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韓國茶道精神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9.02K

韓國茶道精神

韓國茶道精神(Korean tea ceremony)是韓國傳統的茶道文化,被視爲東亞三大茶道之一,其他兩個是日本茶道和中國茶藝。韓國茶道的精神在於注重茶的製作和品飲過程中的禪意和平和,同時也關注茶器、音樂、花道等方面的美學。

韓國茶道起源於公元三國時期(57 BC - AD 668),但在高麗時期(918-1392)進一步發展。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與中國和日本的傳統茶道不同。在韓國茶道中,製作和品飲茶是主要的活動,但茶道儀式也包括器皿的擺放和使用、道具和裝飾、音樂和舞蹈等元素。

茶道文化在韓國是非常重要的,被視爲一種重要的禮儀和文化傳承。茶道的宗旨是透過品飲和製作茶,尋求內心的平和和安寧,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茶道強調自由和自在,注重個人的藝術技巧和個性展示。茶道不僅關注茶的味道,而且關注茶的氣氛和精神氣質。

總之,韓國茶道精神注重茶的製作和品飲過程中的禪意和平和,同時也關注茶器、音樂、花道等方面的美學,是韓國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日韓茶道精神的異同是什麼?

中國的茶道精神爲和、敬、廉、美;日本的茶道精神爲和、敬、清、寂;韓國的茶道精神爲和、敬、怡、真。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現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

起源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

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韓國的茶道精神

導語: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於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爲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在歷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

  韓國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羅時代的高僧一元曉大師和和靜思想爲源頭後成爲統一新羅的花郎道的和白思想又會聚爲高麗時代詩學者李奎報的集大成。最終在朝鮮時代的高僧西山大師和如世紀末19世紀初上天賜給韓國的茶聖草衣禪師那裏得到完整的體系。草衣禪師的(東茶頌)和(榮神傳)是韓國茶人公認的茶經。在理解韓國的茶道精神之前,首先要理解新羅時代的花郎道精神。花郎是國家選招18歲以下的年輕人才,讓他們從自然、文武各個方面得到系統的教育。花郎道使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中最小的新羅興旺,最後統一三國,所以提到新羅統一三國時少不了提到花郎道精神,那麼花即精神是什麼?

  韓國曆史上有兩位著名的禪:一位是朝鮮時代茶山西著精,另一位是唐朝的威名遠揚的崔致遠。在崔致遠的寫朗碑序中有如下記錄:“我國有一玄妙之道,名日風流,其道之源乃記在花郎世紀中日:‘花郎兼儒、佛、仙之教,教化衆生’。”

  在李丙案的三國史記中寫到:“他們注重和合忠節的品德,尊重名譽,心高氣正,對自然山川草木有無盡的嚮往和熱愛。新羅的花郎把儒、佛、仙三教的優點結合於遠遊山川而使身心得到鍛鍊。把身心結合於飲茶,而使人體會得到其精神。現在凡是花郎的古蹟就能發現與茶有關的石頭茶具和有關文物。特別是花郎戒律的 發起者元曉大師甚至達到了和靜會通,自得通道的境界。元曉大師的茶禪一體、茶樣一如的思想成爲和靜思想。他不是單純的和合精神,而是與自然揮爲一體:即發葉結果、又回到根上的這種和靜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寂之寂的思想。這指的是極寂。他是擡回到寂的根源,而寂的根源就是靜。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到。“未到美 芸,各歸其根,歸根回靜。”在把靜說成歸根的這一點上老子和元曉大師是一致的。

  元曉大師雖是無師自通的聖僧,大覺國師。但與先前聖哲老 子思想上一脈相稱。新羅之後的高麗時期元曉大師的和靜思想和茶樣一體現受到很高的評價。並且人們把元曉大師稱爲和靜國師,而元曉大師的和靜思想就是韓國茶道精神的根源。

  從淵博的和靜思想中生根生芽的韓國茶道精神在高麗時期鄭夢周庫奎報、李行等人的詩句及朝鮮時代的西山大師的詩句及草衣樣師的'東茶頌等詩句中傳唱並流傳下來。所以韓國茶道精神與新羅的花即精神和和靜思想是同質的。

  高而時期的茶道精神是由大學茶人李奎報所歸納整理了。從他的蔡詩中可以看到:“農深蓮漏響丁東,三語煩君別異同。多劫頭燃難自求,片時目擊皆成空。厭聞韓子提雙烏,深喜莊生說二蟲、活水香茶真味道,白雲明月是家風。”這裏的三語指如來佛的三句話。也就是說飲茶之後領悟了真空妙有的真理。沉浸在清虛靜寂的老莊思想當中。李奎報透過此詩把茶的韻味昇華到道的韻味,即清靜之心和思想。在這裏,可以看到他的條精神是清虛和無邪意。讓我們再欣賞他的一首茶詩。

  傳爐活火式自煎,手點火甕誇色味。

  粘粘入口脆且柔,有如乳臭兒與稚。

  肅然方文無一物,愛聽籤聲壺鼎裏。

  評茶品水是家風,不要養生於世榮。

  爐前煎茶中可以窺視自得自覺的修行心。茶香入口有如嬰兒吸吮母親的乳一般。指的是無邪意。除了茶壺裏的水沸聲感覺不到任何事物的詩句,表現了清虛靜寂的心懷,評來品水當家風,勝過千年榮華,與陸羽的橫行檢德精神是相通的。

  以上代表高麗時期來精神的李奎報的思想,可以歸結成情和、清應、無邪意。

  朝鮮時代是民間的茶生活走向衰弱,反而來精神發展到了頂峯的交叉時期。無奈於貪腐的官吏和茶稅,焚燒茶園而憤然離走他鄉的人逐漸增多,隨之茶產量減少,老百姓喝不到茶。但是在深山中僧侶和大學者的心中所種下的茶園是不能燒燬砍光的。草衣禪師是他們當中的一員。在韓國曆史上曾經有過的兩大聖賢之一的茶山丁若鏞信天主教而發配到南方。而當時15歲的小僧草衣就在他的門下學習。透過多年的茶生活更領悟了佛教的禪的玄妙和茶道的玄妙,並透過新羅元曉大師的親禪一體、茶禪一如的思想來整理了東來領。他的精髓是中正。中正是韓國茶道精神的集大成,後人把草衣尊爲韓國的茶聖。

