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過油是哪裏的風俗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7W

過油是哪裏的風俗

過油是哪裏的風俗:答案是山東和河南。

過油是河南和山東的風俗。

“過油”又稱“過菜”,是將各種餡料與澱粉混合後,在油鍋裏炸。

根據個人的口味,餡料的選擇多樣化,如炸土豆、炸豬肉、炸雞塊、炸花生豆、炸魚、炸丸子等。

“過油”寓意爲越過越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過油是中國的風俗習慣之一。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特別是南方地區,過油是指新婚夫婦進入婚姻生活後,在婚後第三天(或第七天)回孃家拜訪,以示對親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過油的意義是夫妻離開新娘家庭後,親戚們用油炸食物來歡迎他們,表示祝福和喜慶。

這種習俗象徵着新婚夫婦開始獨立生活,同時也象徵着親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過油是一種傳統的家庭聚會活動,新婚夫婦和親戚們可以一起享受美食,互相交流祝福和喜悅。

雖然具體細節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過油作爲中國婚禮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多地方都承載着重要的意義。

過油是哪裏的風俗

過油是河南和山東的風俗。

“過油”又稱“過菜”,是將各種餡料與澱粉混合後,在油鍋裏炸。

根據個人的口味,餡料的選擇多樣化,如炸土豆、炸豬肉、炸雞塊、炸花生豆、炸魚、炸丸子等。

“過油”寓意爲越過越有。

什麼是過油肉

新疆的過油肉是北方的一道美食,主要是透過牛羊肉過油,保持肉質的鮮美。

其實過油肉是山西的一道名菜,也是一道家常小菜,到過山西省的都知道,山西的飯店裏面都有銷售這道菜,它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起來有醋味,質感外軟裏嫩,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吃起來一點都不膩,是山西一道有名的菜餚。

新疆的過油肉主要是以牛羊肉爲主,首先把裏脊肉洗淨,切成厚度均勻的薄片,然後加入鹽和味精醃製5-6分鐘,在醃好的肉片中加入適量的澱粉、雞蛋液攪拌均勻。

醃製肉片的同時把黑木耳泡發,撕成小朵洗淨備用。

鍋熱後入油,油溫燒到7、8成熱時把醃製好的肉片倒入油中,快速翻攪過油,滑炒一分鐘左右撈出。

另起鍋放入蒜片熗出香味,把蒜薹或白菜

放入鍋中翻炒至變色後加入木耳大火翻炒,之後鍋中加入花椒水和過好油的肉片,再加入適量的鹽和味精翻炒均勻,最後放入調好的欠汁,點適量的陳醋,淋上香油,翻炒出鍋。

年三十在家供桌上的供品擺放

這個問題各地風俗不一樣,就拿我們這裏來說,年三十的供桌一般供上去世老人的照片,供品擺單數,一般五樣,水餃必不可少,整雞,整魚,四四方方一塊肉,外加春節過油的東西。

一般都是這五樣,年三十點上三柱香,家中男丁需叩拜先人(女人不參與)。

內臟是什麼下水是什麼

東北地區稱動物的內臟謂下水。

下水是內臟,但不全是指內臟。

下水一般是指:大小腸,腎臟、膀胱等物件。

上水一般是指:心、肝、肺之類。

                                         下水廣義指一般指動物內臟,或泛指除去肌肉以外的其他動物器官。

狹義指豬腸和豬肺。

因各地的風俗及飲食習慣不同,下水的具體所指範圍也有很大不同。

而且在不同的飲食文化中,下水的地位也有巨大差異:有些文化中,動物肉以外的所有器官都在應拋棄的廢物之列。

以上就是關於什麼是過油肉,過油是哪裏的風俗的全部內容,以及過油是哪裏的風俗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過油是山東和河南的風俗。在這些地方每到過年的時候都是需要過油的,過油就是用油炸各種各樣的美食,比如炸丸子,炸魚肉,炸雞肉等。過油其實是取它的諧音,意思就是過得有,是對新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福和嚮往。

過油,是將備用的原料放入油鍋進行初步熱處理的過程。過油能使菜餚口味滑嫩軟潤,保持和增加原料的鮮豔色澤,而且富有菜餚的風味特色,還能去除原料的異味。過油時要根據油鍋的大小、原料的性質以及投料多少等方面正確地掌握油的溫度。

