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中國第一副春聯是誰寫的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05W

中國第一副春聯是誰寫的

中國第一副春聯是誰寫的:答案是孟昶。

中國第一副春聯是誰寫的:答案是孟昶。

最早的春聯是蜀後主孟昶發明的,他曾寫了一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等。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中國第一副春聯是五代後蜀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春聯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的時候,意味着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第一副春聯是什麼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作者是五代後蜀的皇帝孟昶。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爲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孟昶在除夕讓學士在桃木板上寫的這兩句,成了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意爲新的一年繼續接受着上年的恩賜,新春佳節一起期盼春天常在。

語句非常應景,雖然不甚工整,但由於名人的大v效應,很快便流行來。孟昶於是成爲中國春聯創作第一人。

孟昶寫完春聯的第二年,趙匡胤北宋的伐蜀大軍勢如破竹,和以往歷次伐蜀一樣,一攻破劍門,蜀國馬上就投降,毫不拖泥帶水。

北定四川后,派來一位知成都府,成爲四川的最高長官。此人名叫呂胤,字餘慶,因避太祖諱,以字行,也就是都叫他呂餘慶。

呂餘慶簽發了一道地方命令,四川人民既然已經成爲大宋子民,以後每年二月二十六,都要過“長春節”,這個節是趙匡胤的生日。

史上第一副春聯的作者是誰

關於我國春聯的起源和發展,說法大都比較一致,但對我國第一春聯的作者到底是誰,一直存在爭議。目前有文字記載的說法至少有4種:

《古今詩話》雲:“昶子善書禮,因取本宮冊府書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一聯,文學於茲萌芽。”按此說,則聯語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黃修復《茅亭客話》所載同此。

《洛中記異錄》雲:“孟蜀於宮城近側,置一策勳府,時昶之子喆居之。昶以歲末自書桃符雲:‘天降餘慶,聖祚長春。’喆拜受,置於寢門之左右。”按此說,則聯語爲“天降餘慶,聖祚長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談苑》雲:“辛寅遜仕僞蜀孟昶,爲學士。王師將致討之前歲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按此說,則聯語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作者乃辛寅遜。

《宋史·蜀世家》雲:“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爲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按此說,聯語與《談苑》說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遜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檮杌》所載同此。明清以來,一般都採用最後一說。

第一副春聯是誰寫的

第一副春聯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皇帝孟昶寫的。

春聯的發展歷程第一幅春聯內容,是誰寫的?

上一期,我們講了春聯的來歷。然而,人們又是怎樣想起了寫春聯、帖春聯呢?第一幅中國春聯是出自誰的手呢?這一華夏所獨有的文苑奇葩又是怎樣枝繁葉茂發展至今的呢?

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一般認爲是略有文學才華的五代後蜀亡國之君孟昶所書。以往,每逢除夕,孟昶都令翰林學士作詞寫在桃符上,掛在自己臥室的門外。公元963年除夕之日,孟昶叫翰林學士辛寅遜題“桃符”。辛寅遜寫完了,孟昶一看,直搖晃腦袋,不滿意,便親自提筆在桃符上寫了: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聯語對偶工整,含義明確,而且收尾兩字連起來便是“新春”,意思是新的一年開始了,萬事大吉;春節一到美好的春天就來了,萬事如意。從此,孟昶題寫的這一聯“桃符詩句”,便被人們公認爲是我國的第一幅春聯。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幅最早的春聯被世人視爲“卜語”、“預言”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孟昶是位吃喝玩樂、花天酒地的皇帝,他根本不問國家的事情,這樣的皇帝怎麼能“長春”呢?在他寫完了上面那幅春聯的第二年,後蜀就被宋朝所亡。宋朝派餘慶任成都知府,宋太祖趙匡胤的誕生日又稱爲長春,這與孟昶春聯中的“納餘慶”“號長春”的奇異巧合

