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循化撒拉族美食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18W

循化撒拉族美食

1、手扒羊肉:將羊宰殺後,剝皮,取出內臟,去掉頭蹄,然後將羊卸成若干塊,放入鍋內,不加調料和食鹽,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

用手拿着吃,或是用蒙古刀剔着吃。

2、饊子:是一種油炸麪食,以白麪爲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其形圈圈相連,外觀纖細黃亮,入口濃香酥脆。

3、油香:製作時首先要和麪、醒面。

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麪糰,每個小麪糰擀成餅坯。

將油上鍋燒熱,放入擀好的餅坯,待鍋中油香略有變黃後,翻一個個兒,當兩面鼓起焦黃後,即可撈出。

4、白斬雞:又叫白切雞形狀美觀,皮黃肉白,肥嫩鮮美,滋味異常鮮美,十分可口。

肉色潔白皮帶黃油,具有蔥油香味,蔥段打花鑲邊,食時佐以薑蓉、醬油,保持了雞肉的鮮美、原汁原味,食之別有風味。

5、紅燒羊筋:羊筋是羊蹄的韌帶。

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儲存,久藏不壞。

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點。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手扒羊肉:將羊宰殺後,剝皮,取出內臟,去掉頭蹄,然後將羊卸成若干塊,放入鍋內,不加調料和食鹽,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

用手拿着業容二眼飯吃,或是用蒙古刀剔着吃。

2、饊子:是一種油炸麪食,以白麪爲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其形圈圈相來自連,外觀纖細黃亮,入口濃香酥脆。

3、油香:製作時首先要和麪、醒面。

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麪糰,每個小麪糰擀成餅坯。

將油上鍋燒熱,放入擀好的餅坯,待鍋中油香略有變黃後,翻一個個兒,當兩面鼓起焦黃後,即可撈出。

4、白斬雞:又叫白切雞形狀美觀來自,皮黃肉白,肥嫩鮮美,滋味異常鮮美,十分可口。

肉色潔白皮帶黃油,具有蔥油香味,蔥段打花鑲邊,食時佐以薑蓉、醬油,保持了雞肉的鮮美、原汁原味,食之別有風味。

5、紅燒羊筋:羊筋是羊蹄的來自韌帶。

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儲存,久藏不壞。

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點。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1、手扒羊肉:將羊宰殺後,剝皮,取出內臟,去掉頭蹄,然後將羊卸成若干塊,放入鍋內,不加調料和食鹽,用清水煮至七緊方商請八分熟,即可。

用手拿着吃,或是用蒙古刀剔着吃。

2、饊子:是一種油炸麪食,以白麪爲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其形圈圈相連,外觀纖細黃亮,入口濃香酥脆。

3、油香:來自制作時首先要和麪、醒面。

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麪糰,每個小麪糰擀成餅坯。

將油上鍋燒熱,放入擀好的餅坯,待鍋中油香略有變黃後,翻一個矛要損破哪個兒,當兩面鼓起焦黃後,即可撈出。

4、白斬雞:又叫白切雞形狀美觀,皮黃肉白,肥嫩鮮美,滋味異常鮮美,十分可口。

肉色潔白皮帶黃油,具有蔥油香味,蔥段打花鑲邊,食時佐以薑蓉、醬油,保持了雞肉的鮮美、原汁原味,食之別有行輕勢說亮以盟達風味。

5聚掌基望、紅燒羊筋:羊筋是羊蹄的韌帶。

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你軸必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儲存,久藏不壞。

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點。

撒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特產是什麼呢?

羊筋

羊筋是羊蹄的韌帶。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儲存,久藏不壞。用羊筋做的菜餚品種很多,是青海回、漢族筵席中最常見也是很有聲譽的地方菜之一。

由於羊筋是膠質組成,比起海蔘、魚翅來,價廉味美,是烹製高筵美饌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先用菜油或羊滑油燒十分熱,將油鍋旁移,待溫度降低些,放入幹羊筋,慢慢再加溫油鍋炸透。

將炸好的羊筋,泡發一二十小時,剔去筋膜,揀去雜毛,再放開水中燉煮,加礆除油漬,浸泡鬆軟,略加醋除去礆味,清水漂洗,用羊湯(雞湯更佳)燒燉,以姜粉、胡椒、精鹽、幹辣椒、蔥段等爲佐料,即爲燒羊筋。如將羊肉切爲細末,加蒜泥拌勾,調佐料後和羊筋一併上籠蒸透,再澆湯汁,撒蔥段、香菜,即是肉末羊筋。如將洗淨的羊筋條用糰粉蛋白調糊狀掛芡過油,出鍋乘熱澆冰糖蜂蜜的濃汁,就是蜜汁羊筋。

西寧地區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爲“三燒”的菜就是以羊筋爲主,肉久、肉塊陪襯的地方菜,配海蔘、竹筍合燴者叫“海三鮮”。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種萊,品名衆多,其味各有千秋。

青海線辣椒

青海省有個循化縣,居住着7萬多撒拉族羣衆。黃河從該縣穿境而過,在其拐彎的地方孕育出了大片的河谷平地。這片河谷平地因爲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數百年來成爲循化線辣椒僅有的產地。

循化的線辣椒皮厚、細長、鮮紅,都是西北地區出了名的!所以青海的菜餚口味,多以鮮辣見長,用青海省門源縣出產的青油“潑”出的循化辣椒粉,是當地餐桌的必備食品。

撒拉族的民俗是什麼?和他們交往有什麼忌諱的嗎?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爲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爲屬於撒魯爾方言,無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男子頭戴白色或黑色圓頂帽,上穿白色襯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帶,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冬季穿皮襖。婦女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長褲,戴頭蓋。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麪粉爲主。家常品種有花捲、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麪、擀麪、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裏,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按照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製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乾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製成,飲用別具風味。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爲。

撒拉族的族名由來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系“散魯爾”的變音,簡稱“撒拉”。

據考證,“撒拉”這一名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西突厥時期烏古斯部的撒魯爾(salur)部落。撒魯爾又譯作“撒羅爾”或“撒盧爾”,爲烏古斯汗6個兒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長子,撒魯爾意爲“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

漢文文獻對“撒拉族”這一稱謂記載有十幾種之多,大部分是“撒拉爾”或“撒拉”的不同譯名,如“撒剌”、“撒剌兒”、“沙剌”、“沙剌簇”、“薩拉兒”、“撒拉爾”、“撒喇”等,而鄰近藏、漢、回等民族稱之爲“撒拉”,土族稱之爲“撒勒昆”。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爲“撒拉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撒拉族

特色鮮明的青海飲食文化

我們都知道在青海省分佈着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青海的各個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本族獨特的風俗和習慣。但從飲食方面看,各個民族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文化特點。這些民族的飲食習慣差異是青海文化中與衆不同的地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青海的各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吧。

漢族飲食習俗

漢族分佈於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數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漢族大部分是從內地遷來的。這裏的環境與內地大不相同,但漢族的飲食習俗基本與內地保持一致。當然,青海的漢族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飲食習俗也有了自己的特點。西寧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後從內地各省遷來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傳統,而北方人則喜食麪食,沒有形成統一的飲食習俗。

漢族農民的傳統主食是白麪製品,有饅頭、餃子、麪條、烙餅、釀皮子等各種花樣,其食法同甘肅、陝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麪條多采用抻拉法,可寬可細。最有特色的是當地的揪面片兒。青海人揪面片的技術很高,站得離鍋遠遠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拋到沸水中,速度可與山西刀削麪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兒大小、厚度也很均勻。

羊肉面片兒風味獨特,食後令人難忘。青海人稱鍋盔爲“焜鍋”,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內鬆綿,耐存放。要切成四五釐米寬的長條兒食用。平川的農民認爲白麪食品不耐飢餓,還常常用白麪同山區農民換雜糧吃。山區農民主食爲雜糧,其食法同北方各省農民近似。

藏族飲食習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黃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樹州。以剽悍豪爽着稱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們長期生活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過着遊牧生活。這裏牧草豐茂,主要牲畜是犛牛和羊。農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爲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犛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樣雖不算多,卻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奶食類:在青海藏區,牛奶通常用來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種芳香的氣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爲主食,認爲酸奶能使他們益壽延年。

肉食類:青海藏區居民只食偶蹄動物,禁食奇蹄類動物。至於棲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魚類,雖說無蹄無爪,但在傳說中它們是屬於龍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魚,據說必會招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牧民們烹製肉食的方法比較單一,主要是白煮,從無燒、烤、煎、炸、炒之類的烹飪習慣。煮肉十分講究火候,通常是將帶骨頭的大塊肉投入鍋中,用旺火煮開,滾沸一陣兒,撈出來就可以食用了。這種半熟的開鍋肉,肉中見血,但吃起來鮮嫩不膩,越吃越香。

因爲大塊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當地把這種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時一手抓肉一手執刀,把肉片削下來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順着嘴脣把肉割斷,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這種吃肉方式的漢族客人往往爲之瞠目,擔心他們會割破嘴脣。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區就連四、五歲的孩子也會用這種方法吃肉。他們吃過肉的骨頭,都颳得乾乾淨淨。藏族人不允許將未啃乾淨的骨頭扔掉。

米麪食品:大米和麪粉是牧民們喜愛的糧食。他們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麪粉做面片、餃子、烤餅和油炸餅外,還做一些頗具草原風味的食品,有:糌粑、“儀貼”(油攪團)、安多面片、麪條等。還有“雪吐”(水油餅),“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爲烤餅類)、“醒”(酥酪糕)、“折闊”(大米湯)等,多在禮儀活動中食用。

青海藏區每年消費大量茶葉,牧民們可一日不吃飯,但不可一日無茶。其茶爲磚茶,來自內地。藏區並不產酒,牧民們愛飲的青稞酒來自毗鄰的城鎮。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對酒都有偏愛。青海藏區飲酒時不擺菜餚,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盞酒盅,而用平日飲茶的小碗,要記得碗是個人專用的哦。

撒拉族飲食習俗

撒拉族是我國兄弟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絕大多數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其餘分佈在鄰近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甘都鄉和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青海省西寧市和祁連、烏蘭、貴德、同仁、興海等縣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稱“撤拉爾”,漢文史書中有“撒蘭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魯兒”、“薩喇”等稱謂。至於撒拉族的來源等問題則無正式記述。根據一些史學家的研究和民間傳說,撒拉族可能是古代來自中亞撒馬爾罕一帶的一個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帶的藏、回、漢等民族長期融合後形成的一個民族。

傳說他們的祖先趕着駱駝,馱着一部《古蘭經》來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說是7人)。因駱駝到此化爲石頭,遂定居於此,時間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農曆五月十三日。但這僅是一個傳說,實際年代應是比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教,他們的生活習慣,包括衣着、服飾、飲食、起居等,大致與當地回族相似,但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

撒拉族以務農爲主。食用的糧食主要是小麥、青稞、蕎麥。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饃饃、麪條、散飯和攪團。散飯和攪團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麪粉,攪成糊,只是攪團較稠些。吃攪團時,一般要另備湯菜和蒜、辣椒等調味料。每到農曆六月,當青稞臨近收割時吃“麥索兒”(即“吃青”)。方法是將青稞穗頭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後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

若將烤熟的麥仁磨成細粉,裝進碗,澆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潑辣子、鹽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爲麥索兒。不過,麥索兒要當天做當天吃,隔夜則變餿。麪條製成雀舌狀,極滑口。油香、饊子、焜鍋餅、油攪團(以油拌麪製成)也是撒拉族愛吃的麪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許多飲食習俗,愛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鍋,還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麥茶和奶茶。同其他教信徒一樣,也禁食豬肉和自死之動物。

