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坦洋工夫地理標誌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5W

坦洋工夫地理標誌

坦洋工夫地理標誌是指產自中國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坦洋鎮的一種傳統的手工綠茶。坦洋工夫茶選用當地自然環境優越的茶園茶葉,採用手工製作工藝,經過搖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茶湯呈黃綠色,清香高爽,滋味甘而不澀,耐泡性高,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該茶歷史悠久,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是中國重要的茶葉品種之一。坦洋工夫茶的地理標誌保護旨在保護該茶的原產地和製作傳統,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和增強該地區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坦洋工夫茶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茶類,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茶,擁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對我們人體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坦洋工夫茶的歷史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1

   坦洋工夫的歷史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於清咸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爲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遙望當時清朝正處於受鴉片侵害的年代,作爲泱泱大國的華夏財富在不斷的向海外流失的時候。坦洋工夫茶卻峯迴路轉般爲我國掙回了無數的財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可謂迷倒天下茶葉愛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發現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豐元年成功的研製出現今坦洋工夫紅茶。光緒年間,安微返鄉時候將其雲南移植——滇紅。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誌名稱保護正式透過國家批准。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誌名稱爲"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註冊證明商標。並作爲中國申奧第一茶登上國際舞臺。同時被英國王室列爲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時候成爲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坦洋功夫"是綠茶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產值約佔全球茶葉總產量的80%。由於選料嚴格,工藝考究;是紅茶之上品佳麗,保健功能尤見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榮譽: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爲"中華名人特供茶",並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制定了相關標準,進一步規範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爲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的篩選後,鑑於新坦洋茶業集團在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集團被選爲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隆重宣佈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集團,並親自新坦洋茶業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一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共同鑑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1915年坦洋工夫憑藉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獎章,爲坦洋工夫成爲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時隔一個世紀後,在福安市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2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佈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餘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參看《閩東志》)。

  其優質核心產區位於歸嶺一帶,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爲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

  當時民諺雲:“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爲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製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

  後因茶類佈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福建福安生產什麼茶葉?

福建福安生產坦洋工夫茶。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於清咸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爲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

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誌名稱保護正式透過國家批准。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誌名稱爲“坦洋功夫”。

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註冊證明商標。並作爲中國申奧第一茶登上國際舞臺。

擴展資料

坦洋工夫茶形態特徵:明洪武四年(1371年),當地茶農從野生叢林中發現一株神異的古茶樹,遂將母本原株移到家園,經悉心培育分離選育出有性羣體小葉種。

該茶樹爲灌木型,樹高2米左右,樹勢半披張,分枝適中較密,枝條細小;葉中型,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葉呈水平着生,葉平均長8.8釐米,寬爲3.5釐米,葉面多隆起,葉色綠或淡綠。

有少數呈紫紅色,芽葉茸毛稀少,多數屬於中葉類,一般大葉類佔30%,中葉類佔60%,小葉類佔10%左右;花型尚大,花萼5片,花瓣6-9瓣,柱頭多數爲三分叉,雌蕊高於雄蕊,子房較大;育芽能力較強,芽頭密度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茶

詳談坦洋工夫紅茶

詳談坦洋工夫紅茶

  導語: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紅茶之一,相傳於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試製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產區分佈很廣,以福安市坦洋村爲中心遍及福安、柘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條索圓緊勻秀芽毫金黃,色澤烏黑油潤有光澤,湯色紅豔清澈明亮,滋味清鮮甜和爽口,香氣醇厚桂花香,葉底紅亮勻整,深受消費者青睞。

  福安是“中國茶葉之鄉”,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雅士曾留下衆多茶葉讚美之辭,民間也流傳着大量茶葉生產和茶農生活的傳說、歌謠和諺語,並形成了一套十分講究的品茶技藝。因此,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了探索福安歷史人文的一個視窗。福安茶樹品種最多,生產茶類最多,最著名的當屬“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紅茶創產於清代的咸豐年間,曾作爲和平的使者,遠銷荷蘭、日本、英、法、俄等國家,爲世界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瞭解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市在申報“坦洋工夫”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獲得成功的今天,又將“坦洋工夫”作爲福安茶葉的區域品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大角逐。與此同時,我們作爲茶文化的工作者對“坦洋工夫”茶藝進行深入探討,以促進茶產業茶文化共同創新和發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一、“坦洋工夫”之鄉茶藝探源

  坦洋工夫被列爲福建省三大工夫紅茶之首,它的原產地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位於閩東最高的峯巒——白雲山麓。這裏常年煙雲緲緲,雨霧濛濛。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有個叫胡進四的茶農用萎凋、揉捻、發酵、烘焙等工序精製而得湯色紅、味鮮醇、耐沖泡的的工夫紅茶,取名:坦洋工夫。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引來四方客,坦洋工夫紅茶以其翹楚的魅力迅速扣開國門,銷往海外,芳名遠播。最鼎盛時,光坦洋村一條街就有三十六家茶行。每年制幹茶兩萬多箱,茶葉收購範圍幾百裏,攬括周圍七、八個縣,暢銷二十多個國家。國外來信只要直書“中國坦洋”,無須冠以省、地、縣名便可準確無誤地送達收信人手中。現如今,福安已擁有茶園30餘萬畝,年產量兩萬多噸,出口茶葉3000餘噸。福安,不僅是坦洋工夫的原產地,還是我國綠茶,花茶的主產區。

  在悠久種茶、飲茶歷史的薰陶下,福安人在懇親訪友、饋贈禮品、婚喪喜慶、古葬習俗、治病藥方等生活和民俗的領域中,茶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福安人喜茶重茶,將茶葉列爲開門七件事之列,接待客人先茶後飯,謂之“茶哥米弟”。有句茶諺“天亮一碗茶,藥店無交家”,意則每天喝茶有益健康。飲茶,植根於民間生活,有時粗獷,有時精細。比如農家人田間地頭勞作,以大陶壺沖茶,大碗飲喝,隨意而又簡單,不拘禮節,不講章法,主要用以解渴。而一旦有客至家中,必以小瓷盅沖泡,還要用茶盤端上敬客。如果是不常造訪的貴客或遠道而來的稀客,則要以冰糖茶招待,並佐以茶食,以表熱情周到。泡茶之水也有講究,一定要是剛燒開的水,最忌“無意沖茶半浮沉”。

