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知識問答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4W

茶文化知識問答

1. 茶是源自哪個國家的飲品?

茶起源於中國。

2. 中國的茶種類有哪些?

中國的茶種類有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等六大類。

3. 茶葉的儲存方法是什麼?

茶葉應該儲存在乾燥、陰涼、通風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和潮溼。

4. 抹茶是什麼?

抹茶是一種以石臼磨碎的綠茶粉末,通常用於製作日式點心或飲品。

5. 茶道是什麼?

茶道是一種日本文化,專注於製作和品味日本茶,幷包括一系列的禮節、文化、哲學和審美特色。

6. 什麼是茶道具?

茶道具是用於茶道過程中的器具,包括茶壺、茶杯、茶匙、茶碾等。

7. 茶道的日式點心是什麼?

日式點心稱爲和菓子,通常是由米粉、紅豆、蛋白等材料製成,口感輕盈、甜度適中。

8. 碗茶是什麼?

碗茶是一種獨特的茶道儀式,將茶倒入小碗中供客人品嚐。

9. 茶葉的等級是什麼?

茶葉的等級通常分爲上品、中品和下品等三個級別。

10. 茶道具的顏色和形狀有何意義?

茶道具的顏色和形狀有着深刻的象徵意義,代表着季節、情感和哲學的不同方面。例如,紫色代表春天,直線代表誠實和正直。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 飲茶 品茗作爲一種 文化 藝術享受來推廣。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茶文化知識競賽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茶文化知識競賽題

  1、茶葉沖泡程序中,“溫潤泡”的目的是( B )。

  A、抑制香氣的溢出 B、利於香氣和滋味的發揮

  C、減少內含物的溶出 D、保持茶壺的色澤

  2、( A )的調料主要有牛奶、檸檬、蜂蜜、白蘭地等。

  A、調飲紅茶 B、清飲紅茶 C、清飲花茶 D、調飲花茶

  3、調飲茶奉茶時必須每杯茶邊放茶匙一個,用來( D )。

  A、觀看湯色 B、增加茶湯濃度 C、打撈添加物 D、調勻茶湯

  4、95℃以上的水溫適宜沖泡( A )茶葉。

  A、普洱茶 B、龍井茶 C、六安瓜片 D、黃山毛峯

  5、陸羽《茶經》指出:其水,( C )。

  A、江水上,山水中,河水下 B、山水上,河水中,江水下

  C、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D、泉水上,溪水中,河水下

  6、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 A )的上升是生理上需要到精神上滿足的上升。

  A、喝茶到品茶 B、以茶代酒

  C、將茶列爲開門七件事之一 D、喝茶到喝調味茶

  7、茶葉中的 ( D )是抗氧化劑,具有防衰老的作用。

  A、維生素A B、維生素B C、維生素H D、茶多酚

  8、形成綠茶湯色的主要物質是( A )

  A.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 B.葉綠素 C.葉黃素 D.胡蘿蔔素

  9、碧螺春是( A )名優綠茶的代表。

  A、捲曲形 B、扁平形 C、盤花形 D、蘭花形 110、泡茶時將茶湯倒在壺外壁,日久後茶壺的色澤會變得( C )。

  A、暗淡無光 B、粗糙發黃 C、古雅厚潤 D、暗淡發黑

  11、牛奶紅茶調飲沖泡法中調飲的 方法 是將( D )。

  A、牛奶沖泡茶葉 B、茶與牛奶和糖一起沖泡飲用

  C、茶與牛奶和糖一起煮沸 D、茶湯過濾,再加牛奶和糖

  12、由於舌頭各部位的味蕾對不同滋味的感受不一樣,在品茶湯滋味時,應( B ),才能充分感受茶中的甜、酸、鮮、苦、澀味。

  A、含在口中不要急於吞下

  B、將茶湯在口中停留、與舌的各部位打轉後

  C、立即嚥下

  D、小口慢吞

  13、調飲紅茶的盛茶杯多采用( A )。

  A、帶柄帶託的瓷杯 B、金屬杯

  C、紫砂杯 D、聞香杯

  14、7572的數字75代表什麼?( B )

  A. 茶的級別 B.茶配方的年份 C.茶廠代碼

  15、烏龍茶又稱?( B ) A. 綠茶 B.青茶 C.黃茶

  16、下列哪種不屬於烏龍茶?( C )A. 白毛猴 B.鐵觀音 C.西湖龍井茶

  17、紅茶一般有幾種?( C )A.8 B.9 C.10

  18、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並形成了相應的飲茶禮儀。按照我國 傳統文化 的習俗,無論在任何場合,敬茶與飲茶的禮儀都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你知道敬茶的順序嗎?( A )

  A、嗅茶-溫壺-裝茶-請茶-續茶-茶藝 B、嗅茶-溫壺-請茶-裝茶-續茶-茶藝

  C、請茶-茶藝-嗅茶-溫壺-裝茶-續茶 D、嗅茶-請茶-溫壺-裝茶-續茶-茶藝

  19、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極爲分明。因此,不同季節喝茶也應做相應調整,你知道綠茶,花茶,紅茶,青茶分別應該什麼季節飲嗎?( C )