回族飲食習俗

青海全省回族幾乎遍佈每個州和縣,但絕大多數回族聚居在以西寧爲中心的農業區各縣。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飲食習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饃饃,炒菜有粉條、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饃饃、煮洋芋、炒洋芋、蓋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經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蘿蔔、酸菜、蔥)、寸寸面、雜麪巴烙、長面、豆麪攪團、豆麪散飯、羊肉面片、拉麪、臊子面、扁食(餃子)。回族喜飲茶,茶具多是細瓷,很講究。不飲酒。

土族飲食習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和民和縣、大通縣。土族的稱謂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肅省天祝一帶自稱“蒙古爾”、“蒙古爾孔”、“察汗蒙古爾”。民和和三川地區則多自稱“土昆”。甘肅省卓尼地區則多自稱“土戶家”。

儘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關係,也有人認爲土族系突厥人的後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和習慣。其中還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業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老風俗。土族由於長期同漢、藏、蒙古族交錯雜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經濟方面則向漢族學習,並使用漢文。在飲食習慣方面,不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漢、藏民族的影響。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東部地區定居下來後,最初以經營畜牧業爲主,人們吃的是肉類和乳品,後轉以農業生產力主,改以吃糧食爲主。但在許多方面仍保留畜牧業時代的痕跡,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饃饃、麪條等製法同漢族一樣。土族還有自己一些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還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圓蹄牲畜(馬、騾、驢)的肉。其原因有的說,昔日唐僧取經白龍馬馱經有功,爲給白龍馬報恩,所以不吃;有的說,土族人供羅吉天王神(羅吉音近騾子),所以不吃;還有一種說法,吃了圓蹄牲畜的肉,來世轉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圓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飲食習俗對其影響之大。

土族的節日同當地漢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節日做不同花樣的饃,吃不同花樣的飯。諸多節日中,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最爲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鍋饃(即把發麪團裝在鍋盒裏,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幹餅),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餅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麼菜沒有什麼講究。一般情況下,都要請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較大,而且要求喝乾,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

實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無名指蘸酒對空彈三下,也可以應付過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裝成不能喝,如果讓主人知道了會很不高興。敬過酒後,則邊飲酒邊唱歌,賓主相互讚頌,熱鬧非常。客人啓程前要吃長麪條或面片,叫做啓程面。客人出門時,主人託酒杯等候在大門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馬三杯酒”。這樣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剛到門前時敬的“臨門三杯酒”,一個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貴賓,除了像上面說的那樣敬酒外,桌上要擺一個裝飾着酥油花的炒麪盒子;在一個長20釐米、寬14釐米的木製方盤中,擺一塊同木盤大小相當的肥肉,上插一把長約16釐米的刀子;在酒壺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認爲這是對貴賓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塊爲重,只要有這兩樣,客人就滿意了。

56個民族 56種美食,知多少

56個民族 56種美食,知多少

56個民族56朵花,56個民族是一家。但這56個民族卻又有着各自的習俗各自的傳統和各自的飲食習慣。那麼,今天就來科普一下56個民族的56種民族特色之美味佳餚吧!

漢族·餃子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爲“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爲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漢族菜一般被分爲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而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麪皮包餡水煮而成。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着“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爲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爲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爲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爲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爲“紅食”。

回族·麪點

回族是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苗族·酸湯魚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傣族·豬肉乾巴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爲“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爲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傈僳族·漆油燉鴨

傈僳族在唐代稱爲“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於飯菜一鍋煮的烹製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壯族·寧明壯糉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爲“壯族”。壯族擅長烤、炸、燉、醃、滷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着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糉,狀元柴把等。

朝鮮族·泡菜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是入冬後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備菜餚。朝鮮族節日菜餚品種繁多,並備時令名菜。朝鮮族名菜名點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麪、打糕、朝鮮泡菜等。另外還有:醬牛肉蘿蔔塊;鐵鍋裏脊;生拌魚等朝鮮族風味菜餚。

高山族·米酒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羣。高山族以稻米爲日常主食,輔以薯類和雜糧。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薑,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醃製。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爲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製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納西族·麗江火腿粑粑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爲人。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爲布朗族。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阿昌族·酸辣谷花魚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

怒族·琵琶肉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爲主。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爲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鄂溫克族·鄂溫克酸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爲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爲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幹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麪包或點心上食用。

鄂倫春族·鄂倫春烤肉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爲“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爲鄂倫春族。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曬肉乾、曬肉條、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燒肉、樺樹汁等。

赫哲族·殺生魚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爲赫哲,意爲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其中,尤以食魚爲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殺生魚(塔拉克)、魚片(拉鋪特克)、刨花(蘇拉克)、烤魚(稍魯)、烤魚片(達勒格切)等。

門巴族·蕎麥餅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脫、林芝、錯那等縣。在勒布地區的門巴族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攤上糊狀的蕎麪烙成餅,然後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

白族·柳蒸豬頭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爲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製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麪糰加佐料蒸制而成。

保安族·饊子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爲“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爲主,一般做成饅頭、麪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

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爲“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達斡爾族·“二米飯”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蕎麥麪爲主。平時,喜用肉燉蔬菜。常吃魚,主要烹調方法是清燉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麥炒米、面等。所謂“二米飯”是蕎麥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德昂族·酸筍燉雞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批准正式改名爲德昂族。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滷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東鄉族·東鄉族棧羊肉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爲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侗族·侗族生酸菜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爲“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蔔、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爲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

獨龍族·蜂蛹

獨龍族曾被稱爲“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爲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俄羅斯族·烤麪包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爲“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俄羅斯人切土豆、胡蘿蔔多切成塊,而不切條。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作各種食品和飲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製作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爲“畢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哈尼族·竹筒雞

據史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哈薩克族·奶疙瘩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疙瘩。

基諾族·芭蕉肉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正式確定爲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京族·鮎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日常菜餚以魚蝦爲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爲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鮎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醃製而成。

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爲“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抓飯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有饢、鍋貼、庫依瑪克(油饢)、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饊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麪、花捲等。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爲虎,“祜”爲將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乾巴、幹糝、香草烤牛肉等。

黎族·竹筒飯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爲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特色美食:竹筒飯。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爲南方人。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整條魚投入火塘,埋上熱灰,用不多時便燜熟可吃。在山上捕獲到大的動物,除烤吃外,還切成肉條,烤熟後長期貯藏。

滿族·薩其瑪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爲女真。滿漢全席是我國最着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滿、漢族合宴名稱。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峯。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

毛南族·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着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毛南山地盛產紅薯,並在食物中佔一定份量。爲能充飢和享受各種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乾片,水磨取漿製作紅薯粉絲,整個兒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飯中煲熟。酸食:是毛南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夏天天氣炎熱,勞動歸來吃些螺螄酸,不僅清新爽口,而且還會防治腸胃消化不良和腹瀉等疾病。

仫佬族·醃豆角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醃製各種醃菜,有醃豆角、蒜頭等。

普米族·紅燒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爲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爲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西紅柿等。

羌族·羊肉附片湯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爲“本地人”。羌族無論男女老少,均喜飲用青稞、大麥自家釀製的咂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爲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

撒拉族·撒拉族油攪團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按照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麪粉製成。

畲族·豆腐釀

畲族自稱“山哈”,意爲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餚是“豆腐釀”。

水族·魚包韭菜

水族自稱“海水”,意爲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着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等多種。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美食:魚包韭菜

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佈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塔吉克族最喜歡的食品爲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後蘸鹽吃,認爲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爲“西爾烏”(手抓羊肉)。

塔塔爾族·古拜底埃

塔塔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爲“茅舍”。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着稱,善於製作各種糕點,如用麪粉、大米加奶酪、雞蛋、奶油、葡萄乾、杏幹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鬆軟,風味馳名新疆。

土家族·粑粑(餈粑)臘肉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爲常見。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仡佬族·扣肉底菜

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醃製的酸辣菜,用香椿芽醃製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土族·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爲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爲“霍爾”。日常菜餚以肉乳製品爲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爲原配料製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麼、燒麥等。

佤族·鵪鶉肉湯

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批准改爲現稱。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維吾爾族·烤羊肉串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爲“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包子、麪條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麪(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烏孜別克族·米腸子

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爲“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製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米腸子和麪肺子是烏孜別克人喜愛的傳統小吃,做法精細。

錫伯族·辣罐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辣罐是錫伯族人獨特的菜餚。通常將肉餡剁好,選用長辣椒切成2釐米一段將辣筋取出,再將肉餡灌入,掛糊後用油炸成金撈出裝盤上席。

瑤族·荷包紮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瑤族人口較多,分佈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糉粑、荷包紮。

裕固族·燒殼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犛牛、黃牛、羊奶爲主製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還喜歡在大米飯裏、粥里加些蕨麻、葡萄乾、紅棗,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黃米飯內加些羊肉丁、酸奶,作爲主食。麪點美食:燒殼子。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爲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麪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撒拉族民俗

撒拉族由元代來自中亞的撒馬爾罕人,同藏、回、蒙古各族長期融合而成。主要從事農業。信仰教。人口:87697

  分佈: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詞彙,青壯年多通漢語。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爲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習俗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爲。

  撒拉族服飾

  撒拉族男子頭戴白色或黑色圓頂帽,上穿白色襯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帶,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冬季穿皮襖。婦女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長褲,戴頭蓋。

  撒拉族食俗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麪粉爲主。家常品種有花捲、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麪、擀麪、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裏,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按照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製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乾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製成,飲用別具風味。

  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quot;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麪粉製成。

  撒拉族節慶

  撒拉人信奉教。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爲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爲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在民間,婚喪嫁娶都要炸油香、煮麥仁飯,其間凡參與炸油香、煮麥仁飯的婦女必須要"乎斯里"(即沐浴過),未經沐浴或經期婦女,不允許參與這項工作,也不允許到油鍋附近去。

撒拉族建築民族特點是什麼?

盤點撒拉族的傳統美食

雀舌面

雀舌面是撒拉人待客敬老時特意做的一種麪食。這種麪條形似雀舌,很薄,小巧玲瓏,故名。其製作方法是,將白麪調製好,精心擀平,待薄如蟬翼時,切成像雀舌樣的菱形小塊,並撒上少量麪粉,放置在面板上。炒勺里加清油燒熱,放入蔥花、羊肉丁爆炒,炒好後裝碗,此菜撒拉語稱爲“喬花得”。麪條下鍋煮熟後,倒入喬花得,用勺子攪勻即可。吃時還配有自制的辣醬、蒜泥、醋等佐料,任意調製。雀舌面一般是在其它飯菜上完之後的最後一道麪食。

攪團

攪團分一般攪團和油攪團兩種。一般攪團用青稞面、豌豆麪、蕎麥麪、玉米麪做成。具體做法是將面均勻撒入開水鍋中,用筷子不停地攪拌,防止結團夾生,攪到粘稠狀,盛入盤中,用勺子壓扁,加上鹽、醋等調味品即可食用。油攪團的做法是在鍋中放少量水,燒開後撒面入鍋,同時將食油倒入,用筷子攪拌,等面和油熟透後盛入碗裏,用手抓着吃。油攪團一般都用麥子面做。

餛鍋饃

餛鍋饃是在餛鍋裏烤制的一種饃。餛鍋是圓形鑄鐵製品,分兩半,上半爲鍋蓋,下半爲鍋身,中間結合處有子母扣。做餛鍋饃時,先將餛鍋放在竈膛火堆裏或燒紅的熱土裏烤熱,之後將和好的小麥面或青稞麪糰放進鍋內,再將餛鍋放入竈膛烘烤二十多分鐘即可。這樣烤制的餛鍋饃顏色金黃,外層乾脆,內層酥軟,味道香甜可口。

