”,爲中產以上所不睬、富貴人家所不識,而頗利於茶味,鄉間野茶館常用砂包爲客沏茶,冬夏皆宜。和熬茶差不多的,有所謂靠茶,靠茶即將茶壺置於火傍,使其常溫,時久也靠出茶色來。熬茶可以用武火,靠茶不但用文火,簡直不必見火,只借火熱便可。

僞 茶

北京西山附近一帶,有山中人扛荷席簍荊筐,內實所謂山茶,脫售於當地。村民因其價廉,爭相購飲。後京茶莊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爲僞茶。山茶產於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過上方山往南便逐漸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荊爲主(紫荊,北京人稱爲“荊條”,山裏人稱爲“荊蒿”),採其嫩芽曬乾,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賣。喝山茶的,必須用砂包熬着喝,越靠茶葉越濃,尤以冬日喝山茶更爲深厚有趣。

初期的紫荊芽茶尚稱不惡,後以銷售發達,飲者漸多,遂將已成小葉的紫荊大芽加入,且多加荊枝,以壓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後乃有雜質加入,但山中人不採夏日長葉,亦不採秋後小葉,只採春日嫩芽,因紫荊花芽雖可代茶,而紫荊則頗有毒質,偶有不慎,與肉類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龍泉塢一帶,產杏頗多,山中人每於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陳杏,用以泡茶,絕無酸味,而有一縷清香氣息,飲之令人心遠。拾此幹杏,又必須經過雪壓,方能有味,於是拾得售賣,人以“踏雪尋梅”稱之。我與翁偶虹兄於民十五在小樓流連時,日以此物加茗中飲之,想偶虹尚能記及罷!山茶雜質中,以“剪子股”草、“酸不溜”草、“苣蕒菜”爲三大原料,其他樹葉是絕不加入的。後城裏人見山茶可以混充茶內以求厚利,始而收買山茶,選淨粗枝,批售茶行,頗能魚目混珠。後乃廣收“嫩酸棗葉”,繼則一切嫩棗葉皆可,再則嫩柳葉亦可加入,經過炮製,反成爲中等以上的茶葉,是爲高等僞茶了。

此種假茶的製法是:將採得的芽葉洗淨曬成半乾,然後上籠屜用火蒸,至二分熟。傾出再曬,至半乾再蒸,每蒸曬一次,熟的成分即加一分,七蒸七曬芽葉已成稀爛,觸手欲碎,所謂“爛成軟鼻涕”程度,傾在席上陰至九分幹,以手搓成茶葉卷,置於瓷罐中悶放。悶置愈久,茶味愈佳。此種用酸棗芽、棗芽、柳芽所制的僞茶,亦以此順序排成等級,成爲“龍井綠茶”或介於茉莉窨茶和綠茶之間的大方茶,外行人絕喝不出邪味,其茶品亦可列在中等之間。不過真正講究名譽的大茶店是不肯以此損壞名譽的。

近年西山下畫眉山一帶村民,亦覺紫荊山茶只適於冬日,夏日應飲龍井茶以清心火,於是也仿效制棗芽的“伏地龍井茶”。但自制柳葉茶的很少,這是不肯自欺而已。伏地綠茶暢行以後,於是又設法制窖茶,便採剪子股、酸不溜、苣蕒菜諸草葉,加以焙制。

僞制大路貨的粗茶,更有采嫩榆樹葉、嫩椿樹葉的。榆樹葉沒有特殊味,椿葉有臭味,需經加工處理。京西齋堂以西羣山中,制僞茶者以其物易得,遂將嫩椿葉採取後,反覆蒸曬至六七次,除去青氣臭味,再潑上大量的薑黃水。沏出茶來,色作濃赤者,味苦如大黃,以售下級飲客。

窖真茶向在產花區的豐臺諸村,制僞茶的原在廣安門內,後因僞茶也需窖制,移到窨真茶的豐臺附近了。

參考資料:http://beijing.d0086.com/skm/mstd/cwh492.shtml

大碗茶的網絡解釋大碗茶的網絡解釋是什麼

大碗茶的網絡解釋是:大碗茶(中國特色茶文化之一)大碗茶是中國特色茶文化之一,風靡於解放時期的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此外在日本,也有聞名世界的大茶盛式,是一種日本特色的大碗茶。2012年4月21日,作爲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向黨的“十八大”獻禮影片,電影《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大碗茶的網絡解釋是:大碗茶(中國特色茶文化之一)大碗茶是中國特色茶文化之一,風靡於解放時期的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此外在日本,也有聞名世界的大茶盛式,是一種日本特色的大碗茶。2012年4月21日,作爲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向黨的“十八大”獻禮影片,電影《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結構是:大(獨體結構)碗(左右結構)茶(上下結構)。注音是:ㄉㄚ_ㄨㄢˇㄔㄚ_。詞性是:名詞。拼音是:dàwǎnchá。

大碗茶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透過以下幾個方面爲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檢視計劃詳細內容】

大碗茶dàwǎnchá。(1)用大碗盛裝供客飲用的廉價茶水。

關於大碗茶的成語

箸長碗短清茶淡飯端茶送客茶飯無心浪酒閒茶雪碗冰甌

關於大碗茶的詞語

端茶送客雪碗冰甌衣食飯碗箸長碗短打破飯碗茶飯無心浪酒閒茶三茶六禮泥飯碗酒後茶餘

關於大碗茶的造句

1、一個剃着小平頭,脣紅齒白,看樣子只有十二三歲,乖巧無比的孩子捧着一大碗茶過來,笑着說道爺爺,誰惹你生氣了?喝碗茶吧,我幫爺爺捏肩膀。

2、一大碗茶下肚唐之道還覺着不過癮招呼着說道“再給我來一碗!”。

3、過了許久,青年才睜眼發現裏面早就有了好幾桌人了,有的喝着大碗茶,有的趴在桌上打瞌睡。

4、夏潯有諸生功名在身,一個大頭兵是成萬不敢輕辱的,他被讓進了軍營門口的哨樓,奉了大碗茶給他,這才急急趕來稟報千戶。

5、於是沒錢的拉幫結夥的的跑到買涼茶的小攤,叫上一碗清涼的大碗茶,微風拂過,一碗茶下肚清清涼涼的洗去半天的勞累。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大碗茶的詳細資訊