又稱拉油,油溫在三成熱良曾航劉訴以上,五成熱以下,原料多爲丁、絲、片來自、條等小型原料。劃油適用範圍很廣,溜響衛白育編生械、爆、炒以及燒、煮中的部分原料都需經過劃油。

過油是哪裏的風俗

過油是河南和山東的風俗。“過油”又稱“過菜”,是將各種餡料與澱粉混合後,在油鍋裏炸。根據個人的口味,餡料的選擇多樣化,如炸土豆、炸豬肉、炸雞塊、炸花生豆、炸魚、炸丸子等。“過油”寓意爲越過越有。

過油是河南和山東的風俗。“過油”又稱“過菜”,是將各種餡料與澱粉混合後,在油鍋裏炸。根據個人的口味,餡料的選擇多樣化,如炸土豆、炸豬肉、炸雞塊、炸花生豆、炸魚、炸丸子等。“過油”寓意爲越過越有。

中國哪些地方春節過油

我這裏是浙江溫州

這邊沒有

山東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後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爲驅、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

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碗敬竈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裏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爲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又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爲“吃全年的飯菜”。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

晉城過油肉屬於哪兒的特產

過油肉是山西傳統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國享有盛譽,被人們稱之爲“三晉第一味。”但是,在山西過油肉中,晉城過油肉卻獨樹一幟,其製法、風味另有特色。

晉城過油肉的主料爲瘦豬肉,最好是裏脊肉或元寶肉。將豬肉頂紋切成柳葉片,用蛋液、溼澱粉拌勻。炒瓢上火放入食油,待油八成熱時將掛糊均勻的肉片下入油鍋,邊炸邊用肉叉把肉攪開,要注意掌握火候,油熱肉片則會結疙瘩,油涼又會脫芡。炸熟後用手勺潷住瓢沿,傾瓢潷盡油,然後投入蔥花、蒜片、薑末、木耳、黃花菜、蒜薹段、烹入少許酸醋,翻瓢後再加入醬油、鹽、味精及紹酒,加水勾芡,裝入湯盤即成。

過油肉製法,始於北齊奧肉。《齊民要術》中記錄有這一名菜的初始技法,即將豬肉切片後置於存有肉、脂油和鹽的釜中,緩火慢煮後,再入油甕醃漬,食時撈出,水煮再熟,拌以韭菜吃。到了唐代,奧肉製法分爲煲制、過油兩種技法。《中國風俗史》載:“唐人食品薄冶羣物,入沸油烹,謂之過門香。”此後,肉過油而食,成爲歷代宮廷菜式,到了明代,更是御膳第一美味。《晉食縱橫叢書名食掌故》記:“過油肉在明代曾被明太祖列爲皇宮珍饈第一味,每臨慶典盛會,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令先上過油肉,而奉爲至上珍寶頭餚。”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封其三子朱_爲晉王,過油肉這一名菜又重回山西,也成爲山西代表菜餚之一。清代時,努爾哈赤和慈禧太后都喜歡吃這道菜。《中國曆代御膳大觀》載,努爾哈赤稱過油肉爲“黃金肉”,他當上皇帝后,“盛京清宮膳房也烹製黃金肉”。慈禧太后掌權後,過油肉“是清宮廷普遍食用的一隻宮廷菜。”

過油肉自明代以來一直是晉城的代表菜之一,數百年來各縣大小飯店都以過油肉爲看家菜招攬天下食客,甚至筵席上也用這道菜顯示地方風味。山西過油肉片大,晉城過油肉片小;山西過油肉爲幹食,晉城過油肉爲湯食;山西過油肉一般不用蒜薹、豆角之類輔料,晉城過油肉則非放蒜薹或豆角不成。外地人在晉城點過油肉時,一定得講清要山西過油肉還是晉城過油肉,否則很容易混淆。