  A、春飲青茶,夏飲綠茶,秋飲花茶,冬飲紅茶

  B、春飲紅茶,夏飲綠茶,秋飲花茶,冬飲青茶

  C、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

  D、春飲花茶,夏飲青茶,秋飲綠茶,冬飲紅茶

  20、紅茶的製造發源於(B) A、美國 B、中國 C、法國 D、日本

  21、在沖泡的基本程序中煮水的環節講究( A )。

  A.不同茶葉品質所需水溫不同 B. 不同茶葉外形所需水溫不同

  C.不同茶葉品種選擇不同煮水器皿 D.不同茶葉品種煮水所需時間不同

  22、賓客進入茶藝室,茶藝師要笑臉相迎,並致親切問候,透過( B )和可親的面容使賓客進門就感到心情舒暢。

  A.輕鬆的音樂 B.美好的語言 C.熱情的握手 D.嚴肅的禮節

  23、下列選項中,( D )不符合熱情周到服務的要求。

  A.賓客低聲交談時,應主動回 B.仔細傾聽賓客的要求,必要時向賓客複述一遍

  C. 賓客談話之時,不要側耳細 D.賓客有事招呼時,要趕緊跑步上前詢問

  24、沖泡綠茶最好選用( C )進行沖泡。

  A、紫砂壺 B、蓋碗 C、玻璃杯 D、瓷壺

  25、世界三大高香茶是( B )、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季節茶。

  A、西湖龍井 B、祁門紅茶 C、安溪鐵 D、臺灣凍頂烏龍

  26、茶葉外形“白毫顯露”是( C )的品質特點之一。

  A、黃山毛峯 B、西湖龍井 C、碧螺春 D、鐵觀音

  27、( D )是茶葉的一種獨特功能。

  A、生津止渴 B、健胃消食 C、振奮精神 D、消除電離抗輻射

  28、具有“色綠、湯綠、葉綠”三綠特點的是( C )。

  A、烘青綠茶 B、炒青綠茶 C、蒸青綠茶 D、曬青綠茶

  29、( A )的透氣性、吸水性、保溫性比較好。

  A、紫砂壺 B、蓋碗 C、玻璃杯 D、白瓷壺

  30、世界上第一部茶書的書名是( D )。

  A、《品茶要錄》 B、《茶具圖贊》 C、《榷茶》 D、《茶經》

  31、烏龍茶屬青茶類,爲半發酵茶,其茶葉呈深綠或青褐色,茶湯呈 ( D )色。

  A、綠 B、淺綠 C、黃綠 D、蜜黃

  32、茶褐素是紅茶的呈味物質,它的含量增多對品質不利,主要是使( C )。

  A、茶湯發紅,葉底暗褐 B、茶湯紅亮,葉底暗褐

  C、茶湯發暗,葉底暗褐 D、茶湯發黃,葉底暗褐

  33、判斷好茶的客觀標準主要從茶葉外形的勻整、色澤、淨度和內質的( D )來看。

  A、湯色 B、葉底 C、品種 D、香氣 滋味

  34、在茶的沖泡基本程序中煮水的環節講究( A )。

  A、不同茶葉所需水溫不同 B、不同茶葉產地煮水溫度不同

  C、根據不同的茶具選擇不同煮水器皿 D、不同的茶葉加工方法所需時間不同

  35、茶葉中含有( C )多種化學成分。

  A、100 B、200 C、500 D、1000

  36、“紅茶”的英文是( B )

  A. Red tea, B. Black tea, C. Oolong tea, D. Yellow tea

  37、雨花茶是( C )名優綠茶的代表。

  A、片形 B、扁平形 C、針形 D、捲曲形

  38、江蘇吳縣的洞庭山是( C )的產地。

  A、大方茶 B、雨花茶 C、碧螺春 D、綠牡丹

  39、武夷巖茶是( A )烏龍茶的代表。

  A、閩北 B、閩南 C、臺南 D、臺北

  40、普洱茶主產於( D )省,爲非壓制的黑茶。

  A、海南 B、湖南 C、廣西 D、雲南

  41、“玉書煨、潮汕爐、孟臣罐、若琛杯”是( D )必備的“四寶”。

  A、四川蓋碗茶 B、藏族酥油茶 C、客家擂茶 D、潮汕工夫茶

  42、( B )又稱“三生湯”,其主要原料是茶葉、生薑、生米。

  A、奶茶 B、擂茶 C、竹筒茶 D、酥油茶

  43、 ( C )是侗族的飲茶習俗。

  A、鹹奶茶 B、竹筒茶 C、打油茶 D、酥油茶

  44、“龍虎鬥”是納西族人治療( C )的祕方。

  A、骨折 B、胃病 C、感冒 D、解暑

  45、沖泡杭白菊和枸配綠茶的配料茶,沖泡的水溫以( C )爲宜。

  A、30℃ B、50℃ C、80℃ D、100℃

  46、古代文人茶藝的精神是追求“精( D )清和”。

  A、真 B、廉 C、美 D、儉

  47、紅茶類屬於全發酵茶類,茶葉顏色深褐油亮,茶湯色澤( B )。

  A、橙色 B、紅亮 C、紫紅 D、

  48、茶藝演示過程中,茶葉沖泡基本程序是:備器、煮水、備茶、溫壺(杯)、置茶、( C )、奉茶、收具。

  A、高沖水 B、洗杯 C、沖泡 D、淋壺

  49、科學地泡好一杯茶的三個基本要素是:( D )。

  A、茶具、茶葉品種、溫壺 B、置茶、溫壺、沖泡

  C、茶具、壺溫、浸泡時間 D、茶葉用量、水溫、浸泡時間

  50、茶葉中的澀味物質主要是( C )

  A.蛋白質 B.粗纖維素 C.茶多酚 D.氨基酸

下一頁更多有關“茶文化知識競賽題及答案”的內容

茶文化知識趣味問答試題(2)

51、什麼是紅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透過萎凋、揉捻、充分發酵、乾燥等基本工藝程序生產的茶葉叫紅茶。其品質特點:紅葉、紅湯、紅葉底。其代表品種有: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安徽祁門工夫紅茶,雲南工夫紅茶,廣東英德紅茶。

  52、什麼是青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青茶又名烏龍茶,屬半發酵茶類。品質特徵是:幹茶色澤青褐,湯色紅黃、滋味濃醇,有“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的明顯特徵。其代表品種有閩南鐵觀音,閩北武夷巖茶、廣東鳳凰單樅、臺灣凍頂烏龍。

  53、什麼是黃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是經過輕微的發酵,在製茶的過程中增加了渥堆悶黃這道獨特的工藝程序而製作的茶稱黃茶,其品質特點是:色黃、湯黃、葉底黃,香味清悅醇和。其代表性品種:湖南君山銀針,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以及安徽霍山黃芽,浙江溫州的平陽黃湯等。

  54、什麼是白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經過不揉不捻的輕微發酵茶,以選擇芽葉表面長滿白茸毛的茶樹品種爲原料,經過萎凋、乾燥(曬乾或烘乾)兩道工藝程序精製而成的茶稱白茶。其品質特點爲:湯色清淡明亮、滋味鮮醇清爽。其代表性的品種有:福建的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55、什麼是黑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經過殺青、揉捻、乾燥、渥堆發酵、再幹燥等工藝程序生產的茶,因其渥堆發酵時間長,成品茶色澤呈油黑色或黑褐色,故名黑茶。黑茶的品質特點:“紅、濃、醇、陳”。代表性品名有:湖南黑磚、花磚、茯磚、湖北老青茶、四川康磚、廣西六堡茶等。

  56、中國綠茶的經濟地位如何?

  答:綠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中歷史最悠久,品種最豐富、產量最高、消費面最廣的茶類。目前的產量佔全國茶葉總產量將近80%。

  57、近年,據著名教授齊國力介紹,國際醫藥衛生專家會議已認定六種保健食品是什麼?以什麼爲冠?

  答:綠茶、紅葡萄酒、豆漿、酸奶、骨頭湯和蘑菇湯,以綠茶爲冠。

  58、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名茶有那些?

