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安徽名人事蹟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8.89K

安徽名人事蹟

1. 曹雪芹:清代著名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

2. 茅以升:近代軍事家,抗日名將。

3. 許多:現代著名畫家,被譽爲“中國畫之父”。

4. 孫中山: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驅者。

5. 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儒林外史》。

6. 張毓茂:我國著名法學家,被譽爲“當代法學泰斗”。

7. 鄭板橋:明代著名畫家,擅長山水畫和人物畫。

8. 陸游: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書法家。

9. 俞平伯:中國現代農學家,被譽爲“現代中國農業之父”。

10. 錢一文:明代著名軍事家,曾參與抗擊倭寇的戰爭。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物理學家名人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中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1947年,鄧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順利地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讀物理系。他的導師荷蘭人德爾·哈爾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鄧稼先很自然地也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聞知消息,鄧稼先滿懷,當即朗讀了別人創作的一首長詩:當一場暴風雨過後/祖國已迎來燦爛的黎明……我們就要回到你身邊/祖國啊,母親……

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只有26歲,被人們稱作“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鄧稼先與一百多名學者一起,歷盡艱辛,啓程奔向新中國的懷抱。

1958年8月的一天,時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幽默地對他說:“稼先同志,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麼樣?”“大炮仗?”從事核物理研究的鄧稼先稍一沉吟,馬上明白——國家要研製原子彈。“我能行嗎?”鄧稼先似乎還沒有從吃驚中回過神來。當錢三強談了工作的意義和任務之後,鄧稼先全都懂了。不過,這項工作之艱鉅、自己後半生將爲此付出的代價,一切的一切,在當時他都不得而知。

那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夜晚,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永遠無法忘記:“那一夜,他一反常態地無法安睡。到後來,他跟我說,他要調動工作。我問他調哪去,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也不能說。後來,我說你給我一個回信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說也許這都不行。”“當時我們聊到了十幾年前,國家備受侵略者蹂躪、日本的飛機肆無忌憚轟炸的情景。往日的情景或許觸發了他。過了一會兒,他突然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爲它死了也值得!’”

第二天,鄧稼先像變了一個人,從不喜歡照相的他,帶着妻子、四歲的女兒和兩歲的兒子,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全家福。這或許是他要留給親人的紀念吧!

之後,鄧稼先走了。他的妻子許鹿希感到一種莫名的傷害,因爲,除了丈夫那些簡短的話,沒有一個人給她解釋什麼,丈夫就這樣活生生地從身邊“消失”了。其實,她哪裏知道,鄧稼先爲了國家利益的無悔選擇,不僅對她和家人是一種傷害,即使對鄧稼先本人,也是一種傷害啊!他的一切都將不告父母不告妻兒,沒有個人的行蹤,不能發表學術論文,不能公開作報告,不能出國,不能與朋友隨便交往,工作成績再大、功勞再大都將無人知曉,一輩子都不會看到自己聲名的成長,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無聞!

但是,爲了自己的祖國,鄧稼先認了,寧願傷害自己和自己的親人!

1958年,鄧稼先從許鹿希身邊“消失”的時候,鄧稼先34歲,許鹿希只有30歲,幼小的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兩歲。在許鹿希的記憶中,鄧稼先幾乎從未休過探親假。“從1958年他被調去搞原子彈,到1986年他去世,前後28年間我們聚少離多。他的工作保密性太強了,而且當時紀律十分苛刻、嚴格,他不能多說,我也不能多問。甚至我的北京醫科大學的同事都不能來家裏,免得出事。至於他突然回來和突然走以及什麼時候回來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走的時候,一個電話,汽車馬上就在樓底下等着,警衛員一來就馬上走了。”

那是一個幾乎從零開始的事業,艱難可想而知。然而,畢竟成功了。1964年10月6日和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研製爆炸成功!

物理學家名人故事:楊振寧,我要比洋人強_1500字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少年時代就有一句諾言:“我要比洋人強!”

