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陸羽茶經原文及譯文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8W

陸羽茶經原文及譯文

陸羽茶經原文:

茶人不知茶,何以言茶?茶是忘筌,是心之所需,不是飲食之物。味之則苦,潤之則澀,溫之則涼,熱之則寒。清靜者能以易知,能以慕習。是以善學者必先正其志,誠其意,進其智,明其志,固其忍,行其道。庶幾若是,則視茶而生敬,且從容享用也。

譯文:

如果沒有茶人理解茶,他如何可以談論關於茶?茶可以舒緩心情,也是表達社交情感的一種管道,但不是一種食品。茶的味道苦澀,但也可以滋潤口腔。可以喝冷茶,也可以喝熱茶。需要清淨的心靈去感悟茶。學習茶道的人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使自己的決心明確,樹立起堅定的毅力,把茶道落實到生活實踐中。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就會尊重茶,從容享用。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陸羽《茶經》全文及翻譯

茶經》

文|陸羽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ō)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譯文: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jiǎ)疾。

譯文:“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有的從“木”部,有的“草”“木”兼從。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爲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爲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爲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爲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爲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爲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huì)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茶的功用,因爲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爲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着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對於人蔘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籝(yíng),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jǔ)。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譯文:籯,又叫藍,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是茶農揹着採茶用的。

竈,無用突者,釜,用脣口者。

譯文:竈,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於鍋底)。鍋,用鍋口有脣邊的。

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miè)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譯文:甑,木製或陶製。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繫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裏;等到熟了,從箅裏倒出。鍋裏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譯文:杵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爲好。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譯文:規,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併成一定的形狀),用鐵製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爲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譯文:承,又叫臺,又叫砧,用石製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爲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譯文:檐,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來製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bì lì),一曰羸子,一曰篣筤(páng làng)。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譯文: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製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有詩云:筤篣曉攜去,驀個山桑塢。開時送紫茗,負處沾清露。歇把傍雲泉,歸將掛煙樹。滿此是生涯,黃金何足數。)

棨(qǐ),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爲之,用穿茶也。

譯文: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一曰鞭。以竹爲之,穿茶以解茶也。

譯文: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譯文: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削竹爲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譯文:貫,竹子削製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譯文: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乾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乾,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剖竹爲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爲之。江東以一斤爲上穿,半斤爲中穿,四兩五兩爲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爲上,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譯文:穿,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制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制)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爲"上穿",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鑽、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牀,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譯文:育,用木製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溼。

茶經全文及解釋是什麼?

茶經全文及解釋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

茶經的特點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 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

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 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民間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 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句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

出處:茶聖陸羽著《茶經》。首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譯文: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擴展資料: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760年爲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爲茶神和茶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經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篇1

茶經·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爲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爲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爲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爲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爲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爲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爲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爲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着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對於人蔘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篇2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果實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爲最好,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三年方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爲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爲好,綠色的次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爲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爲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爲茶性凝滯,喝了會使人腹中結塊而生病。

茶的功用雖屬寒性,但卻是一種上好的飲品,它的品性與擁有精行儉德品質的君子相得益彰。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着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對於茶的分類,就猶如一樣。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而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蔘,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不但不能使疾病痊癒,反倒會加重病情。明白了產地對於人蔘品質分類的影響,就知道產地對於茶的品質影響是多麼重要了。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篇3

《茶經·一之源》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南方生長的一種優質木本植物。常見的有一兩尺高,最高的有幾十尺;最粗的在巴山峽川地區,有兩人合抱粗細。從外形來看——樹象瓜蘆木、葉象梔子、花象白色薔薇、果實象棕櫚、花蒂象丁香、樹根象胡桃。

茶有幾種寫法,從偏旁來說或從草頭,或從木旁,或草木合併。名稱有五種,分別是茶、檟(讀音jiǎ)、蔎(讀音shè),茗,荈(讀音chuǎn)。

生長的地方,最好的生於亂石之中,其次是在石土混雜之地,最次的栽於黃土之中。

栽種茶樹的技術不清楚具體的內容,但種植的茶樹都枝葉繁茂,種法似乎類同於種瓜,三年之後就可以採摘了。

茶葉以野生爲好,人工種植的爲次;種在山南林北的,葉子顏色發紫的爲好,綠色的爲次;未長成樹的茶葉爲好,已成樹的茶葉爲次;葉片成卷狀者爲好,舒展平直者爲次。生長在不見陽光的山坡谷地的不能採摘,其性凝結不散,葉子通常是結塊的(此處未查本草綱目,不知道是不是存在飲用後容易在腹內產生結塊)。

茶性至寒,飲用最好。對於品行節儉的人而言,如有熱渴、凝悶、腦疼、眼澀、四肢不舒服、渾身不輕快等等現象,喝幾盞茶,就象是飲醍醐、甘露一樣。

但採摘不合時節,做茶不夠精細,雜野草於其中,飲用則容易生病。

茶生地繁多,就象人蔘一樣。人蔘好的生於上黨,中等的生於百濟、新羅,下等的生於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蔘,用於藥無藥效,更何況還有很多不是生於這些地方的!譬如服用薺苨(讀音nǐ),並不能使各種疾病痊癒。由此可知人蔘的種類繁多,也可知茶的種類繁多了。