【朝鮮茶道的思想】茶道思想

中國的茶道,日本也有茶道,那麼朝鮮作爲鄰國當然也有茶道,那麼朝鮮茶道的精神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朝鮮茶道的思想,一起來看看。

朝鮮茶道的思想

  朝鮮茶道以--"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國土相連,自古關係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他在《東茶頌》裏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爲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爲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爲“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與朝鮮茶道的關係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透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爲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透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透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爲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道

  清、敬、和、樂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係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裏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爲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爲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爲“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日本、韓國茶道的核心用一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中國、日本、韓國茶道的核心用一個字來形容是:和

各國的茶道解釋:

1、中國茶道:中國茶道精神可概括爲清、和、靜、真、儉、淡,老莊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2、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精神源於“禪茶一味”,以“一期一會”和“和、敬、清、寂”爲根 本。 “一期一會”是佛教“無常”思想的體現,而“清、寂”有着濃厚的佛教意味。日本的茶道精神可歸結爲禪。

3、 韓國茶道:韓國茶道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故重敬、禮、和、中正。

茶道的歷史: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爲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品茶,來身心。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爲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鬥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着識錦,上面放着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裏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爲獎品的主人。「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幹,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衆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後世稱爲「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遊藝變成了茶道。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菴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峯,千利休被譽爲「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佈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鉢,出現了以「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爲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幹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爲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爲主。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什麼是茶道:吳覺農先生認爲:茶道是“把茶視爲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莊晚芳先生認爲:茶道是一種透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爲:“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爲人。”陳香白先生認爲: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透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爲:“七藝一心”。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爲:“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爲:以身體動作作爲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爲: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爲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透過人體的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爲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爲,“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透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華茶道精神: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透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釋義如下: 『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爲宜。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爲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僞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啓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爲,英語可譯爲harmony。『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爲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啓發智能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其它的說法:我國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爲:“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爲“和、靜、怡、真”應作爲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爲,“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韓國的茶文化

韓國的茶文化

  導語:韓國的傳統茶禮,其形式與日本茶道相似,基本是對茶的沖泡和品飲,而高麗五行茶禮則大大突破了韓國茶禮的傳統模式,以規模宏大、人數衆多、內涵豐富,成爲韓國最高層次的茶禮。高麗五行茶禮是古代茶祭的一種儀式。茶葉在古高麗的歷史上,歷來是“功德祭”和“祈雨祭”中必備的祭品。五行茶禮的祭壇設定:在潔白的帳篷下,並挑八隻繪有鮮豔花卉的屏風,正中張掛着用漢文繁體字書寫的“茶聖炎帝神農氏神位”的條幅,條幅下的長桌上鋪着白布,長桌前置放小圓臺三隻,中間一隻小圓臺上放青瓷茶碗一隻。

  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於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爲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在歷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在我國的宋元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爲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華茶文化進一步爲韓國理解並接受,而衆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爲時興、普及。

  80年代,韓國的茶文化又再度復興、發展,併爲此還專門成立了“韓國茶道大學院”,教授茶文化。

  和日本一樣,源於中國的韓國茶道,其宗旨是“和、敬、儉、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間敬重、禮遇;“儉”,即生活儉樸、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誠,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我國的近鄰——韓國,歷來透過“茶禮”的形成,向人們宣傳、傳播茶文化,並有機地引導社會大衆消費茶葉。

  韓國的'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類型區分,即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四種。下面介紹韓國茶禮葉茶法:

  1.迎賓:賓客光臨,主人必先至大門口恭迎,並以“歡迎光臨”、“請進”、“謝謝”等語句迎賓引路。而賓客必以年齡高低、順序隨行。進茶室後,主人必立於東南向,向來賓再次表示歡迎後,坐東面西,而客人則坐西面東。

  2.溫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疊茶巾,將茶巾置茶具左邊,然後將燒水壺中的開水倒過茶壺,溫壺預熱,再將茶壺中的水分別平均注入茶杯,溫杯後即棄之於退水器中

  3.沏茶:主人開啟壺蓋,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撈出茶葉置壺中。並根據不同的季節,採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則用下投法。投茶量爲一杯茶投一匙茶葉。將茶壺中沖泡好的茶湯,按自右至左的順序,分三次緩緩注入杯中,茶湯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滿爲宜。

  4.品茗:茶沏好後,主人以右手舉杯託,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將茶捧至來賓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對賓客行“注目禮”,口中說”請喝茶”,而來賓答“謝謝”後,賓主即可一起舉杯品飲。在品茗的同時,可品嚐各式糕餅、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中國 日本 韓國三國茶道的差異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文化對韓國和日本的茶文化產生過重要影響,韓國 的茶文化也對日本茶文化產生過較大的影響。高麗、朝鮮時期的茶禮、茶具對日本茶道 有着積極的影響。在當代,韓、日的茶文化對中國茶文化亦發生良好的影響。下面就中韓日茶文化比較做一介紹。

(一)茶文化總體比較

茶文化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是比較廣泛的,它固然以茶道爲核心,但茶道畢竟只 是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茶文化至少還要包括茶文學、茶藝術、茶館文化、民俗茶文 化等。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與茶道幾乎是同義語,茶文學、茶藝術等全部匯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學者稱日本茶道是“綜合文化體系”。

在韓國茶文化中,茶道(茶禮)是主流,與日本相近。但韓國的茶文學發達於日 本,象崔致遠、李行、權近、李奎報、李崇仁、鄭夢周、李檣、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寫 許多漢文茶詩和茶文,而日本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寫有少量茶詩文,影響較小。

