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晉江嘉輝閣可以讀什麼小學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32W

晉江嘉輝閣可以讀什麼小學

晉江嘉輝閣可以讀梅嶺街道溝頭小學。嘉輝閣位於晉江市晉江市新華街與崇福路交叉路口,不僅地處交通便捷的地方,其周邊配套設施也都很齊全。嘉輝閣周邊有學校、醫院、購物商場、銀行等。出行便捷,生活也便利,因此嘉輝閣是很適合自住的。周邊學校有海倫鋼琴教室、理臣會計培訓、新夢想教育(青陽校區)、美藝點美妝培訓、萬松嶺美術培訓、鑄才教育(石鼓路)、老章摩托車駕駛證培訓、優勝個性學、晉江市臻種子教育、棒棒屋教育中心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晉江鼎元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晉江鼎元商貿有限公司是2013-04-28在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註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註冊地址位於晉江市青陽街道青華小區嘉誠鞋城嘉輝閣IIB517室。

晉江鼎元商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註冊號是9135058206658992XB,企業法人吳挺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晉江鼎元商貿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是:銷售:鞋帽、服裝、包袋、紡織品、電子產品、體育用品、化工產品(不含化學危險品)、鞋材、服裝輔料。(以上經營範圍涉及許可經營項目的,應在取得有關部門的許可後方可經營)。在福建省,相近經營範圍的公司總註冊資本爲975064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280家。本省範圍內,當前企業的註冊資本屬於一般。

透過百度企業信用檢視晉江鼎元商貿有限公司更多資訊和資訊。

泉州名勝古蹟有什麼

1.清源山——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峯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峯巒起伏,岩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爲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爲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2.崇武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岩濱海石城-崇武古城,位於惠安崇武半島上。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爲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

3.泉州東湖公園——東湖公園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唐代湖面曾達40餘頃,連晉江通東溟,層巒迭翠,湖波凝煙,唐有“二公亭”、“東湖亭”,詩云十里滄波帶古亭。

4.仙公山(又名雙髻山)——位於市區馬甲鎮,南北朝時(公元480-520年)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有“八閩名勝無雙境,絕頂蓬萊顯九仙”之譽。山中有仙靈橋、仙井、仙腳跡、仙棋盤仙茶樹、仙排閣、貴雪雙髻、荷潭印月等勝景,以及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張瑞圖等歷代文人客留下的摩崖石刻。

5.德化石牛山 ——石牛山位於德化縣東部,主峯海拔1781米,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傳說與太上老君騎青牛在此顯化有關;該山是個典型完整的放射狀的火山塌陷盆地,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峯,構成豐富多姿、奇妙無窮的岩石山洞。加上人們賦予種種的神話傳說,使這一自然景觀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擴展資料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位於東經118°30'~118°37',北緯24°54'~25°0'之間,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爲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位於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峯亦稱“三臺山”。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衆多的海外遊客。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爲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爲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儲存完好的一座。

1988年被列爲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爲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同時,崇武還有被譽爲“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的崇武海岸。

泉州市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又是古泉州十大勝景之一“星湖荷香”遺址。

參考資料:清源山-百度百科參考資料:崇武古城-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泉州東湖公園-百度百科

姓氏:曾;的來源?

來源一:

曾姓起源於姒姓。

1、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啓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

2、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爲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

3、古代習慣以封地爲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曆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着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爲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爲“曾”。

4、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來源二:

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

擴展資料:

姓氏的分類

1、單姓

單姓(dān xìng):只用一個字的姓。與複姓相對。如:“王、李、張、劉、陳、智、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2、複姓

複姓(fū xìng),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複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3、《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

4、分別爲:西木感給特杜立給特、西木薩給特杜立給特、西姆薩給特杜立給特、那烏那基爾杜立給特、禿禿黑裏兀惕塔塔兒、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十字姓1個即:夥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曾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姓氏

《小學語文資料包》對對子

對對子常識

一 東

天對地,雨對風。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曰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曰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魚翁。

河對漢,綠對紅。雨伯對雷公。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雲靉靆,曰曈朦。臘屐對漁蓬。過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風。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山對海,華對嵩。四嶽對三公。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龍。清暑殿,廣寒宮。拾翠對題紅。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北牖當風停夏扇,南簾曝曰省冬烘。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臺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二 冬

晨對午,夏對冬。下晌對高舂。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垂釣客,荷鋤翁。仙鶴對神龍。鳳冠珠閃爍,螭帶玉玲瓏。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鍾。花萼樓前,仙李盤根調國脈;沉香亭畔,嬌楊擅寵起邊風。

清對淡,薄對濃。暮鼓對晨鐘。山茶對石菊,煙鎖對雲封。金菡萏,玉芙蓉。綠綺對青鋒。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唐庫金錢能化蝶,延津寶劍會成龍。巫峽浪傳,雲雨荒唐神女廟;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峯。

繁對簡,疊對重。意懶對心慵。仙翁對釋伴,道範對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對狂蜂。數竿君子竹,五樹大夫松。高皇滅項憑三傑,虞帝承堯殛四凶。內苑佳人,滿地風光愁不盡;邊關過客,連天菸草憾無窮。

三 江

奇對偶,只對雙。大海對長江。金盤對玉盞,寶燭對銀釭。朱漆檻,碧紗窗。舞調對歌腔。漢興推馬武,夏諫著尨逄。四收列國羣王服,三築高城衆敵降。跨鳳登臺,瀟灑仙姬秦月玉;斬蛇當道,英雄天子漢劉邦。

顏對貌,像對龐。步輦對徒槓。停針對擱竺,意懶對心降。燈閃閃,月幢幢。攬轡對飛艎。柳堤馳駿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薰瓊杳頰,香塵沒印玉蓮雙。詩寫丹楓,韓夫幽懷流節水;淚彈斑竹,舜妃遺憾積湡江。

四 支

泉對石,幹對枝。吹竹對彈絲。山亭對水榭,鸚鵡對鸕鶿。五色筆,十香詞。潑墨對傳卮。神奇韓幹畫,雄渾李陵詩。幾處花街新奪錦,有人香徑淡凝脂。萬里烽煙,戰士邊頭爭寶塞;一犁膏雨,農夫村外盡乘時。

俎對醢,賦對詩。點漆對描脂。瑤簪對珠履,劍客對琴師。沽酒價,買山資。國色對仙姿。晚霞明似錦,春雨細如絲。柳絆長堤千萬樹,花橫野寺兩三枝。紫蓋黃旗,天象預佔江左地;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

箴對贊,缶對卮。螢炤對蠶絲。輕裾對長袖,瑞草對靈芝。流涕策,斷腸詩。喉舌對腰肢。雲中熊虎將,天上鳳凰兒。禹廟千年垂桔柚,堯階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煙,腰下輕紗籠玳瑁;海棠經雨,臉邊清淚溼胭脂。

爭對讓,望對思。野葛對山梔。仙風對道骨,天造對人爲。專諸劍,博浪椎。經緯對干支。位尊==,德重帝王師。望切不妨人去遠,心忙無奈馬行遲。金屋閉來,賦乞茂林題柱筆;玉樓成後,記須昌谷負囊詞。

五 微

賢對聖,是對非。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草舍對柴扉。雞曉唱,雉朝飛。紅瘦對綠肥。舉杯邀月飲,騎馬踏花歸。黃蓋能成赤壁捷,陳平善解白登危。太白書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廟,老柏參天四十圍。

戈對甲,幄對幃。蕩蕩對巍巍。嚴灘對邵圃,靖菊對夷薇。佔鴻漸,採鳳飛。虎榜對龍旗。心中羅錦繡,口內吐珠璣。寬宏豁達高皇量,叱吒暗啞霸主威。滅項興劉,狡兔盡時==死;連吳拒魏,貔貅屯處臥龍歸。

衰對盛,密對稀。祭服對朝衣。雞窗對雁塔,秋榜對春闈。烏衣巷,燕子磯。久別對初歸。天姿真窈窕,聖德實光輝。蟠桃紫闕來金母,嶺荔紅塵進玉妃。霸主軍營,亞父丹心撞玉斗;長安酒市,謫仙狂興換銀龜。

六 魚

羹對飯,柳對榆。短袖對長裾。雞冠對鳳尾,芍藥對芙蕖。周有若,漢相如。玉屋對匡廬。月明山寺遠,風細水亭虛。壯士腰間三尺劍,男兒腹內五車書。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輕陰清晝,淵明舊宅柳條舒。

吾對汝,爾對餘。選授對升除。書籍對藥櫃,耒耜對耰鋤。參雖魯,回不愚。閥閱對閻閭。諸侯知乘國,命婦七香車。穿雲採藥聞仙犬,踏雪尋梅策蹇驢。玉兔金烏,二氣精靈爲曰月;洛龜河馬,五行生剋在圖書。

欹對正,密對疏。囊橐對苞苴。羅浮對壺嶠,水曲對山紆。驂鶴駕,待鸞輿。傑溺對長沮。搏虎卞莊子,當熊馮婕妤。南陽高土吟樑婦,西蜀才人賦子虛。三徑風光,白石黃花供杖履;五湖煙景,青山綠水在樵漁。

七 虞

紅對白,有對無。布穀對提壺。毛椎對羽扇,天闕對皇都。謝蝴蝶,鄭鷓鴣。蹈海對歸湖。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麥飯豆麋終創漢,尊羹臚膾竟歸吳。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酒旗斜掛,杏花村裏共來沽。

羅對綺,茗對蔬。柏秀對鬆枯。中元對上巳,返璧對還珠。雲夢澤,洞庭湖。玉燭對冰壺。蒼頭犀角帶,綠鬢象牙梳。鬆陰白鶴聲相應,鏡裏青鸞影不孤。竹戶半開,對牖不知人在否?柴門深閉,停車還有客來無。

賓對主,婢對奴。寶鴨對金鳧。升堂對入室,鼓瑟對投壺。硯合璧,頌聯珠。提饔對當壚。仰高紅曰盡,望遠白雲孤。歆向祕書窺二酉,機雲芳譽動三吳。祖餞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畝,歸來獨荷月中鋤。

