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發酵技術教案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W

發酵技術教案

主題:發酵技術

目標:讓學生了解發酵技術的基本原理,掌握一些發酵技術的應用場景和步驟。

先決條件:無

材料:

- PPT幻燈片

- 白板、白板筆

- 講義

步驟:

1. 引入

向學生介紹發酵技術的定義和作用。講解發酵技術在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的應用。讓學生對發酵技術的作用和意義有一個初步瞭解。

2. 基礎原理

講解發酵過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的作用、物質代謝和能量轉化等方面。着重解釋有關微生物、酵母菌的作用和產物,以及發酵條件的影響等。

3. 應用場景

講解幾個發酵技術的應用案例,如食品工業中的酸奶、酒類、醬油和麪包等;醫藥工業中的抗生素和酶製劑等;化工工業中的醋酸和酒精等。介紹它們的特點和用途。

4. 步驟演示

以製作酸奶爲例,介紹發酵技術的具體操作步驟,包括培養菌種、調整發酵條件、監測發酵過程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發酵的過程,增強對發酵技術的理解和掌握。

5. 總結

讓學生回顧所學內容,總結髮酵技術的重要性和應用場景,強化知識點。同時,佈置相應的練習題目,鞏固知識。

6. 反饋

收到學生反饋,回答他們可能有的問題,測量他們掌握的水平,觀察課程的有效性。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高中生物課件精選(5篇)

【 #課件# 導語】課件是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依據,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課件,也稱課時計劃,教師經過備課,以課時爲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由於學科和教材的性質﹑教學目的和課的類型不同,課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無 整理分享的高中生物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鑑,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高中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瞭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瞭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瞭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瞭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鑽研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組作爲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爲什麼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着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爲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於細胞爲什麼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麼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後我們纔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組,將爲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爲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傑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爲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於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麼啓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爲必修3個模組、選修3個模組。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麼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製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瞭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瞭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瞭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瞭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鑽研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組作爲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爲什麼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着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爲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於細胞爲什麼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麼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後我們纔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組,將爲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爲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傑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爲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於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麼啓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爲必修3個模組、選修3個模組。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麼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製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2.高中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羣落的演替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說羣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麼在羣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羣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羣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羣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羣消失了以後,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羣來佔據這個羣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羣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羣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着羣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有條件的學校,在進行“問題探討”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錄像資料片(或類似題材),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學生對羣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繫。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匯出羣落演替的各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羣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羣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爲原有的自然羣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後,教師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關於“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的教學,教材中提供了“踐踏對草地羣落的影響”的素材,意在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展開教學。“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極爲常見的事例,但人們未必從羣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過。教學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題目上做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讓學生在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在課堂中組織討論。

  實地觀察時,提示學生根據踩踏情況,將雜草進行分類:經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輕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要作較長期的觀察,將觀察的情況列表記錄,必要時將觀察到的情況繪圖,或用拍攝照片方式進行記錄。觀察時要注意:

  雜草的種類;

  莖稈高度和長勢;

  生長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圍樹木生長等其他的情況;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觀察其根的形態。

  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關資料(也可讓學生舉例)分析人類活動對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羣落的影響。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

  (2)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由此引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建議這部分內容採用上網調查或透過其他渠道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調查:

  (1)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爲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致力於生活環境的改善;

  (2)《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一分爲二地看待人類對羣落演替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羣落演替的良性發展之間的關係。

  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外來物種的入侵。關於外來物種入侵,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紹,故在本節中該概念沒有出現。由於在本節練習中涉及了這方面的知識,應適當介紹相關內容:

  (1)人類活動有時會有意或無意地將一種新的物種引入到某一羣落之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這些脫離了原有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關係的新物種往往會大肆擴散和蔓延開來,迅速成爲優勢種,打破原有羣落的穩定性,危及已有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巨大危害;

  (2)與人類對環境的直接破壞不同,外來入侵物種對環境的破壞及對生態系統的威脅是長期的、持久的。當人類停止對某一環境的污染後,該環境一般會逐漸恢復,而當一種外來物種停止傳入一個生態系統時,已傳入的該物種個體並不會自動消失。由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的本地物種的滅絕往往是不可恢復的;

  (3)我國目前已公佈了外來入侵物種名單。1982年原產美國的松材線蟲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發現傳入我國,在江蘇、安徽等十多個省八十多個縣(市)發現松材線蟲危害,每年致死松樹600多萬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隨着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不斷增多,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爲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而艱鉅的任務。

  

3.高中生物課件

  【摘要】透過“問題——情境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的熱情,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關鍵詞】染色體變異問題——情境式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於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爲學生學習第3節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橋樑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透過聯繫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B、透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繫。

  3)情感目標:A、瞭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B、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

  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教學難點:A、染色體組的概念。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繫。

  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啓發探究性原則爲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爲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激活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分 裂、減數分 裂、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並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症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樑、皮紋改變,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後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爲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爲什麼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麼嚴重的後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

  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

  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徵。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複,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爲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蔔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類型?染色體變異有什麼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爲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爲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麼,什麼叫染色體組?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着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讓學生據圖分析並思考: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麼特點?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並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初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峯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爲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爲(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爲(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係。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五、教後反思

  對於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知識,學生不太瞭解,但是,無子西瓜、多倍體草莓等,學生並不陌生。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概念的學習;並提醒學生,儘管大多數染色體變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數變異是有利的。而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爲複雜,直接講述學生難以理解其實質,可從具體實例,如:果蠅的染色體分析,創設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認識,效果不錯。在教學中以愛心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親其師,並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4.高中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探究活動,學會製作酸奶的方法並能解釋原因;嘗試利用發酵技術製作食品。

  2、能力目標:描述酒精發酵過程,明確發酵原理;透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生物的濃厚興趣;透過對祖國傳統工藝的介紹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學會製作酸奶的方法並能解釋原因。

  2、認識發酵現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說出發酵技術的應用。

  3、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4、發酵過程的控制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視頻資料

  2、學生做預習

  3、相關實驗材料的準備

  四、教學過程

  1、教師描述:我們在平時吃早飯時會吃腐乳,學校樓下還經常會有人叫賣桂花酒釀(板書)(酒、醋、醬油、饅頭等)

  教師:剛纔我在黑板上寫下的這些食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問: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到發酵,究竟什麼是發酵呢?

  (發酵:某些微生物厭氧呼吸的一種方式)

  教師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氣中爲什麼會變酸,水果放久了爲什麼會有酒味,發酵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答:發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氣的情況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呼吸。透過這種呼吸不同的微生物會產生不同的產物。

  教師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氣的情況下,乳酸菌會發酵產生乳酸,使酒變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發酵會產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會有酒味。以上這兩種情況是我們所不希望發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這兩種發酵產物我們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

  3、教師提問果酒的製作過程以及原理。

  4、學生自己看課本後回答問題。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補充。

  6、教師演示果酒的製作過程,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請學生上臺嘗試。

  7、教師提問不同風味的腐乳的製作過程並向學生展示他們的不同,引起學生的興趣。

  8、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問題。

  9、教師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10、教師向學生髮酵的基本原理以及發酵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種和其它物品。

  11、佈置課外作業。學生調查最感興趣的與發酵技術相關的一種職業,如麪包師、製藥廠技術員、食品廠技術員、釀酒廠技術人員等,瞭解該職業主要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特點。

  

5.高中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會設計對照實驗;能透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實驗,說出影響種子萌發所需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透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與他人交流,取別人之長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實驗法完成“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

  【難點】

  怎樣設定對照實驗。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種子的一生”視頻,設疑:種子一生的開始有什麼奧祕呢?從而引出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

  (1)師提出問題:一週之前我發給大家每人5粒菜豆種子,讓你們體驗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現在誰來描述一下你培養的過程?

  學生簡要描述。教師繼續設疑:

  (2)在你們培養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思考過: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條件呢?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誰來大膽作出幾個假設?

  2、作出假設

  預設學生做出的假設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

  (1)針對學生作出的假設,教師向學生質疑:“哪些不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分析排除幾個非必需的條件。(排除“土壤、陽光、肥料”這幾個條件)

  (2)繼續設疑:“種子的萌發是否需要溫度?”這個假設表述準確嗎?應該如何表述?(引出“適宜溫度”)

  3、制定實驗方案

  教師首先以探究“種子的萌發是否需要適宜的溫度”爲例,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實驗設計思路。

  討論提綱如下:

  (1)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種子)

  (2)老師這裏給大家提供了罐頭瓶、吸水紙、標籤,除此之外,你們還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樣探究溫度條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當將種子分成幾組?(要分成2組。一組是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20℃),該組爲對照組;一個爲較低溫度(0℃),該組爲實驗組)

  (4)這兩組實驗中,除了溫度這一條件不同之外,其他環境條件是否應當保證完全一樣呢?(強制變量)

  (5)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粒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行嗎?(減少實驗誤差)

  待如上問題解決之後,引導學生以探究小組爲單位,每組選一個想要探究的條件,設計正確的實驗方案。然後,分組彙報探究計劃,教師進行評價。

  4、課下實施、觀察記錄

  師:由於時間關係,咱們只能在課下進行實驗並觀察記錄了。每隔多長時間觀察一次?對各組實驗是否應當同時觀察?(注意每天觀察,同時觀察)

  (三)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節收穫。

  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一起實施實驗計劃,觀察實驗過程,記錄實驗結果,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下節課一起分享。

綜合實踐教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綜合實踐教案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綜合實踐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對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有直觀的瞭解,初步學會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自己分組、民主地推選組長並進行合理的分工。

  過程與方法:在積極參與本課程的活動中,體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要求的基本學習方式和活動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產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體會到合作的樂趣。感受綜合實踐活動帶來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

  對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有直觀的瞭解,初步學會提出問題。

  三、教學難點:

  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四、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圖片展示

  (課件上展示各種活動的照片,配上優美的音樂。)

  2.匯入談話

  同學們看了這些照片,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嗎?可以針對一幅照片來說說你的想法。

  (讓學生充分的發言)

