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爲科里昂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72W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爲科里昂

據傳,弗蘭西斯·科波拉起初希望馬龍·白蘭度能夠扮演科里昂一角,但白蘭度拒絕了這個角色。之後,科波拉又考慮了約翰·馬克維奇、傑克·尼科爾森、勞倫斯·奧利維爾和理查德·鄧波等演員,但最終選擇了阿方索·戴維多(Al Pacino)飾演科里昂。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教父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爲柯里昂的扮演者

勞倫斯·奧利弗和丹尼·托馬斯。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

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議。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教父》改編自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維託·科萊昂的原型是被稱爲“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Frank Costello和Vito Genovese都是紐約黑手黨的成員,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於兩人制造的真實事件。

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沒能出現在影片中,比如維託·唐·科萊昂對於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爲黑手黨的教父。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教父》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意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但是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教父

教父3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在《教父續集》面世十六年之後,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於經濟因素而拍了這部幫會電影經典的第三集,整體成績雖不及前二作,但仍爲柯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詩式的完結篇。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麥可此時已步入老年,他想將家族事業從黑道漂白,向歐洲的大企業和上流社會發展,並準備安享晚年,不料發現白道的鬥爭跟黑道一樣激烈,最後仍不得不用暴力手段解決紛爭。本片主要角色沿續前兩集,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演飾新一代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演出。

據《首映》雜誌報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馬里奧·普佐希望用半年時間完成本片劇本,並趕在1991年復活節期間上映,可派拉蒙影業只給他們六週時間完成劇本,由於假日檔期電影短缺,所以本片必須搶在1990年聖誕節上映。出演過前兩部影片的阿爾·帕西諾、黛安·基頓和塔莉婭·夏爾繼續在片中擔綱,科波拉本想讓羅伯特·杜瓦爾第三次扮演湯姆·哈根,但後者要求片酬標準與帕西諾持平,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理解帕西諾是大牌明星,可片酬的差異讓我深有受辱之感。”在杜瓦爾退出之後,科波拉重新修改劇本,故意讓湯姆·哈根在本片故事開始之前就死去,並創造出新角色B·J·哈里森以取代哈根,可對科波拉而言,杜瓦爾的缺席讓他感到影片並不完整,如果杜瓦爾同意擔綱本片,他的戲份將超越以往。

科波拉原本認爲前兩部電影已經完整講述了柯里昂家族的傳奇,可由於一部高成本電影的票房慘敗,陷入經濟危機的他不得不接受派拉蒙拍攝《教父3》的邀請。本片劇本初稿問世於1979年,由迪安·雷斯納根據馬里奧·普佐的一篇小說改編而成,劇本故事圍繞爲CIA工作的海軍軍官、邁克爾的兒子安東尼和柯里昂家族參與刺殺中美洲者而展開,早期劇本中的所有元素最終全都無緣本片,只有兩名男子闖進文森特住所的場景被予以保留。科波拉認爲《教父》系列電影所講述的就是邁克爾的故事,即一個好人如何陷於罪惡之中,科波拉覺得邁克爾在《教父2》中並沒爲罪孽付出代價,希望收山之作能充分體現出“惡有惡報”的主題,爲此他徹底重寫了劇本。

朱莉婭·羅伯茨曾是扮演瑪麗的原定人選,可她後來因片約衝突而放棄,麥當娜希望擔綱出演,可科波拉認爲她年齡過大,不適合扮演瑪麗。麗貝卡·希弗本打算參加試鏡,卻在當天被影迷殺。隨後當選的薇諾娜·瑞德又在開機前突然退出,最終,科波拉決定啓用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不過,媒體非但沒看好索菲亞的演技,反而借題發揮指責科波拉任人唯親,因爲索菲亞早在年幼時就在《教父》中扮演了片尾洗禮場景中邁克爾的幼侄,《教父2》中九歲大的維託抵達埃利斯島時出現的一個小移民也由她扮演,1984年,索菲亞又化身爲《棉花俱樂部》中在街頭飲彈而亡的孩子。除此之外,科波拉的父母、妹妹、叔叔、孫女甚至遠房親戚均在片中拋頭露面,就連馬丁·斯科塞斯的母親凱瑟琳·斯科塞斯都得到了一個小角色 。

教父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教父》改編自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維託·科萊昂的原型是被稱爲“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Frank Costello和Vito Genovese都是紐約黑手黨的成員,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於兩人制造的真實事件。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沒能出現在影片中,比如維託·唐·科萊昂對於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爲黑手黨的教父。 。

導演選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教父》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意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但是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這部電影,因爲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後來科波拉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爲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 。

演員選擇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議。在試鏡中,白蘭度擊敗了競爭對手歐內斯特·博格寧,並獲得了派拉蒙公司上層的認可 。

製片方本想請羅伯特·雷德福或瑞安·奧尼爾扮演邁克,而科波拉則希望啓用看上去像意大利人的陌生面孔。科波拉看中了初出茅廬的阿爾·帕西諾,可製片方認爲身高只有1米70的帕西諾不適合扮演邁克。雖然傑克·尼科爾森、達斯汀·霍夫曼、沃倫·比蒂、馬丁·辛和詹姆斯·凱恩都參加了試鏡,但科波拉仍堅持爲帕西諾爭取這個角色,並以退出拍攝相威脅,無奈之下製片方最終只得妥協 。  除去片中的主角外,其他角色也競爭激烈。布魯斯·鄧恩、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都是扮演湯姆·哈根的最初人選。安東尼·博金斯和米亞·法羅也分別參加了桑尼和凱伊角色的試鏡。羅伯特·德尼羅參加了邁克爾、桑尼、卡洛和鮑利四個角色的試鏡,並得到了鮑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選擇用他完成“交易”,因爲在製片方無法確定是否該讓阿爾·帕西諾扮演邁克時,帕西諾已經簽約出演《我的子彈會拐彎》,科波拉爲了得到帕西諾,就必須用德尼羅交換 。

