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採茶的故事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5W

採茶的故事

在一個偏僻的山村,有一位叫做小明的男孩。他家裏很窮,每天都要在山上幫忙採茶來維持生計。

每當清晨來臨,小明就背上籃子,來到山上開始採茶。他經常會忘我地採茶,一株株茶葉被他摘下來的時候,荷葉也被他記在心上,荷香在寧靜的山林裏四處漫溢着。

一天,在採茶的路上,小明遇到了一個老翁,老翁的太陽穴上貼着一張紙條,紙條上寫着“招工”。小明對他產生了好奇:“老翁,您貼的這個紙條代表什麼意思呢?”老翁微笑着回答:“我們需要年輕力壯的人手來採茶,而你剛好是一個採茶好手。”小明不由得眉頭一皺:“但是我還要幫助家裏打理家務。”

老翁安慰道:“你不必擔心,你每天只需要來這裏採茶兩小時,之後我們會給你一份可觀的薪水。”

小明點了點頭,說:“好的,我會來。”於是他開始每天早上來到山裏採茶,每株茶葉都是他的努力成果,而薪水也漸漸地豐厚起來,家裏也漸漸地變得越來越寬裕。

小明在採茶的過程中,也在老翁的指導下,掌握了一定的採茶技巧,每次採茶都能摘到又鮮嫩又結實的茶葉。他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忘我採茶,而是在拾起茶葉的同時,還會將茶葉上的雜質都清理乾淨。如今,小明成爲了一個比以前更好的茶葉採摘師,在他的努力和老翁的指導下,茶葉也成了村裏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採茶女的故事

在連綿陡峭的茶山上,在平坦的山窩裏,一羣羣採茶女穿梭在成行的茶林當中,組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採茶女的到來,也讓這寂寞的茶山多了一些亮色,充滿詩意,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些來自河南、安徽的採茶女們平凡、勤勞、樸實。

她們每天早上6點鐘迎着朝陽上山勞作,夕陽西下時才收工。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採茶女日趨大齡化。現在的就業機會很多,許多女孩子不看好採茶這樣辛苦的工作了,在外打工也收入不菲,所以現在的採茶女都十分搶手,

採茶女中年輕姑娘逐漸被年長的大嬸、大媽,甚至採茶奶奶所代替,採茶女中的熟手更是各家茶園爭搶的對象。春茶採摘得搶天奪時,新葉長得快,要及時採摘,否則一夜之間就老,特級茶就會變成1級茶、2級茶,最後就成了沒有用的大葉子。

爲了確保品質,一次只能採摘一芽一葉,一個採茶女一天只能採摘到1公斤左右的合格鮮葉。雖然採茶女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於採茶的季節性特別強,勞動強度大,生活還是十分辛苦。對於採茶女們來說,二十多天的採茶季節,

她們每人平均能有兩千多元的收入,一些採茶快手甚至能收入4000多元。而且今年的工資漲幅較大,又報銷來回車費,簽訂勞動合同,有的還爲她們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這讓她們辛苦中透着些許滿足。

擴展資料

進入茶季,每年有上萬名採茶工,像候鳥遷徙一樣來到茶場,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今天,我們將走近這些採茶工,走入她們的茶季生活。每天6點左右,採茶工就開始一天的採摘工作,小編只能上山尋找她們的蹤影。

在茶山上,小編邂逅了採茶女小趙。小趙今年35歲,來自山東臨沂蘭陵縣。今年是她第一次來安吉採摘白茶。小趙說,她是和村子裏的七、八個採茶工一起來的。每年一到三月中旬,就會有工頭來村子裏召集、挑選在家待業的婦女,把她們送到採茶場採茶。

小趙說,她是3月30日到這裏的,坐了6、7個小時的大巴車。來的頭兩天,因爲天氣冷茶葉還沒有大規模採摘,就先等着茶樹冒芽。在此期間請來街道衛生院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員,給她們進行了體檢和消防演習。

由於小趙是新手,還經歷了兩三天的白茶知識科普、採茶培訓。經過學習,她熟練地掌握了採摘技巧。採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採茶工在茶季期間,每日起早貪黑,爭分奪秒。

天晴時,她們頂着烈日,戴着草帽;下雨時,她們披着雨衣,掩着茶簍;明前10度的天氣裏,她們裹着棉襖採茶。穀雨後氣溫上升到30度,她們仍要穿着長袖長褲,防止蚊蟲叮咬。

採茶歷史

採茶戲 歷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爲"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爲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羣衆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爲採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爲"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爲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爲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爲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爲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着"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爲《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衆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爲"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綵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羣衆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採茶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人們要追溯(sù)茶的歷史,瞭解中國茶道,便自然會想起中國茶史上的傳奇人物——“茶聖”陸羽.陸羽是唐朝復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藝在當時就已聞名天下.《煎(jiān)茶水記》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吏李季卿在赴任路過揚州時,偶然與陸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陸羽,一朝[zhāo]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請陸羽一起到揚州驛(yì)站吃飯. 席間,李季卿說:“陸君善茶,已是天下聞名;這揚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謂千載難逢,豈能虛度!”於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實的軍士攜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陸羽則備好煎茶器具等待. 軍士取來水後,陸羽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輕輕地掂(diān)了掂水,說:“這水是臨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軍士答道:“這確實是我划船取來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見我取水了.” 陸羽沒有吭(kēnɡ)聲,默默地將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時,他又用勺子取水揚了揚,說:“這纔是南零的水呢!” 軍士大驚,低下頭,說:“我是說謊了.其實我的確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時船搖晃得厲害,瓶裏的水灑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邊又用江水灌滿瓶子.陸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場的數十名賓客、隨從聽罷,都驚愕(è)不已. 陸羽不僅精通茶藝,而且博學多才.朝廷好幾次要他出任,他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的志向是推廣茶藝,撰寫《茶經》.當時,人們都以求取功名利祿(lù)爲榮,不屑於寫這樣的“閒書”,而陸羽卻毫不動搖. 二十一歲那年,陸羽爲了蒐集撰寫《茶經》的資料,開始遊歷天下.一路上,他風餐露宿,日曬雨淋,足跡遍佈巴山蜀(shǔ)水、荊楚大地、吳越山川……每到一處,陸羽都向當地百姓請教如何種茶、製茶、烹(pēng)茶、飲茶,並把蒐集到的資料詳細記入“茶匯”.他還細心地將各種茶葉製成標本,隨船運回老家.經過十六年的遊歷後,陸羽隱居浙江湖州,潛心從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憑藉實地,考察三十二州茶葉產地所獲的資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歷時五年,寫成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茶經》.又過了五年,經增補修訂的《茶經》正式出版,這時,陸羽已經四十七歲了.整部鉅著的完成,歷時二十六年. 《茶經》的內容十分豐富,記述也相當細緻.它不僅記載了神農氏最早發現茶的歷史,以及中國主要茶產地的土壤、氣候與生長情況,而且總結了種茶、採茶、製茶、飲茶等方面的經驗與技藝. 寫完《茶經》以後,陸羽又周遊各地,推廣茶藝.所到之處,關於茶的各種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tú).自陸羽竭力推廣茶道以後,飲茶的人越來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飲茶品茗(mínɡ)開始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茶和茶文化不僅在中同綿延發展,還傳到一衣帶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陸羽被後人尊稱爲“茶聖”.我來幫他解答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還能輸入 9999 字插入圖片刪除圖片插入地圖刪除地圖插入視頻視頻地圖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選爲滿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採茶戲 歷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

