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典故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5.07K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典故

普洱茶是中國著名的名茶之一,起源於雲南省思茅地區,歷史悠久。

據傳說,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18年左右,當時,雲南境內住着一位名叫孫思邈的道士。孫思邈喜歡在山上採摘各種山藥、枸杞、蓮子等植物來煮茶,以滋補身體。他發現在不同的地方採摘的茶葉,煮出來的茶湯味道和色澤都有所不同。於是,他開始研究用不同土壤、氣候條件種出的茶葉,發現不同的茶葉經過不同的加工方式後,最終得到的茶湯也會有所區別。

隨着時間的流逝,普洱茶逐漸流傳開來,成爲了著名的名茶之一。當時的普洱茶以半發酵和壓制處以儲存爲主,而且茶葉都是用手摘採,加工過程中往往帶有大量的汗水和青春情感,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香氣和口感。普洱茶的製作工藝流傳到了明清時期,茶文化逐漸成形,並被廣大民衆所喜歡。

在現代,普洱茶因其獨特的香氣和口感,成爲了中國名茶家喻戶曉的代表之一,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說: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製茶售茶爲業。

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爲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乾,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

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開啟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爲黴變而變色了。

兩人本來打算自殺,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鑑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製茶。

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

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

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

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

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

”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爲雲南普洱府所貢。

”“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製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髮揚光大。

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

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爲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

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

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

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爲哈尼語,“普”爲寨,“洱”爲水灣,意爲“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 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爲步日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銀生茶是爲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時稱之爲普茶 ,明萬曆年才定名爲普洱茶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記載: “普洱所屬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 ”,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爲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爲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爲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擴展資料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準,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爲嚴謹的分級標準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傳說

在普洱茶的傳說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孔明興茶之說。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記:“舊傳武侯遍歷六茶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鋩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爲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

諸葛亮徵南中之事,據歷史記載: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諸葛亮大軍出成都南下,乘船順水到樂山,之後“五月渡廬”,渡金沙江進入今雲南區域,之後“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到十二月還成都。

關於諸葛亮在雲南區域內的具體活動時間無史書有具體記錄,但從二月出師,五月渡金沙江,中間還順流乘船用了近三個月,諸葛亮大軍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於是逆流,所用時間不會少於三個月,則諸葛亮大軍在今雲南境內活動時間不會超過四個月。

據專家考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點在曲靖一帶,三國時雲南的交通條件不如四川,諸葛亮大軍從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後到金沙江用了三個月,照此速度既要行軍又要打仗,其大軍從金沙江到曲靖時間也需要一二個月,

從曲靖再回到金沙江邊又要一二個月,照此時間推理,諸葛亮大軍只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在曲靖一帶活動,還要“七擒七縱”孟獲,從時間上推斷諸葛亮只可能到過曲靖一帶,而且在曲靖一帶也沒有停太長時間。

因此說諸葛亮到過保山,到過思茅,到過六大茶山從時間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諸葛亮只可能到過曲靖一帶,那麼爲什麼在雲南很多地方都有諸葛亮到過的傳說呢?這裏面應該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戰術,因此頗受雲南人愛戴,其二應該是名人效應。

普洱發酵原理

普洱渥堆發酵,是指“在無氧等外源氫受體的條件下,底物脫氫後所產生的還原力[H]未經呼吸鏈傳遞而直接交某一內源性中間代謝物接受,以實現底物水平磷酸化產能的一類生物氧化反應。”通俗點來說,將原料經過特定的代謝途徑轉化爲人類所需要的產物的過程。

發酵之所以能夠成爲人類較早接觸併合理利用的一種生物化學反應,得益於它反應的安全以及並不複雜的產生條件。通常在常溫常壓下,透過一定步驟幫助好菌生長、抑制雜菌生成即可得到良好的發酵效果。按照原材料的不同,發酵食品可分爲穀物發酵製品、豆類發酵製品、乳類發酵製品等。

