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28W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開創者之一,被尊稱爲“茶道之祖”。他對於茶道的貢獻在於將其發揚光大,並賦予其精神內涵。他所倡導的茶道精神和倫理道德觀念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歷史,乃至世界文化史。

1. 和敬清寂——和指的是和藹、和諧,敬指的是尊重,清寂指的是清靜、寧靜。在茶室中,千利休強調茶道是與人相處和交流的藝術,因此茶道中要保持和諧、尊重他人、寧靜的氛圍。

2. 整體感——整體感強調的是整個茶道環境的一致性和自然性。整體感的體現包括:茶道具和茶人要配合得體,茶室應該與四季相映襯,茶能要與天地自然相融合。

3. 深藏不露——深藏不露的意思是指在外表上並不張揚,但卻蘊含着深刻的內涵。這種精神強調的是在茶道人生和日常生活中的剋制和節制。

4. 自然體——在茶道中,自然體即是指天生的本來面目,或者說是生命流動的自然狀態。這種自然體要求茶人不能太過於追求完美,要有自然、自由、隨意的態度,與大自然相和諧共生。

5. 心與心的交流——茶道精神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茶人在爲客人泡茶的過程中,透過對茶道具的使用和沏茶的方式和客人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茶道精神就是在這種交流中體現的。

這些茶道精神仍然影響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在當今的社會中,茶道除了是一種傳統的文化形式外,更是一種具有哲學性質的生命態度,能讓人影響和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受禪宗美學的影響,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的侘寂之美,認爲萬物皆不永恆、不完美和不。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一起來看看。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留下一首有名的詩,來說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日本的茶道精神

  (一)和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悅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悅”則表示內在的感情,茶室裏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說,一隻好的茶碗不在於它的外形如何,而在於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時是否不覺得冰涼、扎手、太重或太輕。茶室裏的香氣味一定不能太強、太刺鼻,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窗子是分佈在茶室內的和美之源,經白色宣紙過濾而透進茶室的光線總是輕柔的,誘人冥想。風從茶室外老松樹的葉縫中吹過,與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相附和,這和諧的環境之美與參與者和悅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時代,雖然存在着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裏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無差別的。在這裏一切世俗的貴賤都隨風而去,平民與貴族促膝而談,這同時也是禪的精神。從禪的角度來看,人與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以和爲貴”“以和爲本”的意境亦是禪宗直指人心所依託的氛圍。禪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張用淡泊無爲,“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的清靜本心去體驗、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諦,從而達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極力渲染的氛圍,是摒棄世人紛爭,追求平和、靜謐的“和”境,其庭園設計、茶室佈局、禮儀程序、禮節規範,都別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圍,特別是一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與人的距離凝縮到咫尺之間,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會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禪宗,禪宗主張“我心即佛”、“萬物皆有佛心”,認爲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體現這種“敬”的意念的,應是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於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在這裏相敬相愛,情感出於“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爲貴賓設定的“貴人入口”,後改爲不論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鑽進來。如果有佩刀,必須將刀放在茶室外,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這一創意徹底地體現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禪宗認爲人的一切雜念和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而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領悟了“敬”的禪意,才能“見能者近之,驚佩其才;見後於己者,則須鼎力協之”,點示出茶道與禪宗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識。

  (三)清   清即清潔,有時也指整齊。當然,茶道四諦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在被稱爲露地的茶庭裏,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裏的樹葉和石頭,茶室裏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透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茶道經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的“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又是佛理的體現,她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出了“物我合一”的禪境。

  (四)寂

  作爲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在這個概念上,禪與茶被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無”的意思。在茶道中,這個詞又與“貧寡”“至純”“孤絕”的意思相近,即當修禪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裏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死”雖然是令俗人傷心的,但誰能否定死對於生來說更富於原始性、歸屬性,比生佔用的時間更悠長呢?死是絕對的,而生是相對的。死亦被稱作“無”的世界,“無”又是產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輪迴思想給了人們再生的希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有山有水有樓臺”,“無”在藝術領域裏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樣樣新的藝術品、藝術表現形式就會應運而生。

  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間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淨無垢;“寂”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去創造新的藝術天地。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爲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爲根源,以“寂”爲最高層次而體現的法則,也可以說四諦歸結於“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我們所知道的日本茶道文化,提倡的是和、敬、清、寂四種境界。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寂靜空間裏,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獨特的美學屬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爲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爲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爲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透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