  飲茶習俗,流傳於福安民間更是趣味生動,多姿多彩。鬆羅鄉一帶的畲族村莊沿襲着一個諧趣橫生的習俗——寶塔茶。畲族新娘過門之前,女方“送嫁嫂”用五隻碗疊成一個三層的寶塔,一碗作底,中間三碗,再在頂層壓一碗。倒上泡好的茶水,託舉到前來迎親的“親家伯”面前,“難爲”親家伯,要求他一滴不濺喝完這些茶,纔可接走新娘。親家伯接茶盤拆寶塔的過程也有技巧:用牙咬住頂上的一隻碗,雙手攏住中間的三隻碗,仰脖喝盡茶水,將其餘四碗分給同伴共享。遊戲逗趣畢,敲敲打打新娘踏着米篩出孃家門;新娘茶是福安畲漢兩族同有的一個習俗:新娘婚後第二天上午要到廳堂上會見夫家的女眷,在伴娘媽的指引下,新娘沿大廳四周向左右長輩一一施禮,俗稱走“四角坪”。之後由伴娘媽引席認親,新娘敬獻用紅棗、冬瓜糖、冰糖、花生和茶葉沖泡的糖茶;過年茶是正月初一早飯後,住在同一座大院的左鄰右舍按各家人數互相敬獻糖茶和年糖年餅,氣氛喜慶祥和,並互祝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和和順順、早發大財;出行茶就是新的一年裏家人第一次出遠門、上學、上班要喝蜜糖茶,喻意:嘴甜好辦事。除此之外,福安人敬茶如神,在祭祀儀式中茶總是擺在最前頭。畲鄉人還有病逝帶茶歸的風俗:去世的老人手上要執一茶枝,據說茶枝一拂能使黑暗變光明,歸陰時好開路。茶還作爲定情信物,小夥子第一次到女方家,送一包茶葉,一包冰糖,要是女方家長樂意收下,這門親事就有七分成了。諸此種種,可見福安人愛茶敬茶的心理態勢。

  流傳於民間的象徵型、生活型、藥用型的茶俗,還有藝術型、祈福型的茶道,都充分體現了福安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追求。林語堂說:中國人最愛品茶。其實,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品茶習俗往往是茶文化最直接的體現。這些生活茶藝就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取之不盡的茶文化的源頭。

  二、“坦洋工夫”茶藝探討

  根植於福安這片茶香飄溢的沃土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古老獨特、絢麗多彩的福安茶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爲我們的茶藝節目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茶藝與繪畫、音樂、文學、舞蹈一樣,雖形式不同,但都力求表達一種思想。茶藝的主題與核心透過泡茶者傾情演繹表達出來。自九十年代初福安市連續舉辦兩屆“中國(閩東)福安國際茶文化交流會”以來,歷經十餘載,我們茶藝團按各種茶藝自身的技術要求進行編創、移植、改編,形成了一系列茶藝節目。有:茉莉茶藝、烏龍茶藝、禪茶藝、畲族新娘茶藝、畲漢新娘茶茶俗、畲族寶塔茶茶俗表演等。組合成一臺集茶歌、茶舞、茶藝、茶俗於一體的茶藝晚會。以這種茶藝晚會的形式接待到當地指導工作的專家、洽談商貿的外賓,高雅而獨特。茶藝團還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福州、武夷山等地演出,爲宣傳福安,發展經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坦洋工夫紅茶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於舞臺,它獨具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應當用怎樣的手法表現出來呢?早期,坦洋紅茶的沖泡是用一套黑瓷燙金梅花圖案的樸實穩重的咖啡茶具,配上茶匙、糖夾和黑色脫胎百福茶盤,由茶藝小姐分到各桌上衝泡來完成的。表演前茶藝小姐在後臺燙杯,溫壺,用茶量按一人5克計,一桌30克上等紅茶。在壺中泡好,糖罐內盛放滿方糖,奶杯裏泡勻咖啡伴侶。這些都備好後裝入茶盤,茶藝小姐們身穿暗色素雅的印花絲絨旗袍,右手將茶盤高高托起,左手護着茶盤邊沿,魚貫而出,分成一人一桌,按“鳳凰三點頭”的招式,分三輪(每杯三次)將紅茶湯注入茶杯,按西式咖啡茶禮擺放好杯、託和茶匙,恭恭敬敬地獻給每位賓客,而後,再禮貌地依次爲需要調飲的客人添上方糖和咖啡伴侶。這套茶藝親切、溫馨,樸實無華。

  隨着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人們的.文化生活要求、藝術欣賞、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先前的泡法延續多年,顯得陳舊乏味,推陳出新迫在眉睫。更何況坦洋工夫曾經有着輝煌的歷史,榮登英國女皇下午茶的大雅之堂,獲得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而名噪歐羅巴洲。作爲聞名遐邇的坦洋工夫紅茶故鄉的茶文化人,沒有爲坦洋工夫紅茶設計出一套獨具特色的茶藝,終究是個缺憾。爲了填補此項空白,帶着這個心結,我苦思冥想、探索、實驗,終於發現坦洋工夫紅茶可以佐以少量高度白蘭地酒進行參調,口味更加濃烈芬芳,且絲毫無損於紅茶高貴醇香的品質。設計出由內到外,由中到西,循序漸進的泡法,不正彰顯出當年坦洋工夫從白雲山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獨特魅力與嬌容?

  三、坦洋工夫紅茶藝編創

  美稱“紅衣佳人”的坦洋工夫紅茶,其外形條索,緊結圓直,色澤烏潤,茶毫細細,略顯金黃,香氣高爽,湯色明亮,滋味醇厚,適於清飲。也可調成檸檬茶、奶茶、玫瑰紅茶、冰紅茶,還可以用濃香型的高度醇酒調配成奶酒茶。初步設計好的方案得到領導的支援後,我立即趕赴省城配齊一套頗爲滿意的、非常適合表演紅茶藝的、格外別緻的歐式咖啡茶具,另外還加入了6個與其花色幾近一般的中式茶盞。這以後就開始埋頭不斷調試茶、湯、料的比例,琢磨表演的招式、手法,甚至於每個茶具的起落放置都力求合理、美觀又協調。這期間,我和團裏的兩位茶藝同仁從影視資料中拷下英式晚禮服的照片,請來美術老師根據意圖畫出服裝設計稿,並送往省城藝術服裝店製作,許多貼花、花邊裁縫做不出來的,我就自己動手縫上。我們又一起選擇伴奏音樂,購來一張歐式玻璃桌,旁邊置放一個酒瓶架,上面擺放一籃非常真的裝飾瓜果……。經過近兩個月演練,一套完整而有新意的坦洋紅茶茶藝終於可以登臺了。這個節目有一個主泡茶藝小姐,一(4)[方糖入盞]把高度濃香型醇酒澆在方糖上,點燃片刻,放入杯中

  (5)[注茶敬客]助泡小姐捧杯,主泡小姐起身走在前面,將一杯杯醇香奶酒茶恭敬地獻給嘉賓。這種調飲法,能使紅茶的香氣更加濃烈芬芳,茶香、奶香、酒香相容並蓄讓您刻骨銘心。在哪裏品飲此茶,便難以忘卻那個地方……

  (6)[盡杯謝客]坦洋紅茶表演禮畢

  茶藝美學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吸納了衆多的文化基因。每種茶可以採用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泡法,但都必須掌握一個核心:享用好這泡茶,讓它達到最佳的沖泡效果,最佳的口感,最佳的觀感。坦洋工夫紅茶還可以沖泡成玫瑰紅茶、香檳紅茶等等。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而茶經濟的發展又向茶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茶文化是個發展的大舞臺,還有很大的空間留待你我去不斷地發掘、探討和創新.

