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定興由來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W

定興由來

定興縣境堯唐時爲冀州、舜虞時爲幽州,夏屬冀州,殷商爲幽州,周幷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

1949年,屬河北省保定專區。

1958年,定興縣併入易縣、徐水二縣。

1961年,恢復定興縣建制。

1970年,屬保定地區。

1994年12月,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組建新的地級保定市,定興縣屬其所轄。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定興縣境堯唐時爲冀州、舜虞時爲幽州,夏屬冀州,殷商爲幽州,周幷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

1949年,屬河北省保定專區。

1958年,定興縣併入易縣、徐水二縣。

1961年,恢復定興縣建制。

1970年,屬保定地區。

1994年12月,嗎雜器跳穿紙煤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組建新的地級保定市,定興縣屬其所轄。

2016年8月31日,經河北省民政廳批覆,保定市撤銷定興縣姚村鄉,設立姚村鎮。

轄7個鎮、9個鄉、1個城區管委來自會:定興鎮、固城鎮、賢寓鎮、北河鎮、天宮寺鎮、小朱莊鎮、東落堡鄉、高裏鄉、張家莊鄉、姚村鎮、肖村鄉、柳卓鄉、楊村鄉、北田鄉、北南蔡鄉、李鬱莊鄉、城區。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定興縣境堯唐時爲冀州、舜虞時爲幽州,夏屬冀州,殷商爲幽州,周幷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

1949年,屬河北省保定專區。

1958年,定興縣併入易縣、徐水二縣。

1961年,恢復定興縣建制。

1970年,屬保定地區。

1994年12月,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組建新的地級保定市,定興縣屬其所轄。

2016年8月31日來自,經河北省民政廳批覆,保定市撤銷定興縣姚村鄉,設立姚村鎮。

轄7個鎮、9個鄉、1個城區管委會:定興鎮、固城鎮、賢寓鎮、北河鎮、天宮寺鎮、小朱莊鎮、東落堡鄉、高裏鄉、張家莊鄉、姚村鎮、肖村鄉、柳卓鄉、楊村鄉、北田鄉、北南蔡鄉、每醫李鬱莊鄉、城區。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定興縣境堯唐時爲冀州、舜虞時爲幽州,夏屬冀州,殷商爲幽州,周幷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

1949年,屬附蒸距河北省保定專區。

1958年,定興縣併入易縣、徐水二縣。

1961年,恢復定興縣建制。

1970年,屬保定地區。

1994年12月,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組建新的地級保定市,定興縣屬其所轄。

2016年8月31日,經河北省民政廳批覆,保定市撤銷定興縣姚村固列香蛋套會鄉,設立姚村鎮。

轄7個鎮、來自9個鄉、1個城區管委會:定興鎮、固城鎮、賢寓鎮、北河鎮、天宮寺鎮、小朱莊鎮、東落堡鄉、高裏鄉、張家莊鄉、姚村鎮、肖村鄉、柳卓鄉、楊村鄉、北田鄉、北南蔡鄉、李鬱莊鄉、城區。

保定市各個縣名字的由來?

徐水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53.32萬。漢族爲主,有回、滿、壯、錫伯、瑤、苗、朝鮮、蒙古、藏等21個少數民族。面積735.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新成縣。北魏稱新城縣,後又改稱新昌縣。隋開皇十八年(598) 改名遂城縣。宋初置廣信、安肅二軍,宣和七年(1125)改安肅縣。金天會七年(1129)廣信軍立爲遂州,安肅縣立爲徐州。元至元二年(1265)遂州併入安肅州,後又復置遂州。明洪武元年(1368)遂州降爲遂城縣,二年安肅州改爲安肅縣,八年遂城縣併入安肅縣。1914年改名徐水縣。1958年容城、安新兩縣及定興縣部分地區併入。1960年12月恢復安新縣。1961、1962年定興、容城恢復原建制。礦產有板岩、高嶺土、石灰石、白雲石、八釐石、硅石等。土特產主要有“劉伶醉”酒、大白菜等。

易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偏西北部。1990年人口15.17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漢族爲主,有滿、回、蒙古、壯、朝鮮、水、布依、苗等少數民族,共2.77萬人。面積2534平方千米,耕地4.28萬公頃。

