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知識簡介100字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55W

茶文化知識簡介100字

茶文化是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接受的文化現象之一。茶作爲一種飲品,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都有着獨特的製作和品飲方式。茶文化既包含了茶的歷史和傳統,也涉及到茶的哲學、文學、美學、禮儀等方面。茶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不僅是一種文化傳統的延續,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橋樑。在現代社會中,茶文化也逐漸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知識簡介50字 茶文化知識介紹

1. 茶文化是指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據說中國的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至少有4700多年的歷史。

2. 直至今日,漢人仍有以茶代禮的習俗。漢人制茶的品種繁多,有太湖煙豆茶、蘇州香茶、湖南姜鹽茶、蜀山下鈞茶、臺灣凍頂茶、杭州龍井茶、福建烏龍茶等。

3.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愛喝茶,各國的茶文化各不相同;中國茶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擴展資料:

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爲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有關茶道的資料 (一百字左右)

我國說茶之功用,不外乎是清神、除煩、去膩,而日人卻給茶加了+德:諸神加護、五臟調和、睡眼消除、煩惱自滅、孝善父母、息歡、安穩壽命(長壽)、諸人愛敬、天魔遠離、臨終不亂(武野紹鷗語) 。

茶藝六要素,包括人、茶、水、器、藝、境六大要素。六要素的完美組合纔可使殺藝達到盡善盡美的超凡境界。人之美:人是茶藝最根本的要素,包括形體美、服飾美、儀態美等。

茶之美:在茶藝過程中,不僅是賞析茶的色、香、味、形之美,還可感悟到茶名之美。

水之美:評水是茶藝的一項基本功。精茶配美水,才能給人至高的享受。陸羽在《茶經》中有提到泡茶所用水: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器之美:茶具的審美包括器形和組合兩方面藝之美:包括茶藝程序編排的內涵美和茶藝表演的動作美、神韻美、服裝道具美等。 境之美:中國茶藝要求品茶時做到環境、藝境、人境、心境俱美。

茶道一般人也沒那個閒情雅緻,這些年來我也看茶、找茶、喝茶、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找了不少茶道方面的書看,

以下這些茶道方面的資料算是我多年收集於  古籍閣   的全部茶道、茶藝資料約一百多冊,我不信還有比這最全面的茶道資料

茶道資料目錄:

《(宋)蔡襄小楷茶錄》

《(宋)蔡襄《茶錄》》

《遵生八箋·茶經·飲膳正要·食物本草.精譯》

《茶鑑賞手冊》

《[中國茶具百科·彩圖版]》

《[中國茶典]》

《[中國茶療]》

《[中國茶韻]》

《[品茶錄:中華茶文化].阮浩耕.掃描版》

《[唐]陸羽撰、沉冬梅校注:茶經校注》

《[圖解茶經.經典圖解暢銷版].陸羽.掃描版》

《[圖解茶經:認識中國茶道].紫圖.掃描版》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滕軍.掃描版》

《[禮儀與中國文化].顧希佳.掃描版》

《[舌尖上的香港.香港美食地圖].劉彬.彩圖版》

《[茶與中國文化].王國安.文字版》

《[茶與茶藝鑑賞].唐存才.掃描版》

《[茶當酒集].馬未都著.掃描版》

《[茶文化與茶具].查俊峯.掃描版》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典]》

《[茶文化概論]掃描版》

《[茶道]》 

《[茶道入門三篇:製茶、識茶、泡茶·彩圖版].掃描版》

《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

《中華茶文化尋蹤》

《中國十大名茶及相關知識略》

《弘揚茶文化 從零開始學泡茶》》

《茶療百疾》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10茶趣異彩》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3茶具清雅》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4茶道玄幽—中國茶的品飲藝術》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5茶飲康樂》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6茶館閒情—中國茶館的演變與情趣》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8茶典逸況—中國茶文化的典籍與文獻》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9茶哲睿智》