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

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

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

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爲"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爲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羣衆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爲採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

"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

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

二月採茶。

。"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爲"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爲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爲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爲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爲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着"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

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爲《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荼戲的雛型了。

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衆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爲"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綵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羣衆喜愛。

欽州採茶劇的歷史及演變

欽州採茶深受羣衆的喜愛,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與沿革 欽州採茶有采茶戲、採茶調和採茶舞等多種形式,採茶調、採茶舞與採茶戲有很大區別。欽州的採茶戲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從清代乾隆年間就流傳到欽州的靈山、欽州(欽南、欽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

採茶戲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採茶燈”,在湖南、湖北叫“採茶歌”,在桂北叫“採茶舞”。“採茶燈”、“採茶歌”、“採茶舞”在乾隆年間僅是一種民俗活動。

據李調元的《粵東筆記》載:“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爲綵女,每隊12人,人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絙爲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到了道光年間,“採茶燈”、“採茶歌”和“採茶舞”開始以故事爲主線,編寫出有人物、有環境、有情節的小戲,成爲上元演出的“百戲”之一,故被稱爲“採茶戲”,也叫“唱採茶”。

欽州各縣(區)的“採茶戲”與各種民間藝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尋蹤溯源,與民間木魚說唱的關係十分密切。

一八六七年,欽縣(現在的欽南區、欽北區)“新半月茶會”的帶班師傅何全龍是最早將木魚說的唱本改編爲“茶花”唱本的人,並吸收“南言”作爲演唱“採茶”(小戲)的基本唱腔。到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欽縣“石頭塘採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膽嘗試將木魚說唱本改編爲大戲。

易演升的改革大獲成功,其改編的劇目如《董永賣身》、《陳三磨鏡》至今還在民間流傳。據老藝人陸德升講,到了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師傳下來的34出傳統採茶戲中,有四分之一來自木魚說唱之本。

“採茶紅”除了與木魚說唱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外,與江西的茶籃燈、廣西的採調以及廣東的粵劇也有密切的關係。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來到廣西經商,曾把江西茶籃燈傳到靈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漸形成今天的採茶戲。

到了初年,“採茶戲”在靈山已經很盛行。最早的“採茶戲班”是伯勞的“六秀採茶班”,繼“六秀採茶班”之後,其相鄰的武利安金村、伯勞鄧陽村、那龍中靈村,都相繼成立了採茶班。

據調查考證,這樣的採茶班有幾十個之多,排演了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以故事爲藍本編成的採茶戲。到了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欽縣採茶老藝人陸德升和郭德升也開始吸收廣西彩調情調,主要吸收唱腔、行當劃分和增加音樂伴奏,使採茶更有了一種風格。

解放後,沙埠採茶隊花旦錢秀鳳,拜著名粵劇演員朱劍秋爲師,從而吸收了粵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採茶戲更臻完美。二、劇目題材 早期的“採茶燈”、“採茶舞”、“採茶歌”,其題材主要以勞動與愛情的民俗風情爲主,當演變成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的“採茶戲”後,戲劇的題材就廣泛了。

有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的,有表現普通羣衆的愛情的。但不管表現那方面的內容,都離不開表現人的命運。

生離死別和悲歡離合,一直都是舊採茶戲的主題。這方面的劇目很多,如《陳三磨鏡》、《朱買臣》、《屎坑墳》、《殺狗獻米》、《高文舉》、《張飛審瓜》、《王五打鳥》、《劉二姐鬧嫁》、《馬京與嗎涼》、《倫文全敘》、《隔河看親》等等。

解放後,各地“採茶戲班”和文化部門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堅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頌黨的領導,表現人民羣衆翻身得解放,努力生產建設家園的劇目。如《打銅鑼》、《賣瓦》、《山村醫療站》、《鳳眼》、《一分錢》、《無意姻緣》、《買肥記》、《一見親人》、《戲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劇,因題材現代,內容貼近生活,深受羣衆的歡迎。

《無意姻緣》在大戲院連演16場,場場爆滿;下鄉巡迴演出200多場,場場獲得觀衆的鼓掌喝彩。《戲家公》參加一九九一年廣西第三屆戲劇展獲“桂花”二等獎;《定女婿》在參加二○○○年欽州市民族民間文藝調演獲二等獎後,被廣西戲劇家協會選送參加當年中國劇協舉辦的“鄭成功”百優小品小戲的比賽。

三、藝術特色 欽州採茶戲有自己獨特和較完整的表演程式,戲中的腳色行當、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其一,腳色行當原來只有旦角和雜腳之分,發展到今天有生、旦、末、醜四大行當,與花鼓戲、彩調劇、粵劇等劇種略同。

但“唱採茶”,只演文戲,不擅長武戲,獨特的傳統表演有扇花、中花、錢尺花、酒杯花、“交叉跪轉步”、“七點梅”臺步。有雜腳的大胯走“矮馬”、走“褲襠旗”和豎姆指的順手順腳;還有旦角的扭腰出胯擺步,走“娥眉月”等。

其二,唱腔主要以“茶腔”爲主,還有“大臺”、“盤茶”、“釣蛤腔”、“正茶”、“南音”、“十里花”、“四平腔”等。其三,鑼鼓和吹奏曲牌有“茶花鑼鼓”、“長流水”、“撞點”、“衝頭”、“點板”、“洗子板”、“三排九”、“採茶快板”、“遊臺曲”、“四不正”、“牌子尾”、“五馬巡城”等。

伴奏曲原始鑼鼓發展到今天多種樂器,從而改變了伴奏單一的局面,這樣既加強了音樂襯托感,又增添了劇情氣氛,使採茶更具有欣賞性。如今唱採茶伴奏多用高邊文鑼,配三叮鼓、梆子、高胡、二胡、揚琴、中胡、笛子、嗩吶等樂器。

“唱採茶”很普及的靈山縣,各“採茶班”演唱。

採茶在古代叫什麼

保定歷史悠久.自古爲京畿重地.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曆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秦漢至晉隸冀州.幽州.十六國時北燕在定州建都.隋設郡治.唐設河北道.宋設保州.元置保定路.明設保定府.大寧都司駐此.清雍正至初直隸總督署駐此.時是直隸督軍府.直隸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察冀邊區首府.解放後至1968年是河北省省會.清代以來近300年間爲河北(直隸)省的.經濟.文化中心.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譽. 北宋時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處在宋遼邊界.常年戰事不斷.千瘡百孔.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保護北京.先清剿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 *** 在保定建立.保定爲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省會遷天津.1966年.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併.爲省轄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衆多 .市中心的古蓮花池是清雍正年間高等學府的所在地.是當時十大名園之一.園中古亭上的蓮葉託桃石雕據說是諷刺當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連夜脫逃的事兒,此外還有以出土了金縷玉衣而名噪一時的滿城漢墓.埋葬着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雨花茶的歷史發展

“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種茶,不僅在陸羽的《茶經》中有記載,更有陸羽南京棲霞寺採茶的傳說爲證,棲霞寺後山在現代仍有試茶亭舊跡。