隋開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內易水得名,十六年設易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析設五迥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淶水縣併入。遼復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興縣 。元初省縣入州,至元三年(1266)復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隸州。1913年2月易州降爲易縣。1940年7月析置龍華縣。1942年2月與定興、淶水組成定易淶聯合縣。1946年4月12日恢復原建制龍華,定易淶縣撤銷。1958年10月興縣和淶水縣鎮場、白澗、大河南三鎮併入 。1961年5月恢復定興縣。1962年1月恢復淶水縣。

金屬礦有金、鐵等,非金屬礦有磷、膨潤土、石灰石、煤、花崗石、石棉、蛭石等。藥用動物有蟬蛻、全蠍、五靈脂等。藥用植物有苦蔘、沙蔘、黃芩、知母、丹蔘、棗仁、柴胡等。土特產主要有京西大煙葉、易縣水硯、易縣豆腐幹、易縣大柿子。

名勝古蹟主要有易州景區、紫荊關景區、清西陵景區、狼牙山景區、洪崖山景區。

滿城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屬保定市。1990年人口40.32萬。

漢族爲主,有回、蒙古、滿、藏、壯、彝、苗、侗、瑤等19個少數民族。面積71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平縣 。東魏興和二年 (540)析北平縣西北境置永樂縣。北齊北平縣併入永樂縣。唐天寶元年 ( 742 )永樂縣更名滿城縣。宋省入保塞縣。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復置滿城縣。礦產有石灰石、粘土、大理石、石板礦等。野生動物有獾、鼬、兔、鷹、鷂、貓頭鷹、蛇、蠍等。野生植物有酸棗、荊條等。土特產主要有雪桃、磨盤柿子、草莓。名勝古蹟主要有陵山漢墓、元蔡國公墓、曹仙洞、龍門湖、抱陽山。

河北定興韓氏由來

1、源自姬姓,

黃帝第二十九代韓侯:霜字輩。黃帝第四十三代韓獻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韓侯至平王時失國,其裔韓厥事晉復封韓原,凡二十四世,韓厥氏之元系康,釆於趙,藺爲藺氏,哀侯少子婼,採於平,爲平氏、婼氏、張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韓餘氏。潁川成爲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2、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韓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爲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爲韓。

②滿族改韓姓:滿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烏拉,後多冠漢姓爲韓氏;翰顏氏,世居赫林臺、嫩河等地,後多冠漢姓爲韓氏;赫濟哩氏,世居輝發,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③錫伯族改韓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改爲漢姓韓氏;韓吉利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多冠漢姓爲韓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④朝鮮族改韓姓:滿清建國後,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開城府(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爲韓氏。

⑤鄂倫春族改韓姓: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爲韓;哈爾卡拉氏,滿語爲Harkala Hala,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