《中國茶系列.茶具清雅+中國茶具藝術與鑑賞》

《茶具清雅.中華茶文化叢書03》

《茶典.茶集2(茶藝、茶俗、茶詩文)中》

《茶典逸況.中華茶文化叢書08》

《茶品悠韻.中華茶文化叢書02》 

《茶藝風情.中華茶文化叢書07》

《茶路歷程.中華茶文化叢書01》

《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陳文華》

《中華茶文化尋蹤》

《中國十大名茶及相關知識略》

《中國文化新論叢書-茶與中國文化》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及其社會價值》

《中國茶葉大辭典》

《中國茶文化叢書:《習茶》》

《中國茶文化叢書:《數典》》

《中國茶文化叢書:《紀茗》》

《中國茶文化叢書:《說泉》》

《中國茶文化叢書:《談藝》》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中國茶文化圖典》

《中國茶經》

《中國茶經[全綵典藏版](張勃等)》

《中國茶經·完整版版》

《中國茶經(上)》

《中國茶經(下)》

《中國茶經(中)》

《中國茶藝全程學習指南》

《中國茶譜 宛曉春 中國林業出版社》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烏龍茶與健康》

《雲南不同地區普洱曬青毛茶品質差異性研究》

《十大名茶的傳說》

《吃茶養生記-一個宗教醫學典型案例解析》

《品享茶文化 香飄海內外》

《圖解茶經》

《圖解茶經:認識中國茶道》

《宋詩與茶文化》

《日本茶道逸事》

《普洱茶沖泡技巧》

《普洱茶沖泡方法》

《普洱茶淺探》

《普洱茶道》

《民間保健藥酒妙方》

《洋酒知識大全》

《煎茶水經》

《玉泉清茗——中國茶文化》

《紅茶,綠茶,普洱茶,花茶等常識》

《茶 錄》

《茶 疏》

《茶史初探》

《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

《茶聖陸羽:中國茶文化的奠基人》

《茶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書系圖文版》

《茶文化與科學飲茶》

《茶文化叢書-茶文化與品茶藝術》

《茶文化叢書-茶文化與茶具》

《茶文化博覽1中國茶韻》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典》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飲》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館》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療+餘悅.掃描版》

《茶文化散文叢書_一壺天地小如瓜》

《茶疏》

《茶禪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

《茶經》

《茶藝》

《茶藝基本知識》

《茶藝師  中級》

《茶藝師基礎知識》

《茶道入門三篇_製茶、識茶、泡茶(蔡榮章)》

《茶道教學上》

《茶道教學下》

《茶道玄幽 中國茶的品飲藝術》

《茶集(茶藝、茶俗、茶詩文)上》

《茶集(茶藝、茶俗、茶詩文)下》

《茶集(茶藝、茶俗、茶詩文)中》

《解讀中日茶文化的異同》

《認識中國茶道》

《論中國的茶藝及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鐵觀音茶葉知識手冊第一版》  》

《飲茶的宜與忌》

《(明)張源 茶錄》

《08年白茶鐵餅》

《中國普洱茶網:普洱茶從零開始學習教程》

《中國茶道》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比較》

《烏牛早》

《雲南有哪些普洱茶山?》

《冰川水》

《南崎鐵觀音》

《大明水記-宋-歐陽修》

《大紅袍》

《大觀茶論》

《天字磚》

《如何識別全手工壺》

《安宮牛黃丸》

《小青柑》

《少兒茶藝》

《巖茶》 

《怎樣區分茶葉的優劣》

《易武茶山——普洱茶的轉折》

《普洱茶》

《普洱茶茶藝流程_6718》

《水仙》

《江山綠牡丹》

《煎茶水記》

《白茶》

《紫砂壺》

《紫砂壺與功夫茶》

《紫砂壺製作工藝》

《紫砂壺如何養壺》

《紫砂壺的製作工藝》

《老樹龍井》

《老白茶》

《茶六大類》

《茶具的保養》

《茶葉培訓資料》

《茶葉小常識》

《茶葉的產地分佈》

《茶葉知識全集》

《茶器》

《茶經》

《茶藝》

《茶馬世家論普洱茶七子餅的鑑別》

《西湖龍井》

《野生芽苞》

《鐵觀音_40781》

《銀杏茶1》

《陳年普洱磚》

《馬頭巖肉桂》

《馬頭巖肉桂17.5.5》

《馬年糯山生餅》

《黃芪的主要藥理》

《黃金茶》

茶文化 的發展歷程 100字

1、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始於我國遠古的神農時代(約公元前2700年),至今大約有4700年的歷史。

2、茶在古代大約有三十種名稱左右,常見的有五種。這五個比較常見的名稱分別是:荼(tú)、檟(jiǎ)、蔎(shè)、茗(míng)、荈(chuǎn)。

3、“茶”字的出現比較晚,是從“荼”字衍生出來的,大約在西漢時出現。但在東漢許慎所編《說文解字》裏,還沒有“茶”字的條目,說明那時“茶”字還不通用。直到唐朝唐玄宗開元年間所編的《開元文字音義》中,“茶”字才被正式確定下來,以後成爲茶最通常的名稱.