不同城市有哪些茶文化-不同城市獨特的茶文化

不同城市有哪些茶文化-不同城市獨特的茶文化

  在中國,茶館由來已久,從北京的老茶館到兩廣的茶樓,亦或是茶肆、茶坊、茶社、茶室、茶座等等,不管是茶館還是茶樓,都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載體,也是對其最好的一種表現形式。下面,我爲大家分享不同城市獨特的茶文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

  模糊的茶背影

  喝茶折射出老北京閒逸生活的靈魂。老北京人都有起早的習慣,天不亮便出門遛鳥、放鴿子、吊嗓子,完事後在茶館喝夠幾過香片,再去吃早點,然後各自幹各自營生。這一天都過得舒坦。

  @ 上海

  茶在咖啡邊

  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五方雜處,人文基舉,也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是中外文化交匯地。因此,它既有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積澱,又較早接受外來現代文明的影響。

  正是因爲這樣,咖啡館裏的人永遠比茶館裏的多很多。茶館裏也有客滿的時候,可真正來品茶的人卻少之又少,更多的也許只是附庸風雅罷了。皆因喝下去的是茶水,而品出來的則是文化。

  @ 杭州

  慢條斯理條茶香

  “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杭州人愛喝茶的習俗,早在古時就已非常興盛,並且聞名遐邇。

  靜靜佇立於西湖邊上的青藤茶館,客人們臨湖臨窗這麼一倚一望,眼睛裏也常常會有一種迷濛的感覺——看西湖本來就是養眼的事。再點杯茶,紅茶綠茶,花茶米茶,頓時茶香馥郁,豈不美哉?

  @ 廣州

  喝茶從早開始

  “飲早茶”是廣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內容。早茶習慣,遍於各階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車伕“苦力”;飲茶去處遍佈城市鄉鎮,廣州茶樓之多可爲全國之最。

  飲茶配以點心或炒粉、面,這是廣州早茶的特點,也是廣州茶系異於其他茶系的突出之處。晚上八時半,茶泡泡網一家人走進沿江的一座酒樓,照樣是一壺清茶,一桌子的點心,邊看江景邊聊天,一家人圍坐其樂融融,是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候。

  @ 香港

  趕在時尚的路上

  香港是個江湖,江湖裏的大哥都是茶道高手,西裝革履或唐裝布鞋,盞茶之間決定殺伐之事,家仇舊恨、兒女情長一杯茶裏總要劃出一個道來。

  香港的茶樓多和廣州一樣是賣點心的,喝茶是其次,一般的茶樓也沒有什麼金碧輝煌的扮相,簡簡單單的幾張桌椅,點心不錯,茶品爽口,也就街知巷聞了。香港大多的茶樓不浪漫,不奢華也並不新潮時尚,但口味不錯,實實在在。

  @ 重慶

  十八彎裏的茶香

  重慶人飲茶之風俗,歷史悠久。自古重慶城就有“城門多、寺廟多、茶館多”之說。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坐茶館吃茶,一直是士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重慶的茶館,就是多,山路多彎,停腳納涼,一壺清茶真是再好不過了。重慶的茶館,升斗小民也好,達官顯貴也罷,常能在這巴掌大的方圓地齊聚一堂談天說地,不論是街坊鄰居又或是遊人過客,一壺開水,幾片青葉,就開始呼朋喚友恰似多年至交。

  @ 成都

  放下一切去喝茶

  成都茶舍有一美俗,即無錢而渴甚者,可至茶舍飲剩茶,執壺茶工必爲之衝開水,名曰‘吃加班茶’,茶舍主人並不禁止。“喝加班茶”的多是貧窮者或是辛苦勞作後的人們。這一美俗體現了物盡其用,更體現了喝茶者,摻茶者和茶館老闆之間的一種包容。

  及膝高的竹桌,高矮寬窄都很適合人長坐的竹椅,客人剛剛坐下,堂倌即飄然而至,問明所好何茶,稍過片刻,堂倌大步走來,右手擎鋥亮的紫銅大茶壺,左手迅速擺上“蓋碗茶”的三件套並在一米開外站定,手臂伸直,以紫銅壺遠遠注水,如蜻蜓點水。

  @ 泉州

  好茶是鬥出來的

  一茶莊裏的茶案上圍着三五個年輕人,他們每人從包裏掏出一小泡茶葉,倒入幾個白瓷蓋碗中,先對着碗中的幹茶細瞧起來,還不時聞一聞。片刻,水開了,同時斟入幾個蓋碗內,頓時,茶香四溢。

  一水、二水、三水……幾個年輕人一會看看茶湯的顏色,一會將茶杯蓋靠近鼻子邊聞了又聞,一會抿一口茶閉上眼細細品味,好茶自會博得讚許,而人以茶貴,自然樂此不疲。這種外行人看着傻眼,內行人卻樂在其中的就是如今在泉州大大小小茶店裏盛行的“鬥茶”。