定興縣的由來作文300字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五公里的紅螺山南麓。紅螺山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紅螺寺山門前有一處常年不息的泉水叫紅螺泉,紅螺泉有一對仙螺居住,每天傍晚,二仙螺吐出非雲非霧又非煙的紅色光芒,照得整個紅螺山不秋而紅,因而這裏的山叫紅螺山,泉叫紅螺泉,寺廟也叫紅螺寺。紅螺寺是金、元、清三代佛教盛地,金代高僧佛覺禪師、元代高僧雲山禪師、清代有佛教第十三代祖師徹悟際醒禪師在紅螺寺講經,四方僧侶多來紅螺寺拜佛學經,使紅螺寺成爲京北名氣很大的名剎古寺。紅螺寺風景優美,有大片竹林、雌雄銀杏和紫藤寄鬆三大絕景,近幾年來又栽植了牡丹園、梅園,寺廟東側是大面積松林。1995年以來,每年5月1日到5日,舉行盛大的紅螺廟會,冬季舉鬆、竹、梅歲寒三友紅螺遊,成爲北京旅遊的新熱點。紅螺寺大門前有氣宇軒昂的四柱三門式巨型牌樓,畫棟雕樑,牌樓上方有常委副委員長盧嘉錫題寫的“京北巨剎”四個大字。正門上高懸一幅楹聯,“一脈珠泉參妙諦,雙峯螺岫證如來”。大門內影壁上書“須彌勝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東行,遊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條曲折小徑,頓覺興致盎然。寺內有雌雄銀杏,東側爲雌,結果但不開花;西側爲雄,開花但不結果,奇特之處在於西側的雄性銀杏,樹高30米,主幹四周,生有十株側幹,據說自唐代栽了這兩株銀杏以來,每改換一個朝代,就多長出一株側幹,這只是一種傳說,但銀杏的樹齡已在千年以上,則是確切無疑的。大雄寶殿已依原樣式進行了修復,殿後有“紫藤寄鬆”,大雄寶殿後面的西側生長有一株樹齡數百年的平頂鬆,樹高6米有餘,有9個分枝,平直地伸向東側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餘根木料支撐,平頂鬆附近,有兩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龍蛇飛舞一樣繞生在松樹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傘蓋,遮蔭面積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蘿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樣,掛滿枝頭,碧綠的松枝與紫色的藤花相繼爭奇鬥豔,令遊人歎爲觀止。紅螺寺松林面積近600畝,百年以上古鬆萬餘株,林業部門註冊古樹2984株,達到一二級名木的古樹263株。據統計,紅螺寺風景區的各類樹木約有90萬株,豐茂的林木,使紅螺寺空氣清新溼潤,遊人至此度假,十分有益健康。始建於東晉鹹康四年(338),擴建於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爲“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傳說,俗稱“紅螺寺”,是我國北方佛教的發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剎。在歷史上,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金代的佛覺禪師和元代的雲山禪師都曾主持過紅螺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最後兩代祖師(第十二代祖師際醒大師和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均與本寺有緣。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  紅螺寺景區總面積爲8平方公里,已形成紅螺寺、觀音寺、五百羅漢園三個佛教文化區和紅螺山、青龍山兩個自然觀景區的景觀格局,具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觀葉、冬賞歲寒三友”的觀光特色。該寺依山勢而建,北依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水抱,古樹參天,藏風聚氣,又有“紅螺三絕景”點綴其間。古寺處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殿堂共四進,依次是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三聖殿西耳房爲方丈院,東耳房爲監院。東廂配殿由裏向外依次爲千手觀音殿、伽蘭殿;西廂配殿由裏向外依次爲達摩殿、淨土宗祖師殿。中軸院外有東西跨院,西跨院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高僧掩關及養老的退居寮。東跨院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接待來訪高僧貴賓的客堂。在這組建築的東下坎,另有一個的三進院落,爲老僧養老的延壽堂。西跨院的西牆外是供養去世僧衆遺骨的普同堂。三門殿的前面是一溜長五丈的條石坡道,俗名礓礤子,佛教中的正名爲廣長舌。紅螺寺別院——紅螺慧緣谷位於紅螺山西麓,距紅螺寺3公里。有元代文物遺址21處,現已修復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陽寺、天溪庵、三皇廟等人文景觀,並融入了“三皇”、儒、道等中國文化內涵,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補充和延伸。兩座寺院背依的紅螺山屬燕山餘脈,一山雙峯,西峯海拔812.9米,東峯海拔811.9米,是紅螺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寺院周圍形成了一個冬暖夏涼、空氣溼潤的小氣候環境,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這裏始終雨量充沛,潮溼溫潤,有利於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許多極難在北方存活的南方植物,都能在這裏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獨特的地貌,充足的雨量,也造就了這裏樹林豐茂,動植物種類繁多,林中許多鳥類和多種野生小動物隨處可見。  紅螺山南麓紅螺寺,山上植有山杏、黃櫨、五角楓、火炬等彩葉樹種,彩葉覆蓋面積達4000餘畝。深秋的紅螺山,漫山紅葉,其間還有的白蠟和墨綠的油松,形成一幅色彩豔麗、層次分明的風景畫。

定興縣東引于姓的由來

位於福建省沿岸連江縣的馬祖諸島中是所有轄區的最北端,其中,東引鄉的東引島又是連江縣下轄轄區中最北之地,所以,東引鄉的東引島與西引島爲臺灣現今最北轄區。臺灣的軍事新聞研究會特別在資深軍事記者姚琢奇老師的安排下,前往東引一探這海上碉堡。

前沿東引

馬祖列島散佈在福建閩江口外,自北至南分別是東引、亮島、大丘、小丘、北竿、高登、南竿、西莒與東莒等諸島。羣島以馬祖羣島爲通稱,設連江縣爲地方基層行政機構。其中東引島距離馬祖南竿島最遠,搭乘民間快輪需要時間約100分鐘。東引原名東涌,位於基隆西北方約170千米,島上有一座可停泊5 000噸船艦的中柱港和一座直升機機場。東引島屬於山嶽型島嶼,島上地質爲花崗岩,島上就像有突出水面的山嶽。東引島完全沒有沙灘,由於島嶼本身爲山嶽地形,故海邊水深最淺處都有2米,是一個完全不可能進行兩棲登陸的島嶼。東引島由東引、西引與中柱島所組成,東引、西引本來是分隔的兩個島,中間爲淺灘與一箇中柱島。經過駐軍建設長堤將東引、西引連結後,中柱島改建爲感恩亭,而且東引、西引之間不需再以舟船爲交通。