  答: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蜂;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鐵觀音;祁門紅茶;都勻毛尖。

  59、西湖龍井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地區,茶葉爲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爲綠,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釐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

  60、碧螺春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峯。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爲1.5釐米,每500克有5.8萬~7萬個芽頭,芽爲白豪捲曲形,葉爲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

  61、黃山毛峯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

  62、六安瓜片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

  63、君山銀針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

  64、信陽毛尖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

  65、武夷巖茶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晴蜒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背”,內質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勻亮,邊緣硃紅或起紅點,葉肉黃綠色,葉脈淺,耐泡6~8次以上。

  66、鐵觀音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

  67、祁門紅茶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爲棕紅色,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

  68、茶葉按產茶季節可分爲那幾類?

  答: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69、什麼是春茶?

  答:春茶又名頭幫茶或頭水茶,爲 清明 至 小滿 期間(3月上旬至5月底)所採的茶。

  70、什麼是夏茶?

  答:夏茶又稱二幫茶或二水茶,爲 夏至 至 立秋 期間(5月下旬至六月底)所採的茶。

  71、什麼是秋茶?

  答:秋又稱三番茶或三水茶,爲立秋以後所採製的茶。

  72、什麼是明前茶、雨前茶?

  答:明前茶是指 清明節 前所採製的茶;雨前茶是指 穀雨 節前所採製的茶。

  73、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柳亞子先生給寫過“雲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品茶”的詩名,和柳亞子先生一詩的首句是什麼?

  答: 飲茶 粵海未能忘,索句渝洲葉正黃。

  74、周恩來曾把“中華煙、茅臺酒和什麼產品”作爲接待國賓的三個珍品?

  答:龍井茶。

  75、碧螺春的名字是如何來的?

  答: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康熙皇帝南巡品飲後認爲茶爲極品,但其名不雅,改爲“碧螺春”。

  76、烏龍茶品飲要領分哪幾步?

  答:講究熱飲。第一步先聞其香,再試其味;第二步徐徐咀爵而體貼之;第三步釋躁平矜,怡情沉性。

  77、普洱茶的產地、特徵是什麼?

  答:普洱茶產於雲南,屬黑茶類,是以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醇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分生普洱和熟普洱兩大類。

  78、大紅袍的母樹有幾棵?

  答:大紅袍母樹有6棵,生長在武夷山鳳景區內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樹齡至少已有360年。

  79、再加工茶主要有哪些?

  答:花茶、緊壓茶、果味茶、保健茶、飲料茶。

  80、在遵義舉辦的貴州省首屆茶文化節上評出了貴州十大名茶,分別是?

  答:都勻毛尖、羊艾毛峯、貴定雲霧貢茶、遵義毛峯、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雀舌報春、東坡毛尖、瀑布毛峯、鳳岡鋅硒綠茶。

  81、沖泡茶葉的 方法 有哪三種?

  答: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82、什麼是“上投法”?

  答:“上投法”即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注入七分杯的開水,水溫在75℃-85℃,然後用茶匙取茶3克投入杯中,芽葉即會以不同的優美姿態下沉。此法實用於條索緊密的卷典型名優綠茶。

  83、什麼是“中投法”?

  答:“中投法”是指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投入3克左右的幹茶,然後注入約1/3容量的開水,水溫85℃-90℃,並輕輕搖動後靜置1-2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開後,再用鳳凰三點頭手法衝入至八分杯。此法用於外型比較鬆展或有魚葉保護的名優綠茶。

  84、什麼是“下投法”?

  答:“下投法”是指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投入3克幹茶,然後直接沖水至七分杯,水溫90℃-95℃。這種泡法,因茶先入杯,在沖水時茶葉隨水浪上下翻騰,徘徊飄舞,宛如綠玉翻飛非常美觀。

  85、綠茶沖泡用什麼茶具最好?水溫多少度合適?

  答:玻璃杯,水溫80―95℃爲宜。

  86、鐵觀音的沖泡選用什麼茶具最好?

  答:紫砂壺或白瓷杯。

  87、喝茶有哪兩大類型?

  答:一是清飲;二是混飲。

  88、什麼是清飲法?

  答:清飲是指在沖泡或煎煮茶葉時,不添加任何其他的輔料,聞的是茶的本香,品的是茶的原味,感受的是茶獨特的韻味。例如沖泡“西湖龍井”、“鳳岡鋅西硒綠茶”等。

  89、什麼是混飲法?

  答:混飲是指在飲茶時,根據自己的 興趣 愛好 在茶中加入自己喜愛的輔料調出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如在茶中加糖、加鹽、加奶、加香料、加芝麻、加中草藥等。

  90、品茶的三種境界是什麼?

  答:品茶的三種境界是得味、得韻和得道。 91、什麼是“得味”?

  答:得味是指在飲茶時注重茶的理化性質,從茶的色、香、味,品出茶的類別、品種、新陳、優劣。

看了茶文化知識趣味問答試題的人還看:

1. 中國茶文化知識大全

2. 中國茶文化知識簡介

3. 茶文化知識

4. 茶文化知識手抄報內容

5. 茶文化基礎知識

茶文化知識

  茶 文化 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茶文化知識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茶文化知識

  1、 說說 茶與戲曲的關係?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時間大致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採茶戲,是直接由採茶歌和採茶舞脫胎髮展起來的。如採茶戲變成戲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採茶歌”。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爲最多。其產生年代較花鼓戲和採茶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爲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爲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都比較接近,所以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引的關係。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爲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劇作家、演員、觀衆都喜好 飲茶 ,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離不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爲“玉茗堂”而引起的。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都統稱爲茶園或茶樓,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由茶館支付。如上一個世紀末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臺,臺前平地稱之爲“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衆席,設定茶桌、茶椅,供觀衆邊品茗邊觀戲。

  2、何謂貢茶?

  貢茶是封建制度下各地方向朝廷進獻的土特名貴產品之一,貢茶專供皇室或賞賜之用。貢茶始納於西周,興於東漢,從唐代始作爲一種制度到清朝覆滅,長達幾千年。這期間貢茶的數量越來越大,質量要求愈來愈高,以至廣大茶民難以承受。歷代貢茶興起與衰敗的史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茶葉生產的興衰。當今中國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曾被歷代皇室列入貢茶的有:浙江:西湖龍井、淳安鳩坑茶、天目山青頂、雁蕩毛峯、金華舉巖、日鑄雪芽、顧渚紫筍(貢奉時間最長,歷經唐、宋、明、清);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綠雪、涌溪火青、霍山黃芽;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綠、武夷大紅袍、安溪虎丘鐵觀音、武夷肉桂;湖南:君山毛尖、毗廬洞雲霧茶、官莊毛尖、南嶽雲霧、大庸毛尖、古丈毛尖;四川:蒙頂黃芽、巴嶽綠茶;貴州:貴定雲霧茶、都勻毛尖、湄江翠片;江西:寧紅(其珍品太子茶清光緒30年列入貢茶,貢奉時間最短,僅7年)、源綠茶、廬山雲霧茶(古時名爲聞休茶);江蘇:碧螺春、花果山雲霧茶、宜興陽羨茶;陝西:紫陽毛尖(原名紫邑宦鎮毛尖,貢茶時間最早,始於東漢末獻帝,距今1700多年);河南:信陽毛尖;雲南:普洱茶;臺灣:文山包種茶。

  3、爲什麼說茶聖陸羽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 百科 全書?