君對父,魏對吳。北嶽對西湖。菜蔬對茶飯,苣筍對菖蒲。梅花數,竹葉符。廷議對山呼。兩都班固賦,八陣孔明圖。田慶紫荊堂下茂,王裒青柏墓前枯。出塞中郎,羝有乳時歸漢室;質秦太子,馬生角曰返燕都。

八 齊

鸞對鳳,犬對雞。塞北對關西。長生對益智,老幼對旅倪。頌竹策,剪桐圭。剝棗對蒸梨。綿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狡龜能穿三穴隱,鷦鷯權借一枝棲。角里先生,策杖垂紳扶少主;於陵仲子,辟纑織履賴賢妻。

鳴對吠,泛對棲。燕語對鶯啼。珊瑚對瑪瑙,琥珀對玻璃。絳縣老,伯州梨。測蠡對然犀。榆槐堪作蔭,桃李自成蹊。投巫救女西門豹,賃浣逢到百里奚。闕里門牆,陋巷規模原不陋;隋堤基址,迷樓蹤跡亦全迷。

越對趙,楚對齊。柳岸對桃溪。紗窗對繡戶,畫閣對香閨。修月斧,上天梯。螮蝀對虹霓。行樂遊春圃,工諛病夏畦。李廣不封空射虎,魏明得立爲存麂。按轡徐行,細柳功成勞王敬;聞聲稍臥,臨涇名震止兒啼。

九 佳

門對戶,陌對街。枝葉對根荄。鬥雞對揮麈,鳳髻對鸞釵。登楚岫,渡秦淮。子規對夫差。石鼎龍頭縮,銀箏雁翅排。百年詩禮延餘慶,萬里風雲入壯懷。能辨明倫,死矣野哉悲季路;不由徑襪,生乎愚也有高柴。

冠對履,襪對鞋。海角對天涯。雞人對虎旅,六市對三街。陳俎豆,戲堆埋。皎皎對皚皚。賢相聚東閣,良明集小齋。夢裏山川書越絕,枕邊風月記齊諧。三徑蕭疏,彭澤高鳳怡五柳;六朝華貴,琅琊佳氣種三槐。

勤對儉,巧對乖。水榭對山齋。冰桃對雪藕,漏箭對更牌。寒翠袖,貴金釵。慷慨對詼諧。竹徑風聲籟,花溪月影篩。攜囊佳句隨時貯,荷鍤沉酣到處埋。江海孤蹤,雲浪風濤驚旅夢;鄉關萬里,煙巒雲樹切歸懷。

杞對梓,檜對楷。水泊對山崖。舞裙對歌袖,玉陛對瑤階。風入袂,月盈懷。虎兕對狼豺。馬融堂上帳,羊侃水中齋。北面黌宮宜拾芥,東巡岱畤定燔柴。錦纜春江,橫笛洞簫通碧落;華燈夜月,遺簪墮翠遍香街。

十 灰

春對夏,喜對哀。大手對長才。風清對月朗,地闊對天開。遊閬苑,醉蓬萊。七政對三臺。青龍壺老杖,白燕玉人釵。香風十里望仙閣,明月一天思子臺。玉潔冰桃,王母幾因求道降;連舟藜杖,真人原爲讀書來。

朝對暮,去對來。庶矣對康哉。馬肝對雞肋,杏眼對桃腮。佳興適,好懷開。朔雪對春雷。雲移鳷鵲觀,曰曬鳳凰臺。河邊淑氣迎芳草,林下輕風待落梅。柳媚花明,燕語鶯聲渾是笑;鬆號柏舞,猿啼鶴唳總成哀。

忠對信,博對賅。忖度對疑猜。香消對燭暗,鵲喜對蛩哀。金花報,玉鏡臺。倒斝對銜懷。巖巔橫老樹,石磴覆蒼苔。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綠柳沿堤,皆因蘇子來時種;碧桃滿觀,盡是劉郎去後栽。

十一 真

蓮對菊,鳳對麟。濁富對清貧。漁莊對佛舍,鬆蓋對花茵。蘿月叟,葛天民。國寶對家珍。草迎金埒馬,花醉玉樓人。巢燕三春嘗喚友,塞鴻八月始來賓。古往今來,誰見泰山曾作礪;天長地久,人傳滄海幾揚塵。

兄對弟,吏對民。父子對君臣。勾丁對甫甲,赴卯對同寅。折桂客,簪花人。四皓對三仁。王喬雲外鳥,郭泰雨中巾。人交好友求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文教南宣,武帝平蠻開百越;義旗西指,韓侯扶漢卷三秦。

申對午,侃對誾。阿魏對茵陳。楚蘭對湘芷,碧柳對青筠。花馥馥,葉蓁蓁。粉頸對朱脣。曹公奸似鬼,堯帝智如神。南阮才郎差北富,東鄰醜女效西顰。色豔北堂,草號忘憂憂甚事?香濃南國,花名含笑笑何人?

十二 文

憂對喜,戚對欣。五典對三墳。佛經對仙語,夏耨對春耘。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對朝雲。竹間斜白接,花下醉紅裙。掌握靈符五嶽篆,腰懸寶劍七星紋。金鎖未開,上相趨聽宮漏水;珠簾半卷,翻僚仰對御爐薰。

詞對賦,懶對勤。類聚對羣分。鸞簫對鳳笛,帶草對香芸。燕許筆,韓柳文。舊話對新聞。赫赫周南仲,翮翮晉右軍。六國說成蘇子貴,兩京收復郭公勳。漢闕陳書,侃侃忠言推賈誼;唐廷對策,巖巖直諫有劉賁。

言對笑,績對勳。鹿豕對羊羵。星冠對月扇,把袂對書裾。湯事葛,說興殷。蘿月對鬆雲。西池青烏使,北塞黑鴉軍。文武成康爲一代,魏吳蜀漢定三分。桂苑秋宵,明月三杯邀曲客;鬆亭夏曰,薰風一曲奏桐君。

十三 元

卑對長,季對昆。永巷對長門。山亭對水閣,旅舍對軍屯。楊子渡,謝公墩。德重對年尊。承乾對出震,疊坎對重坤。志士報君思犬馬,仁王養老察雞豚。遠水平沙,有客泛舟桃葉渡;斜風細雨,何人攜榼杏花村。

君對相,祖對孫。夕照對朝曛。蘭臺對桂殿,海島對山村。碑墮淚,賦招魂。報怨對懷恩。陵埋金吐氣,田種玉生根。相府珠簾垂白晝,邊城畫角對黃昏。楓葉半山,秋去煙霞堪倚杖;梨花滿地,夜來風雨不開門。

十四 寒

家對國,治對安。地主對天官。坎男對離女,周誥對殷盤。三三暖,九九寒。杜撰對包彈。古壁蛩聲匝,閒亭鶴影單。燕出簾邊春寂寂,鶯聞枕上漏珊珊。池柳煙飄,曰夕郎歸青鎖闥;階花雨過,月明人倚玉欄杆。

肥對瘦,窄對寬。黃犬對青鸞。指環對腰帶,洗鉢對投竿。誅倭劍,進賢冠。畫棟對雕欄。雙垂白玉箸,九轉紫金丹。陝右棠高懷召伯,河南花滿憶潘安。陌上芳春,弱柳當風披綵線;池中清曉,碧荷承露捧珠盤。

行對臥,聽對看。鹿洞對魚灘。蛟騰對豹變,虎踞對龍蟠。風凜凜,雪漫漫。手辣對心酸。鶯鶯對燕燕,小小對端端。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峯寒。至聖不凡,嬉戲六齡陳俎豆;老萊大孝,承歡七袞舞斑襴。

十五 刪

林對塢,嶺對巒。晝永對春閒。謀深對望重,任大對投艱。裾嫋嫋,佩珊珊。守塞對當關。密雲千里合,新月一鉤彎。叔寶君臣皆縱逸,重華父母是囂頑。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曰下;壯遊京洛,東吳二陸起雲間。

臨對仿,吝對慳。討逆對平蠻。忠肝對義膽,霧鬢對雲鬟。埋筆冢,爛柯山。月貌對天顏。龍潛終得躍,鳥倦亦知還。隴樹飛來鸚鵡綠,池筠密處鷓鴣斑。秋露橫江,蘇子月明遊赤壁;凍雲迷嶺,韓公雪擁過藍關。

一、先

晴對雨,地對天,天地對山川。山川對草木,赤壁對青田。郟汝(實應爲左‘辱’右‘阝’,讀作ru)鼎,武城弦,木筆對苔錢。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蓮。何處春朝風景好,誰家秋夜月華圓。珠綴花梢,千點薔薇香露;練橫樹杪,幾絲楊柳殘煙。

前對後,後對先,衆醜對孤妍。鶯簧對蝶板,虎穴對龍淵。擊石磬,觀韋編,鼠目對鳶肩。春園花柳地,秋沼芰荷天。白羽頻揮閒客坐,烏紗半墜醉翁眠。野店幾家,羊角風搖沽酒旆;長川一帶,鴨頭波泛賣魚船。

離對坎,震對乾,一日對千年。堯天對舜日,蜀水對秦川。蘇武節,鄭虔氈,澗壑對林泉。揮戈能退日,持管莫窺天。寒食芳辰花爛熳,中秋佳節月嬋娟。夢裏榮華,飄忽枕中之客;壺中日月,安閒市上之仙。

二、蕭

恭對慢,吝對驕,水遠對山遙。鬆軒對竹檻,雪賦對風謠。乘五馬,貫雙鵰,燭滅對香消。明蟾常徹夜,驟雨不終朝。樓閣天涼風颯颯,關河地隔雨瀟瀟。幾點鷺鷥,日暮常飛紅蓼岸;一雙溪敕(xichi兩字實應爲右旁加鳥),春朝平泛綠楊橋。

升對落,暗對昭,趙瑟對虞韶。軺車對驛騎,錦繡對瓊瑤。羞攘臂,懶折腰,花甑對顏瓢。寒天鴛賬酒,夜月鳳台簫。舞女腰肢楊柳軟,佳人顏貌海棠嬌。豪客尋春,南陌草青香陣陣;閒人避暑,東堂蕉綠影搖搖。

班對馬,董對晁,夏晝對春宵。雷聲對電影,麥穗對禾苗。八千路,廿四橋,總角對垂髫。露桃勻嫩臉,風柳舞纖腰,賈誼賦成傷服(實作‘服’右添‘鳥’,讀作‘服’)鳥,周公詩就託鴟鴞。幽寺尋僧,逸興豈知俄爾盡;長亭送客,離魂不覺黯然消。