  @ 武漢

  平淡中達濟天下

  山山水水的交匯處,坐船到武漢,江面豁然開朗,這裏的水是連着天的。武漢的樓很出名,已經很難說是樓外山水獨美還是此樓以長成了山水,一顰一笑盡顯歲月崢嶸。

  茶館在武漢比起臭豆腐、鴨脖子、武昌魚確實還顯單薄了點,茶館的特色並不鮮明,茶品也沒多大名頭,但是就如同很難說武漢是北方還是南方一樣,武漢的茶館雖難自成一家,但平平淡淡也是一種達濟天下的態度。

  @ 長沙

  喝茶聽書兩相宜

  在長沙茶館,除了喝茶,還多出一項享受:聆聽彈詞、評書。這是長沙由來已久的茶文化傳統,延伸至今。

  長沙老茶館的擺設,更能體現出大衆的色彩:大都是清一色的方桌板凳。桌上一把茶壺,4個杯,也就是說泡一壺茶可供四客飲用,時間不限,獨飲一壺或二三人對飲一壺均可。

;

北京人愛喝花茶,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北京不產茶,因爲北京的氣候不適合茶葉的生長。這並不是說北京人不懂茶文化,而是因爲他們懂得茶的奇妙用途,所以他們發明瞭如何在水質不好的老北京讓茶味道更好,更適合老北京人的口味。

北京人喜歡喝花茶,這與北京的歷史和水質有關。在北京沒有自來水之前,北京人喝井水,井裏的水大部分是苦水。不管用這種水泡的茶有多好,它都沒有味道。普通人不能去玉泉山提水喝,也不能從玉泉山上買水,主要是井水。喝花茶,靠茶中茉莉花香來掩蓋水中的苦味。

過去,由於交通不發達,沒有飛機、輪船、火車和其他工具,南方在清明節前採的茶葉只能由人和動物運到北京。帶幾個月到北京,製作好的茶葉收穫後再包裝、封口,到北京,自然會出現吳,或黴的現象,這是好茶,喝進嘴裏是沒有味道的,沒有人願意喝這種有黴的茶,但是不能再扔了,因爲從很遠的地方運來,而且貴,我們在北京不生產茶葉,所以我們必須用茉莉花重新加工和熏製茶葉,以去除茶葉的黴味。這就形成了老北京人多喝花茶的風俗。

事實上,在過去,住在北京大房子和宮殿裏的人不喝花茶,但仍然喝綠茶。因爲皇室勢力強大,他們可以命令他們的人用一天跑800英里的快馬把茶從南方送到北京,當然,茶是新鮮的。他們也買花茶,但不是用來喝的。一個是招待客人,另一個是漱口。在過去,有一種說法叫倒茶。客人來訪時,服務員喝茶,上是兩碗茶,主人,客人各一碗,客人要走了,主人會端上一碗茶的牌子,一轉身,客人帶着好味道離開,然後茶就倒出來了。還有就是飯後,用泡好的花茶漱口,去掉飯的餘味,口中有茉莉花香。

老北京大碗茶歷史

最初只是尹老先生爲了解決幾個社會物業青年的就業問題纔在路邊搭了個棚子賣起了大碗茶,現在已經成爲各國領導人來北京的必去之地了,宣揚了中國的歷史,至於你說的碗的問題當初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消毒設施只是靠人工,現在當然是消毒了,就像你到飯店吃飯一樣,可能一進去就問人家餐具怎麼洗嗎?

現在前門那還有2分錢一碗的,你可以去嚐嚐,不錯的!!!

參考資料:http://www.laosheteahouse.com/

北京茶道館的簡介

  北京茶道館是一種多種功能的飲茶場所,是一種市民氣息很濃的茶文化,充滿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情調,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下面是我爲你整理的北京茶道館的簡介,希望對您有用。

  北京茶道館的簡介

  北京是清朝的中心,茶館集中、品級俱全。許多皇親王室、官僚貴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館裏,清代北京的茶館史是清朝歷史的縮影。北洋軍閥、時代,北京茶館是政客官僚出入的地方。

  茶館大多供應香片花茶、紅茶和綠茶。茶具大多是古樸的蓋碗、茶杯。茶館爲茶客準備了象棋、謎語等,供茶客消遣娛樂。規模較大的茶館建有戲臺,下午和晚上有京劇、評書、大鼓等曲藝演出。許多演員最初是從茶館裏唱出名氣來的。清朝末年,北京的“書茶館”達60多家。

  北京的茶館曾經衰落過一段時期,由於茶文化的再次興起,現在北京的茶藝館發展到170多家,大體上分爲三種。一種是傳統茶館,例如老舍茶館、湖廣會館茶樓、天橋樂茶園等。茶館擺設八仙桌椅、蓋碗花茶等,真正地體現了茶俗和民俗相結合,體現了北京的地方特色。

  老舍茶館最能體現北京的地方特色。文學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反映了老北京茶館幾十年的興衰史。現在的“老舍茶館”雕樑畫棟、花格木窗,牆壁上懸掛着名人字畫,吊着華麗的宮燈,擺設具有晚清風格的桌椅,環境高雅,顯示了傳統京味茶館的特色。

  老舍茶館的一側走廊中還有雅座,中間堂口擺有36張紅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臺。老舍茶館的男服務員身穿長衫,女服務員身穿旗袍,在茶館中提壺倒水,端茶送點,忙忙碌碌。老舍茶館中有北京琴書、京韻大鼓、、民樂、快板等曲藝表演。那裏的茶客有集體包場的,有獨自光臨的。茶客除了來自國內,每天還有很多外賓慕名前來體驗北京茶館的韻味。第二種茶館是現代風格的茶館,例如五福茶藝館,它以桌椅、小壺小碗輕發酵烏龍茶爲主要特徵。

  五福茶藝館以商務活動、培訓爲主要功能。例如五福茶藝館在西壩河光熙門的分店,分爲上下三層,裝飾精美。一樓展示各種名茶和茶具。二樓是風格獨特的包房,例如充滿佛教氣氛的禪茶室;鋪着榻榻米的日式茶室;設有壁爐的歐式茶室;中西合璧的商務茶室;有宮燈高掛的中式傳統茶室。三樓是散座,設有兩間包房,用作朋友聚會、情侶談心,環境幽靜。

