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徑山茶宴流程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18W

徑山茶宴流程

徑山茶宴是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活動,通常包括以下流程:

1. 接待嘉賓:主人會親自接待來賓,帶領他們進入茶室,並向他們介紹茶宴的流程和傳統。

2. 點茶:主人會選用高質量的名茶,如碧螺春、龍井等,製作出鮮美香濃的茶湯。茶湯一般會先在鼎和茶盤上緩慢地“點”,形成漂亮的泡沫。

3. 香茶:主人會在茶宴開始前先燙上一壺香茶,以提高來賓們的興致。

4. 聞香:主人將熱騰騰的茶湯倒入小杯中,然後讓來賓聞着杯中的茶香,感受茶湯的味道。

5. 品茶:主人向來賓遞上茶杯,讓他們品嚐茶湯。來賓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品味茶湯,如用嘴巴呼吸、看湯色、品味茶味等等。

6. 賞景:茶宴通常都在美麗的環境中舉辦,主人會爲來賓展示園林景緻、山水畫和花鳥魚蟲等等,賞景之餘品嚐茶湯,讓來賓們感受茶文化的深度。

7. 談吐:茶宴期間,來賓們可以談論各種話題,深化彼此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主人也會向來賓介紹藝術作品、文學經典、文化傳統等等,拓寬來賓的知識面。

8. 小食:茶宴通常也會提供一些小食,如點心、果盤等等,讓來賓們享用美食,增加茶宴的趣味。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2022徑山茶聖節什麼時候(活動+交通)

爲了弘揚千年的禪茶文化,徑山景區迄今爲止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屆中國茶聖節,而2022年的茶聖節也將於5月21日開始,關於具體的活動詳情以及交通攻略,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2022徑山茶聖節

徑山茶聖節5月21日開始!

“茶香徑山·四季風華”

第二十一屆中國茶聖節“文化傳播年”拉開序幕

去年,浙江召開高規格的文化工作會議,會上提出,宋韻文化是具有中國氣派和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宋代也是中國茶文化重要的發展時期和繁榮時期。爲打造文化傳播年,第二十一屆中國茶聖節以春迎、夏涼、秋韻、冬福四大主題貫穿全年。

活動內容

古往茶香徑山

01、祭茶祖、採新茶

奉香、淨手、採山頂之茶,祈求茶祖葆茶葉豐收,庇茶人安康。

02、開幕儀式

開幕儀式將“徑山賦”落於山水間,以靈秀未央、人文相緣、茶藝弘馳、浙杭風標四個篇章娓娓道來徑山茶的歷史與生機、傳承與發展。

03、徑山廟會

廟會集合了徑山茶俗、民俗、非遺與美食,將傳統茶元素與宋代集市完美結合,同時引入沉浸式古裝劇概念,讓遊客穿越回宋代,體驗那時候徑山的茶鄉廟會。

徑山廟會作爲本屆中國茶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遊客朋友們最有參與感的一個環節,如何玩轉徑山廟會?讓小編一一道來。

領取《茶經寶典》,解密隱藏茶謎

遊客在廟會入口處的“大宋錢莊”,可以領取《茶經寶典》,免費的哦。寶典中含有隱藏茶謎,每個茶謎都對應着特定攤位,遊客朋友們解答茶謎獲得線索,完成任務即可獲得銅幣一枚。最終集齊所有銅幣的遊客可至“大宋錢莊”兌換神祕禮物。

白天到黑夜,沉浸式逛廟會

廟會街區會引入華服巡遊、戲曲表演、民俗表演,一衆仙氣飄飄的小姐姐實景演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同時廟會現場設有徑山點茶、糖畫製作、麪人製作、茶扎染等非遺體驗點,讓你近距離體驗非遺魅力。茶糉、定勝糕、冰糖葫蘆等傳統宋代美食也一定會俘獲你的芳心。

徑山廟會添活力,宋韻遊戲玩不停

廟會街區上設定了投壺、射箭、踢毽子等宋代街景遊樂內容,不僅要吃好喝好更要玩好。一起動起來,享受運動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今來茶韻生活

01、陸羽說論壇

爲進一步挖掘徑山茶宴有關歷史文化,本屆茶聖節特邀請茶學專家交流討論如何更好保護和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02、陸羽雅茶會

陸羽雅茶會以陸羽文人茶會爲範本,新增宋代四藝體驗,全新升級點茶的茶點茶食,在學習古茶禮的同時品味宋代美食,相信一定會讓你收穫更多驚喜。

03、陸羽遊徑山

陸羽遊徑山以“四會盛境——餘杭·徑山之旅”爲主題探索出徑山茶鄉特色線路。讓大家在徑山感知山水、體驗茶道、參悟禪意。

04、陸羽茶賽事

陸羽茶聖盃

千載光陰路漫漫,唐煮宋點展新顏。本屆茶聖節將拉開陸羽“茶聖盃”抹茶新式茶飲大賽的帷幕,歡迎所有愛茶之人一起書寫徑山禪茶新故事。

陸羽創新杯

本屆茶聖節還將舉辦“宋韻茶香·禮遇徑山”第一屆創新杯暨文創產品設計大賽,希望將更多時尚元素融入傳統茶文化,助力大徑山實現共富目標。

交通指南

活動地點:徑山陸羽文化街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雙徑路與漕雅線交叉口西北方向20米

交通指南:建議自駕前往

公交車:乘坐498路公交車可以抵達

日本茶道的起源居然是這裏

一個茶葉小知識

徑山茶

茶由飲而藝而道|日本茶道的起源

徑山茶基本資訊

別名:徑山毛峯茶。

分類:綠茶。

產地: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外形:細嫩有毫。

色澤:翠綠。

湯色:嫩綠瑩亮。

香氣:馥郁。

滋味:鮮嫩鮮甜。

徑山茶文化

唐天寶年間,行僧法欽在徑山建寺,井親手種下幾棵茶樹,第二年茶樹便蔓延至整片山野。徑山茶是浙江歷史最爲悠久的茶之一。

徑山茶與山齊名,源於自然、崇尚自然,講究真色、真香、真味的獨特品質和風味。葉清臣、吳自牧、歐陽修、田汝成等名人對徑山茶的獨特品質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徑山寺與徑山茶在唐代聞名以後,由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一生嗜茶,精於茶道,被奉爲“茶聖”的陸羽(733年-804年)慕名而至。陸羽一度隱居雙溪將軍山麓,並在徑山植茶、製茶、研茶。唐上元元年(760年),陸羽寫成了傳世名著--《茶經》,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於一味。

說說徑山茶宴(1)

徑山茶宴,誕生於餘杭區徑山鎮徑山萬壽禪寺,始於唐,盛於宋,一直流傳。

唐代,萬壽禪寺對於飲茶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儀式,既是“由僧人、施主、香客共同參加的茶宴”,又是“品賞鑑評茶葉質量的鬥茶活動”。

宋代,徑山茶宴隨佛教東傳至日本,爾後逐漸發展爲日本茶道,徑山茶宴更是日本茶道之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20世紀80年代以來,浙江茶界的有識之士試圖恢復,舉辦了多次仿效徑山茶宴的儀式。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徑山茶宴爲重要組成部分。

說說徑山茶宴(2)

按照萬壽禪寺裏傳統,每當貴客光臨,住持就在明月堂舉辦茶宴招待客人。

徑山茶宴堂設古雅,程式規範,主躬客莊。禮儀備至。依時如法,和洽圓融,蘊涌豐富。體現了禪院清規和禮儀、茶藝的完美結合,具有品格高古、清雅絕倫的獨特風格,堪稱中國禪茶文化的經典樣式。

茶宴禮儀:

壹.張茶榜。

貳.擊茶鼓。

叄.恭請入堂。

肆.上香禮佛。

伍.煎茶點湯。

陸.行盞分茶。

柒.說偈吃茶。

捌.謝茶退堂。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僧人多次到徑山參學,開展文化交流。據史料記載,“徑山茶宴”是南宋時期從徑山傳入日本的,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源於宋代徑山寺內盛行的“茶宴”。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赴徑山拜師的日僧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回國,“徑山茶宴”也隨之傳入日本,他還將從徑山帶去的茶籽進行播種,又仿徑山茶製作方法生產了日本的碾茶”。

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入宋到徑山求法的日本高僧南浦昭明(1235-1380年)返鄉,把在徑山期間學到的種茶、製茶技術和茶宴禮儀在日本廣爲傳播。徑山茶從起初來客招待、品茶論佛,發展到宋代的“徑山茶宴”。繼而茶宴東渡扶桑“作客”,流傳到了東瀛,演變發展爲今天之“日本茶道”。

徑山茶是什麼茶 徑山茶功效

一款好的茶葉泡出來的茶味道都會更加香醇,市面上的茶葉有很多種,徑山茶是杭州的歷史名茶,香氣清馥,被很多人所喜愛,讓你品一口好茶的清香。

徑山茶是什麼茶

【產地】徑山位於浙江省餘杭、臨安交界處,分東西兩徑,東徑通餘杭,西徑連臨安的天目山,故又有“兩徑”之稱。這裏屬帶季風氣候區。徑山有凌霄、堆珠、鵬博、晏坐、御愛五大峯,茶樹多分佈在峯谷的山坡中。這裏羣山環抱,雲遮霧罩,泉水潺潺,參天古樹爲徑山茶樹遮擋着陽光,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