陸羽在《茶經》中曾經記述了《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說的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買她的“雨花茶”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自一清早叫賣到晚上,壺中茶湯不減。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貧窮的人都很感激她。這個消息被當時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婦人抓了起來,關進牢裏。第二天一清早,老婦人不見了。

後來,雨花臺一帶開始遍佈蔥鬱碧綠的茶園。雨花茶的色、香、味、形俱佳,她外形圓綠、條索緊直、峯苗挺秀,帶有白毫,猶如松針,象徵着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

至清代,南京種茶範圍已擴大到長江南北。 新中國成立後,集中了當時江蘇省內的茶葉專業和製茶高手於中山陵園,選擇南京上等茶樹鮮葉,經過數十次反覆改進,製成“形如松針,翠綠挺拔”的茶葉產品,以此來意喻烈士忠貞不屈、萬古長青,並定名爲“雨花茶”,使人飲茶思源,表達對雨花臺烈士的崇敬與懷念。

1958年江蘇省爲向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獻禮而成立專門委員會開始研製新品種綠茶,由副韋勇義擔任主管領導,由中山陵茶廠牽頭,延請各地製茶專家。並在1959年春創制成功,正式定名爲雨花茶,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雨花茶的創制成功,極大地促進了南京茶葉生產。1959年,即由地方財政投資從福建、廣東調進大批茶苗、種和插穗。1960年南京郊區茶圃面積從1959年的421畝激增到2704畝。1961年,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茶葉生產出現停滯和回落,到1962年茶園面積減至1620畝。

1974年,提出“全國要搞100多個年產5萬擔左右的重點縣,作爲茶葉生產基地”。當年,南京郊區植茶麪積有2358畝。總產量29.05噸。1977年,在鐵心橋、雨花臺等處大面積新闢茶園。全市茶同面積達4145畝,總產達57.2噸。

雨花茶種植範圍擴大到南京所有市轄區。1988年、1996年分別制定實施了“雨花茶市級、省級地方標準”。1994年起持續開展了評選市級雨花茶質量信得過單位,促進雨花茶產銷進入標準化、規範化的起步階段。中山陵園茶場等6個重點雨花茶生產企業,機械化生產研製成功並在全市推廣。1999年,南京雨花茶機制生產線達250條,年產雨花茶167噸,產值5000多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10%,總產值的44%。

中國茶的歷史

1.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漢族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三皇五帝時代便有神農以茶解毒的故事。

2.“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後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茶樹喜歡溼潤的氣候,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採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製作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珍品。

3.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茶,令人少眠”的說法。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

茶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唐代以前,中國生產的茶葉便透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首先到達了日本和韓國,然後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又傳到了 *** 增島。在17世紀初期,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中國的茶和中國的絲綢及磁器一樣,已經成爲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茶的歷史

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是中國。據說,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農,傳說中他曾嘗百草,中毒後用茶葉來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茶就被中國人發現和利用了。

在最初很長的時期,茶一直被作爲藥品服用。直到秦、漢時期,由於人工栽培的茶樹多起來,人們發現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製茶和飲茶才漸成風氣。尤其是在漢代,司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對茶這一當時的時尚飲品情有獨鍾,並撰文從藥理、文學等方面闡述對茶的看法。

魏、晉之前,人們對茶有不同的稱呼,如“茶”、“茗”、“詫”等,最終被確定爲“茶”則是在唐朝。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峯。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爲是高雅的藝術行爲。從茶、水、茶具等幾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就是被譽爲“茶聖”的陸羽。

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他因嗜茶而云遊各地,採茶覓泉,躬身實踐,多方搜尋和茶有關的資料,然後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寫成了《茶經》。《茶經》共三卷,從茶的起源,特性、種植環境、栽培方法到茶具,製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類等等做了系統的論述。《茶經》不僅使人們更爲了解茶葉,完善了茶文化的內容,也引起了後人對茶文化的重視。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湯一樣,把茶煮了喝。這種煮茶方法一直維持到宋朝才被沖泡法所替代。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的茶葉生產和茶學研究都很發達。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舉行泡茶比賽“鬥茶”,他們把茶放進茶盞後,用開水沖泡,充分攪拌與水溶和,待細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謂的“湯花”)出現後,看誰的湯花多,散得慢,誰就是“鬥茶”的贏家。

宋朝人喜歡“鬥茶”,還喜歡在茶餅的製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爲皇家制作的,價同黃金。這種茶餅在宋朝很流行,但隨着製茶工藝的提高,散茶的製作方法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讓進貢團茶,製作散茶的炒青製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爲: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紅茶的製作。烏龍茶的製作方法也產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葉已經是採摘精細,炒製得當。隨着飲用和製茶技藝的發展,茶及茶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綠茶、烏龍茶、花茶、紅茶、黑茶、黃茶的茶葉品種格局基本形成。

關於茶的故事,急!!!!!!!!!

1、芙蓉茶的故事

(一) 王知縣品嚐芙蓉茶 明朝永建年間,湖廣益陽知縣王守仁至安化考察民情,一天黃昏,來到芙蓉山下。想尋農家住宿,見迎面來了一個和尚。王知縣迎上施禮並求借宿之意。長老道:"我乃芙蓉寺中長老,寺院就在山腰上,請隨我來。"一路上,長老身挎的竹簍裏裝的翠嫩茶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到了芙蓉寺,長老領着知縣進禪房,親自泡茶敬客,王知縣接茶一看恰似松樹針葉,待沸水沖泡,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然後自碗中心升起,約莫二尺來高時,又在空中轉一圓圈,變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頃,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熱氣飄蕩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知縣看得目瞪口呆,連聲稱讚:"真是山中珍品,世上稀奇之物。" 長老端起瓷杯道:"客官請用茶"。王知縣雙手捧碗細細品嚐,覺得這茶香純濃高,味醇鮮爽,松針在湯中豎立,欣欣向榮。笑道:"請問長老,這茶叫什麼名稱?"長老長嘆:"此乃芙蓉山特產,叫芙蓉茶。它的來歷還有一段傷心的故事呢?"

(二) 芙蓉茶的故事 長老講述芙蓉茶傷心的故事:早年,芙蓉山上住着一位面如芙蓉的美貌姑娘,和年邁的母親種茶爲生。她種的茶特別香,遠近的人都喜歡喝她的茶。可是,她茶只給窮人喝,不給財主喝。有年春天,芙蓉姑娘正在採茶,山下財主王員外帶了一幫狗腿子上山,她做茶。脾氣倔強的芙蓉姑娘堅決拒絕,氣得王員外猴臉鐵青,命狗腿子毒打她,扔到茶樹林中。村裏一個名叫智明小夥子上山來幫芙蓉姑娘採茶,發現她血淋淋地躺在茶樹林中,因傷重只說了一句話:"智哥,就將我埋在這塊茶園裏。"便離開了人世。智明按照遺囑,在茶園裏安葬了她,不久,芙蓉姑娘的老母因氣病交加也去世了。第二年春天,芙蓉姑娘墳上長出一株茶葉苗,下端出現一眼泉水。有天晚上芙蓉姑娘託夢智明,要他穀雨那天,採她墳頭的那棵苗,喝了會長命百歲。智月依夢中指點採回茶葉一泡,熱氣升騰後,變成一朵芙蓉花,端杯喝茶,只覺味醇鮮濃……長老含淚續說:"我就是那個智明,發誓終身不娶,削髮爲僧,在芙蓉姑娘墳墓邊修了這個寺廟。"