依吉瓦格日果依

此小吃即煮雜碎,撒拉語叫“依吉瓦格日果依”。包括羊、牛的大小腸和心肺肝外加部分胸叉肉,在宰牛羊的當天即做好煮熟,並請 “阿格尼”來吃,還要給鄉鄰及本“孔木散”的老者送一份。牛羊的小腸洗淨後,用豆麪或白麪糊糊攪成不稠不稀的糊面,然後用小勻灌滿腸後扎口。大腸內灌的則是用細肉丁、麪粉及切碎的肺、心等攪成的東西。肝和胸又是直接放進鍋裏煮的。煮熟後,拿出來切成小塊,選每一種若於盛進各人的碗裏,然後調以辣醬、大蒜、醋等食用。

方形油餅

方形油餅,撤拉語叫 “牙格堯瓦” 。這種油餅是專門用來“看月子”時由孃家送給婆家及其黨家的,做法與油餅差不多,只是在長方形餅的表面上用特製的木籤刺上各種幾何圖案(主要是菱形),頗有藝術講究。孃家如果生活富足,其油餅的厚度、用油量及大小都較規範,否則,與普通油餅並無二致。

蛋糕

撒拉語叫“優目塔厄麥合”。將白麪用鹼水揉成麪糰,不規則地撕下扔進燒油鍋,成熟時變成各種蛋糕,撒拉人常用此種雞蛋糕款待貴賓。當把熱騰騰的蛋糕拿出來時,上面適量地撒點蜂蜜或白糖,吃起來別有一番香味。

請介紹一下我國裕固族的和撒拉族衣食住行和分佈

裕固族的分佈

~~~~~~~~~~~

~~~~~~

分佈於甘肅的少數民族。約12萬人(1990年)。爲回紇後裔之一。用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無文字,通漢語文。信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崇尚騎馬和射箭。

人口爲13719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自稱“堯呼爾”。

********************

裕固族的衣食住行

~~~~~~~~~~~~

~~~~~~~~

:::::

裕固族至今仍保留着傳統的民族服飾。男子一般穿高領左大襟長袍,長度相當於身長,系紫紅色或藍色腰帶,腰間綴有腰刀、小佛像、鼻菸壺、酒壺、火鐮、火石、旱菸袋等物,戴圓筒平頂錦緞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穿高筒皮靴或雙鼻樑圓頭靴。有些裕固族地區老人穿矮領白褐子鑲黑邊的長衫,衣襟下邊開小衩,外套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環。

裕固族婦女身着左襟高領長袍,長袍多爲綠色或藍色,長袍下襬兩側開衩,衣領、袖口、衩口、襟邊用絲線繡有各種美麗的花邊。外套短坎肩,一般用大紅、紫紅、翠綠等色綢緞縫製,系紅、紫、綠色腰帶,腰帶兩端垂於腰後兩側,上綴手帕、荷包等裝飾。腳登長筒靴,頭戴喇叭形尖頂白氈帽或用芨芨草製作的帽子。已婚、未婚婦女的標誌是頭部佩戴的飾物不同,未婚少女梳多條髮辮,在額前帶“格堯則依捏”,即在一條長紅布帶的上邊綴各色珊瑚珠,下邊緣是用紅、黃、白、綠、藍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許多穗;已婚婦女佩戴長形的“頭面”,即先將頭髮梳成三條大辮,兩條垂胸前,一條在背後。頭面也分三條繫於髮辮上,每條又分成三段,用金屬環子連接起來,上面鑲有銀牌、珊瑚、彩珠、貝殼等飾物,還戴一種尖頂紅纓氈帽。

:::::

裕固族人的主食以麪粉爲主,其次是青稞、小米、大米、黃米、豆類等,而且還大量食用奶製品和肉類。主食主要是做成面片、麪條、包子、黃米乾飯、小米飯、餃子、烙餅、油果子等,奶製品主要有奶茶、奶酪、甜奶、酸奶、酥油、奶果子、奶疙瘩等,而肉類食品則主要有手抓羊肉、脂裹肝、肉腸、烤全羊、牛背子、羊背子、燜羊羔肉、炒羊肉片、羊血灌盤腸、薰羊肉、風乾羊肉條、羊雜碎等。

:::::

裕固族主要的傳統居住方式爲土木結構的房屋和適合遊牧生活的帳篷。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蓋有土木結構的房屋,即用土胚、麥草泥、白楊木爲原料的長方形住房。

完全過遊牧生活的裕固族牧民

則常年居住在牛毛帳篷裏,裕固人的帳篷忌坐南朝北。帳篷正上方過去是擺神位的地方,現多擺放着傢俱、收錄機等物。左邊是用木板拼接民的板炕。上面疊放着被褥毛毯,來客也請到炕上就座,而且按不同的輩分坐不同的位置。帳篷右邊放置奶桶,鍋碗等炊具。中間是爐竈,燒火做飯就在這裏。帳篷頂端有天窗。另外裕固族定居放牧地區和農業地區則以住土房爲主。

~~~~~~~~~~~

摔跤:裕固語稱爲“瑪勒啊拉斯”,是裕固族傳統的體育娛樂運動。獲勝者會受到人們的讚譽,被人們視爲“好漢子”,裕固族稱爲“巴特爾”。

賽馬:裕固族賽馬分爲走賽馬和奔賽馬兩項,走賽馬主要是比馬的走式,奔賽馬主要是賽速度。賽馬獲勝者要披紅掛綵,還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射箭:裕固族年輕人常常自制弓箭,三五成羣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標,彎弓射箭進行比賽。而且在裕固族婚禮上,新郎還要輕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帶以下,射中爲吉利。

拔棍:是裕固族小夥子在放牧場上的一種角力比賽。拔棍時,兩人面對面伸腿坐地,雙腳相蹬,拿一根結實的木棍橫在中間,兩人用力將木棍往自己懷裏拉,誰先將對方臀部拔離地面,誰就獲勝。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雖然已經失傳,但是民間仍然保留着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包括神話、傳說、寓言、民歌、敘事詩、格言、諺語等。其民歌曲調獨特,內容多是表達勞動和愛情。《黃黛成》和《薩娜瑪可》是流行較廣的歌曲。裕固族人民人人會唱歌,歷史上曾有職業歌手。近年來,國內外都有人對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發現有些民歌如“搖籃曲”等,還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調,這些曲調由匈奴人傳給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鐵勒、回紇人,回紇人又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今天的裕固人。裕固族人還擅長造型藝術,主要是實用的工藝美術品。例如編織的各種口袋、毯子、馬繮繩等,他們在上面織出美麗的花紋、圖案,結構和彩色樸素大方。婦女還擅長刺繡,各種圖案形象生動,獨具特色。

~~~~~~

如果你還想知道關於裕固族的其他問題

你可以去登陸這個網站

http://www.17xie.com/read-326841.html

http://www.yovhur.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

撒拉族分佈

~~~~~~~~~~~~~~~~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谷地,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部分撒拉族散居於青海省的西寧市及黃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伊寧縣等地。

****

衣食住行

~~~~~~~~~~~

~~~~~~~~

撒拉族服飾

::::

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繫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寬,長衣窄。老年人穿的長衣衫,撒拉語稱爲“冬”。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一種長約數尺的白布。撤拉族婦女喜歡色澤豔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戴長串耳環、戒指、手鐲、串珠等手飾。受教文化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崗工一帶,部分撒拉族的衣飾已改從藏族衣飾.

***

飲食上

~~~~~~~~~

~~~~

以小麥爲主食,輔以青稞、蕎麥、馬鈴薯和各種蔬菜。逢年過節或貴賓迎門,則以炸油香、搓饊子、做油攪團、手抓羊肉、蒸糖包等慶賀節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麥茶是頗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睞的飲料。家家都有火壺和蓋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雞肉爲主,忌食豬、驢、騾、馬、血液和自死之物。

*****

~~~~~~

~~~~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論大小,自成區域。房屋建築形式是木泥結構平頂式建築,住房四周以土牆圍成“莊廓”。屋內牆壁上張貼着阿拉伯文“庫法體”書法,顯得素雅、莊重、潔淨。在院牆四角頂上,放置着白石頭,這與當地藏族習俗相同。

***