  唐代陸羽(公元733——804),著有名著《茶經》。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他喜茶、愛茶,並煎得一手好茶。在唐代飲茶之風的薰陶下,從22歲開始即從事茶事的研究,後來又歷經數年去茶葉產地實地考察,終於在廣德二年(公元764)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初稿,並於五年後(公元780)經增補後正式付梓出版。《茶經》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約七千餘字。《茶經》內容豐富,按現代科學劃分,包括了植物學、農藝學、生態學、生化學、藥理學、水文學、 民俗學 、史學、訓詁學、文學、地理學以及鑄造、製陶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還爲我國儲存了某些珍貴典籍的片段,可稱是一本“茶學百科全書”。陸羽因此被譽爲中國“茶聖”。《茶經》已譯爲日、英、法等國文字。當代茶聖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是研究《茶經》的權威性學術著作。

  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條“茶葉之路”嗎??

  我國在對外交往史上有一條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同時也存在輻射至東南西北的一條“茶葉之路”,它透過陸路和水路將我國的植茶技藝和飲茶之風傳往世界五大洲。中國茶葉最早輸出是在公元473——476年的南北朝時期,由土耳其商人來我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設“市舶市”管理對外貿易,以後中國茶透過海上和陸路的“絲綢之路”輸往西亞和中東地區,東方則輸往朝鮮、日本。明清以後,茶葉的國際貿易成爲中外貿易的大宗商品,中國茶透過海上和陸路輸往英、美、俄等國。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植茶和有飲茶習慣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60多個,多與中國的茶葉輸出和飲茶之風的影響有關。

  5、“客來敬茶”習俗的由來和規範是怎樣的?

  客來敬茶,自古以且是我國人民重情好客的禮俗。晉代王濛的“茶湯敬客”、陸納的“茶果待客”、桓溫的“茶果宴客”,至今仍傳爲佳話。唐代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中談到的“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句”,宋代杜耒《寒夜》詩中的“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水初紅”,清代高鶚《茶》詩中的“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至今仍傳爲我爲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客來敬茶”的習俗,說明我國這一傳統禮儀已深入人心。賓客臨門,一杯香茗,既表達了對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會友,談情敘誼的至誠心情。同時,飲茶的地點,應儘可能打掃得乾淨;選擇的茶具和用水必須清潔衛生;茶葉的選擇亦必須是家中所存茶葉中的上品。如爲極品,還應事先向客人介紹一下此茶的來由和特點,以引起客人對此茶的興趣。泡茶時不宜將水衝得過滿,可分兩次沖水。敬茶時,主人必須將茶雙手捧上。主人陪客飲茶,邊飲邊敘情誼,客人所飲茶湯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時,主人宜起身爲客人茶杯裏添水。飲茶時,主人有時亦可配上一些糖果點心,以助雅興。

  6、我國茶館起源於何時?

  茶館又叫茶樓、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營業爲目的、供客人飲茶的場所。最早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時在東晉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時。南北朝時出現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業交往發達,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從京城長安、洛陽到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現了茶肆。茶館是商業經濟活動發展的產物。從發展階段上看,東晉是原始型茶館的發軔階段,南北朝時形成初級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館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清和時期,茶館日趨發達,在大中小城市乃至於鄉鎮、農村,都有了廣泛的立足之地,成爲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

  7、我國有哪五大名泉?

  我國名泉衆多,天下第一泉至今亦無定論,但是根據自古以來衆多的意見,五大名泉基本可定。第一泉,中冷泉,亦名南冷(零)水,在江蘇鎮江金山以西,位於長江江中心(今在長江南岸)。第二泉,惠泉,原名漪瀾泉,在今江蘇無錫郊外惠山白石塢下的寄暢園內。第三泉,觀音泉,在今江蘇蘇州虎丘石觀音殿後。第四泉,虎跑泉,在今浙江杭州虎跑山滴翠崖前。第五泉,趵突泉,在今山東濟南。

  8、您知道老舍先生寫的《茶館》嗎?

  《茶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話劇。劇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裏,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裏的,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透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與“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老舍以茶館爲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爲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裏,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爲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透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創作的,是他後期創作中最爲成功的作品。也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譽爲“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老舍創作《茶館》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二歲時,他的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爲生。他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十分喜愛流傳於北京市井和茶館中的曲藝戲劇。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楊家衚衕附近,在那裏附近有家茶館,他總愛駐足觀看裏面的熱鬧景象。成年後,他喜歡與朋友一起上茶館啜茗談天。他對北京茶館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老舍對茶的興趣很濃,不論綠茶、紅茶、花茶,他都愛品嚐,一邊寫作一邊品茶更是他的工作習慣,他的茶癮很大,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

  有人問道爲什麼寫《茶館》,老舍回答道: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類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三幕,可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裏,沒法子躲開問題。可以,我不熟悉舞臺上的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裏,用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消息麼?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9、你知道紫砂壺的鼻祖供春嗎?

  今知有明文記載的第一個製造紫砂壺的是宜興金沙寺的一位僧人。這位僧人,有“閒靜有致”但佚其姓名。有姓名流傳焉的第一位制壺專家龔春,又叫供春,明代人。他原是位參政吳頤山的家僮(一說是婢女),曾在宜興金沙寺侍候主人讀書,閒時他在寺內看到老僧終日煉土,製成茶壺,日久天長他偷偷地在老僧那裏學得制壺絕技,以後即以制壺爲業。所制壺溫雅大方,質薄而堅,有“供春之壺,勝於美玉”的美譽。

  10、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是怎樣描寫茶事的?

  中國茶滲透到中國人民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各個方面,成爲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記載茶事特多。有人統計,全書提到茶事有262處,出現“茶”字459次,並有專記品茗的“櫳翠庵茶品梅花香”這一回目。《紅樓夢》中賈府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大家庭,喝什麼樣的茶都有尊卑之分。老太君賈母,喝的是“老君茶”,,“無事忙”的公子寶玉喝“神仙茶”,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喝“龍井茶”。至於家人、使女,則只能飲一般尋常之茶了。書中描寫了許多製作精細、品質高貴的茶具茶器。書中主人公,幾乎個個都是品茶高手。書中描寫賈寶玉品茶櫳翠閹,“天國茶仙”的妙玉論茶的段落,精彩絕倫,是描寫中國茶藝的名篇華章,說明作者曹雪芹對茶藝十分精通。

  11、茶與佛教的關係是怎樣的?