  二、活動一:瞭解什麼是綜合實踐活動

  1.讓學生回顧前段時間的自由調查情況,初步體會綜合實踐活動課。

  師:透過自己的調查與採訪,能說說你知道什麼是綜合實踐活動嗎?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說。(學生自由發言)

  2.讀一讀,瞭解什麼是綜合實踐活動

  資料: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數學等以學習書本知識爲主要內容的課程不同,它是要求大家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主動探究學習的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要求大家參加各種活動,如參觀、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等。在活動中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透過綜合實踐活動,大家會發現,自己的探究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獲取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增強了,學會了合作,學會了調查,學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綜合實踐活動爲大家提供了展示聰明才智的大舞臺,在這門課中,每人都有機會露一手。

  (學生閱讀資料,只要求大致瞭解即可)

  3.教師語言引導,充分利用學生想參加各種活動的心理,去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三、活動二:說一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

  引言:每一位同學都有自己最想做的事,最感興趣的問題。你們的這些問題也許就是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要研究的內容。

  課件出示要求:

  1、按大組分組,選出一位組長(第一次可由小組長擔任),主持討論。

  2、選出一位記錄員,記錄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3、推出本小組最有價值的問題2個。

  4、選出一位代表準備在班上交流發言。

綜合實踐教案 篇2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新一輪小學基礎教育課改而開設的新型課程,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宗旨是:“強調小學生透過綜合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認識,學習科學研究的要領,生長綜合運用知識的本領,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親暱聯繫,培養門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精彩多樣,形式也和多。教材編排上充分體現小學學科知識和技能聯繫較多,與門生學習生活環境聯繫親暱,容易激發興味。

   一、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資訊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區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透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加強資訊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利用資訊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瞭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這門課程的設定宗旨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命運,樹立愛國主義,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教材編寫的指導

  1、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以《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3——6年級)指導綱要》爲指南,以整合爲教學方式,準確把握綜合實踐活動的總則,爲學生的終身學習與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2、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教材編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特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材具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爲學生留下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3、研究性學習理論。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爲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透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4、小組合作學習理論。合作學習認爲: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資訊互動,要從學生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的運用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三、教材的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共編排了十節課。每節課包括、情境圖、活動實踐三部分。活動實踐由問題與思考、研究與討論收穫與和拓展與創新四大塊組成。還安排了“資料在線”,分別編排了小學生上建議、商品條形碼、縫製沙包步驟圖、月季的繁殖方法、結的歷史、噪音知識介紹、節約用水小妙招和文物知識簡介等內容。此外還設定了八個調查觀察記錄表和一份研究報告。

  本冊教材繼前四冊教材仍以活動主題組織單元,設計了八個專題。它們依次是《暢遊資訊世界》、《超市裏的學問》、《縫個沙包真好玩》、《快樂小魯班》、《月季扦插》、《結華夏情》、《防盜、防人身侵害》、《噪音與健康》、《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和《家鄉文物古蹟的調查與研究》。每個專題都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利用資訊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瞭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綜合實踐教案 篇3

   課前準備:

  通讀課文資料,拾取童年夢痕,講述童年故事,再“釀”童年生活。

   相關課程標準:

  1.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表達力求有創意。

  2.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教學目標:

  1.感悟童年的美好,認識童年的珍貴。

  2.再“釀”童年生活,表達出對童年獨特的感受。

  評價任務:

  1.講述童年故事,力求說清楚“六要素”。

  2.以《童年趣事》爲題,快速成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臨課播放視頻歌曲《童年》,學生可以輕聲隨唱,營造課堂輕鬆歡快的氣氛。

  師:童年是美好的,每個同學的童年都充滿了童趣,都有值得回憶的人事物,值得珍惜的`不僅僅是那些大事件,還有一些看來並非不起眼的人物和事件。只要是曾經觸動過心靈的,不管看起來多麼平淡,只要用天真的眼光去看,就會變得可愛、有趣起來。讓我們一起喚起記憶,拾取童年夢痕,講述童年故事,再“釀”童年生活,永葆童心。(板題)

  二、講述童年故事:

  1.第1、2、3小組推薦同學複述“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鳥的故事”“長毛的故事”。第4、5、6小組推薦同學點評。

  點評要點:力求完整性、文學化。

  2.教師講述自己童年趣事:

  喜歡餵養小雞、小豬並和它們交朋友的故事;

  自制簡易樂器和玩伴排節目、放電影的故事;

  愛勞動、講衛生、刻苦學習的故事;

  學習二胡、參加學校文藝演出的故事。

  3.播放童年簡筆畫課件,引起學生記憶,拾取童年夢痕。

  課件:盪鞦韆;爬樹掏鳥窩;推鐵環;跳房;趕蛋等。

  學生講述童年故事:每小組推薦兩名同學,一名同學講述,另一名同學做點評。

  點評要點:力求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口語化。

  三、抒寫童年趣事:

  選取典型的童年趣事2-3例,抒寫以《童年趣事》爲總題的童年故事。

  1.把你或同學講的故事,寫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比如:兒時的樂園、快樂的遊戲、心愛的玩具,或者值得回憶的讀書生活、聽故事的經歷……在故事裏,可以有童年的歡樂,也可以有煩惱,哪怕是夢幻也行。

  參考題目《舒婷,我比你更調皮》《童年的祕密》《童年的幻想》《童年往事》

  2.小組討論:

  ①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寫法,選取典型實例;

  ②抓住特點描寫事物;

  ③安排一定的時空順序,有詳有略;

  ④準確使用動詞,描摹動作過程。

  3.使用“洪緒中學快樂作文”稿紙,師生同題作文。

  教師可以巡迴檢視學生寫作進度,特別發現快速成文的優秀篇目。

  四、學生互評作文:

  1.人手一份《魏書生作文自改十條標準》

  一看格式是否正確(5分)。包括兩點:①題目、起段。②應用文格式。

  二看卷面是否整潔(5分)。包括兩點:①卷面是否乾淨。②書寫是否工整。

  三看錯別字有幾個(5分)。每兩個扣1分,重複不計,超過5分不再扣分。

  四看有沒有病句(5分)。每處扣1分,超過5分不再扣分。

  五看標點符號有無明顯錯誤(5分)。每處扣1分,超過5分不再扣分。

  六看文章的中心(15分)。包括兩點:①中心是否正確、鮮明。②中心是否集中。

  七看文章的選材(15分)。包括四點:①是否圍繞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實際。③是否具有典型性。④是否富有新意。

  八看文章結構(15分)。包括四點:①層次段落是否清晰。②過渡是否自然。③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④是否有所創新。如寫記敘文采用倒敘、插敘等。

  九看錶達方式(15分)。主要看是否符合作文指導的要求。如寫記敘文要求夾敘夾議,寫說明文要求說明中有描寫的成分等。

  十看語言(15分)。包括三點:①是否簡潔。②是否準確。③寫記敘文或散文是否生動形象。

  2.學習文章修改常用符號:

  3.文章互批要求:

  ①有旁批、有總批,畫出錯別字修正框。

  ②有精準語段積累摘抄。

  ③依據《魏書生作文自改十條標準》,逐項得分。

  ④分A、B、C、D四個等級評判。

  ⑤批閱人簽名,寫上批閱日期。

  4.學生批閱過程中,教師巡迴輔導,解決學生批閱疑難問題,並發現佳作2-3例。

  五、作文講評:

  選取2-3篇學生佳作範讀,師生共同點評。

   點評要點:

  1.選材是否新穎、有童趣。

  2.結構是否巧妙,順序安排是否恰當。

  3.語言是否樸實、優美,有敘有議。

  4.文字書寫是否工整、美觀。

  5.是否能推薦爲本期“佳作欣賞”篇目,連同其它教師爲批閱的佳作,在班級《佳作欣賞》欄展出。

   教學反思:

  學生的童年趣事很多,學有話可說,有大量題材可寫。教師的示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童年興味和寫作,挖掘有意義的典型實例敘寫出來,學生確是一吐爲快。

  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批閱作文,生疏而新奇,“一時爲師”的感覺特爽,但需要精心輔導,耐心完成批閱任務。

  部分學生字書寫得歪斜不工整,寫字習慣不好,相應的寫作拖沓,不能快速成文,用詞不準確,篇幅小,也有抄襲現象。須下功夫改變寫作現狀,培養正確讀書、寫字、寫文章的習慣。

綜合實踐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讓學生透過觀察介紹自己的書包的外形、重量等,指導關注自己的書包,引發對書包的問題思考。

   【教學重點】

  瞭解書包的重量、樣式、品牌、價格、整潔度、使用上的優點等

   【教學難點】

  整理書包的方法:按科目把書分類裝還是按書本的大小分類裝等。

   【教學準備】

  學生的書包。

   【教學過程】

  一、教師活動與提問――認識你們的書包

  1、書包裏的東西該如何擺放?這個看似淺顯的問題卻是學生經常忽視的,所以要提示學生明確一個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要靠平時積累。可以讓同學們找找看看誰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請他介紹一下經驗。

  2、書包的結構怎樣?比如:是斜挎式還是揹包式;挎着或揹着是否舒服;書包有多少格;你的書包能否裝下自己大小不同的書;外觀是否漂亮等。

  3、你對自己的書包的顏色有什麼看法?比如:是否喜歡自己書包的顏色、這樣的顏色由什麼好處等。

  二、學生活動與體驗――認識我們的書包

  1、小組合作:擬定認識書包的方法和步驟-----計劃。

  2、彙報擬定的步驟。每組選一個同學彙報擬定的計劃,再師生共同分析討論計劃是否行得通,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怎樣改進。

  3、共同討論研究每項活動的具體措施:

  怎樣調查書包的重量:自己稱、請別人幫忙稱。

  怎樣調查書包的品牌:問、看標籤、查資料。

  4、製作調查表:

  5、分小組進行調查活動

  讓學生敞開思路,細心觀察,親自實踐,養成習慣。透過認識我們的書包的相關活動來調查瞭解同學們書包的重量、樣式、品牌、價格、整潔度等。透過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包含了許多可以發現問題的環節,透過稱重量來體會書包重量與良好生活及學習習慣的關係,從觀察書包的擺放、書包的整潔度,審視自身的生活習慣等,目的是引導學生由表及裏、深入探討書包與健康的關係;讓學生親歷活動的過程,增強其生活體驗,促其感悟昇華。並由此引發學生對書包的進一步研究,繼續研究書包的學問。

  三、教師指導

  1、介紹書包的環節中,爲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一定先在小組內交流,讓學生有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啓發的過程。

  2、小探究活動的開展要注意給學生充分的活動餘地,提倡學生利用各種途徑、各種方法佔有資料,可以先交流一下蒐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

  3、指導學生製作調查表。先明確要調查的項目、再更具需要設計表格。

  4、分析研究結果。分析瞭解書包與健康的關係的基本常識,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興趣。

  5、指導學生寫好研究報告,教師可以提供案例,也可以透過交流互相借鑑。

  四、整理調查結果

  1、分小組彙報調查的結果。

  2、指導學生根據各小組的結果寫出關於“我的書包”的調查的整體結果。

  3、展示調查結果。

   【教學反思】

  1、小學生書包爲什麼越來越大?