;

坦洋村的重點古建

施光凌武藝高強,雙手能舉390斤的石鎖一對(石鎖現還儲存)。1860年,福安一帶山寇紛起,清請其團練籌防,他身先士卒,遂平息寇亂,保境安民。施光凌雖問鼎武科,文韜武略,卻無意仕途,有多次機會,皆爲其放棄,如平息寇亂後,朱邑候欲向清廷推薦,爲其婉拒。施光凌一生操守謹嚴,人敬而憚之,由其始建的豐泰隆茶行建築羣雄偉壯觀,經二百餘年滄桑,風姿猶在。抗日戰爭時期,閩東第一學府——福寧中學移往坦洋,就落址豐泰隆宅院,使其一度成爲閩東的教育中心。施光凌樂善好施,如建祖祠,興義塾造橋鋪路等,其它如親族有婚嫁喪葬乏資者必賜之,青黃不接告貸者必應之,因憐乞人,蓋瓦屋數間以庇其孳。其善舉不可一一枚舉。施光凌悉心敬業,豐泰隆茶行加工的紅茶形肥壯勻整,味醇厚香濃,色紅亮清晰。其鼎盛時期,年製茶達3000多擔,冠以坦洋工夫暢銷世界各地。據載,由於施公之影響,英國人購茶以坦洋工夫爲最多。

著名的豐泰隆茶行的創始人,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的創始人之一。據族譜記載,施光凌“勤種植、謀服賈、會英商,購買中華茶以坦洋出爲最,爲公之力也”。當時以英國爲代表的外國列強在武力侵略中國的同時,把一船船的鴉片運進中國,掠走了成千上萬的白銀,造成大半個中國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而以施光凌爲代表的茶行老闆,卻用一船船的紅茶換回了大量的白銀,給家鄉帶來了繁榮富裕。[1] 坦洋村本是福安白雲山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然而,當歷史走進清代的咸豐元年,這個村子因首創一種後來名爲“坦洋工夫”的紅茶,遂名聞天下。

坦洋村在福安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社口鎮,羣峯環抱,羅如屏列。從鎮上出發,傍山緣溪而行,跨龍鳳橋、真武橋,就到了桂香山下豁然開朗、風光秀美的坦洋。

清人郭蘋野有《坦洋村記》雲:“至坦洋,四山排闥,一水中流,雞犬相聞,圜闠茂盛。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爲小武夷是也。”所謂“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爲小武夷”,蓋言坦洋工夫紅茶的制藝源自武夷,在外國人看來,它是一種別具風味的武夷紅茶。但坦洋人似乎不滿意“小武夷”的冠名,也許是爲了區別於武夷山的紅茶,坦洋人把本村創制的紅茶正名爲“坦洋工夫”。

當年坦洋工夫首次驚豔於英國典雅的“下午茶”,便獲得王室貴族的珍愛,於是,“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產爲最”,坦洋工夫一時間風靡英倫三島。

數量日增的紅茶海外貿易爲坦洋村注入了活力,使它成爲八方茶商趨之若鶩的生財之地,坦洋村很快繁榮起來。從清咸豐到光緒的幾十年間,遠近茶商在坦洋設立的茶行竟達36家,許多茶商、茶農紛紛在此定居置業。坦洋村裏,茶莊貨棧鱗次櫛比,長街幽巷庭院深深。從這裏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吳步雲、施長壎、胡兆江等一批縱橫商界、叱吒風雲的閩海茶商。遙想當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動,彌月不散,儼然一幅清明茶鄉圖。民謠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鋪路做牀倒”, 正是當年坦洋村市井繁華、茶季繁忙的寫照。

然而繁華如夢。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海陸交通阻隔,加上苛捐雜稅,商人摻雜作假,以及印度紅茶的興起等原因,坦洋工夫市場迅速萎縮,坦洋村的百年鼎盛漸漸泛黃,淡入塵封的歷史,茶村民生凋敝,唯餘斜陽巷陌,古棧荒宅。

改革開放如浩蕩的春風春雨,使千山泛綠,萬樹抽芽,醒來的坦洋工夫猶如枯木逢春,漸次復興。

2001年,福安市因擁有30萬畝茶園和名茶坦洋工夫被國家命名爲“中國茶葉之鄉”。2006年,坦洋工夫被審定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0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坦洋工夫——白雲山麓的紅衣佳人,終於重洗仙顏,再現“生態、和諧、健康、高貴”的品格、醇厚的芳香和浪漫的紅豔,走向人間世界。

風雨廊橋、天后神宮、茶棧茶場、土築雕樓、茶商羣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今日茶村仍有許多與茶有關的古建築遺存。徜徉青磚黛瓦的坊巷間,重溫坦洋工夫的坎坷,如同返回歷史。 茶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休閒文化,它與休閒、旅遊活動關係密切。同時,喝茶有利於身體健康。茶葉含有450餘種有機化合物,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歷代醫書先後記載茶葉有20項、219種藥效。自古以來,人們還用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在現代生活中,喝茶還可以融洽人際關係、豐富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質。對於福安而言,開展茶文化旅遊是在利用其豐富的茶文化旅遊資源的基礎上,順應該市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當代休閒與旅遊發展趨勢的需要。

1、營造鄉村休閒環境,需要開發茶文化旅遊資源

坦洋,是我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透過新農村的建設,將給人們一個比較舒適的鄉村,適合人居與休閒,這也爲農村發展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開展茶文化旅遊,營造鄉村茶文化閒適的意境,是我市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休閒鄉村的必要途徑。

2、促進旅遊縱深發展,開發茶文化是必要之舉

茶文化旅遊是體驗性旅遊,是文化性旅遊。福安的旅遊產品匱乏,開展專項旅遊,體驗茶文化旅遊是我市走出旅遊產品單一,邁向旅遊產品多緣化的的必經之路。開展茶文化旅遊正切合福安旅遊向縱深發展的需要。

3、振興茶產業,促進福安經濟發展

進行茶文化旅遊開發,一方面,可以幫助“坦洋工夫”茶葉品牌走向全國,提高其知名度,增加銷售量,振興茶產業;另一方面,發展茶文化旅遊,促進茶業和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互動與整合,以旅促茶,帶動農民致富,可以促進農村經濟和旅遊經濟。  “坦洋工夫茶”是享譽海內外的世界名茶,而坦洋,這個世界名茶的源產地也隨着“坦洋工夫茶”的足跡,曾經芳名遠播。

“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牀倒。

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

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

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鳳橋。”