4、唐朝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我國第一本茶書《茶經》問世,正式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標誌着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5、中國茶文化經歷的四個歷史時期:

(1)孕育形成期(神農時代—唐朝中期)

(2)繁榮鼎盛期(唐朝中期—清朝中期)

(3)蒙塵沉睡期(清朝後期—20世紀70年代)

(3)四復甦繁榮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6、中國茶文化的定義:中國茶文化,是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體,其中茶是載體,又是象徵,中國傳統文化是內核。這個內核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思想觀念等等,是多元的。

第二講 茶葉走過的歷程

※最早認識茶和利用茶的,是古代巴蜀和西南地區的人類,其他地方的人是極少知道有茶的。

1、茶葉走過的歷程之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強盛的秦國發動了巴蜀之戰,攻下了叢巒疊嶂的巴蜀。茶葉被作爲戰利品夾裹在他們戰爭的行囊裏,帶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們同時也帶走了大量的俘虜,帶走了巴蜀人的茶葉知識和吃茶的方式、習慣。以後,在秦國與東方各諸侯國的交往中,茶葉被帶到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傳播的範圍也擴大了。秦國滅掉東方六國之後,曾把大量俘虜遷到巴蜀,同時也把包括茶在內的許多植物品種帶到了中原,於是茶逐漸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後,始有茗飲之事。”這個說法是比較中肯的。

2、茶葉走過的歷程之二:人類最初不是把茶作爲一種飲料,而是把茶作爲一種藥物來食用的,後來才逐漸演變爲喝茶。漢代,喝茶基本取代了食茶。大約到了魏晉南北朝,飲茶的風尚傳到了江南;至唐宋時期,茶成爲一種廣爲流傳的飲料。

煮茶爲食→煮茶爲飲

(食茶)→(喝茶)

靈丹妙藥→健康飲料

3、茶葉走過的歷程之三:唐煮宋點明沖泡。

(1)唐煮:要喝茶的時候,掰下一塊茶餅,先放到火上去烤,直到茶餅被烤成金,然後把茶餅放進石臼裏搗成碎末,然後再把茶末用一個小篩子篩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才放進水裏去煮;對於水的質量,火候的把握,也有了很高的要求。

(2)宋點:點茶的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先將茶餅放在火上烤成金(跟唐代煮茶前烤茶餅相同)。第二步,把茶餅敲碎,碾成極細的茶末,用篩子把茶末篩一遍,去掉粗末,把細末裝進茶籮裏備用(這一步也跟唐代煮茶前的篩茶相似,但要求茶末更細)。第三步,取一定量的茶末放進黑色的茶碗裏,加入少量開水,攪拌調勻,調成膏狀。第四步,往茶碗裏注入更多的開水,一邊注水,一邊用一個叫茶筅的特製工具擊打或攪拌茶湯,這個過程通常要經過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擊打的次數不同,輕重緩急不同,攪拌速度不同,直到把茶湯調至理想狀態,非常講究技巧。

參考資料:http://liuqiuron.g.blog.163.com/blog/static/32712997200711723853359/

什麼是茶文化

分類: 社會民生

解析: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閒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製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峯,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巖茶,爲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裏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爲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淨、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爲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爲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爲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係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裏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爲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爲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爲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繫的。因爲,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佈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係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透過宴慶,爲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繫,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裏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爲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爲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爲茶葉的利用,是由藥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爲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纔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爲數衆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爲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爲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裏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爲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爲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裏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透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範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爲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爲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羣衆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透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儲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爲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爲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爲:“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爲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爲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爲“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爲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衆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爲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爲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爲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爲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採: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爲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爲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醃:我國以茶爲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民族衆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係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爲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 *** 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透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透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爲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遊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裏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峯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爲“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峯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爲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羣山,其中又以獅峯、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裏峯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鬱,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幹茶。

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是: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象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

、=、

西湖龍井茶

所屬菜系:地方特產

菜餚口味:鹹味

涉及食材:丸子,鹽,……

產地:中國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羣山,其中又以獅峯、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裏峯巒起伏,溪流縱橫,林木蔥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構成了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小氣候”。

歷史:西湖產茶已有1200多年曆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峯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爲“貢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峯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

品種:西湖龍井茶的的採摘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

特點: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

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更詳細資料請點擊連結!

http://www.zhmz.net/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0

普洱茶文化簡介

  普洱茶作爲中國茶葉的一朵奇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況。源於唐宋、盛於明清,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簡介,一起來看看。

  普洱茶文化簡介

  普洱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對茶的發現、馴化、種植、利用等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的文化總和。從公元180年,帕巖冷帶領先民濮人種茶和利用茶開始,普洱茶就與雲南的自然、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涉及到各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以至藏族人民說“加霞熱、加察熱、加梳熱”,漢語的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普洱茶成了生活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了生命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生命。正是這種融人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許許多多與普洱茶有關的傳說、故事、小說、詩詞、曲藝、歌舞等文化藝術,普洱茶走進了《紅樓夢》、《戰爭與和平》等文學鉅著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的知識

  歷史淵源

  三國時期,“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開啟 普洱茶話史。“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 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現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然而當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深信武侯值茶樹爲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爲“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明清時期以普洱爲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和歐洲等地。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老撾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在,雲南省內還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爲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外型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發展歷程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雲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濃,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類推,醇 - 60%,和- 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平淡如水了。

 

茶文化詳細資料?