【工藝】徑山茶屬烘青綠茶,於每年穀雨前採製的品質爲佳。採摘標準爲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通常製作1公斤徑山茶需採6.2萬個左右的芽葉。

【特徵】徑山茶外形條索纖細苗秀,芽毫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幽,滋味鮮醇,湯色嫩綠瑩亮,葉底嫩勻明亮,經飲耐泡。

【淵源】徑山茶:徑山茶又名徑山香茗,因產於浙江省餘杭縣西北境內之天目山東北峯的徑山而得名,爲浙江省傳統歷史名茶之一。據《繼餘杭縣誌》記載:“開山祖欽師曾手植茶樹數株,採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今徑山茶是也。”可見徑山茶始於唐朝開寺僧法欽,足見徑山茶歷史悠久。

徑山茶自1978年恢復生產以來,在省、市名茶評比中,連續三年蟬聯冠軍,榮獲最佳名茶稱號。1985年6月農牧漁業部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名茶、優質茶評選會上徑山茶被評爲11種全國名茶之一,並獲優質產品金盃獎。

徑山茶宴:浙江餘杭徑山寺的“ 徑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與世。徑山寺的飲茶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徑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講究的儀式:舉辦徑山茶宴時,衆佛門子弟圍坐“茶堂”,依徑山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

徑山茶功效

徑山茶含多種成分,如氨基酸、礦質元素、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黃酮類、多酚類、咖啡鹼等物質。因其含有高鐵、高硒、高鋅、高鉻特徵,有利於改善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其它微量元素如銣、磷、鋅等對腦神經和心腦血管具有保健作用。對人體具有消渴去暑、消食解脹、解毒消腫、提神益智、明目健胃、散瘀止痛、止瀉、止嗝等多種功效。徑山茶沒有興奮作用,不會影響睡眠,且富含礦物質元素,參與人體蛋白質、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特別是消除油膩的功效顯著,長期飲用可降血脂、降血壓,其中高含量的硒更有駐顏美容之作用。

徑山茶的品質特點

徑山茶外形細嫩顯毫,色澤綠翠;內質嫩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且嫩綠明亮。它在沖泡時,可以先放水後放茶,而且茶葉會很快沉入杯底的特點是其他名茶所不能有的。

徑山茶介紹

徑山茶,又名徑山毛峯茶,簡稱徑山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北境內之天目山東北峯的徑山,因產地而得名,屬綠茶類名茶。徑山海拔1000米,山嶺高聳,神木參天,種植土壤肥沃,氣候潮溼,有絕佳的種植環境。徑山茶在唐宋時期已經有名。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禪師曾經在徑山寺研究佛學,後來把茶籽帶回日本,是當今很多日本茶葉的茶種。茶葉的外形緊細,毫毛顯露,色澤翠綠﹔茶湯呈鮮明綠色,口感清醇回甘。徑山茶先後獲得中國文化名茶、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十大地理標誌區域品牌等諸多稱號。

《夢華錄》點讚的徑山茶品茶攻略來了

徑山茶|《夢華錄》點讚的徑山茶,品茶攻略來了。

簡單介紹,徑山茶屬於六大茶類中的綠茶,主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是歷史名茶,始於唐代,宋代時期被列爲“貢茶”。歷史淵源徑山茶和徑山寺在唐代就聞名天下了,從小就和禪茶結緣的茶聖陸羽,曾在雙溪將軍山麓隱居,並在徑山植茶、製茶,在唐上元元年時,寫成了傳世名著--《茶經》,使茶由飲而道,融茶禪於一味。南宋時期,徑山茶宴流入日本,逐漸形成了今天日本的茶道,所以徑山有“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的美譽。

品質特徵,外觀:纖細苗秀,細嫩顯毫 。茶湯:嫩綠明亮 。香氣:鮮嫩慄香 。滋味:甘醇爽口。 沖泡建議:玻璃杯/馬克杯。水溫85攝氏度,投茶3克,3分鐘左右即可品飲 ,性偏寒,不發酵 ,日本茶道源頭。

注意:徑山茶是綠茶,偏寒涼,腸胃容易不舒服的朋友儘量少喝。空腹最好別喝,容易茶醉,最好是飯後1小時再喝。服藥期間、孕期、經期、小朋友也最好不要喝。

存儲建議:綠茶的保質期在一年左右。注意密封,每次取茶後把封口封好,暫時不喝的可以密封好放冷藏儲存。避免異味,注意防潮,茶葉容易吸附異味和吸潮,潮溼後容易變質。儲存時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環境。儘量不要用透氣的紫砂、陶等材質的茶葉罐直接存放,帶釉可以做到密封的可以。一般買茶帶着的鋁箔袋就很好,避光又密封。

杭州各個茶的特色能多介紹些嗎?

1、歷史悠久、基礎堅實

(1)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茶文化歷史悠久

杭州襟江帶湖。它西有西湖,南臨錢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調節和東南亞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溼潤,時常有和風細雨,朝雲暮霧,獨特的小氣候十分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產茶區。據陸羽《茶經》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臨安、於潛二縣茶生天日山者與舒州同”。

南宋時杭州已茶事興盛,城市茶肆大興,同時從寺院到宮廷再到民間的茶禮儀已成體系。名揚中外的徑山茶禮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2)衆多的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如明代的13種名茶中就有3種是產於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區的西湖龍井、餘杭區的徑山茶、淳安縣的千島玉葉、桐廬縣的雪水雲綠、建德市的千島銀針、臨安市的天目青頂、富陽市的富春茗綠、蕭山區的雲石三清茶、濱江區的桂花茶。正是這些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2、類型多樣、絢麗多姿

(1)秀麗的茶鄉風光

從龍井茶鄉到徑山茶鄉、天目青頂茶鄉,杭州各茶鄉都山清水秀,滿目蔥蘢。

一片片茶園碧綠如染,一層層茶山連接雲天。春茶期間,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茶園周圍林木成蔭,綠樹婆娑。每當早春時節,氣溫回升,茶芽就象冬雷驚筍,吐出薪芽,青翠欲滴的茶叢,滿山遍野的映山紅,還有那山溪、小道、鳥語、花香、茶歌,穿着漂亮、玲瓏活潑的採茶姑娘,穿梭於茶叢間。此時的茶山,稱爲人間仙境,並非誇張。

現代人處於煩囂的都市,對美妙似仙境的茶鄉,更爲嚮往。現代詩人唐韜訪問龍井茶鄉後,竟要“詩人不做做茶農”,他在《訪西湖梅家塢茶村》的詩中吟道:“梅家塢村翠乾重,一縷香菸繞秀峯。如此湖山歸去得,詩人不做做茶農”。

(2)精湛的採茶、製茶工藝

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杭州茶農積累了一整套精湛的茶葉採摘和製作工藝。

採茶一般在清明前後,採摘的標準根據不同的等級而不同,如極品龍井芽葉細嫩,採摘標準爲一芽一葉初展,每公斤幹茶有茶芽8萬個左右。

龍井茶的炒制技術巧奪天工,炒制手法包括抖、帶、搭、甩、捺、拓、扣、壓、磨、推等,號稱十大手法。炒制時,不時變換手法,因勢呵成,巧妙非常。

(3)獨特的品質風格和品飲趣味

杭州的衆多名茶各具獨特的品質風格。如:西湖龍井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名譽中外,其外形似碗釘,色澤翠綠或帶糙米色,鮮活而油潤,香氣鮮爽持久,滋味甘鮮可口,葉底黃綠,嫩勻成朵;徑山茶外形細嫩,緊結顯毫,色澤綠翠,內質慄香持久,滋味爽口,湯色嫩綠,葉底細嫩;千島玉葉外形條直扁平,挺似玉葉,芽壯顯毫,滋味醇厚耐泡,湯色明亮,葉底厚實均勻;雪水雲綠外形挺直扁圓,嫩綠似蓮芯,銀茸素裹,清香高雅等等。

由於杭州名茶多爲綠茶,因此在品飲方面也獨具特色。以品賞龍井茶爲例,宜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透過玻璃杯看去,猶如蘭花初綻,鮮活成朵,旗聳立,交相輝映,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茶湯嫩綠,清澈明亮,舉杯品嚐,香馥若蘭,鮮爽可口。關於龍井茶的品飲,清代陸次雲曾有一番探幽人微的讚歎:“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與齒頰之間,此無珠之味,乃至味也。”

(4)古老動人的茶傳說和趣聞軼事

杭州作爲衆多名茶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茶的傳說,有“十八棵御茶”的傳說、“龍井”之名由來的傳說等等。

名茶還與衆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軼事佳話。從“君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到、周恩來、等老一輩家,再到美國總統尼克松、朝鮮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法國總統蓬皮杜等都與龍井榮有着深厚的淵源。

這些典故、軼事是旅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增加了實體性景觀的文化內涵和趣昧性,能達到引人人勝的效果。

(5)形式多樣的茶禮

在杭州茶文化中頗有特色的茶禮主要由宮廷茶禮、民間茶禮和寺院茶禮三塊組成。

杭州的宮廷茶禮在宋代已頗具規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宋徽宗趙估作有《文會圖》。圖的下方有四名侍者分侍茶酒,茶在左,酒在右。巨大的方案可環坐十二個位次。宴桌上有珍羞、果品及插花。樹後石桌上有香爐與琴。整個宴會設在寬敞的廳堂中,氣氛較一般的茗飲拘謹,是禮儀性的宮廷茶宴。