  第三種是綜合風格茶館,例如茶院、百草園茶藝館、小小茶藝館等。綜合風格茶館的裝飾風格豐富多樣。還有韓國茶道館、日本茶道館,頗具異域風情。

  北京市清代的中心,茶館集中而且品級俱全。食祿不做事的八旗子弟整天泡在裏面。清代北京的茶館時就是末代皇朝歷史的縮影。北洋軍閥、時代,又是政客官僚出入的場所。茶館多供應香片花茶,兼及紅綠茶。茶具多爲古色古香的蓋碗茶杯。茶館還備有象棋、謎語供人消遣。規模大些的茶館還設有戲臺,下午和晚上有京劇、評述、大鼓等演出。一些著名的演員正是從茶館裏唱紅的。現代北京的一些高檔茶館,裝飾華麗,清一色的八仙紅木桌,比上掛着名人字畫,服務小姐穿旗袍。茶客出品飲高檔名茶外,還可品嚐京味茶點小吃,同時可欣賞小舞臺上表演的京劇、曲藝等劇目。北京的茶館,充滿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情調。

  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爲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爲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爲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着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着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爲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爲“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茶道的形式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麪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纔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爲講究。

十八碗裏的茶是什麼茶類

十八碗裏的茶是花茶、綠茶和烏龍茶;1、降壓:茶水中含有大量的兒茶素成分,這是茶特有的成分,具有抗氧化的作用,還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防止血壓上升、並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適合高血壓患者飲用。2、提神:茶葉中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合物,能使茶中的咖啡因興奮作用變的減緩而持續,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常喝茶可以使人保持頭腦清醒。

北京茶道館的資料

  北京茶道館,是一種多種功能的 飲茶 場所,是一種市民氣息很濃的茶 文化 ,充滿着中國 傳統文化 的情調,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季節性臨時茶館、避難茶館等。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北京茶道館的資料,一起來看看。

   北京茶道館的簡介

  北京是清朝的中心,茶館集中、品級俱全。許多皇親王室、官僚貴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館裏,清代北京的茶館史是清朝歷史的縮影。北洋軍閥、時代,北京茶館是政客官僚出入的地方。

  茶館大多供應香片花茶、紅茶和綠茶。茶具大多是古樸的蓋碗、茶杯。 茶館爲茶客準備了象棋、 謎語 等,供茶客消遣娛樂。規模較大的茶館建有戲臺,下午和晚上有京劇、評書、大鼓等曲藝演出。許多演員最初是從茶館裏唱出名氣來的。清朝末年,北京的“書茶館”達60多家。

  北京的茶館曾經衰落過一段時期,由於茶文化的再次興起,現在北京的茶藝館發展到170多家,大體上分爲三種。一種是傳統茶館,例如老舍茶館、湖廣會館茶樓、天橋樂茶園等。茶館擺設八仙桌椅、蓋碗花茶等,真正地體現了茶俗和民俗相結合,體現了北京的地方特色。

  老舍茶館最能體現北京的地方特色。文學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反映了老北京茶館幾十年的興衰史。現在的“老舍茶館”雕樑畫棟、花格木窗,牆壁上懸掛着名人字畫,吊着華麗的宮燈,擺設具有晚清風格的桌椅,環境高雅,顯示了傳統京味茶館的特色。

  老舍茶館的一側走廊中還有雅座,中間堂口擺有36張紅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臺。老舍茶館的男服務員身穿長衫,女服務員身穿旗袍,在茶館中提壺倒水,端茶送點,忙忙碌碌。老舍茶館中有北京琴書、京韻大鼓、、民樂、快板等曲藝表演。那裏的茶客有集體包場的,有獨自光臨的。茶客除了來自國內,每天還有很多外賓慕名前來體驗北京茶館的韻味。第二種茶館是現代風格的茶館,例如五福茶藝館,它以桌椅、小壺小碗輕發酵烏龍茶爲主要特徵。

  五福茶藝館以商務活動、培訓爲主要功能。例如五福茶藝館在西壩河光熙門的分店,分爲上下三層,裝飾精美。一樓展示各種名茶和茶具。二樓是風格獨特的包房,例如充滿佛教氣氛的禪茶室;鋪着榻榻米的日式茶室;設有壁爐的歐式茶室;中西合璧的商務茶室;有宮燈高掛的中式傳統茶室。三樓是散座,設有兩間包房,用作朋友聚會、情侶談心,環境幽靜。

  第三種是綜合風格茶館,例如茶院、百草園茶藝館、小小茶藝館等。綜合風格茶館的裝飾風格豐富多樣。還有韓國茶道館、日本茶道館,頗具異域風情。

   北京茶道館的四種茶館

  大茶館

  大茶館在清代北京曾走過紅紫大運。八旗二十四固山,內務府三旗、三山兩火、倉庫兩面,按月整包關錢糧,按季整車拉俸米。家有餘糧、人無菜色,除去蟲魚狗馬、鷹鶻駱駝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館去哪裏消遣?於是大茶館便發達起來。高的高三哥,矮的矮三哥,不高不矮的橫三哥。蒙七哥,詐七哥,小辮趙九哥,“有人皆是哥,無我不稱弟”,大家都是座中常客。北京以先的大茶館,以後門外天匯軒爲最大,後毀於火,今成天匯大院,曾一度開辦市場,其大可知。東安門外匯豐軒爲次大。