歷史淵源  根據找到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飲茶的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普遍認同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歐洲,可笑的英國人說飲茶的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爲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有人指出這些茶樹種其實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栽種的,而且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在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製茶,怎麼這麼巧,侵略東南亞的英國人一來就有野生茶樹了。而且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說哪裏有茶樹,哪裏就是製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製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根據可靠地考古發現,中國纔是飲茶的真正發源地。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爲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按照英國人的邏輯,浙江的發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茶樹的起源地: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爲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爲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衆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爲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爲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爲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爲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源時間  中國飲茶起源衆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爲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爲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衆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爲“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爲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爲“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爲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爲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爲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爲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爲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爲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飲茶習慣的養成: </B>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人類最早爲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爲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爲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爲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爲茶“最初是作爲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爲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爲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爲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爲藥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爲飲茶的習慣。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爲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茶”字及飲茶習慣的由來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爲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爲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爲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切,讀若磋;六朝樑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樑始變,茶之,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爲“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爲“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爲: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衆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爲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爲大衆所熟知。 [編輯本段]茶的性味  性味理論認爲,甘則補而苦則瀉。

二、茶的歸經

典籍記載,茶的歸經是“入心、脾、肺、腎五經”。

【性味】有溫涼之分。

【歸經】歸心、肺、胃經。 [編輯本段]茶藥與茶療  茶文化與中醫藥,兩者間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而且都與神農氏這一傳說有關。

由於祁龍泡茶葉有很好的醫療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藥”(見唐代宗大曆十四年王國題寫的“茶藥”)一詞;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可見,茶就是藥,併爲藥書(古稱本草)所收載。但近代的習慣,“茶藥”一詞則僅限於方中含有茶葉的製劑。 由於茶葉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藥,而目是如同唐代陳藏器所強調的:“茶爲萬病之藥”。

茶不但有對多科疾病的治療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壽、抗老強身的作用。

茶水的營養成分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含量成分名稱含量成分名稱含量可食部100水分(克)99.8能量(千卡)0能量(千焦)0蛋白質(克)0.1脂肪(克)0碳水化合物(克)0膳食纖維(克)0膽固醇(毫克)0灰份(克)0.1維生素A(毫克)0胡蘿蔔素(毫克)0視黃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核黃素(毫克)0尼克酸(毫克)0維生素C(毫克)0維生素E(T)(毫克)0a-E0(β-γ)-E0δ-E0鈣(毫克)2磷(毫克)1鉀(毫克)1鈉(毫克)3.9鎂(毫克)3鐵(毫克)0.1鋅(毫克)0.03硒(微克)0.08銅(毫克)0.01錳(毫克)0.12碘(毫克)0 [編輯本段]茶葉的種類  按茶葉顏色分類:

1、綠茶: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爲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峯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 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峯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霄坑毛峯。

2、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3、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爲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爲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4、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潙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5、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就屬於黑茶。

6、白茶: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是我國的特產。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編輯本段]名茶介紹  1、杭州西湖龍井 ,居中國名茶之冠。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羣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爲《觀採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峯)、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爲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2、江蘇蘇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當地人稱“嚇煞人香”。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進階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3、太平黃山毛峯 黃山毛峯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峯茶園就分佈在雲谷寺、鬆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爲茶中的上品。黃山茶的採製相當精細,從清明到立夏爲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着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製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峯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4、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幹清雍正年間(1725~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採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製茶品質以春茶爲最佳。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爲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 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豔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

5、岳陽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幹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爲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爲“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爲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着淡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衝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採,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茶樹分爲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其製作方法爲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幹、再揉、烘乾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爲藥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云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佈。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

7、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爲“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製技術。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8、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和白龍潭等羣山峯頂上,以車雲山天霧塔峯爲最。人云:“溮河中心水,車雲頂上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鑑別方法: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爲捲曲 形,葉片發黃。

9、安徽祁門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茶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稱。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爲工夫紅茶中的珍品。祁紅生產條件極爲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爲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祁紅向以高香着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爲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爲〔祁門香〕。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著名綠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產品,堪稱一絕。產於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於金寨縣的齊雲山,而且也以齊雲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雲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在齊雲瓜片中,又以齊雲山蝙蝠洞所產瓜片爲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雲集在這裏,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於茶樹生長,所以這裏的瓜片最爲清甜可口。但由於產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後,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採製加工過程。瓜片的採摘時間一般在穀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進階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後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可以解決您的疑惑

介紹一下中國的茶文化50字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擴展資料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時,茶也已成爲全世界最大衆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關於茶文化的小文章,100字

方針和法規體系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但還是想說,你說過要給孩子吃零食看完一大清早就起牀啦起牀去吃個早餐吃雞蛋餅攤成蛋餅卷!