  佛教修行之法爲戒、定、慧。戒,即不飲酒,非時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定和慧,簡言之,即坐禪修行,它要求僧人“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專注一境,這是十分疲勞的,需及時補充營養、提神醒腦。而最宜於“精行儉德之人”(《茶經》)飲用的茶正符合這一要求。因此,自古以來茶一直受到僧侶的歡迎和推崇。僧侶公認爲茶有“三德”,一是坐禪可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三是爲“不發”(抑制和平心靜氣)的藥物。到唐代,茶更概括成了十德:散鬱氣、驅睡氣、養生氣、驅病氣、樹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身體、可道德、可雅志。正因爲如此,茶在佛教中就被視爲神物,從而使僧人飲茶成風,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境地。魏晉時期,僧道修行就飲用茶葉。以後,全國寺廟中不但提倡飲茶,而且有不少寺廟還自己種茶,而許多名茶出自寺院。茶與佛教存在相互聯繫、相互推動的辯證關係。佛教史和茶文化史是交匯在一起的。

  12、茶與道教的關係是怎樣的?,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由張道陵首倡道教於四川鶴鳴山時,就與茶結了緣。道教宮觀多建於名山勝處,而這些地方又多是茶葉產地。以後道教發展,宮觀林立之地,往往也就是盛產茶葉之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凡有道教宮觀處,都在山谷嶺坡栽種茶樹。栽茶品茶,很自然地成了道士們日常的樂事。他們不但自己以飲茶栽茶爲樂,而且也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作祈禱、祭獻、齋戒、“驅鬼捉妖”的供品。

  13、“茶”在英語中爲何寫成“TEA”?

  茶在英語中叫做TEA,在歐洲其他國家的也都和這個音差不多。這個音形成的過程一致承認是從福建話“茶”字的念法而生。我國從唐代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載貨進出口以來,直到明朝,福建省的泉、漳、廈三地是中國茶葉進出口的旺盛市場。福建人管茶叫做“TEY”(近似“貼”音)。物名從主,飄洋過海彝中國貿易的西洋商人,都要大批地買TEY。回去之後,告訴別人這東西就叫做TEY.

  但是,這個叫做TEY的物品,爲什麼用英文寫出來是TEA,讀之爲“梯”呢?

  據正音學者說,這TEA字是十六七世紀時形成的。那時E和A兩字母連寫,作爲“雙元音”,讀音就是EY(類似漢語中後腔音“唉”)。所以當時的TEA讀音就是TEY。莎翁戲劇中有若干臺詞,凡以EA爲字尾的,都押EY的韻,可資佐證。

  語言也是隨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的。到了後來,英格蘭人把E——A兩字母不當作“又元音”念,於是“梯”音便大行其道。現在只有愛爾蘭人還保持着古式發音,字雖寫作TEA,音仍讀爲“貼”。

  14、你知道“T恤”與茶文化的 傳說 嗎?

  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愛穿“T恤”。有關“T恤”的起源衆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與茶文化有關。大約在18世紀中期美國前,馬里蘭州的安納波利斯港口,碼頭工人搬運從中國運來的茶葉,爲了識別搬運其他貨品的工人,這些搬運茶葉的工人穿上印有“TEA”字樣的短袖珍。大家簡化稱之爲穿“T恤”的工人(“恤”字,音XU。是英語“shirt”音譯,且是廣東話的發音。“T恤”兩字,成了中西合璧、約定俗成的專用名稱).

  15、世界多少國家產茶,有多少國家的多少人口飲茶?

  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產茶,有160多個國家的30多億人口飲茶。

  16、世界年產茶葉多少噸?

  目前世界年產茶葉大約在280萬噸左右。

  17、世界年消費量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世界上年消費量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大約是46.2萬噸;其次是中國,年消費量大約是35.05萬噸.

  18、世界人均飲茶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世界上人均飲茶最多的國家是愛爾蘭,每年人均飲茶12公斤。而我國人均僅爲0.3公斤左右。

  19、我國的產茶大省是哪幾個省?

  我國的產茶大省包括雲南、福建、浙江等。

  20、我國的茶園面積、產量、出口量?

  目前,我國茶園面積在105萬公頃左右,佔世界第一位。年產量爲68萬噸左右,居印度之後佔世界第二位。年出口量20萬噸左右,居肯尼亞和斯里蘭卡之後佔世界第三位。其中我國的綠茶貿易量佔世界綠茶貿易總量的70%。

  21、什麼是茶樹?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由於水熱資源豐富,高原土壤肥沃,故茶葉質量及營養價值非常高。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茶樹分爲喬木型,半喬木型及灌木型三種。

  喬木型茶樹有高大的主幹,多爲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需兩個人合抱。多生長於雲南,貴州,四川半喬木型(小喬木型)茶樹主幹和分支較近,且亦離地面較近,如雲南的大葉種茶樹。

  灌木型茶樹主幹矮小,分支稠密,主幹與分支不易分清,我國江南一帶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22、茶葉是如何命名的?

  茶葉命名的 方法 很多。有的根據茶葉外形命名,如形似瓜子片的安徽六安“瓜片”、形似珍珠的浙江“珠茶”、形曲如螺的江蘇蘇州的“碧螺春”等。有的結合產地的山川名勝而命名,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龍井”、江西的“廬山雲霧”等。有的根據外形色澤或湯色命名,如綠茶、紅茶、黃茶等,也有的將外形色澤與形狀結合而命名,如“銀毫”、“銀針”等。有的根據茶葉的香氣、滋味的特點而命名,如具有蘭花香的安徽舒城的“蘭花茶”等。有的根據採摘時期和季節而命名,如 清明 節前採製的稱“明前茶”、4~5月採製的稱“春茶”、6~7月採製的稱“夏茶”、8~10月採製的稱“秋茶”、當年採製的稱“新茶”等。有的根據加工工藝而命名,如用鐵鍋炒製成的叫“炒青”、用太陽曬乾的叫“曬青”等。有的根據包裝的形式命名,如“袋泡茶”、“罐裝茶”等。有的按銷路不同而區分,如國內銷售的稱“內銷茶”,銷往邊疆的稱“邊銷茶”,外銷爲主的稱“外銷茶”等。有的依照茶樹品種的名稱而定名,如“水仙”、“大紅袍”、“奇種”等,這些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有的依產地不同而命名,如廣東的“英德紅茶”餘杭的“徑山茶”等。有的果味茶、保健茶按茶葉添加的果汁、中藥以及功效等命名,如荔枝紅茶、菊花茶、人蔘茶、明目茶等。

  23、中國茶類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茶類劃分有多種方法,有的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爲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有的根據我國出口茶的類別將茶葉分爲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七大類;的有根據我國茶葉加工分爲初、精製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將茶葉分爲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

  將上述幾種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爲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24、中國茶葉分爲哪六大基本茶類?