  大茶館入門爲頭櫃,管外賣及條桌帳目。過條桌爲二櫃,管腰栓帳目。最後爲後櫃,管後堂及雅座帳目,各有地界。後堂有連於腰栓的,如東四北六條天利軒;有中隔一院的,如東四牌樓西天寶軒;有後堂就是後院,只做夏日買賣和雅座生意的,如朝陽門外榮盛軒等,各有一種風趣。

  茶座以前都用蓋碗。原因是:第一,品茶的人以終日清淡爲主旨,無須多飲水。第二,冬日茶客有養油葫蘆、蟋蟀、咂嘴、蟈蟈,以至蝴蝶、螳螂的,需要暖氣噓拂。尤其是蝴蝶,沒有蓋碗暖氣不能起飛,所以蓋碗能盛行一時。在大茶館喝茶既價廉又方便,如喝到早飯之時需要回家吃飯,或有事外出的,可以將茶碗扣於桌上,吩咐堂倌一聲,回來便可繼續品用。因用蓋碗,一包茶葉可分二次用,茶錢一天只付一次,且極低廉。

  大茶館分紅爐館、窩窩館、搬壺館三種,加二葷鋪爲四種。

  甲、紅爐館。大茶館中的紅爐館,也像餑餑鋪中的紅爐,專做滿漢餑餑,惟較餑餑鋪做的稍小,價也稍廉。也能做大八件、小八件,大餑餑、中餑餑。最奇特的是“槓子餑餑”,用硬麪做成長圓形,質分甜鹹兩種。火鐺上放置石子,連拌炒帶烘烙,當時以“高名遠”所制最爲有名。紅爐只四處,一即高名遠,在前門外東荷包巷,面城背河,是清朝六部說差過事、藏奸納賄的所在。現在六部已無,高名遠已然改成東車站停車場。二即後門天匯軒,爲提督衙門差役聚會所在。三即東安門匯豐軒,別稱“聞名遠”(與宣武門內海豐軒的“聲名遠”及前面提到的高名遠共稱三名遠)。清代燈節,此館兩廊懸燈,大家閨秀多半坐車到此觀燈。四爲安定門內廣和軒,俗稱西大院,歇業在十年以後。

  乙、窩窩館。專做小吃點心,由江米艾窩窩得名,有炸排叉、糖耳朵、蜜麻花、黃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至於燜爐燒餅爲各種大茶館所同有的,也是外間所不能及的。

  丙、搬壺館。介於紅爐、窩窩兩館之間,亦焦燜爐燒餅、炸排叉二三種,或代以肉丁饅頭。

  丁、二葷鋪。既不同於飯莊,又不同於飯館,並且和“大貨屋子”、切面鋪不同,是一種既賣清茶又賣酒飯的鋪子。所以名爲二葷鋪,並不是因爲兼賣豬羊肉,也不是兼賣牛羊肉,而是因鋪子準備的原料,算作一葷,食客攜來原料, 交給竈上去做,名爲“炒來菜兒”,又爲一葷。現在碩果僅存的二葷鋪,已然改了飯館,二葷變爲一葷,不炒來菜兒了。二葷鋪有一種北京獨有的食物,就是“爛肉面”。形如滷麪,滷汁較淡而不用肉片,其他作料也不十分齊全,卻有一種特殊風味。前清最有名的,除二葷鋪外,要首推朝陽門外“肉脯徐”。漕運盛時,日賣一豬,藉着糧幫稱揚,竟能遠播江南。還有西長安街西頭龍海軒,也是二葷鋪,北京 教育 界有京保之爭的時候,京派(校長聯席會)在此集會,所以有人別稱京派爲“龍海派”。

  庚子以前,北京大茶館林立,除上文所舉,還有所謂“天泉裕順高名遠”,崇文門外永順軒,專賣崇文門稅關和花市客商。北新橋天壽軒,專賣鑲黃旗滿蒙漢三固山顧客。燈市口廣泰軒專賣正藍、正白、鑲白九固山顧客。阜成門大街天祿軒,專賣右翼各旗顧客。護國寺西口外某軒,則因柳泉居酒好,能招徠一部分食客。天壽、廣泰、廣和三處,因爲能直接趕車入內,高等人士、有車階級,多半喜歡在天棚下飲酒下棋,所以特別興盛一時。

  書茶館

  書茶館以演述評書爲主。評書分“白天”“燈晚”兩班。白天由下午三四時開書,至六七時散書。燈晚由下午七八時開書,十一二時散書。更有在白天開書以前,加一短場的。由下午一時至三時,名曰“說早兒”。凡是有名的評書角色,都是輪流說白天燈晚,初學乍練或無名角色,才肯說早兒。不過普通書茶館都不約早場。說評書的以兩個月爲一轉。到期換人接演。凡每年在此兩月準在這家茶館演述的,名“死轉兒”。如遇閏月,另外約人演述一月的,名“說單月”。也有由上轉連說三個月的,也有單月接連下轉演述三個月的,至於兩轉連說四個月,是很少的,那要看說書的號召力和書館下轉有沒有安排好人。總而言之,不算正軌。

  書茶館開書以前可賣清茶,也是各行生意人集會的“攢兒”、“口子”,開書後是不賣清茶的。書館聽書費用名“書錢”。法定正書只說六回,以後四回一續,可以續至七八次。平均每回書錢一小枚銅元。

  北京是評書發源地,一些評書名角,大半由北京訓練出來,可是北京老聽書的,也有特別 經驗 ,特別有準確耳朵。藝員一經老書客評價,立刻便享盛名。北京說書的就怕東華門、地安門,因爲東華門外東悅軒和後門外一溜衚衕同和軒(後改廣慶軒),兩處書客都極有經驗,偶一說錯,須受批評,以至不能發達。實在說起來,也只有東悅軒、同和軒的佈置、裝修,纔夠十足的北京書館。此外要算天橋的福海軒,因爲天橋是遊戲場所,不掛常客,所以任何說書的都能由福海軒掙出錢來。