茶文化知識簡介50字 茶文化知識介紹

1. 茶文化是指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據說中國的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至少有4700多年的歷史。

2. 直至今日,漢人仍有以茶代禮的習俗。漢人制茶的品種繁多,有太湖煙豆茶、蘇州香茶、湖南姜鹽茶、蜀山下鈞茶、臺灣凍頂茶、杭州龍井茶、福建烏龍茶等。

3.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愛喝茶,各國的茶文化各不相同;中國茶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擴展資料:

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爲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有關茶道的資料 (一百字左右)

我國說茶之功用,不外乎是清神、除煩、去膩,而日人卻給茶加了+德:諸神加護、五臟調和、睡眼消除、煩惱自滅、孝善父母、息歡、安穩壽命(長壽)、諸人愛敬、天魔遠離、臨終不亂(武野紹鷗語) 。

茶藝六要素,包括人、茶、水、器、藝、境六大要素。六要素的完美組合纔可使殺藝達到盡善盡美的超凡境界。人之美:人是茶藝最根本的要素,包括形體美、服飾美、儀態美等。

茶之美:在茶藝過程中,不僅是賞析茶的色、香、味、形之美,還可感悟到茶名之美。

水之美:評水是茶藝的一項基本功。精茶配美水,才能給人至高的享受。陸羽在《茶經》中有提到泡茶所用水: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器之美:茶具的審美包括器形和組合兩方面藝之美:包括茶藝程序編排的內涵美和茶藝表演的動作美、神韻美、服裝道具美等。 境之美:中國茶藝要求品茶時做到環境、藝境、人境、心境俱美。

茶道一般人也沒那個閒情雅緻,這些年來我也看茶、找茶、喝茶、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找了不少茶道方面的書看,

以下這些茶道方面的資料算是我多年收集於  古籍閣   的全部茶道、茶藝資料約一百多冊,我不信還有比這最全面的茶道資料

茶道資料目錄:

《(宋)蔡襄小楷茶錄》

《(宋)蔡襄《茶錄》》

《遵生八箋·茶經·飲膳正要·食物本草.精譯》

《茶鑑賞手冊》

《[中國茶具百科·彩圖版]》

《[中國茶典]》

《[中國茶療]》

《[中國茶韻]》

《[品茶錄:中華茶文化].阮浩耕.掃描版》

《[唐]陸羽撰、沉冬梅校注:茶經校注》

《[圖解茶經.經典圖解暢銷版].陸羽.掃描版》

《[圖解茶經:認識中國茶道].紫圖.掃描版》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滕軍.掃描版》

《[禮儀與中國文化].顧希佳.掃描版》

《[舌尖上的香港.香港美食地圖].劉彬.彩圖版》

《[茶與中國文化].王國安.文字版》

《[茶與茶藝鑑賞].唐存才.掃描版》

《[茶當酒集].馬未都著.掃描版》

《[茶文化與茶具].查俊峯.掃描版》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典]》

《[茶文化概論]掃描版》

《[茶道]》 

《[茶道入門三篇:製茶、識茶、泡茶·彩圖版].掃描版》

《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

《中華茶文化尋蹤》

《中國十大名茶及相關知識略》

《弘揚茶文化 從零開始學泡茶》》

《茶療百疾》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10茶趣異彩》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3茶具清雅》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4茶道玄幽—中國茶的品飲藝術》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5茶飲康樂》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6茶館閒情—中國茶館的演變與情趣》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8茶典逸況—中國茶文化的典籍與文獻》