~~~~~~

~~~

撒拉族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彼此見面,互道“色蘭”問安(“色蘭”,阿拉伯語“和平”“安寧”之意)。做客時,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饅頭時,要把饅頭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嚥。撒拉族十分敬重“舅親”,認爲“鐵出爐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禮拜時,禁止行人在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對面談話忌咳嗽、擤鼻涕。

相關網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salazu/salazu/salazu.htm

http://ke.baidu.com/view/4952.htm

在青海旅遊累嗎?青海旅遊值得去嗎?

1.青海旅遊值得去嗎

如果來青海旅遊6天5夜,600元起要錢不靠譜。首先,青海的旅遊景點相隔很遠,要坐大巴,要花很多錢,而且要住5晚。旺季時每晚200多元。首先,它這是吃飯的問題,每頓飯要幾十元,外加每個景點的門票。因此,它在青海旅遊6天5夜是不夠的。

2.青海值得一去嗎

在海東市,有幾個寺廟也很有意思。比如樂都的瞿曇寺,有青藏高原小故宮的美譽,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剎,與明朝皇室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有些人甚至說文健皇帝在這裏度過了他的餘生。

還有互助尤寧寺,曾被稱爲湟水北岸寺廟之母。這座寺廟的規模一度超過了Ta爾寺,但是因爲一些歷史事件,這個寺不如Ta爾寺。但是,作爲一個旅遊愛好者,這個寺廟有很多可看的。海東市的自然風景也很好。最著名的林場是互助北山林場。它還有個名字叫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這裏流水潺潺,雲霧繚繞,松柏參天,山花爛漫,野生植物衆多。可以說是旅遊的好去處。近年來,新建的青海最美的公路——扎年公路從這裏穿過,沿途風景非常美麗,吸引了很多遊客打卡。

另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是位於循化的夢達天池,它以青藏高原的西雙版納。它不僅氣候宜人,而且風景優美。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池水清澈,藍天如故,山峯倒影,水鳥在湖中飛翔,魚兒在舒然游來游去。一切都很美好。而且在循化,還有好吃的撒拉族美食等着你。可以說本縣必遊。

3.青海值得旅遊的地方

大同縣十大旅遊景點

1.老爺山

老爺山又名元朔山、北武當山,距西寧市區30公里。因山頂有太淵宮(關公廟),廟內有公衆人物雕像,故名老爺山。位於西寧以北35公里的大通縣橋頭鎮蘇木連河(北川河)上,山頂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寧附近最雄偉、最美麗的山峯。

2.察汗河景區

察汗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大通縣寶庫鄉,距西寧市50公里。這裏鬱鬱蔥蔥的森林覆蓋着奇怪的山峯和溪流。每年六月盛開的杜鵑花爲它們增添了一些魅力。冬季的冰瀑與造型奇特的石林相呼應,令人歎爲觀止。

3.東峽翠谷

從西寧出發,沿張寧高速公路北行35公里。在巍峨的老爺山下,穿過大同縣一號橋,沿着一條筆直的水泥公路向東北方向走15公里。在你的面前,你會看到一個天然的綠色屏障,它充滿了雲彩,美麗而優雅,綠色如玉。沁人心脾的翡翠色,讓人彷彿置身於神話般的夢境狀態。

4.光輝寺

廣惠寺,原名過芒寺,名爲賽克河關巴在藏語中,意思是讚美海浪,讚美聖地。位於大通縣東峽鄉衙門村北側,距縣城橋頭鎮30餘里。據史料記載,廣惠寺始建於清朝順治七年。該寺由哲蚌寺-端知嘉措建造,在法國被稱爲巴龍端知布。

5.黑泉水庫

黑泉水庫位於寶庫河上,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爲主,兼有防洪、發電和環保效益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水庫總容量爲1.82億立方米。平湖出高峽是黑泉水庫的真實寫照。

6.大同娘娘山風景區

青海省大通縣娘娘山位於大通縣橋頭鎮西側,5公里處

舊稱北武當山,又稱元朔山。因太淵宮(關公廟)建在山頂,廟中造像有關,故名老爺山。位於西寧市以北35公里的大通縣橋頭鎮蘇木連河(北川河)上,山頂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寧市附近的一座雄偉美麗的山。

9.大同明長城遺址

近日,大同明長城遺址已列入國家長城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已下達搶救加固工程批覆,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和規劃工作。據悉,東起大同、互助交界處,西至大同、湟中交界處的大同明長城遺址,是世界上最高的明長城遺址。專家稱讚它爲八達嶺在青海。

10.八廟崖遺址

巴什雅遺址位於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溝鄉巴什雅村。遺址面積約200150m,文化積澱厚40-120cm。遺址位於村東,大部分在村下。村牆和地面混雜着陶器碎片、石器和雜骨等遺物。有些院落還保留着原來的樣子,其他的大部分在修建的時候已經被清理了。

4.青海旅遊怎麼樣

青海是個好地方,地大物博。去青海旅遊吃飯很方便。有手抓羊肉,烤羊排,烤羊肉串,還有面條,夾餡皮,酸奶,牛羊排湯。總之,如果你去青海旅遊,你可以嘗試一下青海的美食。如果你不習慣青海的美食,有很多外地人來青海做餐廳生意。青海還有全國各地的美食。

5.青海旅遊值得去嗎最近

安全性分爲三個方面:

1.社會治安:目前青海治安比較好,所以你不在城市裏你不必擔心它。如果你去荒野,它人越多越好。

2.交通安全:主幹道沒問題。如果去黃南甚至玉樹果洛時路況較差,最好避開大車。能低速走就低速走。

3.人身安全:如果你不沒有特殊的身體問題,如高血壓,一般不會有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先來西寧適應兩天,西寧沒問題的話再逐步提高海拔。

西寧附近值得一去的景點有:

青海湖(旅遊種類很多,但不推薦海北的羊肉)

Ta爾坦(唐不要相信任何人走你的路去找活佛開光等等)

藏醫藥博物館(一樓免費,二樓參觀的話需要買票。最長的唐卡,是鎮館之寶,最好請導遊。沒錢可以和另一個團的導遊蹭)

青海博物館(免費,但是東西挺好的)

樓觀(空氣好,北山俯瞰全城)

東莞大清真寺(就在外面拍照,附近有很多好吃的)

-

其他景點不推薦。

小吃有:莫家街、水鏡巷和口福街。行程中可以吃零食。

飲食:

中國90%以上的蘭州拉麪都是青海循化化隆人開的,麪食的做法非常豐富。如果習慣了,可以試試麪條。如果還想嘗試,可以試試旗花面,鞭炮面,香腸面等等。我不我不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

可以試試填充皮。馬忠的釀皮很有名.而且味道還不錯。但是本地人吃的少,因爲太貴,不值這個價。拜塞皮還行。如果你能找到,你可以試試。

吃羊肉串:一串吃起來不過癮。就說幾斤肉切了烤着吃更香。也可以烤腰子,蹄筋之類的。

吃羊雜的話,全兒頭有名。但是我覺得街上的商店都不錯。早起吃飯,要個包子吃。

酸奶請吃街邊的碗。都很好。如果你覺得太酸,就加糖。想多吃點純正的藏餐,就太酸了。

吃由青稞製成的酒醅,是一種類似於所謂的酒醅,酒醅和ri的東西

5.鹽湖城的畫面很美,哪個都是,但是需要早晚天氣好,陽光好。另外,如果想拍出好照片,建議準備一個長焦鏡頭。手機拍照的效果不是很好。

6.貴德很好玩,但是貴德的黃河並不總是清澈的。它有導遊陪同參觀也不錯。導遊的路上有美麗的丹霞。

7.它從四川或贛南去黃南比較近。

8.德令哈沒意思。如果你真的想去,你可以下車讀完這首詩。

9.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都是大概念,一個可以不要去那裏。

提醒:

唐不要吃藏餐,它it’真的不好吃。

如果你吃,你可以不要聽。到處都有很多騙子。

尊重民族風俗,不要不要在清真餐廳喝酒,也不要。不要做出各種引起他人反感的行爲。

適量飲酒,不要飲酒。不要因爲你酒量好就不喝酒。這是高原,這是青海。

如果不習慣麪食,請服用六味地黃丸或類似藥物。西北沒有涼茶和龜苓膏,王老吉和加多寶都不行。

腸胃不好的請買藿香正氣水和黃連素。

對於高原反應,紅景天見效慢。建議至少提前一週開始服用。如果反應嚴重,可以用複方丹蔘滴丸或直接速效救心丸應急。

如果你是以進藏爲目的路過西寧。西寧和青海湖的朋友,已經很叛逆了,建議三思而後行。

以上20元以內的首飾都不推薦。青海賣的東西雖然比好很多,但基本都是義烏或者常州產的。

藏銀沒有購買價值。娛樂費5.10美元。隨你便。

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不要。不要冒險。

6.現在適合去青海旅遊嗎

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高寒缺氧,紫外線強,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省會西寧是高原上最大的城市。青海省一年平均300天左右,屬於寒冷天氣。但每年七八月氣溫適宜,草原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疫情防控嚴格。所以2021年8月是去青海旅遊的最佳時間。

7.青海適合旅遊嗎

青海11月適合旅遊嗎?11月的青海冷嗎?青海11月平均氣溫-8~8。

你以爲11月的青海只有冷,沒有夏天生長的草和秋天的油桃花,有什麼可看的?

西北的景點很多,景點讓人眼花繚亂。大多數人主要看湖泊,比如青海湖、茶卡鹽湖、翡翠湖。

但是要記住: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冬季旅遊淡季,氣候寒冷。

淡季旅遊意味着住宿好訂,便宜,也意味着交通和飲食不方便。

它這並不是說你可以11月不去青海旅遊。這個時候最大的看點就是青海湖觀鳥。

在鳥島景區、仙女灣景區、青海湖加里拉地區、青海湖西岸共和縣石乃亥鄉加里拉村泉灣,4000多隻享有鳥中仙女如約從俄羅斯和新疆抵達,爲冬季的青海湖增添活力。

其他主要分爲青海小環線和青海西北環線,西北額濟納胡楊超級環線。胡楊林只有十月纔好看。

所以11月是否值得去,要看11月青海是否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第二,如果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是不是這個季節最美?第三是交通是否便利。

我相信你已經排除了第二和第三項。觀鳥青海湖只是中國十大觀鳥聖地之一。

不管是值不值得,答案自然就出來了。

當然,如果你渴望它,而你只是在這個時候有空,那就要準備必備的衣服:棉襖(可以有效防風)或者厚羽絨服(外套或者羽絨服最好顏色鮮豔,照片上好看,女生最好不要穿太寬鬆的褲子,照片上會顯得臃腫)。棉保暖內衣,棉保暖厚秋褲或羊絨褲(緊身最適合

青海湖D2日出-茶卡鹽湖-返回環湖西路-鳥島-剛察草原-大東樹山-冰溝林海夜宿祁連;

D3-祁連草原-阿柔寺-景陽嶺-門源-黑泉水庫-回西寧。

路線2:

D1-塔爾寺-日月山-道塘河-青海湖-南山全景-入住黑馬河(夜);

看完日出的D2——茶卡鹽湖——返回西湖路——剛察草原——大東樹山——冰溝大板山——在祁連過夜;

D3-卓二山-祁連草原-阿柔寺-景陽嶺-安波-張掖七彩丹霞-張掖(宿);

張掖D4馬蹄寺-227最美國道-邊渡口-祁連草原_門源-大阪山-黑泉水庫-西寧。

我我是一次意見之旅。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啓發。歡迎關注。

:夏季8.青海可以旅遊嗎

是遊覽西寧的最佳時間。在炎熱的夏天,你可以在西寧乘涼,遊覽青海湖。西寧屬於高原氣候區,冬季漫長寒冷,春季短暫,夏秋兩季氣候涼爽,景色最爲宜人。五月的西寧春光明媚,青海湖上的鳥島到處都是從南方飛來的候鳥,正是看鳥的好時候。7月的西寧氣候宜人,也是西寧特色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到處都是山,金燦燦的,格外燦爛。7、8月份去青海湖遊玩,風景優美,兩岸金黃。此時,一年一度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將隆重舉行。

建議的比賽天數

西寧遊玩建議天數:西寧2-3天,8點可以看到藍天;在夏天的晚上,它也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兩三天的時間,來這裏參觀宗教寺廟,品嚐地道的西北美食,春天看鬱金香,夏天看油菜花,和熱情好客的當地人喝葡萄酒,領略西寧的獨特魅力~

但是它今年夏天最好不要去西寧。

撒拉族的轉“拜拉特夜”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撒拉族主要生活在中國黃河沿岸的青海省,撒拉人稱自己爲“撒拉人”,其他人稱他們爲“撒拉人”。撒拉人主要靠伐木上山和順河漂流生活。此外,養蜂是薩拉最喜歡的副業,園藝是他們的專長。

撒拉族習慣於三餐曬太陽(農忙時適當加餐),以麪粉爲主。家庭品種包括花捲、饅頭、饅頭、煎餅、麪食、拉麪、卷面、散米飯、炒麪等。每年的齋月,我們通常只吃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富。

撒拉人的祖先700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遷徙到青海循化,據史料記載,他們的祖先當時過着遊牧生活。移民後,雖然人類環境和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但畜牧業的生活習慣並沒有改變。許多撒拉族有一、二十隻羊,一、兩頭牛,其中許多仍在周圍的山區。

此外,在屠宰牛羊的當天,撒拉用鹼水將牛羊的腸子和肚洗淨,然後將牛羊的心和肝切成肉末或肉泥,摻入麪粉、洋蔥等,小心地塞進牛羊的大腸,用細線密封另外,把豆麪和白麪混合做成麪糊。兩人一起將小腸灌入,封好,再將大腸一起放入鍋中,然後將幾塊胸叉肉放在一起煮。大約10分鐘,腸子就熟了。

死者的頭領還宰了一隻羊,把羊肉煮了,切成三塊手指大小的肉。一切準備就緒後,下午3點左右,十幾個孩子被送到村裏較高的地方,打電話給全村的人要吃麥仁飯。

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音樂文化簡介

撒拉族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爲主。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十分豐富,且語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意義的短體小詩組成。流行較廣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撒拉爾賽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種娶親時的傳統唱曲。撒拉“花兒”則是一種漢語演唱的山歌,歌詞一般爲四句。受藏族的影響,其音調普遍帶有顫音,婉轉動聽。撒拉族唯一的樂器是“口弦”,一般用銅或銀製,形似馬蹄。

撒拉族也將民歌分爲“家曲”和“野曲”兩大類。“家曲”和“野曲”之分有兩種含義,一是形式方面的;二是內容方面的。形式方面的不同所受到的是輕微的,而內容不同的則是嚴格的。爲此,“野曲”只能在戶外演唱並且迴避長輩和親屬。

撒拉族民歌根據內容和音樂特點可分爲勞動歌(號子)、玉爾(傳統情歌)、花兒、宴席曲、宗教歌、兒歌。其中屬“家曲”範疇的爲勞動歌、宴席曲、宗教歌、敘事歌、兒歌。

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長篇抒情詩,每首都由若干段意義完整的短詩組成,或敘述了一個故事,或抒發某種感情,或塑造一個形象。內容大多表現男女青年對愛情的追求與美滿幸福生活的嚮往,旋律帶有說唱性,與當地其他民族演唱的民歌有較大差別,風格獨特。

撒拉宴席曲是撒拉族人民在婚嫁喜事中每當賓客滿堂,歡笑宴慶時,爲助興而用漢語演唱的風俗性民歌和舞蹈,是本民族文化、宗教、生活習俗及民族特性方面的總體反映,是研究該民族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重要依據。

宴席曲的演唱形式自由,歌詞豐富,曲調優美,有即興編詞演唱的,也有代代相傳的傳統曲目,大都配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撒拉宴席曲除《撒赫斯》是姑娘出嫁對唱的哭調外,其餘均是男人們唱的歌,婦女是不唱宴席曲的。

撒拉“花兒”是撒拉族人民用漢語演唱的一種山歌,主要流行於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縣的甘都,甘肅的大河家、劉家集等地區也很盛行。撒拉“花兒”高吭明亮,自由奔放。撒拉“花兒”調式的內部組織是多樣的,調式調性的佈局相當有邏輯性,很有藝術特色,而且富於表現意義。撒拉族“花兒”,受藏族民歌的影響,極爲婉轉動聽,演唱時普遍帶有顫音,而且大都在句子中加入撒拉語和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撒拉族勞動歌曲是撒拉族人民在長期的集體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和勞動節奏緊密吻合的特點,旋律性不強,大多爲一領衆和結合形式,聲調高吭明亮,富有粗獷豪邁的西北高原風格,氣氛活躍,起着助興解悶、消除疲勞的作用。主要有拉木號子、伐木號子、渡船號子、收割號子、連枷號子、打牆號子、打瓦號子等。

撒拉族兒歌演唱形式活潑,趣味性很強,大多與兒童的生活、遊戲等有關。透過演唱,使兒童間接或直接地認識周圍環境,開發兒童的智力,可謂知識性歌曲,其藝術特點是旋律短小、唱詞通俗易懂。

“玉爾”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一種傳統情歌。因受封建禮教之忌諱和反對,這種情歌在田間、野外、磨房等揹人處唱,嚴禁在村宅內演唱。“玉爾”集中反映了撒拉族青年男女對自由婚姻的追求。

撒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特產是什麼呢?

羊筋

羊筋是羊蹄的韌帶。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儲存,久藏不壞。用羊筋做的菜餚品種很多,是青海回、漢族筵席中最常見也是很有聲譽的地方菜之一。

由於羊筋是膠質組成,比起海蔘、魚翅來,價廉味美,是烹製高筵美饌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先用菜油或羊滑油燒十分熱,將油鍋旁移,待溫度降低些,放入幹羊筋,慢慢再加溫油鍋炸透。

將炸好的羊筋,泡發一二十小時,剔去筋膜,揀去雜毛,再放開水中燉煮,加礆除油漬,浸泡鬆軟,略加醋除去礆味,清水漂洗,用羊湯(雞湯更佳)燒燉,以姜粉、胡椒、精鹽、幹辣椒、蔥段等爲佐料,即爲燒羊筋。如將羊肉切爲細末,加蒜泥拌勾,調佐料後和羊筋一併上籠蒸透,再澆湯汁,撒蔥段、香菜,即是肉末羊筋。如將洗淨的羊筋條用糰粉蛋白調糊狀掛芡過油,出鍋乘熱澆冰糖蜂蜜的濃汁,就是蜜汁羊筋。

西寧地區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爲“三燒”的菜就是以羊筋爲主,肉久、肉塊陪襯的地方菜,配海蔘、竹筍合燴者叫“海三鮮”。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種萊,品名衆多,其味各有千秋。

青海線辣椒

青海省有個循化縣,居住着7萬多撒拉族羣衆。黃河從該縣穿境而過,在其拐彎的地方孕育出了大片的河谷平地。這片河谷平地因爲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數百年來成爲循化線辣椒僅有的產地。

循化的線辣椒皮厚、細長、鮮紅,都是西北地區出了名的!所以青海的菜餚口味,多以鮮辣見長,用青海省門源縣出產的青油“潑”出的循化辣椒粉,是當地餐桌的必備食品。

撒拉族的民俗是什麼?和他們交往有什麼忌諱的嗎?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爲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爲屬於撒魯爾方言,無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男子頭戴白色或黑色圓頂帽,上穿白色襯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帶,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冬季穿皮襖。婦女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長褲,戴頭蓋。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麪粉爲主。家常品種有花捲、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麪、擀麪、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裏,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按照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製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乾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製成,飲用別具風味。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爲。

撒拉族的族名由來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系“散魯爾”的變音,簡稱“撒拉”。

據考證,“撒拉”這一名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西突厥時期烏古斯部的撒魯爾(salur)部落。撒魯爾又譯作“撒羅爾”或“撒盧爾”,爲烏古斯汗6個兒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長子,撒魯爾意爲“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

漢文文獻對“撒拉族”這一稱謂記載有十幾種之多,大部分是“撒拉爾”或“撒拉”的不同譯名,如“撒剌”、“撒剌兒”、“沙剌”、“沙剌簇”、“薩拉兒”、“撒拉爾”、“撒喇”等,而鄰近藏、漢、回等民族稱之爲“撒拉”,土族稱之爲“撒勒昆”。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爲“撒拉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撒拉族

特色鮮明的青海飲食文化

我們都知道在青海省分佈着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青海的各個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本族獨特的風俗和習慣。但從飲食方面看,各個民族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文化特點。這些民族的飲食習慣差異是青海文化中與衆不同的地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青海的各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吧。

漢族飲食習俗

漢族分佈於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數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漢族大部分是從內地遷來的。這裏的環境與內地大不相同,但漢族的飲食習俗基本與內地保持一致。當然,青海的漢族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飲食習俗也有了自己的特點。西寧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後從內地各省遷來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傳統,而北方人則喜食麪食,沒有形成統一的飲食習俗。

漢族農民的傳統主食是白麪製品,有饅頭、餃子、麪條、烙餅、釀皮子等各種花樣,其食法同甘肅、陝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麪條多采用抻拉法,可寬可細。最有特色的是當地的揪面片兒。青海人揪面片的技術很高,站得離鍋遠遠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拋到沸水中,速度可與山西刀削麪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兒大小、厚度也很均勻。

羊肉面片兒風味獨特,食後令人難忘。青海人稱鍋盔爲“焜鍋”,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內鬆綿,耐存放。要切成四五釐米寬的長條兒食用。平川的農民認爲白麪食品不耐飢餓,還常常用白麪同山區農民換雜糧吃。山區農民主食爲雜糧,其食法同北方各省農民近似。

藏族飲食習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黃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樹州。以剽悍豪爽着稱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們長期生活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過着遊牧生活。這裏牧草豐茂,主要牲畜是犛牛和羊。農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爲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犛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樣雖不算多,卻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奶食類:在青海藏區,牛奶通常用來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種芳香的氣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爲主食,認爲酸奶能使他們益壽延年。

肉食類:青海藏區居民只食偶蹄動物,禁食奇蹄類動物。至於棲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魚類,雖說無蹄無爪,但在傳說中它們是屬於龍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魚,據說必會招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牧民們烹製肉食的方法比較單一,主要是白煮,從無燒、烤、煎、炸、炒之類的烹飪習慣。煮肉十分講究火候,通常是將帶骨頭的大塊肉投入鍋中,用旺火煮開,滾沸一陣兒,撈出來就可以食用了。這種半熟的開鍋肉,肉中見血,但吃起來鮮嫩不膩,越吃越香。

因爲大塊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當地把這種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時一手抓肉一手執刀,把肉片削下來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順着嘴脣把肉割斷,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這種吃肉方式的漢族客人往往爲之瞠目,擔心他們會割破嘴脣。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區就連四、五歲的孩子也會用這種方法吃肉。他們吃過肉的骨頭,都颳得乾乾淨淨。藏族人不允許將未啃乾淨的骨頭扔掉。

米麪食品:大米和麪粉是牧民們喜愛的糧食。他們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麪粉做面片、餃子、烤餅和油炸餅外,還做一些頗具草原風味的食品,有:糌粑、“儀貼”(油攪團)、安多面片、麪條等。還有“雪吐”(水油餅),“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爲烤餅類)、“醒”(酥酪糕)、“折闊”(大米湯)等,多在禮儀活動中食用。

青海藏區每年消費大量茶葉,牧民們可一日不吃飯,但不可一日無茶。其茶爲磚茶,來自內地。藏區並不產酒,牧民們愛飲的青稞酒來自毗鄰的城鎮。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對酒都有偏愛。青海藏區飲酒時不擺菜餚,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盞酒盅,而用平日飲茶的小碗,要記得碗是個人專用的哦。

撒拉族飲食習俗

撒拉族是我國兄弟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絕大多數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其餘分佈在鄰近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甘都鄉和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青海省西寧市和祁連、烏蘭、貴德、同仁、興海等縣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稱“撤拉爾”,漢文史書中有“撒蘭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魯兒”、“薩喇”等稱謂。至於撒拉族的來源等問題則無正式記述。根據一些史學家的研究和民間傳說,撒拉族可能是古代來自中亞撒馬爾罕一帶的一個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帶的藏、回、漢等民族長期融合後形成的一個民族。

傳說他們的祖先趕着駱駝,馱着一部《古蘭經》來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說是7人)。因駱駝到此化爲石頭,遂定居於此,時間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農曆五月十三日。但這僅是一個傳說,實際年代應是比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教,他們的生活習慣,包括衣着、服飾、飲食、起居等,大致與當地回族相似,但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

撒拉族以務農爲主。食用的糧食主要是小麥、青稞、蕎麥。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饃饃、麪條、散飯和攪團。散飯和攪團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麪粉,攪成糊,只是攪團較稠些。吃攪團時,一般要另備湯菜和蒜、辣椒等調味料。每到農曆六月,當青稞臨近收割時吃“麥索兒”(即“吃青”)。方法是將青稞穗頭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後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