注:

瓜蘆木:生於廣東,外形似茶,味至苦澀。

檟:茶樹的古名。

蔎:香草。

茗:晚收的茶。

荈:晚採的茶。

上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澤州、易州、幽州、澶州: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薺苨:藥草名。又名地參、甜桔梗。根味甜,可入藥。

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

瘳:讀音chōu,病癒。

陸羽傳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譯《新唐書·陸羽傳》天中寶,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爲“茶聖”,奉爲“茶仙”,祀爲“茶神”。

《新唐書·陸羽傳》記:“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工於詩文,但傳世不多。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

後取得陸羽一名。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

儘管如此,陸羽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爲僧。十二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

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衆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

後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

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吳山明 茶聖陸羽圖朱放等人論茶。

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爲第一。

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

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

2. 新唐書 陸羽傳 譯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 有誰知道有關陸羽的文言問叫什麼

唐才子傳 陸羽

羽,字鴻漸,不知所生。初,竟陵禪師智積得嬰兒於水濱,育爲弟子。及長,恥従削髮,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始爲姓名。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性詼諧,少年匿優人中,撰《談笑》萬言。天寶間,署羽伶師,後遁去。古人謂“潔其行而穢其跡“者也。上元初,結廬苕溪上,閉門讀書。名僧高士,談宴終日。貌寢,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與人期,雖阻虎狼不避也。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工古調歌詩,興極閒雅。著書甚多。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或行曠野中,誦古詩,裴回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與皎然上人爲忘言之交。有詔拜太子文學。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經》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時號“茶仙”,天下益知飲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爲神,買十茶器,得一鴻漸。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陸君善茶,天下所知。揚子中泠水,又殊絕。今二妙千載一遇,山人不可輕失也。”茶畢,命奴子與錢。羽愧之,更著《毀茶論》。與皇甫補闕善。時鮑尚書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遠野孤島,通舟必行;魚梁釣磯,隨意而往。夫越地稱山水之鄉,轅門當節鉞之重。鮑侯知子愛子者,將解衣推食,豈徒嘗鏡水之魚,宿耶溪之月而已。”集並《茶經》今傳。

4. 求< > 的翻譯,只要陸羽的,原文如下.

陸羽,字鴻漸,人們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誰。當初,竟陵的僧人智積在河邊撿到一個嬰兒,就把他當作自己的弟子來養育。等到長大後,他不願意跟從智積削髮爲僧,就用《易經》爲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漸》卦,卦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器。”他才用陸羽做自己的姓名。在學習上,哪怕有一點沒弄懂他都會感到慚愧。陸羽生性詼諧幽默,少年時代隱匿在優伶中,撰寫《談笑》一萬多字。天寶年間,陸羽被官府任命爲優伶的老師,後來他逃走了。這就是古人說的“品行高潔而行跡污穢”的人。

上元初年,陸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閉門讀書。還與有名的高僧和隱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陸羽相貌醜陋,說話結巴,卻很善辯,他聽到別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這種美德一樣高興。與別人約會,即使虎狼當道也會如期前往。他自稱“桑苧翁”,又號稱“東崗子”。他精通古調歌詩,興致極爲安閒高雅,著書很多。他駕着小舟在在山寺見來往,總是頭戴紗巾,腳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繫圍裙,敲打着林間樹木,戲耍着河中清流。他有時獨行在曠野之中,吟詠古詩,來往徘徊直到月亮下上,興致盡了才痛哭着回家。當時的人們都把他比作春秋時楚國的狂人接輿。陸羽與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詔任命陸羽爲太子文學。

陸羽嗜好喝茶,創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論,著有《茶經》三卷,論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當時的人稱爲“茶仙”,天下人由此漸漸懂得喝茶了。賣茶的店家用瓷土陶製出陸羽的塑像,奉爲神來祭祀,每買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陸羽的塑像。當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歡喝茶,知道陸羽的名聲,就派人召陸羽來。陸羽身穿農夫的衣服提着茶具進入衙門。李季卿說:“陸先生精於茶道,天下了解。揚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極爲絕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載難逢,陸先生不可錯過這個機會啊。”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給陸羽茶錢,陸羽感到很羞愧,改著《毀茶論》一篇。

陸羽與皇甫補闕交好,當時尚書鮑防在越中,陸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寫序送給他說:“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窮盡詩歌的麗則,遙遠的別館,孤零的島嶼,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魚梁釣磯之處,可隨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鄉,軍門又承擔這朝廷節鉞的重任。鮑長官是瞭解先生愛惜先生的人,會對先生解衣推食,倍加關照,先生此去怎能是僅僅品嚐鏡湖的魚,賞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陸羽的詩文集和《茶經》流傳至今。

5. 《陸文學自傳》

【原文】

上元初,結廬於苕溪之濱,閉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談宴永日。常扁舟往來山寺,隨身惟紗巾藤鞋短褐犢鼻,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故楚人相謂,陸子蓋今之接輿也。始三歲?露,育乎竟陵大師積公之禪院。自幼學屬文,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子答曰:“終鮮兄弟,無復後嗣,染衣削髮,號爲釋氏,使儒者聞之,得稱爲孝乎,羽將授孔聖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爲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執釋典不屈,子執儒典不屈,公因矯憐無愛,歷試賤務。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污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無紙,學書以竹畫牛背爲字