風對雅,象對爻,巨蟒對長蛟。天文對地理,蟋蟀對螵蛸。龍夭矯,虎咆哮,北學對東膠。築臺須壘土,成屋必誅茅。潘岳不忘秋興賦,邊韶常被晝眠嘲。撫養羣黎,巳見國家隆治;滋生萬物,方知天地泰交。

蛇對虺,蜃對蛟,麟藪對鳳巢。風聲對月色,麥穗對桑苞。何妥難,子云嘲,楚甸對商郊。五音惟耳聽,萬慮在心包。葛被湯徵因讎餉,楚遭齊伐責包茅。高矣若天,洵是聖道;淡而如水,實爲君子神交。

牛對馬,犬對貓,旨酒對嘉餚。桃紅對柳綠,竹葉對鬆梢。藜杖叟,布衣樵,北野對東郊。白駒形皎皎,黃鳥語交交。花圃春殘無客到,柴門夜永有僧敲。牆畔佳人,飄揚競把鞦韆舞;樓前公子,笑語爭將蹴鞠拋。

四、豪

琴對瑟,劍對刀,地迥對天高。峨冠對博帶,紫綬對緋袍。煎苦茗,酌香醪,虎兕對猿猱。武夫攻騎射,野婦務蠶繅。秋雨一葉淇澳竹,春風兩岸武陵桃。螺髻青濃,樓外晚山千仞;鴨頭綠膩,溪中春水半篙。

刑對賞,貶對褒,破斧對徵袍。梧桐對橘柚,枳棘對蓬蒿。雷煥劍,呂虔刀,橄欖對葡萄。一椽書舍小,百尺酒樓高。李白能詩時秉筆,劉伶愛酒每哺(實應爲左‘飠’右‘甫’,讀作bu)糟。禮別尊卑,拱北衆星常燦燦;勢分高下,朝東萬水自滔滔。

瓜對果,李對桃,犬子對羊羔。春分對夏至,谷水對山濤。雙鳳翼,九牛毛,主逸對臣勞。水流無限闊,山聳有餘高。雨打村童新牧笠,塵生邊將舊徵袍。俊士居官,榮列鵷鴻之序;忠臣報國,誓殫犬馬之勞。

五、歌

山對水,海對河,雪竹對煙蘿。新歡對舊恨,痛飲對高歌。琴再撫,劍重磨,媚柳對枯荷。荷盤從雨洗,柳線任風搓。飲酒豈知欹醉帽,觀棋不覺爛樵柯。山寺清幽,直踞千尋雲嶺;江樓宏敞,遙臨萬頃煙波。

繁對簡,少對多,裏詠對途歌。宦情旅況,銀鹿對銅駝。刺史鴨,將軍鵝,玉律對金科。古堤垂嚲柳,曲沼長新荷。命駕呂因思蜀夜,引車藺爲避廉頗。千尺水簾,今古無人能手卷;一輪月鏡,乾坤何匠用功磨。

霜對露,浪對波,徑菊對池荷。酒闌對歌罷,日暖對風和。梁父吟,楚狂歌,放鶴對觀鵝。史才推永叔,刀筆仰蕭何。種橘猶嫌千樹少,寄梅誰信一枝多。林下風生,黃髮村童推牧笠;江頭日出,皓眉溪叟曬漁蓑。

六、麻

鬆對柏,縷對麻,蟻陣對蜂衙。赤(實應爲左‘赤’右‘頁’)鱗對白鷺,凍雀對昏鴉。白墮酒,碧沉茶,品笛對吹笳。秋涼梧墮葉,春暖杏開花。雨長苔痕侵璧砌,月移梅影上窗紗。颯颯秋風,度城頭之篳篥;遲遲晚照,動江上之琵琶。

優對劣,凸對凹,翠竹對黃花。鬆杉對杞梓,菽麥對桑麻。山不斷,水無涯,煮酒對烹茶。魚遊池面水,鷺立岸頭沙。百畝風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閒捧竹根,飲李白一壺之酒;偶擎桐葉,啜盧仝七碗之茶。

吳對楚,蜀對巴,落日對流霞。酒錢對詩債,柏葉對松花。馳驛騎,泛仙槎,碧玉對丹砂。設橋偏送筍,開道竟還瓜。楚國大夫沉汩水,洛陽才子謫長沙。書篋琴囊,乃士流之活計;藥爐茶鼎,實閒客之生涯。

七、陽

高對下,短對長,柳影對花香。詞人對賦客,五帝對三皇。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對晨妝。絳霄唐帝殿,綠野晉公堂。寒集謝莊衣上雪,秋添潘岳鬢邊霜。人浴蘭湯,事不忘於端午;客斟菊酒,興常記於重陽。

堯對舜,禹對湯,晉宋對隋唐。奇花對異卉,夏日對秋霜。八叉手,九迴腸,地久對天長。一堤楊柳綠,三徑菊花黃。聞鼓塞兵方戰鬥,聽鍾宮女正梳妝。春飲方歸,紗帽半淹鄰舍酒;早朝初退,袞衣微惹御爐香。

荀對孟,老對莊,嚲柳對垂楊。仙宮對梵宇,小閣對長廊。風月窟,水雲鄉,蟋蟀對螳螂。暖煙香靄靄,寒燭影煌煌。伍子欲酬漁父劍,韓生常竊賈公香。三月韶光,常憶花明柳暗;一年好景,難忘橘綠橙黃。

八、庚

深對淺,重對輕,有影對無聲。蜂腰對蝶翅,宿醉對餘酲。天北缺,日東昇,獨飲對同行。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萬卷書容閒客覽,一樽酒待故人傾。心侈唐玄,厭看霓裳之曲;意驕陳主,飽聞玉樹之賡。

實對虛,送對迎,後甲對先庚。鼓琴對舍瑟,搏虎對騎鯨。金牁(實應作‘匚’內一‘合’,讀作ke)匝,玉樅錚(cong zheng二字一實爲左‘王’右‘從’,一爲左‘王’右‘爭’,象聲詞),玉宇對金莖。花間雙粉蝶,柳內幾黃鶯。貧裏每甘藜藿味,醉中厭聽管絃聲。腸斷秋閨,涼吹巳侵重被冷;夢驚曉枕,殘蟾猶照半窗明。

漁對獵,釣對耕,玉振對金聲。雉城對雁塞,柳嫋對葵傾。吹玉笛,弄銀笙,阮杖對桓箏。墨呼鬆處士,紙號楮先生。露挹(實應作左‘氵’右‘邑’,讀作yi)好花潘岳縣,風搓細柳亞夫營。撫動琴絃,遽覺坐中風雨至;哦成詩句,應知窗外鬼神驚。

九、青

紅對紫,白對青,漁火對禪燈。唐詩對漢史,釋典對仙經。龜曳尾,鶴梳翎,月榭對風亭。一輪秋夜月,幾點曉天星。晉士只知山簡醉,楚人誰識屈原醒。倦繡佳人,慵把鴛鴦文作枕;吮毫畫者,思將孔雀寫爲屏。

行對坐,醉對酲,佩紫對紆青。棋枰對筆架,雨雪對雷霆。狂蛺蝶,小蜻蜓,水岸對沙汀。天台孫綽賦,劍閣孟陽銘。傳信子卿千里雁,照相館書車胤一囊螢。冉冉白雲,夜半高遮千里月;澄澄碧水,宵中寒映一天星。

書對史,傳對經。鸚鵡對鶺鴒。黃茅對白荻,綠草對青萍。風繞鐸,雨淋鈴,水閣對山亭。渚蓮千朵白,岸柳兩行青。漢代宮中生秀柞,堯時階畔長祥茗(實作‘艹’下一‘冥’,讀作ming,傳說中的一種瑞草)。一枰決勝,棋子分黑白;半幅通靈,畫色間丹青

十、蒸

新對舊,降對升,白犬對蒼鷹。葛巾對藜杖,澗水對池冰。張兔網,掛魚罾,燕雀對鵾鵬。爐中煎藥火,窗下讀書燈。織錦逐梭成舞鳳,畫屏誤筆作飛蠅。宴客劉公,座上滿斟三雅爵;迎仙漢帝,宮中高插九光燈。

儒對士,佛對僧,面友對心朋。春殘對夏老,夜寢對晨興。千里馬,九霄鵬,霞蔚對雲蒸。寒堆陰嶺雪,春泮水池冰。亞父憤生推玉斗,周公誓死作金滕。將軍元暉,莫怪人譏爲餓虎;侍中盧昶,難逃世號作飢鷹。

規對矩,墨對繩,獨步對同登。吟哦對諷詠,訪友對尋僧。風繞屋,水陵襄,紫鵠對蒼鷹。鳥寒驚夜月,魚暖上春冰。揚子口中飛白鳳,何郎鼻上集青蠅。巨鯉躍池,翻幾重之密藻;顛猿飲澗,掛百尺之垂藤。

榮對辱,喜對憂,夜宴對春遊。燕關對楚水,蜀犬對吳牛。茶敵睡,酒消愁。青眼對白頭。馬遷修史記,孔子作春秋。適興子猷常泛棹,思歸王粲獨登樓。窗下佳人,妝罷重將金插鬢;筵前舞妓,曲終還要錦纏頭。

脣對齒,角對頭,策馬對騎牛。毫尖對筆底,綺閣對雕樓。楊柳岸,蘆荻洲,語燕對啼鳩。客乘金絡馬,人泛木蘭舟。綠野耕夫春舉耜,碧池漁父晚垂鉤。波浪千層,喜見蛟龍得水;雲霄萬里,驚看鵰鶚橫秋。

庵對寺,殿對樓,酒艇對漁舟。金龍對綵鳳,豶(讀作fen)豕對童牛。王郎帽,蘇子裘,四季對三秋。峯巒扶地秀,江漢接天流。一灣綠水漁村小,萬里青山佛寺幽。龍馬呈河,羲皇闡微而畫卦;神龜出洛,禹王取法以陳疇。  