(三) 湘陰知縣邀功請賞失敗 王知縣在芙蓉寺住一夜,第二天就要回縣衙。臨行前,長老贈給一包芙蓉青茶和一葫蘆泉水。並再三囑咐道:"芙蓉茶只有用芙蓉泉水沖泡,纔會出現芙蓉奇蹟。" 王知縣回縣衙的第二天,正好湘陰知縣求訪。王知縣立即命書僮取芙蓉茶水招待同窗。只見沸水沖泡茶碗內,芙蓉奇蹟便出現了。湘陰知縣連稱:"仙茶,仙茶!"王知縣又將其來歷告訴了他。臨行時,王知縣把芙蓉茶送一半給同窗好友。卻說這湘陰知縣是個官迷心竅之人,得了芙蓉茶後,如獲至寶,連夜趕往京城,向皇上邀功請賞去了。皇上聞奏即宣獻茶人上殿,問明底細後,命馬上泡茶試驗。湘陰知縣急忙沖泡,誰知開水入杯後,茶葉上下沉浮,並不見芙蓉奇觀。龍顏大怒:"小小知縣,竟敢戲弄寡人,罪該萬死!"湘陰知縣嚇得渾身發抖,戰戰兢兢說道:"此茶乃好友益陽知縣王守仁所獻,我不過是跑腿而已,乞望萬歲寬容。可傳王守仁進京來便知分曉。"

(四) 王知縣試芙蓉茶現奇觀 皇帝聽了,傳旨命王守仁火速進京。王知縣接到聖旨,象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日夜兼程趕來京都。金鑾殿上,皇上怒髮衝冠,禁軍上前要綁王知縣。王知縣挺立殿上說:"死要死得清白,不知小人犯了何罪?"這時,皇帝從龍案上拋下一包茶葉說道:"欺君之罪,不可不斬。"王知縣這才恍然大悟,忍住怒火奏道:"芙蓉仙茶乃清高之物,只有那聖潔的芙蓉泉水才能出現奇觀。若陛下恩准小人去芙蓉山取來泉水,定會出現奇觀。"皇帝聽了,準他一個月假期去取泉水,如果不成,滅他九族。王知縣日夜兼程趕往安化芙蓉寺,將經過情況告訴長老,長老將盛着芙蓉泉水的一個葫蘆交給知縣,他拜謝長老後趕來京城。知縣一手提葫蘆,從容上了金鑾殿試茶,他親自取葫蘆中泉水燒開,將芙蓉茶放入白玉杯內,一衝芙蓉奇觀出現了,百官們翹首踮腳觀望,齊聲祝福皇上洪福齊天。皇帝高興地說:"念你獻茶有功,升爲江南巡撫。"王知縣回到驛館,感慨萬千,芙蓉茶品質清高,我何不效仿,遂辭官爲僧,拜智明和尚爲師。一直活到一百歲時才圓寂。芙蓉茶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2、鬆羅茶的傳說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鬆羅山,山上產茶頗爲有名,叫鬆羅茶。鬆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鬆羅茶的仍然很多。鬆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鬆羅茶的來歷,傳說是明太祖洪武年間,鬆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裏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淨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淨,便說寶氣已淨,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爲懊悔,但爲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鬆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鬆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鬆羅茶成了靈丹妙藥,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3、乾隆御封龍井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環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龍井村,村的四周,峯巒秀美,雲霧繚繞,是著名的龍井產茶區。

傳說,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峯下胡公廟休息。廟裏的和尚端上當地的名茶。乾隆精於茶道,一見那茶,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他品嚐了一口,只覺得兩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於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於何地?”和尚回答說:“啓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乾隆一時興發,走出廟門,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青翠欲低,周圍羣山起伏,宛若獅形。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峯,都似乎預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業,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而那茶有實在賞心悅目,甘醇爽口,於是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爲“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

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另一版本)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峯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着採了起來.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裏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峯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峯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爲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儲存着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裏.和尚告訴他倆,這裏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隻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裏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裏,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裏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爲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爲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嚐到這"雙絕"佳飲.

4、黃山毛峯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啓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爲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爲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5、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儲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佔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衆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爲之一振.魏認爲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爲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6、大紅袍的傳說(閩北烏龍茶)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爲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羣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衆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衆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7、君山銀針的傳說(綠茶)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爲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爲"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爲美觀的.

8、白毫銀針的傳說(綠茶)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9、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爲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裏踊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裏去採新茶呢?正在爲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乾,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0、茉莉花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嚐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嚐。沖泡時,碗蓋一開啟,先是異香撲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着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爲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爲什麼她獨獨捧着茉莉花呢?”兩人又重複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

求一些有關茶的故事來歷。

1、烏龍茶

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坑鄉南巖村裏有一個退隱將軍,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

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捨,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嚐野味,已將製茶的事全然忘記了。

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採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覆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製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

2、鐵觀音

相傳,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鬆巖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着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

第二天早晨,他順着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找到夢中的茶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茶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3、六安瓜片

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爲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資訊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製,並起名“封翅”(意爲峯翅)。

此舉又啓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衝,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峯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4、廬山雲霧茶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嚐嚐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於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着祥雲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

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採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羣多情鳥,見到猴王后便問他要幹什麼,孫悟空說:“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採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採得。”

衆鳥聽後說:“我們來幫你採種吧。”於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裏,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裏銜着茶籽,穿雲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

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着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裏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羣峯的巖隙之中。從此雲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雲霧茶。

5、君山銀針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

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爲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

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爲“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爲美觀的。

關於茶葉的民間故事

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溫州幾乎縣縣市產茶葉,民間流傳着許多有關茶葉的神奇故事哩。如,被稱爲"人間妙品"的雁蕩毛峯茶葉來歷,在樂清縣至今還流傳着《老龍賜茶》的故事:相傳東晉永和年間,雁蕩山始祖阿羅漢諾詎那居住在大龍湫時,一天夜裏,他夢遇一位仙翁老龍化身賜他一株茶樹,讓他終生受用。打從那時起,雁蕩山的龍湫背、斗室洞、能仁、下靈巖、上靈巖才都種上了茶樹,所採的"雁茗"名聞天下。另外,雁蕩山一帶還流傳一種神話般的"猴茶"。猴茶的意思,就是猴子在懸崖峭壁上,採得的茶葉。

  你若趕上溫州採茶季節,在鄉村、山區到處可聽到娓娓動聽的採茶歌謠。如,流傳在文成縣畲族山村的表達男女愛情茶歌--《茶葉青來水又清》:"茶葉青來水又清,捧碗清茶寄深情,今日食出香茶味,明天試看小娘心。茶葉青來水又清,捧碗情茶獻真心,有朝一日來討我,與郎同嬉同耕耘。"

  在蒼南縣民俗中,男女結婚,新娘子入洞房時,新郎家先奉上一盞茶,這茶裏有青姜和紅糖,新娘喝了三口就放下的習俗。這"三口茶"民俗的由來:傳說東海邊有個木匠叫張順,他放掉了紅鯉魚後,紅鯉魚爲感謝張順救命之恩,化爲姑娘嫁給張順,婚後夫妻相親相愛,日子過得很快樂。但陰險奸詐的陳娃見鯉魚姑娘生得這樣漂亮,想霸佔她。姑娘推說口渴,陳娃遞過茶,那姑娘喝了三口就不喝了。然後,她乘機把喝進去的那三口茶葉吐在地上,化爲滔滔的浪潮,把陳娃淹死。鯉魚姑娘又和張順過上美好的日子。從這以後,新娘入洞房得先喝三口茶成了當地的風俗習慣。