在中國茶文化中,舉凡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如茶道、茶文學、茶藝術、茶館文化、 民俗茶文化均很發達。中國的茶館興於宋,普及於明清;民族衆多,地域遼闊,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地方和少數民族茶俗文化;自唐代至今,有關茶事內容的繪畫、書法綿延不 絕;而茶文學更是蔚爲大觀,各種文學體裁如詩、詞、曲、賦、銘、聯、小說、戲劇等應有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柳宗元、杜牧、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陸游、楊萬里、范成大這些中國的一流詩人均撰有茶詩茶詞佳作, 《水滸傳》、 《金瓶梅》、 《紅樓夢》、 《老殘遊記》等古典小說對飲茶、茶道、茶館、茶文化有精彩描述。在中國茶文化中,茶道與茶文學是雙峯並峙,民俗茶文化是異彩紛呈,茶館則是中國茶文化中的獨特風景。

論日本、韓國茶文化可以用日本茶道、韓國茶禮來代替,但論中國茶文化,只談茶 道(茶藝)是不夠的,至少不能忽略茶文學。

(二)儒,道,釋對茶文化影響比較

東亞三國都屬於儒家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儒、道、釋在三國茶文化中發揮着或輕或重的影響。

在中國茶文化中,就儒道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而言,道家第一,儒家第二,佛教第三。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儒家在社會人倫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但在文化藝術領 域,老莊道家影響更大。道家崇尚無爲、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純樸、率真。 表現在茶文化中,不象日本、韓國那樣注重茶道的禮儀和形式。中國茶道崇尚自然、簡 樸,不拘禮法形式,任運自在,無拘無束,率性而爲。

在韓國茶文化中,儒道釋在其中的影響以儒家爲第一,佛教第二,道家第三。固然 在茶文化的傳播中,新羅、高麗的佛教徒發揮重要作用,但在韓國社會和日常生活 中,儒家,特別是以朱熹、王陽明爲代表的宋明道學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禮被普 遍接受,故而韓國的茶道又稱茶禮,儒家禮儀起主導作用,佛道次之。

在日本茶文化中,儒道釋對茶文化的影響以佛教特別是禪宗爲第一,道家第二,儒 家第三。日本茶文化的傳播者,主要是佛教徒,如最澄、空海、永忠、榮西、明惠上 人、南浦紹明,希玄道元、清拙正澄、村田珠光、隱元隆琦等。日本茶道以“禪茶一 味”爲宗旨,借茶道悟禪道。

在韓國茶文化中起較爲重要作用、在日本茶文化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禪佛教,在中國茶文化中影響較小。中韓日茶文化以受主要影響來說,中國茶文化主於道,韓國主於儒,日本主於佛,主於道,道法自然,故中國茶道注重茶的品飲藝術,即重茶藝;主於儒,儒尚禮儀,故韓國茶道注重禮儀,主於佛,故日本茶道歸宗於禪。

(三)茶道的比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下面從茶道精神和茶藝兩方面對中韓日茶道進行比較。

1、茶道精神的比較

韓國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羅統一初期的高僧元曉大師的和靜思想爲源頭,中經高麗時 期的文人李行、權近、鄭夢周、李崇仁之發展,尤其以李奎報集大成。最後在朝鮮李朝 時期高僧西山大師、丁若鏞、崔怡、金正喜、草衣禪師那裏得到完整的體現。元曉的和 靜思想是韓國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報把高麗時期的茶道精神歸結爲清和、清虛和禪茶一味。最後由草衣禪師集韓國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導“中正”精神。總的來說,韓國的 茶道精神即敬、禮、和、靜、清、玄、禪、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釋的思想,而敬、 禮、和、清、中正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

中國的茶道精神源於陸羽《茶經》 “儉”的思想和釋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經裴 汶、趙佶,至朱權而集大成。中國茶道精神可概括爲清、和、靜、真、儉、淡,老莊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日本茶道的精神源於“禪茶一味”,以“一期一會”和“和、敬、清、寂”爲根 本。 “一期一會”是佛教“無常”思想的體現,而“清、寂”有着濃厚的佛教意味。日本的茶道精神可歸結爲禪。

韓國茶道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故重敬、禮、和、中正;日本茶道受佛教影響最 大,故重禪茶一味和清、寂;中國茶道受道家影響最大,故重清、真,返樸歸真,任運自然。

2、茶藝的比較

中國是茶藝的發源地,中華茶藝先後形成了煎茶茶藝、點茶茶藝和泡茶茶藝三類形勢,三者都傳到了韓國和日本。煎茶茶藝在平安時期傳入日本,在新羅統一時期傳入韓 國,但煎茶茶藝在中韓日三國都已絕跡。點茶茶藝在高麗前期就傳入韓國,在鎌倉時期 傳入日本,是韓國茶藝、日本抹茶道茶藝的基本形式。泡茶茶藝在朝鮮李朝前期傳入韓 國,在江戶時期傳入日本,也成爲韓國茶藝、日本煎茶道茶藝的基本形式。自明代中期 以來,中國僅流行包括壺泡法茶藝、撮泡茶藝和工夫茶藝在內的泡茶茶藝,煎茶、點茶 茶藝消亡。但煎茶、點茶茶藝的某些方面仍保留在韓國。

以上就是對中韓日茶文化比較介紹,希望對你瞭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東亞三國 的茶文化難解難分,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中韓日組成的東方茶文化圈中,韓國的茶 文化處於中介的地位,是會通中日茶文化的結合點。要想比較中韓茶文化,離不開拿日 本作參照,故而在此以比較中韓茶文化爲主,兼及日本茶文化。

韓國茶道的茶禮 茶道中什麼是禮的基礎

  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於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爲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韓國茶道的茶禮,一起來看看。