眉對目,口對心,錦瑟對瑤琴。曉耕對晚釣,晚笛對秋砧。鬆鬱郁,竹森森,閔損對曾參。秦王親擊缶,虞帝自揮琴。三獻卞和嘗泣玉,四知楊震固辭金。寂寂秋朝,庭葉因霜摧嫩公;沉沉春夜,砌花隨月轉清陰。

前對後,古對今,野獸對山禽。犍牛對牝馬,水淺對山深。曾點瑟,戴逵琴,璞玉對渾金。豔紅花弄色,濃綠柳敷陰。不雨湯王方剪爪,有風楚子正披襟。書生惜壯歲,韶華寸陰尺璧;遊子愛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絲對竹,劍對琴,素志對丹心。千愁對一醉,虎嘯對龍吟。子罕玉,不疑金,往古對來今。天寒鄒吹律,歲旱傅爲霖。渠說子規爲帝魄,儂知孔雀是家禽。屈子沉江,處處舟中爭系糉;牛郎渡渚,家家臺上競穿針。

千對百,兩對三,地北對天南。佛堂對仙洞,道院對禪庵。山潑黛,水浮藍,雪嶺對雲潭。鳳飛方翽翽(讀作hui),虎視巳眈眈。窗下書生時諷詠,筵前酒客日耽酣。白草滿郊,秋日牧徵人之馬;綠桑盈畝,春時供農婦之蠶。

將對欲,可對堪,德被對恩覃。權衡對尺度,雪寺對雲庵。安邑棗,洞庭柑,不愧對無慚。魏徵能直諫,王衍善清談。紫藜摘去從山北,丹荔傳來自海南。攘雞非君子所爲,豈當月一;養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

中對外,北對南,貝母對宜男。修池對浚井,諫苦對言甘。千取百,二爲三,魏尚對周堪。海門翻夕浪,山市擁晴嵐。新締直投公子紵,舊交猶脫館人驂。文達淹通,巳嘆冰兮寒過水;永和博雅,可知青者勝於藍

悲對樂,愛對嫌,玉兔對銀蟾。醉侯對詩史,眼底對眉尖。風瑟瑟,雨綿綿,苦對瓜甜。畫堂施錦賬,酒市舞青帘。橫槊賦詩傳孟德,引壺酌酒尚陶潛。兩曜迭明,日東生而月西出;五行式序,水下潤而火上炎。

如對似,減對添,繡幕對朱簾。探珠對獻玉,鷺立對魚潛。玉屑飯,水晶鹽,手劍對腰鐮。燕窠依邃閣,蛛網掛虛檐。奪槊至三唐敬德,弈棋第一晉王恬。南浦客歸,湛湛春波千頃淨;西樓人悄,彎彎夜月一鉤纖。

逢對遇,仰對瞻,市井對閭閻。投簪對結綬,握髮對掀髯。張繡幕,卷珠簾,石崅(實應作左‘石’右‘昔’,讀作que)對江淹。宵征方肅肅,夜飲巳厭厭。心褊小人長慼慼,禮多君子屢謙謙。美刺殊文,備三百五篇詩詠;吉凶異畫,變六十四卦爻佔。

清對濁,苦對鹹,一啓對三緘。煙蓑對雨笠,月榜對風帆。鶯蜆煥(xian huan二字一實應左‘目’右‘見’,一應左‘目’右‘完’),燕呢喃,柳杞對鬆杉。情深悲素扇,淚痛溼青衫。漢室既能分四姓,周朝何用叛三監。破的而探牛心,豪矜王濟;豎竿以掛犢鼻,貧笑阮咸。

能對否,聖對凡,衛瓘對渾箋(實作左‘王’右‘鹹’,讀作jian,似玉的美石)。雀羅對魚網,翠崦(實應作左‘山’右‘獻’,讀作yan)對蒼巖。紅羅賬,白布衫,筆格對書函。蕊香蜂競採,泥軟燕爭銜。兇孽誓清聞祖逖,王家能乂有巫咸。溪叟新居,漁舍清幽臨水岸;山僧久隱,梵宮寂寞倚雲巖。

冠對帶,帽對衫,議鯁對言讒。行舟對御馬,俗弊對民巖。鼠且碩,兔多巉(chan字實無‘山’字旁,意爲狡),史冊對書緘。塞城聞奏角,江浦認歸帆。河水一源形沵沵,泰山萬仞勢巖巖。鄭爲武公,賦緇衣而美德;周因巷伯,歌貝錦以傷讒。

上對下,小對大。前對後,左對右。多對少,老對少。來對去,男對女。黑對白,裏對外。高對低,粗對細。遠對近,古對今。明對暗,早對晚。有對無,出對入。寬對窄,買對賣。南對北,首對尾。西對東,始對終。幹對溼,公對私。美對醜,薄對厚。鹹對淡,甘對甜。天對地,稠對稀。舊對新,晴對陰。浮對沉,假對真。強對弱,對對錯。開對關,硬對軟。深對淺,加對減。負對正,降對升。冷對熱,飽對餓。死對生,反對正。直對彎,長對短。勝對敗,好對壞。快對慢,雙對單。熟對生,歪對正.笑對哭,吸對呼。退對進,陽對陰。優對劣,日對夜。緊對鬆,輕對重。香對臭,胖對瘦。後對先,易對難。冷對暖,忙對閒。愛對憎,貴對賤。送對迎,動對靜。仰對俯,吞對吐。濁對清,輸對贏。悲對喜,勞對逸。凹對凸,矮對高。利對弊,此對彼。盾對矛,貶對褒。澇對旱,簡對繁。完全對危險,優點對缺點。晴天對陰天,寒冷對溫暖。喜歡對討厭,複雜對簡單。膽小對勇敢,早晨對傍晚。責備對稱讚,堅硬對柔軟。現實對幻想,軟弱對剛強。暗淡對明亮,緩和對緊張。迅速對緩慢,樂觀對悲觀。乾淨對骯髒,喜悅對悲傷。沉着對慌張,兇惡對善良。輕巧對笨重,繁重對輕鬆。火熱對冰冷,浪費對節省。遲鈍對靈敏,懷疑對相信。喧譁對安靜,動搖對堅定。黑暗對光明,表揚對批評。先進對落後,敵人對朋友。祕密對公開,快樂對悲哀。擴大對縮小,笨拙對靈巧。潮溼對乾燥,和藹對粗暴。憎恨對熱愛,隱瞞對坦白。暴露對隱蔽,陌生對熟悉。糟蹋對愛惜,懲罰對獎勵。困難對容易,降落對升起。白天對黑夜,歡送對迎接。成功對失敗,愛護對損害。幸福對痛苦,正確對錯誤。認真對馬虎,明白對糊塗。稠密對稀疏,清晰對模糊。

有誰知道“留”姓的起源和發展以及人口分佈

一、留姓起源有二:

1.《路史》: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爲留氏。

2.《姓源韻譜》雲:出自周封內大夫食採王畿之留,以邑爲氏。春秋鄭國邑,後有人爲姓。

二、留姓郡望:

會稽郡。

三、留姓歷史名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六世孫。生於宋高宗建炎三年,卒於寧宗開禧二年,年七十八歲。紹興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進士,授南恩州陽江尉。歷權中書舍人,言記注進御,非設官本意,乞免奏御。從之。主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累官籤書樞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師觀文殿大學士等職,先後受封申國公、衛國公、魏國公,卒贈太師,諡忠宣,紹熙初,拜左丞相,謹法度,惜名器,毫髮不可幹以私;引趙汝愚與之共政。孝宗疾革,數請車駕過宮。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諫,退再上疏,言極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國公,進少師觀文殿學士。卒,諡忠宣。正著有詩、文、奏議、外製二十卷,《宋史本傳》行於世。

留正從政四十餘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諫;尤其是主政期間,謹法度,惜名器,舉賢才,而且在宮廷鬥爭波譎雲詭之中能寬容大度,一心爲公毫髮不幹以私,孝宗稱其“純誠可託”,“真宰相也”,是爲南宋前期一位賢相。他有詩文、奏議、外製20卷行世