  日本茶道文化的觀念

  (一)和、敬、清、寂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說到“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諦、遵循的四規、堅守的四則。這四個字是對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內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說到茶道人們從內心聯想到的情景意蘊其實就是這四個字的抽象意念。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爲“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隨着時間的發展從上面所說的幾個內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種種優秀的技藝。

  (二)一期一會

  這個詞語中的“一期”所指是“一期一命”“一生”“一輩子”。在日本茶道中,它所營造的是一種訣別的意念空間,指的是這一次的共同飲茶將是這一生中的最後一次,這是日本茶人們在舉行茶事時共同持有的心態。這樣看,有點像是佛教中的無常論。它所要強調的是人們應該珍惜生活中的朋友與親友,珍惜現有的幸福,因爲世事難料,變化無常,今天有的不一定每天也有足夠的幸運擁有。當舉行茶事時,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直到現代,日本茶道的忠實信奉者們仍然堅持這一理念,因此他們珍惜每一次與人一起品茶的機會,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強了生活的厚實感。

  (三)獨坐觀念

  這個詞語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湯一會集》。主要意思是,在友人離品茶離開後,要獨自靜臥,進行沉思。面對茶釜一隻,獨坐茶室,對這一次的共同品茶進行回味體會,從中尋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因爲日後這樣的舉茶共飲再也不會有第二次了。茶人的心裏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作“主體的無”。

日本茶道精神的發展歷史?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透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爲日本“茶道四規”。

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透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尊敬,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透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爲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仟福名茶提供參考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總結出的茶道四規,是哪四規

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

尋訪千利休,日式美學之魄

“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讓我低頭。”-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在他生活的年代,日本人熱衷茶道,卻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茶道流於形式,茶道師以追求使用中國宋朝的碗,掛着宋朝的畫爲榮。

使用價值昂貴的器物,如果能弄到傳世的“唐碗”,“唐畫”,那麼茶藝師立馬身價百倍,受世人追捧,將軍大名也青眼有加。這股追求奢華的風潮發展到了極致是豐臣秀吉不但打造了黃金茶具,還建造可以“全國巡演”的黃金茶室。

千利休反其道而行之,不以物質論茶道,因爲物質是沒有靈魂的。賦予日本茶道“簡”之思想,並提出茶道師需以“和,敬,清,寂”基本精神進行自我修行。千利休創造並完善了日本茶道的思想,從此日本茶道成爲有別於中國茶道的獨特個體存在。

千利休不但讓茶道昇華成一門不依附於昂貴的美。也在爲了避免空腹品茶帶來的不適感,引入和食料理,這種爲飲茶準備的簡單料理成爲日後懷石料理的底色;同時,茶室中簡單的插花,也隨着茶道昇華形成獨有的花道。

茶道,花道,懷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發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學。

━━━━━━━━━━━━━━━━━

━━━━━━━━━━━━━━━━━茶道里,有人與人之間的和。千利休修建的待庵茶室的入口窄小,訪問者需要躬身入內。如果來訪者是武士,不解甲卸刀是無法進入的。所以,無論是將軍還是平民,在躬身入室那一刻,衆生平等。

茶道中,也有人與環境的和。有一則千利休和兒子少庵的小故事記載了千利休對自然的追求。

千利休看着兒子少庵打掃庭院,說不夠乾淨。要求兒子再打掃一遍,少庵將庭院裏打掃的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上。千利休卻步入庭院,搖動一棵樹,搖落些許樹葉,說:“打掃庭院,不止是清潔,還要有美和自然。”——記載於日本人倉岡天心在《茶之書》。

花道中,花是有性情的,尊重花的個性,是花藝師與自然的和諧。比如松枝的皮易乾燥,選定後需在水裏浸泡一夜,再行插花之事。菊花對金屬氣味過敏,人手採摘的菊花纔會盛開不敗。

