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文言文連詞前要斷句嗎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84W

文言文連詞前要斷句嗎

文言文連詞前要斷句,但並不是完全的,還要根據文章的意思確定。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爲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誌,尤其是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例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幹、爲、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些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文言文是否斷句

1. 文言文怎麼斷句

1.一般一句完整的話有主謂賓,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現一個主語,後面便把主語省略,所以有兩個謂語一般就要過句了。

2.還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

.者,。

..也“,”。

.乎“,3.這算是第一點的補充,就是有主語出現一般主語前面就要斷句了。4.前面說的是斷句子,後面說一下斷並列句,古文經常有對偶句,看到兩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間就要劃條線啦。

5.一些就是並列的,這個應該很容易看。6.還有就是“誰誰曰””誰誰道“後面一般要斷,這是別人說話的開始。

7.我這幾招在高中時斷句基本上沒有錯的。我古文一般是翻譯扣一分,最多斷句扣半分,不然都是全得的,相信我沒有錯。

2. 古代人是怎麼樣斷句的

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

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爲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閒。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爲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

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覆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

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誌(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爲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爲美談。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爲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

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爲斷句標誌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爲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誌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

;“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爲”(秦則無禮,何施之爲?);“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爲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爲”“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着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

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

3. 文言文如何斷句

個人來說:把人名地名等挖出來,剩下的字詞,分析詞性,是動詞,形容詞,名字還是介詞等等,找出一種斷句方法,讓意思能翻譯得通順。斷錯了意思往往會偏差很多,但是譯法還是通暢的,這就要涉及更深的學術方面了。

教學來說:

兩個原則

1不破壞詞語相對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斷爲青/山

2符合我們平常朗讀習慣

否則就像上面人說的,一個標點斷一下就行了

示範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

4. 文言文怎麼斷句

一、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爲詞和句。其中,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句可分爲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類。系統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弄清其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和聯繫,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二、正確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可用,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須注意以下幾點:理解關鍵詞語,判斷詞與詞之間關係;瞭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賞識;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規律;根據句首和句尾的詞語以及句中的慣用語進行判斷。 三、學會正確的翻譯方法。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是: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翻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補充省略的部分;調整語序;適當增減。 四、反覆誦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誦讀可以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音樂美,提高學習興趣。

5. 古詩文如何斷句啊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爲“句讀”。

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

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繫。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

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範,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

除此之外,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 (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

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誌。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幹、爲、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

(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

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4)、據排偶,定句讀。

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

這一特點,又爲斷句提供了方便。(5)、依總分,定句讀。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6)、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7)、察反覆,定句讀。反覆,特別是間隔反覆,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覆,這也爲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文言文中一連貫的動詞在一起要段句嗎

如果動詞同屬於一個句子,就不用斷句。

連貫的動詞在一起往往表示一種前後順承關係,通常用連詞“而”分隔,構成短語。如“裂而食之”;“覺而起”;“起而歸”。

文言文也有連動句、兼語句,可以容納多個動詞。例如:“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這句話有三個動詞:使、築、守。首先它是一個兼語句,蒙恬是使的賓語,又是築、守的主語;其次,築長城守藩籬爲連動,這種前後順承關係,用連詞“而”分隔。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不能從中斷開。

文言文朗讀停頓規律

1. 文言文朗讀停頓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爲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爲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爲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爲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爲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爲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爲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2. 文言文停頓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單調,學習不得要領。事實上,語言學習是有規律的,學習語言要下苦功,要講究積累。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覆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爲王.

(二)通假異讀。如'河曲智吏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

(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註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爲(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瞭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裏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裏,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己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己大風'。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師表»

(2)菩/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論戰»(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付出師表»

(3)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如:

(1)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付出師表»(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師表》

(3)向/哥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如:

(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恆«

3. 文言文朗讀節奏怎麼劃分

文言文語句節奏的劃分:一、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1.“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2.“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而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着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續。

3.“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4.“而”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七、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八、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

如作句尾語氣助詞則不作停頓。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十一、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一氣貫通。文言文語句節奏劃分三條規律: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

二、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爲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紮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

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翻譯: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翻譯:喜歡宴請客人,他的俸祿微薄,常常不使(俸祿)有剩餘。

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面節奏劃分規律之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和規律之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A.餘幼時/即嗜學翻譯: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

B.斷句應改爲:益慕/聖賢之道翻譯:二十歲以後,我更加敬慕古代聖賢的學說。C.無/鮮肥滋味之享翻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

D.燁然/若神人翻譯:光彩照人的樣子,如同神人。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面節奏劃分規律之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這裏A項突出“年幼時”,所以在“年幼時”後停頓是對的;B項強調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後停頓纔對,再則,“聖賢之道”是一個完整的短語,不可分開,這項就錯了;C項突出強調的是沒有鮮嫩、好吃的肉菜,“無”後停頓是對的;D項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樣子,所以“燁然”後停頓是對的。