楊振寧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他很小的時候就和母親一道遷進了北京“清華園”。當時,小振寧的父親楊武之雖說是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但他們一家三口擠在一間小屋子裏,過着清貧的生活。小振寧很懂事,當他的弟弟妹妹出世以後,就幫助媽媽照顧弟弟妹妹,好讓媽媽安心做家務事。

有一天,小振寧家裏來了幾位客人,吃罷晚飯後就閒談起來,談天論地,說東道西。小振寧那時只有七八歲,對客人們的談話雖不十分懂,但明白他們說的是“做官”“發財”之類的話。

“振寧,你長大後想做什麼,願意做大官嗎?”一位客人關切地問,他希望從振寧那裏得到滿意的答案。

“你是不是想做大官?”小振寧的母親也故意問。其實,她心裏早就有一本賬。

原來,這幾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振寧他們家的幾位親戚,都是有錢有勢的大官。在那個年代,天下做父母的大都巴不得自己的子女,讓親戚們拉一把,升官晉級,光宗耀祖。但楊振寧的母親在那個守舊的歲月裏,卻不以做官發財爲然,而是經常激勵兒子勤奮讀書。

“我長大後不做官,我要比洋人強!”振寧的回答很乾脆。母親快意地笑了,客人們感到十分驚訝!因爲這幾位親戚看到振寧他們家太貧寒,想讓振寧做官發財,沒想到振寧的回答和他母親一樣。

“我要比洋人強”這句話並不是振寧信口開河,而是有來由的。

有一天,小振寧在大街上踽踽獨行,撿起一片片被秋風掃落的梧桐樹葉,用枝條穿起,準備拿回家燒火煮飯。突然,從一個十字路口衝出一輛人力車,拐彎的時候因車速太快,差點撞到前面那棵梧桐樹上,於是車伕身子向後傾斜用力將車停了下來。

“快,快,!”車上的洋人破口大罵。

那車伕骨瘦如柴,浸透汗水的單衣印着凸出的脊骨,他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在車伕正在調正車前行的方向時,洋人又罵起來,用黑色的皮鞋蹬着車伕的脊背。車伕強忍住劇烈的疼痛,起步前行,那洋人又罵罵咧咧:

“病夫,病夫,東亞病夫!”

小振寧在那棵梧桐樹下,見到了這一幕。起先他呆呆地站在那兒,爲這車伕的委屈而不平,又爲車伕受到侮辱而難過。頃刻,他把目光轉向了洋人,充滿了恨,隨手撿起一塊磚頭,使盡全身力氣狠狠地向洋人投去,可是車已經走遠了。

小振寧的臉上佈滿了陰雲。

“爲什麼洋人要用皮鞋蹬中國人的脊背,爲什麼洋人要罵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小振寧帶着憤怒的疑問,疾步往回家的路上走,他想從媽媽那裏得到解答。

小振寧快到清華園大門時,又見到了一幕。一個佝僂着背的盲人乞丐,身穿像落葉一樣串綴而成的單衣,一手託着破碗,一手拿着細長的竹棍在地上敲敲點點探路,十分緩慢地走着。幾個持的洋人耀武揚威地迎面走來,快要接近盲人時,他們見盲人搖搖晃晃地走着而沒有讓路。持的洋人不由分說,用上的刺刀挑飛盲人的竹棍,就在盲人彎腰伸手去摸竹棍時,洋人的鐵蹄早已重重地踏在盲人手上了。那盲人痛得直叫,洋人卻哈哈大笑,大搖大擺地走了。這時,小振寧向盲人跑去,慢慢扶起他,又拾起竹棍遞到他的手上。“窮人爲什麼沒有飯吃,還要受洋人的欺侮?”小振寧心中又生起了疑團。

小振寧回到家裏,把在街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媽媽。他問媽媽:

“洋人爲什麼要欺侮中國人?”

在軍閥混戰、洋人入侵的時候,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小振寧當然不能明白這些事情。但是,小振寧在街上見到的這些,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已有了淡淡的陰影。

“洋人手上有啊!”媽媽只回答了一句。小振寧望着媽媽那苦楚的神色,似乎明白了一些,便捏緊拳頭,大聲地對媽媽說:

“我要比洋人強!”

媽媽聽到兒子這樣的話,從內心感到高興,摟着兒子,說:

“好好讀書,將來一定比洋人強!”