  2、小學生書包爲什麼越來越重?

  3、怎樣解決小學生書包爲什麼越來越大、越來越重問題?

高中生物優秀教案範文三篇

  由於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範鏡。以下是我爲您整理的高中生物優秀教案範文三篇,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教案欄目檢視。

  篇一:細胞的基本結構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學習了高倍鏡的使用及本章第一節的有關細胞膜的知識以後,再進行本節內容的學習,就有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範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2、能力目標

  透過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佈。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透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於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②製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籤,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製作:製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裏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問

  題

  探

  究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透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麼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着物質和能量的複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爲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並參與交流。

  ①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②透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製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然後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佈和形態。

  ②植物的葉子爲什麼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佈和形態。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佈於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於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綠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佈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製作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並參與交流。

  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祕感,透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

  ②訓練了學生製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佈和形態;

  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篇二:細胞呼吸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並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

  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

  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後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機物進入細胞後以什麼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現,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透過複雜的氧化反映產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

  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並進行歸納。(問題如:爲什麼選用酵母菌作爲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麼)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爲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生co2;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

  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並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

  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麼?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爲引導: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上有什麼區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麼物質。

  以幻燈片爲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爲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爲40%左右,其餘60%左右轉變爲熱能。

  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並回答相關問題,並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並進行分組討論後,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別

  分析有機物產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教學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

  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

  練習略

  小組討論,完成概念圖

  (五)無氧呼吸

  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

  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爲例子,講授發酵的概念。

  透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

  舉出生活中遇到的無氧呼吸的例子

  篇三:細胞增殖

  知識目標

  1、瞭解真核細胞增殖的方式及意義。

  2、理解細胞週期的概念。

  3、準確描述細胞有絲各階段的重要特徵。瞭解動、植物細胞有絲過程的異同。

  4、掌握有絲的過程、特徵和意義。尤其是dna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

  能力目標

  1、學習用曲線圖描述dna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規律

  2、透過學習有絲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圖像、解讀圖像的能力。

  3、透過實驗培養學生製作臨時裝片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識圖和繪圖能力。

  情感目標

  1、透過對細胞週期以及有絲過程中dna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學生對生命的運動性、對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等哲學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2、透過對實驗思路的分析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工作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細胞都是透過細胞產生的,細胞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基礎。在細胞的生命週期中,一個新形成的細胞要經歷生長、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其中也有些細胞始終保持增生能力,不發生細胞的分化過程。在細胞增殖這一部分中,有絲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細胞的三種方式是真核生物細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細胞那樣進行無絲、有絲和減數。

  細胞的三種方式中,有絲是最主要、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細胞生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體細胞的增多就是透過有絲實現的。無論是單細胞真核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他們各種形式的無性生殖也是透過有絲完成的。這將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再進一步闡述。有絲還是學習減數的基礎,而減數知識又是學習遺傳變異規律的基礎。由此可見有絲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講透,要讓學生真正掌握有關知識。可以透過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認識和分析一個生命現象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還可以用圖形描述特點;用圖解和表格突出重點;用曲線描述量的變化規律和趨勢;透過實驗觀察、驗證生物學知識等……。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瞭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方案

  教學題目:第二節 細胞增殖(建議4課時內完成)

  教學重點:1、細胞週期的概念。

  2、細胞有絲過程以及有絲的特點

  3、有絲過程中dna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

  4、細胞的意義

  5、製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胞有絲的實驗

  教學難點:1、細胞週期的概念。

  2、細胞有絲的特點及意義

  3、有絲過程中dna、染色單體和染色體的數量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討論:生物體是如何長大的?

  1、 從物質轉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強於異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發生在細胞的那些結構上?這使細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引導學生簡要複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 從細胞變化角度分析:細胞——細胞數目增多

  細胞生長——細胞體積增大

  細胞的體積一般都是很小的,細胞生長到一定大小後就會透過細胞使其體積減小。爲什麼細胞要進行細胞呢?指導學生展開討論。(請參考“細胞有絲.ppt”)

  學生總結: 細胞的生物學意義。

  對於單細胞生物體,細胞意味着生物個體數的增加。多細胞生物體的生殖活動也是透過細胞完成的。對於多細胞生物體,細胞則是生物體生長髮育的基礎。細胞保證了細胞有足夠大的表面積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從而保證了新陳代謝對物質更新的需求。因此細胞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

  根據對細胞過程的觀察,細胞主要分爲無絲、有絲和減數三種不同的方式。

  學生觀察並討論: 認真觀察39頁青蛙紅細胞細胞圖、37頁植物分生組織細胞圖和107頁產生精子細胞的細胞過程圖,簡要說出他們的主要區別特點。

  歸納總結:提出三種細胞方式並比較主要不同。

  三種細胞方式中,無絲通常是已經分化的細胞所採取的細胞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紅細胞的細胞。(見擴展資料)減數只發生於有性生殖過程中,多是用於產生有性生殖細胞如卵細胞或精子細胞等;而有絲則是最常見的方式,如生長髮育過程中體細胞的產生以及無性生殖過程中新個體或生殖細胞——孢子的形成……。人體就是經過連續的有絲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生長髮育成的。

  有絲可以連續發生,具有明顯的週期性——細胞週期。

  學生閱讀並討論:

  1、學生分析有關文字描述找出關鍵詞語(什麼樣的細胞?起、止的標誌?爲何這樣劃分?)

  2、根據圖解描述什麼是細胞週期。

  3、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哪兩個階段?它們在時間分配上的特點是什麼?如果觀察一個正在進行有絲的組織,處於哪個階段的細胞會更多些?

  (一個細胞從它產生開始直到它又透過細胞變成兩個相同的子代新細胞這就是一個週期。它包括間期和期兩個階段。)

  細胞週期:連續的細胞。從上一次結束開始,到下一次結束時爲止。包括兩次間期的遺傳物質複製,和期的遺傳物質的均分兩個過程。

  設問: 爲什麼有絲可以連續進行?

  一般情況下,透過有絲產生的全部細胞都具有相同的遺傳性。克隆技術就是利用的這一原理。爲什麼有絲能夠產生相同的細胞呢?在一個細胞週期中間期和期這兩個階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動?

  配合課件進行討論學習,並且作筆記:

  根據課本給出的數據等資料可以知道,在一個細胞週期中間期佔有極大的比例。間期是一個新生的細胞進行物質積累生長成熟的階段,與此同時這個細胞還要爲新一代細胞的產生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因此看似靜止的間期其實是細胞最繁忙的階段。

  根據給出的圖形和照片比較並描述處於間期的細胞具有哪些特點?是否發生了什麼變化?分析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間期:爲細胞做物質準備。(佔時90~95%)

  細胞變化:細胞核大核仁明顯,染色加深。核內漸出現染色體纖絲。

  分子變化:dna複製加倍,有關蛋白質大量合成。

  總結:

  1、細胞變化:細胞由扁變方,細胞核佔有極大的比例。細胞核染色均勻,顏色漸深,核仁不止一個,非常顯著。

  2、物質變化(原因):細胞核內完成了dna分子的複製,細胞核內dna分子數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鹼性染料染色,因此細胞核顏色明顯變深。細胞內有大量的蛋白質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與dna分子一同構成染色體。根據書中圖示可以知道複製的兩個dna分子是靠一個着絲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見擴展資料。可以給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講解。)

  一切準備就緒後,細胞就可以開始了。細胞是一個相對較快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完成遺傳物質的均分和細胞質等結構的分離。間期複製的dna要完整地分離,使新形成的兩個子代細胞分別獲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證複製的兩套dna分子能準確無誤地分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呢?

  根據課件引導學生討論:

  學習細胞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看圖說話,學會抓重點、要點,學會比較、分析……。

  細胞是一個連續發展變化的過程,沒有嚴格的階段界限。在細胞過程中細胞核的變化以及核內dna、染色體的變化是觀察的重點,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是主線。要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爲了研究方便,將有絲的全過程被人爲地分成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四個階段。

小學三年級湘教版科學教案

湘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全套教案,共35頁,這裏無法全部複製,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第一課時 新學期的話

教學目標

1.複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2.本學期的相關要求。

3.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1.上期期末測試試卷。

2.課件:蠶寶寶的一生。

教學過程

1.新學期的問候

2.對轉入的新生的關注

3.對學生進行分組,全班64人,分爲16組,每組4人,一般情況以此小組爲單位進行活動,特殊情況另行調整,在每次學習活動中會要對小組進行評價,老師都會做好記錄,期末對錶現優秀的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

4.複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教師講解上期期末測試試卷。(試卷內容略)

5.學生自由翻閱新書。

6.簡單介紹本學期的學習內容:教材在“指南車”卡通人的引領下,透過遊戲、觀察、測量、實驗、調查、製作等活動方式,讓我們認識物體冷熱變化的特點、天氣變化的特徵,瞭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變化過程以及磁鐵的性質、光線傳播的性質,學習實驗描述、長期觀測和記錄的方法,提高實驗技能,並滲透珍愛生命、敢於質疑、尊重證據、持之以恆、認真細緻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爲後續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7.播放課件:蠶寶寶的一生,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第一單元 冷與熱

1.知冷知熱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會使用溫度計準確地測量水溫。

2.會用溫度單位做好每次測量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遇到問題善於思考,觀察測量時能做到細緻認知。

2.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注與溫度有關的事物或現象。

科學知識:

1.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會正確讀寫溫度計表示的溫度。

教學準備:

冷水、溫水、熱水、溫度計、溫度計模型、燒杯、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一.教學匯入:

1.講述1400多年前,《齊民要術》記載的人們當時製作豆豉如何判斷豆子發酵的溫度一事。

2.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

二.活動 感覺冷熱

1.過渡:同學們從生活經驗中說出了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的情形,我們怎樣判斷物體的冷熱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2.以小組爲單位,讓同學做教材第2頁的活動。

3.當學生髮現同一杯溫水,不同的手感覺竟然不一樣時,教師提出:這個活動告訴我們什麼?