杭州的民間茶禮是自南宋時迅速發展起來的(宋代是茶文化由中間階層向上下兩頭擴展的時期,使茶文化逐漸成爲全民族的禮儀與風尚),相當部分延續至今。主要表現爲:迎賓送客以茶相待,禮尚往來茶葉爲首選,在婚媧、祭祀層面表現也尤爲突出。

如宋人吳白牧的《夢樑錄》記述了當時杭州婚姻習俗中的“茶禮”,俗稱“茶定”,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禮。當然.聘禮的內容以龍井茶爲主。“茶禮”是男女雙方最後確定婚姻關係的重要形式。

在杭州不少地方,除夕夜請菩薩,需把當年採摘的頭茶作供品,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茶葉豐收。大年初一清晨,每家每戶必須讓男子先起牀,泡上一杯當年產的龍井新茶,拿兩個金團,放在竈神堂前,恭祭天地神靈。每年新茶上市之前,也需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取意讓他們先嚐新,同時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叫“七家茶”。茶農最害怕天旱和蟲災,如果遇到天旱和蟲災,必須用豬頭三牲祭祀龍王菩薩、孟姜菩薩,有時還要擡着龍王的神位,一路敲鑼打鼓,去茶山上兜一圈,這叫“出神”。目的是爲了求雨、消除蟲災。

杭州的寺院茶禮儀是杭州茶文化禮儀中獨具魅力的一塊。杭州的茶文化與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據記載,杭州最早植茶的就是寺院。陸羽在《茶經》中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兩湖山區的寶雲寺、白石寺、垂石寺均產茶。又因爲茶理中的養生、清思等與佛理相吻合,就更促進了寺院儀的發展。其中最著名的是餘杭的徑山寺茶宴。宋代徑山寺以佛和茶名,號稱江南撣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的茶宴有一定的程式。

(6)雅俗共賞的茶詩、茶詞、茶聯

杭州有許多著名的茶詩、茶詞,縱貫古今。如唐代詩人釋皎然的《對陸迅飲天目茶元居士晟》,與陸游同時代的皇甫曾所作的《送陸鴻漸天日採茶回》,乾隆所作的《觀採茶作歌》、《於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龍井作》、《坐龍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別是“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等名句,膾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作的《龍井茶虎跑水》,如行雲流水,令人傾倒。

杭州的茶聯大多以茶事爲內容,常懸掛在杭州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幾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場、藕香居,現今杭州龍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澗茶廳、茶人之家l西湖國際茶人村等均有許多茶聯。如:“小住爲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日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開”、“無事且臨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來”、“泉從石出情宜冽,茶白峯生味更圓”、“泉清讓虎跑,茗貴稱龍井”、“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等等。這些茶聯常給人古樸高雅之美,也常給人以正氣睿智之感,還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7)獨具風韻的杭州茶館

杭州的茶館歷史悠久。南宋時茶事興盛,金人滅北宋,南宋建都於杭州,把中原的儒學、宮廷文化都帶到了這裏,使這座美麗的城市茶肆大興。《夢粱錄》載:“杭州茶肆,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那時的茶館已經分出各種不同的種類來了,有聽琴說書就着茶的,文人雅士聚會開茶話會的,市井引車賣漿者則常常在街頭茶攤上邊鬥茶邊談天說地,趙盂煩專門有《鬥茶圖》記錄了這一場景。到了明代市井裏巷間的茶館就極爲普遍了,張岱和吳敬梓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作了詳細的描寫。《儒林外史》中有個馬二先生,去了吳山,見“這條街,單是賣茶的,就有三十多處”。19世紀中葉,杭州包括近郊在內,全市已有大小茶館二百多家。

現在,據統計,杭州茶館達到了300多家。杭州茶館是杭州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杭州本地人喜歡泡茶館,外地居民也喜歡到杭州的茶館去,體驗一下杭州的茶文化,體驗“天堂居民”的生活。2000年9月的《杭州日報》,報道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外地人士,在杭州15天,居然有12天是在茶館裏度過的,以至有人稱杭州爲茶館城市。

如今的杭州茶館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

其一,名茶配名水,品茗臨佳境,能得茶藝真趣。

好茶還得配好水。龍井茶,虎跑泉可謂是絕配。虎跑爲天下名泉。杭州茶館的茶與水,都不失真味。茶館不論在廳臺樓榭之中,或在山間幽谷之處,或繁或簡,總透着自然的靈氣。

其二,杭州茶館集“仙氣”、“佛氣”與“儒雅”於一身。

在杭州,各種茶館一般皆典雅、古樸,像京津那種雜以說唱、曲藝的不多;更沒有上海澡堂子與茶結合的“孵茶館”;也很少像廣州、香港,名日“吃茶”,實際吃點心、肉粥的風氣。

沿西湖而行,蘇堤、白堤、茶館中體會到的是湖天一氣,人茶交融。如到靈隱,古剎鐘聲,嫋嫋香菸,虔誠的佛門弟子,汩汩的泉水流淌,再到茶室飲上一杯龍井,不是佛徒,也好像從茶中觸動了禪機。至於西冷印社之側,茶人之家的內外,書畫詩文,更構成自然儒雅的風格。面對葛洪、濟顛、自娘子的遺蹟,你不是仙,那茶中也自然沾了“仙氣”。

其三,整個杭城山水構成杭州茶館文化的自然氛圍。

整個杭州城就是一個不必刻意雕琢的“大茶寮”。這是其他地區的茶館無可比擬的,在杭州,茶與人、天地、山水、雲霧、竹石、花術自然契合一體;人文與自然,茶文化與吳越文化相交融了。

(8)衆多的茶文化建築

杭州有許多國內知名的茶文化的相關建築,中國茶葉博物館、“茶人之家”、“國際茶人村”等都坐落於杭州。如:中國茶葉博物館是目前我國惟一以茶爲專題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它於1991年4月24日正式對外開放。紅瓦石牆的房屋錯落有致地建於茶山山坡上,周圍是青翠蓊鬱的層層茶園,館內景緻幽雅清新,那落落大方的氣度,別具一格的寧靜美麗,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賓客。

茶人之家是國內第一家茶文化機構,於1985年春正式建成,是掩映在杭州植物園旁一片綠蔭之中的古色古香的仿清式古典建築。整體環境清幽寧靜,“茶人之家”金字匾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手筆。其前廳爲茶室,對外開放,環境優美整潔,曾經茶客如雲。茶室後爲內院,有迎客軒,庭園中還有“陸羽飲茶著書蠟像”、一把碩大的茶壺以及清麗如畫的池石小景、修竹美卉等等。(來源:杭州旅遊網 本站編輯 許慶來摘編)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透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1

  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起源於茶道,一期是佛教用語,意思是“人的一生”;一會是佛教中的一次法事,字面意思大致是“人的一生僅有一次的相會”。

  學茶道兩年半,既然「一期一會」源起於茶,我就透過自己熟悉的抹茶道來寫寫我所理解的“一期一會”。

  一 、緣起

  第一次進茶室,是兩年多前夏天,M小姐於我家中小住三月,彼時她學茶已逾一年。她習的是日本茶道中裏千家(Urasenke)一流,湯沫以細膩濃郁爲上乘。將茶遞予我時,順時針將茶碗轉九十度。後來才知道,茶道中茶具分「前」與「後」,無論主客,但凡將手中之物遞出,且記以前方示人,表以尊重。

  M輾轉入她老師的老師家學茶,拉我前往。

  七月末是炎夏,夏氣十分清和。第一次見田內老師,她戴厚鏡片,穿天水碧色無地(iromuji)和服,是全美享譽盛名的裏千家茶師。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鑠,提釜打水親力親爲。

  她將家中一間闢爲茶室,室外建一茶庭,庭中高木參天,木旁爲一角亭,由角亭入茶室,中途道路爲石砌。石道側是一石築洗手鉢。每逢正式茶會,茶客初候於亭,後經石道入室赴會。步入茶室前,需在洗手鉢前洗手漱口,以達清淨身心之目的。

  除茶外, 田內老師好茶花,至盛時於庭遍植各式茶花九十六種。庭之南,兩株吉野櫻並不醒目。然每到三月暖日當暄,漫天飛英蕤於昊蒼,是一番至盛的景緻。

  茶道起源中國,毋庸置疑。至盛,又以宋時杭州徑山寺“徑山茶宴”爲最。

  徑山茶宴是個怎樣情景?