4. 文言文如何劃分朗讀節奏

劃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讀節奏的方法:1、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後面要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起強調語氣或領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例如:“夫”、“蓋”、“故”、“惟”、“至若”、“若夫”、“誠宜”等,在這些詞語後面應稍作停頓。

例如: 夫/環而攻之;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故/有所覽輒省記2、文言文中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詞,朗讀時必須分開,而不能讀成雙音合成詞。例如:可/以一戰;中/間力拉崩倒之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3、根據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

例如:佳木/秀而繁陰;問/今是何世;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例如:其一/犬坐/於前;山行/六七裏5、朗讀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當作沒有省略來讀。

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7、並列短語間要停頓。例如:山餚/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8、不能停頓的情況:偏正短語:例如:而/鄉鄰之生/日蹙介賓短語:例如:不足/爲外人/道也;生/於憂患;其/如土石何9、對文言文中的國名、年號、官職、史實、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讀。

例如:虞山/王毅/叔遠甫/刻10、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

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天門/中斷/楚江/開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5. 文言文節奏的劃分方法

文言文語句節奏的劃分:一、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1.“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2.“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而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着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續. 3.“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4.“而”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七、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八、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作句尾語氣助詞則不作停頓.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十一、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一氣貫通.文言文語句節奏劃分三條規律: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二、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爲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紮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望採納【明教團隊】爲您解答,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問,謝謝。

6. 文言文的停頓方法需要原創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接.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爭/奔走焉.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於前.(應爲“其一/犬坐/於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餘馬首/可也.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①餘聞之也/久矣.。

7.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 *** 亞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

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三、方法指導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1)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則北通巫峽誠宜開張聖廷(2)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9(2c7若句首出現過渡性的詞語。如3.謂語與補語間要停頓。

如:予將告2。

文言文停頓的一般規律

1. 文言文停頓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單調,學習不得要領。事實上,語言學習是有規律的,學習語言要下苦功,要講究積累。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覆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爲王.

(二)通假異讀。如'河曲智吏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

(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註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爲(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瞭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裏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裏,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己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己大風'。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師表»

(2)菩/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論戰»(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付出師表»

(3)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如:

(1)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付出師表»(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師表》

(3)向/哥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如:

(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恆«

2. 文言文的停頓方法需要原創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接.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爭/奔走焉.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於前.(應爲“其一/犬坐/於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餘馬首/可也.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①餘聞之也/久矣.。

3. 讀文言文應該怎樣停頓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熟讀成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義,體會文章的情味。

熟讀,要讀好停頓,不能讀破句子。怎樣才能處理好句子的停頓呢?以下幾點做法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基本瞭解句意. 詞義 ,有助於讀準句中停頓 學習一篇文言文之前,可邊讀邊結合註釋大致瞭解文章的意思,對讀不通的地方要反覆揣摩,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義。大致理解了詞義、句意能有效防止讀破句子的現象出現。

例如:《桃花源記》中“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一句,如果中斷成“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這是對句意不瞭解,對“復”和“延”詞義不清,對“誰”“至其家”理解錯誤,當你知道“各復”是“各又”的意思,“延”講作“邀請”,是請“漁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應讀成“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再如《狼》中“兩狼之並/驅如故”(錯)這是不理解“並”“驅”的含義,當你知道“並”是“一起”,“驅”是“追趕”的意思,就應讀成“兩狼之並驅/如故”。 二、藉助所積累的語法知識,有助於讀準句中的停頓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於前”句,是讀作“其一犬/坐於前”還是“其一/犬坐於前”? 要看“犬”是不是這個句子的主語。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1)雖/雞狗不得寧焉。(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爲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6)中/軒敝者爲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爲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爲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1. 偏正短語(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2. 介賓短語(18)不足/爲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例(18)中的“爲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童趣 沈復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4. 文言文節奏的劃分方法

文言文語句節奏的劃分:一、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1.“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2.“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而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着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續. 3.“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4.“而”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七、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八、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作句尾語氣助詞則不作停頓.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十一、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一氣貫通.文言文語句節奏劃分三條規律: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二、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爲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紮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望採納【明教團隊】爲您解答,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問,謝謝。

文言文怎麼斷句停頓

1. 文言文怎樣停頓和斷句麻煩告訴我

學習文言文誦讀是一個關鍵,只有讀才能讀懂,讀涉及到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關於讀,過去認爲很難用筆試的形式來考查,現在還沒有條件推廣口試,讀的這幾項內容在近幾年的筆試中考卷中還是有所體現,特別是實施新課程改革後,這方面的考試有加大的趨向。現就以讀的節奏爲例談談怎樣斷句。