不同的花搭配在一起,一定要考慮是否情投意合,雖然同爲春草,蒲公英與鵝掌草,就一個燦若春陽,一個冷若春寒,聚於同一器皿,則尷尬在氣氛中蔓延。

懷石料理中的食材是和季節自然搭配的,講究春筍秋蕈,夏瓜冬蟹,不同的季節對應相宜的食材,選取的是自然的精華。

因品味的不僅是食材,更是一個季節的品嚐,器皿和環境也需和諧統一,所以懷石料理常隱在山林或禪寺中,和自然“和”爲一體。

春之櫻,夏之螢,秋之楓,冬之雪,是懷石料理中窗外之景,亦是料理不可或缺一部分。

━━━━━━━━━━━━━━━━━

━━━━━━━━━━━━━━━━━

茶道中的敬,是對自身,對他人,亦對萬物。尊敬自己選擇從事的事業,也對來訪的客人,還是對每一個參與事業的器物。

所以,每一個流程,都是用恭敬的心情來完成。茶道表演會有上千道步驟,長則8小時,短則3小時。複雜繁瑣的過程,用恭恭敬敬的行爲完成,是對參與者的尊敬,也是爲了不辜負被使用器物的價值。

花道有云:“一花三季”,初花的羞澀,當季的張揚,餘韻的回味都是可賞的。一個生命從初始到結束,都值得尊敬和欣賞是花道中“敬”的部分。

所以當秀吉命人端上盛滿水的淺口銅盤和一支早梅,請千利休插花時。千利休選擇摘淨花瓣,揉碎於掌,落英水面,枯枝橫陳於盤沿。花,從生如死,皆可敬。

懷着熱切而感懷的心來烹飪是懷石料理對食材的敬重。菜品會一道一道呈現於客人面前,賞味要慢。細嚼慢嚥,感受食材在最佳狀態下的滋味。樸實略帶拙的器皿,是爲了不喧賓奪主。主人在準備懷石料理的那一刻,就將食材至於首位。

爲保持食材的極致之味,奉上冷盤就連盛菜的盤子也要保持冷的狀態;配菜時,注意其中海產,野味與家常不可重複,避免因味覺的疲倦引起對食物的浪費。

━━━━━━━━━━━━━━━━━

━━━━━━━━━━━━━━━━━

茶道中的清,不單是茶道場所的清潔,亦是茶道師心靈和言行的自我淨化。是一種磨掉“身上鏽”的修行,不尋找託辭,修行者在意志和行動之間無縫連結。

落在行爲上,是茶道藝術中提出的“一期一會”。將人與人的相遇視爲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機會,主人用心待客,將心意完全詮釋在行爲上,客人則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花道用“花見”意表賞花,但同時,也是你在花見,亦在見己。花道的習練是從插多枝花開始,亦如人,如果不見過衆生,如何得以見自己。

在這個由多至少的過程中,花藝師修行着內心的“清”,將繁雜和干擾慢慢清理出自己的視線,最後留下的那一枝花,纔是自我的體現。最後,花,器,背景三者投緣,器皿簡單,環境曠而淨。三者之間,不留雜物,唯有花與本我,一期一會。

懷石料理在千利休的手中,依託品茶的清簡料理一汁三菜,品味少量的菜,注重精神趣味,每一道都賦予簡練雅趣的命名。廚藝師與來訪者在少量而精簡的菜品交流中,互相傳遞對季節的感悟,環境的悠長。

━━━━━━━━━━━━━━━━━

━━━━━━━━━━━━━━━━━

茶道,花道,懷石料理都是在和,敬,清三者修行的基礎上,才能如鳳凰涅槃般誕生道中昇華的“寂”。一種從有限事物中,感受無限美感的哲學。

靜閱工夫茶空間成立於2014年夏天

坐落於射洪縣城北碧水園小區

預約品茶:0825-6663238

千利休:唯有美好的事物,才能使我低下頭顱

電影《尋訪千利休》裏,茶便是極致的高雅,透過茶與茶道表現日本“茶聖”千利休對美的極致追求。

個人認爲,這部影片的核心是美,茶道是千利休表達美的載體。有人從視角,更有人從禪宗的角度分析千利休與他的茶道,而這部電影從“美”的角度來尋訪千利休,美這一主題是受衆最廣、最能引人共鳴的。

千利休的茶道之美不在一方茶席裏,它包含了千利休所追求的“侘”美學,狹小的微微透光的茶室(約4.5m²,據說最小的僅2.5m²),躬身才得以進入的低矮小門,茶室外體現“深山幽谷般風情”的露地,樸實的器物,人人平等的精神,“至誠的心意”,以及一顆堅定事茶的心。

千利休,生於亂世,一生歷經日本戰國時期到安土桃山時期,曾先後成爲當時兩位實力最強的將軍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首屈一指的茶道侍從。

千利休將他的人生活成了美本身,當豐臣秀吉讓他選擇是交出自己的生命,還是珍藏於他和服深處象徵着他茶道尊嚴的茶罐時,他說:“唯有美麗的事物,才能讓我低下頭顱。”寧願剖腹自殺也絕不屈服。