4.釋疑:光憑感覺難以準確的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

5.教師講解溫度的概念。

三.活動 測量溫度

1.出示溫度計模型,學生觀察,認識溫度計的構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車信箱介紹了“攝氏溫標”。 知道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

3.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4.測量水溫:教師應首先示範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並說明道理。讓學生學習使用

溫度計測量水溫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再測4杯水的溫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1.)出示學生蒐集來的各種各樣的溫度計並先讓他們做些介紹,教師再做補充。

(2.)詳細介紹體溫計的認識和使用。

第三單元 我們來養蠶

1.蠶寶寶出生了

第一課時 佈置養蠶任務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透過查資料或詢問他人,瞭解養蠶的有關知識。

2.能制訂計劃,做有計劃的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善思考與愛提問,能圍繞養蠶的話題,提出一些科學問題。

科學知識

1.知道養蠶的有關知識。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

意識到人類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資源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蠶卵、以及用來孵化蠶卵的絲綿紙,小紙盒等。

養蠶史及養蠶過程的有關課件。

課前佈置查閱資料或向他人請教怎樣養蠶。

一.教學匯入

1.出示課件:學生了解我國養蠶的歷史。

2.提問:我國有這悠久的蠶文化和如此發達的絲綢業,你有什麼想說的?

3.過渡:想不想我們動手來養蠶?

二.活動 瞭解怎樣養蠶

1.提問:怎樣養蠶?

2.學生根據所查資料或向他人請教的彙報。

3.交流後明確:

蠶寶寶的家的安排:溫暖、通風、清潔、舒適的環境。(準備絲綿紙,小紙盒等。)

蠶的食物:新鮮、乾淨的桑葉。

……

4.爲了能把蠶養得更好,根據自己的設想,制定一個養蠶計劃。

三.佈置養蠶任務

1.分組,按家庭住址就近爲原則。

2.分發蠶卵,課後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形狀。

3.密切注視蠶卵的孵化,結合教材第30頁的提示探究怎樣的環境更適宜蠶卵孵化。

4.做好觀察記錄(寫好觀察日記)。記錄孵化出來的蟻蠶(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是什麼樣子的。

5.待大多數小組都開始孵化的時機組織課上觀察和討論。

第一單元 冷與熱

2.熱脹冷縮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2.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3.觀察認識多種液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溫度計的製作原理。

2.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匯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麼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製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製作方法。

(4.)製作“液體溫度計”,對於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並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彙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麼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滿意請採納。

怎樣寫好一篇教案

教案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課時計劃。在課前教師的各項備課活動中,編寫教案是其中最複雜、最細緻的必備工作。一份具有科學性、教育性的好教案,堪與最精緻的藝術品相媲美。

一、編制教案的重要意義

1.寫好教案是上好課的前提

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着學生的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這裏除包含着學生怎樣學的認識活動外,還包含了教師怎樣教的認識活動。所以,在備課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或稱爲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對每節課進行精心的設計;確定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要明確傳授哪些科學知識;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哪裏;應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哪些生物學技能;應選擇什麼樣的教具,怎樣演示教具或實驗;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一系列問題,總之,要認真思考如何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經過這樣一番深思熟慮,反覆推敲之後,才寫出教案。可見,編制教案的過程,就是構思教學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上課時,教師運用適當方法,教學的技能、技巧,把教案付之實踐,這是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就體現在形成切合實際的教案,並把它付諸實踐。因此,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教師辛勤勞動的結晶。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上課不能沒有教案。

2.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進行總結和提高

一般地說,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往往不止是一個教學班,特別是對生物學教師來說更是這樣。因此,同一課題的教案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先行班透過上課的實踐,教師會發現,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有許多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課後常常要進行小結。看看這節課教學目標制訂是否合適?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了;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是否充實,資訊量夠不夠;觀察實驗的內容安排是否得當,實驗操作是否正確規範,實驗結果能否說明問題,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是否充分……等等。在這基礎上對原教案進行必要的修改或補充,以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爲此,不少教師的教案,通常還設有課後分析一欄,以不斷總結和提高。

3.教案在評估教學、總結和推廣優秀教師教學經驗上也起重要作用

我們在開展研究課、觀摩課、評優課時,都離不開教案。作課的教師需要編制教案,供聽課人研究、學習之用;評價課堂教學時,也需要以教案爲參考進行評價。在總結和推廣優秀教師,特別是老教師的教學經驗時,也離不開對他們的教案的研究、學習,有時也可以整理、編篡他們的教案供人們學習、借鑑。老教師和優秀教師的教案選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教師之間,也可以透過教案的交流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綜上所述,教案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必須寫好每一節課的教案。

二、教案的內容

教案的形式和繁簡程度雖然不同,但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課的類型,教學用具(包括掛圖、模型、觀察實驗材料、儀器設備、視聽用具等),教學方法,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板書提綱,課堂練習,課後分析等。其中,教學過程是教案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它包括以下幾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舊知識(匯入新課或引言),傳授新知識(或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新知識),鞏固新知識(或課堂練習),佈置作業(包括動手做的小實驗)等。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我們有了不少的創新,不侷限以上這幾個環節,但是對新教師來說,這幾個環節仍是教學過程中幾個最基本的環節,在編寫教案時是不應缺少的。下面對這幾個環節作些簡要的敘述。

1.組織教學

這一環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主要考慮學生是否已做好了上課的準備,學習用具是否備齊,注意力是否集中等。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爲重要。當然,組織教學應貫穿全課的始終,在演示實驗,指導學生進行分組觀察實驗等都要注意組織教學。

2.複習舊知識

複習舊知識要根據新課的內容,重點和難點來確定,或者依據學生對上一節課重點內容的掌握程度來確定複習的內容。方法上可以透過提問,或透過課堂小測驗,或操作和分析一些小實驗等。也可以作爲匯入新課的一種形式。

3.傳授新知識

傳授新知識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增加觀察實驗的內容,提供一些新材料供學生分析討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動腦、動手,達到“學”與“思”並用,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使他們學習生物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這樣,傳授新知識已不是教師的單一講述了,而是把知識、技能、能力、科學方法訓練,思想教育結合在一起了。例如,在高中生物講到無氧呼吸時,教師設計了酵母菌的酒精發酵實驗。取一個三角燒瓶,其內裝入10%酵母培養液和5%葡萄糖溶液(比例爲1∶5),再倒入少量石蠟油以隔絕空氣。燒瓶口用有孔膠塞密封,塞孔插入玻璃曲管,曲管的另一端通入裝有碳酸鈣溶液的試管中,管口亦加膠塞塞好。置該裝置於37℃溫度下,觀察實驗現象。並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結果。在這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再作補充性講述。實踐證明,透過觀察實驗——分析討論——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新知識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知識學得活,掌握得牢,既減輕了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4.鞏固新知識

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透過複習與檢查,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鞏固新知識並不是把講授的新知識簡單地重複再現,而是抓教材內容中最重要、最關鍵內容,透過提問,或者結合直觀教具,或提出一些富於思考又聯繫實際生活或生產實踐的問題讓學生分析、討論,以幫助他們掌握理論知識,並加以擴展和運用。例如,在學習了根對水分吸收這一知識後,可以提出“鹽鹼地不經改良爲什麼不宜種莊稼”,“一次追肥過濃對作物生長有什麼危害”等問題加以鞏固。當然也可以透過課堂反饋練習,填寫實驗報告冊,閱讀課文等不同形式來進行。

5.佈置作業

適當留些課外作業,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對高中學生來說,可以留些書面作業,或看點參考資料,分析設計一些簡單的生理實驗,作些遺傳學、生態學方面的調查等。初中學生以多留些動動手、動動腦的小觀察,小實驗爲宜。例如,採集一些葉片,觀察一些小動物的生活環境,測測心率、脈搏、血壓等。總之要有利於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而不是加重學習負擔。

不同類型的課,有其不同的結構,教學環節有所不同。總 之,在編寫教案時,要從教師、學生、教材、教法四方面綜合考慮來安排教學環節,組織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教案的編制

編制教案是教師的一種辛勤勞動,每份教案都凝集着教師的心血。編制教案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編制教案一般可分爲二大階段,一是準備階段,二是文字的編寫。

1.編寫教案前的準備

編寫前的準備工作很多,包括鑽研教學大綱,閱讀、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瞭解學生,準備教具和實驗觀察材料,閱讀有關的教學資料等諸多方面。有的內容在本書的另幾講裏已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但仍需強調一下。

(l)深入鑽研教學大綱(或稱爲課程標準)

大綱是教案編寫的依據,鑽研大綱就是要了解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目的要求,明確單元的知識點及認知層次,瞭解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內容,課時安排等。從而知道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全書中的地位,爲編寫教案打下了基礎。

(2)分析教材

課前,教師在通讀教材,瞭解全書的知識體系及知識內在聯繫的基礎上,要對本教案所涉及到的章、節教材進行精讀,並進行深入的分析,弄清本課的知識結構、層次,包括具體的知識點和認識目標;確定重點和難點;考慮安排哪些觀察實驗的內容,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程序;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透過教材分析和深入的思考,一份教案的藍圖已經形成了。

