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生活小知識 > 

桃花運的由來

欄目: 生活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

所謂“桃花運”,是指某人很有異性緣,令異性着迷,多指男性受到女性的喜歡或愛慕。交“桃花運”大概是所有正常男人企及的“美事”。不過我們也常聽到“命犯桃花”之類的說法,意指在男女情事上遇到麻煩或因男女之事而惹來的麻煩,卻又不是什麼好事了。

方法

“桃花運”一詞最初源於《詩經》,在《國風·桃夭篇》中原文是這樣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看來很久以前的古人就用開得極其燦爛嬌豔的桃花來形容女人了。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情景。用桃樹的果實累累、枝葉茂盛比喻將來的後世子孫人丁興旺,這樣的女子婆家自然滿意。所以古人在讚美、祝賀婚姻時常說“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典這裏。這大概是“桃花運”一詞比較官方的來歷。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

桃花運的由來

關於“桃花運”還有一個山寨版的傳說,說的是唐朝詩人崔護的故事。那首耳熟能詳的“題都城南莊”就是詩人記錄的自己一段情感經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我們從中讀到了多少的美麗與哀愁、幸福和無奈。

此問題即指桃花運。 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一)“桃花運”一詞的出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國風.周南.桃夭》 這是《

故事是這樣的:崔護遊玩時口渴,發現一個被桃花掩映的農家,於是上前討水,迎接他的是個有着桃花般美麗容貌的女子,他與這個女子一見鍾情,互相愛慕,但在當時那個非禮勿視的年代,這對傾情的男女也只能“發乎情”而“止乎禮”了,彼此都沒有說破。要擱現在,恐怕早去賓館開房了。

最初源於《詩經》,在《國風·桃夭篇》中原文是這樣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很久以前的古人就用開得極其燦爛嬌豔的桃花來形容女人

來年春天,又是桃花盛開之時,崔護思念之情愈濃,於是再次到訪,卻見小院已經深鎖。崔護於是在大門上題寫了這首人面桃花詩。又過了幾天,崔護又去,聽見院裏有哭聲,就敲門詢問,有個老漢出來說:您不是崔護嗎?您害了我的女兒!從去年見到你後她就精神恍惚,前天又看見門上的詩句,進門就病了,不吃也不喝的死了,是你殺了她。崔護傷感悲痛,請求進屋內哭她一回。崔護擡起女子的頭,枕着她的大腿,哭着禱告說:我來了。一時百感交集,不能自持。不想此女竟睜開了眼,活了過來。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

此事在孟棨《本事詩·情感》中有記載。多少有些誇張。崔護有此姻緣,自是美不勝收。二人成婚後此女又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夜來紅袖添香,爲夫伴讀,真是羨煞天上神仙。崔護學業也由此日益精進,後來金榜題名,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崔護爲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運氣着實不錯。後來人們就根據這段佳話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了。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

桃花運的由來 第2張

從個人理解來看,用“桃花運”一詞形容男女情事也是非常貼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桃花的美麗。“桃花”一詞有表示某人性情中有藝術情調,風流浪漫的成分。能夠透射男女互相傾慕之情,展現男女情事的美好。桃花初開之時紅白相映,嬌羞無暇,多姿無限,也正好符合多情男女的心事。桃花多情美麗,也使男女的內心變得柔軟浪漫。我想每個人心中理想的異性大多都是俊男靚女,如桃花盛開般的搖曳多姿。期盼和豬八戒的二姨或是豬八戒本人豔遇的當屬另類。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

另一個原因就是季節的躁動。桃花盛開之時,正是農曆三月。人們在經過了一冬天的寒冷與無奈的包藏之後,終於迎來春天。冰封太久的情感似乎也隨着春風拂面而得到了釋放。惠風和暢,春日暖照,讓人洋溢出許多新的氣息,也自然惹得多情男女春心蕩漾,就像柳樹要發芽一樣,感情也喜歡在春天萌發。

此問題即指桃花運。 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一)“桃花運”一詞的出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國風.周南.桃夭》 這是《

桃花運的由來 第3張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也有過類似的描述:“公園和住宅花園裏的草木,好比動物園裏鐵籠子關住的野獸,拘束、孤獨,不夠春光盡情的發泄。春來了只有向人的心裏寄寓”,可見春天的和暖能夠化開人們心中凝固許久的冰霜,使人歡暢,也使人躁動。而歡暢躁動又難免會春心萌動。紅男綠女往往也要在修飾上緊跟大自然的節奏,撇掉厚重,配以輕裝,於是內心與自然間隔愈近,及至融爲一體了。這種內外一新的感覺很容易流露在感情上。無怪乎錢老又說:“添了姦情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婦”,可見春天是最爲躁動和多變的季節。

最初源於《詩經》,在《國風·桃夭篇》中原文是這樣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很久以前的古人就用開得極其燦爛嬌豔的桃花來形容女人

相學家總說“命犯桃花”,意指和異性有糾纏不清的麻煩事。“桃花運”的美妙也會帶給人情感上的牽動,當然也會有因此引發的種種煩惱和麻煩,在易學家的解釋中,“桃花運”是與其他一切運勢相剋的,自也有一定的道理。“桃花運”也不是男人的專利,女人遇到青睞自己的男人也一樣是交了“桃花運”,當然也一樣會“命犯桃花”。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桃花運一詞的由來是怎麼得來的?