這部影片的重點不在於茶的味道,它沒有對茶葉的感官審評,我們不知道,在當時的日本好茶是怎樣的,它只表現了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影片擷取了千利休一生中對美的追求的片段,從而勾勒出千利休的一生。

織田信長向天下蒐羅稀世珍品,千利休帶來一個盒子。在衆人的睥睨聲中,他開啟盒,倒水到盒蓋上,盒蓋繪有金色浪花與飛鳥只只。天上一輪圓月映照在水面上,風起時,吹皺水面,彷彿盤中波濤在涌動,多麼美好壯麗的自然光景。

即使再珍貴的人工雕琢都比不上自然天光。千利休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讓尋常的器物在他的手上變成無價之寶。

櫻花盛開時節,千利休組織一場茶會,他剪來櫻花掛在屋頂上,點茶過後,客人手捧着茶碗正欲品茶。弟子推開木門,一陣風吹進來,吹落片片花瓣,花瓣輕輕飄在茶碗的茶湯上。這樣的茶事真是美極了。

千利休在白紙上剪出飛鳥,讓搖曳的燭火照在飛鳥上,飛鳥映在牆上一幅畫着桃花枝的卷軸上,在光影中出現一幅飛鳥追逐桃花的畫面。如夢如幻。也因此而俘獲了他妻子的心。

在豐臣秀吉還是織田信長的家臣時,一次他得罪了織田信長,有可能被斬首,心情鬱悶之際特意來到千利休的茶室。千利休爲他安排了一場茶會。茶室內除了茶釜、茶碗、一幅寫着“閒”字的掛軸之外,別無他物。

在點茶前,千利休爲他準備了一碗小米粥,這讓豐臣秀吉回憶起兒時吃的小米粥,他不禁熱淚盈眶。千利休給他點一碗茶,讓他放下層層重擔,此刻享受生命的喜悅,並承諾爲他向織田信長求情。

在這裏,千利休的茶道不僅有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有撫慰人心的力量。茶道,是以茶爲媒,搭起溝通心靈的橋樑。

後來織田信長遭到家臣謀反叛變而自殺身亡。豐臣秀吉成爲他的人。豐臣秀吉極盡奢靡之能事,用黃金打造了一個茶室,茶室內的所有器具都是黃金所造。

就在豐臣秀吉統治時期,千利休名聲達到頂峯,然而他追求的侘寂與豐臣秀吉背道而馳。再加上他深受羣衆的擁戴,也引起了豐臣秀吉的猜忌。於是,在豐臣秀吉的迫下,千利休剖腹自盡。

一個人選擇成爲怎樣的人並不會是無緣無故的,世人天生愛熱鬧、耀眼、的美麗,千利休卻獨愛這種質樸、有缺憾的美。

年輕時的千利休,是個流連煙花之地的紈絝子弟,撞見父親從高麗買來的獻給大人物的美麗女子。他帶着女孩私奔,卻被追捕無路可逃。他把老鼠藥混進茶裏,想跟女孩殉情。女孩死後,年輕的他卻沒勇氣自殺。

女孩喜歡木槿花,高麗稱之爲無窮花。她臨死前以白居易的兩句詩明志:“槿花一日自爲榮。何須戀世常憂死。”木槿花朝開暮落,儘管生命短暫,但開花的時候燦爛美麗。

千利休雖然活下來了,但彷彿重生一般脫胎換骨。

女孩的死亡帶給他極大的震撼,讓他沉靜下來,明白了他所追求的美是什麼,——美是有缺憾的,不完美的美才能撼動人心。

他丟棄了聲色犬馬的生活,跟隨武野紹鷗學習茶道,沉浸於茶道“侘寂”的世界。

茶道於千利休而言,某程度上也是一種心靈的救贖。

千利休透過茶道將“侘”這一茶道美學建立起來,“侘”是一種有缺憾的、質樸的、淡然的美。他影響之深遠,無怪乎後世稱他爲“日本茶道之大成者”。

千利休在《南方錄》自述,“草菴茶就是生火、燒水、點茶、喝茶,別無他樣。這樣拋去了一切的赤裸裸的姿態便是活生生的佛心。如果過多地注意點茶的動作、行禮的時機,就會墮落到世俗的人情上去,或者落得主客之間互相挑毛病,互相嘲笑對方的失誤。”

