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地質學方面描述地質發展歷史|地質發展史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4.94K
1.地質學方面描述地質發展歷史

其實這道題並不難

地質發展史怎麼寫 地質學方面描述地質發展歷史

分析:圖中展示的是一套斷層-褶皺-不整合的地層(地層代號的角標我看不清楚),古生界沉積了奧陶、石炭、二疊三個系的地層,奧陶與石炭之間缺失志留系地層,但新老地層產狀基本一致,是平行不整合。發育斷層,右側斷盤上升,爲逆斷層,斷層的年代晚於二疊紀早於侏羅紀,右側斷盤底部爲花崗岩侵入體,爲熱事件,缺失奧陶系地層,石炭-二疊系地層發生褶皺,爲逆衝推覆。二疊系之上缺失三疊系地層、下-中侏羅統地層,爲角度不整合,之上沉積了上侏羅統地層(我看着好像是),之後又缺失下白堊統地層,形成平行不整合,後又沉積了一套上白堊統地層,中生界地層與上覆第四系地層又爲角度不整合接觸。

簡單歸納這一地區的地質發展簡史:

早古生界,區內沉積了一套奧陶系地層,之後擡升爲陸,缺失志留系沉積,之後下降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地層。二疊紀之後區內經歷熱事件,花崗岩體侵位,造成斷層發育並使右側斷盤擡升,形成逆衝斷層和右側斷盤的背斜褶皺,該區擡升成陸並接受風化剝蝕,至晚侏羅世下降接受沉積,後又擡升,至晚白堊世,該區又接受沉積,形成上白堊統地層,之後又擡升成陸,遭受剝蝕,至第四紀下降接受沉積。

2.地質發展史

本區位於中朝準地臺燕山臺褶帶的東段。

在古太古代(3000Ma前),中朝準地臺西起內蒙古大青山,向東經山西陽高、河北懷安、遵化、遷安,經本區再向東進入遼寧新金一帶,最先出現了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爲主的遷西羣堆積,其中已測得了3500M a左右的Sm-Nd法同位素年齡。在古太古代晚期,中朝準地臺出現了初始陸核,並開始了陸殼和洋殼的分異。

在距今3000Ma左右,包括本區在內的華北地區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構造-變質熱事件,造成了遷西羣的強烈變質和混合巖化作用,局部可見混合花崗岩。這次構造-變質熱事件產生的構造形跡主要是短軸褶皺——穹窿。

新太古代末期,秦皇島及其周邊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酸性岩漿侵入。本區所在的山海關臺拱區主要就是由新太古代花崗岩組成的,整體爲一個花崗岩穹窿。

本區缺失古-中元古界,其原因與臺拱區西界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密切相關。該斷裂形成於新太古代晚期,導致了當時沿斷裂的海底中基性熔岩噴發,從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斷裂兩側呈明顯的差異升降活動,西盤持續下降,堆積了厚達數萬米的碎屑岩系和火山岩系;東盤即臺拱區則不斷隆起,沉積間斷,遭受剝蝕併爲西盤提供了沉積物源。

在新元古代中期,華北地區地殼整體下降,海侵範圍急劇擴大,向東越過了青龍-灤縣大斷裂,直達山海關一帶,在本區形成了淺海相的青白口系長龍山組。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0~570Ma的震旦紀,整個中朝準地臺上升成陸,沒有接受沉積。

在本區表現爲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假整合於青白口系長龍山組之上。從寒武紀至中奧陶世末期,中朝準地臺總體處於海侵環境,地殼運動主要發生在海盆內部。

在早寒武世出現沉積間斷,即饅頭組與下伏府君山組假整合接觸;而其餘時期雖有短期上升,但沉積是連續的,地層之間爲整合接觸關係 從晚奧陶世開始,整個中朝準地臺再次全面上升成陸,直到晚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因此,本區和中朝準地臺其他地區一樣,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