篇【2】

  聽祖輩人說,古時候,神農氏坐天下。他身像龍,長個牛腦殼,獨獨沒有角。那陣子,人們在樹林子裏過日子。纔剛剛兒興五穀,他們多半還是啃野物肉,飽一頓餓一頓的,常常肚皮發脹,神農也脹得沒奈何。

  有一天,神農睡在樹腳下,天上在下雨。雨水灑在樹葉子上,又一滴一滴滴到了神農的臉上,慢慢個兒流進他的嘴裏。他吃了那水水,人一下清爽了,肚皮也沒得早先那麼脹。他伸手持把葉葉來嚼,好澀嘴呵。雖說澀嘴,卻可以消飽脹。過後,他天天都要討點這種樹葉子揣在身上,肚皮發脹就嚼一口。

  神農嘗百草,百草百味,苦酸辣麻,啥子怪味都有,經常遭毒倒。神農嘗草過後。趕緊嚼一口樹葉葉,消脹解毒。以後,他就把那樹葉子當成一味藥。這就是後來的茶。那一陣,不叫“茶”,曉得嚼起它澀嘴,就叫它“澀”。

   篇【3】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峯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着採了起來。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裏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峯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峯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爲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儲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裏。和尚告訴他倆,這裏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隻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裏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裏,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裏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爲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爲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嚐到這"雙絕"佳飲。

有哪些關於茶的故事?茶有什麼精神?

茶之典故

來源:紅茶館

(1)鐵觀音

烏龍茶王“鐵觀音”傳說清朝乾隆元年,福建安溪縣學子王士諒赴京科考不第,歸而築居於安溪南山之麓。他偶然在層石荒園間發現一株茶樹異於其他茶種,一是移植於南軒之圃,朝夕灌溉,年年繁殖。摘製成品,其味芬芳超凡,泡飲之後,令人心曠神怡。

乾隆六年,王士諒攜茶止京,贈諸京官政要,並經權臣轉呈內庭,皇上遂見王士諒,垂詢茶史。王士諒奏稱:此茶發現於觀音石下,身重似鐵,氣香形美賽觀音。乾隆乃賜茶名日:“南巖鐵觀音。”

(2)普洱茶

清代列爲貢品的中國名茶之一。很多人誤以爲雲南普洱茶是該茶的產區,事實一它產生於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普洱茶縣只是運輸該茶的集散地。普洱茶還有一個很俗氣的名字“褲襠茶”。據說從前採茶婦女爲避過茶園主偷偷採些最好的嫩芽茶葉藏在褲中帶出來,日久聚少成多,這種茶纔是最好的普洱茶。該茶栽培歷史已有1700年,雲南西雙版納古老茶區勐臘縣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現存高達九米的茶樹多株,相傳是三國時代孔明南征時(公園225年)由士兵們撒籽成茶。直至現在,當地民族稱茶樹爲“孔明樹”,山爲“孔明山”,尊稱孔明爲“茶神祖”。

茶的故事

來源:紅茶館

傳說很久以前龍井山中有個荒涼的小村,村中有個老婦,住在破茅屋裏,靠採摘屋後所種的十八棵茶樹的嫩葉爲生。她爲人心善,黨煮茶水在門口任進山採茶的人取飲。

一天村中來了一位白鬍子的老頭,在門口喝茶時看見她屋角棄置一個破石臼,認出它是我價之寶,便要購買。婆婆道:“破舊石臼,是無用之物,喜歡,搬去就是。”

老者自己搬不動大石臼,便下山找人來搬,不想老太太善心又起,見他要石臼,便將石臼洗刷一淨,把臼中腐土,埋在屋後十八棵茶樹下。老者帶了下人回來,只見石臼已洗乾淨,大驚失色,石臼也不要了,嘆息下山而去。

原來石臼並非寶物,它裏面堆積的腐土纔是無價之寶。老婦屋後的十八棵茶樹,自得腐土爲肥後,生長茂盛起來;而用這些樹的嫩芽所制的茶葉,好有奇特的清香,爲諸茶之冠。這些樹便是龍井茶的始祖。

茶的種類

來源:紅茶館

茶的種類主要分爲綠茶、花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紅茶。

本期主要介紹綠茶——綠茶是最早出現的茶類

製作過程:殺青-揉捻-乾燥

特性:屬不發酵茶,有綠豆香味,顏色表翠,味香醇

沖泡:按壺/盅之1/10量,水溫80-85攝氏度

沖泡精品:西湖龍井

茶之典故

來源:紅茶館

(1)鐵觀音

烏龍茶王“鐵觀音”傳說清朝乾隆元年,福建安溪縣學子王士諒赴京科考不第,歸而築居於安溪南山之麓。他偶然在層石荒園間發現一株茶樹異於其他茶種,一是移植於南軒之圃,朝夕灌溉,年年繁殖。摘製成品,其味芬芳超凡,泡飲之後,令人心曠神怡。

乾隆六年,王士諒攜茶止京,贈諸京官政要,並經權臣轉呈內庭,皇上遂見王士諒,垂詢茶史。王士諒奏稱:此茶發現於觀音石下,身重似鐵,氣香形美賽觀音。乾隆乃賜茶名日:“南巖鐵觀音。”

(2)普洱茶

清代列爲貢品的中國名茶之一。很多人誤以爲雲南普洱茶是該茶的產區,事實一它產生於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普洱茶縣只是運輸該茶的集散地。普洱茶還有一個很俗氣的名字“褲襠茶”。據說從前採茶婦女爲避過茶園主偷偷採些最好的嫩芽茶葉藏在褲中帶出來,日久聚少成多,這種茶纔是最好的普洱茶。該茶栽培歷史已有1700年,雲南西雙版納古老茶區勐臘縣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現存高達九米的茶樹多株,相傳是三國時代孔明南征時(公園225年)由士兵們撒籽成茶。直至現在,當地民族稱茶樹爲“孔明樹”,山爲“孔明山”,尊稱孔明爲“茶神祖”。

參考資料:http://www.sc168.com/life/tea/200009220038.htm

我要關於茶的故事或傳說

(一)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羣山之中,有一座獅峯山,山上林木蔥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着亨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峯龍井茶。獅峯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杆圍起來的“十八棵御茶”,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長得枝繁葉茂,年年月月吸引着衆多遊客。

說起這18棵御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周遊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乾隆和太監一說,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爲根據安排,乾隆要在廟裏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遊獅峯山。一路上,高聳的獅峯雄姿,清澈的龍井泉水,碧綠的連片茶園,村姑們肩背茶簍,穿梭園間忙着採茶,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乾隆深爲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間,在太監催請下,始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峯龍井,是用獅峯山上茶園中採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製情況,乾隆爲龍井茶採製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罷採製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着村姑採起茶來。當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來報:“皇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採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裏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后坐在牀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后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後,肝火上升,眼睛紅腫,今見皇兒回朝,心裏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問起皇上在外情況,談着談着,太后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隆:“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后,然仔細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峯採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幹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后,這是我親手採下的獅峯山龍井茶。”“哦,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嚐嚐!”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后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說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採,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太后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藥,把爲孃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爲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製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爲“十八棵御茶。”

(二)

凍頂烏龍是臺灣省出產的烏龍茶珍品,與包種茶合稱姐妹茶。其製法近似青心烏龍,但味更醇厚,喉韻強勁,高香尤濃。因產於凍頂山上,故名凍頂烏龍。

凍頂山是臺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氣溫在20℃左右,所以凍頂烏龍實不是因爲嚴寒冰凍氣候所致,那麼爲什麼叫“凍頂”呢?