文言文句子內部的停頓,一般從句子結構與語意兩方面來分析:一、從句子結構來看,要掌握兩點:(一)主謂間、動賓間、狀中間、動補間常常要停等。如:例一、下列句子朗讀節奏正確的一項是( )a、今齊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於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這裏a項的主語是“齊國的地方”,謂語是“方圓幾千裏”,所以這句要在“齊地”後停頓。

b項中“蔽”是動詞謂語,“甚”是補語,所以在“蔽”後停頓是正確的。c、d兩項中“臣之客”與“朝廷之臣”是主語,應在它們後停頓纔對。

再如:例二、用“/”給下面句子劃分節奏。(只畫一處)餘聞之也久。

這句中“餘”是主語,“聞之也久”是謂語,所以要在“餘”後停頓。還有《狼》中的“屠/自後/斷/其股”一句,“屠”是主語,“斷”是動詞謂語,“其”是賓語,所以在“屠”後停頓是主謂間停頓,“斷”後停頓是動賓間停頓,“自後”停頓是狀語與中心語間停頓。

(二)成分省略處要停頓。如:“便要/(漁人)還家”,“餘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等。

二、從語意上看應把握以下幾點:(一)前後語意發生轉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轉折連詞前有所停頓。如:例三、選出下列各句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 )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d.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這裏c項“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貧者至”,前後語意發生了轉折,轉折連詞“而”前有了停頓,所以這項對了;d、項“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己憑靠着頭腦聰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賦但是不努力學習,在語意發生了轉折的“而”前停頓纔對,所以這項錯了。

a、b項是主謂間的停頓,是正確的。再如下例(2)就與這裏的c句一樣,(1)是主謂間的停頓,在“人之爲學”後停頓。

2. 文言文怎樣停頓和斷句麻煩告訴我

學習文言文誦讀是一個關鍵,只有讀才能讀懂,讀涉及到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關於讀,過去認爲很難用筆試的形式來考查,現在還沒有條件推廣口試,讀的這幾項內容在近幾年的筆試中考卷中還是有所體現,特別是實施新課程改革後,這方面的考試有加大的趨向。現就以讀的節奏爲例談談怎樣斷句。文言文句子內部的停頓,一般從句子結構與語意兩方面來分析:

一、從句子結構來看,要掌握兩點:

(一)主謂間、動賓間、狀中間、動補間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讀節奏正確的一項是( )

a、今齊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這裏a項的主語是“齊國的地方”,謂語是“方圓幾千裏”,所以這句要在“齊地”後停頓。b項中“蔽”是動詞謂語,“甚”是補語,所以在“蔽”後停頓是正確的。c、d兩項中“臣之客”與“朝廷之臣”是主語,應在它們後停頓纔對。再如:

例二、用“/”給下面句子劃分節奏。(只畫一處)

餘聞之也久。

這句中“餘”是主語,“聞之也久”是謂語,所以要在“餘”後停頓。還有《狼》中的“屠/自後/斷/其股”一句,“屠”是主語,“斷”是動詞謂語,“其”是賓語,所以在“屠”後停頓是主謂間停頓,“斷”後停頓是動賓間停頓,“自後”停頓是狀語與中心語間停頓。

(二)成分省略處要停頓。如:“便要/(漁人)還家”,“餘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等。

二、從語意上看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前後語意發生轉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轉折連詞前有所停頓。如:

例三、選出下列各句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d.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

這裏c項“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貧者至”,前後語意發生了轉折,轉折連詞“而”前有了停頓,所以這項對了;d、項“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己憑靠着頭腦聰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賦但是不努力學習,在語意發生了轉折的“而”前停頓纔對,所以這項錯了。a、b項是主謂間的停頓,是正確的。再如下例(2)就與這裏的c句一樣,(1)是主謂間的停頓,在“人之爲學”後停頓。

3. 讀文言文應該怎樣停頓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熟讀成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義,體會文章的情味。

熟讀,要讀好停頓,不能讀破句子。怎樣才能處理好句子的停頓呢?以下幾點做法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基本瞭解句意. 詞義 ,有助於讀準句中停頓 學習一篇文言文之前,可邊讀邊結合註釋大致瞭解文章的意思,對讀不通的地方要反覆揣摩,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義。大致理解了詞義、句意能有效防止讀破句子的現象出現。

