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碧螺春的來歷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4W

碧螺春的來歷

據傳說,碧螺春的由來故事有多個版本。

其中一種版本是:在太湖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

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爲阿祥。

某年的早春,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阿祥與惡龍交戰負傷,碧螺用茶樹鮮葉喂之。

後來碧螺離去,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爲碧螺春茶。

另外還有一種版本是: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賜名“碧螺春”。

無論哪種版本,都說明了碧螺春的歷史悠久和傳承至今的珍貴价值1。

據傳說,碧螺春的由來故事有多個版本。

其中一種版本是:在太湖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

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爲阿祥。

某年的早春,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阿祥與惡龍交戰負傷,碧螺用茶樹鮮葉喂之。

後來碧螺離去,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爲碧螺春茶。

另外還有一種版本是: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賜名“碧螺春”。

無論哪種版本,都說明了碧螺春的歷史悠久和傳承至今的珍貴价值。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江蘇蘇州市東北部,太湖以南,太湖西南岸的東山、西山、橫山、北山及楓橋等地區。

據說,碧螺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傳說在明朝末年,蘇州的翟右丞因反對將土地分給顯貴而貶爲太僕寺卿。

他回到老家修建茶室,專心研製茶葉。

有一天,他的朋友拿了一隻螺殼讓他品茶,翟先生喝了以後感到奇香無比,就願意搞這個茶名。

於是乎,翟先生便以這個因緣際遇所命名的碧螺春,一直沿用至今。

碧螺春之所以名貴,一是因其採摘部位是茶樹嫩芽,二是因其採摘時間十分講究,一般在清明節後十天左右,採摘時須在清晨露前,或陰天的時段採摘,以保證茶葉的鮮度和質量。

同時,沖泡時水溫應該在80℃-85℃之間,水量應該控制在1/3-1/4的茶杯量,泡製時間也不宜過長,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其香氣和味道。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碧螺春茶葉名字的由來

“碧螺春”茶的由來

久負盛名的碧螺春茶,產於太湖洞庭東西二山。有關碧螺春的由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清康熙年間,當地人在洞庭湖東碧螺峯石壁上發現了一種野茶,便採下帶回作飲料。有一年,因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裏,不料茶葉沾了熱氣,透出陣陣異香,採茶姑娘都嚷着:“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郁。於是衆人爭傳,“嚇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燁(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認爲“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不雅,便賜名爲“碧螺春”,從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採摘時間較早,一般在穀雨前後採摘。炒制時要做到“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因此外形捲曲如螺,昔毫畢露,細嫩緊結,葉底如雀舌,水色淺,味醇而淡,香氣清高持久,回味雋永。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culture/tea/991215051.htm

碧螺春茶葉的來歷

碧螺春由土人朱元正獨自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這“碧螺春”茶名,據朱元正的記載是康熙皇帝親自取的。康熙十四年仲春時節,康熙南巡。大駕光臨太湖,來到秀麗的洞庭東山。巡撫宋犖命手下買朱元正家制作的“嚇殺人香”茶,進獻皇上。康熙見此茶條索纖細,捲曲像螺,覺得十分可愛,沖泡後但見“雪花”飛舞,清香襲人。他啜飲了幾口.頓覺鮮爽生津。康熙問此茶叫什麼名字?宋犖連忙回答說“嚇殺人香”,意思是此茶香到了極點。康熙說:“茶倒是精品,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爲,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峯上,茶葉又捲曲似螺,就改名爲‘碧螺春’吧!”

碧螺春的詳細資料,越快越好!!!