【譯文】

唐肅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邊建了一座茅屋,閉門讀書,不與非同道者相處,而與和尚、隱士整日談天飲酒。常常駕着一小船往來於山寺之間,隨身只帶着一條紗巾、一雙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條短褲。往往獨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讀佛經,吟詠古詩,用手杖敲打樹木,用手撥弄流水,流連徘徊,從早到晚,至天黑,遊興盡了,號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傳說: “陸先生大概是現代的楚狂接輿吧。”

(陸羽)才三歲就成了孤兒,被收養在竟陵大師積公的寺院裏。從九歲開始學習寫文章,積公給他看佛經及有關脫離世俗束縛的書籍。他回答說: “我既無兄弟,又無後代。穿僧衣,剃頭髮,號稱爲和尚,讓儒家之徒聽到這種情況,能稱爲孝嗎?我將要接受孔聖人的文章,可以嗎?”積公說:“好啊,你想當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門的道理,那學問可大呢!”

積公堅持讓陸羽學佛教經典(的主意)不改變,陸羽堅持學儒家經典不動搖。積公由於矯正過去的錯愛而變得毫無憐愛之心,用卑賤的工作對他一一進行考驗:打掃寺院,清潔僧人的廁所,用腳踩泥用來塗牆壁,背瓦片蓋屋頂,放三十頭牛。竟陵西湖沒有紙可以用來學習寫字,陸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畫着寫字。

6. 舊唐書中蕭德言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 蕭德言是雍州長安人,是(已故)齊朝尚書、左僕射蕭思話的玄孫。

原本是蘭陵縣人,陳朝滅亡後,(全家)遷到關中。他的祖父蕭介,是樑朝的侍中、都官尚書。

他的父親蕭引,是陳朝的吏部侍郎。都在當時很有名望。

蕭德言廣泛地涉獵經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喜歡寫文章。貞觀年間,被授予著作郎之職,兼任弘文館學士。

蕭德言晚年尤其專心於學問,從白天到夜裏,毫無休息倦怠的意思。每當想開啟《五經》(閱讀學習,一定要整飭衣服,沐浴,端坐於前纔可對書而讀。

妻子和子女趁空閒時問他:“(您)整天像這樣,不感到辛苦嗎?” 蕭德言說:“尊敬先聖的言論學說,難道能怕這樣(麻煩)嗎!”當時高宗做晉王,下詔命蕭德言講授經業。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蕭德言)仍然兼任侍讀。

不久因爲年老,請求退職,太宗不答應。又給他寫信說:朕遍觀前代之事,詳覽儒林之士,達到顏淵、閔子騫的才能的人,不能長壽;(達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學問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獲得美譽。閉門苦讀,囊括了《六經》典籍;勤苦攻讀,包羅了百家學說。

自從隋朝末年社會以來,學校不再聞名,儒道學說跌至低谷,《詩》《書》典籍被扔棄。回顧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傷懷。

每用傷懷。近年以來,天下無事,朕正想建立禮樂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齡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誰(來做呢)!朕希望您還才德正盛,高臥即能使高尚的風氣振興,使濟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關西的孔子”楊震,依然能在當今顯揚盛名。(如此)美好的聲名和威望,多麼美好啊!想到您已經疲憊衰老,如何還能有什麼話可說呢!有什麼可說的呢!不久賜爵封爲陽縣侯。

貞觀十七年,被授予祕書少監之職。兩宮的禮遇和賞賜非常豐厚。

貞觀二十三年,多次上書請求辭職歸養,得到批准。唐高宗繼位,因爲老師的恩情,加封銀青光祿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於家中,享年97歲。高宗爲此停止上朝,追贈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原文 蕭德言,雍州長安人,齊尚書左僕射思話玄孫也。

本蘭陵人,陳亡,徙關中。祖介,樑侍中、都官尚書。

父引,陳吏部侍郎。並有名於時。

德言博涉經史,尤精《春秋左氏傳》,好屬文。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

德言晚年尤篤志於學,自晝達夜,略無休倦。每欲開《五經》,必束帶盥濯,危坐對之。

妻子候間請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德言曰:“敬先聖之言,豈憚如此!”時高宗爲晉王,詔德言授經講業。及升春宮,仍兼侍讀。

尋以年老,請致仕,太宗不許。又遺之書曰:朕歷觀前代,詳覽儒林,至於顏、閔之才,不終其壽;遊、夏之德,不逮其學。

惟卿幼挺珪璋,早標美譽。下帷閉戶,包括《六經》;映雪聚螢,牢籠百氏。

自隋季版蕩,闍序無聞,儒道墜泥塗,《詩》《書》填坑穽。眷言墳典,每用傷懷。

頃年已來,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卿年齒已衰,教將何恃!所冀才德猶茂,臥振高風,使濟南伏生,重在於茲日;關西孔子,故顯於當今。