例如:《桃花源記》中“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一句,如果中斷成“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這是對句意不瞭解,對“復”和“延”詞義不清,對“誰”“至其家”理解錯誤,當你知道“各復”是“各又”的意思,“延”講作“邀請”,是請“漁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應讀成“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再如《狼》中“兩狼之並/驅如故”(錯)這是不理解“並”“驅”的含義,當你知道“並”是“一起”,“驅”是“追趕”的意思,就應讀成“兩狼之並驅/如故”。 二、藉助所積累的語法知識,有助於讀準句中的停頓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於前”句,是讀作“其一犬/坐於前”還是“其一/犬坐於前”? 要看“犬”是不是這個句子的主語。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1)雖/雞狗不得寧焉。(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爲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6)中/軒敝者爲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爲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爲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1. 偏正短語(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2. 介賓短語(18)不足/爲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例(18)中的“爲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童趣 沈復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4. 文言文斷句技巧

文言文斷句技巧. 有以下六個大方面:1、根據註解標點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2、掌握文言文的詞語特點(例如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需要分開讀),讀對單詞;3、藉助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結構,以讀對停頓, a、主謂間需稍停頓, b、動賓短語中,動賓間應稍停頓, c、介賓後置時,其前應稍停頓, d、賓語前置時,其後於主語間應稍停頓, e、轉折連詞前稍停頓, f、承接指示代詞後要停頓, g、根據語氣助詞確定停頓節奏;4、一些表示議論、推斷、反問語氣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蓋”、“其”等詞時,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5、偏正短語和介賓短語一般不停頓,否則會影響文章大意;6、特殊說明, a、瞭解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頓錯誤, b、停頓應體現出省略部分, c、表示時間和方位的詞之後也應該稍作停頓。

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體劃分節奏停頓時,不要太瑣碎;2、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語境,反覆研讀,在充分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正確的停頓位置。

5. 文言文停頓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單調,學習不得要領。

事實上,語言學習是有規律的,學習語言要下苦功,要講究積累。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意思是反覆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爲王. (二)通假異讀。

如'河曲智吏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 (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註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

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

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爲(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瞭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裏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裏,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己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己大風'。

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師表» (2)菩/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

論戰»(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付出師表» (3)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

如: (1)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付出師表»(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師表》 (3)向/哥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

如: (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恆«

商旅/不行,牆傾/倚摧'。 (六)五、七言詩和詞曲的韻腳要讀出長音,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一'。

6. 文言文朗讀怎樣停頓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爲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爲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爲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爲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爲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爲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爲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7. 古文怎樣斷句

可分四步進行:1、通讀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

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係;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係。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儘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斷開的有 “香爐峯”、“遺愛寺”、“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較難斷開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峯曰”、“其境勝絕”、“若遠行客過故鄉”等。對於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於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3、藉助“特徵”,巧妙斷句“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爲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準確斷句。

特殊詞語服務斷句,可概括爲如下:“曰”後冒號(:)“哉”後嘆(!),“蓋”、“夫”大多在句首,“於”、“而”、“則”、“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後邊加圓圈(。),“也”、“者”作用錶停頓,或句(。)

或逗(,)酌情看。4、注意句式,輔助斷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

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斷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峯曰香爐峯北寺曰遺愛寺”,可以根據對稱的句式結構斷成“山北峯曰香爐/峯北寺曰遺愛寺”。擴展資料:文言文的特點:1、語法特點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

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2、詞彙特點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的差異。

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爲簡潔。

古文言文停頓方法

1. 文言文的停頓方法需要原創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接。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讀。

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爭/奔走焉。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

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

(應爲“其一/犬坐/於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

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餘馬首/可也。

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

如: ①餘聞之也/久矣。

2. 文言文停頓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單調,學習不得要領。事實上,語言學習是有規律的,學習語言要下苦功,要講究積累。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覆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爲王.

(二)通假異讀。如'河曲智吏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

(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註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爲(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瞭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裏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裏,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己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己大風'。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師表»

(2)菩/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論戰»(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付出師表»

(3)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如:

(1)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付出師表»(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師表》

(3)向/哥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如:

(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恆«

3.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 *** 亞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

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三、方法指導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1)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則北通巫峽誠宜開張聖廷(2)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9(2c7若句首出現過渡性的詞語。如3.謂語與補語間要停頓。

如:予將告2。

4.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原發布者: *** 亞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三、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1)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則北通巫峽誠宜開張聖廷

(2)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49(2c7若句首出現過渡性的詞語。如3.謂語與補語間要停頓。如:予將告2

5. 文言文如何畫停頓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意思是反覆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爲王. (二)通假異讀。

如'河曲智吏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 (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註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

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

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爲(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瞭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裏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裏,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己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己大風'。

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師表» (2)菩/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

論戰»(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付出師表» (3)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

如: (1)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付出師表»(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師表》 (3)向/哥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

如: (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恆«

商旅/不行,牆傾/倚摧'。 (六)五、七言詩和詞曲的韻腳要讀出長音,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一'。

6. 文言文朗讀怎樣停頓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爲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爲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爲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爲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爲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爲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爲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7. 古詩停頓技巧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爲王.