碧螺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 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由於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據記載,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餘歷史。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爲“碧螺春”。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碧螺飛翠太湖美,新雨吟香雲水閒 。”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賞傳說中的江南美女。

太湖洞庭山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碧螺春屬於綠茶類。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是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爲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爲貢品。適合用於家庭辦公用茶。

有關碧螺春的更詳細的資料和傳說可開啟下面的網頁:

http://ke.soso.com/v27165.htm?pid=ke.box

什麼是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爲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爲“功夫茶”、“新血茶”。進階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人,是中國的名茶。主要工序爲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炒青。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峯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爲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爲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碧螺春的來歷

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上,出產一種“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嚇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據清王彥奎《柳南隨筆》載:“洞庭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初未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採,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俗方言也,遂以爲名。自後土人採茶,悉置懷間,而朱元正家所制獨精,價值尤昂。己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

說起碧螺春茶的來歷,民間有兩個動人的傳說。

一是說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歡唱歌,又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起歌來像甘泉直瀉,逗得大夥非常歡樂。這歌聲打動了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上的一個小夥子,名叫阿祥。這阿祥長得魁梧壯實,武藝高強,以打漁爲生,爲人正直,又樂於助人,方圓數十里,人們都誇他、愛他。碧螺常在湖邊結網唱歌,阿祥老在湖中撐船打魚,兩人雖不曾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但心裏卻已深深相愛,鄉親們也很喜歡這兩個人,因爲他們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有一年初春,災難突然降臨太湖。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狂風暴雨,興妖作怪,還揚言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安寧。阿樣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保護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護心愛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難!

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漁叉,悄悄潛到西洞庭山,見惡龍行兇作惡之後正在得意地休息,阿祥乘其不備猛竄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把手中漁叉直刺惡龍背脊。惡龍受了重傷,掙扎了一下,就張開血放大口,加倍兇狠地向阿祥撲來。阿祥高舉漁叉勇猛迎戰,於是一場惡戰展開了,從晚上殺到天明,從天明又殺到晚上,殺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那山上、湖裏留下了斑斑的血跡,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阿祥的魚叉才刺進了惡龍的咽喉,這時雙方都身負重傷,精疲力竭了,惡龍的爪子再也拾不起來,而阿祥的魚叉也舉不動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過去。

鄉親們懷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擡了回來,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絞,爲了報答阿祥救命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擡進自己家中,由她親自照料。碧螺姑娘千方百計爲他治療,日夜陪伴在牀邊,細心加以照料,當阿祥痛苦的時候,還輕輕地哼着最動聽的歌。可是,阿祥的傷勢仍一天天惡化。阿祥知道碧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邊,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話要向姑娘傾訴啊,可是虛弱的身體使他說不出話來,他只能用無限感激的目光凝視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訪醫求藥,仍不見效。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搏鬥過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和惡龍搏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讓以後的人們知道阿祥是如何爲了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犧牲的!接着就給小茶樹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後她每天跑去看看,驚蟄剛過,樹上就長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愛,在寒冷的氣溫下,碧螺怕芽苞凍着,就用小嘴含住芽苞,這樣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後,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葉。姑娘看着這些嫩綠的芽葉,自言自語地說:“這棵茶樹是阿樣的鮮血滋潤的,是我會唱歌的嘴含過的,何不採些回去給阿祥喝,也表達我的一番心意。”於是採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懷裏,回家後泡了杯茶端給阿祥。說也奇怪,這茶剛倒上開水,就有一股純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心脾,阿祥聞了精神大振,一口氣把茶湯喝光。香噴噴、熱騰騰的菜湯,好像滲透到了他身上每一個毛孔,感到有說不出的舒服。他試着擡擡手,伸伸腿,驚奇地說:“好怪啊!我簡直可以坐起來了!這是什麼妙藥,真比仙丹還靈呢。”姑娘見此情景,高興得熱淚直流,也來不及拿竹籃盛器,飛奔到茶樹邊,一口氣又採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體溫使芽葉萎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輕輕搓揉,然後泡給阿祥喝。如此接連數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終於坐起來了,拉着姑娘的手傾訴自己愛慕和感激之情,姑娘羞答答地也訴說自己對阿祥的敬愛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憔悴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懷裏,帶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繁殖培育茶樹,採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爲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爲“碧螺春”。

二是說很早以前,東洞庭莫釐峯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爲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釐蜂砍柴,剛走到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爲好奇心所驅,她冒着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峯頂上,只見在石縫裏長着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壞裏,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裏的茶葉一路散發出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裏,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裏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嚥,滿口芳香;二口下嚥,喉潤頭清;三口下嚥,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讚不絕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佈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採製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於嚇煞人香怎麼改名爲碧螺春?據說是皇帝下江南時,品嚐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爲“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碧螺春茶樹的來歷?