振寧說得到也做得到。抗日戰爭時期,南京被日軍侵佔之後,安徽也相繼淪陷了。振寧冒着敵人的炮火,隨着千千萬萬不甘屈服在敵騎之下的中國新青年,跋涉到湖南長沙,苦讀在嶽麓山下。而後,他又攀山越嶺輾轉去昆明,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他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意大利物理學家,1938年獲諾貝爾物理獎的第一顆原子彈設計監造者費爾米教授,曾這樣評價:

“楊振寧是今世最傑出的科學家,他跟中國古代著名而永垂不朽的學者不求聞達的態度完全一樣。能結識他,深以爲榮。”

全世界鼎鼎有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世時,每與他的門人討論到中子與核子的許多科學問題時,他常悄悄地笑着說:

“讓那個姓楊的中國小博士,也來動動腦筋,他的想法有時比你我還清楚。”

昔日被洋人誣作“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兒子,今天成了世界科學的巨匠。楊振寧實現了自己少年時代的諾言:“我要比洋人強!”

用安徽的名人寫作文

1. 關於寫安徽名人的作文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爲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爲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爲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2. 寫家鄉名人的作文安徽的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爲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爲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爲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3. 安徽的名人作文450字左右

遊安徽名人館安徽名人館位於大蜀山北側,有23個場景和2個羣體蠟像廳向大家展示了形象真的50多位安徽歷史名人。

其中我認爲最爲恢宏的場景是赤壁之戰和戚繼光抗倭寇了。來到赤壁之戰展區,中間一艘仿製的古代戰船上站立着數位士兵,船上插滿了戰旗,東吳名將、安徽舒城人——周瑜正站立在山崖上指揮吳國水軍前進。

霎時,白浪滔滔,沖天的水柱騰空而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赤壁之戰情景展現在我的眼前。這真得場景令我身臨其境,彷彿將我帶到那場激戰之中。

來到“戚繼光揮師救仙遊”展位。只見展位前燈光漸漸暗了下去,玻璃牆內,燈光漸漸亮起。

然後,櫥窗內呈現出高高的城牆,城牆上飄揚着明王朝的旗子。城樓上有遊動巡視、守衛的士兵。

城樓面臨大海,城下是一條小道,小道的右端是百姓居住的草房。突然人聲沸騰,小道上出現了一羣百姓,他們紛紛向城內逃去。

而守城的士兵爲防止倭寇的襲擊,卻關上了城門。這時只見一個小孩與父母失散,沒能逃進城中,就在他和一些沒逃進城的人四處躲避時,一羣倭寇對百姓燒殺掠搶,並攻城。

在這緊急關頭,戚家軍的飛騎猶如天降一般,從倭寇的後面殺出,殲滅了倭寇。剎時,城門大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百姓夾道歡呼,迎接戚家軍凱旋進城。

這就是我眼中的安徽名人館,你認爲呢?。

4. 寫家名人的作文安徽

家(1) 家,對我們而言,是葉落所能迴歸的根;是孤雁所能嚮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擁抱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

家是我們溫馨的港灣。 ——題記 從小到大,家伴隨着我的成長,家記錄了我的喜怒哀樂,而正是這樣的喜怒哀樂讓我學到了很多。

記得上小學二年級時,我學騎自行車。由於起初平衡能力掌握不好,而且腳又踩不到地,所以總是摔倒。

雖然摔得並不疼,但是由於是夏天,幾次摔倒後,便心煩意亂,乾脆坐在地上不起來了。可是這怎能行?行人雖然不是很多,但誰看了不是一個笑柄,於是媽媽趕緊讓我起來,可是我那裏肯聽。

“大熱天的學什麼騎車子,現在交通這麼方便,去個地方坐什麼不行?沒車的地方還可以走嘛……反正怎樣都比騎車子好。” “這不是你要學的嗎?” “我現在不學了可以了吧!” “難道你要當一個失敗者嗎?” “我……” 我被媽媽的話驚住了,我從來沒有想過“失敗者”這一詞,更不會想到這樣一件小事就可以讓我變成一個失敗者……我盯着媽媽,猜想着她接下來的舉動——她一定會把我從地上拉起來的,一定會!——可是我錯了,媽媽站起來,走到一邊,只扔下一句:“摔倒了,不可怕,只要你肯再站起來,你還可以成功,但是如果你放棄,你就會一事無成。

