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正傳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84W
1. 關於阿Q正傳的讀後感怎麼寫比較好啊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爲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爲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徵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正傳怎麼寫

我認爲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爲,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爲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爲這裏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衆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2. 阿q正傳的賞析 怎麼寫

“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爲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覆着先前的命運。”

善於投機似乎成爲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爲數千年聲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爲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

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儘管在魯迅筆下的阿Q是虛構人物,但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識的熟悉身影。

阿Q像是我,也像是你,是彼此身邊從不曾缺席的角色。當自己扮演阿Q時,我們渾然不自知,演得暢意快活;當別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時,我們又幡然醒悟,無情的施以訕笑,甚或大加撻伐。

魯迅筆下的阿Q代表過去中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可說是中國近代史道地的血淚見證,但時過境遷,歲月流轉,阿Q精神依舊不死,此時此刻的中國,彼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3. <<阿Q正傳>>大致寫了一些什麼

《阿Q正傳》繼承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用“傳”的形式構成全篇。

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活動作爲惟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 小說共九章,每三章可構成一個部分。

前三章寫阿Q的階級地位、經濟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勝利法”爲中心的性格特徵;中間三章寫阿Q遭遇的壓迫和剝削,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表現阿Q的處境,揭示了時代矛盾;後三章寫阿Q在革命到來之後的性格變化和悲慘命運。 第一章,是小說的序言,排列起來交代四個問題:小說的名目、阿Q無姓、無名、無籍貫,寫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會環境。

交代名目的來源時,從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說起,批判了“正名論”,順便給主張儲存“國粹”的遺老遺少們以諷刺。考察阿Q的姓時,透過趙太爺不准他姓趙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節,突出了阿Q連姓都被剝奪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兇殘橫暴的統治者也粉墨登場了。

考察阿Q的名,由“洋字”而涉及“國粹”,又一次幽默地諷刺那些遺老遺少們。考察阿 Q的籍貫時,諷刺了胡適的考據癖。

序言告訴讀者,他並不爲名人作傳,而要給一個不爲世人所聞,連姓、名、籍貫都十分模糊的流浪僱農阿Q作傳,表明他對窮人的態度;而順筆諷刺當時的一些文人,則是近現代之交新舊文化交鋒的常見現象。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

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斷,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經濟地位,到處打短工的流浪僱農,是社會中被壓迫、被污辱的最底層的人。

接着連續寫他的四個生活片斷。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獨不崇奉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又譏笑未莊人的“不見世面”,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點;“癩瘡疤”的故事,寫他被欺辱時由打人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押牌寶”事件,寫他被欺辱後爲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進行自我摧殘。

以上便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構成部分之一。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節,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

阿Q被趙太爺打了之後,反而因此“得意了許多年”,原因就在於中國人從來如此,他們景仰強暴,視人壓迫人爲當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現了當時人們的這種十分可悲的變態的奴性。

這一章寫了三個生活片斷。竟然敗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捱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調戲小尼姑,爲自己的屈辱報仇。

三個片斷,刻畫了阿Q畏強凌弱的性格;阿Q與王胡比醜,說明他無聊到了極點;憎惡假洋鬼子,則表現他排斥異端;“趕緊抽緊筋骨”等待捱打,顯出十足的奴性;調戲尼姑,更表現阿Q對女性態度上的骯髒靈魂。 第四章,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

作者在敘述中把阿Q的永遠得意歸究於“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指明瞭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而產生的,這是阿Q嚴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異端的思想根源。而強調阿Q的“樣樣合於聖經賢傳”,以及他要找女人是惟恐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都說明阿Q全身浸潤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滿腦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

而他去擰女人大腿,說“誅心話”“擲一塊小石頭”,留心想“引誘野男人的女人”,又說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虛僞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Q要求戀愛是正當的,但他的要求卻觸犯了封建禮教,因而遭到趙太爺父子的兇殘迫害,他不僅捱打,而且連可憐的一點點家當也被榨取乾淨,斷絕了活路。

這一章,寫了阿Q的可憎,更寫了他的可憐,也寫了統治者迫害人民的殘暴。到此,情節發展又深入了一步。

第五章,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戀愛”既成“悲劇”,阿Q接下來遇到了“生計問題”。

這一章寫了三個生活片斷。阿Q感到“世上有些古怪”,做工被老主顧拒之門外而意識到生路被斷絕。

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斷他生路的是趙太爺之流,而誤以爲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謀了他的飯碗去”,便發生了“龍虎鬥”。這既表現了阿Q的畏強凌弱的性格,又說明阿Q的不覺悟已經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