製作晉城過油肉,勾芡很重要。不僅是過油肉,在其他菜餚中也很重視勾芡。勾芡是否適當,對菜餚的質量影響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調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大多用於熘、滑、炒等烹調技法。這些烹調方法共同特點是:旺火速成。用這種方法烹調的菜餚,基本上不帶湯。但由於烹調時加入了某些醬汁調料的原料本身出水,使菜餚看上去湯汁增多了。透過勾芡,使汁液的濃稠度增加了,並附於原料的表面,從而達到菜餚光澤、滑潤、柔嫩和鮮美的風味。要勾好芡汁,首先就要掌握好勾芡時間,一般應在菜餚九成熟時進行,過早勾芡會使滷汁發焦,過遲勾芡易使菜受熱時間長,失去脆嫩的口味。勾芡的菜餚用油不能太多,湯汁要適當,否則不能達到增鮮、美型的目的。在用單純粉汁勾芡時,必須先將菜餚的口味、色澤調好,然後再淋入混澱粉勾芡,這樣才能保證菜餚的味美色豔。晉城菜餚中的湯食較多,廚師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勾芡經驗。晉城過油肉之所以區別于山西過油肉,巧妙的勾芡是其重要環節之一。

過油肉是哪裏的特產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餚,現在更是平遙的著名小吃,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製相傳至今。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製作的過油肉評爲了太原十大名吃。後經名師張殿華、-、方明鎖等幾位名廚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曾獲得金獎,爲太原人民爭了光。市場經濟以來,凡是經營山西飯菜的餐館、飯店都有過油肉這道菜。但是,可能出於某種意圖,有些餐館將過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門、面目全非,派生出什麼系列過油肉,如白菜過油肉、尖椒過油肉、麻辣過油肉等等,爲適應食客的需要往過油肉裏配洋蔥、蒜薹、乾紅辣椒、黃豆芽久而久之,原來那傳統的過油肉已難覓蹤影了。其實,過油肉應從選料,配菜,烹調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更加凸顯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你的家鄉有什麼特殊的過年習俗?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孃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孃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孃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

從清朝流傳至今的民間“過年”習俗,都有哪些講究?

說實話,雖說聊的清朝年俗,但是筆者並不陌生,因爲清朝的很多年俗一直流傳至今,尤其是在廣大東北地區,這清朝年俗規矩幾乎是無變化地被傳承下來。就以筆者自己家族爲例,據宗譜記載,本人先祖早在乾隆年間就從山東闖關東而落腳東北,經過世代人的經營,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一個大宗族。即使現今社會高速發展,在我們農村老家,族人們還是遵循着老規矩過大年,而這些老規矩都是形成於清朝。

那麼咱們就聊聊這些過年的老規矩吧。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東北這一天過小年,從此就正式拉開“年”的序幕了。臘月二十三晚上,有一個重要的活動——辭“竈王爺”,作爲最受廣大羣衆愛戴的天庭基層幹部,要在今晚返還天庭,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吃穿用度等狀況。關於竈王爺,民間傳說版本很多,但是可以說竈王爺是一位祥神,正所謂“上天言好事,下屆降吉祥”。因爲竈王爺上天彙報工作多言好事,所以天庭又安排了一位監督民間百姓是否有褻瀆神靈等“不法”行徑之神,它就是熬神,此神位居西北,恰好與位居東南的竈神(即竈王爺)相對。因爲熬神多言壞事,被民間百姓視爲凶神,時間長了也就沒有人祭祀它了,所以也被大家遺忘了。

過了小年就來到大年也就是除夕年三十兒了,這除夕那講究就更多了。

一早醒來,早餐過後就進入忙碌狀態,上午主要的任務是“擺貢”和“封門”。“擺貢”其實就是民間供應神靈與祖先的祭祀活動,要將家族宗譜(大家大戶可能是歷代先祖牌位),放於正北面南之高堂上位,再將早已準備好的貢品擺放在案擡之上,漢族的貢品比較偏“素”,以糧食、油炸物品爲主,滿族的貢品多以豬肉爲主,生豬頭、排骨等乃必需品。“封門”就是貼春聯,東北人叫“貼對子”,貼春聯是全國各地的民俗活動,但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各地人文文化有一定差異,所以貼春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中午午飯以炒菜和燉菜爲主,滿族人必吃豆腐,原本隸屬旗籍的漢人家族,也深受滿族文化影響,豆腐也是過年必吃食品。除此之外,還要喝上自家大黃米釀的黃酒,倘若你嘗上一口熱乎乎的自釀黃酒,你就會感受到這純糧醞釀之醇香,當然千萬不可貪杯,這種黃酒可謂後勁十足,飯桌上微醺的你,很快就會醉倒呼呼大睡。