(二)通假異讀。如'河曲智吏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

(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註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爲(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瞭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裏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裏,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己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己大風'。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師表??

(2)菩/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論戰??(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付出師表??

(3)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如:

(1)願/隆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付出師表??(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師表》

(3)向/哥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如:

(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恆??(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師表??

(四)除此以外,還有些表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的句子,若前面有'夫''蓋''其'等詞領起,朗讀的時候,在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如:

(1)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2)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事哉儀〈捕蛇者說〉

(5)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二章》

(五)駢句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相鄰兩組耕句之間,駢句與散句之間,須作較長停頓,例如'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倚摧'。

(六)五、七言詩和詞曲的韻腳要讀出長音,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一'。

8. 文言文劃分停頓有什麼技巧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在一句話的末了用小圓圈(“。”)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一個頓號(“、”)斷開,叫“讀”。

(一)文言斷句的一般方法

1.從特殊標誌詞切入

(1)句首標誌詞

①發語詞或嘆詞:夫、蓋、若夫、嗟夫、嗟乎、嗚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時間詞:是時、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頃,等等。

③謙詞:下官、竊、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吾、餘、予、爾、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問詞: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複音虛詞:然則、是故、何以、得無、大抵、何其等。

(2)句中標誌詞:以、於、爲、而、則等連詞。

(3)句尾標誌詞

①語氣詞:者、也、矣、哉、耳、乎、焉、與(歟)、耶(邪)等。

②複音虛詞: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

(4)對話標誌詞:曰、雲、語、言、道、白、對、謂等。

2.從特殊文言語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斷句

藉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幫助斷句。如判斷句:“„„者,„„也”等。反問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動句:“爲„„所„„”“見„„於„„”等。

固定結構:“如„„何”“何其„„也”“況„„乎”等。這些句式和固定結構都表示一個相對的整體,可以幫助斷句。

(2)修辭句,找特點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一些句式整齊、結構鮮明的修辭句,如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頂真句及駢文常見的四六句等,斷句時可以根據修辭句在結構與句式上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按句子特點來斷句。

(3)審關係,明結構

有些要求斷句的文段在結構上存在較明顯的結構關係:或並列關係,語句間無明顯的主次之分;或總分關係,語句間會有中心句與支撐句,在支撐句的展開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或轉折關係,語句間的轉折會從語意上體現出來,有時也會有鮮明的詞語提示(如“而”“然”“然則”等);或因果關係,語句間會有隱含的因果聯繫,在表因與果的語句間,一般是要停頓的。把握了語段內容後,參考語段的結構與邏輯關係,可以斷開句讀。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斷句方法——利用對稱(偶)句式斷句法。古人寫作,常常喜歡“對舉成文”,即兩個句子成對稱(偶)形式,這給斷句提供了重要依據,應高度重視。

文言文停頓的方法則前面停頓嗎

1. 文言文劃分停頓有什麼技巧

有以下六個大方面:

1、根據註解標點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2、掌握文言文的詞語特點(例如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需要分開讀),讀對單詞;

3、藉助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結構,以讀對停頓,

a、主謂間需稍停頓,

b、動賓短語中,動賓間應稍停頓,

c、介賓後置時,其前應稍停頓,

d、賓語前置時,其後於主語間應稍停頓,

e、轉折連詞前稍停頓,

f、承接指示代詞後要停頓,

g、根據語氣助詞確定停頓節奏;

4、一些表示議論、推斷、反問語氣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蓋”、“其”等詞時,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

5、偏正短語和介賓短語一般不停頓,否則會影響文章大意;

6、特殊說明,

a、瞭解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頓錯誤,

b、停頓應體現出省略部分,

c、表示時間和方位的詞之後也應該稍作停頓。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體劃分節奏停頓時,不要太瑣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語境,反覆研讀,在充分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正確的停頓位置。

2.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原發布者: *** 亞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三、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1)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則北通巫峽誠宜開張聖廷

(2)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49(2c7若句首出現過渡性的詞語。如3.謂語與補語間要停頓。如:予將告2

3. 文言文的停頓方法需要原創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接。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讀。

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爭/奔走焉。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

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

(應爲“其一/犬坐/於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

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餘馬首/可也。

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

如: ①餘聞之也/久矣。

4. 文言文的停頓方法需要原創

充分理解文章後,劃分停頓就不困難了。順便附上譯文作參照。

原文:

杞國有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跳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爲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 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停頓劃分:

杞國/有/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跳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5.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 *** 亞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