(3 )閱讀教學參考資料

教學參考資料包括與教材配套的教參;有關的報刊、雜誌、書籍;中學優秀生物學教師的教改經驗或科研報告,優秀教案選;生物科學研究的最新動態或成果;國內、外應用生命科學技術在工農業、醫藥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上所取得的新成就和具體事例。廣泛閱讀和收集這些資料將會擴大我們的視野,豐富教學內容,使課講得更生動、更聯繫實際。但應該注意切不可在鑽研大綱、分析教材之前先忙於尋找資料,更不能利用資料去拼抄教案。

此外,對實驗課教案的編制,或有觀察實驗項目的課,還要準備好觀察實驗的材料,對實驗程序要親自操作一遍,在此基礎上才能編寫實驗教案。

2.教案的編寫

在經過認真的準備之後,透過文字加工寫成教案是編制教案的最後一步。教案的書寫形式可有多種,概括起來主要分三類:文字式、表格式和程序式。這樣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可以結合在一起。例如,文字式教案有時也插入表格,程序式教案中也有文字說明等。此外尚有其它的形式,如有的教師創造出五卡式教案等。但是,形式要服務於內容,要能夠反映出上課的過程。

(l)文字式教案

這種教案主要是運用語言文字把教學過程表示出來。它也有詳略之分。詳細的教案通常把教師在上課時要說的每一句話,要做的每一件事(如演示什麼教具,提問什麼問題,板書什麼內容……等)都按上課的進程寫出來,就象一份詳細的講稿一樣。

(2)表格式教案

這種教案主要是透過表格的形式把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分別列出,使人一目瞭然。表格的項目和形式也可以有不同,

高三生物教案優秀範例

1.高三生物教案優秀範例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複製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爲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纔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2.高三生物教案優秀範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透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並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蔔條的軟硬對比

  1、浸在濃鹽水中的蘿蔔條;

  2、浸在清水中的蘿蔔條;

  3、新鮮的蘿蔔條。

  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透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並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

  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

  2、爲什麼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複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爲實驗設計鋪墊置疑

  3、水分子透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麼結構或從什麼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並判斷爲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並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繫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麼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當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圖像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

3.高三生物教案優秀範例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的發現過程。

  2、使學生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

  3、掌握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的意義。

  4、應用所學的的知識,瞭解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二、能力方面

  1、透過葉綠體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及相關儀器、藥品的使用能力。

  2、透過探討的氧來源,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透過分析、討論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具體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透過學生對綠色植物的意義的理解,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透過學生討論“如何利用的原理提高作物產量”這一問題,加強對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關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因爲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這一節主要講述了的發現過程、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並且安排了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學生實驗)、的過程、的重要意義以及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了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講述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人類研究這種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過程的艱苦歷程,同時介紹了在研究過程中的幾個實驗,如: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實驗;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了綠色葉片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的場所,並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介紹這些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實驗是探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創新精神。

  二、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本節的重點,實驗是本節的難點。

  學生必須在搞清楚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吸收光譜,基粒片層結構的垛疊形式、色素在片層上的分佈、基粒和基質的關係基礎上,纔有可能深刻理解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及其相互關係。

  教材在介紹葉綠體中的色素時,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即《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使學生易於對葉綠體色素有一個感性認識。本實驗可以在講授完葉綠體色素後作爲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於葉綠體色素的探究實驗;另外教材中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也可作爲課上學生討論葉綠體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課題處理。

  三、教材中的過程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是本節的難點。

  1、其中的總反應式,即

  概括出了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氧氣的來源,但是,該反應式不足以表示的具體過程。因此,教材以圖解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的兩個重要過程,即光反應和暗反應。

  2、光反應階段

  教材中光反應階段可概括爲光反應場所和光反應過程兩個方面。

  (1)光反應場所:葉綠體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類囊體)上進行。

  (2)光反應過程:光反應的本質是由可見光引起的光化學反應,可分爲兩方面內容:

  ①水的光解反應:透過光合色素對光能的吸收、傳遞,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爲氫和氧,氧原子結合形成氧氣釋放出去,氫與NADP結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還原性氫,作爲還原劑參與暗反應。

  ②ATP的合成反應: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傳遞的光能轉移給ADP,結合一個磷酸形成ATP,也就將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上。

  3、暗反應階段

  教材中暗反應階段也可概括爲暗反應場所和暗合應過程兩個方面。

  (1)暗反應場所:葉綠體基質中進行。

  (2)暗反應過程:暗反應實際上是一個由多種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應,光對暗反應沒有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與一個五碳化合物分子結合形成兩個三碳化合物分子,這個反應的作用在於使反應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在有關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應產生的ATP分解時釋放的能量並被光反應產生的[H]還原,經一系列複雜的變化,形成糖類,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直接產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則經複雜的變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從而使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不斷地進行下去。

  4、教材中的意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是生物界有機物的來源;是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的來源;可調節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無氧呼吸進化爲有氧呼吸成爲可能,同時爲水生生物進化到陸生生物創造了條件。

  教材在最後總結道:“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充分概括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選學內容,其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理念,這部分內容易於調動起學生的討論熱情。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爲與相關的問題涉及面非常廣泛,尤其是一些廣爲人們關注的話題,所以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可從全世介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等,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的。這樣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可較好地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的精神。

  2、XX的發現

  這部分的教學要特別重視,這不僅僅是進行科學史的教育,學生可從科學家二百多年的研究歷程體會到科學發現的艱難;同時還能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實驗設計的巧妙,如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的場所,並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以及新技術、新理論的發現和綜合應用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體驗科學、技術、社會的理念。例如,沒有核科學的進展,就不會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術,也就不會有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3、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時,《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可以在講授完光合色素後作爲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於光合色素的探究實驗,這樣做不但可使學生學會有關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可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同時訓練其實驗探究能力;在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時,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可作爲課本探究的素材,以訓練學生分析曲線的能力。

  4、過程的的教學是本節的核心內容。教學時可從的總反應式入手,或從與初中階段的總反應式的比較入手,可採用老師講授,或學生討論,或學生根據總反應式提出氧來源假設,即水中的氧是來源於水還是二氧化碳,還是共同來源於二者,條件好的班還可讓學生想辦法證明這些假設,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透過總反應式的分析,應使學生明確氧來源這一關鍵問題。

  在學生理解了總反應式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另一個重要觀點,即是非常複雜的多步反應,總反應式不能表示具體的進行歷程,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入了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的學習。

  光反應與暗反應教學時,因爲都是較爲枯燥的化學反應過程,且又無法在實驗中讓學生看到這些變化,可採取圖解、表解或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一是樂於接受,二是學生能“親眼看到”物質的微觀化學變化,也降低了理解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難度。還應引導學生討論的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尤其是二者的聯繫應多加註意。

  時間允許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討論影響的因素,進而討論“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採取哪些措施提高農業產量?”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理論的實際價值,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繫的理念。

  5、進行的意義的教學時,可以在課前自己收集或讓學生收集諸如當今世介面臨的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等資料,課上選擇幾個典型的事例,圍繞的生態意義這個中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

  6、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學,可以綜合性討論題的形式,比如:學生能利用原理,提出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這樣的問題容量使學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維的空間,也易於在高中學生中展開討論。

4.高三生物教案優秀範例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瞭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爲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於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爲感覺器官,然後指出眼和耳是關係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爲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着出示見圖,並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後,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後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着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係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係。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並聯系剛纔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後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繫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5.高三生物教案優秀範例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別與聯繫

  二、能力方面

  1、透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透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透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並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性氫、丙XX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XX酸繼續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並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後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裏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爲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爲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裏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爲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課上也是重點學習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一,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基礎的,因此引言可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的理解作爲切入點,教師可設計問題串檢測學生對呼吸的理解程度,並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併在一起進行教學。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本所給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中體會有氧呼吸的產物與反應物都需要水這一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①有氧呼吸過程程中的物質變化和ATP的產生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爲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採用如下教法:教師一邊寫化學反應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同時參看課本圖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A、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XX酸,同時脫下4個;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於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B、第二階段:丙XX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XX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個,丙XX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於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個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的6個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於合成ATP,產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進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過程中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後,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餘的能量都有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學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後,教師應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爲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同時也是對上節課所學內容的複習,教師還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於生產實踐的相關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你請教怎麼能長期儲存農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學過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3、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生物體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供氧不足?”,這樣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設問:“在缺氧條件下,生物體如何呼吸呢?”從而引入對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實際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透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高等生物稱爲無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爲發酵。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採用一邊寫化學方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最後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丙XX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爲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爲乳酸。

  爲使學生加深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XX酸這一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XX酸開始它們分別沿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師爲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以強化對二者聯繫的理解。如可提問題:

  ①你每天都進行很多運動吧?你是否想過,當你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時,你的身體其實採用不同的方式爲你供能呢?