拍攝場景

1971年3月29日,《教父》正式開拍。片中沃爾茲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磯大多,其餘外景則多數在紐約拍攝完成。影片中西紅柿花園是在紐約長島的一處私人居住地實景拍攝。爲了拍攝邁克爾和凱伊在聖誕節的購物場景,劇組特地將已經關閉的Best Company旗艦店重新裝扮 。

電影道具  在拍攝莫·格林被殺的鏡頭時,爲打造出子彈射穿眼球的效果,劇組在演員的鏡架上隱藏了兩隻管子,分別裝有血液和BB彈及壓縮空氣,當響後,BB彈在壓縮氣體的作用下從內部擊碎鏡片,血液也隨之涌出。麥克勞斯基額頭中彈的效果也同樣出自一系列機關,劇組爲演員製作了一個假前額,並在額頭留出缺口,向缺口注滿假血,然後再用一塊“肌肉”堵住缺口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簡介及詳細資料

早年經歷

1939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生在美國底特律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科波拉童年時就混跡於劇院後臺,還經常偷看父親的演出。9歲的時候,他得了小兒麻痹症,天天躺在牀上,在自己的大腦裏編故事玩。17歲時,他進入了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系。大學畢業後,科波拉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攻電影,其間,他應聘參加了好萊塢導演羅傑·科曼的攝製組,當了一名打雜工。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演藝經歷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62年,科波拉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此後一直在嘗試着拍一些短片,其中還包括了 *** 。但這些作品只給他帶來了一些讚譽,卻讓他逐漸地陷入到經濟危機當中,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導演的天分。

1960年後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1969年,他與喬治·盧卡斯一起創建了美國活卡通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

1970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的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此後,科波拉才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1年,因爲拍片欠賬的緣故,封了科波拉的辦公室。由於被上了絕路,科波拉不得不接下了派拉蒙公司《教父》的拍攝工作。

1972年,科波拉執導的黑幫電影《教父》上映,他有意識地去表現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係,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了這些人物的“人性”。影片上映後在觀衆中引起了反響。影片耗資700萬美元,卻賺回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科波拉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由此,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衆的雙重認可。

1974年,由於《教父》第一集取得的成功,派拉蒙公司提出了《教父2》的拍攝計畫,該片仍由科波拉執導並參與了劇本的創作和影片的監製工作,該片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成爲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而同年上映的,由科波拉編導的驚悚電影《對話》獲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金棕櫚獎。

1979年,科波拉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啓示錄》。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爭爲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爲了拍攝這部影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3600萬美元。此片推出後,美國評論界一片死寂,觀衆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並沒有表現出科波拉斯待的熱情,在奧斯卡上也毫無作爲,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擊。不過科波拉因該片獲得了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2年至1987年,科波拉相繼執導了愛情片《心上人》,劇情片《鬥魚》,犯罪片《局外人》、《棉花俱樂部》,奇幻愛情片《佩姬蘇要出嫁》和劇情片《石花園》等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既無藝術成就也談不上票房成績。

1988年,科波拉離開了好萊塢。

1990年,科波拉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3》,影片主角延續前作,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飾演新一代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了演出。影片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各7項提名。

1992年,執導並監製了由加里·奧德曼、基努·李維斯主演的恐怖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該片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科波拉因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

1996年,科波拉拍攝了內蘊悲涼的喜劇片《家有傑克》,講述一個患有早衰症的男孩傑克的故事。影片以喜劇形式向人們闡述了珍惜光陰的生活理旨,上映後受到好評。

1997年,編導了改編自美國作家約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說的劇情片《造雨人》。

2007年,10年沒有電影問世的科波拉攜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迴歸影壇,該片改編自羅馬尼亞作家兼哲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的小說,拍攝達18個月。

2009年,編導並監製了參雜科波拉早年回憶的半自傳性質電影《泰特羅》,該片在第62屆坎城電影節的“導演雙週”單元以開幕影片的形式首映。

2010年11月14日,科波拉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即終生成就獎)。

2011年,編導製作了由艾麗·範寧、方·基默主演的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影片講述了一個融合了哥德式恐怖和浪漫的故事,部分內容爲3D版,是科波拉首次拍攝3D電影。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2013 帕羅奧圖 The Judge 吉雅·科波拉 艾瑪·羅伯茨, 詹姆斯·弗蘭科 2006 Heard Any Good Movies Lately?: The Sound  ---- Kim Aubry Ioan Allen, Richard Beggs 2005 AFI Tribute to Gee Lucas ---- 劉易斯·霍爾維斯 Melissa Disney, 沃倫·比蒂 2004 科西嘉歷險 ---- Alain Berberian 克里斯汀·克拉維爾, 讓·雷諾 2001 R2-D2: Beneath the Dome ---- Don Bies, 斯賓塞·薩瑟 Bob Hesse, Robbie Edwards 1994 The World of Jim Henson ---- ---- Jim Henson, 弗蘭克·奧茲 1991 黑暗之心 ---- ---- 山姆·伯頓斯, 馬龍·白蘭度, 考林·加普 1982 反向角 Himself 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 1979 現代啓示錄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丁·辛, 馬龍·白蘭度 1975 The Godfather Comes to Sixth St. ---- Mark Kitchell John Broschak 1963 The Young Racers ---- 羅傑·科曼 馬克·達蒙, 威廉·坎貝爾 1962 獵戰 ---- Denis Sanders 約翰·薩克鬆, 羅伯特·雷德福

導演作品

上映時間 劇名 主演 1962年2月12日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June Wilkinson、Don Kenney 1963年6月17日 《恐懼》 波利斯·卡洛夫、傑克·尼科爾森 1963年9月25日 《Dementia 13》 威廉·坎貝爾、Luana Anders 1966年12月9日 《豔侶迷春》 Elizabeth Hartman、傑拉丹·佩姬