令問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尋賜爵封陽縣侯。十七年,拜祕書少監。

兩宮禮賜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請致仕,許之。

高宗嗣位,以師傅恩,加銀青光祿大夫。永徽五年,卒於家,年九十七。

高宗爲之輟朝,贈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後晉·劉昫等人編著的《舊唐書·蕭德言傳》,講述了文學家蕭德言的經歷。《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作者簡介 劉昫 (xù)(887年—946年),字耀遠,五代時期家,涿州歸義(今河北容城)人。

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明宗即位時,加兵部侍郎,遷端明殿學士。

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唐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唐書》(南宋之後稱爲《舊唐書》)。

劉昫風度儀容優美,和他的哥哥劉暄、弟弟劉皞,都以好學聞名於燕、薊一帶。後來,劉昫的哥哥劉暄被仇家殺死,劉昫於是避難到滄州。

唐莊宗即位,拜任劉昫爲太常博士,任命爲翰林學士。唐明宗時,多次升遷至兵部侍郎任職。

唐明宗素來看重劉昫而喜愛他的風韻,升任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爲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以獲得這些爲榮耀。

唐莊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爲翰林學士,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居職。明宗素重昫而愛其風韻,遷端明殿學士。

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昫詣中興殿門謝,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謝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學士拜相,當時以此爲榮。

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 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

7. 求古文 的譯文..知道的告訴我.謝謝

陸先生名羽,字鴻漸,不知是哪裏人。也有人說他字羽,名鴻漸,不知誰說的對。他有着三國時王粲、晉朝張載那樣醜陋的相貌,有漢代司馬相如、揚雄那樣的口吃病,但爲人多才善辯,氣量小而性情急躁, (處事)多自己做主。朋友們規勸,就心胸開朗而不疑惑。凡是與別人閒處,心裏想往別處去, (往往)不說一聲就離開了。有人懷疑他,說他性情多怒。等到與別人有約,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滿路,虎狼擋道,也不會失期。

唐肅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邊建了一座茅屋,閉門讀書,不與非同道者相處,而與和尚、隱士整日談天飲酒。常常駕着一小船往來於山寺之間,隨身只帶着一條紗巾、一雙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條短褲。往往獨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讀佛經,吟詠古詩,用手杖敲打樹木,用手撥弄流水,流連徘徊,從早到晚,至天黑,遊興盡了,號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傳說: “陸先生大概是現代的楚狂接輿吧。”

(陸羽)才三歲就成了孤兒,被收養在竟陵大師積公的寺院裏。從九歲開始學習寫文章,積公給他看佛經及有關脫離世俗束縛的書籍。他回答說: “我既無兄弟,又無後代。穿僧衣,剃頭髮,號稱爲和尚,讓儒家之徒聽到這種情況,能稱爲孝嗎?我將要接受孔聖人的文章,可以嗎?''積公說:“好啊,你想當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門的道理,那學問可大呢!”積公堅持讓陸羽學佛教經典(的主意)不改變,陸羽堅持學儒家經典不動搖。積公由於矯正過去的錯愛而變得毫無憐愛之心,用卑*的工作對他一一進行考驗:打掃寺院,清潔僧人的廁所,用腳踩泥用來塗牆壁,背瓦片蓋屋頂,放三十頭牛。竟陵西湖沒有紙可以用來學習寫字,陸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畫着寫字。

有一天,在一位學者處得到張衡的《南都賦》,但不認識賦裏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小學生,端正坐着展開書卷,嘴巴動動罷了。積公知道了這件事,唯恐陸羽受到佛經以外書籍的影響,離開佛教教義一天比一天遠,又把他管束在寺院裏,叫他修剪寺院蕪雜叢生的草木,並讓年齡大的徒弟管束他。有時陸羽心裏記着書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丟了什麼一樣,心如死灰,如木頭站立,長時間不幹活。看管的人以爲他懶惰,用鞭子抽打他的背。陸羽因此感嘆說:“唯恐歲月流逝,不理解書。”悲泣不能自禁。看管的人認爲他懷恨在心,又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直到)折斷鞭子上的刺才停手。陸羽因而厭倦所服的勞役,丟下看管他的頭目而離去,捲起衣服投奔戲班,寫了三篇《謔談》。以自身爲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吏藏珠”之戲。積公追來對他說: “想你佛道喪失,可惜啊!我們的祖師說過:我的弟子十二個時辰,允許一個時辰學習佛教以外的知識,讓他異教邪說。因我弟子衆多,現在順從你的願望,可以拋掉樂工書了。”

唐玄宗天寶年間,楚地辦宴會於滄浪水邊。地方官吏召見陸子,任他爲伶人的老師。這時李齊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見到陸子,以爲不平常,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親手把自己的詩集授予他。於是漢水、沔水地區的民俗也就不同了。後來陸子揹着書來到火門山鄒先生的別墅,正值禮部郎中崔國輔出京到竟陵郡任司馬,與陸子交遊,共三年,贈送白驢、烏犎牛各一頭,文槐書套一枚。白驢、烏犎牛,是襄陽太守李憕贈送的;文槐書套,是盧黃門侍郎給的。這些物品都是自己所愛惜的,適合隱士騎坐和收藏,所以特地贈送。