千利休是一個爲美活着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對美的追求之中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他拋棄功名利祿,拋棄愛情親情,遵從自己內心,爲了自己鍾愛的茶道而奉獻了一切。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三)

千利休創立的茶道思想在實踐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冬日和夏日的茶道表演有很大不同。冬日要用地爐,開在茶室。夏天用風爐,放在茶室的一角,減少客人的炎熱與不適。風爐下面還要墊一塊木板或方磚,以保護草蓆。

利休在訓導弟子時說:“夏日要營造涼爽的氣氛,冬日則要培養溫暖的感覺。放上木炭熱水、點上茶湯怡人——這就是祕訣所在。”

茶道表演通常以一位客人爲主客(正客、首席客人)。在四疊半的茶室裏,除了首席客人,至多還有三位客人。這其中,末席客人(末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需十分熟悉茶道禮儀。

在收到並確認參加茶會的請柬後,客人們都到齊後,輕叩門鈴示意主人。主人在出迎客人以前,會先用清水澆灑茶亭裏的花草。延飲客人時,鞠躬,行默禮。

隨後,主人返回茶室,客人則沿着精心設計的石徑來到石制洗手鉢前洗手,除去劍與便鞋,俯身透過躪 [lìn] 口進入茶室。躪口是客人專用的茶室出入口,開口很低,客人必須彎腰躬身膝行進入茶室。這是一段具有象徵意義的行程,客人由紛擾的世俗社會進入了烏托邦式的茶道境界。

據《茶道四祖傳書》記載,利休在大阪看到漁夫躬身出入船艙,纔想到了躪口的設計。當然,使利休產生這一想法的也許還有日本傳統劇院的窄小入口。這一入口通常又被稱爲“鼠門”,就像《愛麗斯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一樣,把門外的平常世界和門內舞臺上的大千世界分隔得判若兩界。也有學者認爲,利休設計的躪口只是把茶庭的大門(1462年即已存在)移到了茶室而已。

千利休認爲,茶室中最重要者,當屬掛在壁龕上的書畫。首席客人進入茶室的第一要務,就是欣賞這些精心挑選的掛軸。進入茶室後,末席客人需要將躪口移門關上,關門時要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表示茶和外部世界隔開了。主客之間會進行非常有禮貌的對話,直到主人示意“炭快滅了,我再加點炭。”接下來是加碳和焚香儀式。

隨後,主人會上正餐(本膳),包括一道湯和兩三套主菜,佐以清酒。最後一道菜是主人用備菜時剩下的材料做成的雜菜,以體現茶會簡樸的精神。在將碗碟遞還給主人之前,客人要用自帶的紙巾將其擦拭乾淨。用餐時剔出的魚刺等雜物,也要放在自帶的小盒裏,再放進長袖籠裏,等臨走時帶走。

隨後,茶會客人會稍事歇息,欣賞茶庭的佈置,有必要時還可以使用有實用功能的外側。當然,內側是隻供參觀不供使用的,也稱爲“飾廁”。客人小憩的間隙,主人會用來準備茶會的重頭戲“濃茶”,並將壁龕上的書法卷軸換成一兩枝鮮花插在花瓶裏。如果茶會在夜間舉行,花瓶和書法卷軸的擺放順序會倒過來。千利休不太喜歡在夜間用花。他認爲夜間不容易看清花色,花影則不太吉利。

在解釋何時召集客人來品嚐濃茶時,利休認爲:“當水煮開,發出風入松林的聲音時,鳴銅鑼。如果和水煮開以及炭火的實際情況不保持一致,必然會產生失誤。”有經驗的客人會仔細聆聽茶釜蓋發出的聲音,透過聆聽銅鑼發音的節奏,他會判斷主人希望客人沿哪條小徑穿過茶庭回到茶室。

千利休的另一條訓示是茶器具要輕拿輕放。將樂燒茶碗、茶筅、茶勺、茶罐、水勺等一一碼放整齊後,主人開啓茶罐,用茶勺取出適量茶粉放入樂燒茶碗。在利休之前,日本茶會上最爲流行的是來自中國的天目燒碗,包括兔毫盞和釉碗。但利休更喜歡質樸的朝鮮茶碗,以及島內燒製的不事修飾的樂燒茶碗。樂燒茶碗是由陶工長次郎燒製的,其底寬,利於用茶筅點茶;其壁厚,利於保溫;茶碗質感溫潤怡人。