這是當地一首形容坦洋當年繁華景象的民謠,而在“坦洋工夫”紅極一時時,中外人士對這個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坦洋作出了種種的猜測。有人把坦洋描繪成一個繁華的大都市,遍地黃金,是一個當時茶商掘金的最佳之地;也有人說它是一個茶香四溢的美麗莊園,仿若世外桃源般美輪美奐……

如今,當記者再次踏進這個造就“坦洋工夫”的村落時,那褪去了往日繁華的坦洋,唯有滿山茶香依然如故。

履痕歷歷真武橋 寄託茶人古樸祈求

從福安市社口鎮乘坐小三輪前往坦洋,路寬兩米多,沿着山腰盤繞。當時天正下着小雨,遠遠近近的茶山在雨中雲霧繚繞。近15分鐘,司機說坦洋到了。此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廊橋,廊橋邊上還豎立一塊刻有“坦洋”二字的石板標記,經司機介紹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坐落在坦洋村口的茶葉交易橋——真武橋。

真武橋是坦洋村的第一景觀,木質廊屋,石木結合。遠觀其橋,由無數個加了瓦蓋的亭子連起來,底下部分是用花崗岩砌成,呈拱形橫跨坦洋溪。走進其中細觀其橋,每條橫樑的兩側盡頭都垂下一段短短的吊柱,各吊柱的下方分別懸着一個燈籠狀的木雕,四周雕刻着花草蟲魚。林立的木柱和神龕被塗上一層大紅色,整個廊橋呈現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

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真武橋是福安通往壽寧的重要通道。當年這裏也是茶葉運輸最繁忙的地方,橋下的水路可以通船,茶葉就是從這裏啓運歐洲各地的。而說起真武橋的來歷,坦洋村黨支部胡晨潮還講述了一段關乎“坦洋工夫”的歷史。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坦洋村有一位名叫胡福四的茶農,培植出一種茶,名曰“坦洋菜茶”,而後周邊十里八鄉的茶農都種上了這種“菜茶”。爲便於交易,當地茶農就在福安通往壽寧的古道上修建了這座廊橋。但是坦洋廊橋建造以來屢遭劫難。於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武舉人施光凌等再建時,用真武大帝坐鎮。真武是掌管北方和水火的神明,手中握有龜蛇二將,於是被茶鄉百姓尊奉爲保護神。

每逢茶市開市,或農曆三月三、五月五,坦洋茶農們都會擺上供品,燒起一炷炷香,禱告廊橋平安,祈求茶鄉興旺。由此可見,真武橋在坦洋茶農們眼中已不僅僅只是一座橋,伴隨着“坦洋工夫”興盛衰敗,歷經歷史演化過程,它已變成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化,其中包含着當地茶農對茶葉一片深情的古樸祈求。

如今,駐足於真武橋上,眼前是一片坦洋歷史縮影。橋下溪水清澈,那看起來涉足能過的小溪,曾經繁榮交易在這裏頻繁上演。橋旁樹木枝繁葉茂,透過點點綠意,曾經繁華的茶莊疊嶂近在眼前。

百年古茶街 一世繁華仿如夢

過了真武橋不遠,便進入坦洋村中,村民大都居住在坦洋溪的南岸,縣道穿村而過,成爲該村的鬧市。坦洋村分上街和下街,這裏的古宅幾乎都是當年繁華的時候建造的。據《福安縣誌》記載,最隆盛時,坦洋一條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幹茶兩萬多箱,而這便是坦洋下街。在胡晨潮帶領下,記者從公路邊的一個拱門入口沿石階而上,進入了下街。

整個下街是一條狹窄巷道古弄,顯得特別寧靜,巷道兩旁是高大的泥牆,泥牆黃中透紅,些許剝落,殘存的毛語錄依稀可辨。

古弄兩邊的“坦洋工夫”古茶行雖然有些許破舊,但卻掩蓋不住昔日的繁華。茶行的建築遠觀並不驚人,可走近一看甚覺高大,臨街鋪面式的,內裏如民居寬敞的廂房,有二層三層,最高爲四層。據胡思潮介紹,茶行底層收購茶葉;二層放置風扇、平篩等設備,爲精製之所;三層做倉庫;如有四層的,則爲工人的住房。“至今依然有茶農們在這些古茶行中製茶研茶,代代傳承着屬於坦洋茶農們自己的‘坦洋工夫’。”站在古茶行前,胡思潮思緒萬千。

從下街出來,沿着縣道走差不多兩百米就到了上街,位於上街盡頭山腳下至今保持完好的五座深宅大院特別引人注目。胡思潮說,五座古宅,爲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大都有百年的歷史了,大宅的主都姓王。

胡思潮告訴記者,村裏人都把這些大宅稱爲“六扇八廊廡”,就是說它們每座是六間堂屋和八個廂房組成的,有寬敞的天井、迴廊、魚池、花壇,偌大的廳堂,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有的大門前還儲存個“下轎亭”,以前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富豪商賈到此都要下馬下轎才能進屋,足以可見當時坦洋富及一方的景象。

坦洋工夫的發展歷程

坦洋工夫屢屢爲國爭光:當年清朝深受鴉片毒害,華夏財富源源不斷被掠往英倫三島,但令人驕傲的坦洋工夫,卻能從大不列顛帝國虎口奪食,爲中國爭回無數真金白銀;公元1915年,其聲譽更達到一個歷史巔峯:與國酒茅臺一起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實乃工夫不負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愛茶人!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發現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豐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試製“坦洋工夫”紅茶。

1875年(光緒元年),安徽籍閩官徐幹臣返鄉,將坦洋工夫種苗及工藝帶回祁門,始創“祁紅”,其後,坦洋工夫工藝又由祁門傳到雲南,稱“滇紅”。

清代·坦洋工夫成爲英國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2007年11月,中國申奧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註冊爲“中國證明商標”。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爲“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的國家標準,成爲第一個獲得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獲中國馳名商標。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業集團代表“坦洋工夫”再次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爲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一個世紀前,一個威懾世界的百年紅茶老字號——“坦洋工夫”,以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與貴州茅臺酒同奪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躋身國際名茶之列。但後來,它卻盛極而衰,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驚歎和難解的遺憾。

一個世紀後,在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綻放生機,藉助海西建設和即將開幕的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東風,復興的浪潮,已經挾着雷霆之勢席捲而來。

這期間,起起落落的世紀故事,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傳奇,就讓我們泡一壺濃濃的“坦洋工夫”,在清鮮甘甜的茶香中,聽福安茶人們講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是全國第二大茶葉主產市(縣)、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產區和紅茶原產地。但說起當地的茶葉品牌,福安人必稱“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輝煌歷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驕傲和光榮,也是夢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倍受西方市場的青睞。此後,大批商賈慕名而來,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繼崛起,一時聲名遠播,馳名中外。18世紀,紅茶在英國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成爲英國皇室的專用茶葉。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臺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成爲當時歐洲的流行飲品,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暢銷20幾個國家。