爲什麼說普洱茶是茶中的皇族呢?有什麼典故嗎?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有很多傳統的手藝都被傳承了下來,其中就包括了泡茶這一項手藝。中國的茶葉的種很多,要泡好茶首先就要有好的茶葉,才能不辜負辛苦的準備。這就要提到茶中的皇族,普洱茶。普洱茶之所以能成爲茶中的貴族,是因爲它在清朝的時候地位很高,只有皇家成員才能喝。普洱的名字起源於雲南,是少數民族的語言,還有普洱茶傳說以及武侯植茶樹。

一、關於普洱茶的傳說

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普洱茶了。相傳諸葛孔明在南征的時候,遇到了落魄的基諾人,諸葛孔明看他們非常可憐,於是就給了他們茶籽,讓他們好好種茶。還有就是可能當時途徑的地方是西雙版納,土壤肥沃,氣候也適宜,所以就給了他們茶籽,普洱在少數民族的語言中是一個地名。後來也有少數民族稱諸葛孔明爲茶祖。

二、普洱茶在清朝很貴重

自從唐朝陸羽鑽研茶道併成書之後,世人對於喝茶就更加流行了。在東漢就有茶的出現,一直流行至今,依然是不可缺少的飲品。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他們是遊牧民族,喜歡吃肉,所以喝茶可以幫助刮脂,有利於健康。清朝人對茶十分追捧,特別是普洱茶。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爲皇家的普洱茶製作程序多,規格高,選用的都是嫩芽。

皇家普洱茶的味道清爽,而且十分細膩,喝完脣齒留香,十分甘甜。但是如今很多人都可以買得起茶葉,而且很多茶葉都是十分有名,味道也可以與普洱茶媲美。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它包含了很多的歷史知識,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們會在歷史的舞臺上繼續閃耀着獨特的光芒,像茶一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請問,普洱茶有什麼歷史故事?

普洱車有個歷史故事是關於諸葛亮的 是說當時諸葛孔明帶兵大戰到雲南 當時士兵都患有眼疾所以導致很多人生病 這是諸葛亮就把自己的柺杖插到一個山上 這個柺杖就變成了一棵樹 士兵用這個樹葉泡水喝就都好了當時得知這個地方叫普洱縣所以起名普洱茶 從此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就放孔明燈紀念諸葛亮

普洱茶的歷史起源簡單介紹,普洱茶的來歷

1.普洱茶起源地畢竟距離中華文化中心地區太遙遠,交通不便及萬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紀錄非常貧乏,在少得可憐的文字記錄中,還有不少是內地文人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記錄,所以並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記錄的歷史都可以作爲信史,也需要甄別。

2. 公認的最早普洱茶產區的文字記錄《蠻書》唐樊綽於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寫的《蠻書》記錄了很多雲南的歷史文化,其中在《蠻書·雲南志·管內物產卷七》中記:“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3.”這是目前公認的普洱茶產區的最早文字記錄,因而被廣泛引用。

4.如果我們冷靜地來看樊綽的記錄,仍有需要甄別討論的問題。

5.公元862年統治雲南的南詔國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當時歸屬唐統治,唐在安南設有統治機構),唐派蔡襲繼任安南經略使,樊綽是蔡襲幕僚。

6.爲了知己知彼,瞭解南詔情況,樊綽受命收集南詔資料並於863年寫成《蠻書》,也就在同一年南詔攻佔安南,蔡襲戰死,樊綽逃走。

7.樊綽其實並沒有到過雲南。

8.因此對於《蠻書》關於茶的記錄也需要進行甄別討論。

9.其一,書中所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應該是可信的。

10.“銀生”即銀生節度,治所在銀生城(今景東東縣城),轄區包括了今普洱市、臨滄市一部、西雙版納州等地,這一帶正是公認茶的起源區域《蠻書》只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

11.在唐代以前,景邁山種茶的說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寫的經錄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種茶,這當然還需專家認真考證。

12.其二,說“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13.關於“散收,無採造法”應該是屬於道聽途說了。

14.在瀾滄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這些古茶山規模大,樹齡老。

15.以景邁山爲例,可以採擷的面積超過一萬畝,按照布朗族的傳說種茶已有1800多年,這麼古老而廣大的茶園如果“無採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