說到碧螺春,還有一番來歷。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每年一到時候,當地人便持筐前來採摘,多少年來一直如此,並不見有什麼特別之處。至康熙年間,這些茶樹上的茶葉漸多,所帶之筐往往貯裝不下。有人因置懷,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人爭喊:“嚇殺人香。”嚇殺人,是吳忠方言。於是,這種茶葉便叫“嚇殺人香”。此後,每值採茶時分,當地男女老幼一定要淋浴,“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相傳不用火焙,“採後一薄紙裹着女郎胸前,俟幹取出,故雖纖芽細粒,而無焦卷之患。”爲此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但此茶製作考究,卻是無疑。當地人朱正元掌握了 一套獨特的 精製方法,所以他家所出之茶,尤稱妙品,每斤可賣到三兩白銀,供不應求。後康熙帝巡視太湖,地方購此茶進呈。康熙品之,色味香清絕,只以爲其名不雅,遂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來辦。”爲此碧螺春茶名由來一說。碧螺春,與杭州龍井,併爲江南名茶,有人評說“碧螺春色味不減龍井,而鮮嫩過之”。因其數量有限,除充貢品,餘存不多,佳者尤屬難覓。

爲什麼“碧螺春”茶又叫“嚇煞人香”

凡是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由衷讚賞它的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但茶友們是否也會對它那雅韻十足的名稱而感到好奇呢?說起它的名稱之來歷,這裏面還有個趣味盎然的故事: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茶友們一定會覺得這個名字怪怪的,是怎麼叫起來的呢?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有一年洞庭東山碧螺峯上的茶樹長得特別繁茂,採茶姑娘們採下來的。

茶用竹筐裝不下了,就把多餘的茶放在懷中。茶得熱氣後透出一陣異香,採茶姑娘們爭呼嚇煞人香(吳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後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撫宋犖以此茶進獻,康熙帝對茶大加欣賞,但覺其名不雅,便據其採擷於碧螺峯,茶色碧綠,形曲似螺,又值於早春採擷,因此欽定茶名碧螺春。從此以後碧螺春茶就成爲了歷年進貢之茶中珍品。

碧螺春茶原產於蘇州東、西山, 但關於碧螺春卻有着許多美麗而動人的傳說。一種傳說講:碧螺春興於唐代、盛於宋朝,明清之際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又值春天之際,故而得名。據說,此茶爲王母娘娘派仙鶴傳的種,山人朱元正獨得其妙,植于山崖下。初稱其爲“嚇煞人香”,後清康熙南巡到東山,才改名碧螺春。另一類說法也就是目前比較認可的一種,傳說認爲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曆史,當初茶農採茶,因“筐不勝貯,置於懷中,茶得熱氣,忽發異香”,茶農於是驚呼“嚇煞人格香”,“嚇煞人香”於是便成爲碧螺春的俗名。後適逢康熙皇帝南巡,江蘇巡撫宋犖用此茶進獻,甚得嘉許,但聖上以爲名稱不雅,遂欽賜“碧螺春”之名。於是,今天就有了人人傳頌的碧螺春美稱。