若將烤熟的麥仁磨成細粉,裝進碗,澆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潑辣子、鹽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爲麥索兒。不過,麥索兒要當天做當天吃,隔夜則變餿。麪條製成雀舌狀,極滑口。油香、饊子、焜鍋餅、油攪團(以油拌麪製成)也是撒拉族愛吃的麪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許多飲食習俗,愛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鍋,還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麥茶和奶茶。同其他教信徒一樣,也禁食豬肉和自死之動物。

回族飲食習俗

青海全省回族幾乎遍佈每個州和縣,但絕大多數回族聚居在以西寧爲中心的農業區各縣。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飲食習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饃饃,炒菜有粉條、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饃饃、煮洋芋、炒洋芋、蓋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經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蘿蔔、酸菜、蔥)、寸寸面、雜麪巴烙、長面、豆麪攪團、豆麪散飯、羊肉面片、拉麪、臊子面、扁食(餃子)。回族喜飲茶,茶具多是細瓷,很講究。不飲酒。

土族飲食習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和民和縣、大通縣。土族的稱謂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肅省天祝一帶自稱“蒙古爾”、“蒙古爾孔”、“察汗蒙古爾”。民和和三川地區則多自稱“土昆”。甘肅省卓尼地區則多自稱“土戶家”。

儘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關係,也有人認爲土族系突厥人的後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和習慣。其中還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業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老風俗。土族由於長期同漢、藏、蒙古族交錯雜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經濟方面則向漢族學習,並使用漢文。在飲食習慣方面,不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漢、藏民族的影響。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東部地區定居下來後,最初以經營畜牧業爲主,人們吃的是肉類和乳品,後轉以農業生產力主,改以吃糧食爲主。但在許多方面仍保留畜牧業時代的痕跡,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饃饃、麪條等製法同漢族一樣。土族還有自己一些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還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圓蹄牲畜(馬、騾、驢)的肉。其原因有的說,昔日唐僧取經白龍馬馱經有功,爲給白龍馬報恩,所以不吃;有的說,土族人供羅吉天王神(羅吉音近騾子),所以不吃;還有一種說法,吃了圓蹄牲畜的肉,來世轉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圓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飲食習俗對其影響之大。

土族的節日同當地漢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節日做不同花樣的饃,吃不同花樣的飯。諸多節日中,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最爲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鍋饃(即把發麪團裝在鍋盒裏,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幹餅),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餅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麼菜沒有什麼講究。一般情況下,都要請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較大,而且要求喝乾,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

實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無名指蘸酒對空彈三下,也可以應付過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裝成不能喝,如果讓主人知道了會很不高興。敬過酒後,則邊飲酒邊唱歌,賓主相互讚頌,熱鬧非常。客人啓程前要吃長麪條或面片,叫做啓程面。客人出門時,主人託酒杯等候在大門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馬三杯酒”。這樣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剛到門前時敬的“臨門三杯酒”,一個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貴賓,除了像上面說的那樣敬酒外,桌上要擺一個裝飾着酥油花的炒麪盒子;在一個長20釐米、寬14釐米的木製方盤中,擺一塊同木盤大小相當的肥肉,上插一把長約16釐米的刀子;在酒壺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認爲這是對貴賓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塊爲重,只要有這兩樣,客人就滿意了。

56個民族 56種美食,知多少

56個民族 56種美食,知多少

56個民族56朵花,56個民族是一家。但這56個民族卻又有着各自的習俗各自的傳統和各自的飲食習慣。那麼,今天就來科普一下56個民族的56種民族特色之美味佳餚吧!

漢族·餃子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爲“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爲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漢族菜一般被分爲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而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麪皮包餡水煮而成。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着“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爲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爲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爲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爲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爲“紅食”。

回族·麪點

回族是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苗族·酸湯魚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傣族·豬肉乾巴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爲“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爲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傈僳族·漆油燉鴨

傈僳族在唐代稱爲“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於飯菜一鍋煮的烹製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壯族·寧明壯糉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爲“壯族”。壯族擅長烤、炸、燉、醃、滷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着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糉,狀元柴把等。

朝鮮族·泡菜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是入冬後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備菜餚。朝鮮族節日菜餚品種繁多,並備時令名菜。朝鮮族名菜名點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麪、打糕、朝鮮泡菜等。另外還有:醬牛肉蘿蔔塊;鐵鍋裏脊;生拌魚等朝鮮族風味菜餚。

高山族·米酒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羣。高山族以稻米爲日常主食,輔以薯類和雜糧。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薑,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醃製。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爲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製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納西族·麗江火腿粑粑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爲人。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爲布朗族。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阿昌族·酸辣谷花魚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

怒族·琵琶肉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爲主。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爲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鄂溫克族·鄂溫克酸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爲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爲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幹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麪包或點心上食用。

鄂倫春族·鄂倫春烤肉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爲“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爲鄂倫春族。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曬肉乾、曬肉條、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燒肉、樺樹汁等。

赫哲族·殺生魚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爲赫哲,意爲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其中,尤以食魚爲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殺生魚(塔拉克)、魚片(拉鋪特克)、刨花(蘇拉克)、烤魚(稍魯)、烤魚片(達勒格切)等。

門巴族·蕎麥餅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脫、林芝、錯那等縣。在勒布地區的門巴族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攤上糊狀的蕎麪烙成餅,然後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

白族·柳蒸豬頭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爲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製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麪糰加佐料蒸制而成。

保安族·饊子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爲“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爲主,一般做成饅頭、麪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

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爲“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達斡爾族·“二米飯”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蕎麥麪爲主。平時,喜用肉燉蔬菜。常吃魚,主要烹調方法是清燉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麥炒米、面等。所謂“二米飯”是蕎麥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德昂族·酸筍燉雞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批准正式改名爲德昂族。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滷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東鄉族·東鄉族棧羊肉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爲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侗族·侗族生酸菜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爲“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蔔、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爲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

獨龍族·蜂蛹

獨龍族曾被稱爲“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爲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俄羅斯族·烤麪包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爲“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俄羅斯人切土豆、胡蘿蔔多切成塊,而不切條。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作各種食品和飲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製作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爲“畢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哈尼族·竹筒雞

據史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哈薩克族·奶疙瘩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疙瘩。

基諾族·芭蕉肉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正式確定爲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京族·鮎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日常菜餚以魚蝦爲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爲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鮎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醃製而成。

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爲“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抓飯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有饢、鍋貼、庫依瑪克(油饢)、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饊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麪、花捲等。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爲虎,“祜”爲將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乾巴、幹糝、香草烤牛肉等。

黎族·竹筒飯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爲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特色美食:竹筒飯。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爲南方人。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整條魚投入火塘,埋上熱灰,用不多時便燜熟可吃。在山上捕獲到大的動物,除烤吃外,還切成肉條,烤熟後長期貯藏。

滿族·薩其瑪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爲女真。滿漢全席是我國最着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滿、漢族合宴名稱。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峯。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

毛南族·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着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毛南山地盛產紅薯,並在食物中佔一定份量。爲能充飢和享受各種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乾片,水磨取漿製作紅薯粉絲,整個兒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飯中煲熟。酸食:是毛南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夏天天氣炎熱,勞動歸來吃些螺螄酸,不僅清新爽口,而且還會防治腸胃消化不良和腹瀉等疾病。

仫佬族·醃豆角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醃製各種醃菜,有醃豆角、蒜頭等。

普米族·紅燒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爲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爲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西紅柿等。

羌族·羊肉附片湯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爲“本地人”。羌族無論男女老少,均喜飲用青稞、大麥自家釀製的咂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爲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

撒拉族·撒拉族油攪團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按照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麪粉製成。

畲族·豆腐釀

畲族自稱“山哈”,意爲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餚是“豆腐釀”。

水族·魚包韭菜

水族自稱“海水”,意爲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着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等多種。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美食:魚包韭菜

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佈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塔吉克族最喜歡的食品爲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後蘸鹽吃,認爲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爲“西爾烏”(手抓羊肉)。

塔塔爾族·古拜底埃

塔塔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爲“茅舍”。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着稱,善於製作各種糕點,如用麪粉、大米加奶酪、雞蛋、奶油、葡萄乾、杏幹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鬆軟,風味馳名新疆。

土家族·粑粑(餈粑)臘肉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爲常見。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仡佬族·扣肉底菜

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醃製的酸辣菜,用香椿芽醃製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土族·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爲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爲“霍爾”。日常菜餚以肉乳製品爲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爲原配料製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麼、燒麥等。

佤族·鵪鶉肉湯

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批准改爲現稱。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維吾爾族·烤羊肉串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爲“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包子、麪條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麪(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烏孜別克族·米腸子

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爲“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製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米腸子和麪肺子是烏孜別克人喜愛的傳統小吃,做法精細。

錫伯族·辣罐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辣罐是錫伯族人獨特的菜餚。通常將肉餡剁好,選用長辣椒切成2釐米一段將辣筋取出,再將肉餡灌入,掛糊後用油炸成金撈出裝盤上席。

瑤族·荷包紮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瑤族人口較多,分佈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糉粑、荷包紮。

裕固族·燒殼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犛牛、黃牛、羊奶爲主製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還喜歡在大米飯裏、粥里加些蕨麻、葡萄乾、紅棗,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黃米飯內加些羊肉丁、酸奶,作爲主食。麪點美食:燒殼子。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爲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麪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撒拉族民俗

撒拉族由元代來自中亞的撒馬爾罕人,同藏、回、蒙古各族長期融合而成。主要從事農業。信仰教。人口:87697

  分佈: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詞彙,青壯年多通漢語。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爲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習俗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爲。

  撒拉族服飾

  撒拉族男子頭戴白色或黑色圓頂帽,上穿白色襯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帶,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冬季穿皮襖。婦女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長褲,戴頭蓋。

  撒拉族食俗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麪粉爲主。家常品種有花捲、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麪、擀麪、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裏,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按照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製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乾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製成,飲用別具風味。

  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quot;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麪粉製成。

  撒拉族節慶

  撒拉人信奉教。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爲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爲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在民間,婚喪嫁娶都要炸油香、煮麥仁飯,其間凡參與炸油香、煮麥仁飯的婦女必須要"乎斯里"(即沐浴過),未經沐浴或經期婦女,不允許參與這項工作,也不允許到油鍋附近去。

撒拉族建築民族特點是什麼?

盤點撒拉族的傳統美食

雀舌面

雀舌面是撒拉人待客敬老時特意做的一種麪食。這種麪條形似雀舌,很薄,小巧玲瓏,故名。其製作方法是,將白麪調製好,精心擀平,待薄如蟬翼時,切成像雀舌樣的菱形小塊,並撒上少量麪粉,放置在面板上。炒勺里加清油燒熱,放入蔥花、羊肉丁爆炒,炒好後裝碗,此菜撒拉語稱爲“喬花得”。麪條下鍋煮熟後,倒入喬花得,用勺子攪勻即可。吃時還配有自制的辣醬、蒜泥、醋等佐料,任意調製。雀舌面一般是在其它飯菜上完之後的最後一道麪食。

攪團

攪團分一般攪團和油攪團兩種。一般攪團用青稞面、豌豆麪、蕎麥麪、玉米麪做成。具體做法是將面均勻撒入開水鍋中,用筷子不停地攪拌,防止結團夾生,攪到粘稠狀,盛入盤中,用勺子壓扁,加上鹽、醋等調味品即可食用。油攪團的做法是在鍋中放少量水,燒開後撒面入鍋,同時將食油倒入,用筷子攪拌,等面和油熟透後盛入碗裏,用手抓着吃。油攪團一般都用麥子面做。

餛鍋饃

餛鍋饃是在餛鍋裏烤制的一種饃。餛鍋是圓形鑄鐵製品,分兩半,上半爲鍋蓋,下半爲鍋身,中間結合處有子母扣。做餛鍋饃時,先將餛鍋放在竈膛火堆裏或燒紅的熱土裏烤熱,之後將和好的小麥面或青稞麪糰放進鍋內,再將餛鍋放入竈膛烘烤二十多分鐘即可。這樣烤制的餛鍋饃顏色金黃,外層乾脆,內層酥軟,味道香甜可口。

依吉瓦格日果依

此小吃即煮雜碎,撒拉語叫“依吉瓦格日果依”。包括羊、牛的大小腸和心肺肝外加部分胸叉肉,在宰牛羊的當天即做好煮熟,並請 “阿格尼”來吃,還要給鄉鄰及本“孔木散”的老者送一份。牛羊的小腸洗淨後,用豆麪或白麪糊糊攪成不稠不稀的糊面,然後用小勻灌滿腸後扎口。大腸內灌的則是用細肉丁、麪粉及切碎的肺、心等攪成的東西。肝和胸又是直接放進鍋裏煮的。煮熟後,拿出來切成小塊,選每一種若於盛進各人的碗裏,然後調以辣醬、大蒜、醋等食用。

方形油餅

方形油餅,撤拉語叫 “牙格堯瓦” 。這種油餅是專門用來“看月子”時由孃家送給婆家及其黨家的,做法與油餅差不多,只是在長方形餅的表面上用特製的木籤刺上各種幾何圖案(主要是菱形),頗有藝術講究。孃家如果生活富足,其油餅的厚度、用油量及大小都較規範,否則,與普通油餅並無二致。

蛋糕

撒拉語叫“優目塔厄麥合”。將白麪用鹼水揉成麪糰,不規則地撕下扔進燒油鍋,成熟時變成各種蛋糕,撒拉人常用此種雞蛋糕款待貴賓。當把熱騰騰的蛋糕拿出來時,上面適量地撒點蜂蜜或白糖,吃起來別有一番香味。

請介紹一下我國裕固族的和撒拉族衣食住行和分佈

裕固族的分佈