最輝煌的時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幹茶兩萬多箱,茶葉收購的範圍方圓幾百公里。當時,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只要直書“中國坦洋”,便可準確無誤地抵達收信人手中,其名聲甚至蓋過“中國福建”。

但是,從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卻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陷入沉寂。新中國成立後,積極扶持茶區生產,“坦洋工夫”產量一度創出歷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長。70年代,綠茶開始受到大衆的熱情追捧,坦洋茶區由“紅”改“綠”,僅在坦洋和鄰近的幾個村保留生產少量工夫紅茶出口,年產僅100噸。

這一改便是30多年。 進入新世紀,國內茶葉市場迅速升溫,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卻依然沉寂。不過,在2004年,命運終於出現轉機。

已經百歲高齡的張老,一直對紅茶情有獨鍾。上世紀八十年代,他以省政協委員的身份向國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力陳保留“閩紅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與白琳工夫。他常這樣說:“紅茶佔據了世界茶葉消費總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爲中國紅茶的故鄉,卻沒有發展好紅茶事業,真是愧對茶界先輩。”

關鍵時刻,福安市政協九屆五次會議召開,一位老茶人向大會遞交的一份名爲《重振坦洋工夫茶品牌 再創福安茶葉輝煌》的提案,正式叩響了“坦洋工夫”的復興之門。

“年商品總值11.32億元的茶葉產業竟沒有一個知名品牌,又談何競爭力?”這位老茶人、現任福安市茶業協會會長陳成基,一席話道出了當時福安茶產業的軟肋。的確,由於“坦洋工夫”品牌的缺位,使得福安茶業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替別人做嫁衣,所產茶葉主要作爲原料茶賣給江浙地區,當地茶農茶商獲利甚微。

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大會的高度重視。此後,當地組織一批又一批省內外茶葉專家及經濟專家對提案內容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結果一致認爲陳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議具有遠大意義和可行性,調研報告提交福安市,立即被採納。

2006年,福安、市成立了以時任福安陳家東爲組長的茶業發展領導小組,並定下了“五個一”戰略工程,即打造一個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樹良種子1萬畝;建設一個海峽大茶都;每年舉辦一屆茶事活動;建設一個現代化廠房加工區。

當正式檔案發出,陳成基喜極而泣,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此後三年間,一個又一個關於“坦洋工夫”的喜訊接連傳來,變化之大,更是亂花迷眼,叫人目不暇接。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許久未經市場洗禮的“坦洋工夫”盛裝出場,接受人們的檢閱。

這場由中國名人工委、中華名人協會和福安市共同舉辦名爲“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的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動”新聞發佈會,後來被茶人們稱做“拉開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設的序幕”。

福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紅色歷史,使中國名人工委、中華名人協會一直關注這一地區的發展。當天出場的有蔣正華、、孫孚凌、王雲龍、於洋、關牧村等100多位人們耳熟能詳的中華名流。時任福安的陳家東在會上隆重介紹了“坦洋工夫”的輝煌歷史和優異品質,以及福安市光復“坦洋工夫”的決心。當即,“坦洋工夫”被指定爲中華名人特供茶,品牌檔次一躍而上,打響了復興的第一炮。

成功歸來,不管是工作人員還是參展企業,都喜形於色,這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鼓勵。此前有不少茶人對此次進京心存疑慮。因爲當時福安幾乎沒有像樣的“坦洋工夫”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多以散裝銷售爲主,沒有包裝。爲了此次人民大會堂展出,不少企業連夜趕製“衣服”。由於資金不足,福安市還專門撥下11萬元,用於補貼企業製作包裝費用,以解決燃眉之急。

序幕拉開後,從到生產企業老闆,從民間機構到各級單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間,福安、市馬不停蹄地帶領“坦洋工夫”走進北京、上海、廈門、福州、香港等國內重要城市進行品牌推介,還參加了“馬連道北京國際文化節”、“深圳國際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馬”等茶事推介活動,開啓了人們對“坦洋工夫”塵封已久的記憶。此後,在國內國際,各種展會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頻頻出現。

福安、市如此密集爲企業搭臺,企業更是積極登臺亮相。從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訊頻傳,接連獲得“福建十大名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證明商標”、“申奧茶”等榮譽。 2006年,福安市決心恢復和打造坦洋工夫這一歷史品牌。

我市各級、十分重視茶業發展,市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茶葉質量安全、結構調整和品牌宣傳工作,着力實施茶業發展“五個一”工程,即建設1個海峽大茶都、建成1個茶葉加工園區、每年發展優新良種1萬畝、每年舉辦1次重大茶事活動、突破打造1個“坦洋工夫”品牌。

先後出臺《關於扶持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聚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現代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茶業發展的優惠措施。精心編制並啓動實施《福安市現代茶產業發展五年規劃(2012~2016)》,規劃重點突出茶業“五新”技術推廣、生態茶園建設等,統攬和引領全市茶產業加快發展。

政協也十分關注茶產業的發展,針對閩東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每年期間,代表和委員們都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提案,爲閩東茶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常委會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針求意見的基礎上正式透過了《關於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決定》,充分體現了對茶產業的關心、關注與支援。

華麗變身

過兩天,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就將拉開帷幕。而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對“坦洋工夫”來說,又將是重振道路上的一次飛躍。

在2007年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裝亮相,深受好評。在2008年舉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坦洋工夫”簽下訂單近1億元。在家門口的茶博會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臺。據福安市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屆茶博會上可望簽約投資項目達16個,總投資14.2億元。

這不是空談,華麗變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夠的實力和基礎來完成這一切。

2007年、2008年、2009年這三年的變化,作爲福安市茶業協會的會長,陳成基再清楚不過。

專賣店,就是想要買袋包裝稍爲講究點的都很難。在福安城區繁華地段,“坦洋工夫”專賣店、連鎖店、茶座林立。不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發現“坦洋工夫”的身影,銷售網點遍佈全國各地。

這是最直觀的變化。而隨着“坦洋工夫”名氣的打響,與“坦洋工夫”有關的所有一切都在改變。

原先“坦洋工夫”產品每公斤售價僅50-60元,而已升到千元,有些極品甚至上萬元。在2008年的“閩茶杯”評比中,“坦洋工夫”獲得茶王稱號、經拍賣每公斤達30萬元。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幾角錢,每斤茶青均價二三十元左右,茶農收入直線上升。

2009年,“新坦洋茶業集團”成立,僅幾年時間,新坦洋榮獲中國紅茶標誌性品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品牌價值4.43億元,位居中國紅茶企業首位,被福安茶界傳爲佳話。據統計,兩年投身“坦洋工夫”茶產業數不勝數。至去年底,福安市登記註冊的茶葉加工企業有263家,年產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規模企業40多家,獲2008年全國茶行業百強企業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葉4000多噸。