《中華茶文化叢書(全10冊).9茶哲睿智》

《中國茶系列.茶具清雅+中國茶具藝術與鑑賞》

《茶具清雅.中華茶文化叢書03》

《茶典.茶集2(茶藝、茶俗、茶詩文)中》

《茶典逸況.中華茶文化叢書08》

《茶品悠韻.中華茶文化叢書02》 

《茶藝風情.中華茶文化叢書07》

《茶路歷程.中華茶文化叢書01》

《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陳文華》

《中華茶文化尋蹤》

《中國十大名茶及相關知識略》

《中國文化新論叢書-茶與中國文化》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及其社會價值》

《中國茶葉大辭典》

《中國茶文化叢書:《習茶》》

《中國茶文化叢書:《數典》》

《中國茶文化叢書:《紀茗》》

《中國茶文化叢書:《說泉》》

《中國茶文化叢書:《談藝》》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中國茶文化圖典》

《中國茶經》

《中國茶經[全綵典藏版](張勃等)》

《中國茶經·完整版版》

《中國茶經(上)》

《中國茶經(下)》

《中國茶經(中)》

《中國茶藝全程學習指南》

《中國茶譜 宛曉春 中國林業出版社》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烏龍茶與健康》

《雲南不同地區普洱曬青毛茶品質差異性研究》

《十大名茶的傳說》

《吃茶養生記-一個宗教醫學典型案例解析》

《品享茶文化 香飄海內外》

《圖解茶經》

《圖解茶經:認識中國茶道》

《宋詩與茶文化》

《日本茶道逸事》

《普洱茶沖泡技巧》

《普洱茶沖泡方法》

《普洱茶淺探》

《普洱茶道》

《民間保健藥酒妙方》

《洋酒知識大全》

《煎茶水經》

《玉泉清茗——中國茶文化》

《紅茶,綠茶,普洱茶,花茶等常識》

《茶 錄》

《茶 疏》

《茶史初探》

《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

《茶聖陸羽:中國茶文化的奠基人》

《茶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書系圖文版》

《茶文化與科學飲茶》

《茶文化叢書-茶文化與品茶藝術》

《茶文化叢書-茶文化與茶具》

《茶文化博覽1中國茶韻》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典》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飲》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館》

《茶文化博覽:中國茶療+餘悅.掃描版》

《茶文化散文叢書_一壺天地小如瓜》

《茶疏》

《茶禪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

《茶經》

《茶藝》

《茶藝基本知識》

《茶藝師  中級》

《茶藝師基礎知識》

《茶道入門三篇_製茶、識茶、泡茶(蔡榮章)》

《茶道教學上》

《茶道教學下》

《茶道玄幽 中國茶的品飲藝術》

《茶集(茶藝、茶俗、茶詩文)上》

《茶集(茶藝、茶俗、茶詩文)下》

《茶集(茶藝、茶俗、茶詩文)中》

《解讀中日茶文化的異同》

《認識中國茶道》

《論中國的茶藝及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鐵觀音茶葉知識手冊第一版》  》

《飲茶的宜與忌》

《(明)張源 茶錄》

《08年白茶鐵餅》

《中國普洱茶網:普洱茶從零開始學習教程》

《中國茶道》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比較》

《烏牛早》

《雲南有哪些普洱茶山?》

《冰川水》

《南崎鐵觀音》

《大明水記-宋-歐陽修》

《大紅袍》

《大觀茶論》

《天字磚》

《如何識別全手工壺》

《安宮牛黃丸》

《小青柑》

《少兒茶藝》

《巖茶》 

《怎樣區分茶葉的優劣》

《易武茶山——普洱茶的轉折》

《普洱茶》

《普洱茶茶藝流程_6718》

《水仙》

《江山綠牡丹》

《煎茶水記》

《白茶》

《紫砂壺》

《紫砂壺與功夫茶》

《紫砂壺製作工藝》

《紫砂壺如何養壺》

《紫砂壺的製作工藝》

《老樹龍井》

《老白茶》

《茶六大類》

《茶具的保養》

《茶葉培訓資料》

《茶葉小常識》

《茶葉的產地分佈》

《茶葉知識全集》

《茶器》

《茶經》

《茶藝》

《茶馬世家論普洱茶七子餅的鑑別》

《西湖龍井》

《野生芽苞》

《鐵觀音_40781》

《銀杏茶1》

《陳年普洱磚》

《馬頭巖肉桂》

《馬頭巖肉桂17.5.5》

《馬年糯山生餅》

《黃芪的主要藥理》

《黃金茶》

茶文化 的發展歷程 100字

1、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始於我國遠古的神農時代(約公元前2700年),至今大約有4700年的歷史。

2、茶在古代大約有三十種名稱左右,常見的有五種。這五個比較常見的名稱分別是:荼(tú)、檟(jiǎ)、蔎(shè)、茗(míng)、荈(chuǎn)。

3、“茶”字的出現比較晚,是從“荼”字衍生出來的,大約在西漢時出現。但在東漢許慎所編《說文解字》裏,還沒有“茶”字的條目,說明那時“茶”字還不通用。直到唐朝唐玄宗開元年間所編的《開元文字音義》中,“茶”字才被正式確定下來,以後成爲茶最通常的名稱.