紹興十三年(1143),第進士,授南恩州陽江尉、清海軍節度判官。龔茂良守番禺,正言在法:劫盜贓滿五貫死,海盜加等。小民餌利,率身陷重闢。請鏤梓海上,使漁民戶知之。民始知避。用茂良薦,赴都堂審察。受到宰相虞允文的賞識,薦於帝。得對,正言:國家重文而輕武備,祖宗以天下全力用於西夏,承平日久,邊不爲備,至敵人長驅而不能支。今當改轍,應文武並用。孝宗嘉嘆,書札中要語下三省施行。知循州,陛辭。留正指出:“士大夫名節不立,國家緩急無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闕,死義者少,因亂謀利者多。今要恢復崇尚名節。孝宗帝非常高興,翌日諭輔臣:留正奏事,議論耿耿,可與職事官。除軍器監薄,歷官考功郎官。太常諡葉義問恭簡,留正覆諡,說:“義問將兵出疆,不知敵情真僞,及金犯入邊塞,督視寡謀,幾至敗事。下太常更議,時論韙之。擢起居舍人,尋權中書舍人。光宗自東宮朝,顧見留正,謂左右相說:修整如此,共人可知。乃請於上,兼太子左諭德。正言:記注進御,非設官本意。乞自今免奏御。詔留正。爲中書舍人兼侍講,兼權兵部侍郎,除給事中。張說子薦往視鎮江戰艦,挾勢遊觀,沉舟溺卒,除知平章門事、樞密副承旨,留正封還詞頭。洪邦直除御史,留正說:邦直爲邑人所訟,不宜任風憲。兼權吏部尚書,他指出:“用人莫先論相,陛下志在恢復,而相位不能任輔贊恢復大宋,望另精選人才,與圖大計”。時在任宰相益不滿,以顯謨閣直學士出知紹興府。侍御史範仲芑劾前帥貪贓六十萬,有詔霚責。留正明其非辜,御史怒,並劾留正,降顯謨閣待制、提舉玉隆萬壽宮、後尋復職。知贛州,奏減上供米。不報,及留正爲相,蠲一萬八千石。知隆興府。進龍圖閣直學士、四種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平四蜀折租價,歲減酒課三十八萬。乾道初,羌酋奴兒結越大渡河,據安靜寨,侵漢地幾百裏。正密授諸將方略,擒奴兒結以歸,盡俘其黨,羌平。進觀文閣學士,尋詔赴行在。正在蜀以簡素化民,歸裝僅書數簏,人服其清。淳熙十四年(1187)除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孝宗密諭內禪意,拜右宰相。一日奏事,皇太子參決侍立,上顧謂太子說:留正純誠可以信託。光宗即位,主管左右春坊姜特立隨龍恩擢知門事,聲勢浸盛。正列其招權預政狀,乞斥逐,上書猶未決。會副參闕,特立謁留正說:上以丞相在位久,欲遷左相,葉翥、張枃當擇一人執政,未知孰先。留正奏之、孝宗大怒,詔特立提舉興國宮。孝宗聞之,說:真宰相也。宋紹興元年,進左丞相。留正謹法度,惜名器,豪發不可徇私。延趙汝愚首從班,遂與之共政。用黃裳爲皇子嘉王翌善。嘉王感疾,留正言:陛下只有一子,隔在宮牆外非便,乃令早留正元良之位,入居東宮,則朝夕相見甚順。又奏:太子,天下本。傳旨說: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漢文帝即位,即建太子。本朝皇子居冢嫡,有未出。而正儲位者。皇子嘉王既居冢嫡,出朝已久,宜早正儲位,以定天下本。再月不報。檢《漢文帝紀》及本朝真宗立仁宗典故,並呂誨、張方平兩奏,節其要語繳奏。上不豫,外議洶洶,留正與同列間至福寧殿奏事,處分得當,人情以安。進申國公。孝宗疾浸平,留正乞歸政,不許。初,留正帥蜀,慮吳氏世將,謀去之。至是,朝廷議更蜀帥,留正言:西邊三將,惟吳氏世襲兵柄,號爲吳家軍,天下不知有朝廷。遂以戶部侍郎致仕。及吳挺死,吳曦世襲。正力請留曦環衛,遣張詔代挺。後數年,吳曦入蜀,卒稔變。《壽皇聖政》成,進少保,封衛國公。李端友以椒房親,手詔除郎,留正繳還,上不納,復執奏說:昔館陶公主爲子求郎,寧宗不許。今端友依憑內援,恐累聖德。姜特立除浙東副總管,尋召赴行在,紹熙五年(1194),留正引唐憲宗召吐突承璀事,乞罷相。孝宗批:成命已行,朕無反汗,卿宜自處。留學生正待罪六和塔,奏言:陛下近年,不知何人獻把定之說,遂至每事堅執,斷不可回。天下至大,機務至煩,事出有因,則人無異詞,可以固執,事出於非。則衆論紛起,必須惟是而從。臣恐自此以往,事無是非。陛下臺持把定之說,言路遂塞。因留正繳進前後錫賚及告敕,待罪範村,乞歸田裏,不許。壽聖太后將以留冬至上尊號冊寶,以正爲禮儀使,攝太傅。於是上遣左司徐誼旨,正復入都堂視事。是行也,待罪凡一百四十天。冊寶禮成,拜少傅,封魯國公。留正力辭。五年正月,孝宗疾革,留正數請車駕過宮。一日,上拂衣起,留正引裾泣諫,隨至福寧殿門。留正退上疏,言極激切。六月戊戌,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執喪,留正率同列屢奏,乞早正嘉王儲位,又擬指揮付學士院降詔。尋有手詔:朕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留正得之始懼,請對,復不報。即出國門,上表請老,末說:願陛下速回淵鑑,追悟前非,漸收人心,庶保國祚。留正始議以孝宗疾未奔喪,宜立皇太子監國;若終喪未倦勤,當復辟。設議內禪,太子可即位。時從臣鄭甘奏與正同。既而趙汝愚以內禪請於憲聖,留正說:“建儲詔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難處論;既違,以肩輿逃去;及嘉王即位,尊皇帝爲太上皇帝,以留正爲大行攢宮總護使。寧宗即位,留正入謝復出。憲聖命速宣押,時汝愚亦以爲請,寧宗親札,遣使召留正回朝。侍御史張叔椿請議留正棄國之罰,乃徙叔椿吏部侍郎,而正復相。入賀,且請車駕一出,慰安都人心;及定壽康宮南向,撤去新增禁旅。詔悉從之。進少傅,屢辭不拜。留正奏言:“陛下勉徇羣情,以登大寶,當遇事從簡,示天下以不得已之意,實非頒爵之時”。韓侂冑浸謀預政,數詣都堂,正使省吏諭之說:此非知青日往來之地。詫胄怒而退。會經筵晚講賜坐,正執奏以爲非,上不懌。侍御史黃度論馬大同罪,正擬度祉補外,上知其情,除度右正言。正請推恩隨龍人,孝宗說:朕未見父母,可恩及下人之事?積數事失上意,詫胄從而間之。是年八月,手詔正以少師、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尋又以諫議大夫張叔椿言,落職。慶元元年六月,詔正以上皇付正手詔八字進入,宣付史館。復觀文殿大學士。初,劉德秀自重慶入朝,未爲正所知,謁正客範促黼請爲言,正說:此人若留之班行,朝廷必不靜。乃除大理簿,德秀憾之。至是爲諫議大夫,論正四大罪,褫職,自是無虛歲。以張釜言,責授中大夫、光祿卿,分司西京,邵州居住。越年,令閒住。給事中謝源明封還錄黃,量轉任南劍州,再許閒住。留正復任光祿大夫、提舉洞霄宮。上章乞納祿,詔復元官職致仕。又以御史林採言,依舊官光祿大夫致仕。俄復觀文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嘉泰元年,進封魏國公,才恢復少師、觀文殿大學士。開禧二年(1206)七月,留正病逝,年七十八,贈太師。所著有《詩文》、《奏議》、《外製》二十卷行於世。寶慶三年,賜諡“號爲忠宣”。子恭、丙、端,皆爲尚書郎。孫元英,工部侍郎;元剛,起居舍人。

留夢炎,浙江衢州(今浙江衢縣)人,字漢輔。生年不詳,卒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狀元。

留夢炎爲人奸詐,見風使舵。中狀元后,歷官宗正少卿,祕閣修撰,福建提舉,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學士。德佑元年(1275),任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並拜爲右丞相兼樞密使,總督諸路軍馬。雖受命於危難之時,但臨事退縮,稱病於家不出,直至太后親臨其家,纔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於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對此,文天祥作《爲或人賦》詩云:“悠悠成敗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終,金馬勝遊成舊雨,銅駝遺恨付西風。黑頭爾自誇江總,冷齒人能說褚公。龍首黃扉真一夢,夢迴何面見江東。”文天祥兵敗被俘後,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學與爲人,待爲上賓,多次派人勸降不成後,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堅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請求元帝釋放文天祥爲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夢炎卻阻止道:“天祥出,復爲號召江南義士抗元,吾輩將置於何地?”從而堅定了元帝殺害文天祥的想法。

留夢炎後在元朝爲禮部尚書,遷爲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留夢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孫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聲明非留夢炎後代,纔有考試資格。

四、留姓當代名人:

留雙龍男,漢族,大專文化,長沙市優秀教師,望城縣黃金鄉桐林中心小學校長。小教一級教師。1965年2月18日生於望城縣黃金鄉龍塘村;1991年畢業於長沙市教育學院歷史產業。1982年參加教育工作、任教導主任四年、中學校長四年、中心小學校長3年,兩次評爲縣化教師,一次評爲縣學雷鋒優秀個人,一篇論文獲省《程序導學》課題組一等獎,有多篇語文教學、思品教學、學校管理論文獲市縣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1993年被評爲長沙市優秀教師

我國曆史上有幾位很有名的所謂“死諫、直諫”的諫臣而且又能活到老死的?????

1、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爲“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羣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爲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爲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2、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峯,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

3、袁可立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啓、崇禎四帝,爲 ‘’四朝元老”之臣,誥 ‘’五世恩榮”之賞。

爲官不阿權貴,敢於爲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 [18]  曾策反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

清興“”,其傳記和著作遭禁燬乾。

隆四十二年,有關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宋岳飛的《嶽鄂王精忠祠記》同時遭滿清令。 

相距五百年,兩位抗金名臣在此不期而遇。

擴展資料

其他著名諫臣

一、忠諫文化始祖比干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縣)人,以王子身份位列朝班,是我國曆史上以死諫君之忠臣典範,孔子稱“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而比干爲“三仁之首”,有“天下第一仁”之譽。

比干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忠諫之士,但是比干作爲人們眼中的聖人,他的事蹟對後世影響深遠,以致於人們一提到大忠大義之臣,立刻將之與比干聯繫在一起,就連對比干剖心挖腹的紂王;

也成爲無道昏君的典型,臭名卓著,爲歷代君王所警戒,生怕步其後塵,遺臭萬年。

2、殷商賢大夫彭咸

彭咸,也稱巫咸,殷商大夫,輔佐商王大戊,整飭政事,治國有績,使商朝一度中興,但是後來因爲屢諫君王無效,帶着遺憾投水而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諫臣

晉江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1.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德宗貞元初年,他."文詞崛興",聲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帶許多人都知道歐陽詹的名字。歐陽詹才高學博,著述頗豐,收入《歐陽行周集》裏的賦、詩、記、傳、銘、頌、箴、論、述、序、書等各種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對福建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福建文化史上傑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鬥爭。俞大猷多才多藝。他創造一套用樓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瞭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堪稱明朝一代儒將。俞大猷的遺蹟文物和民間傳說,留在泉州和閩南等地甚多。晉江磁竈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寫的'君恩山重"四個大字。廈門、金門、武平、海南島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讀書軒和紀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見於佛道神像。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目前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的何氏瓷塑被列爲國寶文物。何朝宗在故鄉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作和傳藝活動,爲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爲德化瓷塑贏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傑出貢獻。

4.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爲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認識到官場的種種黑暗,以及民反兵變、倭寇擾我東南沿侮等現實,深感明王朝內部的腐朽沒落。著有《焚書》、《藏書》等著作。李贄這些進步的主張,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層自由發展的願望和要求。

5.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羣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何喬遠與喬遷及友人楊文格、陳及卿、惠安詩人黃吾野結社,賦詩唱和,有"溫陵五子"之稱.何喬遠性格剛直不阿,在史學上敢於秉筆直書、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由於何喬遠"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屢遭權貴排擠。後因痛恨昏暗的官場,被,只好"自引去",迴歸故里專心著書立說。在何喬遠的十幾部鴻著之中,最有創新和建樹的是《閩書》。《四庫全書》把《閩書》和《明文徵》收存人目,並作了高度的評價。《閩書》問世幾百年來,一直爲中外史學家所重視,如當代我國著名史學家張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日本桑原騭藏的,《蒲壽庚考》、法國伯希和的《摩尼教傳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閩書》的資料爲證。何喬遠不愧爲我國古代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他治學精神和鉅著《閩書》將永垂青史!