據說因爲這山脈迷霧多雨,山陡路險崎嶇難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繃緊足趾,臺灣俗語稱爲“凍腳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稱之爲凍頂山。相傳在100多年前,臺灣省南投縣鹿谷鄉中,住着一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名叫林鳳池,他學識廣博,體健志高,而且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記不得是哪一年,他聽說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就很想去試試,可是家境貧寒,缺少路費,不能成行。

鄉親們喜歡林鳳池爲人正直,有學識,有志氣,有抱負,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約跑來對他說:“風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難,大家幫你,你別發愁,趕快做好準備吧!”說罷大家就慷慨解囊,給

林鳳池湊了足夠的路費。林感激萬分,第三天即拜別鄉親上路了。臨行時鄉親們到海邊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囑:“祝你一路順風,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樣,可要回來呀!”別忘了故鄉和鄉親,我們盼你回來呢!”林鳳池感動得流下淚來,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爲鄉親們爭光。

不久,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並在縣衙內就職。一天,林風池決定回臺灣探親,在回臺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遊。上得山來,只見“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峯萬壑皆美景,”山上巖間長着很多茶樹,又聽說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膩、健胃、強身等作用,便想能帶些回臺灣多好啊,於是向當地茶農購得茶苗36棵,精心帶土包好,帶到了臺灣南投縣。鄉親們見風池錦衣還鄉,喜出望外,又見他帶來福建祖家傳種的烏龍茶苗,格外興奮,他們推選幾位有經驗的老農,仔細地把36棵茶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並派專人精心管理。加之臺灣氣候溫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斷吐着綠油油的嫩芽,可愛極了。接着,人們按照林風池介紹的方法,採摘芽葉,加工成了烏龍茶。這茶說來也怪,山上採製,山下就聞到了清香,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氣味奇異,成爲烏龍茶中風韻獨特的佼佼者,這就是現今臺灣省“凍頂烏龍”的由來。

(三)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佇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爲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爲:“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着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着,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佇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爲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着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遊覽的人們,無不以一睹大紅袍爲快,但要看到大紅袍茶樹也確非易事,因爲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龍窠,地勢險峻,只有不畏艱險的人們纔可到達。大紅袍生長在山壁高聳的石罅間一小塊茶地上,只有幾叢茶樹,有的從巖間伸出,有的散落其間,地旁巖壁上刻有“大紅袍”三個大字。峭巖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終年不絕。再看茶叢長相,類似萊茶,葉質稍厚,芽頭微微泛紅,雖然外觀並不奇特,但採製而成的“大紅袍”茶,卻是武夷巖茶中的極晶,不僅香高雋永,而且“巖韻”特強,久負盛名,馳譽中外。由於產量極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發之際,富貴之家爭相搶購,均以先得爲快。

大紅袍怎麼會種在石罅巖間?是誰發現和利用的?這種烏龍茶爲何有“大紅袍”這一美名?對此,在武夷山區廣爲流傳着這樣三則美妙動人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裏住着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無兒無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種萊和幫助鄉親們縫縫補補爲生,她人勤心好,樂於助人,是全村聞名的好人。人們不知她姓甚名誰,都親熱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區遭到史無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黃了,田裏的莊稼旱死了,巖間的流泉也幹竭了……。人們只好越嶺爬坡,剝樹皮,剜草根,挖觀音土等充飢,吃得肚子越來越脹,臉越來越黃。這天,勤婆婆從老遠老遠的山上採集野菜回來,又飢又渴又累,她放下籃子,隨手取出剛從樹上採下來的鮮嫩葉子,坐到竈前想熬一碗湯吃。她把嫩葉放入鍋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邊燒邊想:“這點點野菜來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後這苦日子可怎麼過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聽門外傳來陣陣痛苦的聲,勤婆婆忙放下湯碗,出門一看,只見石墩上坐着一位白髮老翁,正困難地喘着粗氣。她過去急忙把老人扶進屋裏。老人張開的嘴脣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來,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剛燒好的樹葉湯,送到老人手裏,說:“大早年頭,沒什麼好吃的,這碗樹葉湯,趁熱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過湯碗,咕嚕嚕地幾口就喝光了,頓時氣喘好多了,精神振奮了,老人遞過碗來問:“還有嗎,再給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嗇地又給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柺杖,對勤婆婆說:“好心的婦人呀,你救了我,老漢沒什麼可報答你,這根龍頭柺杖就送給你吧!”說着把柺杖遞給了勤婆婆,但見這柺杖油黃閃亮,龍頭嘴裏還含着顆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這般精細做工,也是貴重之物,喝碗樹葉湯,怎能收入家禮物呢,於是推辭不受,老人又從口袋裏摸出兩顆種子遞給勤婆婆說:“念你心好,我再送給你兩顆種子,你可用柺杖在地上挖個坑,把種子撒下去,蓋好土,澆些水,以後把柺杖靠在樹上,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說完,但覺身邊颳起一陣香風,老人離地而起,飄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於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澆了水,不幾天,果見一棵綠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樹。說也奇怪,把柺杖靠在苗邊,這棵茶樹像從柺杖中吸取水分和養料似的,居然瘋長起來,不多時已變成枝壯葉茂的茶叢了。樹上新梢簇簇,春風吹來,縷縷清香,引來了村裏的百鳥,引來了溪邊的蝶蜂,也引來了村裏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興極了,張羅着採摘芽葉,加工烏龍,並把茶葉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湯,分送鄉親們。說奇也真奇,那茶樹新梢團團簇簇,邊採邊發;那茶湯喝起來清香沁脾,直覺得蕩氣迴腸,身心輕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脹的逐漸消腫了,人們驚異地稱這茶叢爲“神茶”,大家樂呵呵地圍着茶叢和勤婆婆跳起舞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不久就傳到了皇帝那裏。皇帝是個既貪又狠的人,在他眼裏人間仙草瓊花、奇珍異寶都得姓“皇”,神茶當然也不能例外。於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搶來了這叢神茶,植於御花園中,並召集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盛會。在鼓樂聲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蒼白的尖尖手指準備親自採茶,誰知那茶樹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個勁地忽啦啦往上長,任憑皇上蹺起腳,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樹還是長呀長呀,始終長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樹,連根剷除。