進入晚石炭世,中朝準地臺又開始緩慢沉降。晚石炭世沉積的主體爲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由於遭受了晚奧陶世—早石炭世的長期風化剝蝕,在古風化面上富集了大量的鐵鋁質礦物;當海水再次入侵時,富含鐵鋁質礦物的碎屑岩最先沉積在凹凸不平的風化面上,結果在本溪組底部形成了以殘積型爲主的山西式鐵礦和鋁土礦,根據古風化殼中含有較多鋁土礦可知,在晚奧陶世—早石炭世,中朝準地臺位於低緯度(N10°~20°)地區,以後發生了大規模的水平運動纔到達現今的位置。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致使中朝準地臺的主體到早二疊世基本脫離海洋環境;至晚二疊世海水全部退出華北地區,轉變爲陸地環境。

早二疊世沉積爲一套以河湖相、沼澤相爲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疊世沉積爲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早—中三疊世本區處於上升階段,缺失沉積。

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在東鄰遼寧省境內比較強烈,往西進入本區明顯減弱。在本區,印支運動造成了下侏羅統下花園組與下伏古生界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係。

在侏羅紀發生了對我國東部地區影響極爲強烈的燕山運動,早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Ⅰ幕較弱,在本區表現爲由局部掀動而造成的中、下侏羅統之間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係。中侏羅世以來,地殼活動進一步發展,基底斷裂繼承性活動,發生了裂隙式火山噴發,並有岩漿侵入,在本區形成了中侏羅統髫髻山組中性火山岩 中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Ⅱ幕比較強烈.在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廣泛發育軸向以北東向爲主的褶皺,基底斷裂復活併產生新斷裂。

本區最重要的地質構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態就是由燕山運動Ⅱ幕造成的,可能當時的軸向是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兩翼傾角都是比較平緩並且接近相等的。晚侏羅世爲地殼劇烈活動時期,火山活動有中性和酸性岩漿噴發,在本區形成上侏羅統張家口組火山岩。

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強烈的區域逆衝構造變形和規模不大的中性中深成岩漿侵入活動。燕山運動Ⅱ、Ⅲ幕形成了區域主體構造格局,在本區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斷裂,並且使老斷裂重新活動。

在早白堊世,本區及鄰區進入了重要的伸展構造活動時期,區域構造應力場轉換成大致爲北西-南東向伸展的應力狀態,發生了強烈的伸展構造作用和大規模的岩漿活動 在鄰區形成了構造帶主要呈北東向的伸展斷裂系統與伴生斷陷盆地,產生了強烈的中酸性火山噴發活動。在本區發生了大規模的中性、酸性深成侵入活動,形成了燕塞湖石英正長巖巖株、後石湖山花崗岩巖株(118Ma)和響山花崗岩岩基(110Ma),它們侵入於張家口組及更老的地層中 位於柳江向斜南端西側的響山花崗岩岩基侵入時對周圍產生側向擠壓,導致柳江向斜進一步變形。

向斜南端西側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力,造成褶皺軸向由近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變爲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層產狀變陡,發育南北向逆斷層,局部地層直立、倒轉或缺失;而東翼地層受影響很小,傾角較緩,南北向逆斷層不發育(見圖2-1,圖2-3)。從白堊紀開始,區域構造運動強度總體上逐漸減弱。

直到現在,華北地區構造。

3.普通地質學中怎麼描述簡單發展史

地質發展簡史,抓住三個重點:生物演化史、沉積演化史、構造演化史,這是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當中對地質發展史描述的三大部分,實際上也是地史學當中講過的(如果你是大一,你可能沒學過地史學,後面應該會學)。

當然,如果就做題來說吧,普通地質學當中,一般不涉及生物演化史,所以主要討論岩石地層的情況以及構造發育的情況,具體來說,要討論這一地區都沉積了什麼時期的地層,個別還要討論每套地層都是什麼巖性的,代表什麼環境的。地層既具有物質意義,又具有時間意義,地層格架也是時間格架,依次排出來,這就是這一地區的地質時間格架。地質構造的形成年代要根據地質構造形成的特點來判斷,應用一些定律,如地層學三定律(可能用於褶皺當中)、穿插關係定律(用於斷層和岩漿岩體當中)。