1968年10月9日

《彩虹仙子》 弗雷德·阿斯泰爾、佩圖拉·克拉克 1969年8月27日 《雨人》 羅伯特·杜瓦爾、雪莉·奈特 1972年3月24日 《教父》 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 1974年4月7日 《對話》 吉恩·哈克曼、約翰·凱澤爾 1974年12月20日 《教父2》 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 1979年8月15日 《現代啓示錄》 馬丁·辛、馬龍·白蘭度 1982年2月12日 《心上人》 弗雷德裏克·福瑞斯特、特瑞·加爾 1983年3月25日 《局外人》 馬特·狄龍、拉爾夫·馬奇奧 1983年10月21日 《鬥魚》 馬特·狄龍、米基·洛克 1984年12月10日 《棉花俱樂部》 黛安·蓮恩、理查·基爾 1986年9月12日 《伊奧船長》 麥可·傑克遜、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6年10月10日 《佩姬蘇要出嫁》 凱薩琳·特納、尼古拉斯·凱奇 1987年5月8日 《石花園》 詹姆斯·凱恩、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8年8月12日 《塔克:其人其夢》 傑夫·布里吉斯、瓊·艾倫 1989年3月1日 《紐約故事》 伍迪·艾倫、米婭·法羅 1990年12月25日 《教父3》 阿爾·帕西諾、安迪·加西亞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 阿爾·帕西諾、羅伯特·杜瓦爾 1992年11月13日 《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加里·奧德曼、薇諾娜·瑞德 1996年8月9日 《家有傑克》 羅賓·威廉士、黛安·蓮恩 1997年11月21日 《造雨人》 馬特·達蒙、丹尼·德維託 2000年1月14日 《逾時空危機》 詹姆斯·斯派德、安吉拉·貝塞特 2008年4月21日 《沒有青春的青春》 蒂姆·羅斯、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2009年6月11日 《泰特羅》 文森特·加洛、阿爾登·埃倫瑞奇 2011年9月11日 《此刻與日出之間》 艾麗·範寧、方·基默

監製作品

時間 劇名 1963年 《恐懼》 1971年 《五百年後》 1973年 《美國風情畫》 1974年 《對話》、《教父2》 1979年 《現代啓示錄》、《黑神駒》 1980年 《影武者》 1982年 《哈麥特》 1983年 《失衡生活》、《黑神駒2》、《鬥魚》 1985年 《三島由紀夫傳》 1987年 《石花園》、《男子漢不會跳舞》、《獅心王》 1988年 《變形生活》 1989年 《Wait Until Spring, Bandini》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風:超越極速》、《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1993年 《祕密花園》 1994年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1995年 《天生愛情狂》、《玉米田的天空》、《穿梭陰陽戀》 1996年 《家有傑克》、《黑天使》 1997年 《山上的倖存者》、《奧德賽》、《巴迪》 1998年 《Outrage》、《白鯨》 1999年 《佛羅倫斯人》、《自殺》、《化身博士》、《第三個奇蹟》、《斷頭谷》 2001年 《完美女人》、《驚心食人族》、《暹羅女王》、《終止不幸》 2002年 《Pumpkin》、《殺手探戈》 2003年 《驚心食人族2》、《迷失東京》 2004年 《金賽性學教授》 2006年 《絕代豔后》、《特務風雲》 2007年 《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羅》 2010年 《在某處》 2011年 《此刻與日出之間》 2012年 《在路上》

編劇作品

時間 劇名 1962年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1863年 《鬧鬼的宮殿》、《Dementia 13》 1966年 《蓬門碧玉紅顏淚》、《巴黎戰火》、《豔侶迷春》 1969年 《雨人》 1970年 《巴頓將軍》 1972年 《教父》 1974年 《了不起的蓋茨比》、《對話》、《教父2》 1979年 《現代啓示錄》 1982年 《心上人》 1983年 《鬥魚》 1984年 《棉花俱樂部》 1986年 《伊奧船長》 1989年 《紐約故事》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 1997年 《造雨人》 2007年 《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羅》 2011年 《此刻與日出之間》

《教父2》中年輕時期的維託科里昂的扮演者是誰?

扮演者爲:羅伯特·德尼羅

中文名: 羅伯特·德尼羅

外文名: Robert De Niro

別名: Robert Mario De Niro Jr.

國籍: 美國 / 意大利(雙國籍)

出生地: 美國,紐約

出生日期: 1943年8月17日

職業: 演員,製片人,導演

畢業院校: 美國斯特拉阿德勒音樂學院

經紀公司: William Morris Endeavor

代表作品: 憤怒的公牛,教父2,出租車司機,美國往事

教父的演員介紹

《教父》的演員有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詹姆斯·凱恩,羅伯特·杜瓦爾等人。該片講述了以維託·唐·柯里昂爲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邁克接任父親成爲黑幫首領的故事。

角色介紹:

維託·唐·科萊昂

演員 馬龍·白蘭度

第一任教父,具有紳士風度和懾人的威嚴。少年時,他生活在西西里,後逃到美國建立黑手黨帝國。作爲黑手黨的首領,他常常幹違法的構當。然而,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的愛戴。他有一個準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爲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

邁克·柯里昂

演員 艾爾·帕西諾

維託的小兒子,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繼承了父親沉着、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刺殺索拉索及麥考斯基後,到西西里避風頭,結識當地美麗女孩而結婚。當妻子遭謀殺後,返回美國接掌家族事業,成爲第二代教父,並一次性清掃家族內奸及敵人。

山提諾·桑尼·柯里昂

演員 詹姆士·肯恩

維託的大兒子,弗雷多與邁克爾的哥哥,性格火爆。他的私生活一塌糊塗,除了妻子之外,還有多位,但他對家人及家族聲譽相當維護。作爲里昂家族的長子,他本是家族事業的繼承人,但因性格魯莽,被對手設計殺死。

湯姆·海根

演員 羅伯特·杜瓦爾

教父收養的孤兒,與邁克情同手足,擔任柯里昂家族的顧問角色,爲人冷靜理智,是柯里昂家族深爲仰賴的軍師。他尊敬教父,愛護桑尼與邁克等,同時也愛自己的家庭。他代表老闆面對諸多難題,並在困難面前作出艱難的抉擇。

凱·亞當斯

演員 黛安·基頓

邁克的大學同學和女友,後來成爲他的妻子。她與邁克有過一段甜蜜的戀情。成爲邁克的妻子以後,她逐漸識清邁克的真實面目,從而有了打掉孩子的想法。

你所不知道的《教父》(二)