東引島地形爲花崗岩山地,海岸無沙灘,無法進行傳統的兩棲登陸攻擊

定興慈雲閣名字的由來

慈雲閣又名大悲閣,因閣內塑有大悲佛像而得名。位於定興縣城內中心地帶,佔地面積150平方米。建於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明萬曆年間重加修葺,因佛教禮“心慈爲貴,貴慈如雲”,故更名爲慈雲閣。

滿族正紅旗,姓馬,家住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求起源?????

滿族取漢姓有很多是沒什麼規律的,隨便找個漢姓都可以用。所以伊爾根覺羅氏取馬姓的一點也不奇怪。

我還見過依爾根覺羅取奚姓的呢。

滿族中,除了馬佳氏與費莫氏愛取馬姓,其他的如:富察氏,曼扎氏,穆爾察氏,綏芬氏……很多都有取馬姓的。你家的伊爾根覺羅馬姓只是其中之一。

你家應該是清入關後從瀋陽先到北京,再從北就調駐河北的駐防八旗後裔。祖籍地當然是東北的。河北算是第二故鄉了。這個歷史有近300年了。

伊爾根覺羅是滿族中的大姓,按血源關係可分爲13個宗族,分別是:穆溪伊爾根覺羅,葉赫伊爾根覺羅,嘉穆湖伊爾根覺羅,興凱伊爾根覺羅,奧堪伊爾根覺羅,薩爾湖伊爾根覺羅,呼訥赫伊爾根覺羅,雅爾湖伊爾根覺羅,烏拉伊爾根覺羅,瓦爾喀伊爾根覺羅,松花伊爾根覺羅,阿庫裏依爾根覺羅,佛阿拉依爾根覺羅,哈達依爾根覺羅。

現在不知道你家這個馬姓伊爾根覺羅出自哪一個宗族。

定興劉姓歷史

一、劉姓的歷史

劉爲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爲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100% (2)

0% (0)

其他回答 共 1 條

劉姓家族較複雜 組成分子達五羣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複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羣——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於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爲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後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爲名,事夏孔甲爲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爲豕韋氏,又更爲唐杜氏,至周又更爲杜氏,杜氏生士薦爲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爲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於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聖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後,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爲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爲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採於劉亦爲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爲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後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於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於源河南。

那麼,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源於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於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於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爲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後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後,很快地分封同姓於各地。於是,其後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爲劉氏家族札下穩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佈於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樑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二、劉這個家族的歷史變遷

靠!

勞資來答不是?

一、姓氏源流

劉姓源出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爲炎帝堯陶唐氏之後。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爲姓,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姬姓,爲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今河南偃師,其後裔以地爲氏,便成姬姓劉氏。

3、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一、漢高祖劉邦爲解除匈奴的威脅,將公主嫁給匈奴人領袖冒頓和親。依照匈奴的習俗 ,貴者皆從母姓,於是公主所生子孫,便爲劉姓。 二、齊人婁敬因多次向劉邦獻策立功,劉邦賜其姓劉;又劉邦爲了感謝項伯曾多次救助他,賜他劉姓,並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還有東漢的王常,曾起兵反對王莽,在昆陽之戰中立大功,後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爲漢字劉姓,成爲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二、遷徙分佈

劉姓歷史悠久,源自帝堯的劉氏,源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源地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據史載,初期之劉氏,發見於陝西、甘肅,至西曆紀元前三百年始向河南、江蘇移動。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佈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爲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三、歷史名人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於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

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

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

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公園221年

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于,後改稱漢

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爲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辨證

法哲學著作。

三、姓劉的歷史

劉氏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支:

一、出自祁姓,爲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爲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出自姬姓,爲周王室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 ,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爲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載:1、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爲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這部分宗室女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2、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爲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3、北魏時,原匈奴中部帥劉猛的後裔劉路孤率獨孤氏部落歸附鮮卑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複姓獨孤氏一部分改爲漢字劉姓,成爲當時八大貴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四、劉姓的歷史

姓氏起源:

一、出自祁姓,爲帝堯陶唐氏之後。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爲姓,自夏朝劉累時名顯於世。歷史史稱劉氏正宗。

二、出自姬姓,爲東周王室的後裔。劉康公,名季子,爲東周諸侯國劉國開國君主,他爲周頃王的兒子、周匡王、周定王的弟弟,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2年),又封劉邑與王弟季子,王季子稱劉康公,其後裔以邑爲氏。

三、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載:1、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爲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這部分宗室女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2、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爲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3、北魏時,原匈奴中部帥劉猛的後裔劉路孤率獨孤氏部落歸附鮮卑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複姓獨孤氏一部分改爲漢字劉姓,成爲當時八大貴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郡望: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爲彭城郡,後又改爲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是漢高祖的後代。

2、沛 郡:西漢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北部、河南東部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堂號: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爲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遷徙分佈

傳說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中原地區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晉大夫範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 孫分佈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爲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盛於全劉姓名人

劉姓自漢朝以來多次建立政權,其中西漢(皇帝15人)、東漢(皇帝14人)爲大一統朝代。,史書公認但未大一統的政權還有玄漢(1人)、劉宋(皇帝9人)、蜀漢(皇帝2人)、後漢(皇帝2人),其它地方割據政權稱帝者有十六國漢國-前趙(稱帝5人)、胡夏(3人)、南漢(4人)、北漢(4人)、齊(1人)等。還有自立爲天子者史載有19人(劉信、劉盆子、劉望、劉永、劉子輿、劉文伯、劉尼、劉芒蕩、劉顯、劉黎、劉義宣、劉子勳、劉蠡升、劉沒鐸、劉苗王、劉元進、劉武周、劉靜躬、(燕)劉守光)。 劉姓自漢以來受封王爵者歷代大約有500多人(見詞條“劉氏諸侯國”) 劉姓自東周卿士劉康公開始,各朝及地方割據政權行使丞相與副丞相職權的100多人。(見百度文庫“劉姓主要分佈”)中國,直至今日。

五、劉姓宗族的歷史如何

. 劉姓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姓氏之一,總人口約6500萬。

劉姓家族地位顯赫,從古到今,稱王稱帝者多達六十六人,統治時間長達六百五十多年。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將其子孫分封於全國各地,因而劉姓支派較多,人丁興旺,劉姓族人發展到了鼎 盛時期。

兩晉以後,劉姓爲避亂不斷南遷。唐朝末期,劉氏一族已有人遷居到福建。

宋朝劉姓人口約360萬,主要分佈於江西、河北、山東三省。 明朝劉姓人口發展到400多萬,仍分佈在江西、山東和河北三省。

現今,劉姓人口主要分佈於四川、河南、山東、河北四省。其次分佈於遼寧、湖北、湖南、黑龍江和安徽 等地。

六、劉姓的由來的歷史

劉姓是贛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資料可查最早南遷到贛南的漢姓大姓氏。

至於劉姓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晉襄公死後,其兒子夷皋還小,大臣們都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爲晉君。

於是執政大臣趙眉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晉襄公的夫人繆贏知道此事後,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廟裏哭鬧。

趙眉等人被她鬧得沒辦法,只好立小孩爲晉君。這時公子雍已經由秦軍護送來到邊境,趙盾就親率晉軍去阻擋。

秦人一見趙盾出爾反爾,非常惱火,雙方在令孤一帶交戰起來。秦軍準備不足,打了敗仗。

而由趙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會也只好留在秦國。其後裔也就成爲了劉氏-意思是有“留”成劉姓。

七、劉姓的歷史是什麼

一、姓氏源流

劉姓源出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爲炎帝堯陶唐氏之後。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爲姓,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姬姓,爲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今河南偃師,其後裔以地爲氏,便成姬姓劉氏。

3、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一、漢高祖劉邦爲解除匈奴的威脅,將公主嫁給匈奴人領袖冒頓和親。依照匈奴的習俗 ,貴者皆從母姓,於是公主所生子孫,便爲劉姓。 二、齊人婁敬因多次向劉邦獻策立功,劉邦賜其姓劉;又劉邦爲了感謝項伯曾多次救助他,賜他劉姓,並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還有東漢的王常,曾起兵反對王莽,在昆陽之戰中立大功,後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爲漢字劉姓,成爲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二、遷徙分佈