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積力量,向世界紅茶品牌發出衝擊。日前已向美國、法國、荷蘭等9個國家提出商標註冊申請,已初步獲得批准。“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臺,前途將充滿陽光。 經中國國際商會指定,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福建名優茶代表中國茶葉出使巴拿馬,這是中華茶文化宣傳活動的又一次盛會,也爲“坦洋工夫”再次亮相世界茶壇提供了機會。因此,人們在回顧1915年“坦洋工夫”巴拿馬傳奇之時,自然猜想金牌失落之謎,渴望解開心中的疑團。

歷史上,“坦洋工夫”茶主要是由茶農經朝廷頒制的“榷茶”官府統籌經營傳播出去。“坦洋工夫”創制於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紅”創始都晚於“坦洋”。據1933年的《祁門之茶葉》記載:“該縣向來嗜制青茶,1875年有黟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皖。在東至,祁門等地開設茶莊,仿效“閩紅”製法試製紅茶。翌年,設紅茶莊於閃裏,雖出產不多,但獲利頗豐,以此爲祁門紅茶製造之始”。據此,有人認爲“祁紅”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傳入的。四年(1915年)四月,福安商會選“坦洋工夫”茶代表福建茶葉,赴美國舊金山參加萬國博覽會展覽,榮膺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爲閩紅贏得當時的最高榮譽。相傳,此塊金牌23寸見圓,盡是洋文,金牌上有樓房、花草,還有二個不穿衣服的男女。但是時至今日,儘管查遍“坦洋工夫”茶莊、茶號及相關部門檔案,終不見金牌蹤影。老一輩坦洋茶人推測說:這一塊金牌可能留存在當局農商部,1949年移帶到臺灣,現收藏臺灣博物館。據回鄉臺胞說:他們在60年代,參觀臺灣博物館時,曾見到過金牌,說是中國紅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時獲得的金牌,後來有關部門委託回鄉臺胞再去探看,結果沒看到,是否被博物館收藏起來不得而知;另一種推測是金牌流落“祁紅”、“浮紅”和“狗牯腦”茶產地。因爲《新民晚報》和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主辦的《蠶桑茶葉通訊》1987年第4期及1988年第3期,曾出現金牌得主的論戰,有關報道的附頁,還刊登了獎章照片。

坦洋工夫茶稱雄,巴拿馬賽會殊榮。奪得金牌又失落,早盼光環露真容。其實,破解巴拿馬金牌失落之謎只是一種精神的追尋,重要的是要賦予“坦洋工夫”茶文化新的歷史使命。福安的先輩茶人,創下了曾經感動世界的歷史品牌“坦洋工夫”茶,在國際友好交往中,爲傳播“和平、和諧、健康、友誼”精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閩紅傳承百年榮耀,香醇再續世界傳奇。在新的世紀“坦洋工夫”如何面向世界作出新貢獻,這是 “坦洋工夫”茶人(包括種茶者和品茗者)的當代思考和職責。在全球企業界已從產品銷售發展到品牌戰略這一進階階段,福安茶葉能否抓住WTO帶來的機遇,爭取更多的利益,重振閩茶雄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培育出自已的知名茶葉品牌。如果沒有知名品牌,就會被國際市場所淘汰。例如,來自英國的“立頓”紅茶,就以品牌優勢,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消費者,特別是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羣中,“立頓”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對中國本土品牌的紅茶而言,這無疑是削減品牌影響力的消極現象。正因爲如此,“坦洋工夫”等傳統名優茶更應當擔起“茶葉是和平使者”的新的歷史使命。藉助出使巴拿馬這個國際平臺,贏得更大市場份額,爲推廣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貢獻力量。正如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所說:“早在1915年,代表我們福建茶葉的福安商會茶(即坦洋工夫茶)、閩北水仙等名優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臺,同時獲得金獎殊譽,百年茶耀,至今仍然光環耀眼。這一次,福建名優茶推廣中心代表中國茶界再次出使巴拿馬,比起1915年,這個榮譽更加讓人驚喜。這標誌着福建名優茶大規模地開始從國內躍上國際舞臺,同時也標誌着福建名優茶將在福建、省實行品牌戰略和茶葉經濟國際化的背景下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坦洋工夫茶國家標準已獲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佈,並將於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悉,按國家標準對坦洋工夫茶的感觀指標、分類分級、理化指標、質量特色指標等內容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能嚴格坦洋工夫茶的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和規範產品市場有序競爭。

2011年,福安市努力實施發展茶產業的“五個一”戰略,即“建設一個海峽大茶都,建成一個茶葉加工園區,每年發展優新良種10000畝,每年舉辦一次海峽茶博會,打造一個‘坦洋工夫’品牌”。由福安市成立最悠久產能最大的城湖茶廠牽頭,在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上傾注全力。一是積極參與各項坦洋工夫相關的茶事,營造坦洋工夫再鑄輝煌的氛圍。二是研究坦洋工夫工藝的承傳與創新,應用現代生產設備製作歷史名茶取得突破,在即保持了傳統制作的坦洋工夫紅茶的形、色、香、味的同時,又大大地提高了品質和生產效率,2011年生產高中檔坦洋工夫紅茶100多噸,佔整個福安產量的60%,坦洋工夫紅茶“紅觀音”榮獲“福建省優質茶”稱號。

2012年,福安已有29家坦洋工夫茶生產企業提出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用標誌的申請,待省質監局初審後上報國家質檢總局覈准後方可使用專用標誌。這些企業產值達1.5億元,商品值達4.8億元。並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地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會館、茶城、專櫃、專賣店等直銷網點400多個。

據悉,“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現被省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安有什麼特產

1、坦洋工夫

福安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是茶葉主產市(縣)、綠茶、花茶主產區和紅茶原產地。但說起當地的茶葉品牌,福安人必稱"坦洋工夫"。

2、溪塔刺葡萄

穆雲鄉葡萄產業帶以溪塔刺葡萄溝爲主產地,遍及虎頭村、玉林、高嶺等16個村,面積1200多畝,年產量逾1500多噸。其中虎頭村的刺葡萄苗產業最好。畲族羣衆在種植野生刺葡萄中,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和具體情況,沿溪邊種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間,讓刺葡萄藤交叉穿插。

3、穆陽線面

穆陽線面,已有680年曆史(截至2016年),一直保持着純手工製作的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9道工序精作而成。穆陽線面是福安特產。

4、福安穆陽水蜜桃

穆陽水蜜桃是福安市水蜜桃名品,聞名省內外。當地土壤優良、氣候環境適應,生產出的水蜜桃形成了果大、核小、味甜、色澤鮮豔、肉質柔軟多汁等風味特點。

5、蘇陽楊梅

福安楊梅生產具有良好的區位、氣候優勢。且掛果時間長、果大、味甜、質優。同浙江相比,福安楊梅早熟,故所以前來採購的人多。

6、福安芙蓉李

福安市是芙蓉李之鄉,芙蓉李面積、產量大。福安芙蓉李具有顆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適中,不粘核等特點。

擴展資料:

位置境域:

1、福安市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地處鷲峯山脈東南坡,太姥(mǔ)山脈西南部、洞宮山脈東南延伸部分。

2、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2′之間。東鄰柘榮縣、霞浦縣,西連周寧縣,北毗壽寧縣、浙江省泰順縣,南接寧德市、三沙灣。東西相距37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行政區域面積1880.1平方公里。此外,海域面積83.7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4.45%。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福安

福建茶葉哪裏產量最多?

