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胡太明》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W

胡太明,臺灣作家吳濁流的一九四六年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中的主人公。

《胡太明》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胡太明出生於一個破落中的地主家庭,最早所受的是“四書”“五經”的傳統啓蒙教育,但在當時,“新思潮不斷地在沉滯的環境中掀起波瀾”,胡太明不久也轉入用日語教學的國民學校,逐漸“成長爲一個新時代的文化人”。從師範部畢業後,他到一所鄉村國民學校任教。起先,胡太明埋頭於教學,對在所謂“日臺平等”的幌子下的民族歧視缺乏敏感,但在向一位日籍女教師求愛遭到拒絕後才倍感受辱的難言之痛,於是,他憤而辭職,留學日本。他抱着“科學救國”的信念,拋開兒女私情和一切社會活動,閉門攻讀物理學。但當他學成返臺後卻無以謀生,好不容易在一位朋友的農場兼差,不久因農場的破產而再度失業。正在他焦徨不安之時,又逢祖父去世;祖墳被刨,母親勸阻不成反而遭打;胞兄甘爲日本人主使,多行不義。這一連串打擊接踵而至,使胡太明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整日喟嘆噓籲。此時,一位朋友把他引薦到大陸。在結識了一位大陸女子之後,胡太明在南京成家立業了。正在他費力地慢慢地適應周圍世界時,臺灣人的身份使他被懷疑爲日本間諜而遭拘禁,幸有學生相助才得以越獄逃脫。可是輾轉返回家鄉後又被當局視爲中國間諜而遭到監視。嫌疑消除後又被徵入伍,隨着侵華日軍的隊伍再次踏上了大陸的土地。他的脆弱的神經不堪忍受血淋淋的戰爭恐怖,在神經發生錯亂後被遣送回臺。此時的臺灣,被綁在了戰爭的戰車上,苦難深重。冷酷的現實使得胡太明與人合作,創辦雜誌揭露時弊。不久,慈母爲藏糧食受屈而死,庶弟被徵勞工勞累而亡。這慘重的打擊把胡太明逼上了人生的懸崖,面對一無留戀的世界,他終於奮起抗爭。胡太明先是佯作瘋狂,書寫反日詩歌以示憤懣,最後則渡到對岸,加入了抗日的隊伍,成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員。

胡太明的人生經歷,可謂經由中國傳統文化薰育而成的舊知識分子跋涉人生的艱難歷程的真實寫照。明哲保身,中庸之道是中國舊知識分子的痼疾。胡太明從小就接受了“四書”“五經”的啓蒙教育,儘管他後來進了國民學校,甚至到日本攻讀物理學,但他的修身養性之道仍是“春秋大義、孔孟禮教、漢唐文章和宋明理學。”儘管他也是個懷着理想的熱情的青年知識分子,但他所處的那個複雜多變的新的社會環境,決定了胡太明無法“兼濟天下”,甚至難以“獨善其身”!

胡太明感情細膩,敏感異常,但不敢大膽表現自己,常常耽於獨自幻想。他對日籍女教師久子懷有戀情,卻不敢明確表白,後來明知這相思不會有結果,卻還在欲說不敢、欲忘不能的感情漩渦中折磨自己,這充分體現了胡太明的小知識分子的纏綿多情和優柔寡斷。現實使他感到不滿、失望和屈辱。一次次的刺激,他都力圖躲避而根本無法躲開,他從沒主動直面扭曲他的靈魂的殘酷現實,四處碰壁,他無所適從,唯有求助於古人典籍,才能平衡自己的心理。他討厭胞兄改頭換面充當皇民的奴才相,他爲被迫隱瞞自己的臺灣人身份而深感不快。而現實的打擊,一次又一次地劫難,在胡太明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沉重的自卑感,使得他處處小心翼翼,儘量避開事端。確實,潔身自好的秉性使他不慕權貴,不願與當政者合污,而膽小怕事的習性又使他不能同覺醒者爲伍。他在這個社會裏苦苦地尋找屬於他自己的位置,彷彿無根的浮萍,飄泊而總和周圍格格難入,處處不自在,這是揹負舊的傳統人生觀的知識分子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裏在尋覓人生真理時所必然出現的一種無所適從的窘態。這不是胡太明個人的悲哀,而是一個特定時代的悲哀。

胡太明是歷史的孤兒。人物的命運總是與他所處的環境緊密相聯的。胡太明的命運確實體現了中國舊知識分子探索人生的痛苦歷程,而胡太明靈魂深處的那種拂不去的“孤兒意識”卻正是特定的時代在他身上留下的鮮明的烙印。他的遭遇,是全體不願做亡國奴的臺灣人民的心靈痛苦的如實紀錄。

臺灣人民對祖國的認同感是不容置疑的,就像胡太明,在進私塾之前就能“念出原鄉唐山地址”。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比別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臺灣人民多次遭受殖民者的欺壓卻又無處可告,沉重的歷史和苦難的現實造成他們心靈上沉重的自卑感,也即“孤兒意識”。胡太明在含淚向痛苦的單相思告別時,還以爲外出留學能使他忘卻自尊的創傷,可是在東京,他還是不得不默許同學的建議,忍痛隱瞞了自己的臺灣人的身份以免遭歧視。這一切發生在殖民者的土地上還猶能容忍,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他作爲一個臺灣人在祖國大陸上的遭遇。中日戰爭的爆發,使胡太明陷於敵友之間的夾縫中,面對他的只有猜疑和放逐。 “對於歷史的動向,任何一方面你都無能爲力,縱使你抱着某種信念,願意爲某方面盡點力量,但別人都不一定會信任你,甚至還會懷疑你是間諜,這樣看起來,你真是一個孤兒。”這對於胡太明來說,是痛苦的宣判,是難以迴避的現實,胡太明落在了時代的煉獄之中,他的曲折多難的命運說到底,是歷史使然,是時代使然。

環境左右着人物的命運,使胡太明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劫難,而人物對環境的反作用也同樣在胡太明的身上體現出來。他也在力爭擺脫惡的命運,擺脫那種積澱於心底的帶着悲觀色彩的孤兒意識,在消極躲避四處碰壁之後,他終於覺醒,最後毅然以一己之身投入民族抗日的洪流,以此證明了他不是祖國的“庶子”!

如果說,胡太明的曲折的人生之路是無數臺灣同胞的心靈痛苦的集中顯現,那麼,胡太明最終覺醒後的憤然一躍,不也正昭示着遭受異族凌辱、揹負歷史重壓的千萬臺灣同胞們克服“孤兒意識”所該走的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