      《教父》上映後取得票房與藝術上的雙豐收,隨即續集被派拉蒙提上議事日程。不過與公司急切的心情相反,科波拉並不想執導續集,他表示:一是《教父》已經是個很完整的故事了,二是自己正忙於《不起的蓋茨比》的劇本改編和自己公司“美國西洋鏡”(American Zoetrope)的新作《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1974)的籌備,根本沒時間。而且科波拉打心眼裏鄙視公司的貪婪,他說:“他們希望電影也可以像可口可樂一樣不斷複製出來賺錢,但《教父》可不是連續劇”。於是他向派拉蒙建議續集更換導演,推薦了另一位新好萊塢“電影小子”(Movie Brats)——馬丁·斯科塞斯。

      派拉蒙聽過這個建議後覺得“太瘋狂了”(That's crazy!),世上還有比科波拉更適合拍攝《教父》續集的導演嗎?那個叫馬丁的小子拍過啥玩意?作爲第一集的獎賞和開拍續集的鼓勵,派拉蒙馬上答應送給科波拉一輛進階轎車,所有豪車您隨便挑。科波拉說我要大奔!那傢伙坐起來感覺跟教皇似的,老有面子了……於是他如願以償得到了一輛加長版奔馳600 Pullman轎車。派拉蒙同時應允他幾個條件:給予他充分時間去改編《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劇本並承擔《竊聽大陰謀》一片日後的發行;《教父2》公映時間可以推後到1974年聖誕節前,影片預算將高達1300萬美元,升任科波拉爲製片人,付給他100萬美元的片酬。科波拉從第一部那個戰戰兢兢的小媳婦,華麗轉身爲位高權重的大導演,終於答應接過《教父2》的導筒。

      在《竊聽大陰謀》殺青後,科波拉投入到《教父2》的拍攝,派拉蒙賦予他極大的權限,使他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製作影片。羅伯特·埃文斯擔任監製,這次他很少指手畫腳,更多的是扮演保駕護航的角色。科波拉回憶說,這使得影片拍攝進行的非常順利,不僅去了多個外景地取景,而且還可以透過雙線程來講述故事。《教父2》其中一條主線是老教父維託·柯里昂艱辛創業的成長史,另一條是新教父邁克·柯里昂擴展家族生意使其合法化。

      1901年,9歲(小說中是12歲)的維託·安東里尼(奧萊斯特·巴爾迪尼 Oreste Baldini飾)父母和哥哥因爲反抗當地的黑手黨頭目唐·西西歐(Don Ciccio,Giuseppe Sillato飾)而慘遭殺害,小維託在親友幫助下逃離家鄉前往美國。

      西西歐這個人物原型來自弗朗西斯科·庫恰(Francesco Cuccia)——西西里巴勒莫(Palermo)兼黑手黨首領,這位老兄頗有幾分傳奇色彩。1924年,身爲意大利首相的墨索里尼視察該地,一旁陪同的庫恰說,我的地盤我做主,到了這兒你就受我保護,要那麼多幹嘛?簡直是浪費!不僅如此,在墨索里尼演講時庫恰還安排了不少黑手黨黨徒大喊:滾蛋吧,元首,別耽誤俺們賺錢!緊跟着20多個傻子、乞丐齊刷刷走過來,大呼小叫:賞口飯吃吧,俺的元首……這一切令墨索里尼深感羞辱和憤怒,回到羅馬立刻召開國會,歇斯底里地叫嚷道:“我要向西西里那幫土匪發動全面的戰爭!”。1925年墨索里尼開始着手掃滅黑手黨,在這場法西斯與黑手黨的較量中,黑手黨一敗塗地,庫恰成爲第一個倒黴蛋兒,未經審判就鋃鐺入獄,飽受酷刑,1928年因缺乏證據被無罪釋放。

      混跡於小意大利區的法努奇是一個惡棍,自稱是黑手黨成員,以恐嚇勒索街坊四鄰爲生。維託在雜貨鋪的工作也被他霸佔,不得已只能和克里曼沙(Pete Clemenza)去幹些小偷小摸的勾當。維託注意到法努奇只是單獨活動,身後似乎並沒有組織。在一次街頭械鬥中,他被三個小混混割破喉嚨,雖然尖叫求救,但根本沒人援助他(這個場景在電影中被刪除)。維託柯里昂意識到一個真正的黑手黨大哥身邊不可能沒有小弟保護,小混混也根本不敢攻擊他。在認清法努奇扯虎皮做大旗的真面目、並多次被其勒索後,維託決定幹掉他。

      小說中寫道,在殺法努奇後,維託從屋頂逃離,卻被兒子桑尼意外發現。當16歲的桑尼因持搶劫差點被捕時,維託質問他爲什麼要這樣幹?桑尼說自己親眼目睹了父親當年殺人和處理支的場面,讓維託無語。因爲這個緣故,桑尼後來逐漸參與到父親的非法勾當中,成爲柯里昂犯罪家族的中堅力量。

      小意大利區的人們對於維託幹掉法努奇大多心照不宣,心存敬畏,對死了一個地痞根本就無所謂,於是小老闆們自願掏出點錢來尋求維託的保護,而維託廣結善緣並組建了自己的隊伍。透過在禁酒令時代販私賣酒,他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稱霸一方,維託也開始被人尊爲“教父”。

      科波拉非常慶幸羅伯特·德尼羅在《教父》中試演桑尼失敗,在看過《窮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後,他就認定德尼羅是青年維託的不二人選。爲了扮演這個角色,德尼羅在西西里島住了四個月學習維託式的西西里方言,在影片中他大部分的對話都是西西里方言。在拍攝維託返回西西里復仇的場景中,德尼羅增肥、蓄鬚,和馬龍·白蘭度一樣帶着口腔道具,活脫脫一個縮小版教父。