作家亞瑟·撒德勒曾於1934年撰寫出版了《茶道》一書,書中寫道:“歷來茶道中人非常注重茶具的觸感,光是茶具握在手心的感覺就會帶給他們十分的滿足……另外,和中國或朝鮮出產的釉碗相比,樂燒茶碗所盛的茶喝起來味道遠勝一籌。品茶大師在評定煮茶用水的品第時,樂燒茶碗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隨後主人拿起水勺,從茶釜裏舀出沸水倒入茶碗,以茶筅點茶,略加沸水後,再擊拂[ fú ]茶湯,直到茶麪出現乳花。主人將點好的茶碗置於茶爐右側,首席客人應膝行拿起茶碗再退回原位,舉起茶碗以示謝意後,飽飲一大口濃茶。

主人問客人:“茶的味道如何?濃還是淡?”

客人通常回答說:“正好。您點的茶恰到好處。”

首席客人再喝兩口半後,將晚上脣緣部分擦拭乾淨,再遞給次席客人。次席客人也按同樣程式喝茶。當末席客人喝完茶後,客人們會輪流欣賞茶碗和茶食。當然,客人們還有緣拜觀主人的茶室“三寶”:茶罐、錦囊和茶勺。正式茶事的最後一階段通常爲點濃茶,非正式茶事則在點完濃茶後,再行一次薰香和加炭,並加點薄茶。

在現代茶道禮儀中,點完紅茶多半會加薄茶,但薰香加炭的過程可能會省略。再次薰香加碳時,通常會加兩個香薰丸和一大塊櫻樹炭。客人在拜賞香薰盒時,主人往水罐中加入清水,並向客人示意:“水就要開了。剛纔爲諸位點了濃茶,現在點薄茶。”隨後,主人開始點茶,其間會用到數個茶碗。客人喝完茶後,茶碗遞還給主人,首席客人向主人致意:“請結束今日茶事。”

主人問:“是否再加點熱水?”

在得到客人“不需要了”的回答後,主人示意茶會結束,撤去所有茶具,在水罐裏盛滿清水,退出茶室後關上移門。

正式與非正式的茶道禮儀的區別很微妙,就連經驗老道的茶頭也未必說得清楚,千利休指出:“在點濃茶時,有的環節並不是正式的;而在點薄茶時,有的環節則是非常正式的。這方面的區別一定要牢記。另外,這些區別還因時因地而有變化。看似簡單,卻是茶道祕而不宣的訣竅所在。”

但千利休顯然忘了將其傳給他的弟子山上宗二。據歷史記載,山上宗二因爲說不出來正式與非正式茶道的區別而被豐臣秀吉削去耳鼻,並慘遭流放。

-END-

歡迎關注 飲哲紅茶經 微信公衆號 SH-YinZhe

千利休的茶道觀與茶陶觀是什麼?

雖然作爲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這樣兩位軍事統治者的御用茶師,千利休接受了貴族文化的薰染,但作爲一個出身貧寒的有識之士,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還是與貴族格格不入的,而與民間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正是受民間文化的影響,他創立了獨特的以“幽茶”理論爲核心的茶道觀與茶陶觀。在他看來茶道並不僅限於飲茶這一行爲本身,它是一種綜合性的體驗,因而飲茶的儀式、盛茶的容器以及茶室的裝飾與環境都是影響茶道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在茶具的品藻方面,他提出了茶具應具備的“量感”、“力感”、“淨感”三種基本屬性。爲了給他的這一理念作出生動的註解,他還親自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試製“樂茶碗”。這種風格的茶碗一反貴族追求奢華精巧的審美觀念,而崇尚質樸、稚拙、簡約、恬淡的美,完全採用徒手捏製、切削的方法制作,而不用此前已普遍推行的轆轤拉坯法,以避免規則、對稱、圓熟、雕琢之弊病。

日本茶道精神對日本人有什麼影響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系起來,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透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爲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閒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在現代人的價值觀中,總是認爲茶道是十分繁瑣以及複雜的事情,很都人認爲“就算是在自己家裏,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質中,和所代表的真諦爲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只要隨時隨地的從內心去體認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瞭解到和的真諦。古代的習俗,經過了多少世代而流傳了下來,儲存了數百年來的美感。對於自然的愛好,以及隨着四季的變遷,以古老的習俗來做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

榮西和千利休對日本茶道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貢獻

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

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敘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Tags:千利休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