福建省氣候地理條件優越,是一個多茶類產區,有着一千多年的茶葉歷史。2016年福建茶葉產量佔全國的18%,茶產業綜合產值近900億元,產量、產值均位居全國第一,所產茶葉涵蓋多個領域,如鐵觀音、大紅袍、白毫銀針、茉莉花茶、政和紅茶、武夷巖茶等皆產自福建。

泉州:烏龍茶甲天下

環境: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佔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

數據:烏龍茶產量佔全國烏龍茶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佔全省烏龍茶總產量的近一半。

文化:泉州產茶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其盛產的烏龍茶早在宋元時期就透過“海上絲綢之路”蜚聲中外,以烏龍茶爲主。

安溪鐵觀音:產於安溪縣西坪鄉。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安溪黃金桂:產於安溪縣。其外形“黃、勻、細”,內質“香、奇、鮮”。

毛蟹茶:產於安溪縣。因茶表葉下有小毛絨故稱爲毛蟹,嫩葉尾部多白毫,內質香氣清高。

永春佛手茶:產於永春縣,其色澤砂綠烏潤,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橙黃明亮,具有獨特果香。

南平:八大貢茶產區之一

環境:雨量充沛,山丘衆多。

數據:截至2014年,全市茶園面積達60.9萬畝,毛茶總產6.47萬噸,毛茶總產值31.8億元。

文化:是中國八大貢茶產區之一,早在南唐保大年間就已列入中國貢茶名冊,享有“茶鄉”稱譽,烏龍茶居多。南平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齊天大聖文化、太極文化的發源地。

武夷巖茶: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既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綠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齊備的茶中珍品。

武夷山大紅袍:爲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被譽爲“茶中之王”。大紅袍茶衝至9次,尚不脫原茶真味 桂花香。品質優異,獨具特色。

邵武碎銅茶:產於邵武市,香味醇厚,泡飲茶湯澄明透亮,揭蓋透出一股山野氣息。

政和工夫:主產於政和縣、松溪縣。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持久,湯稍淺,味醇和,葉底紅勻。

正山小種:原產地在武夷山市桐木關。茶葉呈黑色,條形緊索,但茶湯爲深紅色,有特有的桂圓香味。

寧德:“海上茶葉之路”的起點

環境:寧德地處丘陵地帶,依山傍海,既有沿海平原,也有千米高峯,山高谷深,境內水道縱橫,海岸線綿長曲折。

數據:截至2015年,全市擁有茶園面積103萬畝,茶葉產量9.3萬噸,毛茶產值約40億元。

文化:可追溯到晉代,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被譽爲“海上茶葉之路”的起點。茶葉品種齊全,品質優異。

坦洋工夫:產於福安。其滋味濃醇鮮爽,醇甜、有桂圓香氣,湯色紅亮,葉亮紅明。

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系小葉種紅茶。其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狀,內質湯色淺亮,味清鮮甜。

福鼎白茶:產於福鼎太姥山。其性清涼,消熱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

白毫銀針:產於福鼎,成品茶形狀似針,沖泡後即出現白雲疑光閃,滿盞浮花乳,芽芽挺立,蔚爲奇觀。

官司綠茶:產於周寧縣,其香氣高爽持久,滋味香甘醇厚,湯色碧綠清透。

龍巖:青茶特色突出

環境:適宜帶作物和林木的生長。

數據:截至2016年,龍巖市全年產茶量近2.3萬噸,比之上年增加15%。

文化:龍巖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條大江——閩江、九龍江、汀江的發源地。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在這裏相互融合。據記載,龍巖宋代就產茶,以青茶爲主,綠茶次之。

漳平水仙:漳平市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漳平水仙是烏龍茶類唯一緊壓茶,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

永福高山茶:產於漳平永福。幹茶色翠綠鮮活,湯色蜜綠顯黃,有突顯的“花果香高山韻”。

龍巖斜背茶:產於龍巖市新羅區。其幹茶色澤灰綠帶黃,湯色黃綠,葉底嫩綠黃亮,以“三著黃綠”而聞名。

武平綠茶:產自武平縣,其香氣高銳,滋味清爽,色綠形美。

福州:茉莉花茶的發源地

環境:福州位於閩江入海口,枕山、襟江、面海,山海資源兼備,氣候舒適宜人,物產十分豐富。

數據:產量逐年攀升,截至2014年,僅茉莉花茶一類便達到產量1.5萬噸,產值達21.9億元。

文化:福州茉莉花茶可追溯至漢代,早在1700年前,就有方山露芽、鼓山柏巖茶成爲唐朝以後皇家貢茶,其中茉莉花茶最爲有名。

茉莉花茶: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幹茶外形條索緊細勻整,沖泡後香氣鮮靈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厚鮮爽。

永泰綠茶:產於永泰縣。香氣慄香顯、帶花香,滋味鮮醇甘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綠亮勻齊。

七境茶:位於羅源縣西部山區西蘭鄉。茶葉由於採製精細、工藝考究、毫香突出,具有“香高、口爽、色翠、耐泡”四絕特色。

半巖茶:產於福州鼓山。此茶生在鼓山岩層或叢蔭之中,少有陽光直接照射,純爲天然雨露滋潤長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

鹿池茶:產於連江龍鎮。因受海洋性氣候影響,該地雨水充沛,茶葉品種獨特,口味清香甘醇,史稱“鹿池茶”。

漳州:

烏龍茶品種豐富

環境:屬於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域性氣候得天獨厚。

數據:截至2016年,全市茶園面積46.9萬畝,產量7.64萬噸,烏龍茶產量居福建省第二位。

文化:早在明朝中葉,漳州茶從古月港遠渡重洋,深受外國貴族青睞,以烏龍茶爲主。

白芽奇蘭:產於平和縣。白芽奇蘭茶幹嗅能聞到幽香,沖泡後蘭花香更爲突出。

南靖丹桂:產於南靖縣。由武夷四大名樅之一的肉桂自然雜交的後代選育而來,香氣奇高、滋味醇厚、外形翠綠、湯色金黃。

八仙茶:產於詔安縣。高香耐泡,回味甘爽持久,適配性很強,在其他茶葉中摻入八仙茶,能大大提高香味。

詔安苦丁茶:產於詔安境內海拔一千多米的犁壁石高山谷。自古代就有以苦丁茶治病的風俗,傳統飲法是摘茶葉泡水喝,清熱解毒,消炎瀉火。

火田大茂山茶:產於雲霄縣火田鎮,被譽爲“陳將軍茶”,採自於大茂山千年野生茶樹,品質優異。

長泰天竺巖茶:產於長泰縣,具有獨特的巖骨花香,醇厚甘爽之味,清澈杏黃之漬,富有收斂性、耐沖泡。

盤陀金萱茶:產於漳浦縣盤陀鎮,以金萱茶樹採製的半球形包種茶,其茶湯呈清澈蜜綠色,具獨特天然牛奶香和桂花香氣。

福建有什麼特產?