      唐·湯馬西諾(Don Tommasino)是教父在西西里的老朋友,當維託開辦橄欖油公司後,他負責從西西里供貨。教父返回到西西里老家復仇,湯馬西諾協助他幹掉西西歐,卻不幸腿部中留下殘疾,只能坐着輪椅送教父一家離去。不過此後湯馬西諾成功取代西西歐成爲當地黑手黨頭目,是柯里昂家族半個世紀以來最堅定的盟友。邁克因殺警逃亡到西西里時受到他的庇護;《教父3》中,他又爲柯里昂家族和梵蒂岡的合作牽線搭橋,後來不幸被老牌殺手莫斯卡(Mosca)殺害。

      邁克在片中最重要的對手是海門·羅斯(Hyman Roth,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飾),角色原型來自美國曆史上著名的黑老大邁耶·蘭斯基(Meyer Lansky)。這位綽號“會計師”的猶太裔黑老大出生時的名字叫做海門·薩卓斯基(Hyman Suchowski),因爲十分仰慕歷史上著名的黑幫賭徒阿諾德·羅斯坦(Arnold Rothstein,美劇《大西洋帝國》中的重要人物),曾經自稱海門·羅斯坦。他主要經營業,在拉斯維加斯、古巴、巴哈馬和倫敦都擁有賭場。邁耶是爲數不多的得以壽終正寢的黑幫大佬,1983年因肺癌死在邁阿密海濱的別墅,死時身邊只剩下3.7萬美元,但FBI認爲他藏匿起來的錢超過3億美元,可惜至今也沒找到。邁耶作爲原型人物在《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哈瓦那》(Havana,1990)、《巴格西》(Bugsy,1991)、《暴徒》(Mobsters,1991)、《迷失城市》(The Lost City,2005)和美劇《大西洋帝國》(Boardwalk Empire)中多次出現。

      《教父2》裏的海門·羅斯和維託·柯里昂是禁酒時代的老相識,教父尊重他,但從沒有信任過他——這也是邁克與之合作時一直提防他的主要原因。海門·羅斯老奸巨猾,顯然邁克涉足業威脅到了他的利益,而《教父》中被殺的大亨蒙·格林曾是他的親密小弟,因此他處處設計邁克,還唆使邁克的二哥弗雷多做出背叛家門的勾當。最後海門·羅斯在邁阿密機場被邁克的保鏢羅可(Rocco Lampone)假扮成記者殺。

        李·斯特拉斯伯格是美國著名的戲劇表演老師,‘方法派’表演的倡導者,培育出不少偉大的演員,阿爾·帕西諾、詹姆斯·迪恩、達斯汀·霍夫曼、保羅·紐曼、哈維·凱特爾、瑪麗蓮·夢露、梅麗爾·斯特里普等都曾是他的學生。李的主業是教書育人蔘演的電影並不多,他能出演海門·羅斯還是阿爾·帕西諾的極力推薦。李在拍攝期間病倒,爲了不耽誤進度,科波拉順勢將海門·羅斯拍得病病歪歪。老師不負學生的厚望,在第47屆(1975)奧斯卡上他和羅伯特·德尼羅、邁克爾·V·格佐(Michael V. Gazzo,飾演法蘭基Frankie Pentangeli)共同爭奪最佳男配角獎,雖然惜敗於德尼羅,但李對角色的把握堪稱出神入化。影片上映後,邁耶曾打電話給李抱怨道:“割門,你爲啥不能把我演得更有點人情味兒呢?好歹我也是當爺爺的人了。”

      轉作FBI污點證人的法蘭基(Frankie Pentangeli)是《教父2》中新增的人物,是克里曼沙的繼承人;這個角色的故事原本屬於克里曼沙,但是按照派拉蒙的說法,在《教父》中扮演克里曼沙的演員理查德·卡斯特爾諾(Richard S. Castellano)獅子大開口,公司無法接受只好砍掉他的戲;不過,卡斯特爾諾的妻子有不同的說法,她說那些都是謊言,自己丈夫心臟一直不好,醫生建議他的體重控制在200磅以內,但科波拉想要一個胖點的克里曼沙,要求他在《教父2》中再增肥50磅;如果那樣的話,丈夫的體重就達到300磅了,身體根本受不了,所以不願增肥,於是被辭退。兩種說法孰真孰假咱也不清楚,只知道卡斯特爾諾1988年55歲時就因心臟病去世了。

      馬龍·白蘭度原本應邀在這個閃回橋段中客串一天,但他臨時爽約,科波拉不得已重新修改了劇本,第二天才拍完這場戲。詹姆斯·凱恩也答應了客串,但他要求片方支付給自己等同於《教父》中的片酬(35000美元),片方同意了。科波拉的妹妹塔莉婭·夏爾在拍攝第一部時只得到可憐的1,500美元片酬;第二部時她拿到30000美元,當電影票房突破2750萬後,又獲得額外的1萬美元獎金;而阿爾帕西諾在《教父2》中的片酬則暴漲到50萬美金+10%分紅;羅伯特·德尼羅片酬不詳,應該很低(他在1976年的《出租車司機》中的片酬爲35000美元)。

      邁克派人殺死二哥弗雷多是被影迷爭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懦弱的弗雷多雖然背叛過邁克,不過後來悔過怎麼看也罪不至死。但是家族利益高於一切、叛徒必須受到懲罰——這是黑道法則,泰西歐、保利(Paulie Gatto,教父的司機兼貼身保鏢)、卡洛、法蘭基都難逃一死;而且大多數人也或多或少忽視了邁克早已從一個熱血愛國青年沉淪爲冷血黑幫老大的現實。事實上,這段情節在小說中並沒有,共同編劇馬里奧·普佐和科波拉就這個情節也產生過分歧,科波拉最後同意邁克應該等到母親過世後再動手。弒兄是邁克一生中最大的罪孽,這也爲《教父3》中的他飽受煎熬埋下伏筆。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夕陽下的邁克在湖邊寂然獨坐。實際上這個鏡頭還有一個結束畫面:邁克的兒子安東尼(由一個18歲的演員扮演)宣佈不會繼承父業。當天那個鏡頭剛拍到一半,科波拉感覺光線不夠了,就宣佈停機,結果之後也沒能繼續把鏡頭補拍完整。