  我國茶葉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爲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其中綠茶又分爲炒青、烘青、曬青、蒸青,紅茶分爲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紅碎茶三種,烏龍茶分爲閩南烏龍、閩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白茶分爲白芽茶、白葉茶,黃茶分爲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黑茶分爲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滇桂黑茶。

  25、再加工茶類有哪幾種?

茶文化有關的知識有什麼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有關的知識,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有關的知識:茶文化的涵義

  茶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品位。茶文化是以茶爲載體,並透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

  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三不點”爲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爲一不;景色不好,爲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爲一不,共爲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作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發展過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點茶,鬥茶:較之於唐代煎茶,宋人更喜愛典雅精緻的點茶藝術。由於宋代飲茶之風熾熱,所以還風行評比調茶技術和茶質優劣的“鬥茶”,亦稱“茗戰”。中國鬥茶始於唐而盛於宋,隨着貢茶的興起應運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開始普遍使用茶葉或茶末煎煮飲茶,不加或少加調料。這種簡便、純粹的“清飲”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後來的沸水沖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這種飲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茶文化有關的知識:茶文化的定義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爲載體,並透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茶文化有關的知識:茶文化的茶藝分類

  湖北

  陸羽,出生於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製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後,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後世尊稱爲“茶神”、“茶聖”、“茶博士”。

  湖北天門是茶聖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蹟。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羣大雁所庇護,後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爲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於煮出了好茶,以至於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現天門市儲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着陸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於清朝,後毀於兵燹。解放後重建爲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於竟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蹟、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羣,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蹟和傳說的許多資訊。

  武夷巖茶文化

  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地鍾氣和,天獨垂青,育成香肌,產爲靈芽。大自然的鐘愛,造就武夷巖茶高尚的品德。它與國際無我茶會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發爲世人所矚目、所向往。

  武夷巖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巖韻,飲後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令人心曠神怡。它的高貴品質和美 德,集中表現在:一是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二是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對於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闢的論述。範仲俺讚美武夷巖茶爲仙茶,系神仙所栽,爲天下第一。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郁馨香的蘭 芷並以茶的儉樸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漁父》詞:“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以申明自己一生爲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麼茹芝延壽,采薇養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衝澹閒潔,韻高致靜。”他認爲茶具有“清、和、澹、靜”的美德。並以此引申爲社會倫理美學。他接着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 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從事茗飲。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以不蓄茶爲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也談到武夷茶德:“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稱讚爲: “清芬撲鼻,舌有餘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現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把中國茶德概括爲: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 人)。而且他提出,要透過飲茶方式(茶道茶藝),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

  總之,茶作爲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福建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峯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蘊。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福建種茶、製茶、飲茶、販茶歷史悠久。福建產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峯石上的摩崖古刻“蓮花茶襟太遠丙子”(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問世要早三百餘年。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及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福建省中國產茶的重要地區,而且盛產名茶,各具特色,蜚聲中外。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爭奇鬥豔。單在烏龍茶中,鐵觀音、大紅袍、本山、梅佔、佛手、黃金桂、白芽奇蘭等等,品種繁多。

  如此,安溪鐵觀音聲名鵲起,在振興安溪經濟、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躍而成爲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百強縣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觀音鐵韻,韻味深長。其超凡之品質,永續之發展,毋庸置疑。

  對鐵觀音的最準確、簡潔的表訴,是“不冷不熱鐵觀音,一人一年20斤”。紅茶性熱,綠茶性涼,鐵觀音屬半發酵茶,不冷不熱,其性溫和,四季咸宜。

  北京

  北京人愛飲花茶,北京蓋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爲主要用茶,爲了使來賓能品飲到自己喜愛的花茶,表演時特備有四種不同的花茶,以供來賓選擇。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絹帕、掛絹帕的掛架、裝有四種茶葉的茶罐、蓋碗、清水罐、水勺、銅爐及銅壺、水盂等。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有哪些

1、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茶起源於中國,並得以弘揚、傳承,而茶文化亦起源於中國,並得到廣泛傳播,而茶文化亦與生活相融,體現在泡茶、待人接物、個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2、認識中國茶:我國茶葉衆多,且特點個一。而茶葉的發現再到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分爲四大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北茶區和江南茶區。而茶葉品種目前已形成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等六大茶類爲主的傳統茶。

3、茶道精神:中國茶道精神源於茶人與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蘊涵的精神元素,無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國茶道精神主要爲和、靜、怡、真,並將其作爲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

4、認識和應用茶具: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時不妨親身使用茶具泡茶,來領略茶道樂趣。

5、基本手勢:學習泡茶時,手勢對於泡茶的效果也會產生影響。傳統茶道的禮序過程有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差異,而普及性大衆茶禮則相對簡約。

6、備器:學習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傳統的泡茶工具分別有:茶壺、茶杯、茶匙、茶則、茶盞、公道杯、茶托、茶巾、蓋碗、茶漏、茶盤、煮水器、茶針、茶荷、茶夾等等。

7、潔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後注入各茶具中燙洗,這一步驟稱爲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溫潤器皿的意思。

茶文化基本知識

茶文化基本知識如下:

1、綠茶製作時不經發酵,幹茶、湯色、葉底均爲綠色的茶爲綠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茶類。由於不發酵,鮮葉的顏色少有改變,保持了天然的綠色。

2、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差性偏寒,綠茶是我國名茶最多、研究最廣,也是產量最多的茶類;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

3、紅茶屬於全發酵的茶,茶性溫和。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透過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破壞細胞結構,使茶葉中的多酚類和氧化酶類得以接觸氧化,即發酵,變成紅色的化合物,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4、黃茶和白茶都屬輕微發酵的茶葉。黃茶是“黃湯黃葉”條索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白茶一是採摘多毫的幼嫩芽葉製成,二是加工時採取不炒、不揉的晾曬烘乾工藝。

5、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介於不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因此也稱它爲青茶。烏龍茶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典型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公,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經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烏龍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6、白茶有芽茶和葉茶之分。單芽之稱的茶成爲“銀針”,一芽二、三葉的是“白牡丹”,還有“貢眉和壽眉”一般是三葉及三葉以下。