福建有以下特產:

1、安溪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是福建特產之一,其外形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滋味醇厚甘鮮。

2、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也是福建特產,巖茶中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它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3、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是福建特有的產品,其醋色棕黑,強酸不澀,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

4、永春蘆柑

永春蘆柑是福建名優特產之一,其果形碩大端正、色澤橙黃、果肉汁多、富含多種維生素,被稱爲“東方佳果”。

5、古田銀耳

古田銀耳,福建省古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古田銀耳淡黃無暇、亮澤通透,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鉀、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D等,營養價值很高。2004年6月,原國家質監總局批准對"古田銀耳"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福安 面積多大

福安市位於福建省東北部,臺灣海峽西岸,全市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人口62萬。福安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可追溯至晉隋兩朝時期,是福建茶葉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久負盛名的閩紅"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紅茶的原產地。新中國成立後,福安人民勇於實踐,銳意創新,從單一生產紅茶逐步向多茶類方 向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透過大力調整茶業結構,形成了以綠茶、花茶爲主,紅茶、工藝茶、烏龍茶、白茶等多茶類發展的格局。目前,全市現有茶園面積30萬畝,年產茶葉2.43萬噸,毛茶產值5.1億元,茶葉商品總值11.32億元,被譽爲"中國茶葉之鄉",是我國第二大茶葉主產縣市、全國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產區和全國最大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全市23個鄉鎮(開發區、街道)447個行政村,幾乎村村產茶,在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茶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 福安、市大力扶持茶業結構調整,全市新植和改植換種優新品種2萬畝,自今年起,我市每年計劃發展1萬畝。同時,就地建立良種育苗基地,帶動羣衆發展高香型金觀音、黃觀音、鐵觀音、臺茶12、金牡丹、早春毫等茶樹優新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步伐,到2010年使高香優新茶樹良種比重達到20%,推動多茶類生產發展,生產上形成了以綠茶、花茶爲主,紅茶、工藝茶、烏龍茶、白茶等多茶類發展的格局。加大名優茶生產力度,建立了城湖、天香、北門等8個名優茶生產示範點,推廣新型名優茶加工機械500多臺套,帶動全市名優茶開發生產,名優茶產量、產值分別佔全市產量、產值的27%和60.4%,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茶葉質量水平明顯提高 積極創建全國綠色食品茶葉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不斷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市組織質監、茶業、工商、農業、衛生、供銷、茶業協會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積極開展茶葉質量安全宣傳活動,營造健康的茶葉質量環境。全市現有1個有機茶、12個綠色食品茶、3個無公害茶產品獲得認證,認證面積6萬畝,輻射面積20萬多畝。有天香、城湖等27家茶葉企業獲得QS認證,居寧德市首位。我市榮獲農業部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市先進單位、達標單位稱號。 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 全市現有登記註冊茶葉企業有161家,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40 多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部門級1家,寧德市級4家,福安市級6家。全市年出口茶葉4000噸,出口值達8000多萬元,茶葉出口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帶動了茶農增收。面積230畝的"中國海峽茶都"一期工程正在建設,茶博園正在抓緊規劃建設。有滿園春、金陵等企業入駐甘棠茶葉加工區。首家 臺資開發茶葉在我市王家茶場落戶並投入生產。 茶文化宣傳豐富多彩 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了"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的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茶新聞發佈會",我市"坦洋工夫"茶成爲中華名人特供茶。成功舉辦了"坦洋工夫"杯首屆海峽茶藝小姐電視公開賽(閩東分賽區),連續兩年舉辦了福安市"坦洋工夫"杯鬥茶展示會。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種茶事活動,在國內外重要茶事活動中,我市有6個產品榮獲茶王獎、50多個產品獲得金獎,提高了知名度。 品牌建設躍上新臺階 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 "坦洋工夫"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獲國家工商總局受理,制定出臺《坦洋工夫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使用管理辦法》,加強"坦洋工夫"地理標誌產品的保護和管理。"東湖"、"雋永"牌茉莉花茶獲得省級名牌產品,"東湖"牌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東湖"、"坦洋"牌被評爲寧德市知名商標。"坦洋"、"富春"、"林芝"、"立農"、"福特"、"綠馨"、"長富"等一批茶葉品牌脫穎而出。 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生態茶園、無公害綠色食品、名優茶生產、結構調整、標準化生產等多類型省地市級示範點,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市茶葉技術培訓基地和市茶葉質量檢測中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加大對茶農技術培訓和茶葉衛生質量的監督。市茶業協會橋樑紐帶作用進一步增強,範坑、社口、穆雲等茶葉主產鄉鎮成立了茶業分會,爲當地茶葉發展積極作出努力。鬆羅、城陽、溪潭、社口等鄉鎮成立了茶業產銷合作社,尤其是鬆羅沈鈴春青茶產銷合作社開發生產的烏龍茶,市場銷售價格達300-500元。這種新型的發展模式,有效地促進技術交流、規範茶園、控制茶葉農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科技應用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來,有二十多項茶葉科技項目在茶區得到應用推廣。我市制定的《綠茶綜合標準》、《坦洋工夫紅茶綜合標準》等省地方標準先後獲得批准發佈。同時指導協助坦洋、天香、林芝、城湖、工夫、福特、農墾等茶葉企業制定企業標準,先後發佈實施《綠茶(綠色食品)綜合標準》、《工藝茶》、《烏龍茶》、《飲用花》、《特種工藝茶》等六項企業標準,爲茶葉生產提供標準依據。 目前,福安、市把茶業作爲市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來發展,大力實施 "五個一" 茶業發展工程,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我們相信,在省、市各級的堅強領導下,福安茶業將更加欣欣向榮、生機勃勃!

福建都產什麼茶?

1、福建省是多茶類產區,有一千多年的茶葉歷史,茶文化,是烏龍茶、青茶、紅茶、白茶的發源地,是烏龍茶之鄉、白茶之鄉;武夷巖茶、大紅袍、鐵觀音、白毫銀針、工夫紅茶揚名中外。

2、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爲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

3、武夷巖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

4、福建白茶主要茶區產地爲閩北的政和、和閩東的福鼎等縣。福鼎原爲主要白茶產區,解放後主要生產製造紅茶、綠茶,近年來,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藥用價值逐步被認可。

5、茉莉花茶主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及閩東北地區,它選用優質的烘青綠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峯顯露,香氣濃郁,鮮靈持久,泡飲鮮醇爽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嫩晶綠,經久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