4、唐朝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我國第一本茶書《茶經》問世,正式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標誌着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5、中國茶文化經歷的四個歷史時期:

(1)孕育形成期(神農時代—唐朝中期)

(2)繁榮鼎盛期(唐朝中期—清朝中期)

(3)蒙塵沉睡期(清朝後期—20世紀70年代)

(3)四復甦繁榮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6、中國茶文化的定義:中國茶文化,是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體,其中茶是載體,又是象徵,中國傳統文化是內核。這個內核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思想觀念等等,是多元的。

第二講 茶葉走過的歷程

※最早認識茶和利用茶的,是古代巴蜀和西南地區的人類,其他地方的人是極少知道有茶的。

1、茶葉走過的歷程之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強盛的秦國發動了巴蜀之戰,攻下了叢巒疊嶂的巴蜀。茶葉被作爲戰利品夾裹在他們戰爭的行囊裏,帶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們同時也帶走了大量的俘虜,帶走了巴蜀人的茶葉知識和吃茶的方式、習慣。以後,在秦國與東方各諸侯國的交往中,茶葉被帶到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傳播的範圍也擴大了。秦國滅掉東方六國之後,曾把大量俘虜遷到巴蜀,同時也把包括茶在內的許多植物品種帶到了中原,於是茶逐漸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後,始有茗飲之事。”這個說法是比較中肯的。

2、茶葉走過的歷程之二:人類最初不是把茶作爲一種飲料,而是把茶作爲一種藥物來食用的,後來才逐漸演變爲喝茶。漢代,喝茶基本取代了食茶。大約到了魏晉南北朝,飲茶的風尚傳到了江南;至唐宋時期,茶成爲一種廣爲流傳的飲料。

煮茶爲食→煮茶爲飲

(食茶)→(喝茶)

靈丹妙藥→健康飲料

3、茶葉走過的歷程之三:唐煮宋點明沖泡。

(1)唐煮:要喝茶的時候,掰下一塊茶餅,先放到火上去烤,直到茶餅被烤成金,然後把茶餅放進石臼裏搗成碎末,然後再把茶末用一個小篩子篩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才放進水裏去煮;對於水的質量,火候的把握,也有了很高的要求。

(2)宋點:點茶的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先將茶餅放在火上烤成金(跟唐代煮茶前烤茶餅相同)。第二步,把茶餅敲碎,碾成極細的茶末,用篩子把茶末篩一遍,去掉粗末,把細末裝進茶籮裏備用(這一步也跟唐代煮茶前的篩茶相似,但要求茶末更細)。第三步,取一定量的茶末放進黑色的茶碗裏,加入少量開水,攪拌調勻,調成膏狀。第四步,往茶碗裏注入更多的開水,一邊注水,一邊用一個叫茶筅的特製工具擊打或攪拌茶湯,這個過程通常要經過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擊打的次數不同,輕重緩急不同,攪拌速度不同,直到把茶湯調至理想狀態,非常講究技巧。

參考資料:http://liuqiuron.g.blog.163.com/blog/static/32712997200711723853359/

什麼是茶文化

分類: 社會民生

解析: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閒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製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峯,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巖茶,爲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裏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爲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淨、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爲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爲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爲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係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裏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爲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爲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爲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繫的。因爲,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佈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係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透過宴慶,爲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繫,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裏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爲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爲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爲茶葉的利用,是由藥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爲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纔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爲數衆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爲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爲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裏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爲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爲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裏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透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範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爲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爲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羣衆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透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儲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爲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爲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爲:“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爲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爲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爲“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爲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衆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爲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爲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爲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爲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採: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爲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爲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醃:我國以茶爲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民族衆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係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爲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 *** 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透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透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爲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遊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裏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峯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爲“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峯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爲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羣山,其中又以獅峯、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裏峯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鬱,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幹茶。

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是: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象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

、=、

西湖龍井茶

所屬菜系:地方特產

菜餚口味:鹹味

涉及食材:丸子,鹽,……

產地:中國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羣山,其中又以獅峯、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裏峯巒起伏,溪流縱橫,林木蔥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構成了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小氣候”。

歷史:西湖產茶已有1200多年曆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峯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爲“貢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峯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

品種:西湖龍井茶的的採摘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

特點: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

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更詳細資料請點擊連結!

http://www.zhmz.net/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0

普洱茶文化簡介

  普洱茶作爲中國茶葉的一朵奇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況。源於唐宋、盛於明清,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簡介,一起來看看。

  普洱茶文化簡介

  普洱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對茶的發現、馴化、種植、利用等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的文化總和。從公元180年,帕巖冷帶領先民濮人種茶和利用茶開始,普洱茶就與雲南的自然、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涉及到各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以至藏族人民說“加霞熱、加察熱、加梳熱”,漢語的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普洱茶成了生活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了生命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生命。正是這種融人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許許多多與普洱茶有關的傳說、故事、小說、詩詞、曲藝、歌舞等文化藝術,普洱茶走進了《紅樓夢》、《戰爭與和平》等文學鉅著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的知識

  歷史淵源

  三國時期,“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開啟 普洱茶話史。“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 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現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然而當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深信武侯值茶樹爲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爲“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明清時期以普洱爲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和歐洲等地。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老撾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在,雲南省內還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爲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外型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發展歷程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雲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濃,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類推,醇 - 60%,和- 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平淡如水了。

 

茶文化詳細資料?