過年的“重頭戲”都在除夕晚上“上演”。

項目一、請神

東北的冬天,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入黑夜,請神工作就在此時進行。老規矩是要家裏的男丁前往家裏的祖墳墳塋請神,過程很簡單,在列祖列宗墳塋前燃些紙錢,磕頭後燃放幾個炮仗,然後徑直走回家,這回家的路上忌諱回頭和交頭接耳,尤其不能說一些褻瀆神靈的話,如此祖宗神靈以及各路神仙都跟着你回家了。回家進入庭院大門之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放下攔馬檔,也就是一個兩米長左右的直木棍放躺在大門口內側,主要的目的是攔住跟隨主人而來蹭吃蹭喝的那些孤魂野鬼和凶神惡煞,這樣神仙和老祖宗們就算是請回家了。請回家的神靈們就位居供奉的高堂上位。

項目二、吃餃子

爲什麼要在傍晚時分,晚飯之前完成請神呢?因爲年三十這第一頓餃子是要先給神仙和祖先們品嚐的,也就是在晚飯正式開始之前,先要給上位的神仙和祖先們貢上餃子,以示尊重。過一會等神靈和祖先們“用餐”之後,晚飯才能正式開始。

餃子是中國北方地區很流行的一種食品,在廣大東北地區,餃子那就是最爲吉祥如意帶來好運的食物,東北流行這麼一句話:“餃子就酒,越吃越有”,是東北地區最受歡迎的食物了。筆者有一位勤勞的母親,平時我們家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吃一回餃子,吃上一口老孃親手包的餃子,陪老爹喝點小酒,人生之愜意如此,真不敢再有過多奢求。

晚飯過後,通常是一家人聊天說笑,那時候沒有春晚,所以主要是打牌聊天作爲消遣。

項目三、磕頭拜年

在辭舊歲之前,由家中最長者帶領家中男子,依照輩分和家中長幼之序排好隊,依次給高堂之上的列祖列宗和神靈們以及家中每一位長輩磕頭拜年,每一位長輩磕一個頭,同時問說一句過年好。筆者小時候回老家過年的時候,要磕上十幾個頭給每一位長輩拜年,可想而知,老輩人得磕多少個頭。

拜年之後,就是到每位長輩那“領取”壓歲錢,過去年代,老百姓家裏普遍生活困難,尤其是在廣大農村,生活水平就更差一些了,所以能從每位長輩那得到一點點壓歲錢就很高興了,哪像現在,沒兩張大紅票都拿不出手。

項目四、放鞭炮

一提放鞭炮,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孩子們不懂什麼“爆竹聲聲辭舊歲的下”,更多是被煙火的美麗和爆竹的巨響所吸引。庭院裏高高掛起長長的大掛鞭炮,燃放起來噼裏啪啦特別帶勁,直衝雲霄的禮炮,伴隨一聲聲巨響而綻放的美麗煙花,承載着人們辭去舊歲所有不快和對新歲的美好期盼。這一刻真的是華夏大地普天同慶的大時刻。

放完煙花爆竹時間應該是過了子夜,也就是說辭舊歲迎新春了。這時候,還是要吃上一頓餃子來辭舊迎新。

除夕之夜燈火不能斷,院落要大紅燈籠高高掛,貢桌上的燈火更不能斷,在過去只有燃燒蠟燭保證燈火。現而今都以電力LED燈泡代替了蠟燭,即省了半夜還要更換蠟燭的麻煩,又環保了許多。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正所謂“大年初一頭一天”,幹啥啊?拜年唄!與城裏見面拜年不同,在我們老家,晚輩是要親自到長輩家中登門拜年的,這也是世代老輩們留下的規矩,甭管血緣關係出沒出五伏,只要輩分比自己高,作爲晚輩就要登門拜年,問長輩一聲“過年好”!當年我爺爺在世之時,在族中輩分較高,初一上午前來拜年的本家人真是絡繹不絕,好生熱鬧。

對了,還要說一下初一早上這頓餃子,這頓餃子不同之處在於以素餡爲主且有一兩個餃子中包上鋼鏰錢,誰要是能吃到錢,預示着這一年將會行好運,不缺錢。往往爲了吃錢,尤其是孩子們,吃得都特別飽。