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三、方法指導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1)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則北通巫峽誠宜開張聖廷(2)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9(2c7若句首出現過渡性的詞語。如3.謂語與補語間要停頓。

如:予將告2。

6. 文言文劃分停頓有什麼技巧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在一句話的末了用小圓圈(“。”)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一個頓號(“、”)斷開,叫“讀”。

(一)文言斷句的一般方法

1.從特殊標誌詞切入

(1)句首標誌詞

①發語詞或嘆詞:夫、蓋、若夫、嗟夫、嗟乎、嗚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時間詞:是時、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頃,等等。

③謙詞:下官、竊、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吾、餘、予、爾、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問詞: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複音虛詞:然則、是故、何以、得無、大抵、何其等。

(2)句中標誌詞:以、於、爲、而、則等連詞。

(3)句尾標誌詞

①語氣詞:者、也、矣、哉、耳、乎、焉、與(歟)、耶(邪)等。

②複音虛詞: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

(4)對話標誌詞:曰、雲、語、言、道、白、對、謂等。

2.從特殊文言語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斷句

藉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幫助斷句。如判斷句:“„„者,„„也”等。反問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動句:“爲„„所„„”“見„„於„„”等。

固定結構:“如„„何”“何其„„也”“況„„乎”等。這些句式和固定結構都表示一個相對的整體,可以幫助斷句。

(2)修辭句,找特點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一些句式整齊、結構鮮明的修辭句,如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頂真句及駢文常見的四六句等,斷句時可以根據修辭句在結構與句式上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按句子特點來斷句。

(3)審關係,明結構

有些要求斷句的文段在結構上存在較明顯的結構關係:或並列關係,語句間無明顯的主次之分;或總分關係,語句間會有中心句與支撐句,在支撐句的展開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或轉折關係,語句間的轉折會從語意上體現出來,有時也會有鮮明的詞語提示(如“而”“然”“然則”等);或因果關係,語句間會有隱含的因果聯繫,在表因與果的語句間,一般是要停頓的。把握了語段內容後,參考語段的結構與邏輯關係,可以斷開句讀。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斷句方法——利用對稱(偶)句式斷句法。古人寫作,常常喜歡“對舉成文”,即兩個句子成對稱(偶)形式,這給斷句提供了重要依據,應高度重視。

7. 文言文句子的停頓該如何讀

不少初中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單調,學習不得要領。

事實上,語言學習是有規律的,學習語言要下苦功,要講究積累。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意思是反覆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爲王。

(二)通假異讀。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註釋,結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

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爲(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瞭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裏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裏,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已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已大風”。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

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出師表》) (3)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

如:(1)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 (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1)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3)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

如:(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六則》) (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四)除此以外,還有些表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的句子,若前面有“夫”“蓋”“其”等詞領起,朗讀的時候,在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如: (1)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2)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說》) (5)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二章》) (五)駢句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相鄰兩組駢句之間,駢句與散句之間,須作較長停頓,例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

商旅/不行,牆傾/楫摧”。 (六)五、七言詩和詞曲的韻腳要讀出長音,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8. 關於現代文、文言文、標出語句朗讀停頓的問題,怎樣既有方法又正確

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規律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爲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係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裏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爲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繫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接。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爭/奔走焉。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應爲“其一/犬坐/於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餘馬首/可也。

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

①餘聞之也/久矣。

9. 文言文朗讀怎樣停頓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爲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爲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爲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爲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爲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爲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爲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文言文斷句技巧

一、明詞性

文言文中,名詞、代詞常作主語和賓語,所以我們拿到一個文段後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諡號等,找出其中的代詞,如人稱(自、吾、爾、汝、餘、我、予、彼),謙稱(寡人、臣、妾、朕、孤),敬稱(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係的詞,如“爲、乃、即、則”等),“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爲”等反問句式。

“爲......所......”“受......於......”“見......於......”等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以)......爲”等固定句式。

三、看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最易被發現,因爲這裏涉及到一些表示對話的標誌性字詞,如“曰、雲、言”。但在這裏需注意兩點:一是對話中又有對話的情況,二是文中省略說話人和“曰”字的。

四、據修辭

文言文中往往會用到排比、對偶、反覆、頂真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好這些特點對我們斷句很有幫助。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是用了頂真手法,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

五、依總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擴展資料;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複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

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斷句方法

  斷句在古代被稱爲“句讀”。實際上,我國直到“五四運動”之後纔開始使用標點,“五四運動”以前的所有 文章 都是沒有標點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文言文的標點全是後人加上去的。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斷句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斷句方法

  一、特殊的文言詞語

  1.利用虛詞,幫助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爲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文章停頓的重要標誌,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蓋、凡、且、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出現在句首;“以、於、爲、而、則”等連詞經常出現在句中;“乎、哉、也、矣、歟、焉、耳、邪”等語氣詞經常出現在句尾。