碧螺春傳說(東山篇)很早以前,東洞庭莫釐峯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爲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釐蜂砍柴,剛走到 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 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爲好奇心所 驅,她冒着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峯頂上,只見在石 續里長着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壞 裏,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裏的茶葉一路散發出 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 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裏,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 裏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 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嚥,滿口芳香;二口下嚥,喉潤 頭清;三口下嚥,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 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 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 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 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贊不絕 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 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佈了整個洞庭西 山和東山,採製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 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於嚇煞人香怎麼改名爲碧螺春?據說是皇帝下江南時,品嚐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爲 “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龍井,碧螺春,鐵觀音,這3個綠茶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百度一下,你要的資料都有~~~~~~~~~~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峯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着採了起來。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裏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峯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峯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爲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儲存着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經過茶農世世代代的辛勤培育,精益求精,龍井茶產量不斷增加,品質日益改進,如今已香飄萬里,譽滿全球。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的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吳縣(屬江蘇)也有稱爲蘇州碧螺春。外形捲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索爲茶中之華。湯色清澈明亮,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綠顯翠。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着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裏深深相愛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鬥,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爲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鬥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採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裏,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採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爲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爲"碧螺春"。相傳採茶姑娘把採下的茶葉放在胸口的衣襟內,新鮮的嫩葉由於得到體溫的熱氣,揮發出極濃的香味,故“嚇煞人香”。後來康熙皇帝南下蘇州,駐驛太湖,蘇州地方進獻當地名茶嚇煞人香,康熙頗有文采,嫌其名不雅,因此賜題碧螺春爲茶名。

鐵觀音茶樹品種的由來有兩種傳說。一說是安溪縣松林頭茶農魏蔭信佛,每晨必奉清茶一杯於觀音像前,十分虔誠。一天,上山砍柴,偶見岩石縫隙有一株茶樹,極爲奇異,就挖回家精心培育並採摘試製,其成茶成重如鐵香如蘭花,凝爲觀音所賜,即名鐵觀音。此爲“魏說”。另一說法是王說,是在乾隆初年春,蕘陽村書生王士讓與諸生會文於南山,見層石荒園中有一茶樹異於其他茶樹,於是移植南軒之圃,悉心培育繁殖採製成品,氣味芳香異常,泡飲後,令人心曠神怡。後進獻朝廷,乾隆賜名“南巖鐵觀音”。

有關碧螺春的知識

產於江蘇省洞庭縣東西山,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除兼具龍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優於龍井,對上呼吸道傳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爲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爲: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爲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爲名貴。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進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爲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爲: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爲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爲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爲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爲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爲:“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進階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進階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溼貯藏。隨着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http://luxury.china.com/zh_cn/food/tea/11036412/20050823/12594378.html

碧螺春雅名之由來

凡是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十分讚賞它的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但鮮爲人知的是其名之來歷,還有兩個逸聞趣事呢。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彥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峯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爲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爲阿祥。阿祥爲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裏有一天,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爲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爲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爲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爲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擡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爲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爲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爲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裏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裏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裏憧憬着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衆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爲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爲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2/13/[email protected]

碧螺春,又名洞庭碧螺春,爲綠茶中珍品。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東、西山。關於該茶名之來歷,清代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五雲:“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人香’。康熙己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車駕幸太湖,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歲必採辦矣。”關於茶名來歷除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欽賜之外,亦有傳說在明代時已有碧螺春茶名了。又一妙解是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碧螺峯等特點,定命爲碧螺春。該茶歷史悠久,清代康熙年間,即已爲成宮廷貢茶了。

碧螺春,茶產區洞庭東、西山在吳縣西南,萬傾碧波的太湖東南部水域,東山爲半島連接陸地;西山則是屹立於太湖之中的島嶼。氣候溫和,年均氣溫在15.5℃—16.5℃,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太湖上空,雲蒸霧蔚,空氣清新溼潤,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土質疏鬆肥沃,實乃天然的宜茶之地。主產區分佈於洞庭東山的楊灣、前山的澗橋、俞塢、湖灣與後山的尚綿、屯灣等四個鄉的18個村。東山鄉尚綿村尚保留一株古茶樹,圍徑36釐米,樹幅3米餘,高4.5米,樹令約300餘年。吳縣東山鎮與西山鎮的茶農,具有豐富的培育茶樹經驗,把茶樹與枇杷、楊梅、柑桔等20餘種果樹相間種植,生態環境協調,桃、李、梅、白果、石榴等果樹,既可爲茶樹擋風蔽雪,掩映驕陽;又能使茶果樹根脈相通,枝葉相襲,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這也許是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花香果味優異品質的奧妙所在。