大年初二,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送神。送神的具體時間,由於各地規矩不同,多有差異,一般是在初二子時與初三交替之時,或是初三入夜時分,我們老家的規矩是前者。年三十請來做客的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此時是要回去的時候了。有句話“請神容易送神難”,所以送神這個儀式要比請神複雜的多:首先是熬夜到深夜,其次要在貢桌前焚燒大量準備好的紙錢,再次全家老少在神靈和先祖牌位前磕頭謝恩,祈求保佑一家人這一年遠離病災,最後燃放大量煙花爆竹,恭送各位離開。

送走了祖先和神靈,就開始串門拜年了,尤其是女婿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拜年,所以初三、四車馬上道,往來大多是回門拜年的人。現在,家裏孩子也少了,也沒有了男尊女卑,嫁娶之分,所以女婿“回門”時間也沒有那麼硬性規定了,甚至就在岳父母家過年也屬於正常,這在過去封建思想極深的舊社會是絕不能被允許的。

東北的年俗還沒有結束,還有正月十五鬧花燈,二月二龍擡頭等等都有不少講究的活動。過了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這個年就算徹底結束了。

透過年俗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中國最爲重要之節日的重視。人們透過這一系列的年關活動,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和家人幸福安康,我們更會從這些年俗活動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和祖國的繁榮昌盛。

天下第一縣的息縣方言、節俗、禮儀

息縣位於黃淮流域南緣,方言屬北方方言,同時融入部分吳楚方言成分。總體上息縣方言是北方方言中江淮次方言的一種。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及對外交流,普通話逐漸普及,在公務、商務,匯演過程中,普通話得到廣泛使用。 1、名稱

坡 兒 坐的地方(多指椅、凳)。 接下殼子:多嘴惹人煩. 絕窩頭:沒子老人自嘲

路壩子 水宅的出路。 扁咀子: 鴨子. 腳魚:鱉 . 蟲船子:蚯蚓. 物件:東西

坡豇子 豇豆。 夢孩:智障者. 寡漢條子:光棍. 業雄(去球)勒:人或事不行了

砍乾子寶 一種的方式(通常分 對子和乾子)

荷 包 衣服口袋。 二餅:眼鏡. 秀咪(南關多稱呼):長得好看 甜杆子:甘蔗.

糞遠子 挑糞的淺竹籃 牙狗:公狗 下鹼腳:打地基 雞婿眼:夜間視力差.

2、人品,稱謂

大 : 父親 . 老幹爺:岳父 老幹娘:岳母.

大大 : 大伯父 .

花娘 : 小嬸子.

3、日常生活

克飯 吃飯 (又有些地方吃飽飯了叫: 鬥飽勒 海飽勒 )

咽菜 勸人吃菜 ; 叨菜 用筷子夾菜. 菜狠子:指大量吃菜的人.

不咋作 一般化 (也有叫: 不咋哋 )

荷包蛋 水煮去殼的整生雞蛋(溏心).

黑飯 晚飯 豌豆油醬:一種扁形的油炸豌豆拌麪食品.

衣簍灌子 一種安葬死人用的由自已女兒手捧,用灌頭瓶子裏面裝上米飯上面叉上筷子做的一種祭品

孝帳 一種安葬死人用的由晚輩打着,用白布和竹竿做的一種祭品

孝手巾 一種安葬死人發給每個前來的親友的白布塊

刀頭 兒 大年三十晚上或正月十月晚上去租墳祭奠租宗 用大塊肥肉上面叉上筷子做的一種祭品

過油 用油炸食品

燎鍋底兒 賀遷新居

送筐子 爲生小孩的人家送禮

4、動作行爲 .

嗯 是的(肯定應答)

送燈 大年三十晚上或正月十月晚上去租墳上燒紙燒香 供刀頭兒 放鞭炮祭奠租宗

喊彩 一種男女結婚時新郎頭

放炮 1 放鞭炮 2 指礦山上按放炸藥炸石頭 3 車胎爆炸 4 打麻將點炮了 5 男女

哎咬流歪:一種口頭語(一搬表驚訝)

給你不把豆呀子:(侮辱人)表罵人的意思

日他姐:一種口頭語 牛吊二:指某人很牛

夯:用粗棍打. 挄(Kuo):用細棍打. rou:用手背打.

白興 別高興得太早

跑窩子 暗指女的亂找男人.

窩囊 骯髒 活的差勁.