地質圖判讀的經驗是:學習階段要學會識圖、經常看圖、掌握方法、積累經驗,描述階段要仔細分析、不丟不漏、條理清晰、嚴謹科學。

4.地質發展史

本區位於中朝準地臺燕山臺褶帶的東段。

在古太古代(3000Ma前),中朝準地臺西起內蒙古大青山,向東經山西陽高、河北懷安、遵化、遷安,經本區再向東進入遼寧新金一帶,最先出現了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爲主的遷西羣堆積,其中已測得了3500M a左右的Sm-Nd法同位素年齡。在古太古代晚期,中朝準地臺出現了初始陸核,並開始了陸殼和洋殼的分異。

在距今3000Ma左右,包括本區在內的華北地區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構造-變質熱事件,造成了遷西羣的強烈變質和混合巖化作用,局部可見混合花崗岩。這次構造-變質熱事件產生的構造形跡主要是短軸褶皺——穹窿。

新太古代末期,秦皇島及其周邊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酸性岩漿侵入。本區所在的山海關臺拱區主要就是由新太古代花崗岩組成的,整體爲一個花崗岩穹窿。

本區缺失古-中元古界,其原因與臺拱區西界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密切相關。該斷裂形成於新太古代晚期,導致了當時沿斷裂的海底中基性熔岩噴發,從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斷裂兩側呈明顯的差異升降活動,西盤持續下降,堆積了厚達數萬米的碎屑岩系和火山岩系;東盤即臺拱區則不斷隆起,沉積間斷,遭受剝蝕併爲西盤提供了沉積物源。

在新元古代中期,華北地區地殼整體下降,海侵範圍急劇擴大,向東越過了青龍-灤縣大斷裂,直達山海關一帶,在本區形成了淺海相的青白口系長龍山組。 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0~570Ma的震旦紀,整個中朝準地臺上升成陸,沒有接受沉積。

在本區表現爲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假整合於青白口系長龍山組之上。 從寒武紀至中奧陶世末期,中朝準地臺總體處於海侵環境,地殼運動主要發生在海盆內部。

在早寒武世出現沉積間斷,即饅頭組與下伏府君山組假整合接觸;而其餘時期雖有短期上升,但沉積是連續的,地層之間爲整合接觸關係 從晚奧陶世開始,整個中朝準地臺再次全面上升成陸,直到晚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因此,本區和中朝準地臺其他地區一樣,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

進入晚石炭世,中朝準地臺又開始緩慢沉降。晚石炭世沉積的主體爲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由於遭受了晚奧陶世—早石炭世的長期風化剝蝕,在古風化面上富集了大量的鐵鋁質礦物;當海水再次入侵時,富含鐵鋁質礦物的碎屑岩最先沉積在凹凸不平的風化面上,結果在本溪組底部形成了以殘積型爲主的山西式鐵礦和鋁土礦,根據古風化殼中含有較多鋁土礦可知,在晚奧陶世—早石炭世,中朝準地臺位於低緯度(N10°~20°)地區,以後發生了大規模的水平運動纔到達現今的位置。 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致使中朝準地臺的主體到早二疊世基本脫離海洋環境;至晚二疊世海水全部退出華北地區,轉變爲陸地環境。

早二疊世沉積爲一套以河湖相、沼澤相爲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疊世沉積爲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疊世本區處於上升階段,缺失沉積。

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在東鄰遼寧省境內比較強烈,往西進入本區明顯減弱。在本區,印支運動造成了下侏羅統下花園組與下伏古生界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係。