  僧侶圍坐,談經論佛。大慧宗所建明月堂外千尋翠嶺,白柳橫坡。茶宴十分鄭重,僧侶圍坐處有司客按盞奉茶,主持僧人依次注水調茶,後賓主互致意,各自舉盞,淺呷半口後綴飲品茗,發出簌簌聲響,此動作接連四次,稱爲“行茶”。茶禮畢,僧侶士林可談茶,論事,誦經,賦句。此茶宴莊明嚴謹,沖泡,遞接,致意,品飲皆有其既定禮數,茶具亦盡其精緻。

  南宋開慶元年(1259),日僧蘭溪道隆門下弟子南浦昭明入宋求法,輾轉入徑山寺山居五年。咸亨三年(1267),昭明歸國,帶回宋朝“點茶法”,茶臺子,茶典七部與揚名天下的“徑山茶宴”。由昭明肇始,禪院茶禮完整傳入日本。時隔300年,千利休鋪敘新,提出“和,敬,清,寂”之思想,終成日本茶道集大成者。

  二、一碗薄茶

  「一期一會」最先的意思,「難得一面,世當珍惜」。

  學茶兩年多,記得最清楚一次是山崎麻裏做薄茶給我。

  麻裏和我一樣,在田內老師這學茶,是傳統的日本居家主婦,溫柔賢惠,做好吃的點心,會縫紉,會各式手作。她是四歲女孩的母親,近四十,乍看二五出頭,一張巴掌大鵝蛋臉,水杏眼,長相上佔盡便宜。其實是十分溫軟小心的女人,這從她做茶方式可以看出來。

  三月的茶室,地爐上方空懸一方釣釜。那時舉行的是山崎麻裏的告別茶會。她要回日本了,短期都不再回來。算起來,我和她認識不足一年。

  釣釜是燒水用的爐具,釜小而偏長,兩側銜銅環,環連鉤,鉤上繫有長鏈,長鏈自天花板上懸垂而下,將銅釜懸於四方的地爐之上。茶道中講究時令,夏日風爐,冬日地爐,風爐與地爐又依據月份變化而不同。最奇特是一年中三月,只用釣釜。由釣釜中取水極考驗茶人功力。最好的時候,執杓舀水,釜身晃而不亂,滿滿是古樸春趣。

  麻裏的告別茶會分三部分,初始是炭(給地爐里加炭),而後濃茶,最後薄茶。我做的是濃茶儀式,薄茶由小林宗和完成。她習茶最久,算來大概十七年。名字中,小林是姓,宗和是茶名(學完全部茶儀式,老師會替學生向裏千家總部申請茶名,加一「宗」字。拿到茶名並不意味學成,只是招式會了,達到火候,往往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彼時茶客圍爐,室中水爲二沸,白檀香低迴綿長。去年是暖春,白梨和櫻都開得早。爐中炭火噼啪,大概是炭烤得茶室過份的暖,有客將東角移門開了一隙。這一開,東風隨春色入,明亮的光在涼的席上照出小方陰晴。枝上春鳥時鳴,使我想到與她初相識的那個三月,一個下中雨的早晨,茶課上只有我,她與田內老師三人。

  是一節極平常的茶課,因爲下雨,室中冷光翳翳,山崎麻裏要做一碗薄茶給我。

  記得是在一片壓抑的昏色中,她端入茶碗,開始薄茶儀式。

  雖是雨天,她仍穿了身櫻色小紋和服,沒化妝,只在脣上擦了薄薄粉釉。遠遠看,偏麗得驚人。

  那一天,她選了與和服顏色相近的粉五瓣櫻花碗,碗中擱着茶巾,巾前茶筅(茶刷)斜傾,碗上茶杓倒扣。幾步跪坐入席,她將一應茶具置妥,後於懷中取出帛紗(擦拭茶具的手帕)仔細摺疊,鄭重擦拭裝有抹茶的薄器(裝抹茶粉的茶罐)與竹製茶杓。

  我坐於對坐客席,見壁上插了支白茶。麻裏也偏頭看一眼,而後瞪大眼讚歎。平日裏茶課十分隨意,只要田內老師沒意見,大夥怎麼愜意怎麼來。麻裏一邊點頭稱讚,一邊取疊整的帛紗將釜蓋掀開。彼時釜中水聲沸若泉涌,蓋掀起,一陣白煙繚繞。白煙後,麻裏取柄杓自釜中舀半瓢水,後至茶碗上方緩緩注下。此刻,滿室寂靜只聞水聲潺湲,似三月春分清溪瀉雪,於此翳翳昏色中破出一抹春麗。

  人是容易被小事所愉悅的,至少我是這樣。聞水聲,又見她俯身垂眸,專心清洗茶筅與茶碗,心情便莫名愉悅起來。

  清洗茶筅時,麻裏蹙眉,半晌,以食指摘掉茶筅上斷去的一梢。而茶碗的擦拭亦十分緩慢用心。將茶具一一擦拭妥當,才取薄器開啟,以茶杓取二勺茶粉入碗,臨末,於碗壁上一磕,發出極輕的聲響。此時水煮剛好,放回薄器與茶杓,又取柄杓沒至釜中最深處,滿取一瓢煮水,傾適量注入茶碗。

  她刷茶的動作很可愛,臉通紅,有種較勁的認真在。手中茶筅在碗中因攪動發出沙沙的響。極快的節奏,像春潮帶雨,晚來風急。少傾,碗中茶沫初成,刷茶聲亦次漸慢了下來。此時刷茶,似閨中女子淡掃峨眉,緩緩若干來回,旨在將茶沫勻平。

  印象深刻還因爲,雨停了,大約她刷茶那會,有光線自身後移門魚貫而入。那光初初只在茶席一角,後躍上素壁,攀上晚開的白茶,不到片刻,將原先暗的茶室照得敞亮。按奈不住,我轉身將移門推開一隙,雨後春色喧騰而入,我從麻裏手中接過茶碗。只覺那裏有濃濃春色一甌,幾番拂了還滿。

  的確,是我喝過最好的一碗薄茶。

  此情此景,不可複製,只在日後偶爾想起。

  田內老師說,人生聚散匆匆,唯茶事永恆。於此永恆中生出萬種偶然變數,遇到了,便遇到了。是「一期一會」最原始的解釋。

  三、 一碗濃茶

  到濃茶,對「一期一會」有了另一番理解。

  濃茶禮法繁瑣,且較之薄茶鄭重許多。是之後中高階茶禮的基礎。

  茶道中有個不說破的道理,做茶千遍,其義自見。比如田內老師,做了幾十年茶,年近耄耋,再繁瑣茶儀式都可臨堂教授。她說美的事物並非腦記,而是身體。身體記憶來自感知。此刻做什麼,下一步什麼,茶道步驟他人問起時你也許忘了,可一旦跪坐茶席,近身於釜,水,碗,杓,一切當如春溪瀉於石隙,美之流露自然而然。

  薄茶茶碗可素可豔。濃茶中最常使用是黑樂碗。

  當年千利休指導第一代樂茶碗師次郎製出第一個黑樂茶碗,後世認爲此茶碗樸質天然,最能代表利休茶道思想。而在製作工藝上,黑樂茶碗不使用燒陶所用的轉輪,靠手捏製,因此每個茶碗之匠心世間獨一。暗合了茶道中「世間獨一」之思想。

  濃茶之於薄茶十分不同一處在於對「茶入」(裝濃茶粉的罐子)的擦拭上。擦拭是一種拂塵的過程。塵於茶具,亦在於心。(下圖左側爲普通濃茶儀式「茶入」,右側爲中階唐物儀式「茶入」)

  具體擦拭方法是,取出帛紗(茶道中用於擦拭各種茶具的......手帕) 展開,捏住其上兩角,在身前微微內折後再展開。左移變換兩角,對摺再展,按此步驟依次變換四次,至第五次時方照薄茶中帛紗折法疊整置於掌心,開始擦拭茶入。

  記得初學濃茶那會,很多都只在形似。有一次櫻花祭茶會是我主持,做此擦拭時田內老師在一旁向衆茶客講解。她說,此四折四展別有深意。一折,爲父母雙親,拂其憂心。二折,爲知交友人,撣其亂心。三折,爲此間茶客,去其煩心。四折,爲自己,收心凝神,拂盡塵寰間風塵僕僕,跪坐茶席,只留慈悲與靜心隨三分春色入茶。

  不同於薄茶一客一碗,濃茶中一碗茶由多人共飲。薄茶取兩杓茶粉,濃茶初取三杓,後放下茶杓,轉動茶入傾適量濃茶粉入碗,再取茶杓將碗中茶粉碾平(橘色的那塊就是帛紗)。

  之後取茶杓沒入釜中滿舀一瓢水,於碗上方寸許緩緩注入,此爲一注水,水爲成茶後的四分之三。一注水後,取茶筅入碗輕攪和勻,手法沉穩,旨在將沉底凝團的茶粉徐徐揉開。

  二注水,左手橫持茶筅,右手執柄杓,再取一瓢,杓中沸水注下,經茶筅,將所滯茶湯一併帶入碗中,成就最後四分之一。之後刷茶,茶筅如先前一般緩緩揉碾,直至茶水交融,湯濃而不滯,滑而不膩。

  這是最難的一步,卻是濃茶最精妙所在。

  一碗茶該留予幾客同飲,倒多少茶粉爲好,水一注幾分,二注又幾分,所有細微之處,全憑做茶人經驗火候,有心量度。初習濃茶,時而茶多水少,則茶湯稠而滯,入喉乾澀。又或者水多茶少,湯稀而色乏,雖入口容易,卻少了鄭重與端嚴。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做濃茶,便是忖他人之用,度他人之心。

  將移門闔上,茶室中便自成一世界。室外煩憂,困擾,閒愁種種再與此間無關。而後低頭爲茶,擡頭是客,上有花開五分,下則水煮二沸。好的茶人執着於眼前,彷彿一杓,一罐,一水,一碗皆是生動。好的茶人亦存善全之心,若茶爲美,水爲好,濃茶便是低眉垂眸,以茶筅將最美與最好細細和勻,待成就一碗春色無邊,再謙敬奉予人前。