~~~~~~~~~~~

~~~~~~

分佈於甘肅的少數民族。約12萬人(1990年)。爲回紇後裔之一。用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無文字,通漢語文。信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崇尚騎馬和射箭。

人口爲13719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自稱“堯呼爾”。

********************

裕固族的衣食住行

~~~~~~~~~~~~

~~~~~~~~

:::::

裕固族至今仍保留着傳統的民族服飾。男子一般穿高領左大襟長袍,長度相當於身長,系紫紅色或藍色腰帶,腰間綴有腰刀、小佛像、鼻菸壺、酒壺、火鐮、火石、旱菸袋等物,戴圓筒平頂錦緞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穿高筒皮靴或雙鼻樑圓頭靴。有些裕固族地區老人穿矮領白褐子鑲黑邊的長衫,衣襟下邊開小衩,外套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環。

裕固族婦女身着左襟高領長袍,長袍多爲綠色或藍色,長袍下襬兩側開衩,衣領、袖口、衩口、襟邊用絲線繡有各種美麗的花邊。外套短坎肩,一般用大紅、紫紅、翠綠等色綢緞縫製,系紅、紫、綠色腰帶,腰帶兩端垂於腰後兩側,上綴手帕、荷包等裝飾。腳登長筒靴,頭戴喇叭形尖頂白氈帽或用芨芨草製作的帽子。已婚、未婚婦女的標誌是頭部佩戴的飾物不同,未婚少女梳多條髮辮,在額前帶“格堯則依捏”,即在一條長紅布帶的上邊綴各色珊瑚珠,下邊緣是用紅、黃、白、綠、藍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許多穗;已婚婦女佩戴長形的“頭面”,即先將頭髮梳成三條大辮,兩條垂胸前,一條在背後。頭面也分三條繫於髮辮上,每條又分成三段,用金屬環子連接起來,上面鑲有銀牌、珊瑚、彩珠、貝殼等飾物,還戴一種尖頂紅纓氈帽。

:::::

裕固族人的主食以麪粉爲主,其次是青稞、小米、大米、黃米、豆類等,而且還大量食用奶製品和肉類。主食主要是做成面片、麪條、包子、黃米乾飯、小米飯、餃子、烙餅、油果子等,奶製品主要有奶茶、奶酪、甜奶、酸奶、酥油、奶果子、奶疙瘩等,而肉類食品則主要有手抓羊肉、脂裹肝、肉腸、烤全羊、牛背子、羊背子、燜羊羔肉、炒羊肉片、羊血灌盤腸、薰羊肉、風乾羊肉條、羊雜碎等。

:::::

裕固族主要的傳統居住方式爲土木結構的房屋和適合遊牧生活的帳篷。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蓋有土木結構的房屋,即用土胚、麥草泥、白楊木爲原料的長方形住房。

完全過遊牧生活的裕固族牧民

則常年居住在牛毛帳篷裏,裕固人的帳篷忌坐南朝北。帳篷正上方過去是擺神位的地方,現多擺放着傢俱、收錄機等物。左邊是用木板拼接民的板炕。上面疊放着被褥毛毯,來客也請到炕上就座,而且按不同的輩分坐不同的位置。帳篷右邊放置奶桶,鍋碗等炊具。中間是爐竈,燒火做飯就在這裏。帳篷頂端有天窗。另外裕固族定居放牧地區和農業地區則以住土房爲主。