到唐肅宗至德初年,淮河一帶人爲避戰亂渡過長江,陸子也渡過長江,與吳興皎然和尚結成爲僧俗忘年之交。 (陸子)從小愛好寫文章,就多加諷刺或勸渝。見到別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有做了這樣的事。見到別人做不好的事,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忠言逆耳,從不迴避,因此俗多嫉恨他。自從安祿山在中原作亂,他寫了《四悲詩》;劉展割據江、淮地區造反,他作了《天之未明賦》,都有感於當時社會現實而心情激動,痛哭流涕。 (陸子)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內。唐肅宗上元二年,先生年方二十九歲。

8. 《全唐文》陸文學自傳 譯文

唐肅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邊建了一座茅屋,閉門讀書,不與非同道者相處,而與和尚、隱士整日談天飲酒。常常駕着一小船往來於山寺之間,隨身只帶着一條紗巾、一雙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條短褲。往往獨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讀佛經,吟詠古詩,用手杖敲打樹木,用手撥弄流水,流連徘徊,從早到晚,至天黑,遊興盡了,號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傳說: “陸先生大概是現代的楚狂接輿吧。”

(陸羽)才三歲就成了孤兒,被收養在竟陵大師積公的寺院裏。從九歲開始學習寫文章,積公給他看佛經及有關脫離世俗束縛的書籍。他回答說: “我既無兄弟,又無後代。穿僧衣,剃頭髮,號稱爲和尚,讓儒家之徒聽到這種情況,能稱爲孝嗎?我將要接受孔聖人的文章,可以嗎?”積公說:“好啊,你想當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門的道理,那學問可大呢!”

積公堅持讓陸羽學佛教經典(的主意)不改變,陸羽堅持學儒家經典不動搖。積公由於矯正過去的錯愛而變得毫無憐愛之心,用卑賤的工作對他一一進行考驗:打掃寺院,清潔僧人的廁所,用腳踩泥用來塗牆壁,背瓦片蓋屋頂,放三十頭牛。竟陵西湖沒有紙可以用來學習寫字,陸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畫着寫字。

9. 舊唐書中蕭德言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 蕭德言是雍州長安人,是(已故)齊朝尚書、左僕射蕭思話的玄孫。

原本是蘭陵縣人,陳朝滅亡後,(全家)遷到關中。他的祖父蕭介,是樑朝的侍中、都官尚書。

他的父親蕭引,是陳朝的吏部侍郎。都在當時很有名望。

蕭德言廣泛地涉獵經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喜歡寫文章。貞觀年間,被授予著作郎之職,兼任弘文館學士。

蕭德言晚年尤其專心於學問,從白天到夜裏,毫無休息倦怠的意思。每當想開啟《五經》(閱讀學習,一定要整飭衣服,沐浴,端坐於前纔可對書而讀。

妻子和子女趁空閒時問他:“(您)整天像這樣,不感到辛苦嗎?” 蕭德言說:“尊敬先聖的言論學說,難道能怕這樣(麻煩)嗎!”當時高宗做晉王,下詔命蕭德言講授經業。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蕭德言)仍然兼任侍讀。

不久因爲年老,請求退職,太宗不答應。 又給他寫信說:朕遍觀前代之事,詳覽儒林之士,達到顏淵、閔子騫的才能的人,不能長壽;(達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學問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獲得美譽。閉門苦讀,囊括了《六經》典籍;勤苦攻讀,包羅了百家學說。

自從隋朝末年社會以來,學校不再聞名,儒道學說跌至低谷,《詩》《書》典籍被扔棄。 回顧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傷懷。

每用傷懷。近年以來,天下無事,朕正想建立禮樂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齡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誰(來做呢)!朕希望您還才德正盛,高臥即能使高尚的風氣振興,使濟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關西的孔子”楊震,依然能在當今顯揚盛名。(如此)美好的聲名和威望,多麼美好啊! 想到您已經疲憊衰老,如何還能有什麼話可說呢!有什麼可說的呢!不久賜爵封爲陽縣侯。

貞觀十七年,被授予祕書少監之職。兩宮的禮遇和賞賜非常豐厚。

貞觀二十三年,多次上書請求辭職歸養,得到批准。唐高宗繼位,因爲老師的恩情,加封銀青光祿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於家中,享年97歲。高宗爲此停止上朝,追贈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 原文 蕭德言,雍州長安人,齊尚書左僕射思話玄孫也。

本蘭陵人,陳亡,徙關中。祖介,樑侍中、都官尚書。

父引,陳吏部侍郎。並有名於時。

德言博涉經史,尤精《春秋左氏傳》,好屬文。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

德言晚年尤篤志於學,自晝達夜,略無休倦。每欲開《五經》,必束帶盥濯,危坐對之。

妻子候間請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德言曰:“敬先聖之言,豈憚如此!”時高宗爲晉王,詔德言授經講業。及升春宮,仍兼侍讀。