  韓國茶道的茶禮

  1.迎賓:賓客光臨,主人必先至大門口恭迎,並以“歡迎光臨”、“請進”、“謝謝”等語句迎賓引路。而賓客必以年齡高低、順序隨行。進茶室後,主人必立於東南向,向來賓再次表示歡迎後,坐東面西,而客人則坐西面東。

  2.溫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疊茶巾,將茶巾置茶具左邊,然後將燒水壺中的開水倒過茶壺,溫壺預熱,再將茶壺中的水分別平均注入茶杯,溫杯後即棄之於退水器中

  3.沏茶:主人開啟壺蓋,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撈出茶葉置壺中。並根據不同的季節,採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則用下投法。投茶量爲一杯茶投一匙茶葉。將茶壺中沖泡好的茶湯,按自右至左的順序,分三次緩緩注入杯中,茶湯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滿爲宜。

  4.品茗:茶沏好後,主人以右手舉杯託,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將茶捧至來賓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對賓客行“注目禮”,口中說”請喝茶”,而來賓答“謝謝”後,賓主即可一起舉杯品飲。在品茗的同時,可品嚐各式糕餅、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韓國茶道的歷史

  一、新羅統一時代

  這個時代在中國,吃茶品茗習慣遍及,中國茶道——煎茶道形成並風行,茶文學隆盛,茶具自力成長,茶字畫初起,茶館抽芽,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第一個高峯。

  (一) 新羅吃茶品茗之始

  (二)新羅吃茶品茗的成長

  在宮廷,新羅年夜多半國王及王子與茶相依,茶爲祭奠品中至要之物。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於年夜殿歸正門外,置茶會,並用茶賜臣平易近;在宗教界,與陸羽同期間的僧忠談精於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玄月初九在慶川的南山三花嶺於曠野備茶具向彌勒世尊供茶,忠談曾煎茶獻於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吃茶品茗認爲練氣之用,花郎有四神仙在鏡浦臺室外以石竈煮茶。曾在年夜唐爲官的新羅學者崔致遠有書札稱其攜中國茶及中藥迴歸桑梓,每獲新茶必爲文言其喜悅之情,以茶供禪客或遺羽客,或自飲以止渴,或以之忘憂。崔致遠自稱爲道家,但其頭腦偏向於儒家,被尊爲“海東孔子”。

  (三)新羅茶風的隆盛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載:“冬十仲春,遣使入唐朝貢,文宗召對付麟德殿,宴賜有差。入唐回使年夜廉持茶種子來,王義務植於地輿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於此盛焉。前於新羅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時,已有茶。唯此時方得流行。” 新羅第四十二代興德王三年(公元828年)新羅青鳥使金年夜廉,於唐土得茶籽,植於地輿山。韓國吃茶品茗始興於九世紀初的興德王時代,並且最先種茶,這時的吃茶品茗風氣首要在上層社會和僧侶及文士之間流傳,平易近間也最先風行。

  (四)新羅的吃茶品茗法

  新羅當時的吃茶品茗要領是採用唐代風行的餅茶煎飲法,茶經碾、羅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飲用。崔致遠在唐時,曾作《謝新茶狀》(見《全唐文》)箇中有:“所宜烹綠乳於金鼎,泛噴香膏於玉甌”,形貌的就是煎茶法。崔致遠爲建立雙溪寺的新羅國真鑑國師(公元755-850年)撰寫的碑文中記:“復以漢茗爲供,以薪爨石釜,爲屑煮之曰:‘吾未識是味怎樣?惟濡腹爾!’守真忤俗,皆此之類也。”真鑑國師曾於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學,“爲屑煮之”乃將茶碾羅成末煎之,且用石釜煎茶。崔致遠於唐僖宗時在唐,恰是唐代煎茶法流行之時,故返國後帶回年夜唐的煎茶法。

  新羅統一初期,最先引入中國的吃茶品茗習慣,接管中國茶文化,是新羅茶文化抽芽時代,但那時吃茶品茗僅限於王室成員、貴族和僧侶,且用茶祭奠、禮佛。新羅統一後期,是新羅周全輸入中國茶文化時代,同時也是茶文化成長時代。吃茶品茗由上層社會、僧侶、文士向平易近間流傳、成長,並最先種茶、製茶。在吃茶品茗要領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總之,新羅統一時代,新羅接管、輸入中國的茶文化,最先了本國茶文化的成長。吃茶品茗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流傳並風行,也最先種茶、製茶、在吃茶品茗要領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二、高麗王朝時代

  這個時代在中國,點茶茶道形成並風行,茶文學和茶具文化日益繁榮,茶館興起,茶字畫始興,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第二個高峯。

  高麗王朝時代,受中國茶文化成長的影響,是朝鮮半島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隆盛期間。高麗的茶道——茶禮在這個時代形成,茶禮遍及於王室、、僧道、黎平易近中。

  (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

  每年兩年夜節:燃燈會和八關會必行茶禮。燃燈會爲仲春二十五日,供釋迦,八關會是敬神而設,對五嶽神、名山年夜川神、龍王等在秋季之十一月十五日設祭。由國王出面敬獻茶於釋迦佛,向諸天神敬禱。

  太子壽日宴,王子王妃冊封日,公主吉期均行茶禮,君王、臣平易近宴會有茶禮。朝廷的其他各類典禮中亦行茶禮。

  (二)佛教茶文化

  高麗以佛教爲國教,佛教氣氛鬱勃,禪宗復興,禪風年夜化。中國禪宗茶禮傳入高麗成爲高麗佛教茶禮的主流。中國唐代懷海禪師制定的《百丈清規》,宋代的《禪苑清規》、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規》和《禪林備用清規》等傳到高麗,高麗的僧人遂效仿中國禪門清規中的茶禮,直立韓國的佛教茶禮。如撒佈至今的“八正禪茶禮”,它以茶禮爲中心,以茶藝爲輔助情勢。演出者席地而坐,講究方位與朝向。