歷史淵源  根據找到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飲茶的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普遍認同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歐洲,可笑的英國人說飲茶的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爲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有人指出這些茶樹種其實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栽種的,而且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在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製茶,怎麼這麼巧,侵略東南亞的英國人一來就有野生茶樹了。而且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說哪裏有茶樹,哪裏就是製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製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根據可靠地考古發現,中國纔是飲茶的真正發源地。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爲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按照英國人的邏輯,浙江的發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茶樹的起源地: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爲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爲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衆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爲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爲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爲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爲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源時間  中國飲茶起源衆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爲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爲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衆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爲“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爲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爲“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爲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爲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爲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爲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爲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爲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飲茶習慣的養成: </B>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人類最早爲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爲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爲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爲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爲茶“最初是作爲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爲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爲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爲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爲藥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爲飲茶的習慣。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爲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茶”字及飲茶習慣的由來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爲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爲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爲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切,讀若磋;六朝樑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樑始變,茶之,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爲“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爲“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爲: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衆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爲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爲大衆所熟知。 [編輯本段]茶的性味  性味理論認爲,甘則補而苦則瀉。

二、茶的歸經

典籍記載,茶的歸經是“入心、脾、肺、腎五經”。

【性味】有溫涼之分。

【歸經】歸心、肺、胃經。 [編輯本段]茶藥與茶療  茶文化與中醫藥,兩者間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而且都與神農氏這一傳說有關。

由於祁龍泡茶葉有很好的醫療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藥”(見唐代宗大曆十四年王國題寫的“茶藥”)一詞;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可見,茶就是藥,併爲藥書(古稱本草)所收載。但近代的習慣,“茶藥”一詞則僅限於方中含有茶葉的製劑。 由於茶葉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藥,而目是如同唐代陳藏器所強調的:“茶爲萬病之藥”。

茶不但有對多科疾病的治療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壽、抗老強身的作用。

茶水的營養成分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含量成分名稱含量成分名稱含量可食部100水分(克)99.8能量(千卡)0能量(千焦)0蛋白質(克)0.1脂肪(克)0碳水化合物(克)0膳食纖維(克)0膽固醇(毫克)0灰份(克)0.1維生素A(毫克)0胡蘿蔔素(毫克)0視黃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核黃素(毫克)0尼克酸(毫克)0維生素C(毫克)0維生素E(T)(毫克)0a-E0(β-γ)-E0δ-E0鈣(毫克)2磷(毫克)1鉀(毫克)1鈉(毫克)3.9鎂(毫克)3鐵(毫克)0.1鋅(毫克)0.03硒(微克)0.08銅(毫克)0.01錳(毫克)0.12碘(毫克)0 [編輯本段]茶葉的種類  按茶葉顏色分類:

1、綠茶: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爲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峯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 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峯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霄坑毛峯。

2、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3、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爲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爲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4、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潙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5、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就屬於黑茶。

6、白茶: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是我國的特產。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編輯本段]名茶介紹  1、杭州西湖龍井 ,居中國名茶之冠。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羣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爲《觀採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峯)、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爲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2、江蘇蘇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當地人稱“嚇煞人香”。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進階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3、太平黃山毛峯 黃山毛峯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峯茶園就分佈在雲谷寺、鬆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爲茶中的上品。黃山茶的採製相當精細,從清明到立夏爲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着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製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峯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4、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幹清雍正年間(1725~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採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製茶品質以春茶爲最佳。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爲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 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豔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

5、岳陽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幹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爲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爲“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爲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着淡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衝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採,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茶樹分爲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其製作方法爲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幹、再揉、烘乾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爲藥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云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佈。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

7、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爲“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製技術。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8、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和白龍潭等羣山峯頂上,以車雲山天霧塔峯爲最。人云:“溮河中心水,車雲頂上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鑑別方法: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爲捲曲 形,葉片發黃。

9、安徽祁門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茶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稱。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爲工夫紅茶中的珍品。祁紅生產條件極爲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爲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祁紅向以高香着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爲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爲〔祁門香〕。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著名綠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產品,堪稱一絕。產於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於金寨縣的齊雲山,而且也以齊雲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雲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在齊雲瓜片中,又以齊雲山蝙蝠洞所產瓜片爲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雲集在這裏,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於茶樹生長,所以這裏的瓜片最爲清甜可口。但由於產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後,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採製加工過程。瓜片的採摘時間一般在穀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進階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後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可以解決您的疑惑

介紹一下中國的茶文化50字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擴展資料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時,茶也已成爲全世界最大衆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關於茶文化的小文章,100字

方針和法規體系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但還是想說,你說過要給孩子吃零食看完一大清早就起牀啦起牀去吃個早餐吃雞蛋餅攤成蛋餅卷!

Tags: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