尋以年老,請致仕,太宗不許。 又遺之書曰:朕歷觀前代,詳覽儒林,至於顏、閔之才,不終其壽;遊、夏之德,不逮其學。

惟卿幼挺珪璋,早標美譽。下帷閉戶,包括《六經》;映雪聚螢,牢籠百氏。

自隋季版蕩,闍序無聞,儒道墜泥塗,《詩》《書》填坑穽。眷言墳典,每用傷懷。

頃年已來,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 卿年齒已衰,教將何恃!所冀才德猶茂,臥振高風,使濟南伏生,重在於茲日;關西孔子,故顯於當今。

令問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尋賜爵封陽縣侯。十七年,拜祕書少監。

兩宮禮賜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請致仕,許之。

高宗嗣位,以師傅恩,加銀青光祿大夫。永徽五年,卒於家,年九十七。

高宗爲之輟朝,贈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後晉·劉昫等人編著的《舊唐書·蕭德言傳》,講述了文學家蕭德言的經歷。《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茶經》

參考資料: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chajing.htm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爲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爲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爲“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爲荼,晚取爲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爲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說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爲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爲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爲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參考資料:http://www.hzhtea.com/Show.asp?BoardID=18&ID=1545&TB=1&page=1

茶經文言文

1.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爲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爲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爲“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爲荼,晚取爲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爲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說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爲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爲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爲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2.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爲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爲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爲“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爲荼,晚取爲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爲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說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爲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爲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爲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3. 茶經全文有多少字

《茶經》全文有7000餘字。

《茶經》是唐代陸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國古代第一部茶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等多方面內容,對後世茶藝影響巨大。《茶經》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歷來相傳的《茶經》刊本共有60多種。但現存的哪種版本《茶經》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學界涉獵較少,沒有定論。

沈冬梅1994年就開始了對《茶經》的研究。她先後對國內外現存的50多種《茶經》版本進行了認真對照,確認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經》,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經》,它刻印於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擴展資料如果說唐代以前中國人喝茶的歷史還是比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陸羽所撰寫的《茶經》,中國人的飲茶進入了有完整的理論與體例的時代。陸羽是個孤兒,自幼生長在寺院之中,長大之後,他謝絕了入朝爲宦的邀請,行遍半個中國,採茶製茶,品茶覓水,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餘字的《茶經》。

這部書第一次全面記載、論述了與茶相關的多種問題,是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誌與總結,亦爲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故宋人梅堯臣有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茶經古籍:現存最早《茶經》版本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道不盡的茶事(美在生活)。

4. 有誰知道有關陸羽的文言問叫什麼

唐才子傳 陸羽

羽,字鴻漸,不知所生。初,竟陵禪師智積得嬰兒於水濱,育爲弟子。及長,恥従削髮,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始爲姓名。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性詼諧,少年匿優人中,撰《談笑》萬言。天寶間,署羽伶師,後遁去。古人謂“潔其行而穢其跡“者也。上元初,結廬苕溪上,閉門讀書。名僧高士,談宴終日。貌寢,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與人期,雖阻虎狼不避也。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工古調歌詩,興極閒雅。著書甚多。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或行曠野中,誦古詩,裴回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與皎然上人爲忘言之交。有詔拜太子文學。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經》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時號“茶仙”,天下益知飲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爲神,買十茶器,得一鴻漸。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陸君善茶,天下所知。揚子中泠水,又殊絕。今二妙千載一遇,山人不可輕失也。”茶畢,命奴子與錢。羽愧之,更著《毀茶論》。與皇甫補闕善。時鮑尚書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遠野孤島,通舟必行;魚梁釣磯,隨意而往。夫越地稱山水之鄉,轅門當節鉞之重。鮑侯知子愛子者,將解衣推食,豈徒嘗鏡水之魚,宿耶溪之月而已。”集並《茶經》今傳。

5. 陸羽與《茶經》課文的主要內容

陸羽,名疾,字鴻漸,唐人,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爲人清高,淡泊功名。

陸羽對茶有着特殊的興趣和感情,經常與皎然、朱放等論茶,對茶的植物學特性、採製、烹煮和飲用,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傳者特《茶經》,他書皆不傳”。

《茶經》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關於茶的專著。全書分爲十經,七千餘字。

觀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製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徵、生境、栽培、品種鑑定和利用;“二之具”記採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佈。其二,烹茶和飲茶。

“四之器”記煮茶和飲荼工具;“五之煮”記餅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爲歷史資料彙編。前者與農學有關,而以“一之原”爲其主要內容;後者則與飲茶有關,而以“五之煮”爲其主要內容。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

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史書上稱,由於《茶經》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雖有誇大之詞,但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確曾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國的種茶、製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後傳入朝鮮。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後帶去餅茶、茶子,並植於日本滋賀縣。

後來在高僧澄西的倡導下,把煮茶、品茶發展成爲一種特殊的藝術——茶道。 茶道還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儀式,不僅成爲上層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爲佈道傳法、修禪養生的方式。

這些無一不受陸羽《茶經》的影響。可以說,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而陸羽正是茶文化的傳播者。

所以後人尊稱陸羽爲茶聖——茶業的祖師爺。

6. 文言文翻譯《新唐書·陸羽傳》天中寶,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爲“茶聖”,奉爲“茶仙”,祀爲“茶神”。