~~~~~~~~~~~

摔跤:裕固語稱爲“瑪勒啊拉斯”,是裕固族傳統的體育娛樂運動。獲勝者會受到人們的讚譽,被人們視爲“好漢子”,裕固族稱爲“巴特爾”。

賽馬:裕固族賽馬分爲走賽馬和奔賽馬兩項,走賽馬主要是比馬的走式,奔賽馬主要是賽速度。賽馬獲勝者要披紅掛綵,還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射箭:裕固族年輕人常常自制弓箭,三五成羣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標,彎弓射箭進行比賽。而且在裕固族婚禮上,新郎還要輕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帶以下,射中爲吉利。

拔棍:是裕固族小夥子在放牧場上的一種角力比賽。拔棍時,兩人面對面伸腿坐地,雙腳相蹬,拿一根結實的木棍橫在中間,兩人用力將木棍往自己懷裏拉,誰先將對方臀部拔離地面,誰就獲勝。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雖然已經失傳,但是民間仍然保留着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包括神話、傳說、寓言、民歌、敘事詩、格言、諺語等。其民歌曲調獨特,內容多是表達勞動和愛情。《黃黛成》和《薩娜瑪可》是流行較廣的歌曲。裕固族人民人人會唱歌,歷史上曾有職業歌手。近年來,國內外都有人對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發現有些民歌如“搖籃曲”等,還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調,這些曲調由匈奴人傳給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鐵勒、回紇人,回紇人又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今天的裕固人。裕固族人還擅長造型藝術,主要是實用的工藝美術品。例如編織的各種口袋、毯子、馬繮繩等,他們在上面織出美麗的花紋、圖案,結構和彩色樸素大方。婦女還擅長刺繡,各種圖案形象生動,獨具特色。

~~~~~~

如果你還想知道關於裕固族的其他問題

你可以去登陸這個網站

http://www.17xie.com/read-326841.html

http://www.yovhur.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

撒拉族分佈

~~~~~~~~~~~~~~~~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谷地,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部分撒拉族散居於青海省的西寧市及黃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伊寧縣等地。

****

衣食住行

~~~~~~~~~~~

~~~~~~~~

撒拉族服飾

::::

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繫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寬,長衣窄。老年人穿的長衣衫,撒拉語稱爲“冬”。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一種長約數尺的白布。撤拉族婦女喜歡色澤豔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戴長串耳環、戒指、手鐲、串珠等手飾。受教文化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崗工一帶,部分撒拉族的衣飾已改從藏族衣飾.

***

飲食上

~~~~~~~~~

~~~~

以小麥爲主食,輔以青稞、蕎麥、馬鈴薯和各種蔬菜。逢年過節或貴賓迎門,則以炸油香、搓饊子、做油攪團、手抓羊肉、蒸糖包等慶賀節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麥茶是頗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睞的飲料。家家都有火壺和蓋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雞肉爲主,忌食豬、驢、騾、馬、血液和自死之物。

*****

~~~~~~

~~~~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論大小,自成區域。房屋建築形式是木泥結構平頂式建築,住房四周以土牆圍成“莊廓”。屋內牆壁上張貼着阿拉伯文“庫法體”書法,顯得素雅、莊重、潔淨。在院牆四角頂上,放置着白石頭,這與當地藏族習俗相同。

***

~~~~~~

~~~

撒拉族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彼此見面,互道“色蘭”問安(“色蘭”,阿拉伯語“和平”“安寧”之意)。做客時,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饅頭時,要把饅頭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嚥。撒拉族十分敬重“舅親”,認爲“鐵出爐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禮拜時,禁止行人在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對面談話忌咳嗽、擤鼻涕。

相關網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salazu/salazu/salazu.htm

http://ke.baidu.com/view/4952.htm

在青海旅遊累嗎?青海旅遊值得去嗎?

1.青海旅遊值得去嗎

如果來青海旅遊6天5夜,600元起要錢不靠譜。首先,青海的旅遊景點相隔很遠,要坐大巴,要花很多錢,而且要住5晚。旺季時每晚200多元。首先,它這是吃飯的問題,每頓飯要幾十元,外加每個景點的門票。因此,它在青海旅遊6天5夜是不夠的。

2.青海值得一去嗎

在海東市,有幾個寺廟也很有意思。比如樂都的瞿曇寺,有青藏高原小故宮的美譽,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剎,與明朝皇室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有些人甚至說文健皇帝在這裏度過了他的餘生。

還有互助尤寧寺,曾被稱爲湟水北岸寺廟之母。這座寺廟的規模一度超過了Ta爾寺,但是因爲一些歷史事件,這個寺不如Ta爾寺。但是,作爲一個旅遊愛好者,這個寺廟有很多可看的。海東市的自然風景也很好。最著名的林場是互助北山林場。它還有個名字叫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這裏流水潺潺,雲霧繚繞,松柏參天,山花爛漫,野生植物衆多。可以說是旅遊的好去處。近年來,新建的青海最美的公路——扎年公路從這裏穿過,沿途風景非常美麗,吸引了很多遊客打卡。

另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是位於循化的夢達天池,它以青藏高原的西雙版納。它不僅氣候宜人,而且風景優美。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池水清澈,藍天如故,山峯倒影,水鳥在湖中飛翔,魚兒在舒然游來游去。一切都很美好。而且在循化,還有好吃的撒拉族美食等着你。可以說本縣必遊。

3.青海值得旅遊的地方

大同縣十大旅遊景點

1.老爺山

老爺山又名元朔山、北武當山,距西寧市區30公里。因山頂有太淵宮(關公廟),廟內有公衆人物雕像,故名老爺山。位於西寧以北35公里的大通縣橋頭鎮蘇木連河(北川河)上,山頂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寧附近最雄偉、最美麗的山峯。

2.察汗河景區

察汗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大通縣寶庫鄉,距西寧市50公里。這裏鬱鬱蔥蔥的森林覆蓋着奇怪的山峯和溪流。每年六月盛開的杜鵑花爲它們增添了一些魅力。冬季的冰瀑與造型奇特的石林相呼應,令人歎爲觀止。

3.東峽翠谷

從西寧出發,沿張寧高速公路北行35公里。在巍峨的老爺山下,穿過大同縣一號橋,沿着一條筆直的水泥公路向東北方向走15公里。在你的面前,你會看到一個天然的綠色屏障,它充滿了雲彩,美麗而優雅,綠色如玉。沁人心脾的翡翠色,讓人彷彿置身於神話般的夢境狀態。

4.光輝寺

廣惠寺,原名過芒寺,名爲賽克河關巴在藏語中,意思是讚美海浪,讚美聖地。位於大通縣東峽鄉衙門村北側,距縣城橋頭鎮30餘里。據史料記載,廣惠寺始建於清朝順治七年。該寺由哲蚌寺-端知嘉措建造,在法國被稱爲巴龍端知布。

5.黑泉水庫

黑泉水庫位於寶庫河上,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爲主,兼有防洪、發電和環保效益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水庫總容量爲1.82億立方米。平湖出高峽是黑泉水庫的真實寫照。

6.大同娘娘山風景區

青海省大通縣娘娘山位於大通縣橋頭鎮西側,5公里處

舊稱北武當山,又稱元朔山。因太淵宮(關公廟)建在山頂,廟中造像有關,故名老爺山。位於西寧市以北35公里的大通縣橋頭鎮蘇木連河(北川河)上,山頂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寧市附近的一座雄偉美麗的山。

9.大同明長城遺址

近日,大同明長城遺址已列入國家長城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已下達搶救加固工程批覆,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和規劃工作。據悉,東起大同、互助交界處,西至大同、湟中交界處的大同明長城遺址,是世界上最高的明長城遺址。專家稱讚它爲八達嶺在青海。

10.八廟崖遺址

巴什雅遺址位於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溝鄉巴什雅村。遺址面積約200150m,文化積澱厚40-120cm。遺址位於村東,大部分在村下。村牆和地面混雜着陶器碎片、石器和雜骨等遺物。有些院落還保留着原來的樣子,其他的大部分在修建的時候已經被清理了。

4.青海旅遊怎麼樣

青海是個好地方,地大物博。去青海旅遊吃飯很方便。有手抓羊肉,烤羊排,烤羊肉串,還有面條,夾餡皮,酸奶,牛羊排湯。總之,如果你去青海旅遊,你可以嘗試一下青海的美食。如果你不習慣青海的美食,有很多外地人來青海做餐廳生意。青海還有全國各地的美食。

5.青海旅遊值得去嗎最近

安全性分爲三個方面:

1.社會治安:目前青海治安比較好,所以你不在城市裏你不必擔心它。如果你去荒野,它人越多越好。

2.交通安全:主幹道沒問題。如果去黃南甚至玉樹果洛時路況較差,最好避開大車。能低速走就低速走。

3.人身安全:如果你不沒有特殊的身體問題,如高血壓,一般不會有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先來西寧適應兩天,西寧沒問題的話再逐步提高海拔。