16.至於“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飲法,並不代表普洱茶產區的飲茶法。

17.蒙舍蠻即南詔國的統治民族,南詔統一前在洱海周圍有六詔(六個小王國),南面的蒙舍詔也稱南詔,其民族屬於當時稱“烏蠻”的一部分,其他五詔的民族都是“白蠻”,後來南詔統一其他五詔建南詔國並先後征服今雲南大部分地區。

18.“蒙舍蠻”是當時“烏蠻”的一支,是南詔國的統治民族,所飲之茶應該是來自“銀生城界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飲用時有加上椒、姜、桂煮飲的習俗。

19.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飲法應該起源於此。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

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 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

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

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普洱茶歷史-三國

吳普在他的《本草》一書中有記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幹。”吳普所說的“荼”字,照文意就是茶葉,雲南在漢朝產茶,已得到了證實。

三國時期“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開啟了普洱茶史話。“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現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在他的《出師表》中曾經提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就是進入了滇南的記載。孔明先生到了南糯山,是否真的種了普洱茶樹,並因而流傳至今,已不可考據了。然而當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深信武侯植茶樹爲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題孔明先生爲“茶相”,每年加以祭拜。

1988年12月16日《雲南日報》第三版的“閒話雲南茶事”中有記載:傳說三國時諸葛亮路過勐海南糖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權插於石頭寨的山上,遂變爲茶樹,長出葉子,士兵摘葉煮水,飲之病息,以後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說普洱縣之東南有無影樹山,其莽枝山爲孔明寄箭處,山有祭風臺、山上有大茶明是武侯遺種,夷民祀之。又傳說雲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樂山,也叫孔明山,當地居民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爲紀念孔明誕辰,舉行放孔明燈話動,稱爲“茶祖會”。這些本來就是傳言之說,但在普洱茶還沒有正史的記載時,卻是相當好的依託歸屬吧!

普洱茶的起源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雲南的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出現一羣自稱“布朗”的人,他們被稱爲蒲蠻族。

他們在崇山峻嶺中以打獵,採野果和野菜爲生。

有一天,他們發現了一種清苦的野菜,開始把它當做“得責”(布朗語“作料”)食用。

當時人們主要的食物是肉類,食用後體內比較熱,疾病也多。

當人們吃了這種“得責”後,會覺得渾身舒服爽快,頭腦清醒,眼睛明亮,進而對其產生了興趣,逐漸的這種“得責”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但那時這種“得責”稀少珍貴,不容易找到,人們爲了找到這種“得責”,想了很多辦法。

這時候布朗族出了一位關鍵人物,他就是現在被稱爲布朗族祖先的--叭巖冷。

叭巖冷領着自己的族人開始了對這種“得責”植物的進行人工培植和移栽。以後的打獵中只要發現這種植物就記上標記,記好地點,進行人工管理和保護。

同時在管理中他們還發現草木灰施在“得責”的根上,味道更好。

後來他們採摘下果實帶回部落住地進行人工種植和發展,這樣,野生"得責"就慢慢地變成了人工種植。爲了和其他野菜分開使用,叭巖冷給“得責”取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臘”,意味綠葉。

人們把“臘”摘下來帶在身上,勞累時就放到嘴裏含着來消除疲勞,保養身體。後來又出現把“臘”摘回來,用鍋炒,用手揉,用陽光曬乾的加工方法,爲了發揮“臘”的藥性作用,喝時先把“臘”放入小茶罐烤香,然後放水熬成湯來喝。

慢慢地這種帶着藥性的食用佐料,就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於是種植的人越來越多,從幾顆發展到小片種植,從房前屋後發展到山上林間,大面積的連片開墾種植,經過千餘年的種植歷史,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僅存的萬畝古老茶樹林。

現在你知道了,布朗人最先發現的清苦野菜,就是現在的普洱茶啦。

小知識:“臘”爲茶葉之意,在雲南現在還在沿用。

例如在雲南,有個產茶葉非常出名的地方叫“勐臘”,

勐是地方的意思,臘是“茶”的意思,合起來“勐臘”即是產茶地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