你自願吧……” 就在那一天,我學會了騎自行車,學會了站起來。從此,“站起來”便成爲了我的生活支柱,不管做什麼,學什麼,遇到什麼樣的難題,回到家,想起那句“站起來”我都會繼續走下去。

因爲這樣,在班中我有着讓人羨慕的成績;因爲這樣,我能夠在聯歡會上和同學一起吹奏自學的樂曲;因爲這樣,我在級部擁有着不錯的人際關係;因爲這樣,我才能坐在第一考場中,信心十足地與整個級部的精英同場競技……是的,我曾一直以爲,我所取得的,都來自於“站起來”,但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真正支撐我的是家,是那個幸福而溫暖的家。 是家,在我最疲憊的時候,給了我一個溫馨的“岸”;是家,在我進入低谷的時候給了我鼓勵;是家,讓我擁有了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和一個可以腳踏實地的少年。

或許將來有一天,我將會遠離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但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在遙遠的天邊,有一個寄託我回憶的地方,那是我永遠的依靠,永遠的避風港…… …… 家(2)世界上總有這麼一個地方,在狂風雨肆的時候給我們以庇護,在心靈疲憊時,給我們以安慰。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總需要這樣一個供我們能夠休憩的地方,這就是家。

一天又一天,每當日暮西山,華燈初放,街上如水流瀉的車流、行人匆匆的腳步,無不向着一個方向——家。 沒有家的人,永遠沒有一種歸屬感,就象一朵永遠漂浮不定的雲。

但是,家,不僅僅是一間四四方方的房間,不僅僅是美麗豪華的佈置。組成家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我們的情,我們用心靈去經營的情,因爲這種關愛的情,所以感到溫暖,讓我們感到放鬆。

因爲情,所以牽掛,因爲情,所以眷念。 我的家,和千千萬萬個家一樣普通。

六十多平方米的樓房,沒有堂皇典雅的擺設,沒有富麗華貴的裝飾,有的是小小空間承載之下的夫妻之情,之愛,這些漫溢的深情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家,我們的家。

我們人人都渴望擁有的溫馨的家。 家,是歸來時愛人遞過來的一雙拖鞋;家,是孩子蹦跳着貼進懷中的笑臉;家,是餐桌上冒着熱氣的一羹一飯;家,是牀頭燈輝映下透着甜蜜的雙人牀…… 家,是濃濃的愛語;家,是絮絮的嘮叨;家,是一頁一頁翻過去的瑣碎的日子;家,是一串串穿起掛在房檐下的紅辣椒…… 家,是停泊的港灣;家,是歇腳的驛站;家,是睡覺時最踏實的相依;家,是老公的那句粗話——個放屁都不用憋着的地方…… 在我的字典裏,家有着這樣多的註解啊。

我愛着我們這個平平常常的小家,陶醉在它的溫暖和幸福裏,滿足而又心存感激。 可是,未曾料到有那麼一天我也會家外有家。

一切緣於一次不經意的網上點擊,從此“紅袖添香”成了我的新家,BLOG和文集成了我的精神家園。如同一個醜小丫突然之間看到了一件綴着蕾絲花邊的連衣裙,擁有那份美麗的欣喜讓我不知所措。

我用飽浸心香的墨頁點綴它,用無限的柔情愛戀着它…… 每天清晨我都會地開啟新家的門,看看來了哪些新客人,有了哪些新作品。看朋友們的文字,回覆大家的評論和問候,傳遞彼此的心聲和友誼,滿心充盈着歡喜和快慰。

靜夜於屏前一個人獨坐,品一杯香酩,讀一篇短文,與友人海闊天空,與文友吟詩作賦,那種足夠溫馨的家的感覺氤氳心間,常常樂而忘形,沉醉在這家外之家而忽略了現實的小家,惹得老公不悅,兒子不滿。 這家外的家,是我思想的王國。

在這裏,可以掙脫塵世的羈絆,任思緒恣意揚飛;也可以淡泊心境,忘卻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捲雲舒。總是試圖將一物一景一心情傾注筆端,雖然表述無力筆墨稚嫰,但仍執拗着滿腔熱忱着。