  此外,複句中的關聯詞,如苟、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若夫、至於、已而、且夫、乃夫、於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話的開頭。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時間的詞,常用在句首。

  例1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於句末的虛詞有“焉、也”,可置於句首的虛詞有“夫”,可置於分句句首的虛詞有“以、則、而、故”。據此,考生可以斷句如下: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代漢語中, 句子 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爲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了的句子。考生可以據此明確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例2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個動詞,據此可以將其斷成兩個句子: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種特殊句式,掌握這些特殊句式的特點,也可以幫助斷句。如判斷句的常見標誌爲“……者……也”,考生應該在“者”後斷句。

  此外,考生還應該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爲”(秦則無禮,何施之爲),“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這一句式是非常明顯的標誌,考生據此可以斷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斷句題解答技巧

  從根本上講,紮實的古文基礎是文言文斷句的關鍵。同學們平時要大量誦讀經典古文,培養自己的語感。古文功底深厚了,斷句自然就不會成爲問題。當然,掌握一些答題技巧也有助於提高答題能力。

  1. 斷句前先通覽全文,把握語段的基本意思。

  有的同學喜歡讀一句斷一句,不能從語段的整體意思出發去解題,這不是明智的方式。只有在語段的基本意思的指引下解析語段,才能做到綱舉目張,避免出現“得以自資父兄”之類的根本性錯誤。

  2. 充分利用整句的特點斷句。

  古人寫文章喜歡用整句,或對偶,或排比,或頂真,前後照應,句式整齊。從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來看,命題人也喜歡選用這種形式的語段作爲命題材料。比如2006年4月北京市海淀區高考模擬卷第11題的答案:

  天行有常 / 不爲堯存 / 不爲桀亡 / 應之以治則吉 / 應之以亂則兇 / 強本而節用 / 則天不能貧 / 養備而動時 / 則天不能病 / 循道而不貳 / 則天不能禍 / 受時與治世同 / 而殃禍與治世異 / 不可以怨天 / 其道然也

  (選自《荀子》)

  3. 根據虛詞的位置斷句。

  一般來說,同學們在答題時應注意虛詞的以下幾種情況:

  “夫、若夫、且夫、蓋、故(是故)、是以、然則、向使、頃之、既而、尋、旋、無(亡)何、未幾、已而、俄而”等常在句首;

  “也、矣、與(歟)、邪(耶)、焉、哉、乎、耳”等常置句尾;

  “以、而、於、則”等常在句中;

  “曰、雲”等敘述人物對話的虛詞常常要與其後的句子斷開;

  “嗟夫、嗚呼”等嘆詞,成句,前後都應斷開。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常常有句末兩個甚至三個語氣詞連用的情況。比如:“不識此語誠然乎哉”中的“乎哉”是句末兩個語氣詞連用,“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句末三個語氣詞連用。此類虛詞還有“也與(歟)”“也哉”“已乎”“矣乎”“而已矣”等。

  4. 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文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斷句。

  “……之謂也”肯定在句末,如“夫子之謂也”;

  “此之謂……”肯定放在句首,如“此之謂失其本心”;

  “……孰與……”前後肯定都緊跟名詞或代詞或名詞 短語 ,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雖然”後面肯定斷,如“雖然,我自今年來,蒼蒼者欲化而爲白矣”;

  “然而”後面肯定不斷,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關於常見的文言文固定結構,筆者有專文整理,見本刊2007年第1期。)

  5. 熟悉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專有名詞(如官名、人名、 教育 術語、官務術語等)有利於斷句。

  官名如:起居郎、洗馬、起居注、二千石、殿中侍御史、左拾遺、太子少保等。

  人名如:靖節先生(陶淵明)、 範文 正公(范仲淹)、柳子厚(柳宗元)、歐陽永叔(歐陽修)、杜子美(杜甫)、易安居士(李清照)、王臨川(王安石)等。

  教育術語如: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及第、鄉學、祭酒、諸生等。

  官務術語如:下車(到任)、視事(任職)、行部(巡視所轄之地)、洗沐(例行的公假)、乞骸骨(告老還鄉)等。

   3文言文斷句方法

  藉助嘆詞進行斷句

  “嘻”、“噫”、“嗟乎”和“嗚呼”等嘆詞,在文中大都獨自成句,它們的前後都要斷開。例如:

  故曰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又奚獨怪於狗而烹之 / 嘻 / 過矣(2007年遼寧卷)