喳呼 亂說話

撤吊蛋:否定某人所說的話(不正確或不合理與自已不差別)

搞煞子(弄啥子) 幹什麼

你真懈 好多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說你幹什麼事兒搞的很個性可以說你真懈,你說的話很幽默,我們可以說你真懈, 比如說某人很壞,我們可以說:他最懈了!這個詞語用途很廣,用不同的語調說出來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蛋(戧蛋) 這個意思也有很多,比如淮河以南的幾個鄉鎮的意思通常是說某人很幽默說的話很有意思,很少情況說別人很壞,但在廣大的淮河北部他們那邊的意思是某人非常之壞,而且很奸!!!(有故意想找岔激惹出個事)

搞某鳥〔diao}啊(淮南叫:搞摸醒) 問一個熟人在幹什麼 城關附近叫(搞啥傢什)

唉喲兒來(有的叫: 幺海) 通常表示大吃一驚,口頭語. 去個球哎:算了.

5、新時期流行的語言

面的 (港田)機動三輪車客載 牛:時髦 前衛.

蹦迪 跳迪斯克舞 咪細咪細:讓人請客.

開籌備會 婚禮前喝酒會餐 抹點油:額外給點好處.

卡拉OK 利用VCD音響唱歌 腦子進水:辦事或說話不合付常理.

上點傢伙: 給相關有權的人送財或物,使事情辦的順利. 春節,節時爲農曆正月初一,又稱元旦節。現代人們多於春節期間給長輩拜年。

上元節,節時爲農曆正月十五日,又稱元宵節。息縣人自古以來對此特別重視,故有“十五大似年”之說。人們習慣於天不黑就吃“午飯”。吃節飯就標誌着過節,故有“早十五,晚年下”之俗。社會上衆人歡度元宵節是從當天夜晚舉行,其形式有門前掛燈籠;大集鎮放焰火,舉行燈展,玩龍舞獅,偏僻村莊兒童提燈籠相聚玩耍等,前後三天,往往玩至深夜方散。現於正月十六日,接姑娘回孃家頗有盛行。

清明節,節時在農曆三月初,公曆4月5日前後,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耕農時季節,稻區開始[泡稻種。各家各戶門口插幾條嫩柳枝,頭帶柳葉的風俗。

端午節,節時農曆五月五日,又稱端午節。過端陽節的意義,是紀念屈原。是指家家戶戶用糯米,竹褲葉包三角行糉子,門頭插艾,點燃菖薄驅毒蟲,飲雄黃酒。

乞節,節時在農曆七月七。傳說爲牛郎、織女相會日期,是日夜晚姑娘們遙看牛郎、織女星,暗暗祝願祈禱,希望能選配理想伴侶。少男少女,於是日夜嘴咬絲瓜根,能聽到牛朗和織女說話,實爲無稽之談。

中秋節,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爲三秋恰半,金風薦爽,瓜果成熟,丹桂飄香,秋收到倉,銀蟾滿光,是賞月的良好機會。過此節源於傳統習慣,以佳節慶祝全年來辛勤勞動獲得的豐收成果。舉家團圓,吃月餅,鮮果,焦饃,賞明月,喝佳釀,趁月光到田野“摸秋”。

重陽節,節時在農曆九月九日,古代過此節形式有登高泛萸,釀菊花酒,作糕點敬老師,逆女懺悔等。

臘八節,節時在農曆十二月八日,家家做“臘八粥”(糯米、紅棗、蓮子、豆類、糖等煮制而成)吃。臘八又是出嫁迎娶的好日子。

小年,節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主要是爲了祭竈神,爲其送行。據民間習慣認爲,竈神是上天派駐到各家各戶主持小神,一年一度於小年夜晚回到天堂,向玉黃大帝彙報民間情況,並領受第二年的旨意,於大年夜晚返回駐家。各家是日殺掉啓明老公雞,給竈神當馬騎,更換新竈歷,燒掉舊曆,寓意迎接美好的新年,製作米糖,擺酒菜,讓竈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待到天黑時,焚香燒紙,鞭炮齊鳴,把竈神送上天。送走竈神,舉家入席,歡度小年。到大年夜晚,少不了燒香放鞭炮迎接竈神一舉,此俗民衆對此頗爲重視。