擁有一個溫馨和美的家是幸福溫暖的。擁有一個靈魂歇息暢遊的港灣是幸運愜意的。

“紅袖”讓我家外有家。我愛我的家,我喜歡我家外的家。

離家的日子無論是陽光燦爛,還是繁星滿天,無論是快意,還是失落,我都非常想念它。家(3) 家是溫暖的,因爲家裏有母親。

5. 安徽的名人的作文,完整,急啊快快快快、、、、、、、、、、、、、

合肥是安徽的省會,自古就有“廬州”之稱,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包拯、李鴻章更是名遍全國。而安徽還有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那就是我的老家巢湖,今天我就爲大家介紹家鄉的一位名人——馮玉祥。

馮玉祥是近代著名愛國將領。,"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和法西斯統治。後在張家口成立同盟軍,任總司令,多次擊敗日軍,收復大片失地。抗日戰爭初期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與張治中等一同參加了"八一三"凇滬抗戰。馮玉祥戎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級上將,所部從一個混成旅發展成爲一支擁有數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在其50餘年的軍事生涯中,以治軍嚴、善練兵著稱。注重愛國愛民精神教育;強調紀律是軍隊的命脈,致力整飭軍紀,並身體力行,賞罰嚴明;關心愛兵,要求官長與士卒共甘苦,以帶子弟的心腸去帶兵。嚴格訓練部隊,尤重近戰、夜戰訓練和惡劣氣象條件下的艱苦耐勞鍛鍊。

馮玉祥是個十分勤奮好學的人。在他擔任旅長的時候,駐軍湘南常德。每日早晨都要讀2小時英語,他不願意被別人打擾,門外懸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馮玉樣死了”。學習完畢, 門上字牌則換成“馮玉祥活了”。馮玉祥從來不耍大架,待人謙遜有禮。抗戰時期,馮玉祥居住在重慶市郊的歌樂山,當地多爲進階軍政長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擔任保長,馮玉樣毛遂自薦當了保長。因他熱心服務,頗得居民好評。有一天,某部隊一連士兵進駐該地,連長來找保長辦官差,借用民房

6. 安徽名人事蹟作文300字

介子推,重耳(獻公子)微臣,後人尊爲介子,周代晉國大臣,夏縣裴介村人。相傳,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出身事蹟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女士之子奚齊爲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爲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裏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爲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裏,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

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爲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爲子推不平,夜裏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衆人馬

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裏,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爲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爲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爲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爲介休縣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爲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人們爲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後來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爲“寒食節”

傳說文公爲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爲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7. 安徽的名人作文350

我的家鄉是安徽,那裏的名人就像銀河中的星星,數不勝數。鄧稼先就是星星羣中的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

鄧稼先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但仍然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身爲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骨髓裏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把許多年輕人“擋”在了試驗基地的門口。自己不顧生命危險,毅然走進試驗基地研究。

1948年,鄧稼先懷着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在普渡大學當研究員。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着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

鄧稼先在獲獎時的頒獎詞是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雲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樑。我也想讚歎他:“默默無聞多年,爲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當中國的第一枚導彈爆炸,蘑菇雲升起,世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鄧稼先!”

安徽名人有哪些?

安徽的名人有:戚繼光,楊振寧,老子,莊子,陶行知,曹操,華佗,陳獨秀,胡適,包拯,朱元璋。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男,漢族,字國瑞,祖籍江蘇句容,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孤莊村。 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爲地主放牛。至正四年甲申年1344年入皇覺寺,雲遊四方,增長見聞。

二十五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攻佔集慶路,改名應天,其後陸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並自稱吳王。1367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爲號召,派遣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國古代傑出的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 。東漢末年權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東漢末年,面對天下大亂,以漢獻帝劉協名義征討四方。

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民、實行“租調製”,促進中原地區經濟生產和社會穩定。

3、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

齊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五霸之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爲“仲父”。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

4、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人。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

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5、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爲“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鍼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後人稱爲“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華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管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巢湖有哪些名人事例

1、溫宗仁

溫宗仁(1940.10~2008.03),安徽省巢湖市人。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1961年4月加入中國黨。