採製工藝與茶質: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茶芽長至1—2釐米時,採摘嫩梢初展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葉的背面密生茸毛,長約500~700微米,肉眼可見。所採的鮮葉越幼嫩,製成幹茶後白毫越多,品質越佳。嫩葉經揀剔、殺青、揉捻、搓團、乾燥等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一斤幹茶約有6萬餘片嫩葉,分4鍋焙炒,每鍋約用45分鐘。經各道工序精心製作的碧螺春茶,成品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沖泡時應注意先注沸水於杯,稍後再投茶葉於杯,讓其徐徐下沉,或用80℃的開水沖泡,茗飲者可在瞬息之間,領略杯中那種雪花飛舞,芽葉舒展,春滿晶宮,清香襲人的奇觀神韻,那真是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碧螺春茶,於1982、1986、1990年商業部分別在長沙、廣州與河南信陽市召開的三屆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連續三次被評爲全國優質名茶。目前國內銷於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共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Food/DL/DL-167124

參考資料:http://luxury.china.com/zh_cn/food/tea/11036412/20050823/12594378.html

碧螺春的由來以及盛產地

碧蘿春:茶名。產於蘇州之洞庭山碧蘿峯石壁。初未見異。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採。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者爭呼爲嚇殺人香。嚇殺人 ” 乃吳之方言也。遂以爲名。自後採茶。悉置懷間。而朱正元家所制獨精。價值尤貴。己卯。聖祖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蘿春。 版《吳縣誌》 飲饌之屬章節中,專門對茶有一段評述。其中關於碧螺春之評說幾乎與太湖備考相仿,對西山之茶的評說也比較客。東山碧螺春沒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陸兩位詩人就有對西山茶的讚美詩,尤其是被列入貢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從文章中細品,很顯然,西山水月茶與東山碧螺春的製作方法是兩碼事,當時就沒有混爲一談,或者說是製作相仿之類的言論。 《吳縣誌》中關於茶的介紹是 茶出吳縣西山以穀雨前採焙極細者爲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 ( 謄 ) 入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載圖經續記近時東山有一種名碧螺春最佳俗稱嚇殺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僞又虎丘金粟山房舊產茶葉微帶黑不甚蒼翠點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爲白雲茶。 《洞庭東山物產考》 作於九年 ( 1920 由朱獻淮編纂。曾訪遍東山農戶,田野調查考察了十五個年頭,這是太湖流域第一部專業志,該書卷二灌木部 “茶” 目中對碧螺春茶作了如下記述:洞庭山之茶最著名爲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芽葉如桅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實如批把核而小三四粒一毬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取從一不二之義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採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溼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又分嫩尖一葉二葉或嫩芽尖連一葉爲一旗一隨揀隨做做法用淨鍋人葉約四五兩先用文火次微旺兩手入鍋急急抄轉以半熟爲度過熟則焦而香散不足則香氣未透抄起人瓷盆中從旁以扇搧之否則色黃香減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無之碧螺春較龍井等爲香然味薄(淪)之不過三次飲之有清涼醒酒解睡之功種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冬老子和溼土藏之來春二月取種樹下或背陰處澆以米泔蠶沙或小便稀糞等和水微微潤之不可太溼根太溼必爛。 《莫釐遊志》 該志由許明煦編纂,三十五 ( 1946 版,文中在談碧螺峯時提及碧螺春,其全文如下: 碧螺峯:自靈源寺後登山,古木參天,大可合抱,訪李根源十八年爲寺僧宏度題 “ 碧螺春曉 ” 於危崖。 碧螺峯盛產碧螺春茶,茶以湯色清澈鮮綠,味道雋永芳香,著稱於世。關於碧螺春之得名,相傳清康熙初年,碧螺峯上長有野茶數株,山人摘作飲料,竟然色味均佳,並有異香,稱爲 “ 嚇殺人香 ” 聖祖南巡至東山,江蘇巡撫宋(蘋)將“ 嚇殺人香 ”進,上嫌其俗,賜名 “ 碧螺春 ” 寺僧輒以藏茗饗客,以靈源泉泡碧螺春,其味雋永,可謂雙絕,遊人得飽口福,爲一大快事。 