6.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着"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爲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光前出身貧寒,少時在故鄉讀私塾,勤奮刻苦。1908年獲清公費人南京暨南學堂,後轉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學業完成後重返新加坡,任教於道南、養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清朝末年,加入孫中山先生倡組的同盟會。1920年,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結婚。

1928年,李光前創辦南益橡膠公司。在艱苦創業與發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於一體的經營之道。經過30多年的努力,企業遍佈東南亞,成爲新馬工商界的傑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業家,更可貴的是他把經營所得傾心獻給文化教育事業。他認爲教育不但在啓發人類智慧,同時也在謀求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傳遞和發揚人類文化。爲了發展故鄉的教育事業,創辦"國光中學"。50年代初期,他撥出巨資將梅山建成具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影劇院的僑鄉文化學村。李光前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獲鍀祟高的榮譽。華僑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7.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1932年4月,率領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蘇區。他先後被分配在紅四軍組織部和紅一軍團組織部擔任幹 事,經受第四次反"圍剿"激烈戰鬥的鍛鍊與考驗。1933年4月加人中國黨。1934年10月,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李子芳跟隨大軍,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紅軍勝利抵達陝北後,李子芳先後被提升爲紅一軍團部組織部副、等職,並當選爲軍團候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子芳擔任新四軍部組織。1941年 1月,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李子芳不幸被俘,與葉挺軍長等新四軍數百名指戰員被囚禁於江西上饒集中營。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敵人特設的囚禁室--石底監監獄。同午他們組織的越獄鬥爭失敗,敵人加強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獄中被殺害,犧牲時年僅32歲。32歲的李子芳,爲抗日救國的正義鬥爭,爲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事蹟被收入《黨史》一書。

8.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活動,次年加人中國黨,主編《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抗戰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傳部工作。抗戰勝利後,輾轉廣州,恢復《文藝生活》,又辦《文藝新聞》這兩家雜誌被查封后,到香港任南方局文委委員、香港《文匯報》主編。

抗戰時期著有長篇小說《南洋淘金記》(當時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當局逮捕,獲釋後回內地,負責籌建作協廣東分會,主編《作品》雜誌。I955年後調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文化參贊。1962年回國擔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司。1964年被任命爲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1968年在""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寶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個英雄的經歷》(短篇小說集)

《粵北散記》(短篇小說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說集)

1944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集)

1948年 《蠢貨》(短篇小說集)

1964年 《風雨桐江》(長篇小說)

1968年 《南洋淘金記》(長篇小說)s

我還不知道我揭東曲溪吳姓是從那裏遷來?什麼時候遷來?又是什麼支派的?請那位知道的告知,謝謝~!

十二世吳良玉的女兒吳來慶,父母雙亡,她矢志撫孤,採輿臨門而卻聘,終使四個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爲孝姑,並於縣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寧,奉召進京陳述民情,被封爲″奉申大夫″、″四州糾察司″. 十三世邦寧公後來到曲溪創祖,人稱溪頭仔就是從潮汕平原練江溪頭鄉(蘆溪)走出去的,現已在揭東縣曲溪創十八鄉,是爲其的一世祖。

吳駒(841~905),號升喬,生於唐會昌辛酉(元年),系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六祖蔭公之次子,開姓始祖吳泰伯之第六十七世孫。住泉郡錢鑑巷(今福建晉江)。初舉明經,唐鹹通十三年(872)登進士,授承事郎,唐光啓三年(887)任潮陽令。在任五年,察民情,重農桑,興教化,勤政愛民,卓有政績。任滿,因樂潮陽風土民情,遂創蘆溪定居,成爲潮陽吳姓開基始祖。吳氏宗書《歷世系書》,詩曰:″潮陽系出晉江公,作邑唐時來此中,肇創蘆溪爲鼻祖,本支百世不遷宗。″

吳駒入潮創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唐代潮邑三大古寨之一。下傳35世,衍創廣東、福建、江西、江蘇四省23個地、縣市,150個鄉村,(見《潮汕吳氏駒公史錄》″衍創各地情況表″),有人口40多萬�其中國外約10萬 。

吳駒子孫,蕃衍昌熾,遵祖訓,繼祖德,詩禮傳家,勵志奮進,人文薈萃,代有人才,流芳後世。如三世吳綦,爲唐天佑進士,任京都大司寇(刑部尚書)。四世吳昱,宋開寶元年(968)戊辰科進士,任大理寺評事;吳昊,宋端拱二年(989)登已醜科進士,累官左中大夫,刑部侍郎。五世吳敦仁,舉賢良方正,任建寧太守。八世吳少顏,登宋嘉定進士,爲皇室雙郡馬;八世桂嶼(今貴嶼)吳說,登紹興乙卯科進士,歷官吏部尚書,天章閣侍制學士進上輕騎都尉奉朝請大夫。明院西吳智海之後,七世吳正偉,任江西南昌知府。臚崗壁頭吳光懋,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和三十三年登武舉人和進士,欽點御前侍衛,任甘肅、寧夏都司等邊關重任,誥授″懷遠將軍″。四世吳酋之後遷桂嶼一脈,冠帶滿門,子孫顯達,在朝爲官者有36人之多。歷朝歷代文昌武蔚,爲官者衆。吳駒宗系垂成潮之望族。

南宋末年,元軍於祥興元年(1278)大舉南下,吳駒十一世孫,居桂嶼吳樞一家,奮起抗元。吳樞,字應辰,宋鹹淳元年(1265)登進士,任江西南康錄事參軍,爲抗擊元兵,與弟桄、希爽,傾家資以助軍餉,招集鄉中丁壯勤王護宋,隨文天祥移師海豐。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天祥於五坡嶺被執,應辰兄弟三人,同時壯烈殉難。二十七日,元將張弘範追兵剿殺桂嶼,應辰舉家30餘口,無一倖免於難。翌年正月廿八日,元兵又圍剿蘆溪吳氏家族,燒殺搶掠,毀鄉破寨,十世以前舉族上下,男女老幼,幾乎全部被趕盡殺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是歷史上有名的屠寨慘案�倖存者,或重返福建、或流落他鄉、或隱姓埋名,吳駒宗系,橫遭有史以來的一次大浩劫�從此,每年元宵節,凡吳駒宗系,家家戶戶門插榕枝竹葉,以示弔唁誌哀,成爲一種習俗,世代相傳,永誌不忘。�

經歷了兵燹之災的吳駒子孫,隨着元朝政局的穩定,重返蘆溪,發揚蘆溪人勇武豪放,百折不撓的精神,刻苦自勵,復興創業。十一世吳道泰,字景陽,號隱泉,與堂弟吳哲南,號南溪,返回罹兵火而成廢墟的蘆溪,以大無畏的精神,堅毅不拔的毅力,艱苦卓絕,英勇奮鬥,繼傳統,興耕讀,勇開拓。並於明清時期,發展具有蘆溪獨創的三大經濟支柱:大面積種植生柑,農耕之餘大搞板築,以及發展紡織業,辛勤耕耘蘆水兩岸大片沖積土,遂成富庶繁榮的魚米之鄉,今日潮汕平原的泱泱大族。

″源之深者流雖伏而復涌,木之豐者枝偶折而必榮″。厥後,人文蔚起,科甲連第。繼蘆溪少顏、吳椿父子同登進士,又有臚崗院西正偉、仕華、吳�祖孫三代連魁。仕華精通五經,授漢州學正,升夔州新寧縣令,爲人剛直,凡事先辨義利,時有流匪寇城,他不懼不屈,督壯士守城,以身殉職,邑人崇祀於忠義祠。谷饒東星進士吳鳳章,任松陽縣令。其時,縣有羣蛇成災,出沒作祟,人心惶惶,縣無寧日,鄉民膜拜,鳳章挺身而出,曰:″除害安民乃縣令職責。″遂用縣印擊蛇神偶像,然後燒燬,其害遂止。該縣時多幹旱,他身先士卒,不辭辛勞,指引鄉民因勢利導,興修水利,使旱田得以灌溉保收,百姓交口稱頌。

禮義相承,詩書不替,尊儒重道,古風可褒。十二世吳良玉的女兒吳來慶,父母雙亡,她矢志撫孤,採輿臨門而卻聘,終使四個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爲孝姑,並於縣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寧,奉召進京陳述民情,被封爲″奉申大夫″、″四州糾察司″. 十三世邦寧公後來到曲溪創祖,人稱溪頭仔就是從潮汕平原練江溪頭鄉(蘆溪)走出去的,現已在揭東縣曲溪創十八鄉,是爲其的一世祖。

十四世武、載二公與侄十五世梅隱公,訟回爲寺僧霸佔的、爲祭祀先祖之用的石塔寺田租,出資修葺寺殿、僧舍、橋道,重修梵宇,延僧住持;並於永樂壬辰 (1414),與族人纂修蘆溪宗書,恢弘祖德、祖訓,共振先祖創業之雄風。明太學生範榮,披閱宗書作序時,慨然贊曰:″吳氏之門,家家詩書,人人禮義,一族雍睦,後之視今,也猶今之視昔,瓜瓞綿綿,螽斯繩繩,克昌厥後於無窮矣,噫,乃祖可謂善垂創之令祖。″明洪武進士林遜,爲桂山吳氏譜撰序,曰:″今觀吳氏,在宋最盛,禮義相承,詩書不替,居官者,則以盡忠所事爲念;家食者,則以睦族民澤物爲心,或執誼捐軀者有之,或同居累世者有之,內而有婦人女子亦各秉貞淑不二之德......吳氏世德厚矣。″族中有吳少顏、吳椿、吳丙、吳來慶�孝姑 、吳武、吳載、吳火廷、吳從周、吳正偉、吳仕華、吳木青、吳仕訓等人,入祀於縣治之鄉賢祠和忠義孝悌祠,厚德載物者衆。