最初源於《詩經》,在《國風·桃夭篇》中原文是這樣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很久以前的古人就用開得極其燦爛嬌豔的桃花來形容女人了。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情景。用桃樹的果實累累、枝葉茂盛比喻將來的後世子孫人丁興旺,這樣的女子婆家自然滿意。所以古人在讚美、祝賀婚姻時常說“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典這裏。這大概是“桃花運”一詞比較官方的來歷。

“桃花運”一詞形容男女情事也是非常貼切的。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桃花的美麗。“桃花”一詞有表示某人性情中有藝術情調,風流浪漫的成分。能夠透射男女互相傾慕之情,展現男女情事的美好。桃花初開之時紅白相映,嬌羞無暇,多姿無限,也正好符合多情男女的心事。桃花多情美麗,也使男女的內心變得柔軟浪漫。想每個人心中理想的異性大多都是俊男靚女,如桃花盛開般的搖曳多姿。期盼和豬八戒的二姨或是豬八戒本人豔遇的當屬另類。

另一個原因就是季節的躁動。桃花盛開之時,正是農曆三月。人們在經過了一冬天的寒冷與無奈的包藏之後,終於迎來春天。冰封太久的情感似乎也隨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3373039着春風拂面而得到了釋放。惠風和暢,春日暖照,讓人洋溢出許多新的氣息,也自然惹得多情男女春心蕩漾,就像柳樹要發芽一樣,感情也喜歡在春天萌發。

桃花運的來歷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着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爲“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閒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爲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痠口渴,尋思着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裏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爲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間的曲徑往裏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緻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髮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7a64e59b9ee7ad9431333231376531。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着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靠牆放着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着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着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着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裏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着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裏?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託着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着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淨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着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着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着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讚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遊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遊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着絳娘,等着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着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裏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爲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裏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着,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着,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爲。眼看着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捨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歎: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裏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着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衝動中,崔護抱着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豔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裏面寂靜無聲。他隔着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複着去年的語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着一把銅鎖,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櫺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爲“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複,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裏一直放不下來,腦子裏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裏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孃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嚥。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着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 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嚥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爲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爲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癡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着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孃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孃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甦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着雙目微啓,然後脣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裏。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薑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孃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爲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麼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爲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爲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孃的佐助下,他爲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人們遂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桃花運"的由來是???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着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爲“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閒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爲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231376433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痠口渴,尋思着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裏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爲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間的曲徑往裏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緻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髮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着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靠牆放着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着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着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着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裏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着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裏?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託着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着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淨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着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着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着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讚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遊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遊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着絳娘,等着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着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裏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爲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裏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着,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着,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爲。眼看着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捨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歎: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裏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着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衝動中,崔護抱着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豔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裏面寂靜無聲。他隔着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複着去年的語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着一把銅鎖,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櫺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爲“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複,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裏一直放不下來,腦子裏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裏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孃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嚥。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着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 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嚥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爲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爲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癡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着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孃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孃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甦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着雙目微啓,然後脣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裏。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薑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孃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爲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麼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爲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爲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孃的佐助下,他爲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人們遂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桃花運這個名詞的由來

出處就來自這裏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着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爲“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閒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爲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痠口渴,尋思着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裏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爲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間的曲徑往裏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緻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髮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着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靠牆放着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着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着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着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裏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着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裏?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託着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着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淨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着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着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着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讚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遊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遊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着絳娘,等着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着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裏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爲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裏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着,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着,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爲。眼看着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捨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歎: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裏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着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衝動中,崔護抱着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豔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裏面寂靜無聲。他隔着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複着去年的語言,期盼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231376432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着一把銅鎖,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櫺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爲“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複,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裏一直放不下來,腦子裏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裏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孃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嚥。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着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 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嚥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爲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爲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癡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着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孃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孃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甦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着雙目微啓,然後脣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裏。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薑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孃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爲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麼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爲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爲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孃的佐助下,他爲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人們遂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民間驅鬼的小方法,越多越好

找你們班人來一場筆仙,再跟你同桌牽個手

Tags:由來 桃花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