劉姓歷史悠久,源自帝堯的劉氏,源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源地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據史載,初期之劉氏,發見於陝西、甘肅,至西曆紀元前三百年始向河南、江蘇移動。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佈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爲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三、歷史名人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於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

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

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

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公園221年

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于,後改稱漢

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爲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辨證

法哲學著作

八、關於劉姓的歷史和現狀

1 出自伊祁氏,帝堯(伊祁放勳)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爲氏。

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爲御龍氏。此爲祁姓之劉。

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滅劉氏唐國,把唐遺族改封到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國,最後一任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蒍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後以官職爲氏,稱士氏。

其孫晉國大夫士會因國內出奔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 3出自姬姓。

其源頭有二:一說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於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爲劉累故居,因得名),其後裔以邑名爲氏,形成姬姓之劉。另說是:東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到劉邑,號稱劉康公。

其後代亦以邑爲氏,是爲姬姓劉的又一來源。這兩支姬姓劉氏後代均無顯族。

4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姓劉或賜姓劉。

九、劉姓的起源是哪裏

劉姓的起源是哪裏?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歷史來源 ① 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爲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 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 源出於姬姓。東周時期,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闢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稱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編輯本段]遷徙分佈

劉姓,以邑爲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在6000萬以上,稱得上是“遍地流(劉)”。按史載,有五處源起:

1、帝堯陶唐氏(伊祁氏、伊氏)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後裔因以爲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爲御龍氏。此爲祁姓之劉。

2、西周時,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子孫以邑爲氏。此爲姬姓之劉。

3、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墨讀)爲妻,冒頓姓攣 (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攣 氏子孫皆姓劉。五胡亂華時漢國建立者劉淵就是匈奴貴族。

4、劉漢王朝曾賜項氏、婁氏爲劉氏。

5、劉漢王朝共歷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劉姓人口在西漢年間就有十多萬,在全國五千多萬總人口中佔有相當的比例。當時就已經成了大姓。

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定興縣泥窪鋪村的由來

在500年以前,你們村地勢太低,一年365天的大多數的日子裏,都被水泡着,出來的人一個一個的都像泥娃,所以就叫泥窪鋪.

保定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石三角地帶的中心,京廣鐵路穿過市區。西依太行山脈,東爲冀中平原,北控三關,南通九省,被稱爲“天下通道”,“京畿重地”、“北京南大門”。保定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3區(新市、北市、南市)4市(涿州、定州、安國、高碑店)18縣(滿城、清苑、淶水、定興、容城、安新、蠡縣、博野、阜平、唐縣、淶源、易縣、雄縣、徐水、高陽、望都、曲陽、順平)。

保定的由來,與戰事有關。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約燕、齊滅中山。燕趙重新劃定疆域,現保定市區的地域範圍劃歸燕國,以南爲趙國地。據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記載,燕昭王曾於今保定城東五里建廣養城,俗稱空城,爲放牧戰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趙北之稱。由上可見,保定最初出現城鎮,就是爲保衛燕國安全所設的戰備城市。

960年,因宋太祖趙匡胤祖陵在河北西路清苑縣境,清苑又爲宋朝的北部邊塞重地,所以宋朝於清苑縣置保塞軍,取保衛邊塞之意。做爲政區名稱兼地名的“保”字,首次出現。又因燕昭王所築黃金臺位於保定地區境內,亦稱金臺頓。保塞軍和清苑縣治在今保定市。981年,保塞軍升爲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清苑縣改名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治所在保塞縣。}

1127年,北宋滅亡,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稱保州,又名金臺驛。1129年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爲順天軍節度使駐地。保州曾轄清苑、滿城、遂城三縣。

1213年,元兵攻陷保州,焚屠三天,使其變爲一片廢墟。1217年,金將張柔投降蒙古軍,駐滿城。1227年,蒙古軍兵馬都元帥張柔率軍由滿城移駐保州,畫市井,定居民,置官廨,重建城池。遂使保州成爲“燕南一大都會”。此爲現保定築城之始,當時已有一定規模。1239年,元朝改順天軍爲順天路,寓“順應天命”之意,保州爲路治。因爲保州爲元代大都的南大門,1275年順天路改爲保定路,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有。保定路轄清苑、滿城、唐縣、慶都(今望都)、行唐、曲陽、新安、博野、易州(含易縣、淶水、定興)、祁州(含蒲陰、深澤、束鹿)、雄州(含歸信、容城、新城)、安州(含葛城、高陽)、遂州(今遂城)、安肅州(今徐水)、完州(今順平縣)等州縣。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爲保定府,又稱金臺郡,因保定城位於保定府河之陽,故又有保陽郡之稱。此爲保定設府之始,轄3州17縣。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始爲直隸省省會。直隸省轄順天(今北京)、永平(治盧龍)、保定、正定、河間、順德(治邢臺)、廣平(永年)、大名八府。1724年,改直隸巡撫爲直隸總督署,轄區增口北道宣化府、熱河廳承德州、張家口廳。1748年,直隸總督署下屬轄區達11府(123縣)六州(含17縣)三廳(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清代,保定市爲省、府、縣官府所駐地。