  做好茶,將茶碗於手中轉兩次後遞上。茶客飲第一口,茶人問,此茶尚可入口否?客答,甚好。

  習茶愈久,愈體會「一期一會」另一層含義:美好的相遇背後是一顆體察他人的善全之心,更少思慮自我,更多思慮他人。茶道中許多細節都體現這點,作爲茶客,是能感受到那種以物代言的周全。

  也只有本一顆爲他人存留美好的善心,纔有「無常」中使人紀念的「一期一會」。所謂「世當珍稀」,惜的是「緣」,更是「心」。

  四、 一茶一器

  世間相遇何止人與人?人與物遇見亦屬「一期一會」。

  任何茶儀式,主人做完茶,都有一個茶客「拜見」茶具的步驟,日文是「拝見はいけん」。薄茶中拜見的茶具包括,裝抹茶粉的「薄器」與「茶杓」。濃茶儀式的拜見包括裝濃茶粉的「茶入」,「茶杓」,以及包裹茶入的「仕覆」。當然,茶客飲茶後對茶碗也有「拜見」的步驟,是客禮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卻並不包括在做茶結束的最後的「拜見」環節。

  所謂「拜見」,是人與物的相遇,更是當下之人與造物之人遙遠的遇見。

  想着,是什麼人做了這裝茶的茶入,今日裝了什麼茶,使一碗飲盡滌人清明?

  什麼人手作此茶杓,杓「銘」爲何?

  又是何人織此「仕覆」,以何種花案圖紋與包裹的茶入相符?

  曾經在某茶店中買過一個茶碗,店老闆原是京都茶人,到三藩開了茶具店。買的不算什麼名貴茶碗,只是他仍然讓我一定將木盒存好,失了木盒,不知何人所作,任何茶具都失了價值。物本身不值錢,是造物人之「匠心」使人記得。一茶一器,一器一心,流傳着用下去,是無數中人與物,人與人的「一期一會」,不必遇見,仍有真意可以傳達。

  五、 一期一會

  我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講對了「一期一會」。學茶時,田內老師沒提過關於「一期一會」的要義,她沒說,但彷彿很多處都有它的影子。比如這本小小的茶會簽到簿,每次來的人不一樣。留下名字的人,有些還在,許多走了。人走了,剩下名字和名字挨在一起,或是舊照幾張,是曾有的「一期一會」。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2

  一期一會

  “一期”是指人的一生,“一會”表示僅有一次的相會,“一期一會”包含在“數期數會”中。作爲日本茶道的一個重要思想,源自佛教的無常觀。

  世事無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無常”本是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和佛經裏的說法。意思是說世間萬物不間斷地流傳變遷,不能長久存留。

  日本列島遠離,南北狹長。火山、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方丈記》中記載:“地震當時,人們都說,人生真是虛幻無常,禍福莫測。”這種思想早已滲透到日本民衆的精神生活裏。平安末期日本歌人鴨長明在《方丈記》開篇寫到“滔滔河水流淌不絕,可眼下之水並非原來之水。”日本中世隱士文學家吉田兼好在隨筆《徒然草》中說:“初學射箭的人,不可手持兩隻箭。”他告誡學習武道之人,不要以爲會有“再試一次”的僥倖心理而掉以輕心。面臨生死關頭時,一旦失手,便一切都不可挽回。在日本文學比如《竹取物語》、《伊勢物語》、《大和物語》、《源氏物語》、《平家物語》裏也多有體現。日本文學的本身就在給人們灌輸一種無常觀。幕府後期至江戶時期開始在日本流行的浮世繪繪畫,畫家們受到禪學“生命無常觀”的影響,極力描繪仕女青春妖豔美麗,因爲女人容貌會像櫻花花季那樣短暫並隨風而逝。就連離別詞語也能看出日本民衆受無常觀影響之深,中國人的離別詞語“後會有期”[ 元朝喬孟符《揚州夢》第三折,“小官公事忙,後會有期也。”]與日本人“一期一會”進行比較,得出不管是“後會有期”還是“一期一會”,“二者都表達重視和他人見面的意思,但是前者偏重於分離之後,是期待下次的相見;而後者偏重於現在的相會之時,人與人的每次見面都是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每次都需要重視。”進而可以看出中國的“有常”觀念和日本強烈的“無常”觀念。

  生活在這樣一種危機感強烈的自然環境中的日本人對於“無常”的理解難免消極;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們擁有對美好願望的追求,讓人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個民族慢慢積蓄着的理性力量。“一期一會”的茶道思想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證。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3

  一期一會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並在日本不斷的發展,成爲了融合了宗教,哲學與美學的綜合性文化活動,茶道有着很強的儀式感,雖然以品茶爲主,其文化含義卻早已超出了茶本身,可以說茶道不僅僅是一種品茶的活動,更是一種體悟人生的方式……

  “一期一會”便是由茶道而悟出來的人生哲理……

  “一期一會”是一個微妙的概念,字面意思:一生只有一次。有人說,它與日本人的“無常”理念相關,但我個人細想後似乎那樣簡單:此時此地喝過的茶,說過的話,不會再出現一次。事實上,我們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了就不會再來。

  “一期一會”提醒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瞬間,抑或,每一杯茶……

徑山丨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說起徑山,其實最著名的就是茶。

這位於杭州郊外的小小山丘,雖無三山五嶽的大名,卻曾是日本高僧心嚮往之的勝地, 在中日交流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

徑山產茶歷史悠久,始栽於唐,聞名於宋。

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 僧人坐禪易瞌睡,而茶能提神,因而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故凡名藍大剎皆種茶、製茶。

於是以茶助禪,參禪悟道,逐漸成爲一種風尚。

而當時居"五山十剎"之冠的徑山寺, 臨濟宗的祖庭道場,更是以茶宴聞名於世。

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後獻茶於僧客,一時間,進山品茗論道者日衆。

在幕府統治時期的日本,衆多領域留下了宋元 徑山禪僧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印記 。

南宋瑞平年間(1235-1241年),日本聖一國師圓爾辨圓來到中國,苦志求法而捱了戒尺、一隻眼睛失明。留住徑山期間,他不僅苦修佛學,還學習種茶、製茶;回國後,他把從徑山帶去的茶籽播種在 靜岡縣,並按徑山茶的製法生產出高檔的日本抹茶,被稱爲“本山茶”。

1259年, 南浦紹明 到杭州淨慈寺、餘杭徑山寺(並拜徑山寺虛堂和尚爲師)。一邊參禪,一邊學習徑山等寺院的茶禮,回國時又將徑山寺的茶道具等帶回日本崇福寺, 並傳播徑山寺的“點茶法”和“茶宴”禮儀, 對日本茶道思想產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響,他晚年移居京都,又在京都傳播茶禮。

其茶禮被弟子、 大德寺開山宗峯妙超 所繼承,從中國帶回的茶道具也從崇福寺轉到大德寺。 大德寺的茶禮傳至一休宗純、村田珠光,基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徑山茶宴”經兩位日本國師傳播到日本之後,將江南禪院流行的茶禮法會隨着中日兩國禪僧的密切交往和弘法傳道,與禪院清規一起被移植到日本,經過多年的改進演化,最終演變成盛行至今的“日本茶道”。

可以說徑山寺是日本禪宗的發祥地,對日本禪宗發展的影響至深至遠。

徑山茶聞名遐邇,在元、明、清時仍享譽不衰,但清朝後期寺廟被毀,徑山茶逐漸衰落,被世人遺忘。

且中國的飲茶方式也隨着朝代更替而不斷演變,我們只能 從現在的日本茶道中一窺當年”徑山茶宴“的風華。

日本茶道 的心境追求一個“清”字,是講乾淨、清淨,也就是“茶禪一味”、“茶即禪”的觀點。

茶道是日本獨樹一幟的禮俗,保持着原始質樸的美、親近自然和返璞歸真思想。人們希望依着“單純和質樸”的茶道,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飲茶四字訣中的“清”字訣既是環境的清幽,又是塵世的超脫,閒情逸致,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茶道的魅力在於茶室、飲茶庭院的氣氛、氛圍安靜、典雅。 茶道之美稱爲“侘”,意思是閒寂、恬靜,或理解爲”禪寂“。

我們從日本茶道的獻茶禮儀中, 可以推想徑山茶宴在分茶、煮茶、沏茶、品茶的過程。

據李雪梅《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一載, 獻茶禮儀非常講究: 女主人跪着,輕輕將茶碗轉兩下,將碗上花紋圖案對着客人,客人中排在第一位的按照常規自然是第一個得到獻茶,但一般都得表示謙讓後方可接茶。接過茶碗時必須是雙手,先放在手心用另一隻手輕輕轉上兩轉,將碗上花紋圖案對着獻茶人,又把茶碗舉至額齊,表示還禮,然後再分三次喝盡。喝時要輕吸慢品,而且口中要發出嘖嘖聲,表示欣賞和讚揚。

