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春聯由誰命名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春聯由誰命名

春聯由誰命名:答案是朱元璋。

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命名的。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南京後,在某年除夕,突然下旨,要“公卿士庶家,須加春聯一副”,意思是要各家各戶貼紅紙春聯,經朱元璋提倡,貼春聯從此成爲春節習俗,並藉此表示對新年新歲的美好向往和祝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春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通常用於春節期間裝飾和表達吉祥的祝福。春聯由誰命名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爲它的來源歷史已久,沒有特定的個人或團體可以被確定爲命名者。然而,春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習俗和傳統,最早是在春節期間貼在門上的對聯。隨着時間的推移,春聯逐漸演變爲更加精美和富有藝術性的作品。在中國,春聯的創作通常由文人、書法家、詩人或家庭成員完成。他們會根據吉祥的主題和祝福的內容來命名春聯。因此,雖然沒有特定的個人被確定爲春聯的命名者,但每一副春聯都體現了創作者對新年吉祥和美好祝福的寄託。

春聯兩字是幫發由明太祖朱元璋命名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就爲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春聯便因此得名和推廣。

春聯的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春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起源於秦代。春聯分爲上聯和下聯,要求對仗工整、結構相同、平仄協調。張掛春聯時,應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

春聯比較講究音調的平仄,上聯的一個字是仄聲(第三聲和第四聲),下聯的一個字是平聲(第一聲和第二聲),比如霧鎖山頭山鎖霧的霧字是第四聲,所以它是上聯。天連水尾水連天的天字是第一聲,所以它是下聯。

春聯在當時已成爲一素隊說種文學藝術形式來自。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的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春聯誰命名

春聯是朱元璋命名。“春聯”一詞的出現,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春聯的來源

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是誰命名的

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命名的。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南京後,在某年除夕,突然下旨,要“公卿士庶家,須加春聯一副”,意思是要各家各戶貼紅紙春聯,經朱元璋提倡,貼春聯從此成爲春節習俗,並藉此表示對新年新歲的美好向往和祝福。

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命名的。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南京後,在某年除夕,突然下旨,要“公卿士庶家,須加春聯一副”,意思是要各家各戶貼紅紙春聯,經朱元璋提倡,貼春聯從此成爲春節習俗,並藉此表示對新年新歲的美好向往和祝福。

春聯兩字是由誰命名的

春聯兩字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命名的。春節的時候,人們一般要貼春聯,這是從最初的桃符演變而來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間,是明代以後的事情。因爲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歡貼春聯和寫春聯,春聯兩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

春聯兩字是由誰命名的

朱元璋在每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就爲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春聯”便因此得名和推廣。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十分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想推廣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春聯,一方面是因爲古人本就有貼“桃符”的習慣,所以在接受新生事物方面,更能夠認同春聯這種文字版的桃符。

春聯由誰正式命名是什麼?

春聯由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命名。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

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爲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

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起源

春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福字、窗花等)的時候,意味着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由來和誰有關?

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最初古代人們過春節,只在門上掛一塊畫着門神或寫着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子,叫做桃符,用來避鬼邪。春聯從寫在桃符上演變爲寫在大紅紙上,正式定名爲春聯,卻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的頭。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一年除夕,忽然傳旨各地:凡公卿世家,門前需加春聯一副,朕親自出觀。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宮,邊行邊觀賞各家的春聯。忽然發現一家門上未貼春聯,就打聽原委,當他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爲業的人家,自以爲業賤難寫,朱元璋就親自提筆給主人寫了一幅"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對聯雖沒提閹豬之事,但“閹”字的意思都包含在裏面了,衆人齊口稱讚。過了一天,朱元璋又路過這家門口,見門上仍無春聯,心裏很納悶,命人去問,才知道這家主人因爲知道是皇上的御筆,已貼在神龕上供起來,朱元璋聽後大喜,特賞了這家主人三十兩白銀。從此,貼春聯的習俗就興盛起來。

“春聯”的名稱

春聯又叫"對聯"、"門對”、“春貼”、“對於"、"門聯",源於古代"桃符"。古書載:度朔山桃樹蔽日,內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時畫二神於桃木之上,懸掛門外,以驅鬼避邪,這種桃木片是沒有字的。王安石詩中說的"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指的這種桃符。後來,後蜀國君孟昶在除夕時令手下人作詞寫在桃符上面,寫得他不滿意,便親筆在桃木條上寫了一對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春聯的命名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簪雲樓雜話》說:"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觀"。他喜愛春聯,並下聖旨推廣。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爲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春聯兩字是由誰命名的?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公元964年除夕,後蜀皇帝孟昶命學士辛寅遜題寫聯語,嫌其不工巧,於是自己提筆寫了一副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明文記載的第一副春聯。

關於春聯的起源,最早應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謂桃符,其實就是兩塊桃木板。上面分別寫上“神荼”和“鬱壘”這兩位神的名字,釘在門的左右兩側以保佑家庭平安。後來人們爲了省事,漸漸地不用桃木而是乾脆用兩片紙寫上神茶鬱壘這兩位神的名字,貼在門的左右兩邊。

據說這種掛桃符的風俗,延續並發展到五代時期,西蜀的宮廷裏開始在桃符上題寫吉祥語,用來表達某種意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

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羣,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竈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世界上最早的春聯是誰寫的?

敢問世界上,似乎難以預料但說如果是國內第一幅還是有記載的。

南宋的。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由來

你知道嗎

關於春聯的來歷

  春聯的產生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爲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着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着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爲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儲存最廣的習俗當是帖春聯和貼門神。

  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貼春聯的習俗究竟起於何時,至今無準確的材料可資查證。不過,大約可能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可以在史籍中證實的。此外,根據《王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茶、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茶、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中國最早的春聯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爲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爲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

  如張邦基《墨莊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書畫家趙鬆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鬆雪爲其春聯,趙鬆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

  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鬆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爲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

  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爲娛樂。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着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爲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

  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Tags: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