《新唐書·陸羽傳》記:“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工於詩文,但傳世不多。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

後取得陸羽一名。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

儘管如此,陸羽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爲僧。十二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

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衆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

後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

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吳山明 茶聖陸羽圖朱放等人論茶。

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爲第一。

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

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

7. 《茶經》的內容是什麼

《茶經》就是陸羽創作的,成書於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 歷史。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 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當時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 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 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 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 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劫作用。

《茶經》全書七千多字,分上、中、下 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 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上卷三節:一之源,論 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 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 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

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 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

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十九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 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

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 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 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爲八個等級。

四之 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二十八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 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

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 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 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 英所在。

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 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

記述了唐代 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 地所產茶之優劣。

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 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 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 十之圖,提出把 《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

陸羽的《茶經》是茶葉生產廣泛發展的產物,飲茶成爲當時一種風習。我 國的茶葉於5世紀傳到亞洲鄰國,17世紀輸人歐美,對世界做出了寶貴的貝歃。

茶經文言文翻譯

1.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爲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爲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爲“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爲荼,晚取爲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爲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說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爲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爲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爲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2. 茶經全文有多少字

《茶經》全文有7000餘字。

《茶經》是唐代陸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國古代第一部茶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等多方面內容,對後世茶藝影響巨大。《茶經》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歷來相傳的《茶經》刊本共有60多種。但現存的哪種版本《茶經》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學界涉獵較少,沒有定論。

沈冬梅1994年就開始了對《茶經》的研究。她先後對國內外現存的50多種《茶經》版本進行了認真對照,確認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經》,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經》,它刻印於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擴展資料如果說唐代以前中國人喝茶的歷史還是比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陸羽所撰寫的《茶經》,中國人的飲茶進入了有完整的理論與體例的時代。陸羽是個孤兒,自幼生長在寺院之中,長大之後,他謝絕了入朝爲宦的邀請,行遍半個中國,採茶製茶,品茶覓水,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餘字的《茶經》。

這部書第一次全面記載、論述了與茶相關的多種問題,是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誌與總結,亦爲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故宋人梅堯臣有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茶經古籍:現存最早《茶經》版本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道不盡的茶事(美在生活)。

3. 請幫忙解釋《茶經》四之器中的一句話

這是《茶經·四之器》一章中,作者談到茶碗的選擇時,補充說明的一段話,還是對越州瓷的讚賞之言。不過這位朋友在點標點時有個小問題,所以話就不好理解了,再者,對這句話的翻譯,最好把它前面那句也加上: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揀陶,出處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

現在來簡單解釋一下:杜毓是晉代文人,寫過一篇《荈賦》,裏面到擇茶用具時,有“器擇揀陶,出自東甌”這樣一句,就是說如果選瓷制的茶具(古人把瓷說成是陶的一種),最講究的便是“甌”了,而這個甌,從地理上說,正是唐代的越州,所以《茶經》裏講“甌,越也”。但是甌這個字,還有一個意思是茶盞,這是第二個甌——“甌,越州上”,就是說瓷製茶具,真的是以越州所產的爲最好,而這最好的越甌是什麼樣兒的呢?脣口不加厚,即不卷,而底圈加厚,但不做成高腳形,就是這個形狀。容量“半升已下”,是“已下”不是“以下”,兩個詞有區別,“已下”是說達不到半升但也差不了多少,而“以下”那隻要少於半升,差距多少都無所謂了。

現在我倒想反問這位朋友一句,爲什麼對《茶經》這樣感興趣呢?你能這樣提問說明你讀此書讀得很細,是想寫點關於《茶經》的東西?還是對唐代的茶事感興趣呢?我本人在顧渚,因爲愛好在做茶,有計劃想複製唐代的製茶、飲茶法,主要依據就是《茶經》,願意與你多多交流。

4. 文言文翻譯《新唐書·陸羽傳》天中寶,

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爲禮

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

召見他(時),見他衣衫襤褸,帶着品茶的器具走了進來》。。季卿不在意他的失禮???

新唐書.錢徽傳的翻譯!不對不給分!

新唐書杜甫傳翻譯>的翻譯

召入拜授禮部侍郎。宰相段文昌爲與自己關係好的楊渾之、翰林學士李紳以及周漢賓來找錢徽說情讓他們考中進士科。楊渾之是楊憑的兒子,給段文昌送了許多古代的法帖字畫,都是世上的珍寶。錢徽沒有使二人如願以償,自行選取楊殷士、蘇巢。蘇巢是李宗閔的女婿,楊殷士是楊汝士的弟弟,都和錢徽關係密切。段文昌很生氣,正要前往劍南西川任節帥,入朝辭行,就上奏說錢徽透過私情來選拔士人。皇帝詢問李紳和元稹,當時元稹與李宗閔有矛盾,因此一同排擠錢徽說他徇私。皇帝下詔命王起、白居易複試,結果落選的超過一半,於是貶錢徽爲江州刺史。楊汝士等人勸錢徽拿出段文昌、李紳的私人書信爲自己辯白,錢徽說:“如果心中無愧,哪裏用得上辯解證明呢?”命令子弟燒掉了那些書信。