無路可走的阿Q去靜修庵偷蘿蔔,是情節的必然發展。他視小尼姑如草芥,對老尼姑耍無賴,亦是他畏強凌弱無賴霸道的表現。

自己的不爭氣不覺悟,統治階級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竊之路。 第六章,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無路可走的經過。

阿Q從城裏回到未莊後,受到人們的“敬畏”,不過因爲他在城裏給白舉人家裏幫過忙,手裏有現錢,有些便宜貨,還知道城裏一些見聞。因此,掌櫃、酒客、路人都對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對阿Q也“肅然”,婦女對有劣跡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動趕着要買他的東西。

這一切深刻揭示了國民趨炎附勢的本性。然而,當阿Q的底細被披露出來後,人們又由對他的“敬而遠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說明了世態的炎涼,人們的愚昧無知。

不由得使人發問,這樣的國民,不改造行嗎?阿Q的又一次走投無路成爲必然。 第七章,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了阿Q。

4. 阿Q正傳主要寫的是什麼,說說你的感受

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評論得最多的一部小說。在國外,它被翻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一代一代的讀者都歡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戶曉,幾乎無人不知。它爲什麼能獲得這樣大的成功?

首先當然是阿Q這個人物。魯迅曾經說過,在寫《阿Q正傳》以前,阿Q的形象已經在他心中醞釀了好多年了。他所以從事文學,就是要喚醒昏睡的大衆,因此,向讀者描畫出我們“沉默的國人的魂靈”,以此來促使人們反省自身,掃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會成爲他的夙願。在《阿Q正傳》之前魯迅寫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種意義上都像是在給《阿Q正傳》作準備。譬如《藥》,就是用一種極爲尖銳的方式,揭露了農村中一般民衆的麻木相,而這正是《阿Q正傳》中未莊和縣城裏居民的普遍特徵。至於《風波》中的那位趙七爺,更活脫脫就是一個未莊裏的趙太爺。所以,阿Q這個人物是和魯迅筆下的其他農民形象,譬如《風波》裏的七斤和《故鄉》中的閏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產生於那種想要描繪某個具體人物的衝動,也不是作者爲了製造某種氛圍而虛設出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說,它其實是魯迅對病態國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結晶,魯迅是要用它來顯示“愚民的專制”的真相,在魯迅心目中,阿Q正是無數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代表。

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莊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裏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捱了別人的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分明是別人借亂搶走了他賭贏的錢,他卻在憤怒之中掄起巴掌打自己一個耳光,彷彿是在打別人一樣。就是受了再厲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類似這樣的方法轉敗爲勝,最後就莫名其妙地高興起來。這都是精神勝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徵。

仔細分析起來,阿Q這精神勝利法是包含了好幾個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壓,不敢真刀真槍地反抗;其次是惱恨,雖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壓產生的惱恨卻依然存在,必須要用某種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爲不敢向外界報復,就只有作自我闢解,而這闢解的唯一辦法,就是對現實閉上眼睛,用想象的勝利來安慰自己;最後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維持,只有藉着自欺迅速忘卻惱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復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興起來。這就可以看出,貫穿阿Q這精神勝利法的全過程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種遭受壓迫之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視這壓迫的奴性。在阿Q的惱恨中,本來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這萌芽要長大,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惱恨必須進一步發展成爲憎恨和報復的衝動。可現在阿Q卻把這惱恨改變成爲自我欺騙的動力,這就泯滅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被壓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藥的一種精神病態。

在阿Q身上,除這精神勝利法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現。譬如他對女人的那種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蔑視,譬如他那種到更弱者身上去發泄惱恨的劣習,捱了假洋鬼子的打,卻去調戲小尼姑,等等。如果說小說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集中刻畫,已經證明了魯迅是要借阿Q來刻畫國人的靈魂,那麼阿Q身上的其他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態,就更進一步證明,魯迅的確是完成了他的創作意圖,把阿Q寫成了整個民族精神病態的典型。他的精神狀態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國歷史上遺傳下來的種種奴隸意識,近代以來隨着社會半殖民地化而產生的許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動而又透徹的表現。難怪《阿Q正傳》一出版,社會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爲魯迅是在專門諷刺他。這種強烈的反應正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小說成功的原因。正因爲魯迅把我們國人的病態靈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來,只要這病態尚未根除,《阿Q正傳》就仍然能強有力地震撼讀者。