在侏羅紀發生了對我國東部地區影響極爲強烈的燕山運動,早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Ⅰ幕較弱,在本區表現爲由局部掀動而造成的中、下侏羅統之間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係。中侏羅世以來,地殼活動進一步發展,基底斷裂繼承性活動,發生了裂隙式火山噴發,並有岩漿侵入,在本區形成了中侏羅統髫髻山組中性火山岩 中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Ⅱ幕比較強烈.在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廣泛發育軸向以北東向爲主的褶皺,基底斷裂復活併產生新斷裂。

本區最重要的地質構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態就是由燕山運動Ⅱ幕造成的,可能當時的軸向是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兩翼傾角都是比較平緩並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羅世爲地殼劇烈活動時期,火山活動有中性和酸性岩漿噴發,在本區形成上侏羅統張家口組火山岩。

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強烈的區域逆衝構造變形和規模不大的中性中深成岩漿侵入活動。燕山運動Ⅱ、Ⅲ幕形成了區域主體構造格局,在本區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斷裂,並且使老斷裂重新活動。

在早白堊世,本區及鄰區進入了重要的伸展構造活動時期,區域構造應力場轉換成大致爲北西-南東向伸展的應力狀態,發生了強烈的伸展構造作用和大規模的岩漿活動 在鄰區形成了構造帶主要呈北東向的伸展斷裂系統與伴生斷陷盆地,產生了強烈的中酸性火山噴發活動。在本區發生了大規模的中性、酸性深成侵入活動,形成了燕塞湖石英正長巖巖株、後石湖山花崗岩巖株(118Ma)和響山花崗岩岩基(110Ma),它們侵入於張家口組及更老的地層中 位於柳江向斜南端西側的響山花崗岩岩基侵入時對周圍產生側向擠壓,導致柳江向斜進一步變形。

向斜南端西側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力,造成褶皺軸向由近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變爲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層產狀變陡,發育南北向逆斷層,局部地層直立、倒轉或缺失;而東翼地層受影響很小,傾角較緩,南北向逆斷層不發育(見圖2-1,圖2-3)。 從白堊紀開始,區域構造運動強度總體上逐漸減弱。

直到現在,華北地區。

5.我國地質輝煌發展史

中國地質發展史(轉載)

思想與知識的準備

十八世紀後,西方工業勃興。英國的生鐵年產量,從1700年的12,000噸,上升到1840年的 139萬噸;而僅過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 775萬噸。(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 英國煤的年產量,也從 1700年的 261.2萬噸,上升爲1836年的3,000萬噸;1854年,即僅過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達到 6,450萬噸。(楊異同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條件、方法和特點》 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頁20)包括地質學在內的礦學日益精進,1830年英國萊伊爾(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 的《地質學原理》開始出版,地質學作爲逐漸形成的基礎學科,活躍在科學舞臺上,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時的中國社會還沉湎於“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之中。開明一點的,也僅僅把科學視爲“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藝,更不知地質學爲何物。儘管開採了幾千年的礦產,但並未弄清這些礦產是怎樣形成的,還認爲地下有“龍脈”,怕犯“風水”,不用說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開礦,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墳墓也得讓它三分。以至曾紀澤(1839-1890)有“吾華開礦較西人爲難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難集;一曰風水難避”之嘆。(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懷函 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懷檔案之四》頁8)曾紀澤曾出使歐洲八年,通英語,懂一些科學,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學思想與知識,在明末清初透過傳教士開始傳入中國,帶來了那個時代西方對地球的新認識,如世界有幾大洲幾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繞日執行之類。中國人以慣用的“此乃中國古已有之”的態度接受了下來。但當時地質學作爲一門科學在西方也尚未確立,稱得上屬於地質學範圍的知識,傳來的不多,有的還雜有謬誤,如1659年來華的比利時籍耶穌會教士南懷仁(V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輿圖說》中介紹維蘇威火山時,說它“晝夜出火,爆石彈射他方,至百里外”現象是描述出來了,但其實這不是燃燒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沒講清;接着說:“後移一聖人遺蛻至本國,其害遂息。”還說羅馬南邊所產鐵礦挖盡後,二十五年又會再生等等,更是信口開河了。但就這本書總體來看,書中對地球的重力,大氣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關係,侵蝕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從科學的角度有所介紹,並已有了地層構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質學在孕育時期所達到的水平。(南懷仁,《坤輿圖說》 大東書局據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本影印《指海》第十二集)可是此後由於清廷閉關鎖國,特別是雍正(1723-1735) 時放逐傳教士,致使譯事中斷百餘年,而此時在歐洲正是地質學興起的“英雄時代”。中國社會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大門被迫開啟,情況纔有了變化。