《燕京歲時記》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祀之後而漸次粘貼、張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到了宋朝,春聯創作已蔚然成風,民間過年張貼春聯也已經相當普遍。大家、大文學家王安石曾在《元日》詩中描繪了人們張貼春聯的情景,是對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

據說不用“桃符”而改爲現在用紅紙書寫的春聯,真正稱作“春聯”始自明初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到了明朝初年,春聯就更盛行了。這與朱元璋推崇倡導春聯有很大的關係。朱元璋出身農家,自幼喜歡對聯,後登基做了皇帝,極力推崇春聯。

據《簪雲樓雜說》記載: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那年,忽於除夕前傳旨,要官僚百姓不論貴賤,一律要在門口貼一幅春聯,他將親自微服出巡,細加品評。

一天,他出訪,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就查問原因。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還沒有找到代筆人。朱元璋一時高興,就讓戶主取來筆墨紙硯,代爲寫了一聯, 這聯很切合閹豬人的身份,並從豬暗示人,很幽默。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由於帝王的提倡,春節帖春聯之風盛行。每逢春節來臨,千家萬戶總要在自家門前張貼一幅用紅紙書寫的求吉利保平安的春聯,不如此,似乎就沒有那過年的氣氛。

清朝宮廷內每年臘月二十六日掛春聯,載體選用白絹,並鑲以錦邊(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裱於框架之中。聯語大多由詞臣撰擬,由翰林書寫,待至正月十六後撤去;王公府第則用白宣紙鑲紅邊或藍邊。滿族人一直到乾隆時期,接受漢族習慣逐漸變多,滿族平民的春聯才漸漸變成紅的,但也用所在旗的顏色鑲邊。而宮廷的對聯一直是白色,目前在瀋陽故宮裏還儲存着多幅清代春聯,每年春節期間依然懸掛。

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春聯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不僅內容涉及面廣,書寫春聯用紙更加講究,而且名流雲集,高手如林,出現了像紀曉嵐、翁方綱、袁枚、鄭板橋、譚嗣同等對聯名家。正如袁枚《隨園詩話》中所載那樣:“沿途聽爆竹,逐驛讀春聯。”清代出版了對聯書200餘種,包括聯語、集錦、墨跡和個人作品。可以說,春聯伴隨着對聯的發展,到清朝全面風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春聯的繁榮和發展開闢了新的天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春聯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更加普及和發展,更加煥發出它的生機和活力。

本世紀八十年代初,爲了加強對對聯,包括春聯的蒐集、整理、研究、宣傳,國家成立了全國性的羣衆性學術團體——中國楹聯學會。

中國春聯近兩年在原有成績的基礎上,其外延更加拓展,內涵更加豐富。

上海黃浦區老西門楹聯學會,舉行海峽兩岸學生“百人百聯”書法展,是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形式的一種創新。

南京舉行城門掛春聯頒獎儀式,使具有650年曆史的古城牆煥發了生機,九座城牆門兩邊高高掛起涵古融今的大紅春聯,掀起了全市民衆拍攝留念的熱潮。

北京、雲南玉溪教育部門,還專門發檔案,讓楹聯文化進入學校大課堂。

湖北宜昌市興山縣書協與興山教育局攜手到高橋鎮大槽村寫春聯送福200餘件。

由電視臺、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央視網承辦的全球春聯徵集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第四屆(2017雞年)全球春聯徵集活動現已正式啓動。

在楹聯界工作者與各界人士攜手奮進的努力下,我們對春聯文化持續繁榮的前景充滿期待和信心。

上一期:【春聯知識】中國春聯的來歷

下一期內容預告:春聯記錄歷史變遷

公衆號:從零開始學書法

我國的第一幅春聯是啥?作者是?