5. 阿q正傳 觀後感 怎麼寫

恩格斯說過:“阿Q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

上週看了《阿Q正傳》,心存幾分悲涼,有同學說阿Q活得太可憐了,行爲舉止太荒唐可笑了,靈魂在最底層層徘徊還不如早點死點好。可我卻不這樣想,一個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沒有家庭沒有固定的職業沒有甚至無名無姓的人可以活出開心來,可謂算得上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他雖愚昧無知,但不難看出他也活得很單純,自已本來就夠窮的,卻不時的時候還請別人喝酒,對其它的人沒有心存不鬼之處,真真誠誠的找工作,認認真真的幹着他的短工。雖然有時自找沒趣,四處碰壁,處處受到同類人異樣的眼光,但他總能得到可以**的方法來安慰自已。(唉~我想,如果沒有他那“精神勝利法”的話,可能他還活不到那麼長的時間。)

阿Q的確很可憐,直到死的那一刻才明白自已是真的要死了,才明白活着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如果未莊的人沒有那麼麻木不仁,冷血無情,阿Q可能就不會死得那麼冤那麼可憐了。如果阿Q是活在當今二十世紀的話,以他的個性說不定還過得很好的呢。

在當今這個人才濟濟的時代,資訊爆炸的時代,工作難找的時代,房價猛漲久面不降,車子養不起,戀愛不敢輕易談的時代,肯定很多人都有自已不順心的時候,工作不順,愛情受挫,親情友情鬧僵硬------於是一場內心的星際大戰便開始了,當我們冷靜下來的時候再想想,再使什麼小性子泄什麼憤,日子還是要過的,所以找各種原因來安慰自已想開點,“失敗乃成功之母”“麪包會有的”“付出就會有收穫”“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其目的的,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等等。主觀的也好,客觀的也罷,又何常不是阿Q的縮影呢,正如影片結尾的那樣,也是阿Q的一個後代啊。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也許修建精神病院比現在的房地產還要火吧,北大每天的自殺率也就不敢想想了。

還有造成阿Q悲慘的命運我覺得還有另一個原因,雖然他很會自我安慰,但是他每次犯了錯誤後只是純粹的安慰自已並沒有去回頭反省一下自已到底錯在哪裏,哪裏需要改正的,在他眼裏他似乎什麼都是對的,“兒子打老子”“假正經”“我想和你睡覺覺”“小尼姑的頭就應該摸”,這些都可規於他自身的愚昧無知,自已的地位和當時生活的背景吧。所以現代的人借鑑他的“精神勝利法”後還要回頭想想自已不對的地方在哪裏,不能每次像阿Q一笑面過就完了。

阿Q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人物。

6. 怎樣寫阿甘正傳的讀後感

《阿甘正傳》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雖然智商只有75,卻是忠誠、守信、執着、友善的阿甘!而很多時候我們就象阿甘一樣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時候我們都遠不及阿甘,那些不知爲何而做的事情總是非常輕易的半途而廢了。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並不會因爲你處心積慮而更接近終點,卻會在你不經意時,給你做出的努力一個最恰當的褒賞。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

——知道得少,反而有收穫,知道得多,反而會迷惑……所以單純的人容易成功!阿甘善於把所有的問題都簡單化,簡單單純到了只剩下直奔成功。再聰明的人都無法完全認清世間萬象,運轉再快的頭腦,也跟不上世界萬物的變化。

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和勇氣集中於前方,憑藉直覺的指引無助的奔跑,在同齡人的石塊下跑過了兒時的嘲笑,在教練的咒罵中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在槍林彈雨裏跑過了越南的叢林,在冷戰時期跑過了乒乓外教的戰場,在衆人的追隨中跑遍了美國。

在書中,帶着美國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礙的阿甘凝視着充滿野性的珍妮,彷彿和美國小說大師福克納的名著《喧囂與騷動》中的傻子班吉是遠親。但二者顯然有着根本的區別:班吉只是一個家庭衰亡的象徵,是個真正的低能兒;而阿甘這個“傻子”卻幾乎代表了這個時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他答應戰友布巴要共同買一艘捕蝦船,但戰友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爲他實現了遺願;做事認真——在大學裏,他被破格錄取,併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勇敢無畏——在越戰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重情輕財——他對珍妮的愛,不用多說了。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需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必計較你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到達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

任何回報都是需要先予再取,可是我們常常需要一些理由,讓自己能夠放棄顧慮、全心投入、甘心付出。可理由往往不夠充分,反而是有各種負面的理由讓我們裹足不前,猶豫不決。

Tags: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