      電影公映前的試映活動囊括了觀衆提出的一些意見,其中反映最大的問題是青年維託和邁克兩個故事間的轉換過於頻繁,使人感覺混亂。於是科波拉和剪輯組決定加長每段故事的敘述時間,減少兩條線的切換頻率,這一改動直到公映日前夕才完成。

      《教父2》上映後,被媒體和觀衆視爲是影史上如鳳毛麟角般可與前集並稱經典的電影,有評論認爲《教父2》足以媲美《教父》甚至超越了它。在第47屆(1975)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教父2》成爲影史上少數以續集電影之姿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之一,也是影史上唯一有兩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系列。

      柯波拉拍攝的《竊聽大陰謀》與《教父2》共同入圍最佳影片獎,這是影史上第三次由一位導演執導的兩部電影入圍同年最佳影片獎(第一次是維克多·弗萊明在1939年的《亂世佳人》和《綠野仙蹤》,第二次是希區柯克在1941年的《海外特派員》與《蝴蝶夢》)。繼科波拉之後,又有兩位導演也取得了相同的成績:1978年赫伯特·羅斯(Herbert Ross)的《再見女郎》(The Goodbye Girl)和《轉折點》(The Turning Point),2001年史蒂芬·索德伯格的《永不妥協》和《網絡》。

        1993年《教父2》由美國國家影片登記部典藏,和《教父》並列爲國寶級電影;2007年《教父2》入選美國電影學院(AFI)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百部電影,排名第32位、十大黑幫片中排名第3位。

《教父》的男主角叫什麼?

《教父》、《教父II》《教父III》:阿爾帕西諾 《教父》:馬龍-白蘭度

中文名:阿爾·帕西諾

英文名:Al Pacino

性 別: 男

生 日:1940-4-25

星 座:金牛座  

身 高:170CM  

格 言:在戲臺上,我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爲生氣盎然,但我帶上臺的一切都得自街頭。——引自1984年,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

掘 起:在意大利幫派傳奇電影《教父》、《教父II》以及《教父III》中飾演麥可柯里昂(他在演第一集時還只是個年輕小夥子)

代表作:

《教父》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2》 1974 《The Godfather part Ⅱ》

《疤面煞星》 1983 《Scar Face》

《教父3》 1990 《The Godfather part Ⅲ》

《聞香識女人》 1992 《Scent of a woman》

《盜火線》 1996 《Heat》

《市政廳》 1996 《City Hall》

馬龍白蘭度簡介·

1924年4月3日出生美國

1950年:銀幕作《男兒本色》上映,飾演下半身麻痹的退伍軍人。

1951年:主演《號街車》,首度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54年:主演《碼頭風雲》封爲奧斯卡影帝之後轉走喜劇路線。

1972年:憑《教父》及《巴黎最後的探戈》奠定美國最偉大演員的地位,前者令他再奪奧斯卡影帝

主要作品

1 1950年出演《男兒本色》(The Men)

2 1951年出演《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3 1952年出演《Viva Zapata!》(薩巴達萬歲)

4 1957年出演《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

5 1957年出演《櫻花戀》(Sayanara)

6 1962年出演《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7 1967年出演《黃金眼中的鏡象》(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8 1968年出演《第二天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9 1972年出演《教父》(The Godfather)

10 1976年出演《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11 1978年出演《超人》(Superman)

12 2001年出演《大買賣》(The Score)

教父電影簡介

《教父》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託·唐·科萊昂爲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爲黑幫首領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教父電影基本資訊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託·唐·科萊昂爲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爲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爲“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

  教父電影劇情簡介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託·唐·科萊昂爲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託·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維託·唐·科萊昂是黑手黨首領,常幹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準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爲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教子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併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裏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爲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爲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爲丈夫被殺而衝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教父電影幕後花絮

  在影片拍攝期間,科波拉與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發生了激烈衝突,以致製片方考慮過將他換掉。

  片中馬龍·白蘭度的大多臺詞是照着提示卡念出來的。此外,他還有意模仿了維託·科萊昂的人物原型Costello的聲音。

  馬龍·白蘭度希望讓唐·柯里昂看起來像“鬥牛犬”。試鏡時,他在嘴裏塞了棉花,讓兩頰鼓起來。實際拍攝時,他佩戴了一副牙醫特製的牙套。

  扮演盧卡的Lenny Montana因與馬龍·白蘭度配戲非常緊張,甚至說錯了臺詞,不過科波拉認爲他的緊張表現恰到好處,在最終版本中予以保留。

  片中維託給了強尼一個掌摑。然而這是劇本中沒有的,扮演強尼的阿爾·馬蒂諾流露出的困惑也是他真實的演繹。

  開篇場景中白蘭度懷抱的那隻貓是他在派拉蒙的片場偶然發現的一隻流浪貓。這隻貓的呼嚕聲甚至蓋過了白蘭度的臺詞。

  在臥室場景中,牀上的馬頭場景堪稱這部電影裏最驚人的一幕,劇組使用了真實的馬頭拍攝。動物權利組織因此提出 *** ,科波拉稱這隻馬頭是從一家加工廠購得,他們不會出於拍攝需要而殘害動物。

  科波拉最初的導演剪輯版長126分鐘,而製片方認爲過短,正式上映的版本比導演剪輯版長50分鐘。

  桑尼毆打康妮丈夫的場景用了4天才拍攝完成,使用的臨時演員多達700人。

  艾爾·帕西諾表示馬龍·白蘭度在拍攝醫院中的鏡頭時,確實熱淚盈眶。

  扮演卡羅的吉亞尼·盧索有着黑道背景。由於從未演過戲,他的出演遭到了白蘭度的反對。爲此吉亞尼·盧索試圖威脅白蘭度。然而這讓白蘭度誤以他是在表演,並因此肯定了他的演技。