品茶過程中, 主人全心全意爲客人沏茶,客人專心致志的看、品、欣賞主人的演示,主客間心與心在交流,從而達到互敬互愛、融爲一體的境界。

一場正式的茶道包括 食品以及兩道茶 (“濃茶”和“淡茶”),整個過程持續大約四個小時。期間茶師全神貫注地營造一個能夠給客人帶來美好享受並且身心舒暢的環境, 讓客人獲得心靈的平靜。

爲了做到這一點,茶道的茶師可能 花幾十年時間 學習掌握給客人上茶的規定程式,以及學習欣賞藝術、工藝、詩歌和書法。

另外,他們還得學習花道、料理、園藝等。在這個過程中茶師慢慢的使自己獲得一種優雅、無私和周到的特質。

徑山茶從1978年恢復生產後,雖陸續獲得各種名茶稱號,名氣卻大不如前,在西湖龍井前默默無聞。

但依舊有許多茶愛好者, 每年穀雨前, 都要到徑山收一批當年的新茶。

而徑山茶的價格與 茶園、茶種、海拔、土壤、採摘時間、製作工藝 等密不可分。

閒暇時,用玻璃杯沖泡一杯徑山茶,品嚐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真態。

看着茶葉逐漸舒展、天女散花般沉入水底,內心也會跟着不斷沉靜下來。

慢慢拋開世俗的繁雜,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禪意頓生。

請你寫一篇短文,介紹一下茶的歷史,並簡要說明如何沏茶。字數:80左右。

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爲(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爲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爲“茶湯”(茶湯、茶の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

日本茶道

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分爲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日本鎌倉時代的臨濟宗留學僧南浦紹明在宋朝時來到中國,將徑山茶宴帶回日本,成爲日本茶道的起源。18

日本茶道歷史

世紀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4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中國徑山茶宴進入日本之後,日本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孫)之子所創設的三個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審庵、裏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稱三千家。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爲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閒寂茶的風格。裏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裏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爲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爲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以下流派都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間消失或者幾乎消失,僅在竹貓神社的《竹間十日談》有詳後隨着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有些留言逐漸又出現世人眼前。流派記載下面做簡單敘述藪內流派:始祖爲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爲“正直清淨”、“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藪內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之一,安土桃山時代的茶人藪內紹智開創。紹智先隨其養父藪內宗巴學習茶湯,後成爲紹鷗弟子。該流代代均受到西本願寺的庇護,保留着書院茶點前的古法。因家元居於京都下京,又稱“下流”(笑),代表茶室“燕庵”。

遠州流派:始祖爲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安樂庵流:安樂庵流,創始人安樂庵策傳,在江戶時代流行於伊勢地方,是宗旦流中的一個古典分派。安樂庵策傳,1554年-1642年),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的僧侶、茶人及作家。 安樂庵策傳非常擅長說笑話,他寫於1623年的著作《醒睡笑》,是日本笑話集的先驅,對於後來的日本文學有非常大的影響。

怡溪派:[1644~1714]江戸中期的茶道禪僧。江戸品川東海寺高源院的鼻祖。茶道學習石州流。開創了怡渓派。之後成爲大徳寺住持。法忍大定禪師。

上田宗個流:又稱爲“上田宗箇流”,是宗箇發展完善了武家茶,江戶時代透過淺野家向外傳播,就成了“上田宗個流”這個茶派,這一茶道流派以廣島縣爲中心,至今仍有許多門人學習此道。活躍在京都一帶,是由武家茶發展而來。

有樂流:是由利休的高徒織田長益所創。

江戸千家流:創始人川上不白,受表千家流七世如心齋宗左命,於江戶時代開設的分派。不白去世後,又形成了新的分派。

織部流:由一族豐後中川藩古田家繼承,該流派主要在九州存續。

細川三齋流:創始人細川三齋忠興,利休七哲之一,室町末期利休流的分派,謹守利休茶湯的正統,在武家大名間廣爲流傳。

肥後古流:江戶初期,肥後細川藩在三齋、忠利父子的影響下,茶道盛行,代表者爲以古市流爲首的肥後古流三家。

小堀流:肥後古流三家之一,創始人小堀長齋(與小堀遠州可不一回事)爲宗庵高徒。

萱野流:肥後古流三家之一,創始人萱野隠齋爲宗庵高徒。

宗和流:本茶道流派之一,隸屬日本江戶時代諸流派三齋系,創始人金森宗和,金森長近子,以織部流爲本,吸收道安流和遠州流精華,是江戶初期武家茶道的代表流派之一。

不白流:全稱爲“江戶千家流不白流”,是從其“江戶千家流”中分化出來的。但較之更爲風雅,樸實,更接近於日常生活。創始人川上宗順,是江戶千家流的分派。與鬆尾流、三谷流、久田流等同屬“表千家系”。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榮開創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屬於表千家之一。與三谷流、鬆尾流、堀內流、表千家流、江戶千家流、不白流風格幾乎相似,屬於千利休正統嫡派。

藤林流:創始人藤林宗源,大和小泉藩家老。繼承了石州茶系的直系茶風。又稱石州流宗源派。與

鎮信流、清水流、新石州流、古石州流、不昧流和石州流同屬“石州流系”,又稱“道安系”。鎮信流:創始人松浦鎮信,肥前平戶藩主,師從繼承了石州高徒藤林宗源的茶法。在江戶時代初期建立分派。

奈良流;或稱珠光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村田珠光創始於室町中期的東山時代,是茶事日本化的開始,建立茶事禮法,透過進行茶事活動表達對心的珍視、追求“侘”的理念。開創了茶室採用草菴式建築的格局。

宗徧流,其實應是宗遍流,創始人山田宗遍,千宗旦的高徒,從宗旦流處傳承了千利休正風之稱的茶法。其實宗遍流所傳的思想,就是千利休的思想,就是日本茶人名家所要發揚的思想,同樣也是茶道發展千古不衰、使之走出誤區,不被世俗腐蝕並逐漸被大衆人士廣泛接納的原因之一。本派堅持沿用古法用御守塩和裙帶菜來煮新茶碗。

普齋流:隸屬江戶時代諸流派,宗旦流系(少庵系),創始人杉木普斎,千宗旦的門人,傳承了宗旦古淡的“侘”之茶風。

清水派:又稱清水流,創始人清水道閒,仙台藩茶頭。受主命向片桐石州學習茶道,歸藩後建立分派,家元世代以道閒爲名,世襲仙台藩茶頭。此派多用御守塩煮過的竹子製作茶道用具

宗旦流:千宗旦,利休之孫,江戶初期創始。宗旦有“乞食宗旦“的別稱,對“侘”之理解可謂透徹。

南坊流:或稱立花流,創立於江戶時代,創始人立花實山,筑前黒田家家臣。以《南坊錄》茶風爲代表,主張迴歸利休的茶風。

野村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常在夏日薄茶裏點一粒綠豆粒大的御守塩,靜置到茶水溫和後品嚐。因此派深信茶味的深邃和變化在加入御守塩後纔可以感覺到

速水流:創始人速水宗達,繼承了裏千家八世家又玄齋宗室的奧義開創的分派,是岡山池田藩的茶頭,以岡山爲中心,傳播甚廣。其古式的點前作法至今尚存。屬“江戶諸流派”“千家系”的“裏千家系”,全稱爲“裏千家系速水流”。所傳至今,法嗣七代。皆以速水冠名,第七代是速水宗樂。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榮開創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屬於表千家之一。與三谷流、鬆尾流、堀內流、表千家流、江戶千家流、不白流風格幾乎相似,屬於千利休正統嫡派。

茶道·蒙漢良書

堺流:武野紹鷗繼承了奈良流的精華,於室町末期在界町創立,或稱紹鷗流。

藤林流:屬於“江戶諸流派”的“石州流系”,其風格與古石州流相似,再未有任何變化古市流:創始人古市宗庵,江戶初期的名茶人,藩中的茶頭,開創的古市流是肥後古流三家之首。與小堀流、萱野流並稱爲肥後古流三家。

不昧流:日本茶道流派之一,隸屬於日本江戶時代 石州流系(道安系) 。創始人鬆平不昧,出雲松江藩主。最初學習一尾流,後來向伊佐幸琢學習石州流,加入自己獨特的茶風開創的分派。

堀內流:創始人堀內浄佐,表千家的茶家,利休流茶道的分派。所用茶碗必須是俱攞鉢,茶道風格更像是一種祭祀儀式,後因爲二戰爭造成俱攞鉢產量急劇減少所以此派消失

鬆尾流:遷玄哉(?至天正四年1576十一月十日)。京都德連歌師、茶人。屋號墨屋,是禁中御用的吳服商人。師從紹鷗學習茶道二十年。被稱爲紹鷗的“一之弟子”,山下宗二評價其“茶湯天下一之下手”,從紹鷗處得到《珠光一紙目錄》,曾指導利休臺子之古法,後來千家稱該技法爲“墨屋傳授”。所持名物有鬼桶信樂水指。其三代目宗二時,改姓鬆尾,稱鬆尾流茶道,玄哉被尊爲鬆尾流的始祖。

利休流:千利休師從紹鷗,集珠光流、紹鷗流之大成,於桃山時代建立。門徒遍佈天下,流派分支衆多。

壺月遠州流:全日本26%的陰陽師習用的都是此派,因此派風格奇異多參雜祭祀內容 1:每個茶碗10克御守塩調和洗米用過的水煮。(日本古代用御守塩配合海帶一起煮)