  ②病毒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此時教師可爲學生提供一些可供討論的與人類生產實踐相聯繫的話題來分析,以訓練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問: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

  6、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爲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爲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丙XX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爲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可以說,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各種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樞紐,它把生物體的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了一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初中生物說課稿三篇

初中生物說課稿-《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Ⅰ、說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構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下思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與上冊教材有密切的聯繫,而且又是本冊的開頭,因此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人類科學與僞科學鬥爭的一個過程,因此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透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過極其艱苦、漫長的過程,透過勞動才進化來的。因而啓發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強者,人類已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爲此我們應該處理好與生物圈的關係。從以上可知,本節教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上好。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共同起源於森林古猿。

2、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鬥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二>、能力目標:

1、透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資訊的能力。

2、透過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開啟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樹立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3、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找出事物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運用證據、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

3、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來學習生物學。

上述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現了顯性教育價值,而方法目標和品格目標則體現了隱性教育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人類不僅依賴於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而且影響和改變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2、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並且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要珍愛生命。

3、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如圖片、化石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語言表達等能力。

四、 關鍵點:

1、處理好本節教材承上啓下的關係。

2、注意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教育。

3、處理好基本觀點及學術界中的爭論的關係。

4、 要注意強調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的關係。

Ⅱ、說教法:

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爲主動探究式學習爲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本人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節教材中的資料豐富,但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不能緊扣教學目標,且由於時間的關係也不能一一討論,所以我對此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人與類人猿的數量問題讓學生課前去查找資料並放在進化發展中去講。而與教學目標無多大關係的四種現代類人猿的分佈問題課堂就省略不講,佈置學生課外時間去完成。另外有一些與本節教材關係密切的問題,如導言,因爲關係到這冊教材如何與上冊銜接,而且還關係到我們該如何思考人類與地球關係的情感教育問題,因而花了較多時間,作爲情感教育的重點來講。同時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注意與本單元第七章呼應,做到扣緊單元主題。

2、把握好這節教材中有關科學的基本觀點及開放性的關係。

這節教材內容豐富,資料多,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且許多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對這樣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要在衆多的爭論中給出科學的基本觀點,即生物是進化來的(即達爾文的進化論),而非由神創造的(即神創論)。但由於歷史久遠,且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學術觀點,這是正常的。由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

本節教材的知識目標不是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透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技能訓練、資料分析、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發散性思維。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節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開始的導言,還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內容中的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及教材的最後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問題,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啓迪教育。

4、應用好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本節教材不僅資料多,且由於起源及進化的過程距離現代的生活極爲遙遠,因而難度大,所以必須藉助多媒體手段,達到高效、簡潔、直觀的效果,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錄相片段來展示說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如將東非大裂谷這部分內容,先透過閱讀文字資料,再觀察圖片,這樣起到非常形象直觀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的效果。

Ⅲ、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雙邊活動,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本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學習。

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觀點雖然有多種爭論,但歸根結底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絕不是如神創論中所說的人是由神創造而來的;另外生物的進化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且是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觀點要透過證據、事實來說明??總之,課文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

2、善於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本節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分析人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起源及發展過程中人發生了哪些變化等問題,要用觀察比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發展的知識則要透過分析資料、地質考察、尋找證據、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

3、重視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本節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且高度概括。本節前後有近8面的內容,不僅資料圖片多,且活動也多,初看起來很繁雜。因此在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整節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而透過閱讀理解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

《血液循環途徑》說課稿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環途徑》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爲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並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透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誌着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二) 教 學 重 難 點:

教 學 重 點 :

1.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教 學 難 點 :

1.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

二、【 教 學 目 標】

(一)知 識 目 標 :

1. 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瞭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二)能 力 目 標 :

1.透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透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透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標 :

透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學 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一)說 教 法

1)導課:情景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啓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二)說 學 法 ——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遊戲鞏固。

四、【教 學過 程】

(一)課 前 準 備 :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閱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1)血液循環教學光盤。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環中各結構頭飾 。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 《血液循環》學案

(二)導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爲什麼在不停地跳動?”→匯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於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爲學生探究設定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爲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定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裏?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後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製循環圖→課堂遊戲《找朋友》→思維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四)突破難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定懸疑,“爲什麼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着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遊戲《小小旅行家》→設定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實施依據】啓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爲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並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點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爲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七)、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定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八)、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麼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瞭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爲下節課作準備)。

【設定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並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 書 設 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

(一)、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爲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爲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爲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爲鮮紅。

(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爲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爲出發點,透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繫實際的講解讓學生髮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並運用探究式、啓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爲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並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遊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第二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我將從教材及學生、教學策略和教學程序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及學生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是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節,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製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儲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極爲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儲存方法,都是由於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製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爲它爲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爲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製作甜酒、製作泡菜、製作酸奶。其二爲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儲存。

(二)學生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爲初二年級學生,初二年級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尚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透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透過對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對於人和動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處。但是,對於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價值,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同學們瞭解的還不是很多,還存在一定認知缺陷,本節重點從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進行學習。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對這方面的瞭解,旨在體現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表明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感性認識以及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2)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儲存方法。

(3)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係及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透過做發酵實驗和嘗試製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透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透過學習和應用食品儲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1)透過多項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2)關注基因技術在醫藥生產上的應用;其中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以及細菌;二、教學策略;我設計本課的指導思想是這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遵循從理;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組成部;三、教學程序:;基於這樣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透過多項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關注基因技術在醫藥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以及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儲存方法是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利用發酵技術製作食品的原理是這節課的學習難點。初二學生還沒有接觸化學課程,缺乏對於微觀物質的感性認識,所以對於抽象的原理是難以理解的。

二、教學策略

我設計本課的指導思想是這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較強,容易使課堂教學變成知識點的堆砌,從而顯得枯燥乏味。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堅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師生參與、積極互動”的原則,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透過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全面而正確的認識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 設計意圖: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於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我認爲生物教學,應該爲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主動融入探究情境,解放學生的大腦,釋放學生的四肢五官,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要讓他們“走出”課堂,“跳出”文字內容,愉悅地進入自我學習中, 從而自覺地探究,提升認知水平。既可以使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又實現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不斷超越。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遵循從理性到感性的認知規律,創設媒體情境、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在情境學習中討論研究,達成共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在活動中理解知識,在活動中應用技能,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提升認知。

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組成部分。課內介紹人類在食品製作與儲存、疾病防治與藥品生產以及環保等方面對細菌和真菌利用。本節從日常生活中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的關係講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們與食品製作的關係,然後又分析了細菌和真菌與食品儲存的密切關係。這兩個方面都是與人類的“吃”有關的,俗話說,“民以食爲天”,透過這兩個方面的學習,同學們會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然後,教材又由淺入深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疾病防治的關係和細菌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從最基本的“吃”上升到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高度,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觀念: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關係,課外安排學生實踐活動“製作發酵食品”,收集資料(抗生素今昔和藥品說明書),調查本地人們在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對細菌的利用情況。從而產生對細菌和真菌的研究,求知。

三、教學程序:

基於這樣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引趣,讓學生“心”動

2、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瞭解,讓學生“行”動

3、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4、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引趣,讓學生“心”動

在第一環節中,我是這樣展開的:“在我國的漫長曆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句都與酒有關的。如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現在衆所周知的國宴用酒“茅臺”更是享譽五湖四海。同學們課前在家長的幫助下都嘗試製作了甜酒,現在就請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學生相互品嚐,氣氛活躍,接着交流製作甜酒心得,引出課題。

古希臘學者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透過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出發,使學生有話可說,能說,想說,激發求知的和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處於活躍狀態。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瞭解,讓學生“行”動

對於這個環節,我採用“問題——討論——認知”的教學模式。

首先,提出問題:“美酒的製作主要依靠發酵原理,許多食品的製作都離不開細菌和真菌。發酵是怎樣產生的呢?”接着演示發酵實驗,然後設問“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學生透過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發酵原理的應用過程,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應用。

接下來,繼續設問:“超市內的食品種類繁多,不同的食品儲存方法也各有區別,你知道哪些儲存食品的方法?這樣做的原理是什麼?”學生討論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達成共識:儲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殺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礎上的。

(三)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首先引入:“真菌和細菌既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類。抗生素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可以用來治療相應的疾病。但是,人們是否就可以隨意使用呢?”學生思考並交流課前收集的藥品說明書,從而明確合理用藥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看待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佈置課前資料收集,能提高學生收集和辯析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會學習”。學生結合已知的生物知識,指導應該如何正確的生活,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識”。

(四)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就目前所瞭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原理”和課前調查,談談環境保護方面的利用情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談談對本地建設和發展有何設想和建議。進而呼籲人們應該保護環境,確立“人與生物圈”應和諧相處意識。

在最後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是考慮到: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有着鮮亮的個性和智慧,獨特性是個性本質的特徵,把學生作爲完整的的個體來對待,就要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鍛鍊思考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由設想觸發情感認知,引導學生自身在生活和未來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識提升。

我設計這節課,力圖體現這樣幾個特點: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媒體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情境,具有探究性,激發學生探究。

2、學生應成爲知識的發現者,課外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感悟真菌和細菌的獨特之處,激發探索生物奧妙的興趣。

3、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展示交流,能使學生體驗到生物知識和資源無處不在,要做“有心人”,學會關注和善於分析發生在身邊的事物,培養正確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透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注:教學說明

1、教學準備:

提前在教室內安排發酵現象實驗;準備部分食品包裝(食品儲存部分用來觀察);部分抗生素包裝;污水處理視頻。

2、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學習時間安排一課時

高三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1.高三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交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是需要學生了解的內容,教材透過4個示意圖直觀形象地說明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是本節的教學重點,涉及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信體等概念,其中“染色體組”是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之—。理解這概念,才能正確理解依據染色體效目變異衍生出的單倍體育種技術和多倍體育種技術。

  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學習了近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即遺傳規律)、減數XX、DNA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識。因此,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知識結合,能幫助學生構建更爲直觀而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於學生對“遺傳和變異”整體理解,也可爲介紹人類進傳病、生物育種及生物進化等知識作鋪墊。

  染色體變異發生在細胞XX過程中,是細胞XX異常產生的結果,因此細胞XX是染色體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如果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細胞XX爲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會大大地降低學習的難度,並能有效幫助學生從已有知識中構建出新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本節主要的知識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較集中,如染色體組的概念及數目判斷方法,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係,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體組概念:以辨圖、設問、討論和複習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爲複雜,如果直接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質。可以從展示男性人體染色體組成自制模型,讓學生回顧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然後將人類染色體分成兩組,讓學生觀察並討論兩組染色體組異同點等方式人手,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透過聯繫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概念:透過具體實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係。單倍體的概念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採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實例來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體內的染色體組數目,提出單倍體的概念,並設定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區分單倍體與一倍體,單倍體、二倍體與多倍體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3)單倍體與多倍體育種:用圖解、事例和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二倍體、多倍體和單習是建立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單借體具有可比性將多低體和單傷體育種放在一—起來學習,有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育種的學

  (4)染色體結構變異: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5)“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的實驗:學生先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後,第2節課進行實驗操作。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染色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等概念,爲染色體組等新概念的構建奠定了認知基礎。前面學習的有絲XX、減數XX和受精作用、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等基礎知識,爲創設問越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有精情,但學習的主動性不強,使乏深層次的思考。對基本概念、過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鍋,不能靈活遠用所學知識。因此,教學中應設定好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動手,思考和討論,適時引導追時啓發和酒時效勵由淺人深,構建染色體組等基本概念