大年,年時在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稱除夕。過大年爲一年中最爲隆重的節日。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吃穿用物,謂爲“辦年貨”,將室內外打掃一新,寓有“除舊歲”之意。城鎮各家店鋪貨物齊全,堆攤壘架,供顧客挑選,農民將農副、土特產品帶到集市銷售,再買回所需年貨,呈現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使新年氣氛更加濃厚。臨近過年,於二十七、八日,開始以清油炸魚肉雞等,稱爲“過油”。年三傘(或二十九)早上,開始換挑符,貼門神(春聯),更換中堂和神祖牌位。也有窮家於二十八就把門神貼上,故有“二十八,貼花花”民諺。早貼門神的含義是拒討帳上門,民俗中有“門神貼上門,要帳不進門”之戒規。年三十晚上設香案列豬頭(或大塊刀肉)、酒餚、果品,焚香燒紙放鞭炮,舉家以輩次,年歲大小跪墊叩拜。然後,閤家吃過年團圓飯,年飯是盡其所有,以豐盛爲好。飯後撤席,家長端坐堂屋中上方,晚輩依次叩頭,向老人“辭歲”,老人賞賜“壓歲錢”。除夕夜晚通宵達旦不眠,稱爲“守歲”(或稱爲守皮襖)。五爐香後,家長到屋外門前,燒紙焚香放鞭炮,爲“接年“(迎財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農曆傳統節日,由原來以封建迷信爲主要內容的形式,逐漸轉變爲家人團聚,吃頓豐盛的酒宴,親朋互訪,設宴招待,以示對節日的慶祝,但有許多老年人,仍有敬神祭祖活動,多不公開舉行。除農曆傳統節日外,以公曆命名的新節日,逐漸爲人們所重視。元月1日爲元旦節。3月8日爲婦女節,3月12日爲植樹節,5月1日爲國際勞動節,5月4日爲青年節,6月1日爲兒童節,7月1日爲中國黨紀念日,8月1日爲中國人民建軍節,9月10日爲教師節,10月1日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屆時,或單位組織集體慶祝活動。 拜年禮,自古以來,於春節閒遐之際,互相往來,訪親探友,尊長隆師,稱爲“拜年”。從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爲拜年高峯期,十六以後拜年稱“晚年”,出了正月相互來往不再稱拜年。到主要親族拜年的順序爲:“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即初一,二給本族和姥孃家長輩拜年,初四以後,次要親戚,朋友之間纔開始相互交拜。拜年時,多數都要帶幾包糕點,紅糖之類的禮物。新女婿給岳父、母拜第一個新年,要帶上比較豐富的禮物(原封退回),凡拜客至家,主人都要準備豐盛的酒宴招待,臨走時,主人只收下禮物的一部分,餘下留作“壓筐底”,主人並給新女婿和兒童拜客串錢。同輩或朋友之間先爲年輕者至年長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則爲不禮貌。晚輩行拜年禮爲“叩頭”,平輩相拜禮爲“作揖”,現代拜年均改爲握手問好。

過春節長輩給晚輩,特別是兒童給串錢,又稱壓歲錢。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絕大部分羣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過年給兒童饋以重金,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並相互攀比,此類現象既浪費,又不文明,容易影響兒童成長。

婚禮禮儀,改革開放以來,息縣基本形式新式的結婚禮儀,結婚需持雙方身份證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方能生效,婚禮有主婚人,證婚人,證婚人講話,新婚夫婦給與會同志鞠躬,夫婦相互鞠躬,介紹自己的戀愛經過,請同志們吃喜糖,給來客敬酒,並表示今後互敬互愛。另有旅遊結婚形式,即新婚夫婦領取結婚證後,或由公家集體組織,或任其自由行動,到大城市或名山佳水勝地度婚假,稱爲“度蜜月”。但在農村,仍有媒人說親,父母強當家的訂婚舊俗,父母往往以女爲貴,向求婚者索取大量錢財,對方待媳婦到家門,已是一貧如洗,債務高壘。有些家境困難者,盼媳心切,逐獨出心裁,想出換親絕招,換親是兩家有兒有女,且年齡相當互換爲媳,可減少大量聘禮,但往往因感情不好而引起不良後果。