再說自神茶被搶以後,勤婆婆哭得淚人兒似的,她認爲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賜的茶叢,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請罪,請求天神賜福於神茶,她愁白了頭髮,哭紅了眼睛,最後病倒了。一天,她睡在牀上,忽聽喜鵲在視窗喳喳地叫個不停,就拄着柺杖出門看個究竟。只見幾個男人正扛着一顆樹根走來,她定睛細看,這不是神茶嗎?原來好心人把皇宮丟棄的神茶根給送回來了,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瞭,病也沒了,她跑過去着茶樹枝幹笑了,親切地說:“神茶啊神茶,我對不起你!我是個苦命人,沒有這個福份得到你的恩賜,你還是走吧,留在這裏他們還會來殺你。”說罷把龍頭柺杖靠在樹幹上。誰知龍頭柺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着那叢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個圈,似在感謝勤婆婆,也像戀戀不捨當地的鄉親們,然後冉冉地飛走了,這片紅雲掠過慧婉巖,飄過流香澗,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間。第二年當人們再去看時,那茶樹已抽發新梢,綠油油的逗人喜愛,那巖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猶如白髮老人龍頭柺杖上夜明珠滲滴的仙水。白髮老人所以要讓茶樹紮根在九龍窠的半天腰巖上,就是因爲這是片“寶地”,而且當時沒有上山的路,攀登這樣的絕壁去採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勞、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做到,只有這些人才配獲得幸福和歡樂。

以後,茶樹發芽,又長成了三叢,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紅袍”的來歷。

1、神農嘗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爲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裏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爲"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着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着,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裏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爲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着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爲何不飲,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爲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裏,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衆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纔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說,雖說難辨真僞,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峯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啓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爲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爲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4、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着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裏、田裏,就能涌出水來,因此要救衆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說:"如果發現劍上生鏽,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東方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髮銀鬚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採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鏽,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說,我去採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鏽,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髮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鏽,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背着弓箭繼續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爲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說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一種猴魁茶,說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說古時候,在黃山居住着一對白毛猴,生下一隻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後,由於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裏。山坑裏住着一個老漢,以採野茶與藥材爲生,他心地善良,當發現這隻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並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說話聲:"老伯,你爲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採野茶,發現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說:"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後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採野茶了。爲了紀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採製的茶葉叫做猴茶。由於猴茶品質超羣,堪稱魁首,後來就將此茶取名爲太平猴魁了。

這些都是最經典的茶的傳說與故事了,這都是我精心挑選的,希望對你又幫助!

贛南採茶戲青龍山講述了什麼

贛南採茶戲青龍山講述的是青龍山上一個採茶人的故事。這個採茶人因爲太貪心,採了過多的茶葉,導致山體崩塌,最終自己也被埋在了茶山下面。這個故事反映了對自然過度的剝削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提醒人們應該充分尊重和保護環境。贛南採茶戲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源於中國江西贛南地區的採茶文化,因其深受當地廣大羣衆的喜愛和推崇而流傳至今。該劇以其旋律優美、故事情節吸引人的特點受到了廣大觀衆的喜歡。

我想知道有關茶的典故誰能幫幫我,謝謝

茶原爲中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爲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屬於山茶科,爲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6米。茶樹喜歡溼潤的氣候,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有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有強心、利尿的功效。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採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用這種嫩芽製作的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茶中的珍品。

茶葉的種類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中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爲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太平猴魁茶、黃山毛峯、六安瓜片、屯溪綠茶、廬山雲霧、蒙頂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峯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綠茶、嶗山綠茶、霄坑毛峯、貴定雪芽。

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正山小種。

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爲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爲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北苑御茶、矮腳烏龍、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潙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曾被歸爲黑茶。歷史上確有把普洱茶歸爲黑茶類。同時,安徽農業大學的陳椽教授的《製茶學》一書中也作此分類。 但是,業內對此存在異議,主要是其工藝和黑茶有異。特別是近年,爭議更大,直到2006年出臺的雲南省地方行業標準裏,把普洱茶定義爲雲南一定區域內大葉種茶製成的緊壓茶及散茶,算是在業內達成共識,即普洱茶是一種特種茶,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至今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標識下來後,這種說法就更加有根據了。另外,在國家進出口商品目錄中也是將它放在特種茶類裏的。 綜上,普洱茶不屬於黑茶,亦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是一種特種茶。

白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是中國的特產。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甌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1、烏龍茶的典故

之一:在安溪的深山老林裏,有個獵手叫胡良,有一次在打獵時經過野生茶樹林,順手摘了一把茶葉放在揹簍裏遮蓋獵物。經過一天的奔波後回到家裏,放下東西準備做晚飯,忽然聞到一陣香味,一找,才發現是從揹簍裏飄出來的,原來是那裏面的茶葉發出的,用來泡水,喝了後口舌生津,喉底回甘。胡良心想:“這可是仙樹啊!”他立刻又跑到山中摘了一 大捆枝葉回來,可是沖泡以後,卻苦澀難嚥。胡良想了半天,才悟出道理,上次是茶樹枝 裝在揹簍中在陽光下顛簸了一整天,茶葉在簍中翻動、揉擦,和剛摘下的青葉不一樣。於是,經過不斷的試驗,胡良終於摸索出晾曬、揉青、烘焙等一整套製茶工夫。製茶技術傳開後,胡良的名字也爲人傳誦,將他所製造的茶葉稱爲“胡良茶”,因安溪方言“胡良”兩字的語音與“烏龍”相近,後來就將這種製造方法生產的茶葉稱作“烏龍茶”了。

之二:明末清初,在安溪西坪堯陽南巖頂上住着一位從官場引退的將軍。單名叫“龍”,因長期打獵風吹日曬,長得黝黑,人們就稱他爲烏龍將軍。有一天他扛上獵背上竹簍上山採茶,當他採完茶葉正要下山時,突然有隻山獐跑過,他立刻端射擊。山獐負傷奔逃,烏龍就緊追不捨,終於將它逮住扛回家。一家人忙着宰殺山獐晶飽嘗美味,竟把製茶的事忘了。等第二天才來炒製茶葉,這時的茶葉已經枯萎,葉片周緣呈現血絲般的紅邊。但是捧在手裏發出一股奇異的香味。烘製後的茶葉,芳香撲鼻,沖泡後更是甘甜可口,齒頰留芳。烏龍就有意識將剛採來的茶樹青葉放在籃裏搖盪,直搖到葉子萎凋,葉邊微紅爲止,再進行烘焙炒制,結果和以前一樣。消息傳出人們竟相到烏龍家喝香茶;後來烏龍把技術祕密公開,讓大家都來生產。鄉親們就將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茶葉叫做“烏龍茶”。

2、鐵觀音的典故

魏說:相傳福建安溪縣西坪鄉的上堯松林頭,有一個茶農叫魏蔭,家裏供奉這一尊觀音菩薩,每天早晚都要衝泡三杯清茶禮敬座前,十分誠心。有一天晚上,魏蔭夢見觀音金身出現在屋後的山崖上,他雙手合十向山崖跪拜,就在那崖石中間發現了一株奇異的茶樹。噴發出蘭花香味。魏蔭正想上前探個究竟,卻被狗吠聲驚醒了。第二天清早他就扛着鋤頭上山,果然在石崖縫中有一株破土而出的茶樹,與夢中相似。他順手摘了幾十片茶葉回家烘製,沖泡之後有股奇香,喝了喉底回甘,精神大振。魏蔭如獲至寶,於是天天上山澆灌,精心培護,又將小茶樹移到家中,分種在幾口破鐵鍋裏。他適時採製,果然品質特好,用以招待客人,個個讚不絕口。一天,一位私塾老師問他這是何種名茶。魏蔭如實上告,並說茶樹是在山崖上發現的,那山崖威武像個羅漢,後又移植在鐵鍋裏,想給它取名“鐵羅漢”。私塾老師搖頭說:“有的羅漢猙獰嚇人,讓人聯想起來不好。既然是觀音託夢得來,不如稱‘鐵觀音’更雅。”魏蔭連聲叫好,於是“鐵觀音”就此傳開了。

