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初三簡短成語故事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7.72K

初三簡短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鍛鍊表達能力,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初三簡短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查閱。

初三簡短成語故事1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爲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一暴十寒的意思是: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初三簡短成語故事2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但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務必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但是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能夠互相幫忙,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阿!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此刻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明白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着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初三簡短成語故事3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

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初三簡短成語故事4

在我國曆的春秋時代,有一個杞國人,總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安身。他爲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寧。

後來,他的一個朋友得知他的憂慮之後,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特意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些積聚的氣體而已。而氣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你擡腿彎腰,說話呼吸,都是在天際間活動,爲什麼你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仍然心有餘悸地問:“如果天是一些積聚的氣體,那麼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不會掉下來呢?”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太陽、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會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了,也不會傷人的。”

可是杞國人的憂慮還沒有完,他接着問:“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該怎麼辦?”

他的朋友又說:“地,不過是些堆積的石塊而已,它填塞在東南西北四方,沒有什麼地方沒有石塊。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爲什麼要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國人聽了朋友的這一番開導之後,終於放下心來,十分高興。他的朋友也爲他不再因無端的憂愁而傷身體,感到了欣慰。

其時,有位楚國的思想家名叫長盧子的,在聽說了杞國人和朋友的對話之後,不以爲然,他笑着評論道:“那些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一年四季的變化呀,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共同構成了天;而那些山嶽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這些堆積物共同構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積氣,地就是積塊,你怎麼能斷定天與地不會發生變化呢?依我看,所謂天地,不過是宇宙間的一付小小物體,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的一種,其本身並未終結,難以窮盡;因此人們對這件事也很難想像,不易認識,這都是很自然的。杞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這確實有點想得太遠;然而他的朋友卻說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對。天與地不可能不壞,而且終究是要壞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壞了,人們又怎麼能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的鄭人列禦寇也有說法。他認爲:“說天與地會壞,是荒謬的;說天與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們目前尚不知道。不過,說天地會壞是一種見解,說天地不會壞也是一種見解。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來不曉得過去,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既然如此,天地究竟會不會壞,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待天和地,我們完全可以斷言,那個杞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長盧子和列禦寇的觀點都有偏頗。但這則故事仍然說明:對於一個時代所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應該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還是要豁達些好。

初三簡短成語故事5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邯鄲學步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