1912年,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今保定城仍爲保定府和清苑縣二級官府駐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爲省會。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軍佔領,河北省遂成爲。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由北平遷至保定。由於當時保定四周各縣基本解放,因而河北省於1947年10月10日開始由保定遷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轄一、二、三、四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在保定市宣告成立,決定保定市爲河北省省會及保定專署駐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會又遷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會遷往石家莊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委員會。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委員會改爲保定市。1983年11月15日,經批准,保定市又升格爲河北省轄市。

保定是一座軍事重鎮,歷爲兵家必爭。春秋戰國時期,保定爲燕、晉、中山、齊、趙等國角逐的戰場。戰國後期,中山國滅亡後,燕趙重新劃分疆界,今保定市區重新歸屬燕國,成爲燕國南部的邊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國石”,俗稱“保定府的大裂瓜”,即爲燕南趙北的分界石。|

保定第一次做爲軍事重鎮,是宋遼之際。石敬塘割讓燕雲16州,泰州、清苑成爲後晉北部的邊沿城市。宋朝建立後,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復幽燕作爲一大戰略目標,對河北軍事防禦十分重視。960年清苑縣置保塞軍,981年保塞軍升爲保州。隨之,清苑縣改爲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與雄州(今雄縣)、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爲北邊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東北的軍事防線。宋朝常在此屯兵駐將,把保州做爲北部邊防要塞。宋朝著名將領呼延贊、楊嗣等曾駐保州。1000年,抗遼名將楊延昭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1003年升爲保州防禦使,鑿河渠爲障,防敵騎入侵。遼帝隆緒同其母蕭氏傾巢南犯,宋守將魏能、石普敗其先鋒。敵再趨保州,楊延昭固守並設伏出奇兵,敵軍敗潰,延昭獲其將,函首以獻。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鎮之後,直趨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嚴密,易守難攻,金兵爲避免在保州消耗過多實力,繞過保州直趨宋都東京(今開封)。1127年,金兵破開封,俘徽宗、欽宗二帝北上,並乘勢攻破保州。

1213年,蒙古軍陷涿、易等州後,乘勢襲保州。由於保州防禦堅固,連攻數日不破。於是蒙古軍改變戰術,填城壕,造雲梯,竭力強攻。由於蒙古軍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價,於是焚屠三日,保州變爲一片廢墟。

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對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僉降燕王。此後,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奪取政權的主要軍事基地。1403年,朱棣稱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複名大寧都司,移駐保定,轄前、後、中、左、右五衛和紫荊關、茂山衛,其常駐保定的軍馬約數萬,成爲保衛北京的專門駐兵之地。

清代,保定仍爲京畿重地。清廷對保定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視,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都在保定駐蹕。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林鳳祥、李開芳北上,出臨洺關,由趙州、晉州、藁城等地東趨深州。京師震動,清急命僧格林沁統禁兵進駐保定,以守門戶。L4>j.

1912年,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今保定城仍爲保定府和清苑縣二級官府駐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爲省會。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軍佔領,河北省遂成爲。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由北平遷至保定。由於當時保定四周各縣基本解放,因而河北省於1947年10月10日開始由保定遷回北平。rq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轄一、二、三、四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在保定市宣告成立,決定保定市爲河北省省會及保定專署駐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會又遷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會遷往石家莊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委員會。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委員會改爲保定市。1983年11月15日,經批准,保定市又升格爲河北省轄市。

保定是一座軍事重鎮,歷爲兵家必爭。春秋戰國時期,保定爲燕、晉、中山、齊、趙等國角逐的戰場。戰國後期,中山國滅亡後,燕趙重新劃分疆界,今保定市區重新歸屬燕國,成爲燕國南部的邊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國石”,俗稱“保定府的大裂瓜”,即爲燕南趙北的分界石。|%x1C