族中還有一批不圖個人功名利祿,造福鄉邦,無私奉獻的優秀人物,值得稱道。有世居桂山七世裔孫吳惠成,於宋大觀二年�1108 兩次揭己財興建與修建桂嶼橋,交通東西兩岸,以興商賈;有明嘉靖年間,蘆溪十九世裔孫吳冬鬆,邑之庠生,放棄功名利祿,竭畢生精力尋找水源,傾己資置溝基開溝渠,乃修成溪頭糧溝,解族人近萬畝望天田乾旱缺水於倒懸,而成爲旱澇保收田,是明代潮陽水利史上的一大壯舉�現代旅泰僑領吳宏豐,獨資1200多萬元,捐建潮陽吳宏豐婦嬰醫院;銅盂洋美企業家吳鎮明,斥巨資1億元,在汕頭市潮南區興建佔地面積60畝的民生醫院,爲桑梓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人民健康素質做出貢獻。

吳駒任縣令期間,於唐大順二年�891 遷範厝墳�今潮陽區前 建學宮的功舉,影響着一代代後人。有八世少顏、九世吳椿,舍田1360畝,入明農石塔寺和桃山庵,作爲學子修學和往返州縣赴考接待場所。有臚崗名士吳向志於育人,桃李燦然,明代名臣周光鎬之父周孚先,乃出其門下。桂山吳崇器創桂山學館,授徒裏中,師道尊嚴,訓誨有方,潮汕有名進士陳江、陳氵光�即陳南科、陳北科 皆其高足。時至近現代,科教興邦,人才爲本,振興中華,族人則視爲己任。臚溪海內外鄉親,捐資4000多萬元,建成一座佔地面積160畝,集幼兒園、小學、中學爲一體的臚溪教育村,爲培養下一代人才盡心盡力,創造更輝煌的未來。海門吳董光、銅盂洋美吳啓雄、李仙吳逸堅、東星吳生成等,分別獨資捐建海門明光中學、林賢慈幼兒園,潮陽洋美學校、植秀學校、生成學校等。此外,旅泰僑領吳宏豐、吳娘錫和吳戊鎮等,捐資援建上厝小學;永安旅泰僑胞吳源泉與港胞吳炳順、高堂華僑、臚崗僑胞吳炳金、禾皋華僑等,捐建沙隴永安小學、兩英高堂小學、臚崗學校吳炳金教學樓、兩英禾皋學校等,爲培養後代人才,慷慨解囊之義舉,皆爲世人所津津樂道。

吳駒墓所,座落於臚崗龜山之東南阿,墓穴位取於″龜頸″,穴內雙棺雙,內用晚唐的大紅磚構築,墓碑半圓形,全堅石三碑夾式。管柱二副,外柱文引用頌先祖吳泰伯的贊詩:讓國也稱王,從此荊蠻沾德化;興吳應作祖,頓教草昧起文明。內柱文:一世祖風,三讓美德。墓道入口處,豎一墓道碑,上刻:唐潮陽令吳公墓道,皇明嘉靖戊戌仲秋望日,工部侍郎莆陽宗沐大田立。並排有一碑,蘆崗唐代吳尹墓簡介。吳駒墓,1993年被列爲潮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駒神主牌位,入祀蘆溪上厝綏成堂。祠堂匾額″吳氏家廟″四個字,爲著名書法家、明大寶寺卿吳殿邦所書。祠址位於今臚溪上厝水關橋鳳腸溪北側,現屬上厝寨內。

我國曆史上姓莊的名人有哪些 我國曆史上姓莊的名人

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莊子,宋國蒙(河南商丘)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戰國時期思想家。做過漆園吏。著書十餘萬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張清靜無爲,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祕的詭辯主義。著有《莊子》,唐代改稱《南華真經》。

莊辛:(生卒年待考),戰國時楚襄王大臣,因襄王寵幸嬖臣不理朝政,屢諫不聽,莊辛遂避亂到趙國。後楚國爲強秦所破,國都覆沒,襄王到城陽(今信陽)避難,派遣使者召莊辛回國,問救國之道,莊辛回答:“亡羊補牢,猶未爲晚。去嬖臣,以天下爲重,則楚國有救。”襄王聞過思改,委以國政,封莊辛爲陽陵君。

莊舄:(生卒年待考),亦稱越舄;越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臣。莊舄出身貧寒,仕楚。是古代一個著名的愛國主義者。

莊蹻:(?-前256)約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間,一作莊豪,又作莊嶠。史載系“楚莊王之苗裔”,楚國將軍戰國時楚國人,在他生平當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是史上第一個雲南王。

莊青翟:(?-前115),高祖時大將、武強侯莊不識之孫,漢代大臣。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武帝時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後任相三年,於官場爭鬥中自殺。

莊忌:(約前188-前105),吳(治所在今江蘇蘇州)人,西漢道家、文學家。其思想傾向老莊,提出退身窮處,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學。認爲現實生活混濁黑暗,一無是處。

莊徽:(生卒年待考),揚州江都(今屬江蘇省)人,北宋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徽猷閣待制、平江太守等職。居官有令名,無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莊夏:(1155-1223),莊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學者。進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煥章閣待制。有《禮記解》、《典故備記》、《國史大事紀》等。

莊綽:(約公元1126年前後在世)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學者。最高職任過鄂州、筠州知府。其學有淵源,多識軼聞舊事。有《雞肋篇》、《杜集援證》、《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莊昶:(1437-1499),字孔暘,號定山。應天府江浦(今屬江蘇省)人,明代官吏、學者。進士出身,曾任翰林檢討,後謫桂陽州判官。淪落三十年,以講學爲務。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爲詩,而喜用道學語言。有《莊定山集》。

莊用賓:(1504—1578),字君採,號方塘,晉陽人。祖籍永春。明嘉靖八年(1529年)與潘湖黃光升同榜第八名進士,累官刑部員外郎,浙江按察司僉事。彼時朝政,考場營私舞弊現象屢見不鮮。有個生員叫袁文煒,其人學博品正,但沒錢行賄考官,因此名落孫山。

莊際昌:(1577__1629),字景說,號羹若,又號羹元,晉陽人,莊用賓曾孫。祖籍永春。明代萬曆年間狀元,天啓年間補授翰林院修撰,因不願依附魏忠賢,還家不出。崇禎元年啓用爲右諭德,後起爲左春坊庶子。

莊起元:(1559—1633),字中孺,號鶴坡。常州人。明代萬曆三十八年(1610)與堂弟莊廷臣同榜進士。曾任知縣、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江西撫州府知府、直隸天津督糧道、山東按察使僉事、太僕寺少卿(正四品官)等職,曾因忤魏忠賢被戍山海關。是常州莊氏家族西莊的始祖。與兄莊起蒙、族弟莊廷臣合著有《詩經導窾》、《四書導窾》等書。

莊謙:(生卒年待考),字含光,大店鎮大店人。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 中舉,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授汝寧府(今河南汝南縣)推官。爲官期間,體察民情,革除弊端,懲治奸邪,因政績突出升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後巡按陝西八府。晚年恬淡仕進,回鄉督促子弟讀書。

莊臻鳳:(約公元1624—1667後),女,字蝶庵,三山(今揚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師從徐上瀛。莊臻鳳不拘於虞山一派,兼採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長,在藝術上具有一定的造詣。莊臻鳳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代表作是《梧葉舞秋風》。

莊亨陽:(公元1686—1746)字元仲,號復齋,靖南(一作南靖)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一年,年六十一歲。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進士。官至淮徐海道。亨陽著有《元仲集》一卷,《莊氏算學》八卷,《四庫總目》傳於世。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水利學家!

莊子固:(生卒年待考),明朝時人,字憲伯,遼東人,年十三,殺人亡命。後從軍有功,積官至參將。嘗從山西總兵許定國救開封,軍半道噪歸,定國獲罪。子固輯餘衆,得免議。後可法出鎮,用爲副總兵,俾興屯于徐州、歸德間。 子固募壯士七百人,以赤心報國爲號。聞揚州被圍,率衆馳救,三日而至。城將破,欲擁可法出城,遇大清兵,格鬥死。

莊有恭:(1713—1767),廣東省番禺(今廣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狀元,授修撰、歷任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巡撫、刑部尚書、官至協辦大學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書。有《三江水利紀略》。

莊盤珠:(生卒年待考),女,字蓮佩,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生於清代乾隆年間,卒於嘉慶年間,卒年二十有五,人比之李賀。因母夢珠而後生她,故名盤珠。她出身名門,爲陽湖莊有鈞之女,同邑舉人吳軾之妻。莊氏家族,清代出過22位女詩人。莊盤珠幼時從父學詩,諷詠終日,稍長則詩詞益工。李佳評其詞“娣視易安,非尋常閨秀所能。”金武祥言:其詩,取法漢魏。”盤珠著有《秋水軒詞》、《紫薇軒集》、《蓮佩詩草》等。

莊存與:(1719—1788),江蘇武進人,清代官吏、學者、經學家、教育家、常州學派的開創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禮部左侍郎。不斤斤計較於文字訓詁,提倡今文經學,又兼治古文經學。有《毛詩說》、《周官記》、《周官說》、《味經齋遺書》等。

莊培因:(1723—1759),莊存與弟,清代官吏、學者。乾隆十九年狀元,授修撰,歷官侍講學士。以詩文名,而恭和御製詩居大半。有《虛一齋集》。

莊述祖:(1750—1816年),莊培因子,清代官吏、經學家。乾隆四十五年進士,官山東濰縣知縣、桃源同知、旋辭官養親,著書十六年。治經能傳伯父存與之學,以研求精密著稱。有《夏小正經傳考釋》、《尚書今古文考證》、《毛詩考證》、《五經小學述》等。

莊棫:(1830—1878),字中白,江蘇丹徒人。治易、春秋,兼通緯候。先世業鹺,後家中落,校書淮南、江寧各官書局,以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卒。著有《蒿庵遺稿》,詞甲、乙稿及補遺附焉。棫自序謂:“向從北宋溯五代十國,今復下求南宋得失離合之故”,足見其詞學淵源所自。與譚獻齊名。朱孝臧合題二家詞集雲:“皋文說,沆瀣得莊、譚。感遇霜飛憐鏡子,會心衣潤費爐煙,妙不著言詮。”(《彊村語業》卷三)據此,知二氏固常州派之後勁也。