歷任中國人民南京軍區裝甲兵部組織處副、坦克團委員、坦克師部主任、坦克師委員、軍部主任、集團軍委員、南京軍區部主任、蘭州軍區委員。

2000年6月任軍事科學院委員。是中國黨第十四屆候補委員、第十五、十六屆委員。中國人民上將。

軍事科學院原委員溫宗仁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

2、魯彥周

魯彥周(1928年—2006年11月26日),出生於安徽省巢湖市,中國內地作家、編劇。

1954年,發表個人第一篇短篇小說《雲芝娘和雲芝》。1957年,創作電影文學劇本《鳳凰之歌》,該作品獲得中國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電影文學劇本徵文三等獎。

1958年,創作散文集《淮北寄語》。1966年,魯彥周下放幹校勞動。1973年,創作文集《魯彥周文集》。1979年,創作中篇小說《天雲山傳奇》,該小說獲得中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3年,憑藉愛情電影《廖仲愷》入圍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88年,創作長篇小說《古塔上的風鈴》。

1992年,出版小說《陰陽關的陰陽夢》。1997年,出版小說《雙鳳樓》。2005年,創作長篇小說《梨花似雪》。2006年11月26日晚,魯彥周因病在合肥去世,享年78歲。

3、張本禹

張本禹少將(1899-1937),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 張治中胞弟。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1926年起任國民軍總司令部副官處中尉副官,總司令部學兵團上尉副連長,教導二師警衛營少將營長。

南京軍校第八期學生隊區隊長、中校隊長,第四師十二旅少將副旅長。參加綏遠抗戰。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參加南口戰役。

1937年8月下旬於南口東站遭日軍飛機轟炸殉國。犧牲時任 國民軍陸軍第13軍4師12旅副旅長。1981年被安徽省追認爲烈士。

4、李克農

李克農(1899.9.15~1962.2.9),漢族,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中國人民進階將領;1926年加入中國黨,曾任紅一方面軍保衛局、紅軍工作部。

解放戰爭時期,任社會部、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代表團委員兼祕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外交部副、人民軍事委員會情報部。

1953年起,任副總參謀長、調查部。1955年被授予上將,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是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6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

5、廖永安

廖永安(1320年—1366年),字彥敬,巢(今安徽巢湖)人,元末巢湖水軍將領,朱元璋麾下早期將領,鄖國公。慶國公廖永忠之兄。 

元至正十五年五月,廖永安率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此後屢立戰功。至正十七年,隨徐達收復宜興,深入太湖時爲吳將呂珍所敗,被俘。至正二十五年,在囚牢中逝世,死後,朱元璋爲之痛哭,並親自寫文祭奠,配祭功臣廟。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於雞籠山築壇,祭奠廖永安。洪武二年正月,又於雞籠山祭奠。

洪武六年,朱元璋追諡其武閔。洪武九年,又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不久又改封爲鄖國公。

安徽名人故事

名人軼事-實事實說

時永華,1954年11月生,安徽蕭縣人,1976年元月復員轉業回到蕭縣,因爲他是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又是部隊專業搞宣傳的幹部,蕭縣人民武裝部把他安排在蕭縣縣委宣傳部工作。

12月15號,安徽省農業學大寨趕郭莊會議會場定在蕭縣南郭莊,蕭縣委員會安排時永華負責會場佈置工作,給他安排最好的房間,蕭縣縣委招待所二樓。

安徽省農業學大寨會議在郭莊勝利召開了,副總理陳永貴在大會上作了重要指示,安徽郭宏傑作了全面總結報告。

15號下午會議分組討論,要求各市縣總結學大寨趕郭莊的經驗和教訓。

安徽日報社記者對時永華同志進行了現場釆訪:問:蕭縣人民羣衆的實際生活情況如何?蕭縣農村畝產糧食平均多少斤?是否向說的哪樣?

時永華的回答是:“我是一名轉業幹部,黨員,實事求是,實事實說,我們老家鄭腰莊公社平均畝產糧食300斤,社員生活連紅芋片都吃不飽,一年到了春節才能夠吃上一頓肉”。郭莊黨支部說:“郭莊社員一年細糧粗糧各一半,都能吃上飽飯”。

蕭縣縣委第一,安徽郭宏傑在報告裏說:“現在郭莊平均畝產量都已經達到了噸子糧(每畝地生產糧食2000斤)”