生育喜慶之禮,歷代把生男孩稱爲大喜,生女成爲小喜。無論是大喜或小喜,親友送禮賀喜,主人以禮設宴招待。所送禮品主要有油條、饊子、雞蛋、母雞、紅糖及小孩衣物,現多爲送錢。婦女生育休假一般爲一個月時間,故稱爲“坐月子”,一月後稱爲“滿月”。婦女在坐月子期間,忌進別人家宅,更不準進他家屋門,誤犯者得賠禮道歉,並位其燒紙焚香放鞭炮,稱爲“祭宅”,婦女生小孩忌在孃家(入贅者例外)

建宅喬遷喜慶之禮,建宅爲人生一件大事。經數年積蓄和工料籌備,選擇合適基礎,設計好看實惠式樣,建宅蓋房都希望經久堅固,居住安全舒適,避免在建造和居住時出事故,以求大吉大利,故於上樑或結頂時,貼楹聯(以紅紙或紅綾,寫上“姜太公在此,百物禁忌”或“吉星高照”等字樣),撒穀雨(或點紅小蒸饃),放大鞭,既表示歡慶,又寓意吉祥。而建宅必須立飲竈,待宅竈落成,遷入新居後,親友多提肉掂酒前來祝賀喬遷之喜,俗稱“燎鍋底”,現多爲送錢。更有一些風流雅士,粉飾昇平,則集資鐫匾相贈,匾位木製,紅低金字,大書“瑞映華堂”等字樣,爲新宅更增光彩。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些外出務工的人員,回村蓋起新居,但由於長年在外,蓋好後即離去,形成空居,形成浪費。

開業、考取中專大學、參軍入伍、轉正進級、升官提拔、選送出國等,親朋好友紛紛饋贈禮品或錢至家祝賀。人們多在喜慶時,以鳴鞭示衆,設宴招待。此類饋贈送禮,相互攀比,禮金越來越重,已造成日常開支的重要負擔開支。有些人已因此負債。

喪禮,改革開放以來,息縣城區全部實行火葬,農村地區及國家允許的(例如因宗教信仰不同者)還以土葬爲主。家裏有喪事,首先請持事者,息縣俗稱持事客,共商安葬事宜。通常是停喪三日(也有4—7日者),親朋前來治喪。火化後,將骨灰盒葬入墓穴。後設喪宴致謝。

過油肉是哪裏的菜

過油肉在山西、江蘇、上海、浙江都有,山西的最爲有名。

過油肉是中國傳統菜餚,在山西、江蘇、上海和浙江地區都有,從選料到製作上都與衆不同,山西過油肉較爲出名,具有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號稱“三晉一味”,其起源於明代晉東名城平定(今山西省陽泉平定縣),各地做法不一。

較著名的有大同、太原、陽泉、晉城過油肉,晉城的“大米過油肉”,特色是多湯水,搭配剛出鍋的大米飯一起吃堪稱一絕。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佈,“山西過油肉“被評爲山西十大經典名菜。此菜成菜要求: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有醋意,質感外軟裏嫩,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菜品特色:

過油肉是一個官府名菜,後來傳到了太原一帶,並逐漸在山西傳播開來。經過歷代廚師的改進,此菜已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由於山西“過油肉”從選料到刀工,從醃浸到烹製,特別是在調味料的運用上,都有它的獨到之處,明顯體現了山西地方風味特色。山西人好吃醋,對醋的炒用在烹調中很有講究,此菜的用醋方法便是一例。

山西“過油肉”一菜還有很多姐妹品種,如“紅白過油肉”即用豬通脊和雞脯肉爲主料製作;“海蔘過油肉”即用水發海蔘做爲菜的主要配料。還有“過油肉加腰花”等品種,質感不同,風味各異,既可佐酒,又可用來拌食麪條,是一道非常理想的佳餚。

河南過年都用什麼特色風俗啊?

送神慌年忙祭竈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爲“祭竈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活動。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竈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竈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竈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裏。能吃到家裏做的祭竈火燒,便會得到竈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二十八大貼刮。要貼門神,貼對子。門神像多爲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籤(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櫃上貼"衣服滿箱",牀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裏裏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麪的和麪,待盤好餡和好面後,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着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後,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竈膛裏,讓竈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曆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開啟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着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譁,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裏,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着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牀,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着,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爲接等賀年客人,家裏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孃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爲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曆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爲破五節,民間認爲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

破五節。農曆正月初五爲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爲,初五、十四、二十三爲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

Tags:風俗 過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