  高麗王朝時代與新羅時代的明顯區別不僅以茶供佛,而且僧侶們要將茶禮用於自己的修行。真覺國師便欲參悟趙州“吃茶去”之旨,其《茶偈》曰:“呼兒音落鬆羅霧,煮茗噴香傳石徑風。才入白雲山下路,已參庵內師長教師翁。”

  聞名墨客、學者、韓國茶道精神集年夜成者李奎報(1168-1241)也把參禪與吃茶品茗接洽在一路,其詩有:“草菴異日扣禪居,數卷玄書討深旨。雖老猶堪手汲泉,一甌等於參禪始。……”顯示了禪茶一味的精神。

  (三)儒道兩家的茶文化

  高麗末期,因爲儒者趙浚、鄭夢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起勁,接管了朱文平易近衆禮。在鬚眉冠禮,男女婚禮,喪葬禮,祭奠禮中,均行茶禮。聞名茶人、年夜學者鄭夢周《石鼎煎茶》詩云:“報國無效老詩人,吃茶成癖無世情;幽齋獨臥風雪夜,愛聽石鼎松風聲。”

  撒佈至今的高麗五行獻茶禮,核心是祭奠“茶聖炎帝神農氏”,規模弘遠,介入人數浩瀚,內涵富厚,是韓國茶禮的首要代表。

  道家茶禮,焚噴香、叩拜,然後獻茶,其源出於宋。

  (四)百姓日常用茶

  高麗期間黎平易近可買茶而飲,在冠禮、婚喪、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儀式中均用茶。

  (五)吃茶品茗要領

  高麗時代,早期的吃茶品茗要領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後期,採用風行於兩宋的點茶法。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青鳥使徐兢一行接見了高麗,徐後來著有《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但圖已佚失蹤,惟文撒佈。其《茶俎》筆記:“當地貨茶,味苦澀弗成進口,惟貴中國臘茶並龍鳳賜團。自錫賚之外,商賈亦通販。故最近頗喜吃茶品茗,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軌制”。其時以中國團餅茶爲貴,茶具、飲法皆仿效中國軌制。徽宗時,是中國點茶道的高峯時代,趙佶本人便是點茶高手,親撰《年夜不美觀茶論》。高麗接管中國點茶道當不會晚於北宋徽宗時。

  李奎報在《謝人贈茶磨》詩中說:“琢石作弧輪,盤旋煩一臂。……研出綠噴香塵,益感吾子意。”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綠色的噴香茶粉。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詩:“風輪不管蟻行遲,月斧初揮玉屑飛。法戲從來真從容,晴天雷吼雪霏霏”。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點茶用茶粉,非磨弗成。故知當時的高麗風行點茶法。

  高麗時代,是朝鮮半島茶文化隆盛之時,初期風行煎茶道,中晚期風行點茶道。茶具文化也極光輝,並影響日本。高麗在領受、消化中國的茶文化後,最先形成了本平易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禮便是代表。

  總之,宋元時代,高麗在領受消化中國的茶文化後,最先形成了平易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禮就是代表。高麗時代是朝鮮半島茶文化的最光輝時代。

  三、朝鮮李朝時代

  這個時代,在中國明朝後期、清朝前期,棄團餅而用散茶的泡茶道形成並風行,紫砂茶具獨領風流。茶文學藝術隆盛,茶館繁榮,形成了以泡茶道爲中心的中華茶文化第三個高峯。清朝中期今後,中華茶文化由盛轉衰,非凡是鴉片戰役今後,茶文化式微。

  朝鮮李朝時代,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紀,受明朝茶文化的影響,吃茶品茗之風頗爲流行,散茶壺泡法和撮泡法風行朝鮮。始於新羅統一、興於高麗時代的韓國茶禮,跟着茶禮用具及武藝化的成長,茶禮的情勢被固定下來,更趨完整。朝鮮中期今後,酒風流行,又適清軍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式微。至朝鮮朝晚期,幸有丁若鏞、崔怡、金正喜、草衣巨匠等的熱心維持,茶文化漸見光復。

  丁若鏞(公元1762-1836年),號茶山,著邏輯學者,對茶推許備至。著有《東茶記》,乃韓國第一部茶書,惜已閒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與丁若鏞同時而齊名的哲學家,親得清朝考證學泰斗——翁方綱、阮元的引導。他的金石學和書法也到達了極高的水平,對禪宗和佛教有着賅博的常識,有詠茶詩多篇傳世,如《留草衣禪師》詩:“眼前目今白吃趙州菜,手裏牢拈焚志華。喝後耳門軟個漸,東風何處不山家”草衣禪師(1786-1866年),曾在丁若鏞門下進修,經由過程40年的茶生活生計,融會了禪的微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東茶頌》和《茶神傳》,成爲朝鮮茶道精神偉年夜的總結者,被尊爲茶聖,丁若鏞的《東茶記》和草衣禪師的《東茶頌》是朝鮮茶道再起的功效。

  在《世宗實錄》(公元1454年)裏記載慶尚道有6個處所和全羅道28個處所產茶,在《東國輿地勝覽》(公元1530年)記載慶尚道有10個處所及全羅道有35個處所產茶,慶尚道有3個處所和全羅道18個處所產貢茶。高宗二年(公元1885年)中國茶二次年夜規模渡海傳入。朝鮮時代產茶廣泛朝鮮半島的南部。

  朝鮮李朝時代,中國的泡茶道傳入,並被茶禮所採用。但煎茶法和點茶法同時並存。朝鮮茶文化經由過程領受、消化中國茶文化之後,進入穩固的成長時代,在平易近間的吃茶品茗風尚走向虛弱後,反而茶精神成長到了高峯時代。朝鮮的茶文化由盛而衰,由衰而再起。