西寧附近值得一去的景點有:

青海湖(旅遊種類很多,但不推薦海北的羊肉)

Ta爾坦(唐不要相信任何人走你的路去找活佛開光等等)

藏醫藥博物館(一樓免費,二樓參觀的話需要買票。最長的唐卡,是鎮館之寶,最好請導遊。沒錢可以和另一個團的導遊蹭)

青海博物館(免費,但是東西挺好的)

樓觀(空氣好,北山俯瞰全城)

東莞大清真寺(就在外面拍照,附近有很多好吃的)

-

其他景點不推薦。

小吃有:莫家街、水鏡巷和口福街。行程中可以吃零食。

飲食:

中國90%以上的蘭州拉麪都是青海循化化隆人開的,麪食的做法非常豐富。如果習慣了,可以試試麪條。如果還想嘗試,可以試試旗花面,鞭炮面,香腸面等等。我不我不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

可以試試填充皮。馬忠的釀皮很有名.而且味道還不錯。但是本地人吃的少,因爲太貴,不值這個價。拜塞皮還行。如果你能找到,你可以試試。

吃羊肉串:一串吃起來不過癮。就說幾斤肉切了烤着吃更香。也可以烤腰子,蹄筋之類的。

吃羊雜的話,全兒頭有名。但是我覺得街上的商店都不錯。早起吃飯,要個包子吃。

酸奶請吃街邊的碗。都很好。如果你覺得太酸,就加糖。想多吃點純正的藏餐,就太酸了。

吃由青稞製成的酒醅,是一種類似於所謂的酒醅,酒醅和ri的東西

5.鹽湖城的畫面很美,哪個都是,但是需要早晚天氣好,陽光好。另外,如果想拍出好照片,建議準備一個長焦鏡頭。手機拍照的效果不是很好。

6.貴德很好玩,但是貴德的黃河並不總是清澈的。它有導遊陪同參觀也不錯。導遊的路上有美麗的丹霞。

7.它從四川或贛南去黃南比較近。

8.德令哈沒意思。如果你真的想去,你可以下車讀完這首詩。

9.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都是大概念,一個可以不要去那裏。

提醒:

唐不要吃藏餐,它it’真的不好吃。

如果你吃,你可以不要聽。到處都有很多騙子。

尊重民族風俗,不要不要在清真餐廳喝酒,也不要。不要做出各種引起他人反感的行爲。

適量飲酒,不要飲酒。不要因爲你酒量好就不喝酒。這是高原,這是青海。

如果不習慣麪食,請服用六味地黃丸或類似藥物。西北沒有涼茶和龜苓膏,王老吉和加多寶都不行。

腸胃不好的請買藿香正氣水和黃連素。

對於高原反應,紅景天見效慢。建議至少提前一週開始服用。如果反應嚴重,可以用複方丹蔘滴丸或直接速效救心丸應急。

如果你是以進藏爲目的路過西寧。西寧和青海湖的朋友,已經很叛逆了,建議三思而後行。

以上20元以內的首飾都不推薦。青海賣的東西雖然比好很多,但基本都是義烏或者常州產的。

藏銀沒有購買價值。娛樂費5.10美元。隨你便。

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不要。不要冒險。

6.現在適合去青海旅遊嗎

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高寒缺氧,紫外線強,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省會西寧是高原上最大的城市。青海省一年平均300天左右,屬於寒冷天氣。但每年七八月氣溫適宜,草原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疫情防控嚴格。所以2021年8月是去青海旅遊的最佳時間。

7.青海適合旅遊嗎

青海11月適合旅遊嗎?11月的青海冷嗎?青海11月平均氣溫-8~8。

你以爲11月的青海只有冷,沒有夏天生長的草和秋天的油桃花,有什麼可看的?

西北的景點很多,景點讓人眼花繚亂。大多數人主要看湖泊,比如青海湖、茶卡鹽湖、翡翠湖。

但是要記住: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冬季旅遊淡季,氣候寒冷。

淡季旅遊意味着住宿好訂,便宜,也意味着交通和飲食不方便。

它這並不是說你可以11月不去青海旅遊。這個時候最大的看點就是青海湖觀鳥。

在鳥島景區、仙女灣景區、青海湖加里拉地區、青海湖西岸共和縣石乃亥鄉加里拉村泉灣,4000多隻享有鳥中仙女如約從俄羅斯和新疆抵達,爲冬季的青海湖增添活力。

其他主要分爲青海小環線和青海西北環線,西北額濟納胡楊超級環線。胡楊林只有十月纔好看。

所以11月是否值得去,要看11月青海是否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第二,如果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是不是這個季節最美?第三是交通是否便利。

我相信你已經排除了第二和第三項。觀鳥青海湖只是中國十大觀鳥聖地之一。

不管是值不值得,答案自然就出來了。

當然,如果你渴望它,而你只是在這個時候有空,那就要準備必備的衣服:棉襖(可以有效防風)或者厚羽絨服(外套或者羽絨服最好顏色鮮豔,照片上好看,女生最好不要穿太寬鬆的褲子,照片上會顯得臃腫)。棉保暖內衣,棉保暖厚秋褲或羊絨褲(緊身最適合

青海湖D2日出-茶卡鹽湖-返回環湖西路-鳥島-剛察草原-大東樹山-冰溝林海夜宿祁連;

D3-祁連草原-阿柔寺-景陽嶺-門源-黑泉水庫-回西寧。

路線2:

D1-塔爾寺-日月山-道塘河-青海湖-南山全景-入住黑馬河(夜);

看完日出的D2——茶卡鹽湖——返回西湖路——剛察草原——大東樹山——冰溝大板山——在祁連過夜;

D3-卓二山-祁連草原-阿柔寺-景陽嶺-安波-張掖七彩丹霞-張掖(宿);

張掖D4馬蹄寺-227最美國道-邊渡口-祁連草原_門源-大阪山-黑泉水庫-西寧。

我我是一次意見之旅。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啓發。歡迎關注。

:夏季

8.青海可以旅遊嗎

是遊覽西寧的最佳時間。在炎熱的夏天,你可以在西寧乘涼,遊覽青海湖。西寧屬於高原氣候區,冬季漫長寒冷,春季短暫,夏秋兩季氣候涼爽,景色最爲宜人。五月的西寧春光明媚,青海湖上的鳥島到處都是從南方飛來的候鳥,正是看鳥的好時候。7月的西寧氣候宜人,也是西寧特色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到處都是山,金燦燦的,格外燦爛。7、8月份去青海湖遊玩,風景優美,兩岸金黃。此時,一年一度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將隆重舉行。

建議的比賽天數

西寧遊玩建議天數:西寧2-3天,8點可以看到藍天;在夏天的晚上,它也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兩三天的時間,來這裏參觀宗教寺廟,品嚐地道的西北美食,春天看鬱金香,夏天看油菜花,和熱情好客的當地人喝葡萄酒,領略西寧的獨特魅力~

但是它今年夏天最好不要去西寧。

撒拉族的轉“拜拉特夜”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撒拉族主要生活在中國黃河沿岸的青海省,撒拉人稱自己爲“撒拉人”,其他人稱他們爲“撒拉人”。撒拉人主要靠伐木上山和順河漂流生活。此外,養蜂是薩拉最喜歡的副業,園藝是他們的專長。

撒拉族習慣於三餐曬太陽(農忙時適當加餐),以麪粉爲主。家庭品種包括花捲、饅頭、饅頭、煎餅、麪食、拉麪、卷面、散米飯、炒麪等。每年的齋月,我們通常只吃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富。

撒拉人的祖先700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遷徙到青海循化,據史料記載,他們的祖先當時過着遊牧生活。移民後,雖然人類環境和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但畜牧業的生活習慣並沒有改變。許多撒拉族有一、二十隻羊,一、兩頭牛,其中許多仍在周圍的山區。

此外,在屠宰牛羊的當天,撒拉用鹼水將牛羊的腸子和肚洗淨,然後將牛羊的心和肝切成肉末或肉泥,摻入麪粉、洋蔥等,小心地塞進牛羊的大腸,用細線密封另外,把豆麪和白麪混合做成麪糊。兩人一起將小腸灌入,封好,再將大腸一起放入鍋中,然後將幾塊胸叉肉放在一起煮。大約10分鐘,腸子就熟了。

死者的頭領還宰了一隻羊,把羊肉煮了,切成三塊手指大小的肉。一切準備就緒後,下午3點左右,十幾個孩子被送到村裏較高的地方,打電話給全村的人要吃麥仁飯。

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音樂文化簡介

撒拉族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爲主。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十分豐富,且語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意義的短體小詩組成。流行較廣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撒拉爾賽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種娶親時的傳統唱曲。撒拉“花兒”則是一種漢語演唱的山歌,歌詞一般爲四句。受藏族的影響,其音調普遍帶有顫音,婉轉動聽。撒拉族唯一的樂器是“口弦”,一般用銅或銀製,形似馬蹄。

撒拉族也將民歌分爲“家曲”和“野曲”兩大類。“家曲”和“野曲”之分有兩種含義,一是形式方面的;二是內容方面的。形式方面的不同所受到的是輕微的,而內容不同的則是嚴格的。爲此,“野曲”只能在戶外演唱並且迴避長輩和親屬。

撒拉族民歌根據內容和音樂特點可分爲勞動歌(號子)、玉爾(傳統情歌)、花兒、宴席曲、宗教歌、兒歌。其中屬“家曲”範疇的爲勞動歌、宴席曲、宗教歌、敘事歌、兒歌。

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長篇抒情詩,每首都由若干段意義完整的短詩組成,或敘述了一個故事,或抒發某種感情,或塑造一個形象。內容大多表現男女青年對愛情的追求與美滿幸福生活的嚮往,旋律帶有說唱性,與當地其他民族演唱的民歌有較大差別,風格獨特。

撒拉宴席曲是撒拉族人民在婚嫁喜事中每當賓客滿堂,歡笑宴慶時,爲助興而用漢語演唱的風俗性民歌和舞蹈,是本民族文化、宗教、生活習俗及民族特性方面的總體反映,是研究該民族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重要依據。

宴席曲的演唱形式自由,歌詞豐富,曲調優美,有即興編詞演唱的,也有代代相傳的傳統曲目,大都配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撒拉宴席曲除《撒赫斯》是姑娘出嫁對唱的哭調外,其餘均是男人們唱的歌,婦女是不唱宴席曲的。

撒拉“花兒”是撒拉族人民用漢語演唱的一種山歌,主要流行於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縣的甘都,甘肅的大河家、劉家集等地區也很盛行。撒拉“花兒”高吭明亮,自由奔放。撒拉“花兒”調式的內部組織是多樣的,調式調性的佈局相當有邏輯性,很有藝術特色,而且富於表現意義。撒拉族“花兒”,受藏族民歌的影響,極爲婉轉動聽,演唱時普遍帶有顫音,而且大都在句子中加入撒拉語和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撒拉族勞動歌曲是撒拉族人民在長期的集體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和勞動節奏緊密吻合的特點,旋律性不強,大多爲一領衆和結合形式,聲調高吭明亮,富有粗獷豪邁的西北高原風格,氣氛活躍,起着助興解悶、消除疲勞的作用。主要有拉木號子、伐木號子、渡船號子、收割號子、連枷號子、打牆號子、打瓦號子等。

撒拉族兒歌演唱形式活潑,趣味性很強,大多與兒童的生活、遊戲等有關。透過演唱,使兒童間接或直接地認識周圍環境,開發兒童的智力,可謂知識性歌曲,其藝術特點是旋律短小、唱詞通俗易懂。

“玉爾”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一種傳統情歌。因受封建禮教之忌諱和反對,這種情歌在田間、野外、磨房等揹人處唱,嚴禁在村宅內演唱。“玉爾”集中反映了撒拉族青年男女對自由婚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