莊瑤:(1791-1865) 字琪園,大店鎮大店人。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二十二年中進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都水司郎中、湖北荊宜施兵備道。咸豐十一年(1861年),捻軍活動於大店一帶,莊瑤奉旨在家鄉督辦民團,防堵農民起義軍。同治四年(1865年)去世,贈太僕寺卿。

莊縉度(1799—1852),武進人。字眉叔,又字裴齋,號黃雁山人。武進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授戶部主事,河南、廣西司行走,加員外郎銜,車河學習用同知,補山東曹州府曹河同知,署兗州府運河同知。浮沉宦海,未竟其用。工詩詞、楷書,精收藏。莊縉度是清中期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鑑藏家,據《清史稿·文苑傳》記載他與吳頡鴻、趙申嘉、陸容、徐廷華、汪士進、周儀顥並稱爲“毗陵後七子”,以詩詞著稱於世,有《黃雁山人詞》四卷、《迦齡庵詩鈔》一卷傳世。其自爲詩集序雲:“二十五歲以前所作凡三千餘首刪存四百

三十二首。”可知其陶煉之深。且有《手鈔楹帖輓聯》一卷。書法以楷書見長。且金石收藏甚豐,著有《裴齋碑目》一書。

莊陔蘭:(1870-1946) 字心如,大店鎮大店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殿試中進士,入翰林院編修,誥封朝議大夫。1914年後任山東省民政長官公署總務廳、兼任山東圖書館館長,山東省議會議長,國會參議院議員。1934年春任《重修莒志》總纂。1936年任孔子77代孫孔德成漢文教師,1946年在曲阜去世,葬於孔林。其代表作爲顏體《重修定林寺碑》。

有關福建晉江安海的星塔的作文!!!如果知道的要快點回答!拜託了!要快點!要在今天發來!

《晉江安海方形磚塔--- 星塔,穿越千年風雨閱盡滄桑》

坐落在安海鎮星塔村成功小學內的星塔,穿越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閱盡人世滄桑,寄託着安海特有的文化內涵。星塔高五層,站在它的腳下,舉目遙望,你會感覺到:一條曾經使古安海城遠近聞名的絢麗文脈,一股勤學重教的文明古風,一直在縈繞着安海……

巍巍星塔

照亮一個英雄的成長之路

幾百年過去了,星塔依然蒼勁地挺立在安海鎮星塔村成功小學的東北角。

遠遠望去,整座古塔猶如一支蘸滿墨汁的筆,在蒼茫的天幕上書寫着滄桑和恬淡,數百年來從不間斷。

站在星塔的腳下,仰頭觀看,便可窺見其全貌。它是一座實心樓閣式磚塔,塔高五層,以石築作爲塔基,用磚砌成塔身,呈正方形。置身巍巍古塔,不息松濤聲,朗朗讀書聲,此起彼伏,讓你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明代。

如果要追憶鄭成功與星塔的相遇,那麼,故事源起的確切年代,也就是改變鄭成功一生命運的時間應是明崇禎三年(1630)。那一年的10月,七歲的鄭成功剛從日本回來,就住在堂叔父鄭芝鵬家中。鄭芝鵬府第,坐落在安海城的東北方向,與星塔一牆之隔。爲遠離鄭府的囂雜,平素喜讀書的他,常常手執書卷,獨自一人徘徊在星塔下。清晨,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個小小少年倚靠殘破的星塔下,搖頭晃腦誦讀經書,清脆的童聲迴盪在天空中。

此時的鄭成功,是一副懵懵懂懂的少年形象。他不會明白外面的世界有多糟糕,只知道自己不時會撞見三兩氣息奄奄的避荒饑民,攜包帶物,頹廢地行走在安海的街市上。與鄭成功不同,父親鄭芝龍把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他在海上打打殺殺大半輩子,真的很想在離故鄉最近的安海,造一座面朝大海的豪宅,過幾天安寧的日子。他這樣想,也確實這樣做了,先是接受明王朝的招撫,堂堂正正地穿上官服,搖身一變成爲“五省遊擊將軍”,而後大興土木,在安海建起了富麗堂皇的府第。

星塔,對於少年鄭成功來說,似乎是一座不滅的燈塔,照亮着成長的道路。在星塔下的石井書院,天資聰穎的他,學識超過了同齡人,11歲時,寫下一篇標新立異的奇文,展露出令大人們驚奇不已的才能。在星塔下的那片灣海,他登上父親的船隊,憑欄遠眺,靜聽洶涌澎湃的碧濤和滔天咆哮的巨浪,激盪着內心的陽剛之氣,幻想有一天也能像水兵一樣與風浪搏鬥。

明崇禎十一年(1638),十四歲的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縣試和府試,成績一等,考取廩生。消息傳來,鄭芝鵬感慨良多:鄭家上下幾代人,終於出了個文人了,一定是星塔的庇護。所以,趕在鄭成功北上南京國子監的前一年,也就是崇禎癸未年(1643),鄭芝鵬發動鄉人集資重建這座方形古磚塔。這也是星塔有史記載最早的一次重修。在《重建星塔小引》一文中,鄭芝鵬道出了造塔的初衷:“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其爲文筆卓立,則儒學因之標題。”這時,鄭成功已經住進了安海的豪宅,他的房子雕樑畫棟,極盡豪華,有倉庫、兵營和水寨,有水道可以直通臥內。安海街頭多了一批說粵語的紡織工人,那是父親鄭芝龍從廣東、澳門召回的。

星塔落成,新婚不久的鄭成功,遙望着寶塔的雄偉氣勢,踏上了南京求學的征程。鄭氏家族希望,這位個頭不高的年輕人,有朝一日能揚名科場,走上仕途,光宗耀祖。然而,意外卻發生了———1646年清軍的鐵蹄踏入星塔下的那片土地,燒殺姦淫,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在戰火中受辱自盡。悲憤交加的鄭成功,來到安海的石井書院,脫下身上的儒生學服,扔進火堆裏;在滾滾濃煙中,他與孔子的牌位訣別,立下棄文從武、抗清到底的誓言。從24歲到34歲,鄭成功以星塔腳下的這一片土地爲根據地,將一生最好的年華,全部投入到抗清鬥爭中。1661年,他吹響了出征金門料羅灣的號角,喊出了“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的豪情壯語。一年後,他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淪陷38年之久的寶島臺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此,這個曾經守望星塔的英雄,名動天下,永遠被寫進史書裏。

“建造星塔的目的是爲了壯形勢、振文運,是一座文筆塔。”安海文史愛好者汪建育說,星塔始建年代不詳,年久失修,直到崇禎癸未年(1643),鄭芝鵬與鄉人爲振興文運重建五層磚塔。那時的安海,靈源山下萬人家,東西雙塔日影斜,各業興旺。而安海碼頭則與浙江雙嶼、漳州月港,同爲我國東南沿海三個民間私貿名港。

安海文風大振

明清出了43名進士

在人們眼裏,星塔是一個永遠也解讀不透的地方。

不知星塔始建於哪個朝代,祖祖輩輩生活在古塔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沒有考究過,他們只知道先有星塔村,後有星塔。

星塔村,南宋末年就有這個古老的村莊。只不過,那時它的名字叫坑岬,是一塊突入海中的尖形陸地。

700多年前,一個叫趙仕道的人輾轉定居於安海東部的坑岬,這裏的土地莽蒼蒼的,泛着白鹼,一陣風吹過,那泛着白鹼的土壤便飄向了天空。但是,倔強的坑岬人,硬是在茫茫大海邊的鹽鹼地上,圍海造田。後來,趙仕道的子孫們參與修建星塔,祈求寶塔保佑族人金榜題名、出人頭地。

耐人尋味的是,在過去的元、明、清三個朝代,坑岬人一直過着低調和隱忍的生活,鮮有族人在朝廷上擔任一官半職。倒是坑岬周邊的村落和安海城文風大振,人才輩出:有從安海走向京城的大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王慎中;有官至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傅的黃汝良;有大學者、藏書八萬多冊的《千頃堂書目》作者黃虞稷等。據志載,單單明清兩代,安海就有登科進士43名,舉人143名。

今日的星塔村,是一個普通的鄉村,有的辦起了工廠,有的外出做買賣,有的仍舊固守農耕生活。今日的星塔,屹立在成功小學校園內,與周圍蔥翠的樹木,相映成趣,成了一道格外風雅的景觀。

延伸

星塔爲閩南唯一方形磚塔

星塔,坐落於安海鎮星塔村安海成功小學校園內,塔坐東朝西,磚構實心四方五層樓閣式。邊長2.4米,通高16.6米。層層縮小,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門。三層西面有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鄭芝鵬書“重建星塔小引”碑記一方。四層嵌有石刻“星塔之塔”,塔剎爲葫蘆形。現爲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據記載,鄭成功7歲從日本回國後,就在星塔邊讀書,他在這裏度過了少年時代。

據考證,星塔是閩南地區唯一的方形磚塔。《重建星塔小引》說“塔與鄉所由來舊矣”,可惜有關星塔的史料唯有這段小引。“我國唐代以前的佛塔平面以方形爲主,方形塔在唐代以後則很少使用。”廈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曹春平說,除了星塔,福建方形佛塔只有福州國寶塔、莆田東甲石塔和石室七層磚塔等少數幾座。

明代安海有四大寶塔

據《安海志》記載,安海歷史上有四座古塔:白塔、東塔、鰲美塔和星塔。東塔和鰲美塔已廢。曹春平說,白塔、東塔和星塔都是近水而建,只有鰲美塔建於安海的街市,在性質上是一座鎮火塔。《安海志》曰:“鰲美塔在大街來龍分水之處,高丈許,勒泗洲石佛,《舊志》以爲市中人字街,兩旁有橫路,形似火字,故安海前常火災。明天啓四年甲子(1624),識者建一小塔無尖,以亭蓋之,義取水以制火,自始安平鮮火災。”

追問你回答的這個作文是幾百字的?我要800字的

追答親,這些文字夠800字了啦。你可以從文章中參考摘選。

幫忙採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