當初,江州有強盜搶劫進貢的船隻,負責捕捉的官吏抓住江邊的二百名惡少拘禁審訊,錢徽查知他們冤枉,全部釋放。幾天後,在舒州抓住了真正的強盜。州里有牛田錢一百萬,刺史拿來作宴飲贈送之用,錢徽說:“這是農耕的備用資金,能夠挪作他用嗎?”命令作爲貧民的租稅上繳。錢徽與薛正侖、魏弘簡關係好,此二人先死,錢徽撫養他們的遺孤直到長大談婚論嫁。任庶子時,韓公武行賄結交公卿,贈送錢徽二十萬貫錢,錢徽沒有接受。有人說他不是當權的人可不必謙讓,錢徽說:“收取與否取決與道義而不是官職。”當時人稱讚他有宰相的聲望。文宗即位,召入朝廷拜授尚書左丞。一次正好碰到皇帝直接宣讀詔書,羣臣都在朝堂上,當時特別寒冷,羣臣三三兩兩退去避寒,錢徽一向恭敬謹慎,沒有離開自己的位置,時間一長跌倒在地。因此上疏請求退休,沒有批准。太和初年,再次擔任華州刺史。不久以吏部尚書退休。去世時享年七十五歲,追贈尚書右僕射。

這個:

錢徽,字蔚章。徽中進士第,居谷城。谷城令王郢善接僑士遊客,以財貸饋,坐是得罪。觀察使樊澤視其簿,獨徽無有,乃表署掌。蔡賊方熾,澤多募武士于軍。澤卒,士頗希賞,周澈主留事,重擅發軍廥,不敢給。時大雨雪,士寒凍,徽先冬頒衣絮,士乃大悅。又闢宣歙崔衍府。王師討蔡,檄遣採石兵會戰,戍還,頗驕蹇。會衍病亟,徽請召池州刺史李遜署副使,遜至而衍死,一軍賴以安。樑守謙爲院使,見徽批監軍表語簡約,嘆曰:“一字不可益邪!”銜之。以論淮西事忤旨,罷職,徙太子右庶子,出虢州刺史。入拜禮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楊渾之、學士李紳以周漢賓並諉徽求致第籍。渾之者憑子也,多納古帖祕畫於文昌,皆世所寶。徽不能如二人請,自取楊殷士、蘇巢。巢者李宗閔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與徽厚。文昌怒,方帥劍南西川,入辭,即奏徽取士以私。訪紳及元稹,時稹與宗閔有隙,因是共擠其非。有詔王起、白居易覆試,而黜者過半,遂貶江州刺史。汝士等勸徽出文昌、紳私書自直,徽曰:“苟無愧於心,安事辨證邪?”敕子弟焚書。初,州有盜劫貢船,捕吏取濱江惡少年二百人系訊,徽按其枉,悉縱去。數日,舒州得真盜。州有牛田錢百萬,刺史以給宴飲贈餉者,徽曰:“此農耕之備,可他用哉!”命代貧民租入。徽與薛正倫、魏弘簡善,二人前死,徽撫其孤至婚嫁成立。任庶子時,韓公武以賂結公卿,遺徽錢二十萬,不納。或言非當路可無讓,徽曰:“取之在義不在官。”時稱有公望。文宗立,召拜尚書左丞。會宣墨麻,羣臣在廷,方大寒,稍稍引避,徽素恭謹,不去位,久而僕。因上疏告老,不許。太和初,復爲華州。俄以吏部尚書致仕。卒,年七十五,贈尚書右僕射。

5. 古文翻譯

唐代宗時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就是今天的揚州)與陸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傾慕陸羽,很高興,便於陸羽說"陸君善於品茶,天下聞名,這裏的揚子江南零水又特別好,二妙相遇,千載難逢"。因而命令軍士執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陸羽趁軍士取水的時間,把各種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頓。不一會,水送到了。陸羽用杓在水面一揚說"這水倒是揚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臨岸之水"。軍士說"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許多人看見,不敢虛報"。

陸羽一言不發,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說:"這纔是南零水"。軍士大驚,急忙認罪說:"我自南零取水回來,到岸邊時由於船身晃盪,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夠用,便用岸邊之水加滿,不想處士之鑑如此神明。"

李季卿與來賓數十人都十分驚奇陸羽鑑水之技,便向陸羽討教各種水的優劣,並用筆一一記了下來。

茶經全文及解釋是什麼?

《茶經》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二之具”記載採製茶工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彙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十之圖”指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採摘、製作、鑑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產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擴展資料:

《茶經》歷來流傳極廣,有《百川學海》、《說郛》、《山居雜誌》、《格致叢書》、《學津討源》、《唐人說薈》本及多種單行本。《新唐書隱逸傳》說陸羽著《茶經》後“天下益知飲茶矣”。當時賣茶的人甚至將陸羽塑成陶像置於竈上,奉爲茶神。

《茶經》大大推動了唐以後茶葉的生產和茶文化的傳播。《茶經》之後,我國曆代出現不少有關茶的專譜,有些還標明是對陸羽《茶經》的補充。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採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