  茶館裏說的評書主要有這幾類

  長袍帶書 像《列國》、《三國》、《西漢》、《東漢》、《隋唐》、《精忠》、《明英烈》等一些帶盔甲贊、刀架、馬上交戰的評書,都屬於這一類。凡是武人出來的開臉、交戰的架子,都千篇一律。比如黑臉人,必全身皆黑,什麼“烏油盔鎧,皁色緞錦徵袍,坐下烏騅馬,手掌皁纓”一類的本子。

  小八件書就是所謂公案書,也叫俠義書,像《大宋八義》、《七俠五義》、《善惡圖》、《永慶昇平》、《三俠劍》、《彭公案》、《施公案》、《於公案》等,內容敘述行俠作義、保鏢護院、佔山爲王,以一個查辦案件,或放賑災民爲線索,中道遇見山賊草寇、惡霸強梁,以手下俠義英雄剿滅盜賊,爲公案書中主要線索。有時也插入奇情案件,用化裝偵得案情,大快人心,並且增加聽衆智慧。像袁傑英說《施公案》的“趙璧巧擺羅圈會”、“巧圓四命案”、“張家寨拿□□反串翠屏山”等都極見巧思。有時書情窮盡了,必定穿插國家丟失陳設古玩、大官丟印,以及丟官、春雲再展,另布新局。書情有組織的,以《七俠五義》爲最好。可惜不如說清代公案書的火熾。還有《善惡圖》, 組織穿插都好, 只是沒有印本。演述的以廣傑明專長,已於去年死去,現在只有阿闊羣能繼續他的盛業了。《善惡圖》眼看將失傳,已被各公案書竊去情節不少,如能有人寫成小說,一定能受歡迎。

  公案書中講究變口,如《永慶昇平》的馬成龍的山東口音,《小五義》徐良的山西口音,《施公案》張玉、夏天雄的南方口音,哪部公案書都有的。不過只許變這三種口音,以外的口音是不許變的。好一點說公案書的,凡書中有特性的都能學出不同聲調來。像袁傑英說趙璧,杜克雄、趙元霸、閻伯濤學賀仁杰咬舌童音,十分有趣。說評書的規矩,一不許批講文義(《聊齋志異》除外),二不許學書中人對罵的話,三遇書中有二人對話,只能以聲調區分,不許用“某人說”。所以凡是善於說書的,一開口便知是學的某人。死去的評書大王雙厚坪和他徒弟楊雲清,以及袁傑英,最能描摹書中人的個性。就是長袍帶書,其中的岳飛、岳雲、牛皋,也要分個清楚的。還有介於袍帶公案之間的評書,如《水滸》, 也有列陣開仗,也有公差辦案,也有光棍土豪,也有兒女私情,是一部極不好說的書。

  當日雙厚坪說《水滸》, 武松、魯智深、李逵的個性絕不相同,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三副相似而實不一樣的面孔,令人聽得耳目清朗。尤擅長的是說挑簾裁衣,武松殺嫂,一個“十分光”能說五天,聽衆沒有一個願意散書的。能繼雙厚坪衣鉢的,只有楊雲清。雲清有兩部書,一是《濟公傳》,一是《水滸》,凡聽楊雲清的,就是一段聽幾次也不煩厭,因爲他抖的葷素包袱,都是隨時變換,沒有死包袱的。過去說公案書的,以潘誠立、田嵐雲最得書座讚許,享了一世盛名。過去說公案書的,,以羣福慶的《施公案》、《於公案》最好,有“活黃天霸”的別稱。凡是想聽書過癮的,最好是聽羣福慶,尤其後套《施公案》、前套《於公案》, 常應聽衆特煩,享了四十年大名。羣福慶的徒弟不少,都是“榮”字,能得他神髓的,只有一個張榮玖。還有一個間接徒弟廷正川,能傳他的《於公案》。以外說公案書較比不錯的,海文泉可以算一個,中年時很能叫座兒,能說《濟公傳》、《永慶昇平》,每到一轉兒完了的末兩日,必要特別加演“逛西廟”(護國寺)、“斷國服”、“大改行”,比現在相聲強多了。

  神怪書

  有內丹圖《西遊》、外丹圖《封神榜》、《濟公傳》幾種。說《西遊》的是道門評書,創興才幾十年,共傳“永、有、道、義”四代。說書時打漁鼓,賣沉香佛手餅。我聽過李有源和他徒弟奎道順以及奎道順的徒弟邢義儒、什義江說的《西遊》。到奎道順時免去漁鼓,到“義”字輩時連沉香佛手餅都不做了。李有源以“活猴”出名,奎道順以“活八戒”出名。我在幼年很中了許多日子的《西遊》迷。因爲說《西遊》時要學孫猴、八戒五官四肢亂動,幼童聽了容易出毛病,所以一般家長都禁止小孩子到書館去聽《西遊》。《西遊記》在評書界已算失傳,慶有軒(老雲裏飛)已然不能再說,只有一位沒下海的李君(是奎道順的得意弟子,因曾救奎命得傳《西遊》, 現在東城某小學服務,是不肯出臺的了)。

  《封神榜》較《西遊記》火熾,雙厚坪能說此書,也是雙厚坪臨死所說的最後一部書。雙厚坪出語滑稽,《封神榜》上所有神仙,皆另加以外號,例如說長耳定光仙的耳朵拉下,便成彌勒佛,所以稱彌勒佛爲“大定子”,因旗人中下社會稱人全在姓下加子(音咂)。有人認爲雙子唐突神仙過甚,所以一病不起,這也未免太迷信。現在說《封神》的很少,李傑恩還算不錯。