  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說出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區別。

  2、理解染色體組、單倍體、多倍體的概念、內涵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二)科學思維

  舉例說出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在生產中的應用

  (三)科學探究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出染色體數目變異

  難點:

  1、理解染色體組概念

  2、理解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繫

  教學策略

  1、透過多媒體直觀瞭解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概念、種類。

  2、透過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染色體結構變異。

  3、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2.高三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於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遊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並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透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後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透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資訊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採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於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透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3.高三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別與聯繫

  二、能力方面

  1、透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透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透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並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性氫、丙Xx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XX酸繼續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並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後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裏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爲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爲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裏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4.高三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於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並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啓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願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並且對於材料做以適當的說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XX。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並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複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爲本節課做鋪墊。最後,教師透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爲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麼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透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製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製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製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瞭解製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並觀察老師製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着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對疑惑加以解決。

  在學生學會製備臨時裝片之後,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製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透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透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透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後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後,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並適當聯繫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裏含有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爲教師則透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範。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製作的玻片,檢查製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製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後的練習題,也可在製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5.高三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五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爲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生物的特徵生物說課稿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爲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爲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爲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設計範文

有氧呼吸是維持萬物生長的生命活動,透過將有機物分解爲能量來支撐生命的生長和發育,這也是高中生物必考的知識點之一。下面是我爲你整理的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一、教材內容及學情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細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第三節的內容。在第一課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的基礎上本節主要進行知識性內容的教學,主要包括細胞呼吸的過程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爲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繫,也爲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打好基礎。

  細胞呼吸是一個微觀的化學反應過程,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把細胞呼吸的過程直觀形象地表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高中學生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求知慾和自學能力較強,因此可嘗試引導學生對細胞呼吸的知識進行歸納 總結 以及對兩種呼吸方式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分析總結以及表達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2)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

  (3)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2.能力目標

  (1)透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

  (2)透過學生觀看多媒體演示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主動理解新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認識生命活動。

  (2)透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培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

  (2)細胞呼吸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藉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和生活實例闡述突破。

  2.教學難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和產物。

  透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導學生,並透過比較啓發學生思考聯繫點和區別。

  四 、教學思路

  多媒體演示上一節課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並讓學生歸納細胞呼吸兩種方式: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教師教授細胞呼吸的概念——介紹細胞呼吸的類型———多媒體演示有氧呼吸的過程,學生觀察討論總結,並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多媒體演示無氧呼吸的過程,學生觀察討論,總結並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師生共同歸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繫——多媒體演示細胞呼吸原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教師總結應用的例子—小結,鞏固練習,爲下一節做鋪墊

  五、教學資源

  1、課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

  2、多媒體——利用計算機查找細胞呼吸有關的資料如圖片等,並自制PPT。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回顧知識1、透過上一節課的探究實驗,我們知道了細胞的呼吸在有氧和無氧的情況下都能進行,但是產物不一樣,有氧和無氧的情況下各有哪些產物呢?

  2、提問:細胞的呼吸作用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運動一樣嗎?

  3、引入課題討論、回答由上節課內容的回顧引導學生記憶探究實驗的相關結果。

  匯入新課一、細胞呼吸的概念

  二、細胞呼吸的類型

  細胞呼吸分爲兩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對於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有氧呼吸是細胞呼吸的主要形式。理解概念使學生對細胞呼吸有總體的認識;

  有氧呼吸(一)講述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順利進行需要有氧的參與。

  2.作爲生物體內代謝反應,需有酶參與。

  3.在前面學習細胞器的時還了解到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提問:線粒體的哪些結構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線粒體爲什麼被稱爲細胞的“動力車間”?

  播放課件,展示線粒體結構示意圖,說明線粒體基質與內膜上分佈着有氧呼吸相關的酶。思考線粒體的結構,回憶其功能;

  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過程

  反應式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注意有氧呼吸過程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以及能量變化。

  再播放動畫展示並分步講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觀察注意反應進行的物質和能量及場所變化。結合動畫展示,畫面生動活潑,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比較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透過表格比較三個階段,它們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之處呢?填表格,分析各階段反應產物之間的關係加深學生對有氧呼吸三個階段過程的瞭解,並深入解析物質與能量變化的關係。

  能量結合有氧呼吸釋放能量的生活實例

  1.汽車的行駛需要燃燒汽油提供能量(圖片);

  2.螢火蟲的發光需要有氧呼吸產生的ATP提供能量(視頻)。

  講述:在生物體內,lmol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後的能量轉化。

  以餅狀圖形式展示能量的轉化比例,並配合圖片說明其利用途徑。瞭解有氧呼吸過程能量和轉化

  理解呼吸作用爲機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

  用餅狀圖清晰明瞭的說明能量轉化的大約比例及用途。

  有氧呼吸小結透過 順口溜 形式,幫助學生鞏固有氧呼吸的反應過程。

  “第一階段,糖變酸;第二階段,水來摻,你攪拌,我攪拌,冒出氣泡CO2;第三階段,氫氧見,化作純水御春寒。”

  要求掌握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總反應式的書寫以及能量去向。領會順口溜表達的含義,及時總結有氧呼吸的主要內容。以順口溜的形式,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及養成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

  【匯入】

  無氧呼吸播放民間釀酒有關無氧呼吸知識的視頻問題探討激發學生的興趣

  場所

  過程

  反應式透過參照有氧呼吸過程的學習,得出無氧呼吸各階段的反應方程式和反應場所。

  閱讀課文,觀察歸納分析讓學生注意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反應場所及第二階段產物的差異。

  概念

  能量引導學生參考有氧呼吸的概念歸納得出無氧呼吸的概念,嘗試標出關鍵詞。

  問題探討:與有氧呼吸相比,同樣是分解葡萄糖,爲什麼無氧呼吸只釋放少量能量?(能量對比)學生討論,歸納闡述無氧呼吸的概念。

  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提問,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無氧呼吸小結總結無氧呼吸的反應場所,特點並舉出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的實例。歸納無氧呼吸的特點培養學生歸納,提取知識要點的能力。

  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出示相應表格,放映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別(反應場所,反應條件,反應產物,釋放能量)與聯繫。

  揭示細胞呼吸的本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討論,完成表格培養用對比,歸納的能力。

  細胞呼吸的原理分析得出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理解細胞呼吸各概念之間的關係使學生領悟呼吸原理。

  細胞呼吸原理

  的運用運用細胞呼吸原理,分析生產實踐中現象。

  1.農業生產:曬田等

  2.糧食儲藏和果蔬保鮮:低溫儲藏結合細胞呼吸的原理,分析生活現象。讓學生了解生物異化作用的原理及運用。

  小結小結本節內容並瞭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學生做練習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爲下一節課做鋪墊提問:有人說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是兩個相反的過程,有道理嗎?預習下節課光合作用的原理培養學生課後自主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由於本節課知識點較多,師生交流較多,在教學時間上可能略爲緊迫,這就要求教師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有和較高的組織教學能力。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學 反思

  上次聽了的課後,深有感觸,學習到很多東西,針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也做了反思,並且努力改進,儘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不斷嘗試“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採用的是“目標教學”、“問題導學”及“自主性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問題創新都很深入,學生之間的互動及教師之間的互動、評價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本節採用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展示問題、自主探究——點撥引導、創新問題——歸納總結、反饋遷移”四個環節開展“問題導學法”這種模式教學。

  家庭生活中如何蒸饅頭?“發酵粉”是什麼?蒸熟的饅頭爲什麼鬆軟?家庭中如何製作米酒?等生活的例子引入細胞呼吸的概念。本節重點放在有氧呼吸過程的教學上,除了整合學生預習中填寫的“問題生成單”外,自己再設計了一些問題,使問題層層遞進,教學逐步展開,最後設計了兩個表格比較有氧呼吸三個階段之間的異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比較的思考能力,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爲下節課的細胞呼吸應用做好鋪墊。整節課讓學生參與概念和原理的建立過程、生物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及生物問題的解決過程,充分體現了過程性、主體性、發展性的教學思想。但也存在如下的不足之處:

  學習活動中的出現了兩極現象,有的小組同學的思維都比較活躍,能動性較強。而有些小組的成員好“安靜”,喜歡做旁觀者,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學習中,當老師問及時,也沒有給予反饋。我想這種“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對於素質較高的學生羣體來說,是還給他們思維飛躍的空間和激發他們思維創造力的很好的模式,而對另一個羣體來說,卻還需調整。新課程標準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想兩者兼顧,就必須對學生羣體的綜合素質充分考慮,儘量照顧各個層面的學生。多給以鼓勵和肯定,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參與學習和討論。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和教學重難點相離較遠,並沒能展現在課堂上討論。但如果忽視這些問題,那勢必會減低學生在下次教學活動中創新問題的積極性。但如果專門組織學生課後討論,那在時間上的安排也有困難。特別是一些有深度和新意的問題,這節課沒能採用很好方式處理,也是遺憾的地方。我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找到一種更好的處理 方法 。

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

  高三是一段青澀而又平淡的日子,每個人都隱身於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張力卻只有真正的勇士纔可以破譯。下面是由我爲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一)

  一、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4.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和組織合作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具與教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講述與學生練習、討論相結合。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請大家開啟課本的章首,上面一圖是雪山環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環境中,這杯水的溫度是低還是高,哪麼在這個環境中的邊防士兵的體溫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圖是鍊鋼爐旁邊的工人,這個環境溫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鍊鋼爐旁邊,這杯水的溫度與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較那個高?鍊鋼爐旁邊的工人的體溫又是多少?爲什麼放在雪上和鍊鋼爐旁邊的水的溫度一高一低,然而在這兩個環境中的人體溫卻一直是37℃左右?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人體內的環境——人體內環境和穩態。

  結合問題,講述新課: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展示課本第二頁問題探討)

  【學生思考並討論】這兩幅圖中圖1是什麼細胞?圖2是什麼細胞?他們分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師生共答】圖1是血細胞,生活在血漿當中。圖2是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環境當中,從水獲取營養物質並把代謝廢物排入水中。

  【教師講述】血漿大部分是水環境,也就是說血細胞也生活在水當中。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單細胞生物的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設問】那我們知道人體也是由細胞構成,人體內的細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環境中呢?