  拍攝桑尼在街上毆打姐夫的鏡頭時,扮演桑尼的詹姆斯·凱恩打斷了那位演員的兩根肋骨。另外,當時畫面的背景中出現了卡車和木箱,用於遮擋不適合的背景。

  在西西里拍攝的畫面中,邁克爾的妝容與在紐約拍攝時不相符,因爲派拉蒙不願支付化妝師赴義大利的費用。

  在拍攝沃爾茲住所的外景時,由於羅伯特·杜瓦爾和約翰·馬利無法到場,劇組只好物色臨時演員作兩人的替身

  教父電影影片評價

  總體評價

  《教父》以沉鬱冷靜的風格講述了一段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黑幫史詩。它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之一,被譽爲男人的聖經。該片不但在評論、藝術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它還爲後人樹立了一個典範,是一部衆口稱讚的經典電影,它在權威電影網站上的好評率高達百分之百 。美國權威電影組織美國電影學院將其評爲“美國最偉大的黑幫經典電影” 。時光網、新浪網評

  《教父》對電影史、黑幫型別片、流行文化的影響至深至遠,它是很多導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電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等演員的出色演繹,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詩性,使得這部電影成爲一部傑作。《教父》作爲黑幫題材的電影,不是虛無主義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這部電影有着深深的教烙印,它很少討論善惡,也很少用主觀鏡頭表現宗教的道德觀,但就是在幾個節點,集中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煎熬,舉重若輕地表達了這一層內涵《南方週末》評。

  《教父》以精細的筆墨描述了黑手黨全盛時期的家族恩怨。雖然影片的格局龐大、情節複雜、人物衆多,但是導演科波拉卻把整部影片處理得有條不紊、扣人心絃,展現了高超的專業技巧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評 。

  《教父》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爲美國電影史上的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這部電影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並將主題昇華爲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合肥晚報》評 。

  《教父》對宗教的討論若隱若現,善惡的界限被優雅、溫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片中教父的形象了人們對黑幫大佬的傳統認知,影片裏的黑幫大佬不再一臉橫肉飛揚跋扈,他可以溫和仁慈,可以體面優雅。導演在電影裏安排了大規模的刺殺場景,嫺熟地運用交叉蒙太奇表現復仇情節。當馬龍·白蘭度以極其平和的口氣說出他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時,的暴力行徑被最大化地消解,並由此產生出巨大的美學張力《南方週末》評 。

  敘事情節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係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線。比如殯儀館老闆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長子桑尼被殺後,教父拜託他來爲愛子整理遺容。蛋糕店老闆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被擊後,在醫院裏和邁克爾假扮保鏢護衛教父。這幾處情節,都沒有決定劇情的走向,而是連線了前後劇情,將複雜的人物關係網融爲緊密的整體;而且這種呼應是古典敘事中常見的“受恩-回報”式呼應,敘事節奏綿勁,對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種渲染《南方週末》評 。

  場景鏡頭

  《教父》有多處極其經典的鏡頭運用,比如開場老教父背對鏡頭,聽着殯儀館老闆講話,光線很暗,等耳語過後,突然正打,然後慢慢拉開鏡頭,呈現全屋的場景,將教父威嚴的一面烘托得非常成功。影片結尾處,景深鏡頭的運用也堪稱經典,凱站在近景,遠遠看着邁克爾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禮,之後門緩緩關上,象徵意味十足。影片的打光是極爲性的,在之前幾乎沒有人敢嘗試如此暗的光線,殯儀館一段,是這種黑白對比光最爲強烈的一幕,教父從黑影中走出來,五官輪廓分明,陰影的處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托了這一橋段的悲傷情緒《南方週末》評 。

  演員表演

  作爲名傳史冊的經典黑幫電影,《教父》史詩般的巨集大敘事將人帶入了驚心動魄的時代,領略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故事,當然還有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杜瓦爾等演員的偉大表演,尤其是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扮演的新舊兩代“教父”,早已是電影史上經典角色。《教父》使得馬龍·白蘭度再度輝煌,也使得阿爾·帕西諾自此登上絢爛的影壇,他們共同演繹了新舊教父之間的角色傳承,雖然直接面對的戲份並不多,但在醫院中簡單的一句對白、一個親吻、一個微笑,已經不動聲色地預示了終將到來的改朝換代時光網評 。

<<教父>>簡介及社會背景

反映一個家族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掙扎、在順境中力圖重生的軌跡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_

1972年出品導 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主 演:馬龍·白蘭度 艾爾·帕西諾

·第四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獎·第三十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等五項大獎·好萊塢最有氣勢的十大巨片之一·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

電影《教父》是根據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好萊塢青年導演科波拉執導的一部經典黑幫片。影片描述了黑手黨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外來移民爲生活所,鋌而走險,靠走私、、販毒、謀殺而在美國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他們依賴非法營生而逐步發展壯大,其勢力也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樞紐部門也有了他們的代理人。當他們羽翼豐滿時,便不滿足於現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會,毫無恐懼地享受他們的財富。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由非法社會向合法社會的過渡卻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爲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爲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它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並將主題昇華爲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帶動的"馬龍·白蘭度熱"像旋風一樣幾乎波及整個世界,而導演科波拉也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中的"教父"地位。

馬里奧·普佐當年創作的小說《教父》是美國文學創作中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黑手黨問題引起了舉國上下的普遍注意,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反映黑手黨的作品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繁盛起來,但是我們認爲,沒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並論。

--美國《舊金山時報》

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細的筆墨描述了黑手黨全盛時期的家族恩怨,在這部格局龐大、情節複雜、人物衆多的大製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處理得有條不紊、扣人心絃,其高超的專業技巧不得不令人歎服。科波拉在選角方面的獨到之處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膽起用在影壇沉寂多年的馬龍·白蘭度飾演教父一角,不僅使其成爲奧斯卡影帝,也讓他再次成爲超級巨星。《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續集也得以進入美國百部經典電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擠進"百大"的續集電影。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教父》是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一部美國影片,它把黑手黨作爲一個隱喻,不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着所有的權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的。--《紐約時報》