《辭海》 1979 年版縮印本,有東西洞庭山和碧螺春的條目載記。原文如下: 1 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的條目 ( 辭海 928 頁 ) 洞庭東山 一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古稱青母山。江蘇省吳縣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島,元、明後始與陸地相連成半島。主峯莫釐峯,海拔 293 米。與洞庭西山同爲著名果園區,產枇杷、楊梅和 “ 碧螺春 ” 茶葉。名勝有九龍山等。 洞庭西山 一稱西洞庭山,俗稱西山,古稱包山。江蘇省吳縣西南。爲太湖中最大島嶼,主峯縹緲峯,海拔 336 米。爲太湖名勝。產批把、楊梅、紅橘、茶葉等。 2 碧螺春的條目 ( 辭海 1645 頁 ) 碧螺春 也叫 “ 碧蘿春 ” 成品綠茶之一。原產江蘇洞庭山碧蘿峯。葉片經加工後成螺狀捲曲,茸毛顯露,色澤青翠、光潤,具清香。茶湯清澈鮮綠。 《萬事由來手冊》 萬事由來手冊》由江蘇少兒出版社出版, 1987 年版,該手冊按屬性編排了十六個大類,爲讀者查找某個事物的由來提供方便,編者儘量做到擇優不重複,反覆校對和審覈之後定稿,其中 648-649 頁,記述了碧螺春的由來。 碧螺春 揚名中外的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鮮的美稱。嫩指芽葉嫩,鮮指色、香、味俱佳。 據《太湖備考》記載,相傳古時有個人叫朱正元,東山碧螺峯的石璧裏採了幾株野茶,發現香氣驚人,就取名叫 “ 嚇殺人 ” 民間傳說,有一年碧螺峯的野茶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裏,不料茶葉沾上了熱氣,透出陣陣清香,採茶姑娘驚呼道:嚇殺人香!這嚇殺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濃郁得使人驚奇。於是衆口爭傳,嚇殺人香 ” 便成了茶名。清朝野史大觀 · 清宮遺聞》中有一段關於 “ 嚇殺人 ” 改名 “ 碧螺春 ” 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人香。康熙己卯車駕幸太湖 ( 康熙皇帝到達太湖 ) 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 ( 大臣宋葷買了這種嚇殺人香的野茶進獻給康熙皇帝 ) 聖祖以其名不雅 ( 康熙皇帝認爲它名稱不雅緻 ) 題之曰:碧蘿春 ( 改名爲碧螺春 ) 自是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過後,還有一詩讚雲: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忬(手俞)揚到上京。嚇殺人香原誇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現在人們對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釋,說碧是狀其顏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狀捲曲如螺螄;春是因採摘在早春;所以合稱爲碧螺春。 《中國名茶志》 中國名茶志》於 2000 年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該志共收集全國名茶 1017 品目,其中立條目專題介紹的 309 個品目,分省而述。江蘇名茶 ” 分述部分第一節就是碧螺春,並從自然環境,茶樹品種,歷史沿革,採製技術和名茶文化五個方面對碧螺春作了記述,並說明了產地和名稱的由來,現就有關條目,全文轉錄如下: 清朝貢茶 清聖祖玄燁在康熙三十八年 ( 1699 年 ) 第三次南巡到太湖時,巡撫宋(葷)從當地茶師朱正元處購得 “ 嚇殺人香 ” 精品茶進貢,康熙以其名不雅,遂賜茶名日:碧螺春 ” 從此,碧螺春珍品貢茶每歲必採辦進貢朝廷。 錄自《中國名茶志 · 江蘇名茶卷》 8 頁 ) 清朝名茶 清朝名茶從明朝沿襲下來的有武夷巖茶、黃山毛峯、徽州松蘿、西湖龍井、普洱茶等。新創制的名稱,分佈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烏龍茶 ( 青茶 ) 六大茶類中。清朝名茶共計 40 餘品目。 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太湖洞庭東山,屬炒青細嫩綠茶。其外形細嫩捲曲,似螺形,色澤綠褐,蒙披白毫,花香味,湯色青翠澄澈,葉底細嫩微白,味極幽香。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和俞樾《茶香室三抄》記述,碧螺春 ” 茶是清聖祖康熙皇帝於 1699 年遊太湖時題名的 錄自《中國名茶志 · 江蘇名茶卷》 13 頁 ) 歷史沿革 吳縣洞庭山是國著名的古老茶區,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楊華撰《膳夫經手錄》 856 年 )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爲茗粥。可見其時吳已有茶,爲生煮羹飲。陸羽《茶經》中把洞庭山列爲我國重要茶葉產地之一,八之出中有 “ 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與金州、薪州、梁州同 ” 此時的茶葉已經加工爲蒸青團茶。 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 987 年前後 ) 江南東道蘇州長洲縣洞庭山。 ...... 山出美茶,歲爲入貢。