時永華說:“安徽郭宏傑的總結報告,不符合實際,不實事求是,是欺騙黨和毛。他完全是在吹牛”。

晚飯後,記者向作了彙報…

7點左右,給蕭縣委員會吳主任打電話說:“調查清楚是誰膽敢污衊郭莊和蕭縣,打他個現行反分子,加重處理”。

16號上午8點鐘,蕭縣幹警開着北京吉普車,挎着64式半自動步,把時永華五花大綁,開進了蕭縣,他們用裝團結煙紙箱子在上面上道:“破壞農業學大寨趕郭莊的現行反分子時永華”紙牌子掛在時永華的脖子上,圍着蕭縣縣城大街遊了三圈。結束後押進了蕭縣拘留所。

1977年,“四人幫”了,蕭縣縣委第一,安徽郭宏傑追隨反集團,決定:“撒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黨籍,三年”。

蕭縣縣委領導把時永華從拘留所接了出來,重新安排了工作。

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文化大10年的真實寫照。

搜尋安徽地名故事名人故事

話說安徽名人

一、自古皖楚多俊才

“淮河流域,陽開陰合,爲我國數千年來史的中心,其代產英雄,龍跳虎臥,爲吾國數千年人物史的代表。”——梁啓超

處於淮河流域的安徽是個多產家、軍事家的省份,隨手拈來名噪青史的就有:春秋時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楚漢爭霸時在項羽大帳羽扇綸巾、料事如神的范增;漢末三國紛爭時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以及周瑜、魯肅;宋代有名揚天下、節照千秋的包拯;元末明初安徽屬地地爆發了著名的紅巾軍起義,鳳陽人朱元璋混水摸魚,劍走偏鋒,終成明朝的開國皇帝。清朝咸豐年間,中國、軍事舞臺上一支重要力量——皖系集團崛起,爲首者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發動者與躬親者之一。進入,“北洋三傑”的合肥人段祺瑞是皖系的重要人物。稍後,方面重量級的有馮玉祥、張治中、衛立煌、孫立人等;黨方面著名的有陳獨秀、王稼祥、李克農、陶勇、皮定鈞、洪學智等數十位進階將領……安徽好厚,厚在一個個閃光的名字裏。

這種觀點雖然偏頗,但是“安徽人左右了中國的發展”卻是十分中肯的,安徽人在思想、、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深深影響着中國歷史的進程。在思想方面。有人就把三個安徽人與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相比,有人說世界近代史是這三個猶太人的歷史,那麼中國古代社會後期乃至近代的歷史可以說主要是三個安徽人的歷史。這三個安徽人就是:朱熹、戴震、胡適。他們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人們的觀念。馬克思揭示的人類社會歷史的認識;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世界的認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改變了人們對心靈世界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猶太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而思想家纔是改變歷史、創造歷史的巨人。馬克思“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開創了一個龐大完備的學說體系並引發了波及全世界的社會主義浪潮;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之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不僅帶來人類行爲學方面的,而且影響遍及人文科學和文學藝術各個領域。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之父,他的貢獻不僅僅在物理科學領域,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影響了人類的宇宙觀、世界觀。

三個影響中國歷史的安徽人也都是思想家:他們是:朱熹、戴震、胡適。他們的貢獻在於在思想領域改變了宋以後中國社會的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朱熹成爲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世稱“前有孔夫子,後有朱夫子”。其學說思想從元代開始成爲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深深影響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將洛學、濂學、關學等數家之學融會貫通,而成爲理學的集大成者,“閩學”的創始人,他建構了一個慎密而龐大的“思想庫”——理學體系。終於成爲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作爲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地儒家學者之一,朱熹的《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周易本義》等影響重大,尤其是《四書集註》更是後世科舉應試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讀本與男學入門書籍,因此它在中國古代社會後期具有不可比擬的文化地位。作爲宋元明清的官方哲學,朱熹的思想成爲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意識形態,其文化地位在封建社會後期是無可比擬的。

安徽歷史人物及其事蹟

安徽歷史人物:劉銘傳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生於安徽合肥縣(今肥西縣)酉鄉大潛山下的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咸豐初年,江淮一帶赤地千里,匪禍叢生,鄉里土豪以保衛地方爲名濫派費用,威寡居的劉母。18歲的劉銘傳怒不可遏,遂刃豪揭竿,並在其家附近安營紮寨,保衛閭里。