  四、現今世時代

  現今世是指二十世紀以來,這個時代,韓國茶文化走着一條自力成長的道路。

  韓國在日本統治下,全國47所高檔女子黌舍中的年夜部分黌舍中都開設了茶道課,但茶文化成長癡鈍。1945年規復後,茶文化甦醒,吃茶品茗之風再度隆盛,韓國的茶文化進入再起時代。

  這一時代,韓國茶人出版了《韓國茶道》(1973),直立了茶道年夜學,創立了多種茶文化整體,今年又創辦了《茶的天下》雜誌。

  韓國“茶學泰斗”韓雄斌老師不僅將陸羽《茶經》翻譯爲朝鮮文,還積極網絡茶文化資料、撰述中國茶文化史,奠定韓國茶文化向中國尋根的不美觀念;

  百歲茶星、韓國茶人連繫會垂問、陸羽茶經研究會會長崔圭用老師,早在1934年就到中國並僑居8年,深切中國首要茶區,潛心致力於中韓茶文化的研究,出版了《錦堂茶話》、《當代人與茶》、《中國茶文化遊記》等書,翻譯了明代許次紓的《茶疏》和今世莊晚芳的《吃茶品茗漫話》等書。崔圭用老師非凡正視與中國茶文化界的互換相助,90高齡後,仍四次來中國,令人佩服。

  精於茶道、成績卓著的韓國國際茶道協會會長鄭相九老師譯著《中國茶文化學》,內含中國茶道精神、中國茶文化概不美觀等十二章,內容富厚。近年來,常來中國,率團演出韓國傳統茶禮。

  還有韓國國際茶文化互換協會會長釋龍雲法師、韓國茶人連繫會會長樸權欽老師、韓國茶文化學會會長尹炳相老師、韓中茶文化研究所所長金裕信老師、韓國佛教春秋社社會長崔錫煥等韓國茶人也紛紛前來中國進行普遍而深切的茶文化互換,促進了中國今世茶文化的再起與成長。

  與此同時,中國的一些茶人、茶文化學者如王家揚(原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文華(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餘悅(江西省平易近俗研究中心主任)、董淑鐸(浙江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會長)、童啓慶(浙江年夜學教授)、夏濤(安徽農業年夜學教授)等亦到韓國接見、進行茶文化互換。中國的首要茶道流派和機構也和韓國連結親熱友好關係,如太極茶道、中國茶葉博物館每年都構造許多中韓茶文化互換活動。

  旅居韓國的中國籍茶文化學者、韓國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姜堉發老師,多年來致力於在韓國弘揚茶文化,多次率團來年夜陸列入各類茶文化活動。鑑於他對中韓兩國文化互換所做出的進獻,被聘爲“2002年天下杯韓國外交年夜使”。

  在今世,中韓兩國的茶文化互換不僅頻繁活潑,而且進步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誰能說說朝鮮茶道的概況?

朝鮮半島茶道的歷史演變  朝鮮半島的韓國和朝鮮是由新羅、百濟和高麗統一而成的國家,先後經歷了新羅、高麗、李氏朝鮮和現代時期。於1948年,朝鮮半島分別建立了大韓(韓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朝鮮)。聚祥春茶葉門戶網在這裏所述的朝鮮半島茶道,是泛指整個朝鮮民族的。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着密切的、經濟和文化的往來。古代的半島國家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字。儘管在15世紀製成了拼音文字,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公文、國史著述仍用中文。這種狀況使得很多朝鮮半島的人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並將許多文化精華帶回國去。中國的茶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引進到朝鮮半島的。

早在公元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建立了新羅王朝(676-935)。新羅國王爲尋求佛法派了很多僧人到中國專心修學,然後回國在傳教。這些僧約在中國修學十年左右,廣泛地接觸到中國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回國時將飲茶嗜好和茶葉帶回新羅。在韓國史書《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的記載。善德王爲新羅女王,於公元632年到647年在位。由此可見,早在我國唐代時期新羅就從中國引進了茶葉和飲茶方法。在公元8世紀的景德王時期(741-765年在位),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在大殿設定茶會,招待百官,還將茶湯賜給百姓品嚐。這說明當年在新羅的飲茶是皇族權貴的“專利”,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難得一遇的。

新羅第四十二代興德王三年(828)新羅使者金大廉到唐朝進貢,唐文宗李昂在麟德殿宴請他。在金大廉回國時贈給他很多茶樹種籽。興德王非常高興,就命人將茶樹種籽種植在地理山。從此新羅國有了茶樹。所產的茶葉除了供給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僧侶和社會名流們飲用外,民間也開始銷售茶葉。

在公元8世紀,新羅學者崔致遠曾在唐朝爲官,當時正是唐朝煎茶法盛行時期。在崔致遠回國時就將煎茶法帶回新羅。因此但是新羅的飲茶方法也是採用唐代的餅茶煎飲法。就是現將茶葉茶碾成粉末,烹茶時將茶末放在茶釜中煎煮,水沸後再用勺盛到茶碗中飲用。新羅王國時期是韓國茶文化的萌芽期,開始種植茶葉,學習中國的製茶技藝,並引進了中國的茶文化,形成爲了朝鮮半島興起的第一個中華茶文化的。

朝鮮半島的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是在高麗王國時期(935-1392)。這個時期是朝鮮半島茶文化最爲興盛時期。其表現之一是源於我國宋代的焚香、叩拜、獻茶的道家茶禮的興起。高麗王室決定推行茶禮祭祀,在每年的燃燈會(2月25日)和八關會(11月15日)這兩大民族節日,要設立祭壇,以茶供佛,祭奠釋迦牟尼和五嶽神及龍王。由國王親自爲釋迦佛和諸天神敬茶。儀式隆重,堪稱大典。此外,在太子的壽誕之日、王子王妃的冊封日,以及公主的吉期,都要舉行茶禮。即使是君王、臣民的宴會也舉行茶禮。一時間茶禮成爲各種禮儀的必行程序,可見對茶禮的重視程度。