7、白茶屬於輕度發酵茶,茶性偏涼;白茶是我國的特產,以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爲主。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是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來。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8、黑茶屬於後發酵的茶黑茶,茶性溫和。相較於其他茶類來說,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作過程中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又稱邊銷茶,是藏、蒙、維吾爾等邊區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9、待客茶藝是指一位大師與客人圍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藝術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們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造與體驗,能充分領略茶藝的色、香、韻,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討茶藝,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義。

10、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爲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爲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茶道文化知識

  茶道,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文化之一,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知識體系。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文化知識,一起來看看。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着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啓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爲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茶道文化之茶境

  由於茶樹鮮葉有較強的滅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葉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鮮葉子,作爲藥用,後來發展爲熟吃,烹煮飲用,沖泡飲用,直到今天,成爲與咖啡、可可並行的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寫出了品茶之境。當賈母帶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櫳翠庵,妙玉向衆人獻茶之後,請寶釵、黛玉去吃體己茶,寶玉也跟着去了,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極能說明中國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種非同尋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見茶在當時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經成爲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動。

  其後,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的雨水哪有這樣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葉如何,書中沒有明言,但她奉與賈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僅在一個小小的修道庵中,隨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緻,不僅茶具、茶葉精妙絕倫,連煎茶之水也費盡心機,可見茶與境連。

  至於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論:“一杯爲品,兩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飲牛飲驢了。”儘管這話有些誇張,但也說明飲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飲茶最重要的是一種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茶味在於“淡”,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閒,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污濁是與茶境不符的。一人獨飲,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清言雄辯,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於是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面對摯友,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膩不煩而持久。所以說,在潔淨無染的氣氛中,一杯淡茶能滌去憂愁煩惱,能帶來靜穆和善。這種透過榮爲中介,把我們引進一個閒靜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達到茶中極境了。

  只有當眼前心中沒有了富麗奢華的景象和蠅營狗苟的私念時,才能感受茶那淡遠的幽香。因此,飲茶時環境和心境都極其重要。據《茶疏》所載,適宜飲茶的環境爲:心手閒適,杜門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觀劇、發書柬、長筵大席、人事忙迫時則不宜飲茶。烹茶時不能用惡水、敝器、銅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陰屋、廚房、市喧、酷熱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着一個深邃而廣闊的世界,而成爲一種藝術、一種文化。

  茶之道是一種高潔醇美的象徵,是中國藝術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節。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採茶、製作、還是烹煮、斟茶,潔淨是其第一準則。採茶時必須是天氣清明的早晨,空氣清新,茶樹上露水芬芳猶存,所採的茶纔是上品,陰雨天採的就差了;製作時殺青、揉捻、乾燥等等諸道工序更要潔淨無垢。

  茶講求和諧,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擇水是極爲重要的。山上的水爲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細流者爲上。唐代茶聖陸羽曾經品評天下名泉,第一是廬山康王谷簾泉,第二是無錫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於此),第三是蘄州蘄水(今浠水縣)蘭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輝。

  烹茶更是一種超然脫俗的氛圍。在山麓水涯,隨意設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圍莊重和諧。烹茶需用小壺,以宜興紫砂陶壺最爲適宜。待水壺中水一滾二滾三滾之後,斟茶人提起水壺,將小陶壺內外一澆,使陶壺內外同時加熱,放入茶葉,利用溫壺的熱量將幹茶的香氣烘托出來,讓飲者聞香,稱爲“湯前香”。然後注水沖泡,飲者先要欣賞茶湯的“杯麪香”,其次欣賞色澤,再次啜飲滋味,最後欣賞留在杯內的“杯底香”。在這小小的空間中點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塵表,舉止輕緩而優雅,飲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禮儀、道德,以及主客之間心靈的交流纔是其主旨。

  那新鮮神祕、清中帶微黃的瓊漿,浸人心脾,似乎猶帶着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詩意、溫愛、幻想、祥和、寧靜而將有限的生命帶入出神狀態之中,使人的心靈具有一種虔誠的迷醉般的安寧與和平。在這種狀態中,整個靈魂沉浸在寂靜清和的氛圍,而導向幽玄超脫之美。

  佛門弟子也好茶,認爲“茶禪一味”,將飲茶功夫與宗教中的參禪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個禪師的弟子問禪師道:“何爲佛法?”禪師道:“飲茶去。”又一弟子來問:“何爲佛法?”禪師道:“飲茶去。”最後小弟子來問“何爲佛法?”禪師依舊道:“飲茶去。”小弟子不明白,問道:“爲何對三人都說飲茶去?”禪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開悟。

  因爲飲茶就是讓你去見到你至淡至純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你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那麼你心中想佛,口中唸經,行爲上持戒,儘管在功德上可能獲得果報,智慧也能夠得到增長,但是並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本性,沒有徹底領會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沒有見佛。禪宗認爲,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體認。這與飲茶時悠然自適,不多言語,靜靜體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謀而合。

  除中國外,崇尚茶文化的國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傳統性、規範性和廣泛性。日本並無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傳自中國,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種,12世紀,又有留宋日僧榮西將茶種帶入日本,並著《吃茶養生記》,經將軍源實朝提倡後開始推廣,至16世紀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規”(和、敬、清、寂)和“七則”,禮儀與規則要求極爲嚴格,得當時最高權臣豐臣秀吉的扶持參與,形成日本文化中獨樹一幟的茶道。日本茶道採用粉茶點服法,反映了我國宋代和日本中世時期的飲茶方式,儘管這種茶在生產技術上已經過時,然而氤氳古香卻爲其增加了一種“藝術隔離感”。

有關茶葉的知識 有關茶文化的知識科普

1、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2、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3、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茶葉百問百答的內容簡介

《中國茶葉百問百答》以詞條式的問答方式,解答茶葉知識,讓讀者從簡便的詞條中就能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茶知識,一步到位,簡單明瞭。詞條設計嚴謹、簡潔、目的性強。回答問題詳細、易理解。《中國茶葉百問百答》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茶的歷史、茶的種類、茶的特性與製作、茶俗文化和茶食保健五大方面採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茶的一些基本知識、茶葉的購買與儲存,並着重介紹了茶葉的製作、保健、等方面應該注意的一系列問題,條理清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結構簡明;容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爲一體,讀者可由《中國茶葉百問百答》步入茶的世界,品味茶的意蘊深遠,品味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能直觀地幫助飲茶愛好者學習瞭解茶的相關常識,學會識別好茶,懂得正確儲存好茶,健康時尚地品飲好茶。《中國茶葉百問百答》是一本解答讀者想了解的茶葉知識的百科全書,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

茶文化知識

中國茶道知識有哪些?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源於中國,盛於日本,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禪有禪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一句話,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決於各自的審美觀。