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 1084 年 ) 洞庭山出美茶,舊入爲貢。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爲名也,頗爲吳人所貴。水月茶,又稱小青茶,三吳雜誌》 1488-1505 年 ) 中記;古蹟,墨佐君壇。洞庭實錄》雲,縹緲峯北一里,水月寺相近。 ...... 上有池,可半畝 ...... 百步許,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諺雲:墨君壇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稱縹緲峯西北擴裏塢,曰水月寺。 ...... 產茶入貢,謂之水月茶。可見宋代洞庭山出產水月茶,品質比唐代陸羽寫《茶經》時明顯提高,已成爲人貢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葉產品較多。二酉委譚》明代王世懋, 16 世紀 ) 記“ 時西山雲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幾與虎丘捋。 ...... 汲新水烹嘗之, ...... 兩腑風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風》清代王維德, 1912 年 ) 土產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細茶,出東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價倍於松蘿。龍沙紀略》清代方開濟, 1720 年前後 ) 中記有 “ 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枝葉粗雜,函重兩許,值錢七八文,八百函爲一箱,蒙古專用,和易,與布平行。這一時期洞庭山的茶葉種類有西山雲霧,包山剔目,東山片茶,也有專銷蒙古的粗雜茶。除後者外,品質都較優,可與同時期的虎丘茶 ” 松蘿 ” 媲美,而且在採摘時間、原料外觀和內質等方面的要求開始趨向碧螺春。 據現有史料,最早記載名茶碧螺春的隨見錄》原書散失,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據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 1734 年 ) 引“ 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爲 ‘ 嚇殺人 ’ 產碧螺峯者尤佳,名碧螺春。 "1747 年《蘇州府志》載 : 茶出吳縣西山,以穀雨前爲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嘗人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號水月茶,載《續圖經記》近時佳者名碧螺春,貴人爭購之。吳語》清代戴延年, 1771 年 ) 亦有記:碧螺春產洞庭西山,以穀雨前爲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近易茲名,色玉香蘭,人爭購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據上述史料,碧螺春茶應成名於 1734 年前,且東山、西山均產。究竟其形成於何時何地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柳南續筆》清代王應奎 1757 年 ) 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採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忽發異香採茶者爭呼 ‘ 嚇殺人香 ’ 嚇香人香 ’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正元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康熙己卯,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日 ‘ 碧螺春 ’ 自是地方大吏,歲必採辦,而售者往往以僞亂真。正元段,製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 ( 囊 ) 時矣。宋(葷)於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 ( 即 1692 一 1705 年 ) 任江蘇巡撫,達 13 年之久。治所在蘇州。進獻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應產於東山,得名於康熙己卯年 ( 1699 年 )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西山生產碧螺春大約 1734 年在 1747 年之間。 明清洞庭山諸多茶葉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質列爲貢品,名聞天下。一斑錄雜述》清代光祖, 1839 年 ) ...... 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叢抄》 1883 年 ) 稱“ 按今杭州之龍井茶,蘇州洞庭山之,皆名聞天下 ...... 其他可以檢視:<碧螺春>網站 http://www.52tahiti.com/

Tags:碧螺春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