其表現之二是飲茶得到普及。高麗時代老百姓可買到茶,也可以飲茶。不僅如此,百姓家的冠禮、婚喪、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禮儀中也開始增加茶禮內容,使得茶禮不再是王室、、僧道們的特殊待遇,而是普及到平民百姓之家。

其表現之三是飲茶方法隨着我國宋代點茶法的流行,韓國也採用點茶法飲茶。同時還引進了中國的團餅茶和茶具。像當年流行的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都是效法中國製造的。總之,在高麗時期,朝鮮半島茶文化的興盛標誌,是在吸收、消化中國的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禮。這種茶禮直接影響到日本茶文化的發展也意味着朝鮮半島的茶文化達到了最爲輝煌的時期。

李氏朝鮮時期(1392-1863)是朝鮮半島接受中國泡茶法的第三個中華茶文化。在這個時期朝鮮半島種植茶葉的地方日趨增多,據《東國輿地勝覽》記載的公元1530年的資料,在慶尚道有十個地方產茶葉,在全羅道有三十五個地方產茶葉,此外,慶尚道還有三個地方,全羅道還有十八個地方專產貢茶。李氏朝鮮時期,正處於中國明朝後期和清朝前期。在中國這個時期是泡茶道形成並流行時期,朝鮮半島也隨之仿效,引進了中國的泡茶法。中國的泡茶道傳入,並被茶禮所採用。但煎茶法和點茶法同時並存。興於高麗時期的韓國茶禮,得以完善和發展,隨着茶禮器具及技藝化的發展,茶禮的形式被固定下來,更趨完備,朝鮮半島的茶文化透過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進入穩定的發展時期。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朝鮮半島的韓國茶文化得以復甦。其復甦的標誌一是建立了“韓國茶道學院”,專門研究、教授茶文化;二是成立了一些茶文化的學術團體,創辦茶文化雜誌,傳播、弘揚茶文化;三是對韓國的茶道精神給予恰切的概括。韓國茶學家認爲韓國的茶道精神應該用“和、敬、儉、真”來概括。所謂“和”,就是心地善良、和睦相處、和氣待人、和衷共濟;所謂“敬”,就是互敬互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所謂“儉”,就是生活儉約、質樸清廉、不事奢華,厲行節約;所謂“真”,就是真誠相待、誠信待人、心地真誠、摒棄虛假。這種茶道精神很明顯地帶有中國儒家思想的烙印,體現着儒家的中庸思想。韓國的草衣禪師張意恂(1786-1866),曾在他的《東茶頌》裏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認爲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只要做到這一點,“消極的生活方式就能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悲觀的生活態度就能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認爲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把握茶道精髓的“茶人”。看來韓國的四字茶道是這種“中正”精神具象化的結果。

韓國的茶道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等四種,較爲流行的是葉茶法。葉茶法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是迎賓,主人在大門口迎接賓客,爲賓客引路;進入茶室後,按着主人坐東面西,客人坐西面東的位置落座。其次是溫杯,主人沏茶前,要先用開水溫壺和溫杯。再次是沏茶,主人先用茶匙取出茶葉,放進茶壺,再注入沸水,分三次將壺內茶湯斟入茶杯。最後是品茶,主人將沏好的茶,恭敬地捧到賓客前的茶桌上之後,回到自己的茶桌前端起自己的茶杯,對賓客說:“請喝茶。”賓客也端起茶杯回答說:“謝謝。”然後就開始品飲茶湯。在品飲時,一般都備有點心和水果來佐茶。

朝鮮半島茶文化

朝鮮半島茶文化

  導語:朝鮮是由首任領導人金日成所提出的主體思想主導國家,由朝鮮勞動黨一黨執政。其經濟體系則由先軍所主導,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朝鮮奉行“自主、和平、友好”的外交,主張按照完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和互利的原則發展對外關係。

  茶,與信仰同在

  茶與佛教本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所謂“禪茶一味”之說。在禪寺中茶最初是以提神和補充營養的功效而存在着的,據《封氏聞見記》稱,“開元中,泰山靈巖寺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茶因佛教特別是禪宗發展而興盛起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又經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茶也隨着佛教起傳入。佛教最初傳入高麗爲公元372年,一般推測茶入朝鮮半島約在公元四世紀以後。在六世紀和七世紀,爲求佛法前往中國的新羅僧人中,載入《高僧傳》的就有近30人,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國經過10年左右的專心修學,爾後回國傳教的。他們在中土時,當然會接觸到飲茶,並在回國時將茶和茶籽帶回新羅。

  作爲一種經濟作物,中國茶傳播到世界各地多爲商業行爲:如始於西漢,從甘肅、新疆經中亞、西亞,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絲綢之路上,波斯商人就已經帶着中國茶販走歐洲;始於唐代、盛於明清,經中國西南入藏轉道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的茶馬古道上,茶葉也是茶馬互市的延伸;明清時代開始的中國與歐、美各國的海上茶葉貿易之路;清初開創的武夷山等中國東南茶區至俄羅斯恰克圖的中俄茶路。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貿易爲主的商業行爲。與此不同的是中國茶葉、茶文化東傳朝鮮半島、日本之初,不論是茶及茶籽,包括茶具、茶器、茶書等,都是寺院、官府或民間贈與的,純粹是文化交流而非商業行爲。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在朝鮮半島被友善地全盤接受,並在之後的歷史過程中有了自己的發展。

  茶,千年的風尚

  朝鮮半島與茶有關的歷史一般從三國時代開始,此“三國”非彼“三國”矣。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從公元四世紀開始。在中國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南北朝時代,也正是禪宗盛行的時代,連南朝的至尊天子梁武帝是披袈裟上朝的。彼時的朝鮮半島,飲茶之風剛剛興起,但那時飲茶僅限於王室成員、貴族和僧侶,茶作祭祀、禮佛用。