1861年,李鴻章回合肥爲曾國藩募兵。時已爲“都司”的劉銘傳投奔李鴻章,參加其編練的淮軍,從安慶順江南下。以後,劉銘傳因參與太平軍。捻軍有功,累升至直隸提督。1873年因故辭職回鄉居鬧,住在劉老圩。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奉旨進京,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他密抵臺灣後,積極佈防、備戰,合肥民間傳,他曾以數百隻夜壺做成蓮花燈,放漂海上,假“戰船百艘”之勢,擊退侵略軍,導演了一場流傳至今的“劉六麻子(劉的綽號)保臺灣”的壯舉。中法臺灣之戰,歷八個月之久,以中方勝利告終。1885年10月12日(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清宣佈臺灣正式建省,劉銘傳被任命爲臺灣省的第一任巡撫()。

劉銘傳在抵臺週年時,上專折指出:“臺灣爲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一有釁端,輒欲攘爲根據。今大局雖雲粗定,而前車可鑑,後患方殷。一切設防、練兵、撫番、清賦諸大端,均須次第籌辦。’他於臺灣巡撫任上六年,積極實行“新政”辦洋務,做了許多好事。可以歸納爲:

一、整軍備戰,創辦軍工企業劉銘傳聘用洋教習,以新式操典訓練軍隊,重在提高戰鬥力。還在基隆護尾(今淡水)澎湖等地構築了多座“鐵水泥”結構的炮臺,配置了新式後膛炮,在港灣內暗埋沉雷、碰雷以待敵。他創辦了機器局、軍械所、火藥局、水雷營。這些,極大地提高了臺灣的防禦能力。

二、“通商惠工”,以商戰來求富隨着局勢的相對安定,臺灣迅速辦起了近代工業和商業貿易。劉銘傳先後倡辦了煤務局、煤油局、伐木局、蠶桑局、鹽務總局、通商總局、招商局(設在新加坡,專門洽談僑資“引進”)、撫墾總局,以及樟腦官營等。還重劃行政區,加強市政建設。他的‘育戰”做法的核心,是“求富”。

三、修築鐵路,發展近代交通劉銘傳親自督陣,任命臺胞林維源爲總辦(後由他人接任)修築的基隆至新竹鐵路,全線近100千米,耗銀129萬餘兩,爲我國自籌資金、享有主權的第一條鐵路。當大清郵票還在海關總稅務司外國人控制下時,臺灣郵政總局已發行郵票了。臺北一福州、臺灣安平一澎湖媽宮港海底電報線以及島上幾條陸線的敷(架)設成功,極大地便利了臺灣與和臺灣島內的通訊聯繫。

四、清賦理財,廣泛羅織人才劉銘傳決意在經濟上達到“以臺之財,供臺之用”,減輕負擔。他清理田賦,整頓稅收,引進外資,廣開財源。他還進山“撫番”,安定民心,並單獨爲中部山區的少數民族山民辦了學校。他不計較湘、淮系,不論臺人人,任人唯賢,實事求是,難能可貴。

劉銘傳在臺灣實行的一系列改革,不可避免地遭到清廷內頑固派的反對,也受到臺灣島上一些人的忌恨。1891年(光緒十七年),他辭官還鄉。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劉銘傳在內憂外患中,積鬱沉痾,於1896年1月12日凌晨辭世。《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稱讚曰:“臺灣三百年間,吏纔不少,而能立長治久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劉銘傳在抵抗法國侵略、臺灣建省和建省後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先軀,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人物,受到海峽兩岸人民長久的懷念。如今,臺灣島上還有許多劉銘傳的紀念設施。

清初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孫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槐、姚鼐,清代小說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清代戲劇家、徽劇領袖程長庚,現代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著名學者胡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經濟方面,主要有清代經濟學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等

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創始人李鴻章,中國黨和新文化運動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

安徽省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吳敬梓、呂蒙、陳獨秀、華佗、陶行知。

一、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二、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爲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衆,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三、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啓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四、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據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

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鍼灸各科,對外科尤爲擅長。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已佚。今亳州市有“華佗庵”等遺蹟。

五、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35年,在中國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吳敬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獨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神醫華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安徽名人—李鴻章的事蹟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作爲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爲“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爲“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爲“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