我國文字記載最早春聯

時間: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

作者:後蜀主·孟昶

上聯:新年納餘慶;下聯:佳節號長春

新年到家家要貼對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對聯是什麼呢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的詩《元日》中說的“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桃”“和“符”指的就是這個”桃符“。

據史載,對聯中的春聯最早產生於五代十國時期,蜀紹主孟昶(音:廠)於964年春節親筆題寫一副對聯,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呂餘慶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960年)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爲“長春節”,即所謂“聖節”。

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過,孟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中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卻是無可否認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幅對聯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第一幅對聯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爲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

題桃符乃古時風俗,元旦(即今春節)那天用桃木板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驅鬼避邪。

到了五代,人們纔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爲詞,題桃符,置寢門。

擴展資料: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爲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對聯

孟昶寫的第一副春聯是什麼?

孟昶寫的第一副春聯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公元964年的春節,孟昶寫了一副春聯,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改在紅紙上用毛筆寫黑字或金字,書法酣暢,對仗工整,愈發美觀。

孟昶是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按《福慶長公主墓誌銘》,孟昶應爲孟知祥第五子,可能孟知祥前兩子早夭沒有序齒)。母親李氏,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嬪妃,李存勖將李氏賜給了孟知祥。

春聯的習俗來源

古時候的對聯,因爲是從右向左書寫,所以上聯在門右邊。現在,由於書寫習慣從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聯貼在門左邊的。

究竟應貼在哪邊?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陰平、陽平)。

然而有很多字讀音相似,所以貼對聯,其實有很多細節。

中國第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孟昶撰

孟昶所書的這副對聯是題寫在桃符上的。題桃符乃古時風俗,元旦(即今春節)那天用桃木板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驅鬼避邪。據《山海經》記載,傳說神荼、鬱壘兄弟倆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樹下,這桃樹曲蟠三千里,萬鬼出沒於東北方的鬼門。神荼、鬱壘見有惡鬼,便把他們綁去喂虎。於是自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便將神荼、鬱壘視作“衛兇”的“門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題寫了對聯後,桃符就由原來驅魔除鬼的字牌,變爲作者用來表達某種主題思想的一種特殊文體,這便是“春聯”的開端。一般認爲,聯語始於五代的後蜀。

關於此聯,有四種說法:

《古今詩話》雲:“昶子善書禮,因取本宮冊府書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一聯,文學於茲萌芽。”按此說,則聯語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黃修復《茅亭客話》所載同此。

《洛中記異錄》雲:“孟蜀於宮城近側,置一策勳府,時昶之子喆居之。昶以歲末自書桃符雲:‘天降餘慶,聖祚長春。’喆拜受,置於寢門之左右。”按此說,則聯語爲“天降餘慶,聖祚長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談苑》雲:“辛寅遜仕僞蜀孟昶,爲學士。王師(注:宋軍)將致討之前歲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按此說,則聯語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作者乃辛寅遜。

《宋史·蜀世家》則雲:“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爲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此說聯語與《談苑》說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遜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檮杌》所載同此。

明清以來,一般都採最後一說。“末年”,乃孟昶“歸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從這時起,過春節貼聯語,漸成一種民間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足以證明這一點。

這副對聯的含義是什麼呢?

從字面上看,“納”即“享受”;“餘慶”,舊指“先代的遺澤”,《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上聯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着春意常在。

這樣看來,此聯只不過是迎春祈福之辭,沒有什麼新意。

嚴格說來,此聯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儘管人們都認爲它是迄今所見記載最早的聯語,但它如此出名,並非由於它是首創,更不是因爲藝術水平高,而是宋人認爲它是讖語,預示了宋將滅蜀。

公元964年春節,孟昶作此聯,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一個名叫呂餘慶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爲“長春節”,即所謂“聖節”。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過,孟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我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卻是無可否認的。

我國第一副對聯寫的是什麼?

我國第一副對聯寫的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上聯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着春意常在。

據史載,最早的對聯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們爲了“辟邪降幅”、除舊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釘在門板上,這就是最古老的春聯。在宋代,人們將桃木換成了紙;而在明代,被最終定名爲“春聯”,一直沿用至今。

擴展資料:

對聯的發展高峯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纔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

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爲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對聯的影響

隨着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着貼對聯的風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對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誰寫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Tags:第一副 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