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春聯是由什麼演變的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6W

春聯是由什麼演變的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二說起源於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春聯是由對聯演變而來的。對聯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文化形式,由兩句意義相對應、結構平衡的詩句組成。對聯常常用於慶祝節日或特殊場合,表達吉祥、美好的祝福。在春節這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中,人們開始在門楣上貼對聯,以表達對新年的祝願和希望。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發展了一種將對聯寫在紅紙上的習慣,形成了春聯。春聯通常由兩副對聯組成,一副貼在門楣上,一副貼在門框的右邊。這些對聯一般都包含對春節和新年的祝福、吉祥的話語或者讚美。

春聯的演變是在對聯的基礎上形成的,透過結合春節的傳統和民間習俗,形成了這種特殊的貼春聯的文化形式。春聯不僅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

春聯是由什麼演變的

春聯的演變,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二、說起源於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寓意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出現“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

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在東漢以後,形成與門神配套的文化儀規,強化門神驅邪辟鬼、保平安、降吉祥等功能。

春聯是由什麼演變的?

春聯來源於桃符。

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發展: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擾了。

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爲流傳。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春聯

春節貼春聯是從什麼演變而來的

春節貼春聯是從貼桃符演變而來的。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爲隆重的節日之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也被認爲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百節之首”,大江南北,人們會用很多方式歡度這一佳節,很多習俗都成爲了春節的標配,比如一頓年夜飯,不知融聚了多少國人的情感。

但有一個春節習俗,不分東西、不論南北,已經成爲一個約定成俗的傳統,那就是貼春聯。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兩邊以及門楹上貼上嶄新的春聯。春聯,一般選用質地上好的紅紙,裁剪成比例適合的長條狀,左右兩條,門楹一條,共三條。

貼桃符

裁剪好的紅紙,上面會用毛筆字書寫春聯,鮮豔穩重的毛筆字,對仗工整的上下聯,吉祥好的寓意,表達人們對新春佳節的喜悅之情和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說到春聯,紅紙黑字的春聯並不是它的最初形式。至少在宋代人們還把春聯稱作“桃符”,王安石的這首家喻戶曉的《元日》。

寫的就是北宋時代人們歡度春節的情景,元日,就是農曆正月初一。《元日》詩中“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句,其實就是指新桃符和舊桃符。在春節的時候,人們往門上貼桃符。貼桃符後來逐漸演變爲貼春聯,到了宋代,桃符已經演變成春聯的形式了,只不過名字還是叫“桃符”,所以說桃符就是春聯最初的樣子了。

春聯的演變是怎麼來的?

春聯,起源於桃符。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爲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爲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聯的由來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爲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遺澤。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着春意常在。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

春聯是人們過年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着過年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以上內容摘自米萊童書《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

貼春聯是由什麼演變而來的

貼春聯是來由:

1.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

2.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3]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我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和福字等)的時候,意味着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現存最早的春聯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爲斯坦因0610)中有十二副爲歲日和立春寫的聯語,其中第一副“歲日:三陽始布,四秩初開”,作者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

你得貼春聯的習俗是從什麼朝代演變過來的嗎

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早從周代開始,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後來桃符又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紅紙上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

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爲桃符。在宋代時,春聯還是稱爲桃符,桃符真正稱爲春聯,是在明代。經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倡導,貼春聯成爲過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張仲說,隨着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爲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又分爲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幾種。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批;春條是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的單條文字,如在庭院裏貼的“擡頭見喜”之類的文字;鬥斤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於這種鬥斤。

民俗專家說,隨着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春聯也漸漸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着貼春聯的風俗。

春聯內容的演變

答: 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

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型

式,而後遂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而春聯年年貼,年年有不同。春聯帶有時代氣息,每一幅春聯無不打上時代的

烙印,留下時代的烙印。“去歲衛星探月,訪得嫦娥傳喜訊;今秋奧運環華,迎

來健將奪金牌”。這是2009年春節一次“說心願,贈春聯”活動收到的讀者原創

春聯之一,短短二十餘字的春聯,反映出強烈的時代氣息。從第一副春聯誕生至

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到今天,春聯又發生了那些變遷呢?

寫春聯,也叫“揮春”。“揮春”就是在書寫春聯時,將春天來到、萬物復

蘇的喜悅及對新年的期盼,淋淋盡致地表達出來。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便是如此。

春聯的起源是什麼

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春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貼春聯,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

春節貼春聯從什麼演變而來

春節貼春聯最初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祭祀儀式,其演變過程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

據歷史記載,春聯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當時人們在祭祀祖先和神靈時,會寫上吉祥的文字掛在門上以祈求平安順遂。隨着時間的推移,春聯逐漸成爲人們迎接新年、祈求祥瑞的一種傳統習俗,在元旦前夕張貼於家中門額和房間牆壁上。

在明清時期,春聯逐漸走向民間,並形成了現代春聯的基本模式。如今,春節貼春聯已經成爲一項濃郁的年俗文化,被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春聯的演變過程中,它的內容、形式和風格也隨着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宋代的春聯以唐詩爲主,多爲七言絕句,措辭優美,富有韻律感;元代的春聯則開始注重內容的寓意和象徵,多選用對句或對仗的形式;到了清代,春聯更趨於莊重與祥和,尤其是乾隆年間,春聯的書法藝術也達到了巔峯,成爲春聯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此外,除了富有文化內涵的春聯,如今還出現了一些新穎有趣的春聯形式。比如,“對對聯”、“網友對聯”、“機器人對聯”等等。

其中,“對對聯”是指兩個或多個人逐句對答,依次對聯,互相協作編寫一副春聯;“網友對聯”則是指在網絡平臺上,透過在線對話的方式完成編寫春聯,這種方式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交流和社交功能;而“機器人對聯”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機器人自動生成春聯,嘗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

除此之外,春聯還可以與其他文化形式結合,產生新的藝術效果。比如,與繪畫、音樂、影視等結合,形成具有現代審美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春聯。這不僅爲春節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氛圍,也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總之,如今的春聯不再是單一的文化形式,而是多元化、創新化的發展趨勢。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探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Tags:演變 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