  《濟公傳》也以雙厚坪最好,以後能說的很多,能由濟公降生說到擒韓殿。濟公被罪二次渡世的,只有楊雲清。雲清說《濟公傳》互有得失,得是:一能顧全濟公的羅漢身份,不至說成妖人瘋魔;二是所加材料所抖包袱,都是本地風光,尤以“官人辦案”和“鬥蟋蟀”爲拿手戲。這是因爲楊雲清曾經當過官人的緣故,所以說忤作驗屍,近情近理,宛如眼見。失是:過於細緻,進度太慢。再者過於顧全濟公身份,所以凡在濟公現法身,總是不盡其辭,未免矜持。楊雲清死後,就以劉繼業所說《濟公傳》爲最好了。他的長處是能滿足書座的,能多給人們書聽和加力渲染濟公法力,短處是長告假歇工和欠於細緻。

  《聊齋志異》自清末宗室德君創爲評書後,也出了很多人才,不過太不好說。太文了不行,太俗也不行,解釋 典故 要天衣無縫,和原文事實吻合纔好。

  近年很有幾個說《聊齋》的,死去的董雲坡,以文雅幽默見長,很受歡迎。我曾連續聽了四個月,能令人回味。現在最好的要屬天津陳士和。陳士和能把《聊齋》說成世俗的事,但又俗不傷雅。他的長處是能用釦子,這是其他說《聊齋》的人所不能的。還有已然殘廢了的曹卓如,雖比不上董、陳,也還不壞。近年人們生活困難,勉強聽書的已屬不易,所以唯一拉書座的 方法 ,就是多給書聽,像品正三的《隋唐》, 本很平常,但能在兩個月內由《隋唐》說到殘唐五代,書量較旁人多五六倍以上。因之榮膺“品八套”的美名,生意也因此而大發達了。

  書茶館約聘一年的說書人,例在年前預定,預備酒席,款待先生,名曰“請支”,一年一次,就是死轉也得邀請。有的不請支,名曰“不買書”。說書每日收入,皆按三七下帳,書館三成,說書先生七成,遇有零頭,便不下帳,統歸先生。說書先生遇有舊相知,在書錢以外另給的錢,也歸先生。例如楊雲清說書時,曹君伯英每次總是加贈一元的。在每轉的首日末日,所得書錢不下帳,皆歸說書人。在每轉末一日,凡是常聽書的老書座,都在書錢以外另贈“送行錢”,不拘多少,以資聯絡感情。

  野茶館

  北京在前清時代,禁苑例不開放。故宮、太廟、社稷壇、三海當然不能開放,就是什剎海的臨時市場也是五年纔開辦的。城內除陶然亭、窯臺以外,是沒有遊憩地方的。那時都人遊憩,只有遠走城外。夏日二閘有香會、什不閒、八角鼓助興,“大花障”、“望海樓”十分興盛。一進五月,朝陽門、東便門、二閘來往遊船,絡繹如織。兩岸蘆荻槐柳,船頭唱着“蓮花落”,不但熱鬧非常,而且清涼爽快。還有永定門外沙子口四塊玉茶館,也是北京郊外有名茶館,有跑道可以跑車跑馬,每年春秋兩季十分熱鬧。夏天有八角鼓、什不閒小曲,貴族王侯、名伶大賈都要前去消遣的。再有東直門外自來水廠東北的“紅橋茶館”,規模宏大,由明代到清末,興盛了三百多年。前清末年,“抓髻趙”曾在此唱蓮花落,於今片瓦無存了。以上所說二閘、四塊玉、紅橋等處,雖然地處郊外,但不能直謂之野茶館,因爲這三處茶館都以娛樂爲目的,和清末民初的朝陽門外菱角坑相同,都是唱曲小戲的所在。野茶館是以幽靜清雅爲主,矮矮的幾間土房,支着蘆箔的天棚,荊條花障上生着牽牛花,砌土爲桌凳,砂包的茶壺,黃沙的茶碗,沏出紫黑色的濃苦茶,與鄉村野老談一談年成,話一話桑麻,眼所見的天際白雲,耳所聽的蛙鼓蛩吟,纔是“野茶館”的本色。據記憶郊外的野茶館有這幾處。

  麥子店茶館 在朝陽門外麥子店東窯,四面蘆葦,地極幽僻,和北窯的“窯西館茶館”類似,漁翁釣得魚來,可以馬上到茶館烹製,如遇急風驟雨,也可以避雨,所以至今還能屹然獨存。麥子店附近水坑還產生魚蟲,尤其多有蒼蟲,因此養魚的魚把式每年要到此地撈魚蟲。在前清時宮內魚把式也以麥子店爲魚蟲總彙,由二月至九月,在這八個月的麥子店野茶館,真有山上之勢。夕陽西下,肩着魚竿的老叟,行於阡陌之間,頗有畫圖中人的意味。

  六鋪炕野茶館 在安定門外西北里許地,四面全是菜園子,黃花粉蝶,新綠滿畦,老圃桔槔伴着秧歌,令人有出塵的念頭。六鋪炕因有土炕而得名。到此喝茶的以鬥葉子牌爲主要目的,“打十胡”、“開賞”、“鬥梭胡”,也有“頂牛兒”“打天九”的,總以消遣爲主,並不在乎輸贏,所以沒有“牌九”、“開寶”、“搖攤”等一類名色。每到紅日西斜,贏家出錢買酒餚,共謀一醉,然後踏着月色趕城門,也倒別有情趣。

  綠柳軒野茶館 在安定門東河沿的河北。茶館在一個土山凹裏,四周重重楊柳,主人開池引水,種滿荷花,極有詩意。夏日有棋會、謎語會,北面闢地幾弓,供各香會過排,頗能吸引衆多的茶座。