王說:西坪堯陽有一位文士叫王仕讓,平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家鄉的書軒闢有一個花圃。有一天王仕讓回鄉度假,在一片荒園的層石間發現一株形態獨特的茶樹,香氣撲鼻,立即採掘移種在書軒苗圃裏,經過細心照顧,生長得枝葉繁茂。到了春天採摘之後,精心製作,果然形狀獨特,氣味芬芳。假滿到職,就送了一些給禮部侍郎方苞。方苞又將它進貢給乾隆皇帝。乾隆是個品茶行家,品嚐後稱讚爲“佳品”。立即召見王仕讓,詢問由來。王仕讓將經過稟述一番,並說尚未取名。乾隆掂量一下茶葉,覺得它貌似觀音重如鐵,產地在南巖,便賜名爲“南巖鐵觀音”。後來茶樹廣植安溪全縣,人們便稱它爲“安溪鐵觀音”了。

3、大紅袍的典故

很久以前,武夷山深谷中有座小廟,住着一位老和尚,發現一條蟒蛇偷吃母雞下的蛋,就以塗上雄黃的卵石混在雞蛋中讓蟒蛇吞吃,蟒蛇吞吃之後滿地打滾,不料卻突然躍起咬了幾片茶樹葉吞下,不久竟然沒事後揚長而去。老和尚便知道這茶樹葉子能夠解毒,就用它來給人治病,很快就遠近聞名了。有一次,皇帝南巡到武夷山區,突然病倒了,連御醫也束手無策。聽說老和尚醫道高明,便來求醫。老和尚只有用那茶樹葉子熬湯給皇帝喝,居然藥到病除。皇帝親到那顆樹前,見夕陽下有一線山泉像銀絲般直噴到樹上,蔚爲奇觀。便說:“朕念你救駕有功,先賜你紅袍,待回宮後再下旨封誥。”說罷脫下身上的大紅龍袍披在茶樹上,還題寫了“救駕有功”四字扁額。老和尚見狀脫口而出“大紅袍”,皇帝笑說:“這茶樹就叫大紅袍吧。”後來一位姓吳的知縣還在茶樹旁的山崖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這棵茶樹就叫“大紅袍”了。它每年只可採製一斤左右的茶葉,故非常珍貴難得。

4、十八棵龍井御茶樹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獅峯山下胡公廟前,觀看鄉女採茶,不禁也跟着學着採。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驚,隨手將茶葉放人口袋,匆匆回京。太后原無大病,只是肝火太旺,雙眼紅腫,見皇兒回來,心裏高興,忽聞陣陣清香,便問是何物。乾隆伸手一摸,原來是採摘的茶葉已經乾燥,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於是沏泡了一杯請太后品嚐,果然清香撲鼻,喝了幾口頓覺雙眼舒適,連喝幾杯,紅腫也消退了,勝似靈丹妙藥。乾隆一高興,立即傳旨逢獅峯山下胡公廟前十八棵茶樹爲御茶,年年採製,專供太后享用。如今,十八棵御茶樹已成爲西湖旅遊勝境之一。

5、西湖龍井茶

傳說在宋代時,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村裏住首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老太太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她栽種的十八棵茶樹。有一年,因茶葉質量不好,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炊。一天,一個老叟走進來,他在院子轉了轉,說要用五兩銀買下放地牆旮旯的破石臼。這破石臼扔在那裏多年了,老太太正愁沒錢,便爽快地答應了。老頭十分高興,告訴老太太別讓其他人動,一會兒派人來擡。老太太想,這輕易地就能得5兩銀子,總得讓人家把石臼乾乾淨淨地擡走。於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等掃掉,堆了一堆,放哪兒呢?乾脆埋在茶樹下邊吧。過了一會,老頭還真帶着幾個膀大腰圓的小夥子來,一看乾乾淨淨的石臼,忙問石臼的雜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頭懊惱地一跺腳:“我花了五兩銀子,買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說完揚長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銀子從手邊溜走,心進而着實憋悶。可沒過幾天,奇蹟發生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涌出,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

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消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西子湖畔,許多鄉親來購買茶籽。漸漸地,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也因此得名。

6、黃山毛峯由來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啓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爲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爲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7、洞庭碧螺春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太湖西山住着一位美麗的碧螺姑娘,她的歌聲被湖裏的一條惡龍聽見了。惡龍見碧螺的容貌象鮮花一樣姣美,便揚言要娶她爲妻,否則就興風作浪,讓百姓不得安寧。碧螺早已與太湖山年輕英俊的漁民阿祥立下海誓山盟。阿祥決心爲民除害,他來到湖向惡龍宣戰。整整大戰了七天七夜,太湖地區颳了七天七夜的大風,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直到第八天才風平良靜。大家跑到湖邊一看,水中漂着惡龍的屍體,阿祥也因傷重死在岸邊。鄉親們把阿祥葬在東山腳下。碧螺姑娘痛不欲生。她在阿祥的墳前種下一顆茶樹,一邊流淚一邊唱歌,就這樣,碧螺唱了七天七夜,終因悲傷過度隨心上人而去。

第二年春天,碧螺姑娘栽下的茶樹長出了碧綠的茶葉,用這種茶葉沏出的茶明潔碧綠,清香無比。鄉親們就稱這種茶爲“碧螺春”。

中國茶文化的小故事

1、古代有位茶農,平常非常喜歡種茶。茶農篤信佛教,日夜參拜觀音,並以清茶供奉。某夜,茶農睡夢中夢見自己走到了一條河流旁邊,在河流邊有一株茶樹,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後來,茶農就挖回家中種植在鐵鼎中,這株茶樹因觀音託夢所得,故而取名爲“鐵觀音”。

2、華佗論茶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意思是“茶的味道苦澀,飲後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關於茶具有藥用價值的記載。

華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帶採藥,爲民治病,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據說他累的時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憊頓時消失,於是深深地體會出“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見解。

3、相傳,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杭州一座酒樓,因時值清明,於是將隨身攜帶的龍井新茶讓店裏的夥計沖泡。細心的夥計看到乾隆內着的龍袍露出一角, 的茶葉緊張的告訴正在烹調蝦仁的老闆,老闆驚慌地將夥計手中的茶葉當成蔥花撒在鍋裏,沒想到乾隆嘗過這道菜後,連連稱好,從此這道菜變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4、傳說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奉朝廷之命帶兵南下與楊幺領導的農民作戰。由於岳家軍多來自北方中原大地,進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腹脹,嘔吐,腹瀉,乏力,眼看着難以正常作戰。平時喜讀醫書的岳飛將當地盛產的茶葉,芝麻,生薑,黃豆一起熬煮讓屬下飲用,果然治好了軍中的惡疾。

5、“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一天,神農氏嚐到了一種綠色的葉子,葉子在他透明的肚子裏上上下下,好像是在爲身體做檢查似的,於是爲這種綠葉取名爲“查”,後來逐漸成了“茶”。後來發現,“茶”可以爲他解毒。“神農嘗茶”的故事也便流傳千古爲後人稱讚。

Tags: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