  藉助句子成分進行斷句

  要準確地進行斷句,必須能夠準確地識別句子,弄清句子的界限,而仔細分析句子的構成成分無疑是識別句子的最佳辦法。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一般的完整句都有主語、謂語和賓語,主語中 心語 和賓語中心語前會有定語,謂語中心語前會有狀語。要從文中識別句子,必須先找出主語來,然後由主語確定謂語和賓語。如有省略,要弄清省略的是什麼。另外,還要注意倒裝句中謂語、賓語、定語、狀語(介賓短語)的位置。弄清了句子的界限及句子的內部成分,斷句就容易了。藉助句子成分斷句的具體做法是:謂語後面要斷開(帶賓語的就在賓語後面斷開),後置的狀語後面要斷開;如果謂語前置,那麼謂語和主語之間要斷開;如果賓語前置,則謂語中心語動詞後面要斷開。例如:

  訪練兵簡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於撫納 / 士衆皆爲致死 / 聞敦有不臣之心 / 訪切齒 / 敦雖懷逆謀 / 故終訪之世未敢爲非(2008年廣東卷)

  通讀全文後,我們大致可知,整段話主要寫了兩個人、兩件事,一是周訪練兵的目的和士兵對他的態度,二是王敦有反叛之心。整段話的句子依次用“(周)訪”、“士衆”和“(王)敦”等人名做主語,只是有的句子承前或承後省略了主語。弄清了各個句子的主語,便可以進一步確定各個句子的謂語。主語、謂語都弄清楚了,便可以進行正確的斷句。

  藉助關聯詞語進行斷句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的複句絕大多數要用關聯詞語來表示分句之間的關係。關聯詞語有的單用(常見的有:“然”、“則”、“以”、“乃”、“且”、“而”、“苟”、“縱”、“故”、“是故”、“是以”等),有的成對使用(常見的有:“尚……況……”、“與其……孰若(豈若)……”、“與其……毋寧……”、“向……則……”、“若……則……”、“非……則……”、“非惟……抑亦……”、“雖……而……”、“雖……然……”等等)。這爲我們斷句提供了有利條件。一般地說,單用的關聯詞語前面要斷開(若關聯詞語放在主語後面,則在主語前面斷開);成對使用的關聯詞語,兩個關聯詞語之間要斷開。例如: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 / 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2006年福建卷)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後邊的關聯詞語經常省略,如果翻譯,則需要根據前一個關聯詞語進行增補。這種情況不能視爲關聯詞語的單用。

  藉助固定結構進行斷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如……何”、“何以……爲”、“不亦……乎”、“無乃……乎”、“可得……與(歟)”、“得無……乎”、“庸……乎”、“其……乎”、“安……哉”等等。斷句時,若能充分藉助這些固定結構是極爲便利的。例如:

  非我而當者 / 吾師也 / 是我而當者 / 吾友也 / 諂諛我者,吾賊也 / 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也(《荀子?修身》

  上例中已斷開的部分就是藉助“……者……也”結構斷開的。

初中文言文斷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斷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斷句方法。文言文在初中語文考試中已經必不可少,斷句也是經常考覈的一部分,文言文斷句除了透過語感,還有一些技巧,下面我們就和大家分享幾個在文言文斷句中經常用到的小技巧。

初中文言文斷句方法1

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所以,遇到“曰”“雲”“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後面應斷開,如“其鄉人曰”等。

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乎”作介詞用,相當於“於”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斷開,後面有時也可斷開。

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後斷句。

7、文言文習慣上較爲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爲、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

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

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後面斷開。動詞的前後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爲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後面往往有賓語。

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利用這一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初中文言文斷句方法2

方法一、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通讀全句,聯繫全文、全段或語境,弄清寫了些什麼內容。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方法二、藉助名詞(代詞)斷句

考點梳理: 在名詞代詞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誰做什麼事情。

在閱讀中,隨時標出篇段中的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名詞一般爲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

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餘、予、爾、汝、公、卿、君、彼、此、其、之

方法三、利用對話標誌斷句。

考點梳理:常以“曰”、“雲”、“言”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方法四、藉助文言虛詞斷句。

考點梳理: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爲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誌。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常用虛詞是標誌:古人喜歡“之乎者也”這些虛詞,用在句子的開頭或者結尾虛詞通常是語氣詞,可以在其前後斷句。

①句首的語氣詞(發語詞):

其、蓋、唯、夫、且夫、若夫、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在句首的關聯詞 :

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可斷句;

③常在句首的時間詞:

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④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典例剖析: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方法五、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考點梳理: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頂真句等,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着斷開幾處的效果。

頂真:是一種修辭方法,是指上句的結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用以修飾兩句子的聲韻的方法。)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斷句

典例剖析: 窮 則 變 變 則 通 通 則 久

紀昌學射是勤王冕掛角是勤李白鐵杵磨成針也是勤

方法六、藉助語法結構斷句。

考點梳理: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爲……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