保定第一次做爲軍事重鎮,是宋遼之際。石敬塘割讓燕雲16州,泰州、清苑成爲後晉北部的邊沿城市。宋朝建立後,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復幽燕作爲一大戰略目標,對河北軍事防禦十分重視。960年清苑縣置保塞軍,981年保塞軍升爲保州。隨之,清苑縣改爲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與雄州(今雄縣)、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爲北邊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東北的軍事防線。宋朝常在此屯兵駐將,把保州做爲北部邊防要塞。宋朝著名將領呼延贊、楊嗣等曾駐保州。1000年,抗遼名將楊延昭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1003年升爲保州防禦使,鑿河渠爲障,防敵騎入侵。遼帝隆緒同其母蕭氏傾巢南犯,宋守將魏能、石普敗其先鋒。敵再趨保州,楊延昭固守並設伏出奇兵,敵軍敗潰,延昭獲其將,函首以獻。>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鎮之後,直趨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嚴密,易守難攻,金兵爲避免在保州消耗過多實力,繞過保州直趨宋都東京(今開封)。1127年,金兵破開封,俘徽宗、欽宗二帝北上,並乘勢攻破保州。Vm

1213年,蒙古軍陷涿、易等州後,乘勢襲保州。由於保州防禦堅固,連攻數日不破。於是蒙古軍改變戰術,填城壕,造雲梯,竭力強攻。由於蒙古軍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價,於是焚屠三日,保州變爲一片廢墟。#

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對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僉降燕王。此後,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奪取政權的主要軍事基地。1403年,朱棣稱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複名大寧都司,移駐保定,轄前、後、中、左、右五衛和紫荊關、茂山衛,其常駐保定的軍馬約數萬,成爲保衛北京的專門駐兵之地。u4

清代,保定仍爲京畿重地。清廷對保定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視,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都在保定駐蹕。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林鳳祥、李開芳北上,出臨洺關,由趙州、晉州、藁城等地東趨深州。京師震動,清急命僧格林沁統禁兵進駐保定,以守門戶。

在歷史上,保定曾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市,素有“文化古城”和“學生城”之稱。宋代,保定就建有最早的官學,即“州學”。明清兩代,保定的儒學教育一直比較發達,三所官學(府學、衛學、縣學)同時並立於一城之內,達幾百年之久。另有社學26所、義學30所。還有金臺書院、上谷書院和蓮池書院等教育機構。清對蓮池書院十分重視,乾隆皇帝曾六次來此視察,並親筆題詩,勉勵學生。光緒年間,書院大盛。我國曆史上最末一名狀元劉春霖就是蓮池書院的學生。

清末,“停辦科舉以廣學校”。保定推廣新學,首先是從軍事學校開始的。1902年,袁世凱在保定訓練新軍,先後建立將弁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前身)、陸軍速成學堂、參謀學堂、測繪學堂等等。保定有高等學校十餘所。同時,保定府立中學堂、直隸女子學堂、直隸第二師範學堂、清苑中學、育德中學等等中等學校也大量出現。故保定當時有“學生城”之稱。1917年,育德中學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李維漢、李富春等爲第一班學員。1918年,劉少奇等入校爲第二班學員。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許多進階軍事指揮官,是從保定軍事學校培養的,如我黨著名軍事將領葉挺,辛亥骨幹李濟深,寧都起義領袖趙博生、董振堂。的許多進階軍政首腦,如蔣介石、張羣、白崇禧、陳誠等,還有北洋軍閥吳佩孚等,也都是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或保定軍校的學生。

定興奶奶廟平時開嗎

定興奶奶廟平時是開的。

定興奶奶廟平時是開的,但是如果是疫情期間是不開放的。

定興老奶奶廟的由來傳說:據說老奶奶是河南的一位女仙,一路向北乞討施捨求生,並每到一地結拜一位乾姐妹,到定興縣周家莊拜了第八個姐妹後,繼續向北走就到了定興西辛告村,有一家姓王的農戶,老倆沒有兒女,就收留了她,後來有神仙奶奶點化她西行去了易縣,成仙,但她不忘西辛告王家老倆的養育,就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拜父母。後來村裏王姓家族爲了答謝奶奶,就在村西立廟,以紀念跟奶奶的緣分。後來七裏八鄉的人們有小災大難時就來這廟裏向奶奶訴說,奶奶也幫鄉親們排憂解難。

Tags:由來 定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