  葡萄園 在東直、朝陽兩門中間,西面臨河,南面東面臨菱角坑的荷塘,北面葡萄百架,老樹參天,短籬繚繞,是野茶館中首屈一指所在。夏日有謎社、棋會、詩會、酒會,可稱是冠蓋如雲。

  “上龍”“下龍” 在北京沒有洋井之先,甜水很是難得。城內大甜水井,每天賣水錢就能收入一個五十兩的銀元寶。然被北京人盛稱爲“南城茶葉北城水”的“北城水”,卻是指“上龍”“下龍”而言了。“上下龍”在安定門外西北半里地,“上龍”在北,“下龍”在南,相離不過百步。前清盛時,“上龍”北鄰有興隆寺古剎,地勢很高,寺北積水成泊,大數十畝。廟內僧人以配殿設茶座,開後壁的窗戶,可以遠望西山北山,平林數裏,燕掠水面,給欣賞上龍水的烹一壺雨前茶,倒也別有風趣。廟內有三百年“文王樹”一株,開花時香籠滿院,很能招徠一些文人。現在“下龍”井已然坍毀填平,興隆寺也破爛不堪,只有“上龍”還因井主毛三先生經營保留到現在。一株古老空心的柳樹斜覆在井上,井東空地支有蓆棚,井南葡萄一架,西南環有葦塘。主人賣茶賣酒,也做些村餚饅頭出賣,生意還不錯。一間斗大土房,建在兩丈高的土坡上。冬日臨窗小飲,遠村傳來賣 年畫 的貨聲,彷彿三十年前了。

  三岔口野茶館在德勝門外西北、撞鐘廟附近。茶館坐西朝東,直對德勝門大道,房後樹木成林,矮屋三間,生意頗爲興隆。城內閒人到此喝野茶的固然很多,但主要是因爲德勝門果行經紀在此迎接西路果駝的緣故。

  白石橋野茶館 在西直門外萬壽寺東。清代三山交火各營駐兵的往還,萬壽寺的遊旅,均以白石橋爲歇腳的地方,所以白石橋野茶館到今日還存在着。高梁橋、白石橋之間水深魚肥,柳枝拂水,獲花搖曳。很有許多湊趣的人,乘船飲酒,放乎中流,或船頭釣魚,白石橋野茶館便更熱鬧起來。

  清茶館

  清茶館專以賣茶爲主,也有供給各行手藝人作“攢兒”、“口子”的。凡找某行手藝人的, 便到某行久站的茶館去找。手藝人沒活幹,到本行茶館沏壺茶一坐,也許就能找到工作。清茶館也有供一般人“搖會”、“抓會”、“寫會”的,也有設迷社的,也有設棋社的。例如 圍棋 國手崔雲趾君,曾在什剎海二吉子茶館,象棋國手那健庭君,曾在隆福寺二友軒,全是清茶館的韻事。

  茶酒館

  茶館賣酒,規模很小,不但比不過大酒缸,連小酒鋪都比不上。茶酒館雖然賣酒,並不預備酒菜兒,只有門前零賣羊頭肉、驢肉、醬牛肉、羊腱子等,不相羼混。凡到茶酒館喝酒的,目的在談天,酒是次要的了。

北京人喝花茶“上癮”,他們到底都是喝什麼價位的茶?

什麼價位的都有,上癮是因爲爲了遮蓋水中的苦味。今天的北京人們喜歡喝茉莉花茶的原因是北京的茶文化。在南方,特別是南方的茶派瞧不起北京的老茶人。認爲北京不生產茶,人們缺乏高雅和優雅。茶具和品茶並不特殊,還有北京人喝的茉莉花茶,因此對於真正的茶人們來說是荒唐的。特別是芬芳的花朵被用來泡茶,掩蓋了茶本身的真正香氣。但是老北京習慣人喝茉莉茶的。

北京人不懂茶文化。關於這一說法,有關專家承認,北京不生產茶,因爲北京的氣候不適合茶葉生長。北京人研究了茶在老北京的不利水質中具有更好的味道方法,這樣才更適合老北京人的口味。那麼,爲什麼老北京人喜歡喝花茶呢?這與北京的歷史和水質有關。自來水進入北京之前,北京人喝井水,井中的大部分水都是苦水。北京人習慣8分水和2分茶。普通人不可能去玉泉山喝水,也不能總是從玉泉山的水車買水。喝茶依靠茶中茉莉花的香氣來掩蓋苦水的味道。

還有另一個歷史原因。過去,交通狀況不佳,因此沒有飛機,輪船,火車和其他工具。南方的清明時代之前採摘的茶葉必須由人和牛運到北京。運送到北京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茶葉從開始被採摘,烘焙,包裝和密封,運送到北京後,它們自然會被捂了或黴變。喝進嘴裏就不好喝了。沒有人願意喝這種爛茶,但是長途運輸的茶葉又很貴,北京人不會以這種方式扔掉。但是北京又不生產茶。我不得不用茉莉花進行後處理熏製,以去除茶葉中黴菌的氣味。這在養成了老北京人喝花茶的習慣,這也是一個無奈的舉動。

實際上,住在北京宮殿和王府的人們沒有喝花茶的習慣,仍喝綠茶。王室是確實是很強大的,因此,用一天800跑公里的快馬,命令人們從南方向北京送茶。當然,這樣送來的茶就很新鮮。貴族還購買香茶,但不喝。一種是招待客人,另一種是漱口。過去有這樣的句子,叫做端茶送客。客人來了喝了茶,一個給客人,一個給客人,客人就不得不離開,主人拿着茶碗,暗示着轉過臉,客人就走了。貴族吃飯後,沖泡花茶當漱口水以去除飯後的餘味,在口中留下茉莉花香氣,就像現在的口香糖的作用。

Tags:茶文化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