  【學生閱讀】大家看課本P2相關資訊,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師講述:曹雪芹曾經說過女人是水做的。從這則資料看來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體內含水量特別的多。因此我們把人體以水爲基礎的液體成爲體液。

  【設問】我們知道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組體的細胞(如血細胞)外有沒有液體呢?哪麼細胞內呢?

  【師生共答】我們又根據體液分佈的位置不同又把體液分爲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教師提問】血液是不是體液呢?

  (展示血液組成成分)

  【教師講述】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我們稱爲血漿,簡述細胞外液的概念。

  【設問】既然血液中有細胞,那麼血液是不是體液?如果不是,那麼血液中的什麼成分是體液呢?什麼成分是細胞外液?

  【學生討論回答】血液不是體液,血細胞內的液體和血漿是體液,血漿是細胞外液。

  【教師強調】血漿存在於血細胞外,所以血漿是屬於細胞外液。血漿就構成了血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設問】我們知道血細胞和血漿存在於血管內,哪麼我們人體除了血細胞外還有很多其他細胞,哪麼這些細胞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展示課本P3圖1—1)

  【教師提問】請大家看一下紅色的是什麼?藍色的呢?綠色的管這些又是什麼管呢?這些管內是什麼呢?在這些管外還有一些細胞,這些細胞由叫什麼細胞呢?這些細胞之間有間隙嗎?如果有,間隙中的液體叫什麼呢?

  【教師講述】紅色和藍色管是血管,內有血液,其中紅色的是動脈毛細血管,藍色的是靜脈毛細血管。綠色的管爲毛細淋巴管,管內有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們的直接生活環境。管外的細胞爲組織細胞,在細胞於細胞之間存在一些間隙,在這間隙中也充滿着液體成爲組織間隙液又稱爲組織液。組織液就構成組織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透過以上的講解,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是不是細胞外液?

  【教師講述】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都是細胞外液,構成了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與我們人體周圍的這個環境有很大的區別,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是以水爲基礎的液體,細胞生活的環境在體內,所以我們把細胞生存的環境稱爲內環境。

  【教師提問】大家考慮一下細胞外液和內環境是否相同?

  【師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

  【教師提問】血漿中水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水又是怎樣進入血漿?透過課本P3圖1—1簡述三種細胞外液的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內環境)之間的關係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設問】細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資料分析血漿的化學組成)

  【思考討論】P4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透過研究表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別在於血漿含較多蛋白質。細胞外液成分類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於海洋。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設問】我們知道細胞外液是一種液體,在化學學習時,我們沒接觸到一種液體就要了解一種液體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把這些統稱液體的理化性質。哪麼細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質?

  【學生閱讀】P5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師生共同總結】

  1、滲透壓:溶液中溶質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微粒數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滲透壓越大。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爲770kPa.

  2、酸鹼度:人的PH爲7.35~7.45。PH的穩定與酸鹼對物質有關。

  3、溫度:人的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教師提問】我們在前面講過了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細胞生活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都來自於細胞外液,那麼細胞外液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又是從外界吸收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

  (展示課本P5思考與討論)

  【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展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教師強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細胞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除都需要透過內環境,因此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綜合知識,本節小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學習了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係,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以及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着重要掌握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係,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

  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二)

  生物入侵的概念

  識別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的防治水葫蘆從社會中來:

  水葫蘆是我國幾十年前從國外引進的一種植物,曾一度用它來淨化污水,但引入我國雲南省昆明的滇池後,由於水質污染導致水葫蘆瘋長,幾乎遮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幾乎絕跡。

  從水葫蘆在我國的“角色”變化,你得到什麼啓示?

  在引入一個外來物種時,一定要慎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植物殺手”薇甘菊:

  薇甘菊學名假澤蘭,是一種攀援植物,繁殖能力極強。發生危害的種屬原產於南美洲,60年代被引入印尼植物園用於橡膠園的地面覆蓋,藉助於當地溫暖潮溼的泥土,很快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蔓延開來,給種植香蕉、茶葉、可可、水稻等經濟作物的農民造成了重大損失。

  薇甘菊所“到”之處,像被子一樣包裹樹木,覆蓋花草,受其侵害的植物或者被絞殺、重壓致死,或者因缺少陽光、水分,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1、什麼是生物入侵?

  一種生物經自然或人類的途徑從原來的分佈區域遷入一個新的區域,其後代在新的區域裏迅速地 ,對遷入地區的 和生態系統的 造成嚴重危害的現象,稱爲 。

  繁殖、擴散

  生物多樣性穩定性生物入侵

  2、生物入侵的危害:

  入侵的物種由於脫離了在原產地和當地物種之間的 關係,在新的環境裏容易快速繁殖、擴散和爆發,影響到其他生物的生活和繁殖,因而導致入侵地區 的破壞和喪失。

  二、識別生物性污染

  資料分析

  實例1、赤潮

  實例2、倫敦煙霧事件

  實例3、電磁輻射

  生物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1.第一個事例中,造成這種污染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造成第一個事例中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海水中N、P等養分的含量過高。討論:2.第二、第三個事例與第一個事例有何不同?

  第二、第三個事例與第一個事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污染不是由於生物性因素,而是由物理、化學因素引起的。

  3.請你試着說一說什麼是生物性污染,並列舉生活中出現的生物性污染的事例。

  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機體對人類或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等就是典型的例子。污染化學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動物污染。

  植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

  環境污染的種類。

  生物性污染與其他污染的不同之處: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 ,能逐步 新的環境,不斷增殖並佔據 ,從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類生活。

  活的生物適應優勢

  生物性污染的特點:

  一是預測難。

  二是潛伏期長。

  三是破壞性大。

   三、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1、赤潮和水華水華類生物性污染:避免水體 ,儘量減少的產生;對水體的富營養化及時進行處理。

  2、生物入侵類生物性污染:主要採取的措施。引進外來物種時一定要慎重。

  3、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微生物排入水體和土壤,也是預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三)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瞭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爲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於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爲感覺器官,然後指出眼和耳是關係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爲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着出示見圖,並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後,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後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着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係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係。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並聯系剛纔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後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繫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

  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附:板書設計

  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感覺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屬結構組成的器官

  眼與視覺

  (第二課時)

  (眼的衛生保健→學習檢查視力的方法;耳的結構→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引入新課:從青少年發生近視眼的話題出發,引出預防近視的重要性問題。

  主體內容:指出近視的發生主要由於不注意用眼衛生,例舉不良用眼習慣,明確“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視力?介紹視力檢查方法。教師請一學生前來被檢,其他同學認真學習檢查方法要點。囑課後實習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見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說明病因、表現與預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覺器官,我們再來學習有關耳與聽覺的知識。

  先要學生觀察見圖,同時也互相觀察同學的外耳結構。教師出示耳的結構掛圖,簡明介紹各部結構與功能,並歸納於板書中。

  接着結合見圖一步步說明聽覺形成的過程並總結成板書內容。

  最後提出耳的衛生保健的問題。首先觀察見圖,提出保護鼓膜應採取的方法,啓發學生理解原理,明瞭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與外耳道的壓力。再讓學生透過自學教材有關內容瞭解其他幾點耳保健的注意事項。教師以談話方式提出一些問題,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小結

  簡要總結本課知識要點。

  課外思考

  用凹/凸透鏡糾正近/遠視的原理是什麼?

  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四)

  1、生物技術藥物

  (1)概念:一般是指利用DNA重組技術或其他生物技術生產的藥物。

  (2)內容:包括基因工程藥物、酶工程藥物、發酵工程藥物、細胞工程藥物等。

   2、基因工程藥物

  (1)生產過程:獲得目的基因→構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規模培養→產物分離純化→除菌過濾→半成品檢測→成品加工→成品檢測。

  (2)例子:大腸桿菌合胰島素、干擾素等。

   3、細胞工程藥物

  (1)製取過程:植物細胞株→固體培養→液體懸浮培養→收集細胞→提取純化產物→藥物製劑 。

  (2)例子:人蔘、甘草、紅豆杉、黃連、、紫草和長春花等植物藥物已經細胞培養成功;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和脊髓灰質炎疫苗等,以及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動物細胞培養藥物。

   4、生物技術疫苗

  指基因工程疫苗。將病原體的某個或幾個抗原基因轉入適當的宿主細胞進行表達,獲得的表達產物就可以作爲疫苗使用。

   5、DNA疫苗的應用前景廣闊

  (1)DNA疫苗:又稱核酸疫苗,是將致病微生物中,能夠編碼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的抗原基因與適當的載體結合,透過基因工程方法匯入宿主細胞,並與宿主染色體整合,透過宿主細胞的轉錄、翻譯表達出抗原,誘導宿主產生免疫應答,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2)DNA疫苗在某些腫瘤、艾滋病和肝炎等疾病的預防上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知識拓展:

  1、基因工程藥物的生產中,最主要的環節是構建工程菌,即透過轉基因技術將目的基因轉入細菌中,形成基因重組工程菌。利用工程菌可以高效地生產出各種高質量、低成本的藥品。

  2、在動物細胞培養中,培養的細胞通常取自動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齡動物。

  3、生物技術疫苗的載體不僅可以是微生物、動物細胞,還可以是動物體和植物體。目前美國已經在14個州試種了300多種“製藥”作物,如生產乙型肝炎疫苗的轉基因藥用西紅柿、香蕉等。這種轉基因植物爲疫苗的接種和普及提供了方便。利用生物技術不僅可以生產抗原蛋白起到疫苗的作用,還可以利用生物技術敲除病原體中的某些致病基因,獲得減毒更徹底、安全性更高的減毒活疫苗,如腺病毒疫苗等。

  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五)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複製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爲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纔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三、菸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質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質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三生物教案應該怎麼寫模板(六)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繫密切,又直接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繫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爲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繫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利用多媒體課件爲手段,藉助於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瞭然,來突出重點。再透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複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提前複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爲輔助手段,採用啓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透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Tags:教案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