  至新羅統一時期(公元668-935年),正值中國初唐至五代後唐時期,這是中國人飲茶風俗形成時期,“煎茶”形成並流行於此時,茶聖陸羽的《茶經》問世。而這個時期,有了朝鮮半島引進中國茶樹種子的最早記錄:“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於此盛焉。”在宮廷,新羅大多數國王及王子與茶相依,茶爲祭祀品中至要之物。新羅當時的飲茶方法是採用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茶經碾、羅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飲用。新羅時期的飲茶仍是一種奢侈的消費,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但是飲茶也開始由上層社會、僧侶、文士向民間傳播、發展,並開始種茶、製茶。

  高麗時期(公元923-1392年)值中國五代後唐至明太祖時期。這個時期在中國,飲茶風俗普及,點茶茶道形成並流行。這一時期,也是韓國茶文化的興盛時代,韓國的茶道——茶禮亦於這個時期形成,茶禮源於宋代的點茶,是“陰曆的每月初一、十五、節日和祖先生日,在白天舉行的簡單祭禮。”在高麗時期,朝鮮半島已把茶禮貫徹於各個不同階層。高麗人對中國茶有着非常高的口味要求:“惟貴中國臘茶並龍鳳餅”,龍團鳳餅是宋代最進階的茶葉。甚至平民,同樣是看重茶的,那時遠航朝鮮半島的中國水手曾把茶作爲支付手段,換取生命攸關的淡水。

  朝鮮時期(公元1392-1910年)值中國的明、清兩朝。自朱元璋棄龍團鳳餅之後,散茶的飲用和沖泡流行,紫砂茶具獨領。朝鮮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紀,受明朝茶文化的影響,朝鮮半島的`飲茶法採用當時中國流行的散茶壺泡法或撮泡法,同時點茶法仍然存在。興於高麗時期的韓國茶禮,隨着茶禮器具及技藝化的發展,其形式被固定了下來。朝鮮中期,酒風盛行,又適清軍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衰落。至朝鮮朝晚期,幸有丁若鏞、金正喜、草衣大師等的熱心維持,茶文化漸見恢復。

  茶道:從文化到精神

  儒、釋、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尤其儒家和佛家思想自古以來就在東亞世界佔有重要位置,並對那裏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朝鮮半島,早在公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經典,百濟在4世紀建立了儒學教育制度;佛教也在4世紀後期傳入朝鮮,在高麗王朝後期,一些文人從中國引入了程朱理學,他是儒釋道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學說。茶文化主題思想理所當然也都被它們所渲染。儒家的中庸思想引入韓國茶禮之中,形成了“中正”的茶道精神,這種精神在人格形成中成爲最重要因素,它使消極轉爲積極,悲觀變爲樂觀,這才稱得上是茶道。

  中國茶文化傳往朝鮮半島後,茶文化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在茶文化的“禮”制功能上發揮了巨大作用。茶禮儀式是指人、神、佛等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朝鮮半島曾有過佛教茶禮、儒家茶禮、道教茶禮,現在韓國提倡的茶禮以“和”、“靜”爲根本精神,其含義泛指“和、敬、儉、真”。強調茶的親和、禮敬、歡快,把茶禮貫徹於各階層之中,以茶作爲團結全民族的力量。他們在吸取中國佛儒道一些思想精髓的同時,更把這些精神融入到“茶祭”活動中,這體現了茶禮既有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又具有對人行爲的教育和約束功能。茶逐漸成爲韓國軟實力的個重要元素。近年來,“復興茶文化”運動在韓國積極開展,許多學者、僧人在研究茶禮的歷史,出現了衆多的茶文化組織和茶禮流派。傳統茶禮從復興走向迅速發展,並日趨專業化。現在,韓國將5月25日定爲全國茶日,每年舉行茶文化祝祭。例如,五行茶禮是韓國國家級的茶禮儀式,他們主要活動儀式是向炎帝神農氏神位獻茶。傳統文化與茶禮所倡導的團結、和諧的精神,正逐漸成爲現代人的生活準則。

;

韓國傳統的茶文化與中國有哪些聯繫?

應該說整個朝鮮半島(韓國和朝鮮是由新羅、百濟和高麗統一而成),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着密切的往來,他們來中國學習文化,包括文字,然後把精髓部分帶回國,其中自然包括茶文化。在韓國史書《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記載。善德王是新羅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可見早在我國唐代時期新羅就從中國引進來茶葉和飲茶方法。

新羅使者金大廉到唐朝進貢,帶回去很多茶樹種子,從此新羅國纔有了茶樹,除了供給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僧侶和社會名流外,民間也開始銷售茶葉。

公元8世紀,新羅學者崔致遠帶回煎茶方法,掀起朝鮮半島的第一個中國茶文化。

第二個是在高麗王朝時期,推行茶禮祭祀,每年的燃燈會和八關會,國王親自向釋迦佛和諸天神敬茶。當然這源於我國宋代的焚香、叩拜、獻茶的道家茶禮,還有點茶法。韓國也採用點茶法飲茶,同時引進啦中國的團餅茶和茶具,當時流行的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都是效法中國製造的。總之,高麗時期是朝鮮半島茶文化興盛的標誌,形成啦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禮文化。

李氏朝鮮時期是受中國茶文化影響的第三個。 這個時候朝鮮半島種茶產茶葉的地方已經很多。中國此時處於明朝後期和清朝前期,流行的是泡茶方法,朝鮮半島也隨之效仿。他們透過消化、吸收中國茶文化,加上飲茶方法、茶器技藝發展,茶文化內容逐漸穩定下來。

20世紀80年代以來,韓國茶文化又得意復甦,建立啦“韓國茶道學院”,成立一些茶文化學術團體,並概括出“和、敬、儉、真”四字茶道精神。

韓國茶文化整個是在學習、吸收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穩定的,就像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一樣,最初多少都有受中國茶文化影響,但和自己民族結合,又總結出不同的茶道文化。

Tags: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