茶道是構築在特定的客觀事物上的茶人的觀念,它既是茶人的認識論,也是茶人的方與世界觀。從廣義來講,“茶道”是人類發現並利用茶葉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各種茶葉製作工藝以及利用與其茶品相應的食茶、飲茶方法進行養生並冶煉情性的觀念方法的 *** ;從狹義而言,‘茶道’就是飲茶人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借喝茶之事修身養性以完善人格的方以及由此中折射出來的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知識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爲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爲“茶的祖國”。

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龍井茶:龍井茶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龍井村獅子峯所產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碧螺春:康熙所名,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捲曲呈螺,銀毛遍佈,香濃芬芳,滋味醇厚,湯色嫩綠明亮,茶之珍品。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黃山毛峯:產於安徽黃山桃花溪,爲宋代貢茶。

君山銀針:產於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洞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其沖泡後,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叢林立,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祁門縣,又名祁門香。六安瓜片:產於安徽六安地區齊雲山,外形似瓜子,色綠香高,味鮮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

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大別山。都勻毛尖:產於貴州布衣族的都勻山區,詩云:“雪芽芳香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

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公關靈”。武夷巖茶:產於閩北武夷山。

99巖,巖巖有茶,一巖一茶,一茶一名,獨特採製,有“大紅袍”、“鐵羅漢”、“肉桂”、“水金龜”。鐵觀音:於閩南安溪縣。

外形頭似蜻蜓,尾似蝌蚪,質地重如鐵,美如觀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烏龍茶之上品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爲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衝: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爲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爲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託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爲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嚐,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從古老的吳越文化中探尋江南茶文化的淵源。

在長期的傳統觀念中,黃河流域一直被認爲是中佛文明的發祥地,而其他地區則是步黃河文明的後塵而來。不僅封建時代的史文獻這樣說,早期的考古學者也這樣看。

但到了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發現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有人提出,中國如此之大,到處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很難說哪裏是源頭,哪裏不是源頭,認爲中華文明是多源頭又互相滲透、交融、凝聚的結果。

首先發難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蘇嘉興馬家濱發現新石器遺問;而當1973年,浙江餘姚再次發現河姆渡遺址後,更把這一新的理論推進了一大步,或者說得到了確認。

這裏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產、生活器具, 及幹欄式房屋建築,有力地證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階段的社會面貌。說明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可能與同期的黃河仰韶文化同步發展。

這種觀點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學者的支援,認爲長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當然,夏、商、周幾代,中原黃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

而長江下游,長期被稱爲東夷之地。然而,或許正因爲其距全國中心的偏僻、遙遠,使這一地區更多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徵,構成古老吳越文化的獨特風貌。

周代,吳越員與保持隸屬關係,但經濟文化自成體系。越王勾踐用範 蠡、計然,十年而國富;臥薪嚐膽而國強。

不過,較之中原,吳越直到漢代仍落後不少。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楚越之地,他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贏蛤,不待資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八,亦無千金之家”,現代人看沿海地區比內地既開放,又富足,古代遠不是那麼回事。但自三國以後,吳越經濟不斷髮展;隋唐以後,長江中下游經濟則壓倒黃河流域。

直至現代,江南仍是我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吳越地區的這種歷史軌跡造成它自己的區域文化特徵;既接受黃河文化的影響,但更多表現了本地區特點;早期的落後與中、晚期的先進鮮明對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經濟生活,同時又保留更多古風古俗。

吳越、閩粵,都有這種特點。上海有最現代的工業,但至今總愛“阿拉”長、“阿拉”短,不願說普通話;蘇州評彈的清揚低通,細膩婉轉更獨具風格;閩南語沒有多少其他地。

茶藝基本知識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茶葉的基本知識。

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2、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爲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3、茶藝的技術。

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

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4、茶藝的禮儀。

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5、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

做爲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爲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6、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

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透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擴展資料: 茶藝的分類 中國茶藝按照茶藝的表現形式分類可分爲四大類: 1、表演型茶藝 表演型茶藝是指一個或多個茶藝師爲衆人演示泡茶技巧, 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傳媒,吸引大衆,宣傳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

這種茶藝的特點是適合用於大型聚會、節慶活動,與影視網絡傳媒結合,能起到宣傳茶文化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藝重在視覺觀賞價值,同時也注重聽覺享受。

它要求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藉助舞臺表現藝術的一切手段來提升茶藝的藝術感染力。 2、待客型茶藝 待客型茶藝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藝師與客人圍桌而坐,一同賞茶鑑水,聞香品茗。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茶藝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都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作與體驗,都能充分領略到茶的色香味韻,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藝,以及探討茶道精神和人生奧義。

這種類型的茶藝最適用於茶藝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普通家庭。修習這類茶藝時,切忌帶上表演型茶藝的色彩。

講話和動作都不可矯揉造作,服飾化妝不可過濃過豔,表情最忌誇張,一定要像主人接待親朋好友一樣親切自然。 這類茶藝要求茶藝師能邊泡茶,邊講解,客人可以自由發問,隨意插話,所以要求茶藝師要具備比較豐富的茶藝知識具備較好的與客人溝通的能力。

3、營銷型茶藝 營銷型茶藝是指透過茶藝來促銷茶葉、茶具、茶文化。這類茶藝是最受茶廠、茶莊、茶館歡迎的一種茶藝。

演示這類茶藝,一般要選用審評杯或三才杯(蓋完),以便最直觀地向客人展示茶性。 這種茶藝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說詞,而是要求茶藝師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因人而異,看人泡茶,看人講茶。

看人泡茶,是指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生活地域沖泡出最適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葉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韻)。 講好茶,是指根據客人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巧妙地介紹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貴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內涵等),以激發客人的購買,產生“即興購買”的衝動,甚至“惠顧購買”的心裏。

營銷型茶藝要求茶藝師誠懇自信,有親和力,並具備豐富的茶葉商品知識和高明的營銷技巧。 4、養生型茶藝 養生型茶藝包括傳統養生茶藝和現代養生茶藝。

傳統養生茶藝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佛教、道教的養生,如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睡眠、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使人們在修習這種茶藝時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 現代養身型茶藝是指根據現代中醫學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據不同花、果、香料、草藥的性味特點,調製出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口味的養生茶。

養生型茶藝提倡自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深受越來越多茶人的歡迎。 成因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

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中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爲中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

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 茶本身存在着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成爲人際關係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

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

中國茶文化有哪些?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 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爲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茶區(以華南地區爲代表)。

同時,茶也已成爲全世界最大衆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 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擴展資料: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爲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1、概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爲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啓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爲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

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

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

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

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

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他認爲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爲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

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透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

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爲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爲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

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爲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爲如此,神農才成爲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茶蜜。

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

Tags:問答 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