在《教父》裏,自然與文明的對立似乎已不存在,銀幕上呈現的是一個單一的世界,科萊昂早已透過暴力建成龐大的家族,獲得了穩固的社會地位,匪幫也已從過去對商業組織的模仿變成了真正的企業,並向社會各領域滲透,在這裏,自然與文明已經不知不覺地融爲一體了。

--著名影評人 馮凱 國勝連

紐約的教父維託·唐·科萊昂透過與要人互相勾結,不擇手段地擴展勢力,成爲科萊昂家族的首領、黑手黨的頭子。他與美國東部地區和紐約的其他幾個大家族明爭暗鬥,爭權奪利。科萊昂育有三子一女,長子桑尼性格兇猛,脾氣暴躁,是他的主要助手;次子弗萊德膽小怕事,有些窩囊,不受重用;小兒子邁克爾剛從軍隊回來,長相斯文,遇事穩重;女兒康妮年輕貌美,性格溫柔。

康妮同卡洛結婚了,但婚後不久即遭到卡洛的暴力,桑尼痛打了卡洛一頓,對方一直懷恨在心。販毒黑幫頭子索洛佐要同教父合作,但由於他最近已同塔塔格利亞家族有了聯繫,而塔塔格利亞家族又和巴士尼家族串通一氣。爲此教父拒絕了索洛佐的要求。

一天,教父在上街的時候被暗算,連中數。與此同時,他的軍師湯姆也被索洛佐劫持,但索洛佐的目的是要他爲自己跟桑尼講和進行斡旋,之後就將他放了。這時一個手下匆匆從外面回來,輕聲告訴索洛佐,教父並沒有死。

教父的險遭不測使桑尼怒火中燒,他根本不理會湯姆的勸告,決心要爲父親報仇,並不讓弟弟邁克爾參加,邁克爾只好決定先去探望父親。在醫院裏,邁克爾發現警長麥克洛斯基已加入敵對的一夥,自己和父親差點喪命,十分震怒。

桑尼派了上百個人去跟蹤索洛佐,圖謀暗殺。而索洛佐卻託人捎信來,建議談判,並要求邁克爾去。於是,經過周密策劃和安排,邁克爾赴約了,在會談中,他以異乎尋常的冷靜和大膽幹掉了索洛佐和麥克洛斯基,爲家族報了仇。

教父基本傷愈出院,返家療養,他得知邁克爾因殺了索洛佐和警長後已經躲藏起來的消息後很不以爲然。

由於卡洛的出賣,桑尼被暗害了,教父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他不願追查下去,傾向於和談,而各大家族雖然舉行了會談,達成了"和平協議",但暗中的仇殺、傾軋、排擠並沒有結束。

流浪在西西里的邁克爾被一位名叫阿波蘿妮婭的女郎迷住了,兩個人舉行了婚禮。當他得知大哥桑尼被害後,復仇心切,決定馬上回紐約。然而臨行前,被收買的保鏢法勃利齊奧在邁克爾的車上裝了,邁克爾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爾回到了紐約,教父見他有雄心,有魄力,便讓他繼承了家業。

不久,邁克爾找到了以前的女友凱,兩人結婚成家,並生有一子。

教父病故了,邁克爾一方面覺得失去了依靠,一方面又覺得從此可以自行其道了,於是開始執行多年的復仇計劃。他先是除掉了幾個其他家族的仇敵;爲了給桑尼報仇,他親手勒死了出賣桑尼的卡洛;接着又一結果了法勃利齊奧的性命,爲前妻報了仇。

邁克爾終於滿足了,他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小說《教父》

196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教父》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它詳盡地描述了美國紐約5大黑幫勢力集團之一的維託·唐·科萊昂一家採用各種極端手段,實現了在整個美國黑幫勢力團體中的獨尊地位的全過程。在這場鬥爭中有黑幫團伙之間的火拼,有走私販毒的囂浪,有賭場的煙雲,有的人慾橫流……本書被認爲是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現象的最具權威的作品。

許多人在評論《教父》時都說:"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性小說。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所有的家、政論家和一切新聞報道合起來所揭示的還要多。"

《教父》這本小說在美國乃至世界上的影響力恐怕很難用一兩句話加以概括。由於這本小說的出版,黑手黨在美國的命運被徹底改變了。美國和人民在震驚之餘開始動用強大的國家機器展開對黑手黨的掃蕩。黑手黨再也不能像在西西里那樣肆無忌憚,他們在FBI的窮追猛打之下,逐漸地分崩離析,步步瓦解。雖然我們不能說是《教父》直接導致了這一結果,但至少它是一劑催化劑,調動了社會的關注情緒,使黑手黨暴露於公衆面前,加速了它在美國的衰滅。

☆在《教父》獲得成功後,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萊昂的奮鬥史爲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科萊昂的奮鬥史作爲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歷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

1990年,科波拉再度拍攝了《教父Ⅲ》,它使影片的思想和意義更爲系統和深刻。

☆影片《現代啓示錄》是科波拉的一部反映越南戰爭題材的精心力作。該片改編自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名作《黑暗之心》,體現了科波拉對於戰爭暴力所造成的人的異化的深切反思。在影片中,科波拉巧妙地將古老的情節模式與現實主義的主題融合在一起,以旅程本身爲情節,展開了一種近乎荒誕的"實況記錄"。這種戰爭題材與"歌劇式"手法的疊加使影片具有了一種強烈的諷刺意味和荒誕感,它不僅是對人性本質的探討,也是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馬丁·斯科西斯的新作《紐約黑幫》承襲了他一貫的風格:把所有的精力傾注於對美國社會底層場景的描述。它淡化了影片的故事性,而着力描述了1846年到1863年間發生在美洲新上的移民紛爭,力圖向人們展現19世紀中期混沌無序和血腥的社會畫卷。黑幫的火拼,兒子替父報仇等等都是背景,真正走在前臺的是那些邋遢骯髒的人羣、狡猾的女扒手、交易的政客、無恥的,甚至是那些亂後留下的焚埋了4天4夜的屍體……影片以獨特的視角闡釋了"美國誕生於街頭"這個論點,這種不同尋常的鋪排而成的歷史畫卷對每個影迷來說無疑是一次饕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