地質科學的傳入中國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此時地質學在西方也是新興的學科。

1853-1854年,英國教會在上海舉辦的兼有翻譯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館”,出版了一本用中文編寫的《地理全志》。從現已找到的歷史材料來看,它是第一部比較全面介紹地球科學知識的中文書。據李鄂榮查證,在中文中“地質”作爲一個科學名詞,是本書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質”一詞,也可能即源出於此。(李鄂榮:“地質”一詞何時出現於我國文獻 1986,地質學史論叢(一)頁100-108)

《地理全志》的編者是倫敦佈道會的傳教士慕威廉 (Muirhead,William 1822-1900),編輯此書的目的是想透過介紹世界各地的情況及有關地球的知識,使人們相信世界萬物都是由上帝造成,爭取得到儘可能多的信徒。梁啓超對它的評語是“簡而頗備”。(梁啓超:《西學書目表》 1879,光緒丁酉沔陽盧氏刻本) 此書分上下兩編,各裝一冊,篇幅上編稍多,分五卷,依次介紹亞、歐、美、非四大洲及大洋羣島地理概況;下編有十卷,主要介紹地質、自然地理、生物、人類和作爲行星的地球的一般知識,首卷就是“地質論”,岩石、地層、古生物、礦產等都講到了,特別是地層講得較詳,結合不同時代地層勾畫了地球演變的輪廓,還附有一張繪有地層柱狀圖的地質年代表。下編各卷中,嚴格說來,可以歸入地質學範圍的內容,合起來約能佔到該編的五分之一,不過還有一些內容與地質密切相關。

6.普通地質學中怎麼描述簡單發展史

地質發展簡史,抓住三個重點:生物演化史、沉積演化史、構造演化史,這是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當中對地質發展史描述的三大部分,實際上也是地史學當中講過的(如果你是大一,你可能沒學過地史學,後面應該會學)。

當然,如果就做題來說吧,普通地質學當中,一般不涉及生物演化史,所以主要討論岩石地層的情況以及構造發育的情況,具體來說,要討論這一地區都沉積了什麼時期的地層,個別還要討論每套地層都是什麼巖性的,代表什麼環境的。地層既具有物質意義,又具有時間意義,地層格架也是時間格架,依次排出來,這就是這一地區的地質時間格架。地質構造的形成年代要根據地質構造形成的特點來判斷,應用一些定律,如地層學三定律(可能用於褶皺當中)、穿插關係定律(用於斷層和岩漿岩體當中)。

地質圖判讀的經驗是:學習階段要學會識圖、經常看圖、掌握方法、積累經驗,描述階段要仔細分析、不丟不漏、條理清晰、嚴謹科學。

7.急用

專業書籍,到地礦類大學圖書館可以找到。

以下是非專業回答:

1、日本小林英夫著《地質學發展史》劉興義、劉肇生父子1983年翻譯

2、章鴻釗一生著述甚豐,在地質學、岩石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地質發展史、地質調查史和地質科普等領域內發表了大量學術著作。主要有《地質學與相對說》、《中國研究地質學之歷史》、《中國地質學研究小史》。

3、《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爲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爲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誌着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4、《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爲“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5、《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牀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6、《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9、以下是一篇《北京的地質發展史》供參考

ki.net/forums/32824/ShowThread.aspx

10、另外網上可以找到一篇關於論述魯迅對中國地礦的研究文章。

外行回答內行,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