2:鍋底需要放入毛巾墊着,以免茶碗底部加熱過快爆裂。

3:煮開之後微火再煮20-30分鐘,然後自然放涼使用即可。在這個過程中不能開啟鍋不然茶碗會爆裂。分爲中日兩種中國鐵壺保養使用鐵壺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導熱速度快,保養目標是養壺如新。需要去掉鐵壺中的沉澱物和鐵鏽。操作方法:1:利用絲瓜瓤加水,將壺內的鏽斑剝落,反覆多次直到再無鐵鏽脫落。

2:發酵程度低的茶類爲主。例如:高山茶、綠茶、普洱新茶等將5-10克茶葉放入鐵壺,加水蒸煮約10分鐘。茶葉中所含的丹寧和鐵壺中溶解出的鐵份,會在鐵壺表面形成一層丹寧鐵的皮膜,將更不容意生繡;同時可去除新壺的異味。燒開後將壺內水倒掉,每天重複2-3次,持續15天左右直至水質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鐵壺保養使用鐵壺原因:雖然鐵壺很早傳入日本但是一直沒有廣泛傳播。到18世紀中期日本茶道開始形成統一的意識,他們發現煮茶最好的水源的河牀都有大量鐵砂成分,用鐵壺煮水可以提高茶味品質。因此18世紀開始大量仿造唐代鐵壺,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茶道

操作方法:1:10克御守塩調和200克醋(白醋爲佳),放入壺中小火煮,不能幹燒。(御守塩與醋混合加熱時產生次氯酸消除壺中細菌羣落,御守塩沒有海塩那樣的強腐蝕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克御守塩配合200克清水與15克裙帶菜(或海帶),放入壺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進下海藻會釋放巖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鈉,這個本身可以在壺內形成包漿,而且巖藻多糖成分在現代醫學中發現是抑制和預防癌細胞生長的)

3: 放入竹節、竹根、竹葉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壺裏煮30分鐘。

4:擦乾後下次就可以煮水泡茶飲用編輯本段茶道名器《東洋見聞錄》記載如下:

乙御前釜

茶湯釜的一種,乙御前的意思是多福,指較豐滿之物。織田信長所持,贈於柴田勝家,此外也有一些相關的記載。[2]大井戶加賀

大井戶的朝鮮茶碗,加賀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類中的最上品,別稱獅子,與喜左衛門、細川並稱天下三井戶。

紹鷗茄子

漢作茄子茶器,茶人武野紹鷗所有,因此得名。是飴色小茶器,被列爲天下四茄子之一。

鬆屋肩衝

漢作肩沖茶器,別名松本肩衝,奈良塗師鬆屋從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許多大名、富豪企圖得到這一名品,都未能如願。

一重切園城寺

竹製花器,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石,千利休取伊豆韮山竹製做,贈子少庵。據說此物妙處就在那略微漏水之處。

曜變稻葉天目

最有名的曜變天目茶碗,爲澱藩主稻葉家所有。茶碗內側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紋,因此得名,後從稻葉家轉賣於別家。

松花

中國南部所做的葉茶壺,與鬆島、三日月並稱天下三名壺,從村田珠光經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手,最後流傳至尾張德川家。

國司茄子

漢作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原爲伊勢國司北皇家所有,因此得名。後爲茶人松花堂昭乘所收藏,成爲八幡名物中的首品。

茶[3]

富士茄子

唐物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正姿令人聯想起富士山,因此得名。經足利義輝、豐臣秀吉之手,最後爲加賀前田家所有。

大講堂釜

茶湯釜的一種,最初據說是由比睿山延歷寺的香爐轉用而來的,特徵是釜體上鑄有橫書“大講堂”文字。

三好粉吹

朝鮮茶碗中的名品,碗體塗以純白色的漆粉,原爲三好長慶所有,因此得名。經豐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傳到了三井家。

相似茄子

代價100貫,別名百貫茄子,與九十九發茄子得名的由來頗爲相似,因此得名。大友宗麟所有。

上杉瓢簞

漢作唐物茶器,天下六瓢簞之一,上杉景勝所有,取物主之名,別名也稱大內瓢簞、大友瓢簞,後流傳至紀州德川家。二重切夜長竹製花器,跟從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之際,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製成,同時所作其他二支分贈其子與秀吉,夜長爲利休自己愛用。

三日月葉

茶壺,有七枚大瘤,形似傾斜的蛋黃,因此得名。經由足利義政、三好義賢流入織田信長之手,本能寺之變中被燒燬。

九十九發茄子

綽號“流轉的茶器”,戰國時代第一名品茶器。村田珠光以99貫購入,因此得名,曾爲朝倉宗滴、鬆永久秀、織田信長等人所有。

平蜘蛛釜

天下之名品,平整之型令人聯想起地上爬行的蜘蛛,因此得名。鬆永久秀拒絕轉讓於織田信長,裝滿火藥將其炸燬。

青磁千鳥

砧青磁香爐,豐臣秀吉所有。盜賊石川五右衛門打算將其從伏見城盜出之際,因蓋上千鳥的飾頭鳴起而事敗被捕。

黑樂大黑

長次郎所作的黑樂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體頗偉,因此得名。從千利休之手經歷諸家輾轉至鴻池家。

鬆島

葉茶壺,壺面多瘤,使人聯想起奧州的名勝鬆島,因此而得名。經由三好家、今井宗久,流入織田信長之手,本能寺之變中被燒燬。

茶道[4]

珠光小茄子

珠光名品之一,又列居天下四茄子。據說織田信長家臣瀧川一益希望得到其作爲恩賞,未能如願後大爲感慨,本能寺之變中被燒燬。

青磁砧大內筒

最有名的砧青磁筒型花器之一,周防大內家所有,因此而得名。由底至口呈漂亮的筒型,十分珍貴。

赤樂早船

長次郎所作的黑樂茶碗,利休七品之一。因千利休爲舉辦茶會派人從京都快船取來而得名,由利休轉讓於蒲生氏鄉。

四十石

葉茶壺,足利義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換來此物,因此而得名。豐臣秀吉時代被評爲“三日月、鬆島逝後,此物天下第一”。

楢柴肩衝

漢作肩沖茶器,天下三肩衝之一。從博多商人島井宗室轉入秋月種實之手,九州征伐之際,作爲投降的信物獻於豐臣秀吉,後消息不明。

新田肩衝

唐物肩沖茶器,天下三肩衝之一。村田珠光所有,曾流傳於三好政長、大友宗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人之手,大阪落城後成爲德川家寶。

初花肩衝

唐物肩沖茶器,天下三肩衝之一。據說是楊貴妃的油壺,姿態的高貴不亞於初放的花朵,足利義政因此而命名,後爲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所有。

灰被虹天目

屬於灰被天目的茶碗名品,紋理令人聯想起彩虹,因此而得名。原是東山御物,後流傳於東大寺、京三井家、若狹酒井家。

橋立

七斤重的葉茶壺,在丹後國被發現時,以名勝天之橋立而命名。外表華美,深受千利休喜愛。

朝倉文琳

文琳型茶器,越前朝倉家所有,因此得名。由織田信長捐贈給本能寺,又稱本能寺文琳。

茶文化 速寫[5]

達磨堂釜

是茶湯釜的一種,轉用自京都高桐院清嚴和尚所建堂內的香爐,特徵是鑄有文字“達磨堂”。

雲鶴匹田筒

雲鶴手的朝鮮茶碗,有四尾鶴和四枚菊丸的紋理,爲京都豪商匹田宗觀所有,因此得名。後流傳到若狹酒井家。

遲櫻肩衝

漢作肩沖茶器,比初花發現得晚,足利義政便以金葉集中的詩句命名,經藤堂高虎、鬆平忠明之手,流傳入德川將軍家。

尺八

竹製花器,跟從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之際,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製成,獻於秀吉。據說利休自殺後,此物即爲秀吉所毀。

三島桶

三島手的朝鮮茶碗,樣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後經長男千道安之手流傳到尾張德川家。

打雲大海

漢作唐物茶器,柿紅底色上浮起黑色的陰雲紋理,足利義政因此而命名。經過足利義政、豐臣秀吉、京極家之手,後爲德川將軍家所有。

蘆屋真型釜

茶湯釜的一種,是筑前國遠賀川河口附近某蘆屋所制釜的總稱,是茶湯釜的基本形狀,直到桃山時代京釜盛行之前,一直廣爲製作。

魚屋飯櫃高麗

朝鮮茶碗中的名品,形狀略象湯婆子,因其這一形狀,兼爲高麗茶碗,故而得名。經過龜田榮、古田織部之手流轉到芸州淺野家。

稻葉瓢簞

唐物茶器,澱藩主稻葉家所有,因此而得名。天下六瓢簞之一,明治時代從稻葉家轉爲巖崎彌之助所有。

貨狄

固定在地板間的舟型花器,以織田信長所持、燒燬於本能寺之變的和茜屋宗佐以600貫購入的二支爲名品。

雪姬

竹貓神社第一批燒造成功的俱攞鉢,鉢體外側如樹幹,表面比較粗糙。長期用可以出現少量如春藤一樣的生長現象。雖然品質不如後期製作但是在當時被認爲是神器。

寂月

竹貓神社燒造巔峯時期創燒的火鉢,基於俱攞鉢的燒造工藝的控制,可以讓特定位置出現碳粉生長並且隨着使用時間形成不同的花紋,這個火鉢不單獨基於雨漏茶碗原理。編輯本段茶道簡介中國的茶葉分爲基本茶類與再加工茶類。基本茶類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再加工茶類:以六大茶類作爲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包括花茶、緊壓茶、速溶茶、茶飲料等。茶道透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爲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爲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爲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爲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

茶道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反之,是爲“三不點”。明代爲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爲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爲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茶道之本質儒道佛教與茶文化發展密切相關,三家思想的統一形成了今天中國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事物的來源、本質和規律。中國茶道是指飲茶過程中的技藝、美學觀點以及茶禮儀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則。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結合茶葉栽制,飲用的變革和審美觀點的變化發展,規定和影響着我國茶文化的發展。中國茶道的內在本質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統一。編輯本段茶道形式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唐代。

中國茶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麪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纔算鬥茶的最後勝利。工夫茶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爲講究。

餘杭徑山寺爲何火了

徑山寺真正成爲“網紅景點”,還是因爲得道高僧的“名人效應”。

公元1157年,“大慧禪師”宗杲由宰相張浚薦舉住持徑山寺,一時龍象駢集,法席大興,爲寺院摘得“東南第一禪院”的榮耀。

尤其是臨濟宗楊岐派蒙庵元聰住持該寺時,佛徒信衆,雲集徑山,連日本佛教徒也慕名而來,成爲弘揚臨濟宗的祖庭之一。

儘管徑山寺譽滿天下,卻也命運多舛,僅在宋寧宗、宋理宗兩朝期間,相隔不過四十多年,徑山萬壽禪寺連遭火災,三毀三建。

如今,萬壽禪寺的原貌已經模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不過是重建版本,氣勢恢宏,莊嚴肅穆,依稀可見當年的興盛。

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是我國古代茶宴禮俗的存續,也是中國禪茶文化的傑出代表,以誕生於餘杭徑山寺而得名,是徑山寺接待貴客上賓時的一種大堂茶會。

“徑山茶宴”起源於唐朝,盛行於宋元時期,已有1200多年曆史。它對我國近代“茶話會”禮儀的形成、對日本茶道、杭州地區民間飲茶禮儀習俗的存續都有重要影響。

2010年,具有禪文化、茶文化、禮儀文化等多方面價值的“徑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徑山茶宴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茶論道,禪茶一味。徑山茶宴一般包括擊茶鼓、張茶榜、設茶席、禮請主賓、煎湯點茶、分茶吃茶、謝茶等十數道儀式程序。

徑山禪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至今有1265年曆史的徑山,文化底蘊豐厚,自然風光優美,禪茶文化博大精深,是唐代茶聖陸羽著《茶經》之地,日本臨濟宗和日本茶道之源。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日本臨濟宗和日本茶道之源。徑山鎮是浙江省茶葉之鄉,徑山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北苕溪擔負著千餘年來徑山禪茶文化傳承、弘揚光大。

  公元742年,唐朝天寶元年,國一大覺禪師法欽泛舟過太湖逆流而上東苕溪,經中苕溪往北苕溪。其師以“乘流而行,遇徑即止”八字相囑,法欽禪師便在徑山結茅而居,遠近鄉鄰送糧米油鹽,從禪之士助資建庵。從此,人跡罕至的徑山,門庭若市,名震天下。

  開山建寺27年,唐朝大曆四年代宗皇帝賜名“徑山禪寺”。於是,徑山禪寺香火不斷,高僧大德輩出。徑山寺從開山建寺到解放前傳燈100餘代。

徑山自建寺以來,歷受官方佑護。自唐太宗皇帝賜名“徑山禪寺”後,徑山禪寺被列爲皇家官寺。盛時,梵宮林立,下院羅布,佛像萬尊,僧衆三千,香客雲集,遊人滿山,香菸飄渺如青霓,誦經聲浪衝雲天。南宋時列爲江南“五山十剎”之首,譽滿東南亞。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賜名“香雲禪寺”。今用名“萬壽禪寺”。

  徑山因山而名,因佛而盛,蔚爲佛國勝地,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紛至沓來。錢繆、徽宗、高宗、孝宗、康熙五位皇帝幸遊徑山。白居易、蘇軾、蘇轍、范仲淹、陸游、龔自珍、徐渭等曾一次或多次遊覽徑山,留下唐詩宋詞200餘首,僅蘇東坡一人就作詩12首之多。

  徑山是刊刻《大藏經》之地,世稱《徑山藏》。《徑山藏》刊刻歷時128年,版數達16萬片,6000餘卷。刻版藏於下院接待寺化城寺。她標誌著餘杭在民間刊刻事業上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國出版史上的一大盛舉。趙樸初稱其是“人類文化史極爲罕見的巍峨豐碑,凝聚了中國世代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精神和偉大氣魄。這是我們引以自豪的無價的精神寶藏”。

  徑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紐帶。徑山寺成爲江南“五山十剎”之冠,名望本高,日本佛教界人士慕名紛紛前來徑山參謁求學,南宋到明,日本前來中國參究佛學求法的僧人達433人,其中不少得法於徑山,宋、元時期,中國赴日弘教的僧人有27人,其中8人屬徑山弟子。從徑山傳到日本的臨濟宗,成爲當今日本佛教界三大派之一。日本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嗣法回國,從徑山帶回《禪苑清規》一書,使徑山的茶宴演變成日本的茶道。

  徑山是唐代茶聖陸羽著《茶經》之地。雙溪岸邊的陸羽泉文化主題公園,是當年茶聖陸羽隱居著經的地方。一部《茶經》,千秋傳頌,奉爲茶壇經典,譽爲茶葉百科全書,是中國古典文化鉅著。

  徑山禪茶文化薪火傳承。徑山茶與山齊名,是餘杭傳統的歷史名茶,唐宋時已久負盛名,歷以“崇尚自然,追求真綠、真香、真色、真味”著稱,已獲浙江省十大名茶,產品遠銷日、美、歐盟等國家及京、津、杭等城市。

  徑山禪茶文化的歷史意義

  其一,以徑山之例項,印證了中華茶文化演進其間“茶禪一體”的緊密關係。中華茶文化的興起與傳播,首推禪宗。徑山也不例外。徑山雖非名山,徑山寺卻因歷代高僧輩出位列名剎。《徑山茶圖考》說明,該地與茶結緣,自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始起;徑山茶還是其親手栽種傳承至今的。《徑山茶圖考》輯錄的大量史載圖文,無一不在對古代徑山寺興廢考辨的同時,又揭示出其對徑山茶興衰存在的莫大關聯,反映出“茶禪一體、茶禪一味”相生互融、緊密依存的歷史真實。由此,加深了人們對茶禪關係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中地位與作用的理解、認同。

  其二,徑山是茶聖陸羽的著經之地。此事曾多有爭執,一日湖州,一日餘杭。唐陸羽鴻漸隱居苕雪,著《茶經》之地,常用此泉烹茶,品其名次,以爲甘冽、清香,中泠、惠泉而下,此爲競爽雲。”現經趙大川先生考證,所渭“苕雪”就是當時餘杭的別名,而“陸羽泉”則明明白白說是“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山界雙溪路側,即徑山之東麓。“

  其三,徑山是日本茶道之源。宋時徑山寺內盛行“茶宴”,茶宴不是物產,乃是徑山僧侶以茶論道的一種”清規”,也是古剎以茶代酒宴請上賓的一種儀式,茶宴在佈置潔淨典雅的明月堂舉行,室內張掛名人字畫,擺設時新鮮花,並有專用茶具,據傳其程式爲:獻茶、聞香、觀色、品味、論茶、交談等六項依次進行。日本至今流行的“荼道”源於茶宴,據日本《茶之文化史》載:茶道源於”茶社”,茶社源於大宋國的《撣苑清規》。《撣苑清規》是日本赴徑山拜師求學的聖一國師圓爾辯圓於仁治二年***1241年***從徑山帶回日本國內,並以此爲藍本制汀《東福寺清規》,其中有程式嚴格的茶池。該書還說:自蘭溪道隆、無學祖元***徑山無準法嗣***到日弘教後,舉行茶社的僧堂要張掛宋徽宗、牧溪、趙幹、李孤峯、李迪、崔白等名人字畫,張貼徑山祖師無準師範、虛堂智愚的書法墨跡,擺設中國花瓶,泡茶用天目茶碗。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徑山茶宴是日本荼道之源。

  傳說一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以茶助禪,參禪悟道,成爲一種風尚。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居五山十剎之冠的徑山,更是茶以禪名,禪助茶興。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後獻茶於僧客,一時間,進山品茗論道者日衆。當時大文豪蘇東坡久慕徑山大名,一日來遊徑山寺。方丈見其衣着平常,以爲只是尋常香客,不以爲然。只淡淡說:坐。又轉身對小和尚喊:茶。小和尚於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後,方丈感覺來人談吐不俗,氣度非凡,便改口請坐,並喊小和尚敬茶。經過一番深談,方丈得知來者乃大詩人蘇東坡時,情不自禁地說:請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並研墨鋪紙以求墨寶。東坡先生一思忖,提筆寫了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罷,滿臉通紅,羞愧難當。

Tags:山茶 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